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微软雅黑]
一篇《民主颂》你们就急得火烧眉毛解释不清了,
还用得着其他“颂”吗?
[/FONT]
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对于民主还是“很向往的”。有主席的窑洞对为证。一晃70年过去了。
https://zh.wikipedia.org/zh/窑洞对
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
1945年7月1日,
中国民主同盟常委黄炎培与
章伯钧、
左舜生、
傅斯年等6位国民参政员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从重庆飞抵延安。他们受到毛泽东、
朱德、
周恩来、
林伯渠、
吴玉章等人的热烈欢迎。在短短三天内,毛泽东同他们多次交谈。7月4日,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杨家岭他家里叙话。在窑洞客厅里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几天的考察有何感想。
黄炎培当时并未看到延安的等级制度,只是觉得延安朝气蓬勃,抗日胜利之后将赢得政权,于是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的远虑,“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 亲眼所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 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 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 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 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得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甘贝尔与毛泽东的窑洞对
1945年9约,英国路透社记者甘贝尔以书面形式提出12个问题,请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作答。这些问题涉及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分歧,其中的第十问是“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
毛泽东这样回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以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这个回答曾经登上了中国共产党办的《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的重要位置和头版头条。标题为《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 中国需要和平建国》;《解放日报》头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