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解ETFs的朋友吗?

tangge

nf ⊙o⊙
纳斯达克指数从05到现在翻了2.5倍。 华尔街基金经理90%的跑不赢指数这是公认的事实。

最关键的是什么时候进场,什么时候出场。底部的时候,不一定敢买。满仓买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09年抄底大好时机,有几个人进场了?11-12年之间我进加指,HOLD了三年多,去年回调卖掉,不过获利40%。如果持十年,不敢说能否翻倍。 这还是运气好HOLD对。 以前我HOLD错了个美股,受国内时炒股经验影响,没有及时斩仓,一年多亏了80%。
不能总是算赚的,也要看亏了,两下一对冲。是十年能翻倍的话,我就非常满意了。

赚了又赔进去是常态。。。。。。。所以难。。。。股市就是故事。。(y)
 
凡有杠杆ETF, 只适宜一天内分胜负, 这是我几天来研究的结果。
后面十年由于盘子太大,他的股也都是传统股,涨得其实不多

但前面十八年,从80年的三百块,一口气涨到98年高点7万八,260倍。 平均每年约36%多,连续18年。

只是从98年到现在17年了,才翻了三倍。平均每年复利7%

虽然后来涨速变缓, 但还是公认股神。

不过1980年中国有多少人有300美元啊, 这个钱是绝大部分人赚不到的钱。

有两个问题,一是怎么从免税账户拿钱到投资账户买股票?一拿出来不就要交税吗?我只有那个投资账户可以买卖股票。另一个问题是,有一些ETF往往只有一年,两年的时间,会不会搞几年就不搞了?那我们这些股民怎么办呢?
 
这东西是真正高风险高回报的。 如果石油暴跌之前持有石油空盘基金“DWTI”的话,到今年一月,短短不到半年30块长到180块。的确是期货风格。要是买对了疯牛,多持几天。 要是买错了,多一天都会有灾难。呵呵
看各人情况吧。 关键是要知彼知己,弄清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凡有杠杆的ETF, 只适宜一天内买入及卖出去分胜负, 这是我几天来研究的结果。
 
最后编辑: 2015-04-08
可以把TFSA转到TD WATERHOUSE 或 RBC DIRECT INVESTMENT底下。 免税账号取钱不要交税。
ETF一定要买热门的呀,不能买冷门的。
不过1980年中国有多少人有300美元啊, 这个钱是绝大部分人赚不到的钱。

有两个问题,一是怎么从免税账户拿钱到投资账户买股票?一拿出来不就要交税吗?我只有那个投资账户可以买卖股票。另一个问题是,有一些ETF往往只有一年,两年的时间,会不会搞几年就不搞了?那我们这些股民怎么办呢?
 
可以把TFSA转到TD WATERHOUSE 或 RBC DIRECT INVESTMENT底下。 免税账号取钱不要交税。
ETF一定要买热门的呀,不能买冷门的。

你的意思是说在RBC投资账户下面有两个账户,一个是免税的,一个是不免税的?那就太好了,我就可以把钱取出来自己买,感觉买了互惠基金总是在亏,不管大盘怎么涨,是不是银行先把他们的手续费赚了再说呀?唉,还是自己做更好。

哪些ETF是热门啊?太多了,都不知道怎么选,我是做加币的。
 
ETF看这里,交易最活跃的就是热门的。不过活跃好像大多是杠杆型ETF。:wdb24:没办法西人爱赌博呀。
http://www2.morningstar.ca/covers/etf_ca.aspx?region=CAN&culture=en-CA

RBC direct investment 下面可以开很多户头啊,RRSP, TSFA,RESP,普通户头。 打电话让客服给你开。 还可以弄个虚拟户头玩玩呢。
你的意思是说在RBC投资账户下面有两个账户,一个是免税的,一个是不免税的?那就太好了,我就可以把钱取出来自己买,感觉买了互惠基金总是在亏,不管大盘怎么涨,是不是银行先把他们的手续费赚了再说呀?唉,还是自己做更好。

哪些ETF是热门啊?太多了,都不知道怎么选,我是做加币的。
 
最后编辑: 2015-04-08
看空中国多年的休•亨德利(Hugh Hendry)现在改看多了。
林建建
亨德利自2009年就开始表达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甚至为此做了个视频上传到YouTube。

据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他的对冲基金获得了超过52%的收益。超额的收益率与他看空中国不无相关。不过,他当时并非直接做空中国股票,而是做空日本强周期性企业的债券,这些企业表现与中国需求密切相关。

就是这样一个“大空头”却在去年11月称,“做空中国就是挑战万能的(中国)央行”。现今看来,他似乎不乏先见之明。

这或许是为什么,在经历了令人失望的2012、2013年和差强人意的2014年之后,亨德利能再次脱颖而出,在2015年的头两个月获得了10.6%的收益。

以下是亨德利最新的致投资者信中关于中国的部分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但是几乎没有提到值得看涨的地方。由于担心美元升值会使人民币被动升值(尤其是相对于欧元和日元而言),人民币即将贬值似乎已经在投资者心里扎根。实际上,做空人民币变成了等同此前做空日本国债的宏观交易。但是这些末日预言我在2010年就说过了(当时市场共识反而没有那么消极),现在的我反而不那么担忧中国了。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重新调整了经济增长模式。2001-2011年这十年,中国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十分相似。两者都出现了生产力飙升、高资本回报、大规模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外界强烈的参与意愿带来的大繁荣。我们都知道,两者的经济应该繁荣,实际上也是如此。但是,我认为,它们的经济本该更加繁荣。

它们没有变得更繁荣是因为采用了鹰派的宏观政策。上世纪二十年代,美联储拒绝让金本位下的高能国际热钱涌入美国,刺激信贷进一步增长。中国则是歧视家庭部门(household sector):决不允许本币升值幅度超过经济增长所能解释的范畴;工资无法全面匹配生产力的急剧上升;实际利率持续为负。加在一起,这些措施抢走了一个GDP年化增速在5%-7%的经济体中本应属于家庭的财富,持续抑制家庭收入在GDP中的占比,继而使得居民储蓄率“被”升高。没有人出来抱怨这一点,每个人都觉得过得比过去要好,但是他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但是,当其他国家都因为需求不足而日渐衰弱之际,这样的宏观政策变得不切实际,(中国)决策者们在过去两年中已经持续、反复地采取行动,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放松家庭收入的“刹车”被作为中国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途径提出。显然,人民币不再被认为需要贬值了,美元和人民币的升值已经带来全球范围内巨大的财富再分配,使得美国和中国家庭更加富足。现在中国的实际和名义利率都比较高,工资也更加能追赶生产力的变化。消费者支出强劲,可能单凭消费就能支撑起中国GDP实现4%的增长。为什么中国当局要让人民币贬值,从而破坏经济发展一个可靠的引擎呢?这说不通。

第二,就宏观层面而言,并非所有国家都生而平等。美国、欧洲核心国家、日本在宏观层面属于“精英级”。这些国家都有着大规模的非贸易行业,并且都可以自主决定向利率开火(从实施QE中可体现),不受本币贬值会加剧通胀的担忧的限制。中国今日之诉求正是进入这一层级。中国并非墨西哥那样的原油出口国,在经济放缓和贸易形势恶化之际还要承受加息压力,因为担心比索失控带来的后果。相反,中国似乎属于欧美日阵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货币政策。

不过,对于人民币一直对美元升值,经济学家们总是感到焦躁不安。他们担心人民币升值会造成贸易盈余大幅下滑,打击本就脆弱的国内经济。我在11月的报告中解释过,给货币定价之难是众做周知的。但是,就质化层面而言,我认为很难证明人民币已被实质性高估。首先,中国贸易盈余已创下名义上的纪录新高。你可能会注意到,这可以部分地分解为,进口价格的下降,以及中国仍然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仍在上升。国内来看,主要大城市失业率仍然较低,GDP增速尽管在放缓并且统计上存在着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似乎仍然比其他国家更加健康。

也许从贸易角度去看(人民币汇率)更加有用。贸易很好地解释了过去十八个月中,新兴市场货币之间的差异走势。原材料进口成本大降(尤其是铁矿石和原油)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贸易状况,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也相应地升值;原因可能就是这么简单。放在印度也说的通,但是印度央行通过不断购买外汇防止卢比进一步升值。相反,巴西和俄罗斯货币“自由落体式”的下跌似乎与它们恶化的贸易状况相匹配,因为它们出口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却无进口产品价格的下跌来抵消。



当然了,对于那些担忧中国经济前景的人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有管制地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在国际宏观社群看空和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对冲需求的共同打击下,人民币屡屡被打至跌停板。打到跌停限制后,中国人民银行就不得不干预: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这么做当然会吸收中国的流动性,这从利率变化中也可推知。例如,尽管降息了两次和降准一次,中国的七天回购利率仍然上升了140个基点至4.8%。流动性的回收从年初至2月中旬沪指出现的10%的跌幅中也可见。这是否意味着国际宏观社群的看法就是对的呢?

没那么简单。记住,中国是“精英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未被零利率束缚的国家。以国际标准而论,国内利息尚高,中国还有很大的降息空间。实际上,去年11月首次加息以后推出的宽松措施已经推高了A股,一年期远期回购利率3.6%的水平显示国内投资者预期流动性收紧只是暂时的,最终会被当局化解。

七年前,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导致通缩席卷全球,我们关于“美国首先(出现通缩),中国最后”的判断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每个遭受通缩冲击的国家的金融市场都遭到了抛售,导致那些国家实施了十分有利于投资者的宏观政策。今天,全球的通缩化终于打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让宏观观察家变成大空头,而中国股市也一度自2007年高点下跌近75%。实际上,中国股市的风险/回报模式似乎与2009年时的美股、2012年末的日股或2014年末的欧股相似。市场似乎低估了央行削减利率的能力和以及风险资产可能会有的反应。

当然了,一个投资组合只是做多股市是不够的,这样的风险回报也是无法满足基金经理的需求的。Eclectica 也一样。尽管我们在做多中国股市,我们也通过在离岸市场支付(短期)利息对冲了许多风险。这样的组合使我们将风险分散,既接触到中国金融市场的部分独特之处,又能利用持续偏空的宏观经济形势。到目前为止,向一个名义利率偏高(按国际标准)、经济增速在放缓并且刚刚才实施了降息的国家支付利息与我们的观点是矛盾的。但是请允许我做如下解释。

有两个主要的驱动因素。第一,中国真的很不同。中国国内金融系统已经与外界隔绝了好多年,并且为政府干预所割裂;西方人是难以看懂的。看似有序的现代银行体系下隐藏着惊人的模糊的风险,并且还有着拒绝满足中小企业和家庭信贷需求的经济制度。鉴于私营部门已经如此之久地被拒于信贷大门之外,说中国有对流动性不计代价的巨大需求并不夸张。公开利率根本无法反应市场愿意支付的实际利率。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开放资本账户的举措为满足这些被抑制的需求创造了一条信贷通道。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将流动性输入至在岸市场也变得更加容易,巨大的在岸市场可轻易地吸收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推高离岸市场利率。而且,中国基金经理的消极偏见和出口商为保护利润而进行的对冲,周期性地导致离岸人民币比在岸人民币更便宜,从而为投机者创造套利机会。随着离岸人民币被输入至在岸,流动性永久性地脱离国际系统,继而导致离岸利率上升,有利于我们的持仓。



把我们在中国的交易策略比作玩弹球。你会得到三个球,目标是把每个球从不同角度进洞,实现分数最大化。我们的第一个球就是通过期权做多人民币。前面我已经阐述过,人民币估值很合理。很难理性地想象,中国当局会寻求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贬值。实际上,若把中国极度膨胀的贸易顺差考虑在内,在美元迅速升值的情况下,我都不确定是否有必要让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如我们所知,国际宏观社群大规模做空的时间都很短,人民币上月也自跌停板回升,并且中国央行也停止了干预,人民币交易规模可能已经缩小了,人民币可能会回归到交易区间的中轨。

我们的第二个球是做多股市。A股自2007年的高点一度下跌75%,利空消息已经体现在股价之上,实际上市场越来越多地把对企业的破产担忧也进行了定价。然而,政策转向支持私营部门很可能已经扭转了这种灾难性的结果。并且,随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市场又一次开始以企业能持续经营的看法给予它们适度的估值。尽管银行间流动性表现仍然糟糕,短期利率还在上升,但两次小幅降息后,A股上涨了35%。让我着迷的是,如果货币政策真正地宽松而信贷市场真正地回暖,市场将会怎样。国际宏观社群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犯的错误就是低估了“精英级”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扭转危机的能力。今天的中国也可能会这么做,因而中国股市是有吸引力的。

我们的最后一个球是在离岸市场支付短期利息,即可对冲人民币下跌,又能将我们与复杂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联系在一起。中国国内借贷者对于信贷的支付意愿(当他们有机会获得时)通过更加市场化的离岸市场上更高的利率(相较于在岸市场)可以体现。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利率,直至需求被满足。

因此,现在付息似乎是理性的。当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时——中国当局无法为在岸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导致市场环境恶化和银行间利率升高之时,这一个球将为我们的股票和人民币仓位提供很好的对冲。
 

tangge

nf ⊙o⊙
专业。(y)

看空中国多年的休•亨德利(Hugh Hendry)现在改看多了。
林建建
亨德利自2009年就开始表达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甚至为此做了个视频上传到YouTube。

据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他的对冲基金获得了超过52%的收益。超额的收益率与他看空中国不无相关。不过,他当时并非直接做空中国股票,而是做空日本强周期性企业的债券,这些企业表现与中国需求密切相关。

就是这样一个“大空头”却在去年11月称,“做空中国就是挑战万能的(中国)央行”。现今看来,他似乎不乏先见之明。

这或许是为什么,在经历了令人失望的2012、2013年和差强人意的2014年之后,亨德利能再次脱颖而出,在2015年的头两个月获得了10.6%的收益。

以下是亨德利最新的致投资者信中关于中国的部分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但是几乎没有提到值得看涨的地方。由于担心美元升值会使人民币被动升值(尤其是相对于欧元和日元而言),人民币即将贬值似乎已经在投资者心里扎根。实际上,做空人民币变成了等同此前做空日本国债的宏观交易。但是这些末日预言我在2010年就说过了(当时市场共识反而没有那么消极),现在的我反而不那么担忧中国了。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重新调整了经济增长模式。2001-2011年这十年,中国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十分相似。两者都出现了生产力飙升、高资本回报、大规模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外界强烈的参与意愿带来的大繁荣。我们都知道,两者的经济应该繁荣,实际上也是如此。但是,我认为,它们的经济本该更加繁荣。

它们没有变得更繁荣是因为采用了鹰派的宏观政策。上世纪二十年代,美联储拒绝让金本位下的高能国际热钱涌入美国,刺激信贷进一步增长。中国则是歧视家庭部门(household sector):决不允许本币升值幅度超过经济增长所能解释的范畴;工资无法全面匹配生产力的急剧上升;实际利率持续为负。加在一起,这些措施抢走了一个GDP年化增速在5%-7%的经济体中本应属于家庭的财富,持续抑制家庭收入在GDP中的占比,继而使得居民储蓄率“被”升高。没有人出来抱怨这一点,每个人都觉得过得比过去要好,但是他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但是,当其他国家都因为需求不足而日渐衰弱之际,这样的宏观政策变得不切实际,(中国)决策者们在过去两年中已经持续、反复地采取行动,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放松家庭收入的“刹车”被作为中国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途径提出。显然,人民币不再被认为需要贬值了,美元和人民币的升值已经带来全球范围内巨大的财富再分配,使得美国和中国家庭更加富足。现在中国的实际和名义利率都比较高,工资也更加能追赶生产力的变化。消费者支出强劲,可能单凭消费就能支撑起中国GDP实现4%的增长。为什么中国当局要让人民币贬值,从而破坏经济发展一个可靠的引擎呢?这说不通。

第二,就宏观层面而言,并非所有国家都生而平等。美国、欧洲核心国家、日本在宏观层面属于“精英级”。这些国家都有着大规模的非贸易行业,并且都可以自主决定向利率开火(从实施QE中可体现),不受本币贬值会加剧通胀的担忧的限制。中国今日之诉求正是进入这一层级。中国并非墨西哥那样的原油出口国,在经济放缓和贸易形势恶化之际还要承受加息压力,因为担心比索失控带来的后果。相反,中国似乎属于欧美日阵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货币政策。

不过,对于人民币一直对美元升值,经济学家们总是感到焦躁不安。他们担心人民币升值会造成贸易盈余大幅下滑,打击本就脆弱的国内经济。我在11月的报告中解释过,给货币定价之难是众做周知的。但是,就质化层面而言,我认为很难证明人民币已被实质性高估。首先,中国贸易盈余已创下名义上的纪录新高。你可能会注意到,这可以部分地分解为,进口价格的下降,以及中国仍然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仍在上升。国内来看,主要大城市失业率仍然较低,GDP增速尽管在放缓并且统计上存在着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似乎仍然比其他国家更加健康。

也许从贸易角度去看(人民币汇率)更加有用。贸易很好地解释了过去十八个月中,新兴市场货币之间的差异走势。原材料进口成本大降(尤其是铁矿石和原油)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贸易状况,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也相应地升值;原因可能就是这么简单。放在印度也说的通,但是印度央行通过不断购买外汇防止卢比进一步升值。相反,巴西和俄罗斯货币“自由落体式”的下跌似乎与它们恶化的贸易状况相匹配,因为它们出口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却无进口产品价格的下跌来抵消。



当然了,对于那些担忧中国经济前景的人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有管制地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在国际宏观社群看空和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对冲需求的共同打击下,人民币屡屡被打至跌停板。打到跌停限制后,中国人民银行就不得不干预: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这么做当然会吸收中国的流动性,这从利率变化中也可推知。例如,尽管降息了两次和降准一次,中国的七天回购利率仍然上升了140个基点至4.8%。流动性的回收从年初至2月中旬沪指出现的10%的跌幅中也可见。这是否意味着国际宏观社群的看法就是对的呢?

没那么简单。记住,中国是“精英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未被零利率束缚的国家。以国际标准而论,国内利息尚高,中国还有很大的降息空间。实际上,去年11月首次加息以后推出的宽松措施已经推高了A股,一年期远期回购利率3.6%的水平显示国内投资者预期流动性收紧只是暂时的,最终会被当局化解。

七年前,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导致通缩席卷全球,我们关于“美国首先(出现通缩),中国最后”的判断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每个遭受通缩冲击的国家的金融市场都遭到了抛售,导致那些国家实施了十分有利于投资者的宏观政策。今天,全球的通缩化终于打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让宏观观察家变成大空头,而中国股市也一度自2007年高点下跌近75%。实际上,中国股市的风险/回报模式似乎与2009年时的美股、2012年末的日股或2014年末的欧股相似。市场似乎低估了央行削减利率的能力和以及风险资产可能会有的反应。

当然了,一个投资组合只是做多股市是不够的,这样的风险回报也是无法满足基金经理的需求的。Eclectica 也一样。尽管我们在做多中国股市,我们也通过在离岸市场支付(短期)利息对冲了许多风险。这样的组合使我们将风险分散,既接触到中国金融市场的部分独特之处,又能利用持续偏空的宏观经济形势。到目前为止,向一个名义利率偏高(按国际标准)、经济增速在放缓并且刚刚才实施了降息的国家支付利息与我们的观点是矛盾的。但是请允许我做如下解释。

有两个主要的驱动因素。第一,中国真的很不同。中国国内金融系统已经与外界隔绝了好多年,并且为政府干预所割裂;西方人是难以看懂的。看似有序的现代银行体系下隐藏着惊人的模糊的风险,并且还有着拒绝满足中小企业和家庭信贷需求的经济制度。鉴于私营部门已经如此之久地被拒于信贷大门之外,说中国有对流动性不计代价的巨大需求并不夸张。公开利率根本无法反应市场愿意支付的实际利率。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开放资本账户的举措为满足这些被抑制的需求创造了一条信贷通道。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将流动性输入至在岸市场也变得更加容易,巨大的在岸市场可轻易地吸收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推高离岸市场利率。而且,中国基金经理的消极偏见和出口商为保护利润而进行的对冲,周期性地导致离岸人民币比在岸人民币更便宜,从而为投机者创造套利机会。随着离岸人民币被输入至在岸,流动性永久性地脱离国际系统,继而导致离岸利率上升,有利于我们的持仓。



把我们在中国的交易策略比作玩弹球。你会得到三个球,目标是把每个球从不同角度进洞,实现分数最大化。我们的第一个球就是通过期权做多人民币。前面我已经阐述过,人民币估值很合理。很难理性地想象,中国当局会寻求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贬值。实际上,若把中国极度膨胀的贸易顺差考虑在内,在美元迅速升值的情况下,我都不确定是否有必要让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如我们所知,国际宏观社群大规模做空的时间都很短,人民币上月也自跌停板回升,并且中国央行也停止了干预,人民币交易规模可能已经缩小了,人民币可能会回归到交易区间的中轨。

我们的第二个球是做多股市。A股自2007年的高点一度下跌75%,利空消息已经体现在股价之上,实际上市场越来越多地把对企业的破产担忧也进行了定价。然而,政策转向支持私营部门很可能已经扭转了这种灾难性的结果。并且,随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市场又一次开始以企业能持续经营的看法给予它们适度的估值。尽管银行间流动性表现仍然糟糕,短期利率还在上升,但两次小幅降息后,A股上涨了35%。让我着迷的是,如果货币政策真正地宽松而信贷市场真正地回暖,市场将会怎样。国际宏观社群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犯的错误就是低估了“精英级”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扭转危机的能力。今天的中国也可能会这么做,因而中国股市是有吸引力的。

我们的最后一个球是在离岸市场支付短期利息,即可对冲人民币下跌,又能将我们与复杂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联系在一起。中国国内借贷者对于信贷的支付意愿(当他们有机会获得时)通过更加市场化的离岸市场上更高的利率(相较于在岸市场)可以体现。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利率,直至需求被满足。

因此,现在付息似乎是理性的。当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时——中国当局无法为在岸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导致市场环境恶化和银行间利率升高之时,这一个球将为我们的股票和人民币仓位提供很好的对冲。
 

tangge

nf ⊙o⊙
高手们介绍下你们的购买习惯吧。把你的全部资金买一只股票或基金,还是分散到多个里面,通常是多少只。保持十只左右好不好。以便东方不亮西方亮。

另外为什么买 劳神子ETF 还是股票好吧。 不喜欢这个。
 

梦溪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我先来抛个砖头:目前手里共四只加拿大基金,三支盈利一只亏损。没有加拿大股票,单只加国股票风险更大。上次我的买房中介大雅介绍那个Rogers,说是个做波段的好股,我瞄了一阵还是不敢下手。

至于美股A股,那盈利是赶上了整体股市的水涨船高。加拿大股市这么起伏波动,能在加拿大市场盈利,真的考验水平。
 

tangge

nf ⊙o⊙
可以多买几只啊,不信买十只都跌。我国内就是买十只。不过国内个股多数随大盘随波逐流。不想这里,跟大波有关但不一样。

你如果从 2009 年以后买的基金多数是张的,因为大盘涨。 个股不一定,有的涨有的跌了。不过只要是多只不会都背运的啊。
 

梦溪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可以多买几只啊,不信买十只都跌。我国内就是买十只。不过国内个股多数随大盘随波逐流。不想这里,跟大波有关但不一样。

你如果从 2009 年以后买的基金多数是张的,因为大盘涨。 个股不一定,有的涨有的跌了。不过只要是多只不会都背运的啊。
那各种基金不就满足你这个多只股票的需求吗。还有有专业的基金经理打理。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