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国人的记录片给五分们醒醒脑, 特别是盘古和养猪那种亲日派.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中国古代的鼎盛期宋朝 人均gdp超过欧洲各国平均水平

人们通常将汉、唐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如称方块字为“汉字”,华语为“汉语”,中国学为“汉学”,中医为“汉医”等。国外华人聚居处,多称“唐人街”,中装称“唐装”。但极少以宋作为代表的。

这可能由于人们,过于重视一个朝代的军事国力与统治疆图了。汉、唐开国,皆靠武力征服,建国后形成强大的军事独裁统治与版图,故被后人引为自豪,称之为“汉唐雄风”。其实,这仅属“亚洲雄风”,在世界上仍比不过........。

其实,宋朝才是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宋朝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先的国家。汉朝虽比宋朝长了几十年,但穷兵黩武,经济文化的发展皆受到影响,比起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经济、文化皆大为逊色。按麦迪森评估,公元1年时,当时西汉统治下的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而当时古罗马统治下的欧洲,人均GDP却为550美元。唐朝虽称盛唐,但无论经济、城市建设、手工业、商业以及思想、文化、科技等,皆远不如宋朝。宋朝的大城市及手工业、商业、外贸等相当发达,世界十大城市中占了一半。还广泛采用纸币,宋代财政收入中,商业税已大过农业税。

宋代中国与欧洲的GDP

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在技术水平上,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及在辽阔疆域的管理能力上,中国都超过了欧洲。在此后的三个世纪中,欧洲才在人均收入、技术和科学能力上逐渐超过了中国。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当世界经济明显加速增长之际,中国却衰退了。”

根据他的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到公元1280年宋末时,中国为600美元,欧洲为576美元。到公元1700年(清康熙年间),由于中国人口增长过快,虽经济总量仍在增加,人均却依然为600美元,但低于欧洲的人均924美元。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GDP降至人均530美元。即使民国时代,经济最佳的1936年,也仅回升到人均597美元,仍未超过历史上的60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按麦迪森的评估方式,中国人均GDP仅为448美元,还赶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直到1951年达491美元,才刚超过宋代初期,1952年达538美元,但仍低于宋末的600美元,而欧洲却达5000美元了。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先摘一段

宋朝皇帝也受到各种制度传统的约束

  受到分权制衡精神影响的不止是武装力量和政府,皇帝也在其中。这并不是说有哪个机构或者个人在制度上分割了皇帝的权力,而是说皇帝也受到各种制度传统的约束。首先是皇帝的宗族——天皇贵胄们被关在了政府外头,开国三兄弟的子子孙孙被国家用锦衣玉食养着,其主要作用是为皇位提供备胎——万一皇帝生不出儿子,还得用他们来保证赵宋江山的血统,但是,宗室不能参与政治。对于后宫和宦官,宋朝也都各有一套。实践证明,宋朝对于这些皇帝身边人的隔离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本朝百年无内乱”是很多宋朝人引以自豪的政治成就。其次,宋朝的官员有着批评皇帝的制度、渠道和态度,论制度,宋朝有专以批评纠错为职责的御史台官和谏官,他们享有言论特权;论渠道,不同级别的官员可以通过面见皇帝、书面上疏等多种方式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朝政缺失的看法。论态度,多数皇帝有大度包容之量,赵宋祖宗家法,“不杀大臣,不杀言事官”,尊重官员作为儒家学者的尊严。优秀官员有大忠爱国之义,在他们心中,是非法度比皇帝的好恶更重要,“人臣以公正为忠”、“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所以,在宋朝,你会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个不大的官儿敢于义正词严地对皇帝说“这是我的工作,我愿意用生命来捍卫它,陛下不能侵犯我的职责!”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中国古代最精妙的权力制衡在哪个朝代


 北宋制度的精致程度是惊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分权制衡。用宋人自己的话来说,“上下相维,内外相制”,目的就是让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个人、群体或机构都没有可能大权独揽,动摇赵氏江山。其实,就连皇帝也是在这“相维相制”里面的——纵然大权在握,基本上也做不到为所欲为,还是有东西可以约束他的。

  为防范军人,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

  宋朝建国之前那一百年的历史,基本上为武力所主导:军人凭借武力搞垮了唐帝国之后,群雄混战,最终,“天子,兵强马壮者得为之”,新王朝依托强大武力对地方割据势力开战,努力重建中央控制,然而又不得不忍受来自中央军事将领的背叛。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军人、禁军高级将领。因此,宋朝建立之后,首要的防范对象就是军人。 对于武装力量,宋朝采取的“兵权宜分”的策略。如何分法?第一招,把全国各地地方军队中的精兵悉数搜罗到中央,编入禁军,在首都地区驻扎,让皇帝直接掌控的禁军成为宋朝国家唯一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各地剩下的由地方政府直接管控的军队叫做厢军,人少、个儿矮、待遇差、基本无训练。其主要功能是卖苦力,比如修城墙、看仓库、运送物资等等。这样的军队是连小股土匪都挡不住的,就更别提抗衡中央了。第二招,禁军的最高司令部,从建国之初的两个变成了三个,最高军事将领的级别随之降低。那些曾经跟赵匡胤称兄道弟的老将们,早就被他一杯美酒释了兵权,回家享福去了。第三招,禁军的三个司令部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调动军队,必须要枢密院的兵符,而枢密院的长官从来都不是军人。用非军人来牵制军人。

  然而,在宋朝最高统治者看来,上述分权措施,是有明显问题的。什么问题呢?经过整编之后的宋朝武装力量,有战斗力的禁军全部集中在首都,地方上没有能打仗的兵。地方上没有兵,如果在内地,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边境地区怎么办?要命的是宋朝的边防形势又是如此严峻——北有契丹大国虎视眈眈,西北党项桀骜跃跃欲试。地方上没有兵,边境怎么守?宋朝的解决方案是从中央派禁军来守——禁军以500人为单位、以半年到一年为通常期限,轮流守边,这种制度,叫做“更戍法”。“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水的兵跟营盘、跟守边将领、跟地方官的关系都很难密切起来。更何况,按照制度,戍边军人的家属还在开封的军营里住着,由中央财政供养,边防军当然是心向开封、忠于皇帝和中央的。这是分兵权的第四招。

  此外还有第五招。领导那些被打散了编制又在边境重组的戍边军队的,基本上都不是军人。宋朝的军人和非军人之间的区别肉眼可辨——军人一旦入伍就要在脸上刺字,此字终身不去,此人终老不复是农人,士兵向上爬升可以当军官,得厚禄,但却始终被隔离在正常社会之外。被派去领导边防军的大部分官员脸上没字儿,我管他们叫“武选官”,这是一个夹在文官和军人之间的官僚群体,他们没当过兵,多半出身官僚家庭,念书不多但是识字、有基本的计算能力,平均文化水平不能跟正经文官比,但是肯定比军人高。能够被选拔到边防上来管理军队的武选官不少都有背景,大多是开国元勋的子孙后代。不过即便如此,他们在抵达边防岗位之前的主要履历可能只是管仓库,至多是个城市公安局长或者乡村治安巡逻队长。用武选官来管理军人,这就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之外,又多了一重“流水的官”。这种机制,分权很彻底,但就战斗力的养成而言,“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样的军队上战场,吃败仗一点儿都不奇怪。仁宗的时候范仲淹在西北整军,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军制,都是希望在军队和统兵官之间建立相对稳固的联系。可是谁也不敢或者不愿触动“兵权宜分”的红线。

  为防止地方割据,从中央到地方,权力分割、互相制约、互不统属

  以上是兵权,下面来看政府。先说中央。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等。在宋朝中央,还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御史台官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官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官和谏官的活跃让宋朝政治一度呈现出积极的状态,这是一种宝贵的自我纠错机制。

  从地方上来看,宋朝的地方政府比较固定的设置是州县两级。很有意思的是,州长的头衔不是刺史,而是知州,县长的头衔也可以叫做知县。知州是“知某州事”的省称,什么意思呢?以其他身份(通常是中央官)管理某州事。这种听起来很“临时”的头衔的确是新制度。在统一战争过程中,宋朝在新收复的土地上不再任命刺史,而是派其他官员来管理该州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之前的刺史多半是军人,以至于刺史头衔本身被赋予了军政一把抓的军人政治色彩。而宋朝政府绝不想让军人再度掌握地方,因此,他们要从中央派出文官去管理州政。文官知州,手里又没兵,当然不会形成割据隐患。知州还有一个新设的副手叫做“通判”。曾经有通判与知州闹矛盾时自称“监州”,说自己是皇帝派来监视知州的特派员。通判起初的确有这功能,后来天下太平,通判的监视功能退化,但是知州有什么重要文件,还需要跟通判联署,所以,通判对知州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制约。

  宋朝建立之前,在州之上其实是有大行政区实际存在的,比如,一个节度使就管着好几个州。当然,也正是因为辖区广大,手里又有兵,节度使才最终走到了中央控制的对立面,成为分裂割据因素。宋朝建立之后,把节度使的辖区从几个州缩小到一个州(也就是节度使的驻地州),让节度使从雄踞一方的诸侯蜕变成区区一州之长,到后来,又干脆用文官知州取代了它。节度使没了,大区域的管理需求还是存在的。既要管理,又要防止割据,怎么办?宋朝的办法,是在州之上设置职责各异的多种大区域管理机构,每一种只负责一个方面的事情,转运使负责财政、上供物资转运,提点刑狱使负责司法监督复核,经略安抚使负责军队的管理,各管一摊,互不统属,分别向自己的中央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这些职能各异的大区管理机构,通常都负有监督区域内州县官员的责任,还是中央的耳目。

  皇帝也受到各种制度传统的约束

  受到分权制衡精神影响的不止是武装力量和政府,皇帝也在其中。这并不是说有哪个机构或者个人在制度上分割了皇帝的权力,而是说皇帝也受到各种制度传统的约束。首先是皇帝的宗族——天皇贵胄们被关在了政府外头,开国三兄弟的子子孙孙被国家用锦衣玉食养着,其主要作用是为皇位提供备胎——万一皇帝生不出儿子,还得用他们来保证赵宋江山的血统,但是,宗室不能参与政治。对于后宫和宦官,宋朝也都各有一套。实践证明,宋朝对于这些皇帝身边人的隔离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本朝百年无内乱”是很多宋朝人引以自豪的政治成就。其次,宋朝的官员有着批评皇帝的制度、渠道和态度,论制度,宋朝有专以批评纠错为职责的御史台官和谏官,他们享有言论特权;论渠道,不同级别的官员可以通过面见皇帝、书面上疏等多种方式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朝政缺失的看法。论态度,多数皇帝有大度包容之量,赵宋祖宗家法,“不杀大臣,不杀言事官”,尊重官员作为儒家学者的尊严。优秀官员有大忠爱国之义,在他们心中,是非法度比皇帝的好恶更重要,“人臣以公正为忠”、“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所以,在宋朝,你会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个不大的官儿敢于义正词严地对皇帝说“这是我的工作,我愿意用生命来捍卫它,陛下不能侵犯我的职责!”

  人事管理分门别类、互相牵制、各用其所长

  宋朝政府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很值得一提的,它的特点同样是“分”。如果我们把军人之外服务于政府中的各种官员都算在一起的话,宋朝的官员其实有三种——文官、武选官还有宦官。文官的核心是科举出身的,进士出身的官员是其中最高素质的官僚群。其次是武选官,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种不专业的统兵官。宋朝宦官的数量和行政事务参与度都比我们正常想象的大,而且,他们并不像明朝的宦官那样腐败,所以我把宦官也算成一种官员。这三种官员按素质排,是文官>武选官>宦官,按与皇帝的亲密程度排,则正好倒过来,宦官>武选官>文官。所以在很多机构,特别是经济管理机构里边,还有就是在军事行动当中,通常是这三类官员都有或者至少有两类,这样做的目的,是明摆着的——让他们互相牵制,各用其所长。

  总的来说,北宋的制度,在方方面面都精巧地贯彻了分权制衡的精神。唐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五代军人跋扈的鲜活记忆,给北宋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宋朝制度在“防止出毛病”方面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上层无内乱,下层也没有出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民众反抗。但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军队的建设方面,就被捆住了手脚,损失了效率。分权制衡与效率兼得的制度,能不能做到,怎样做到?宋朝没有给出答案,只提供了个案,今人可以自行探寻。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儒家的"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这种理念接近于现代的民主人权理念, 在宋朝得到了广泛实践, 儒家的理念价值可行性并非纸上谈兵。孟子说, 君视臣(民)如手足,則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則臣视君如路人;君视臣如草芥,則臣视君如賊蔻。

君主可能是草寇, 也可能是腹心, 英国国王女王不就是如此吗? 君主立宪, 君王分权予国民, 国民不废君主。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在于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相体恤和礼让, 不需要像法国人那样腥风血雨互相仇视屠戮。不需要神话君主, 也不需要仇视君主。用孟子的话说, 君臣之间应该有一种理性的互动, 不光是君王理性, 你臣民也得理性。
 
最后编辑: 2014-11-18
日本人有被辩护的权利, 共党也有被辩护的权利, 所有罪人(被告)都有被辩护的权利, 这是民主社会自由世界的基本人权。

得了吧,我只说了几句日餐不错,日剧挺好,就被你骂得狗血喷头,还辩护权利呢? 正反全是你说去了,别人没活路的。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你说的那些东南亚国家,当时都不是国家,是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地,所以是日本在这些地方和英法荷兰三国作战,不属于侵略这些国家。真正叫侵略的是前面的四个国家。在人类历史上,侵略四个国家叫做最喜欢侵略的,是不是太那个草率了?蒙古人一直打到威尼斯,灭国无数,那才叫喜欢侵略那。
可以叫作" 日本有着为数不少又极其残酷的侵略史" 。有些国家从未侵略过别人, 比如丹麦 瑞士 韩国 菲律宾等。

侵略者的素质也不一样, 英国侵略的国家一般不会灭绝式屠城, 和攻击平民, 跟北美的印第安人之间有打仗, 也有谈判。最主要英国人会反思, 英国的所有殖民地后来都实现了民主, 没有二等公民, 加拿大总理还向印第安人道歉。英国本来也打算在香港实行普选, 后来受中央政府的压力而未能实现。英国人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轮奸平民百姓。日本侵华期间上千个士兵集体轮奸中国女人集体屠杀平民没有一个人会有异议, 占领东三省期间, 中国人是二等公民。日本军队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慰安妇的军队, 731细菌实验部队也是世间少有的。日本军队的行为连德国和欧美军队都感到咋舌。其他国家的军人对于强奸或者杀害平民基本是个别性的, 而且许多触犯军法。日本是集体性的轮奸和杀人, 而且还进行杀人比赛, 杀的对象就是平民。军队是有军法合规矩的即便是侵略军。

之前有人说天皇不拜战犯了。注意是不公开参拜, 不代表私下里不拜, 谁知道他私下里拜不拜? 天皇不再公开敬拜, 因为天皇已经没有实权了。首相才有实权, 首相是具有代表性的, 所以才会公开敬拜。
 
最后编辑: 2014-11-18
那你觉得日本首相公开敬拜战犯 符合普世的人权理念吗?

我觉得每个国家祭奠死去的战士,是应该的。 即便土匪祭奠土匪的婆娘或者死去的叔叔,也不算错。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可以叫作" 日本有着为数不少又极其残酷的侵略史" 。有些国家从未侵略过别人, 比如丹麦 瑞士 韩国 菲律宾等。

侵略者的素质也不一样, 英国侵略的国家一般不会灭绝式屠城, 和攻击平民, 跟北美的印第安人之间有打仗, 也有谈判。最主要英国人会反思, 英国的所有殖民地后来都实现了民主, 没有二等公民, 加拿大总理还向印第安人道歉。英国本来也打算在香港实行普选, 后来受中央政府的压力而未能实现。英国人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轮奸平民百姓。日本侵华期间上千个士兵集体轮奸中国女人集体屠杀平民没有一个人会有异议, 占领东三省期间, 中国人是二等公民。日本军队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慰安妇的军队, 731细菌实验部队也是世间少有的。日本军队的行为连德国和欧美军队都感到咋舌。其他国家的军人对于强奸或者杀害平民基本是个别性的, 而且许多触犯军法。日本是集体性的轮奸和杀人, 而且还进行杀人比赛, 杀的对象就是平民。军队是有军法合规矩的即便是侵略军。

之前有人说天皇不拜战犯了。注意是不公开参拜, 不代表私下里不拜, 谁知道他私下里拜不拜? 天皇不再公开敬拜, 因为天皇已经没有实权了。首相才有实权, 首相是具有代表性的, 所以才会公开敬拜。

军队是有军法和规矩的, 即便是侵略军。为什么中国人把满清蒙古人说成是蛮族蛮夷? 因为他们侵略的手段残酷, 统治的手段是高压和奴役, 对人性没有丝毫的尊重。满清入主中原, 为了强迫汉人留它们的半光头长辫子, 在扬州嘉定屠城13日, 要汉人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 扬州嘉定人不愿意剃他们那丑陋的光头长辫, 被屠城杀死几十万人。他们不是用他们的文明去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是用他们残忍和野蛮去迫使别人服从。

汉人之所以是汉人, 因为汉人会吸取教训。汉人也会犯错误, 秦朝的野蛮统治毫无生命力, 焚书坑儒, 短命秦朝二世而亡, 因此从汉朝就开始吸取前人教训, 恢复古训, 希望尊重孔孟的教导, 恢复周朝时期中国人敬天重人的传统, 于是才有了汉唐宋的兴盛。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清朝的生产力 综合国力 民智, 倒退四千年, 可即便是四千年前的商周, 也有商汤文武, 也是有礼法, 祭拜上天, 君臣互重的时代。商末的明智也不差, 周武王攻打商纣, 由于商纣腐败不得人心, 商朝军民同心一致倒戈, 对周武王夹道欢迎。当时周武王的统治那真叫"天下为公", 所以才会令孔孟儒家世代传颂, 几千年为之神往。那时的中国人毫无奴性只有血性。中国即便在最最原始的社会都有像尧舜禹这样的文明人。老外很羡慕中国人在4000年前曾经有一个像大禹的工程师做国王。天下为公的理念, 不是始于孙中山, 不是始于孔孟, 更不是抄袭欧美, 而是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禹, 他们不但聪明, 而且为人宽厚, 敬天爱人。所以, 长辫子光头的满清不是中国人, 敬天爱人, 天下为公, 文明法制的汉人才是中国人。明朝以后, 中国沦陷满清, 而后短暂的收复又沦陷俄共。让日本人鄙视的是满清, 不是中国。中国人一向是日本人所崇拜的, 他们的和服发式就是跟唐朝抄袭的, 佛教也是从中国转抄的, 许多文字也源于中文。在满清之前日本人一直在抄袭跟从中国的脚步。
 
最后编辑: 2014-11-18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韩国和日本一向都是中国的臣国。中国的伟大不在于地盘儿大, 不在于军事强大, 而在于文明。最重要的也不是在面子上赶超韩国和日本, 而是要恢复我们的人性和文明, 因为这是灵魂。蒙古人能打仗, 可他们现在在哪儿呢? 除了地图谁还知道他们? 新闻里都不提他们。今天他们留不下什么, 因为没有文明。以前的中国跟今天的美国有个共同点, 就是具有文化上的同化力, 根本用不着侵略就能收服人心, 多少民族融入中国以后就变成了中国人。可是今天的中国却争先恐后的要接受别人的同化, 还好, 今天的美国文明是基督教文明。同化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 没有生命力又怎能有同化力呢? 古中国的文明和今天美国的文明也没什么矛盾, 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有一种向阳光和生命靠拢的本能, 被灿烂的文明所同化就好像沐浴阳光, 但也不必失去自尊, 因为你有这样的基因, 只是没有去好好发掘而已。

至于日本人嘛, 伸手拉他们一把, 规劝是免不了的, 他们上不上来, 又是另外一回事。
 
最后编辑: 2014-11-18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俄共指导的中共, 其笔下的中国历史是比较血腥的, 因为要合理化自己的专制统治, 所以就集中描写中国历史中专制血腥的部分, 比如秦始皇 成吉思汗等等。现在大陆的戏剧特别喜欢美化满清, 强调康熙乾隆盛世等等, 因为康熙乾隆时代有表面的繁荣, 却是结合高度的专制, 实际上是国富民穷, 清朝的综合生产力与同期世界相比还不如汉朝的能力。秦朝的历史在中国的汉唐宋明时期, 是作为儒家思想统治的反面教材, 说明了暴政专制必亡国短命的规律。汉唐宋明为何要高举儒家, 就是因为秦朝反对儒家, 遭到天谴迅速消亡。儒家崇尚天命, 反对专制暴政, 儒家的理念所推崇的近乎于君主立宪制, 君主必须服从天命, 也就是天法, 君主必须把天命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百姓。当国家受到天谴, 君主必须下罪己诏反省改过。群臣通过儒家科举考试选拔, 才能认命, 入朝辅佐君主, 其主要任务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共党洗黑中国历史, 灌输弱肉强食的专治理念, 把它说成是一种规律, 甚至是一种天理, 为的是给自己的罪恶洗白。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 秦始皇是耻辱, 成吉思汗是入侵的外敌, 根本不是什么一代天骄。共党喜欢歌颂这些暴君, 洗黑历史, 美化满清, 认敌为母, 因为他们自己也是反面教材其中的一员。
 
最后编辑: 2014-11-18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