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好到了这个地步,你知道吗?

yyddss

不活跃园友
不明白200万的概念。如果在国内有200万加币,也就是1千万 - 1千2百万之间,如果这笔钱不包括自住房的价值,我觉得敢退休的人不少了,要继续工作也就是不想闲着。但如果是只有200万人民币,那确实是不能退休。现在二三线城市一套房子都要100万左右。教育和医疗费用动不动就几十万,谁敢退休?

在加拿大200万加币是可以退休了。一个是不用为教育和医疗发愁,这两项至少省下国内对等的100万了。另外加拿大也没啥人情礼要送,不用为孩子准备婚房。就是过过普通的日子,如果不买大房子,衣食住行加一年度假一两次,能花得了多少钱?其实主要就是青壮年时养育孩子需要花钱,才艺班体育活动,学费,旅行,大房子,大车子。。。孩子独立了花销会立马降下来。老俩口住套两室公寓,开辆小日本车,真花不了多少钱。

应该是同样指200万加币
在加拿大,200万加币有不少人想退休
在中国,1千万-1千2百万人民币不敢退休
- 这是我的理解
 
应该是同样指200万加币
在加拿大,200万加币有不少人想退休
在中国,1千万-1千2百万人民币不敢退休
- 这是我的理解

我昨天算了算,我的以前很多同事,尤其是女同事,老公工作都不错。他们家里我所知道的资产无非就是房子,一般来说他们至少有三到四套房子,很多都是近200平的北京城里的房子,外加一套市内的小户型和一套郊区的大房子。。。
我不知道人家家里的存款。。。
光房子我想就有三千万人民币吧。
国内在公司上班的医疗费也是全报的。国内公立学校不错,人家温总的孙子还上实验二小呢。
有的同事家里有几亿,那是因为我们看股票的第二大股东看出来的。。。可人家依然天天认真地在工作,穿着朴素。。。我问她为啥,她就是喜欢工作。。。
说国内喜欢攀比,我还真不觉得。。。
我们同事都挺朴素的。。。
所以,圈子很重要。。。自己也很重要。。。
 
加拿大政府在福利方面有重大责任缺失。说到底,福利是干嘛用的?是国家机器为社会分配现实的一种调剂手段,保证生活困难的民众的基本生活的。那么如何判定申请者是否生活困难?应该有严格的标准。至少如果你名下有上百万的房产,或银行账户有上十万的现金,那么这些人是明显不需要帮助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土豪同胞钻的这点空子,和老阿老印们比起来,那简直可以忽略不计。lz冤枉交的那些税,绝大部分都去了下猪仔般哪些某某族裔的口袋里。

福利是加拿大政党拉选票的工具。
 
我看这个帖子,觉得加拿大政府有远见,社会民众有胸怀。为什么呢?社会财富的分配是一个整体,要想一个社会人心安定,儿童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必要的教育,老人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医疗服务,弱势群体不会沦落到悲惨的命运,这个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工作着的中产阶级必定需要做出很多牺牲,而且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公平,因为没有一种完美的制度能达到百分百的公平,只有大部分该保障的得到帮助了,就差不多了。

然后这样的福利制度运行了,我觉得很赞。这意味着有相当大一部分工作着的中产阶层同意这样的财富分配制度,虽然自己得到的财富和付出的努力不是线性的增长。如果加拿大政府削减福利,将税收集中到市政建设,同时减税,中产阶层会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带动消费,大家会看到大城市的繁华指数会立马甩现在几条街,这个政绩马上就出来了。但是加拿大政府没有这么做。

以前的诗礼之家,一家做官经商有了钱,会帮助全族人,建家塾,买公祭田产,而不是把钱都揣进小家的腰包。这是为了全族人的利益,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的。可能现在扶持了一家寡妇孤儿,这个孤儿明天发达了,自家败落了,仍然有族亲支持。但现在这样的思路和行为已经不会有人再做了,中国的士绅阶层早就被铲除了。

现在锱铢必较的风气比较严重,处于稍微强势的阶层要拼命巩固带给自己优越感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现今流行的“路怒症”,就为了那么一两秒,就能争出个生命风险出来。打个灯,变变道,能有这么多矛盾出来。其实很多人不喜欢“共同富裕”,只要自己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小撮就够了,在任何事情上都成为领先大部分人的一小撮。

在这场长达10年的房地产盛宴中,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从中获益了。大部分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人们只有一套自住房或两套房,而且工资一直没高过,也不可能在没涨价之间买房。但即使多那么一套房子,也是给孩子准备的,因为85后大部分人只能靠家庭支持买房了。而且中国的公寓楼住个十几年就破旧了。然后这部分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卖掉两套房子,能有200万人民币就不错了,十几年的二手房也就值几十万吧。

所以,如果你用这十几年房地产盛宴中锻炼出来的目光来看待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福利政策,你会觉得这个政府愚不可及。
 
应该是同样指200万加币
在加拿大,200万加币有不少人想退休
在中国,1千万-1千2百万人民币不敢退休
- 这是我的理解

那是因为1千万-1千2百万人民币阶层的人要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起码给孩子留学、创业的钱得留出来,然后自己生病的,也就差不多了。如果要退休只能搬到小城市过过田园生活,也就是和这边200万退休的人过的生活差不多。

问题在于,1千万-1千2百万人民币阶层的很多人不愿意过那样的生活。
 
同意。

孩子的牛奶金真没有多少。就算是一分钱收入没有,在牛奶金最多的魁北克一个孩子不过就是三四百刀每个月,两个孩子也不是双倍,一个月几百刀大概是够伙食费。在别的省份就更少。但是生活在这里,房产税校税水电油费,样样都要钱。

加拿大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孩子去支撑社会更替,所以这笔钱就是为大家买未来的。当你退休之后,光有钱可不行,得有年青的劳动力来为你服务。不然钱就是废纸一张。而且比起养育孩子付出的辛苦来说,那点牛奶金根本不算什么,作为对父母的奖励也是应该的。

如果是要领社会救济,那就是要正儿八经地查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的。我记得是全部资产加起来不到2000刀就符合申请。我想这样的社会福利应该不会有几个移民想要申请吧。

同意。

对加拿大来说,付出些牛奶金让父母养孩子的时候稍微轻松一些,让低收入的家庭更有可能养或多养孩子,长远来看,绝对是有利的。加拿大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况且那些牛奶金,即使加上其它华人可能领取的福利,真的很少,跟养孩子的付出比,算得了什么。

华人总体对加拿大是贡献远大于得到的!这么多年,我没见过完全靠福利生活的华人(除了老人),倒是见过不少这样的西人。我倒是觉得中国实在是亏。

至于说投资移民有很多资产也领,那是合法的,而且也不是不合理的。我看不出有什么可抱怨的地方,即使从纳税人的角度说。
 
我昨天算了算,我的以前很多同事,尤其是女同事,老公工作都不错。他们家里我所知道的资产无非就是房子,一般来说他们至少有三到四套房子,很多都是近200平的北京城里的房子,外加一套市内的小户型和一套郊区的大房子。。。
我不知道人家家里的存款。。。
光房子我想就有三千万人民币吧。
国内在公司上班的医疗费也是全报的。国内公立学校不错,人家温总的孙子还上实验二小呢。
有的同事家里有几亿,那是因为我们看股票的第二大股东看出来的。。。可人家依然天天认真地在工作,穿着朴素。。。我问她为啥,她就是喜欢工作。。。
说国内喜欢攀比,我还真不觉得。。。
我们同事都挺朴素的。。。
所以,圈子很重要。。。自己也很重要。。。

这边也有很多人很有钱但不退休的,不说明什么。起码所有的企业主卖掉公司都足够退休了,所有有个人诊所的医生也都能退休,但他们都不退。退休只是一个个人选择。
 

yyddss

不活跃园友
那是因为1千万-1千2百万人民币阶层的人要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起码给孩子留学、创业的钱得留出来,然后自己生病的,也就差不多了。如果要退休只能搬到小城市过过田园生活,也就是和这边200万退休的人过的生活差不多。

问题在于,1千万-1千2百万人民币阶层的很多人不愿意过那样的生活。

这就是我前面帖子里问的:是否加拿大人后顾之忧少的缘故,才可以如此?普遍感觉国内人的“不安全感”比加拿大人多。

况且,国内退休不可能搬到小城市生活,那里的医疗条件非常差,和大城市没法比,出点身体状况还要赶紧去坐飞机吗?

人老了是很在意医疗条件的,但国内的医疗、教育等大城市和其他地方差距太大了
 
我看这个帖子,觉得加拿大政府有远见,社会民众有胸怀。为什么呢?社会财富的分配是一个整体,要想一个社会人心安定,儿童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必要的教育,老人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医疗服务,弱势群体不会沦落到悲惨的命运,这个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工作着的中产阶级必定需要做出很多牺牲,而且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公平,因为没有一种完美的制度能达到百分百的公平,只有大部分该保障的得到帮助了,就差不多了。

然后这样的福利制度运行了,我觉得很赞。这意味着有相当大一部分工作着的中产阶层同意这样的财富分配制度,虽然自己得到的财富和付出的努力不是线性的增长。如果加拿大政府削减福利,将税收集中到市政建设,同时减税,中产阶层会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带动消费,大家会看到大城市的繁华指数会立马甩现在几条街,这个政绩马上就出来了。但是加拿大政府没有这么做。

以前的诗礼之家,一家做官经商有了钱,会帮助全族人,建家塾,买公祭田产,而不是把钱都揣进小家的腰包。这是为了全族人的利益,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的。可能现在扶持了一家寡妇孤儿,这个孤儿明天发达了,自家败落了,仍然有族亲支持。但现在这样的思路和行为已经不会有人再做了,中国的士绅阶层早就被铲除了。

现在锱铢必较的风气比较严重,处于稍微强势的阶层要拼命巩固带给自己优越感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现今流行的“路怒症”,就为了那么一两秒,就能争出个生命风险出来。打个灯,变变道,能有这么多矛盾出来。其实很多人不喜欢“共同富裕”,只要自己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小撮就够了,在任何事情上都成为领先大部分人的一小撮。

在这场长达10年的房地产盛宴中,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从中获益了。大部分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人们只有一套自住房或两套房,而且工资一直没高过,也不可能在没涨价之间买房。但即使多那么一套房子,也是给孩子准备的,因为85后大部分人只能靠家庭支持买房了。而且中国的公寓楼住个十几年就破旧了。然后这部分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卖掉两套房子,能有200万人民币就不错了,十几年的二手房也就值几十万吧。

所以,如果你用这十几年房地产盛宴中锻炼出来的目光来看待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福利政策,你会觉得这个政府愚不可及。

哪个政府都不傻。

加拿大政体有它的短板,中国政体有它的强项。

你太偏颇了。
 
这就是我前面帖子里问的:是否加拿大人后顾之忧少的缘故,才可以如此?普遍感觉国内人的“不安全感”比加拿大人多。

况且,国内退休不可能搬到小城市生活,那里的医疗条件非常差,和大城市没法比,出点身体状况还要赶紧去坐飞机吗?

我想是后顾之忧比较少,另外一个也是家庭观念不一样。其实国内的人相当部分钱是为孩子留的,结婚要花一大笔钱,而且什么预算都不可能封顶。很多人都说不敢生两个男孩,基本上要倾尽积蓄吧。我有时在网上看国内论坛,我觉得大部分观念我没法接受了。小一辈啃老是天经地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有兄弟姐妹的分家产一堆破事,家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太严重了。
 
我看这个帖子,觉得加拿大政府有远见,社会民众有胸怀。为什么呢?社会财富的分配是一个整体,要想一个社会人心安定,儿童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必要的教育,老人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医疗服务,弱势群体不会沦落到悲惨的命运,这个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工作着的中产阶级必定需要做出很多牺牲,而且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公平,因为没有一种完美的制度能达到百分百的公平,只有大部分该保障的得到帮助了,就差不多了。

然后这样的福利制度运行了,我觉得很赞。这意味着有相当大一部分工作着的中产阶层同意这样的财富分配制度,虽然自己得到的财富和付出的努力不是线性的增长。如果加拿大政府削减福利,将税收集中到市政建设,同时减税,中产阶层会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带动消费,大家会看到大城市的繁华指数会立马甩现在几条街,这个政绩马上就出来了。但是加拿大政府没有这么做。

以前的诗礼之家,一家做官经商有了钱,会帮助全族人,建家塾,买公祭田产,而不是把钱都揣进小家的腰包。这是为了全族人的利益,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的。可能现在扶持了一家寡妇孤儿,这个孤儿明天发达了,自家败落了,仍然有族亲支持。但现在这样的思路和行为已经不会有人再做了,中国的士绅阶层早就被铲除了。

现在锱铢必较的风气比较严重,处于稍微强势的阶层要拼命巩固带给自己优越感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现今流行的“路怒症”,就为了那么一两秒,就能争出个生命风险出来。打个灯,变变道,能有这么多矛盾出来。其实很多人不喜欢“共同富裕”,只要自己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小撮就够了,在任何事情上都成为领先大部分人的一小撮。

在这场长达10年的房地产盛宴中,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从中获益了。大部分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人们只有一套自住房或两套房,而且工资一直没高过,也不可能在没涨价之间买房。但即使多那么一套房子,也是给孩子准备的,因为85后大部分人只能靠家庭支持买房了。而且中国的公寓楼住个十几年就破旧了。然后这部分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卖掉两套房子,能有200万人民币就不错了,十几年的二手房也就值几十万吧。

所以,如果你用这十几年房地产盛宴中锻炼出来的目光来看待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福利政策,你会觉得这个政府愚不可及。

说实话,过去十五年,温歌华和多伦多的房子涨了有几倍吧,其实也不比北京差。
我呆的加拿大的这个小城市也就是涨了50%不到,工资还低。不是所有人都能去温歌华并活下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北京。
去大城市有收获有风险,光看到人家享受盛宴,还要看到人家的努力。。。和自己每一步生活的规划和策略。。。
普天之下同理。
 
我想是后顾之忧比较少,另外一个也是家庭观念不一样。其实国内的人相当部分钱是为孩子留的,结婚要花一大笔钱,而且什么预算都不可能封顶。很多人都说不敢生两个男孩,基本上要倾尽积蓄吧。我有时在网上看国内论坛,我觉得大部分观念我没法接受了。小一辈啃老是天经地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有兄弟姐妹的分家产一堆破事,家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太严重了。

加拿大有近一半的孩子现在需要通过父母的资助买房子,我们不给孩子买房子,不代表温歌华市长不给孩子买房子。
就好比青海的农民能给在北京打工的孩子准备房子么?
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所在的圈子里的世界而已。
 

yyddss

不活跃园友
我想是后顾之忧比较少,另外一个也是家庭观念不一样。其实国内的人相当部分钱是为孩子留的,结婚要花一大笔钱,而且什么预算都不可能封顶。很多人都说不敢生两个男孩,基本上要倾尽积蓄吧。我有时在网上看国内论坛,我觉得大部分观念我没法接受了。小一辈啃老是天经地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有兄弟姐妹的分家产一堆破事,家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太严重了。
看到很多做子女的,包括我认识的人里就有,父母有一方去世了,坚决反对另一方再婚,家里闹得鸡飞狗跳,估计也是有财产考虑吧?替他们的父母寒心。
 

yyddss

不活跃园友
加拿大有近一半的孩子现在需要通过父母的资助买房子,我们不给孩子买房子,不代表温歌华市长不给孩子买房子。
就好比青海的农民能给在北京打工的孩子准备房子么?
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所在的圈子里的世界而已。
现在开始有这个趋势,起码温哥华是这样的
西人告诉我的 ,现在年轻人也开始买不起房了,要靠父母帮助。
 
加拿大有近一半的孩子现在需要通过父母的资助买房子,我们不给孩子买房子,不代表温歌华市长不给孩子买房子。
就好比青海的农民能给在北京打工的孩子准备房子么?
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所在的圈子里的世界而已。

我同意有很多人通过父母资助买房子,但这不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买房子,或者孩子结婚时租房子,在加拿大是非常正常的事,这不是社会风气。不象国内,租房子结婚被称为裸婚,是件特别受委屈的事。
 
看到很多做子女的,包括我认识的人里就有,父母有一方去世了,坚决反对另一方再婚,家里闹得鸡飞狗跳,估计也是有财产考虑吧?替他们的父母寒心。

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父母的财产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子孙后代的。孩子不是给自己生的,而为婆家生的。孩子生下来,姓了父亲的姓,这个也是为婆家做的贡献,自己要得到补偿。对于这些观念,我是理解无能。
 
我同意有很多人通过父母资助买房子,但这不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买房子,或者孩子结婚时租房子,在加拿大是非常正常的事,这不是社会风气。不象国内,租房子结婚被称为裸婚,是件特别受委屈的事。

父母有能力就帮一把,父母没能力就自己挣,我自己父母有能力都没帮我,我挺感谢他们给我独立的机会。
我没在我的周围的人里发现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或者让他们纠结啥的,我的朋友圈里要么是喜欢摄影,要么是喜欢读书,退休的都在画画,旅游,身体健康,吃嘛嘛香的。。。
 
父母有能力就帮一把,父母没能力就自己挣,我自己父母有能力都没帮我,我挺感谢他们给我独立的机会。
我没在我的周围的人里发现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或者让他们纠结啥的,我的朋友圈里要么是喜欢摄影,要么是喜欢读书,退休的都在画画,旅游,身体健康,吃嘛嘛香的。。。

我们这一代和85后不一样,我们结婚时行情和房价都没现在厉害。

你的朋友圈都那么富有,几千万身家,也基本只有独生子女,当然钱不会成为问题。就算有这些事的人多半也不会往外说,谁会对同事说自己的家庭经济纠纷?只会在网上吐槽。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