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专文:西方面对伊斯兰十大离奇瞬间, 给我们华人什么启示?
美国华人之声
2017年03月14日
9
编者按:
每次恐怖袭击的爆炸声与枪声都震撼着许多西方人的心灵与理智,人们的观念在悄然转变。
英国最权威智库之一,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最近的调查显示,55%的欧洲人认为“所有从穆斯林为主的国家的移民活动都应该被中止。” 只有20%反对此观点和25%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同时,多数欧洲人也开始认为伊斯兰人口迁徙必然导致恐怖袭击的增长。华盛顿权威统计机构皮尤中心2016年对十个欧洲国家的调查显示,平均59%的欧洲人担心伊斯兰人口的迁入会提升恐怖袭击的概率。
除了恐怖袭击使更多民众出现了立场的转变,西方社会的政客、媒体与其它左翼精英面对伊斯兰化问题的退避三舍与双重标准也驱使更多民众加入到了捍卫西方信仰、历史、文化与价值观的大潮中。
本文选取了过去一段时间西方面对伊斯兰十大离奇瞬间,这些例子只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现象的缩影。同时,笔者也希望探讨这些例子对华人有什么启示。
详细的阐释与系统性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更专注观察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以帮助读者了解当今西方观念转变的背景。对当今局势的系统性分析可参见笔者拙作《伊斯兰教真的是和平宗教吗?教义、历史与统计数据给你真实答案》,该文链接可在本文末尾找到。
以下是西方面对伊斯兰十大离奇瞬间排行榜,读者对排行次序可能有自己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表达见解。(新闻材料均严谨采自公共领域,由于篇幅限制,不一一注明出处,欢迎读者输入相关中英文关键词,在网络数据库以及Google等搜索引擎上进行验证核实。)
正文:
第十位:争做叫板川普急先锋。面对伊朗,瑞典“女权主义”政府自豪感却莫名蒸发。
瑞典政府官方网站上宣称:“瑞典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女权主义政府(feminist government)…一个女权主义的政府能够确保性别平等视角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政策制定,国内政策如此,国际政策亦然。女性和男性必须有同样的权利来塑造社会与他们的个人生活。”
就在今年2月,瑞典副首相Isabella Lövin 近期签署了一个法令,之后她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签字时被清一色女性官员围绕的照片。
很显然,这一图片是剑指美国总统川普之前签署法令时身边没有女性官员,暗示川普性别歧视。瑞典的这一举动也被左翼舆论赞扬。
可是就在5天之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由瑞典外长Anne Linde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伊朗时,清一色的带上了头巾,并且纷纷小心翼翼的在室内穿上长衣,唯恐冒犯伊朗。
这一双重标准使得舆论一片哗然,成为了国际玩笑。之前仍自豪的宣称自己国家“男女平等政策指导内政与外交,女性和男性要有同样权利来塑造他们的个人生活”,并批判川普没做好与女性官员拍照的“面子工程”。可是一转过身来便对伊斯兰伊朗卑躬屈膝,让人们怀疑瑞典政府究竟有多在乎女性权益。
著名伊朗裔人权捍卫者Masih Alinejad之前就呼吁过欧洲女性政治家去伊斯兰国家访问时要拒绝带头巾来声援被压迫的女性。瑞典政府显然拒绝了她的呼吁,无抗议、无人权条件的和伊朗签订了贸易协定,并且还身体力行的屈从伊朗对女性的着装要求。
在伊朗以及多数伊斯兰国家,不带头巾或不用长袍遮盖自己的女子会被宗教警察处罚或因被视为放荡而遭强奸甚至杀害,在伊斯兰世界,女性从属男性地位也是公众皆知(最为大家熟知的可能是一夫多妻以及丈夫可以合法打妻子)这一切的原因与伊斯兰意识形态关系密切。
《古兰经》33:59写道:
“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信士们的妇女说:她们应当用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而不受侵犯。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这里的“不受侵犯”也有两个译本翻译为“不受虐待(abused)”和“不受调戏(molested)”。因此,即便我们用最大的善意理解该经文,我们也容易认为女子如果不遮盖自己,那么就难保不被侵犯/虐待/调戏。
著名学者比尔·华纳博士统计了伊斯兰经典《古兰经》与《圣训》所有关于女性的内容,发现绝大多数都赋予女性卑微于男性的地位。详见下表:
如果伊斯兰里面贬低妇女的内容比比皆是,那么很难论证当今伊斯兰国家对妇女的普遍压迫与意识形态本身无关。
再举一例,被视为最可靠的一个伊斯兰圣训《布哈里圣训》里面两处记载穆罕穆德看到火狱里面多数都是女性。(2:28,4:54:464)
先知说:“…我看见火狱的居民多数是女人。” (4:54:464)
对于一名信众来说,进入乐园,不入火狱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最大的先知穆罕穆德都说火狱里面多数都是女人,伊斯兰对女性的态度可见一斑。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瑞典政府的举动就更显离奇,可见其更擅长的是拍照片的表面功夫,真正面临要为受压迫女性发声时则不堪一击。不过, 或许她们应该先处理一下自己国家的女性权益问题,自1975年瑞典议会宣布接受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多元”后,这个原本祥和富裕的北欧国家发生了巨变,40年间瑞典的暴力犯罪率飙升了300%,强奸率截止2014年飙升了1472%。联合国数据显示(UNODC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瑞典在2010年强奸率位居世界第二。
与瑞典政府相比, 法国总统热门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则呈现了强烈反差。在访问黎巴嫩的最高逊尼派伊斯兰领袖时,勒庞拒绝戴头巾,并当场取消了会面。勒庞表示自己事前告知了黎巴嫩宗教领袖她对头巾的态度,对方未表示反对,却在勒庞到达后施压她戴上头巾。
在黎巴嫩访问进行到尾声时,勒庞称戴头巾为“女性屈从的符号”。请问谁是真正的女权捍卫者?是勒庞还是瑞典政府?
西方的主流媒体也很难掩饰其双重标准,2015一名美国基督徒博客作者(Veronica Partridge)撰文称自己不再穿紧身裤(包括丝袜),因为她认为这会挑动男性的欲望,她的丈夫表示支持,并且认为男性本能的会去看暴露的或者紧身的女性着装,因此避免紧身裤(和丝袜)是负责任的选择。博主
特别强调这只是上帝给她的个人感动,她仅仅想撰文邀请大家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无意强加给任何人。但西方许多媒体与舆论仍然对她展开了猛烈批判,称她是老古董以及歧视女性。
可是同样的媒体(ABC news,Huffington Post)对伊斯兰国家妇女被强制带头巾,以及施压主权国家女性领导人也带头巾的行为却是静悄悄、雀无声...
第九位:伊朗总统来访,意大利艺术精品“见不得人”。
对于之前瑞典的例子,可能有些朋友们会认为去别的国家访问理当入乡随俗,可是意大利的例子似乎证明这不是入乡随俗那么简单。
去年一月份,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访问意大利时,意大利方主动把自己的艺术雕塑精品盖得严严实实(外人都猜不出里面是电冰箱还是雕塑)生怕冒犯伊斯兰的教义与伊朗。
这次可是伊朗首脑访问意大利,可见无论是出访还是迎接来访者,西方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在伊斯兰面前俯首称臣。
第八位:教宗方济各暗示恐怖分子是被逼无奈
说到意大利,我们不得不提教宗方济各对恐怖主义的反应。去年7月,一名85岁的老神父在主持弥撒时被两名穆斯林切喉残忍杀害,这只是法国近年来一系列恐袭之一。事后记者问方济各: “为何您总是告诉我们所有宗教都是和平的?可是这位神父显然是被人以伊斯兰的名义杀害的...为何面对类似事件您只提恐怖主义而不提伊斯兰呢?”
方济各回答道:“我不喜欢提伊斯兰暴力因为我每天打开报纸都有暴力事件。就在意大利,有人杀了他的女友,还有人杀了他的岳母…这些人都是受洗的天主教徒!…如果我要谈伊斯兰暴力,那么我也要谈天主教暴力。”
方济各的话只要稍作推敲就会发现其依据薄弱。在意大利,天主教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人出生就按习惯受洗之后再也没有参与教会,杀害女友与岳母也通常是社会的刑事犯罪,多半是因为激愤杀人,而不是奉耶稣的名。这和严格遵守安拉与穆罕穆德教导,奉他们的名发动圣战,并且组织网络遍布全球的伊斯兰恐怖主义毫无道德可比性。
可是,方济各还没说完。他接着表示:“恐怖主义到处都是,当人们走投无路时,恐怖主义就增加…”在这个问题上,方济各与西方的世俗化左翼观点相同,即恐怖主义与伊斯兰本身多半无关,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恶果。
确实,贫富差距与经济压迫是一个当代社会问题,但是为何同样遭受经济压迫的数以亿计的印度人、非洲人、亚洲人等非穆斯林没有任何类似伊斯兰规模的恐怖袭击数量与组织(有些极端暴力事件多为个人激愤行为)而且几乎没有自杀式袭击呢?显然,当今恐怖主义的现象很难以经济问题来解释。加入圣战的西方人士多为中产阶级,许多恐怖大亨如本·拉登甚至是豪门出身。
作为基督信仰的旗帜性人物,教宗本来应该成为普世价值与西方信仰、文明与历史的捍卫者。但是来自南美的他,显然更加偏向盛行于拉美的左翼意识形态,因此虽然他的教义是基督信仰的,他的社会价值观却与世俗化左翼(Leftism)无异。
就在今年2月,方济各再次发表演讲坚称“穆斯林恐怖主义不存在”。他的逻辑是当基督徒有暴力行为时,我们不应该怪基督教,因此穆斯林有暴力行为时,我们也不应该怪伊斯兰。方济各似乎无法理解,有的信徒的暴力行为与该信仰教导相悖,有的信徒的暴力行为则恰恰是遵行该信仰的教导。确实有基督徒实施暴力行为,但是《新约圣经》中却没有一处教导信徒使用武力的经文,而是要效法基督“爱仇敌”不可“以恶胜恶”以及“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5:44,5:9《路加福音》6:35),耶稣对暴力的谴责使当今基督徒有普遍共识不会重复《旧约》的记载而为信仰使用武力。
而反观伊斯兰,穆罕穆德从麦加城移民到麦地那城后则开始启示暴力圣战经文,而按照伊斯兰教义,穆罕穆德后期的经文的优先性高于前期非暴力的经文。(这点在之前拙作中已经详细阐述,在此不做重复)
第七位:枪手血洗夜总会,多次效忠ISIS,美司法局局长:“袭击者动机不明。”
去年6月份,一名圣战分子在奥兰多一家同性恋夜总会屠杀了50名美国人,这是9/11之后圣战在美国造成的最惨重的伤亡。由于现场灯光昏暗且音乐嘈杂因此非常混乱,许多人躲进厕所,其中一名女士用尸体遮盖自己生还。恐怖分子在当晚曾经拨打9/11宣告自己效忠伊斯兰国及两次表示效忠伊斯兰国领袖巴格达迪,并且提到安拉以及穆罕穆德。可是奥巴马指定的时任的司法局局长洛蕾塔·林奇(Loretta Lynch)却命令从政府公布的通话记录中去除与伊斯兰国和巴格达迪相关的内容。并且表示“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袭击者的真正动机。”在公众的不满下,她又不得不公布了完整的记录,但是纪录仍然与录音不符,至少有一处当袭击者提到“愿安拉(Allah)保护他”时,政府文字记录显示为更泛化的“愿神(God)保护他。”
美国主流媒体也开足马力淡化其与伊斯兰的关系,称这是一个针对同性恋的仇恨行为。
先是删减袭击者电话中的伊斯兰词汇,然后自己出来称“动机不明”,
洛蕾塔·林奇这一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让美国民众哭笑不得。这一行为甚至让“老牌恐怖团体”基地组织都“忍无可忍”,为了避免重蹈伊斯兰国的“覆辙”,在惨剧同月出版的网络杂志上,基地组织命令圣战分子攻击美国白人,而不是同性恋这样的少数群体,以便不被“误解”为是泛泛的仇恨行为,让美国政府对伊斯兰圣战性质无可推诿。
第六位:奥巴马:未来绝不能属于诋毁伊斯兰的先知的人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不仅多次宣布伊斯兰国与伊斯兰教毫无关系,并且常常摇身变成伊斯兰专家多次告诉人们伊斯兰是一个和平的宗教。
2009年在美国德州Fort Hood 军营中,美军穆斯林军官尼达尔·哈桑突然发动圣战,进入无武器预备区,枪击杀害13人并导致超过30人受伤, 其中一名医生与两名士兵在没有武器情况下勇敢冲向哈桑,试图孤注一掷近身制服他,但均被击毙,有一名怀孕女兵胸部遭枪击,母女均死亡。几名目击护士表示,当时屋内血流成河以至于她们站不稳,这给帮助伤者造成困难。
之后的调查显示,该军官与位于也门的伊斯兰伊玛目(神职人员)通邮件,策划掉转枪口发动袭击。哈桑在一个文件中自己写道:“伊斯兰是要战胜所有其他宗教,不是要与他们平等或者屈从于他们。”可是,奥巴马政府却长达6年拒绝承认其为恐怖袭击,认定其为“职场暴力”。
圣战前与圣战后的尼达尔·哈桑:
2012年,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各国代表和世界各国媒体的镜头前庄严宣布:“未来绝不能属于诋毁伊斯兰的先知的人”。公众哗然,因为伊斯兰法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旦实施,会禁止一切对安拉以及穆罕穆德的批评,伊斯兰法将这些都视为亵渎,违者可能处死。如果未来不属于批评伊斯兰先知的人,那就意味着未来全世界都将实施伊斯兰法。伊斯兰主义者恐怕都想不出一个更加响亮的口号,不过幸好他们有奥巴马。
另外,奥巴马在2015年称:美国自从立国以来伊斯兰就被纳入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16年拜访清真寺时还称:“杰佛逊和约翰·亚当斯(两位美国奠基性人物)都有自己的《古兰经》。
事实上,
不仅美国的立国理念与伊斯兰毫无关系,第一波伊斯兰移民是在美国1861年内战后多年才发生,第一座清真寺1915年才落成。杰佛逊和约翰·亚当斯有《古兰经》是因为当时来自的黎波里的海盗试图攻击美国的船只并将美国人卖为奴隶,而来自的黎波里的大使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古兰经》命令他们如此行。所以杰佛逊和约翰·亚当斯都保存了《古兰经》来看个究竟。
而今天臭名昭著的索马里海盗(2007年一名中国海员被杀,之后中国海军也前往过非洲海域执行防卫任务)也很大程度上被圣战意识形态驱使,之前有报道显示海盗获得的许多赎金被用来资助索马里圣战组织“青年党”(al-Shabaab)。
因此,显然奥巴马“政治正确”的言论,不仅不“事实正确”,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扭曲事实,混淆视听。
第五位:反对川普,西方左翼与伊斯兰结成事实同盟
川普宣誓就职后显然无意继续奥巴马的“政治正确”,而在他就职当天反川普游行就演变成了骚乱,烧毁了一辆豪华汽车。而紧随其后华盛顿就发生了数十万人参加的“女性游行”(Women’s March), 世界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游行。其主旨是将川普刻画为一个利用、藐视女性和仇恨所有穆斯林的暴君。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川普之前对女性有过不雅言论,川普原本也不是笔者支持的共和党候选人,但是他已经作出过道歉,既然已经成为总统,那么最重要的是他未来如何对待女性,而不是过去,而近期他对女性释放的信号都是积极的。也没有证据显示川普仇视所有穆斯林,他只是比奥巴马更有常识,他明白不是所有穆斯林都是圣战分子,但所有圣战分子都是虔诚的穆斯林。
而反观针对他的游行,虽然主流媒体尽力将其刻画为一个完全民众自发的行为,但是实际上许多参与和组织者都是民主党左翼的职业示威者。左翼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幕后操作人、希拉里竞选的大金主乔治·索罗斯与56个机构有直接资助或者其它密切联系,这56个机构都是大游行的伙伴机构。中国的同胞们可能是在1998年他幕后操作亚洲金融海啸熟知索罗斯这个名字的。
笔者在之前的拙作中详细谈到,伊斯兰恐怖主义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一盘棋在于对卡菲尔(非穆斯林)发动“文明圣战(civilizational jihad)” 也就是在无法直接武力征服的情况下,采取渐进方式,找到卡菲尔文明的弱点,以这些为突破口逐步将触角伸到社会内部,抓住社会的关键命脉与支柱,借力打力的瓦解非伊斯兰文明(在西方的借力打力是与左派联合),通过层层渗透,积少成多,最后达到鸠占鹊巢的效果。“文明圣战”六大方面包括暴力圣战,言论圣战,经济圣战,政治/法律圣战,人口圣战与教育圣战。
在这次的游行中,伊斯兰主义者们的“文明圣战”机器可谓全速运转,其中主要体现在言论圣战与政治圣战上。左翼很主动与伊斯兰主义者们联合,他们将女性与穆斯林均刻画为弱势受压迫群体,将戴美国国旗头巾的穆斯林女性形象作为旗帜,许多非穆斯林游行者都带上了头巾。在德国的一个类似反川普游行中,左翼青年高唱“安拉胡阿克巴!”也就是恐怖分子袭击之前大喊的“真主至大!”。这一离奇瞬间值得我们在下面视频里体味一下。
伊斯兰教真的是和平宗教吗?教义、历史与统计数据给你真实答案(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