积极心理协会

H

health899

Gues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我自己有时候也在拖延。当年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总是动不了笔,而且一直在给自己的拖延找理由。开始是说自己在构思,打腹稿,后来总给自己找别的事情做,连整理房间这样自己一向逃避的事情都成为拖延写论文的理由了。在动笔写论文之前我的住处是我一生当中最整洁干净的时候。我当时对拖延的解释是焦虑,我迟疑不决是因为对写论文这项漫长而艰苦的工作望而却步。最近这几天我也在拖延,所以脑子里出现了这些关于拖延的想法。

原来老师也这样:wdb1: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FONT=宋体]一位哲人在年轻的时候设想过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就无法活下去了,生不如死,必须自杀。所有的亲人都死了?自己失去所有财产,一贫如洗?自己失去一条腿?失去两条腿?自己常年卧病?这些苦难都不能阻止他继续活下去。最后他想到如果自己双目失明而且不可能恢复视力,他就真的不想活下去了。数年之后他真的双目失明了,但是他没有像原先预想的那样自杀,他继续活了很多年,而且写了很多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执着地继续活着。[/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FONT=宋体]一位哲人在年轻的时候设想过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就无法活下去了,生不如死,必须自杀。所有的亲人都死了?自己失去所有财产,一贫如洗?自己失去一条腿?失去两条腿?自己常年卧病?这些苦难都不能阻止他继续活下去。最后他想到如果自己双目失明而且不可能恢复视力,他就真的不想活下去了。数年之后他真的双目失明了,但是他没有像原先预想的那样自杀,他继续活了很多年,而且写了很多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执着地继续活着。[/FONT]​
我其实很佩服那些有勇气自杀的人,都说自杀者是懦夫之类的话,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自杀个试试?面对死亡,人的心会更顽强。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我其实很佩服那些有勇气自杀的人,都说自杀者是懦夫之类的话,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自杀个试试?面对死亡,人的心会更顽强。

我挺喜欢史铁生的一本书《我与地坛》。
他写到他刚刚瘫痪的时候考虑过自杀这个选择。后来他想通了,他认识到自杀其实是不必要的多余举动。人反正都是要死的,这一天总要到来。跟永久性的死亡相比,死的那一刻早点晚点到来其实关系并不大。所以用不着自己操心费力去主动造成死亡。
史铁生最近刚刚死于疾病,死的时候相当痛苦和贫困。我觉得他的做法是对的。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一般人的问题恰恰是不能“乐生送死,”一方面无法接受死亡必然到来这个铁的事实,另一方面活着的时候不好好活,把自己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凄凄惨惨戚戚的。

刚才QQ群里一个朋友说“怕死的人其实都没有好好活过。”这话也对,生活在恐惧中肯定是不开心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一般人的问题恰恰是不能“乐生送死,”一方面无法接受死亡必然到来这个铁的事实,另一方面活着的时候不好好活,把自己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凄凄惨惨戚戚的。

刚才QQ群里一个朋友说“怕死的人其实都没有好好活过。”这话也对,生活在恐惧中肯定是不开心的。
还是这句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一般人的问题恰恰是不能“乐生送死,”一方面无法接受死亡必然到来这个铁的事实,另一方面活着的时候不好好活,把自己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凄凄惨惨戚戚的。

刚才QQ群里一个朋友说“怕死的人其实都没有好好活过。”这话也对,生活在恐惧中肯定是不开心的。

我从来觉得死是很光明的事情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最近在为来自国内的在温哥华读高中的孩子辅导英文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在跟父母的沟通过程中有一些隔阂。
远在国内的父母因为对孩子的挂念,在电话交流中不免回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叮嘱孩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十六七岁的孩子有时候对这样的苦心并不总是给予积极的回应。我发现有的本地监护人和homestay的加拿大家庭里的成年人在跟小留学生谈话的时候也无法摆脱类似家长的角色,倾向于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当然这样的沟通和表达是这些长者的责任,是必须的,但小孩有时候不想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回避沟通。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方面要求独立,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和经济上又不得不依赖成年人,对独立的向往和依赖成年人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内心的纠结。离开父母来到加拿大读书一方面提供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但同时陌生的环境和语音的不熟练又加剧了对成年人的依赖,因此内心的纠结可能更容易被强化。有些孩子对父母、监护人和homestay家庭的成年人不愿意谈自己的感受,甚至有戒备心理,但他们在跟同龄人交往的时候是非常亲密的。我觉得成年人对这些孩子不仅要表达期待和要求,在倾听方面也需要多下一些功夫。倾听其实是人际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看似被动的能力有的时候比表达更难掌握,因为倾听是需要耐心的。
 

勒杜鹃

…游 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最近在为来自国内的在温哥华读高中的孩子辅导英文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在跟父母的沟通过程中有一些隔阂。
远在国内的父母因为对孩子的挂念,在电话交流中不免回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叮嘱孩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十六七岁的孩子有时候对这样的苦心并不总是给予积极的回应。我发现有的本地监护人和homestay的加拿大家庭里的成年人在跟小留学生谈话的时候也无法摆脱类似家长的角色,倾向于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当然这样的沟通和表达是这些长者的责任,是必须的,但小孩有时候不想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回避沟通。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方面要求独立,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和经济上又不得不依赖成年人,对独立的向往和依赖成年人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内心的纠结。离开父母来到加拿大读书一方面提供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但同时陌生的环境和语音的不熟练又加剧了对成年人的依赖,因此内心的纠结可能更容易被强化。有些孩子对父母、监护人和homestay家庭的成年人不愿意谈自己的感受,甚至有戒备心理,但他们在跟同龄人交往的时候是非常亲密的。我觉得成年人对这些孩子不仅要表达期待和要求,在倾听方面也需要多下一些功夫倾听其实是人际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看似被动的能力有的时候比表达更难掌握,因为倾听是需要耐心的。


嗯嗯~:wdb37:
可否展开来谈谈~:wdb10::wdb17: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嗯,慢慢展开来谈。我觉得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要学习perspective taking,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 side,也就是共情。要孩子take the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parents相对来讲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自己从未做过父母,所以要理解父母的苦心是不容易的。
话又说回来,要父母take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children也不容易。我发现成年人在当了父母之后容易忘记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态。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特别容易有这种倾向,因为父母这个角色的力量太强大了。俗话说“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呀。婆婆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媳妇,是从媳妇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但婆婆成长为婆婆之后,特别是在有了儿媳妇之后,她就容易忘本,忘记自己是媳妇的时候是啥感受。学会倾听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在亲子沟通中。

嗯嗯~:wdb37:
可否展开来谈谈~:wdb10::wdb17:
 

勒杜鹃

…游 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嗯,慢慢展开来谈。我觉得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要学习perspective taking,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 side,也就是共情。要孩子take the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parents相对来讲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自己从未做过父母,所以要理解父母的苦心是不容易的。
话又说回来,要父母take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children也不容易。我发现成年人在当了父母之后容易忘记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态。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特别容易有这种倾向,因为父母这个角色的力量太强大了。俗话说“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呀。婆婆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媳妇,是从媳妇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但婆婆成长为婆婆之后,特别是在有了儿媳妇之后,她就容易忘本,忘记自己是媳妇的时候是啥感受。学会倾听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在亲子沟通中。


嗯...谢谢您的回复~:wdb11:
的确是这样的,父母们都以大人的心态来要求孩子~

其实,我和小朋友的关系蛮好,就是我爸妈过来以后~

看不惯我们母子俩的相处方式,总觉得我对孩子太没有威严感~

我和小家伙沟通讲道理的时候,爸妈在一旁认为我废话忒多~

老人家认为妈妈说话的时候,作为孩子就一定要听话,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小孩子就应该要体谅到妈妈的良苦用心(话是没错,可毕竟还是个孩子)
我也不好太反驳他们,有时候当着爸妈的面还不得不训斥小家伙几句~:wdb5: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我觉得你在试图突破上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家庭关系模式,遇到阻力是很自然的。这种传统不仅是来自家庭的,而且是来自文化的。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孩子的服从,乖孩子才是好孩子,父母严厉是理所当然的。我想你的潜意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种关系模式,要不然你在突破它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有冲突了。我不能说西方的亲自关系模式要比中国的好。两者肯定是各有所长,一种现象的存在肯定是有道理的,有它适合的环境。
前几天我跟一位监护人到寄宿家庭为来自国内的留学生补习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观察。那是我第一次去那个家庭。男主人一开门,他家的拉布拉多犬就热情地贴上来跟我亲热,完全没把我当外人。进入起居室之后看见饭桌旁坐着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在摆弄玩具,他跟我打了一声招呼继续埋头玩。靠门口的转角沙发上有一3岁左右的toddler,大小跟长到三分之二的拉布拉多犬差不多,还看不出男女。当时女主人不在家,男主人忙着帮我找留学生的成绩单,一时没有人关注小孩。我坐着转角沙发另一端,跟toddler成90度角观察他。toddler在沙发上一会儿坐下一会儿躺下,一会翻跟头,手舞足蹈,嘴里不停发出快乐的声音,一个人开心的不得了。后来他说“i need to hide,”随后从沙发上滑下来,躲到家具后面露出半个脸看我。
这个加拿大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们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不可动摇的安全感。两个陌生的身穿黑大衣的成年男性在天黑之后来到他们家,进入他们的生活场所。而且这两个外来者的长相跟他们熟悉的人有明显的差异。而两位小孩和一只大狗的反应是安之若素,没有丝毫的戒备、防御和敌视。他们该干啥干啥。他们对自己的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信任。在他们的内心,这个世界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我行我素。toddler给我的触动最深。他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从小体验过快乐的人成年之后才会把快乐当成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天生知道怎么样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快乐这种能力其实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要紧的心理资本。这种能力在中国的文化情景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
我对加拿大的社会了解不多。从我在美国12年的经验来看,美国的upper middle class和教育水平比较高的middle class家庭基本上也是这样,那些家庭的孩子就像我拜访的那个典型的加拿大家庭一样,对自己和环境都抱有一种基本信任。而working class 和poor families,特别是贫困的白人家庭的孩子很多不是这样的。这些家庭的孩子对环境,特别是对跟他们不一样的人,比如移民呀其他民族的人等等容易抱有天然的戒备和敌意,有的时候表现为鄙视。这些孩子对有权威的人比如老师也是抱有戒备和敌意的,他们的基本信任不是那么牢固的。这两种孩子的应对方式,关系模式,或者说处世哲学、世界观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都有道理。这两种模式在它们各自的环境里都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如果把环境换掉,那么原来很好的应对方式就会变得无效甚至危险。比如那只拉布拉多犬如果在国内的某些地方见人就亲,它很可能会很快变成一具尸体,然后变成一道佳肴 - “花江狗肉。”在一个本身不安全,不值得信任的环境里面抱着一种普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生活那就是幼稚了。总而言之,信任、友善和自得其乐都是非常好的品质,但也要看环境,人也不能too simple, too naive。我们还是要遵循积极心理治疗的希望原则和平衡原则,嗯,还有磋商原则来经营我们的生活。
嗯...谢谢您的回复~:wdb11:
的确是这样的,父母们都以大人的心态来要求孩子~

其实,我和小朋友的关系蛮好,就是我爸妈过来以后~

看不惯我们母子俩的相处方式,总觉得我对孩子太没有威严感~

我和小家伙沟通讲道理的时候,爸妈在一旁认为我废话忒多~

老人家认为妈妈说话的时候,作为孩子就一定要听话,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小孩子就应该要体谅到妈妈的良苦用心(话是没错,可毕竟还是个孩子)
我也不好太反驳他们,有时候当着爸妈的面还不得不训斥小家伙几句~:wdb5:
 

勒杜鹃

…游 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我觉得你在试图突破上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家庭关系模式,遇到阻力是很自然的。这种传统不仅是来自家庭的,而且是来自文化的。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孩子的服从,乖孩子才是好孩子,父母严厉是理所当然的。我想你的潜意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种关系模式,要不然你在突破它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有冲突了。


嗯...送花花感谢~:):):)

父母辈有很多想法根深蒂固并且很难改变~

所以...有时候会考虑到这样的因素而不会当面去否定他们~

只能在和小家伙独处的时候再分析原因...耐心讲解~:wdb31: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看来你对上下两代人都是蛮有耐心的,是一位难得的好妈妈。

嗯...送花花感谢~:):):)

父母辈有很多想法根深蒂固并且很难改变~

所以...有时候会考虑到这样的因素而不会当面去否定他们~

只能在和小家伙独处的时候再分析原因...耐心讲解~:wdb31:
 

xinhaigui

心理学博士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积极心理协会

自尊与幸福有紧密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高自尊能提高幸福感。高自尊的人有自豪感,他们自信、好奇、独立、主动。高自尊的人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比较高。他们的应变的能力和抗压的能力比较强。高自尊的人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方面都要好于低自尊的人。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