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鮮核試驗成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聯合國通過了對金正恩政府的制裁、而美日等國聲稱要對朝鮮的核設施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的傳聞,一直不斷見諸各大媒體。不過美日等國究竟會不會對朝鮮的核設施发動軍事襲擊,對此外人難以揣度。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兩任總統--肯尼迪和約翰遜都曾謀划襲擊中國的核基地,卻是事實。
中國核試驗場的戰機被炸碎
1.美認定中國核原料工厂在蘭州
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解密了大量的對外政策檔案,美國國務院把超過保密期限(一般是30年)的政府涉外檔案,逐步整理出版,汇編成《美國對外关系文件》。該文件集的部分內容已在美國國務院的網站上公布。
此外,大衛沃爾夫主編的《最新解密的关于美國政府對于中國原子武器发展的政策的文件選編(1961~1965)》,也有助于我們了解該問題。
對此,很多讀者可能會問,美國是如何得知中國的核武器計划的?美國為襲擊制定了哪些計划?為什么美國最終放棄了襲擊計划?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就在跟蹤中國的核武器計划。根据美國情報部門1960年的估計,中國將在1961年建成核反應堆,1962年生產出可以用于裂變的鈾。
1961年1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指示國家安全委員會協調研究中國核武器的威脅,以及對東南亞的影響。從1961年起,美國開始使用u-2高空偵察機,深入蘭州到包頭一线的中國領空,進行間諜拍攝。同時,当時剛剛興起的衛星攝像技術也迅速被用于對華偵察中。美國在1961年12月,得到了第一張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的衛星照片,并于1963年8月認定中國的核原料工厂位于蘭州。
根据這些情報,美國對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的時間做出了种种估計,其中最准確的一种是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
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間諜衛星的照相技術和20世紀60年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例如,2006年4月16日美國科學和國際安全研究所公布的伊朗納坦茲鈾濃縮工厂的衛星照片,就達到了很高的清晰度,甚至指出了地下車間的可能位置。也就是說,美國如果要對伊朗核設施進行核打擊,其技術難度要比当年小得多。
隨著相关情報的增多,美國政府中的文武員們越來越緊張。当時美國員認為,中國掌握核武器將嚴重威脅美國安全:
首先,直接威脅駐扎在亞太地區的美軍;其次,威脅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第三,一些亞太國家如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有可能出于恐懼而发展自己的核武器;第四,中國的對外政策有可能變得更加咄咄逼人;第五,一些亞太國家可能感到中國崛起的壓力,因而疏遠美國,接近中國。
2.美認為中國比苏聯更危險
20世紀60年代初,中苏已露出分裂端倪,肯尼迪政府在1962年底檢討了美國對華政策。政府中的主流看法是,中國和苏聯都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保持敵對態度,這一點并沒有因為中苏分裂而发生根本變化。相比較而言,中國甚至更為"激進"和"好戰"。1962年以來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古巴導彈危機、中印邊界冲突和中國支持越南的民族革命戰爭等,均強化了肯尼迪政府中敵視中國的情緒,使美國的決策者深信,中國是對美國更直接和更危險的威脅。
這种擔憂集中體現在肯尼迪的談話中,他對《紐約時報》專欄記者克羅克說,"中國就要有原子彈了,而一旦中國有了原子彈,整個東南亞都會落入手中。"因此,美國必须阻止中國成為核國家。
美國最近几年全力阻止伊朗成為核國家,理由也是防止伊朗對美國在海灣地區的盟友構成威脅。
3.苏聯拒絕幫美國施壓
美國最先考慮的是,用非武力方式扼殺中國的核武器計划。美國打算通過與苏聯签訂禁止核試驗的條約,讓苏聯壓中國終止核計划。
1963年1月,在美國政府討論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會議上,肯尼迪明確表示,他著重考慮的是--如何防止中國擁有和使用核武器。肯尼迪聲稱,即使少量的核武器掌握在中國手中,"對我們大家都是非常危險的"。
1963年2月,美國主管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保羅尼采向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報告,請求參聯會研究"使用勸導、壓力和威脅手段迫使中國签署禁試條約"的可能性,并得到了參聯會的支持,參聯會列出了各种可能的和平手段。
1963年7月,與苏聯進行核禁試談判的美國代表--助理國務卿哈里曼在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便接到肯尼迪的指示,要求他"尽力查明赫魯曉夫對限制或阻止核計划的看法,以及他是想由苏聯采取行動,還是讓美國行動"。
根据哈里曼在莫斯科向華盛頓拍回的電報,赫魯曉夫的看法是,在法國也并沒有签署核禁試條約的情況下,單獨將中國挑出來作為威脅是難以接受的;而且一旦中國有了核武器,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大喊大叫"了。
1963年7月25日,美英苏三國代表在莫斯科草签了《禁止在大氣層、外空與水下核武器試驗條約》,其主要內容就是兩條:一是签約國不進行條約禁止的核試驗,二是不縱容其他國家進行核試驗。7月31日,中國表示反對這一條約,指責美、苏、英三國企圖通過條約鞏固自己的核壟斷地位,并宣布中國不會受這一條約的約束,苏聯不能替中國作出任何承諾。中國的這一表態,宣告了美國以非武力方式扼殺中國核計划的失敗。
4.“中國絕不會首先使用原子彈”
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美國政府內部一直有关于用軍事打擊阻止中國核試驗的設想。這些設想,早在檔案解密之前已陸續透露出來。例如,一位肯尼迪時期的高層員透露,白宮曾考慮過美苏聯手,先发制人地使用戰術核武器打擊中國核設施。聯合作戰方案包括美苏分别出動一架轟炸機,飛越中國西北的羅布泊地區,各拋下一枚炸彈,這一計划已告知苏聯。
另外,据說蔣徑國在1963年9月訪問美國時,曾和美情報系統負責人詳細討論了派遣空降部隊襲擊大陸核設施的可能性。肯尼迪也想知道派突擊隊打擊中國大陸核設施是否可行。他曾詢問:"空運300~500人到那么遠的地方是否安全?飛機會不會被打下來?"
此時,反對打擊的聲音也逐漸大起來。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划部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核武計划是否真的會給美國造成不可容忍的傷害。1963年7月,該部門研究人員羅伯特約翰遜完成了一份長達200頁的報告。在報告里,約翰遜的結論與彌漫在白宮高層的恐慌相反。他認為,對于中國即將获得原子彈一事,華盛頓根本不必緊張,而且也不必作出任何大的政策調整。
報告稱,"北京不會用它來作為侵略的保護傘",美國的絕對核優勢也將繼續對北京起到威懾作用。"中國的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亞洲大國之間的力量关系和平衡。由于中國在美國打擊能力的范圍內,中國一定會考慮美國核反擊的危險。中國絕對不會首先使用原子彈,而只會用它來威懾外部可能對中國的進攻。"
5.美已擬好軍事打擊方案
1963年10月,約翰遜將該報告壓縮成100頁,開始在美國当局的各部門廣泛傳閱。國務卿臘斯克對他的報告非常欣賞。美國軍界也普遍認為,中國即使得到原子彈技術,也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泰勒將軍在參議院聽證會上也表示,他不相信中國人要打核大戰,沒有任何證据表明中國人喜歡戰爭。或許正是這些反對的聲音,讓肯尼迪直到1963年11月被刺身亡前,也沒有下決心把襲擊的各种設想付諸行動。
肯尼迪死后,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繼任,他繼續考慮對中國核基地進行打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63年12月中旬,美參聯會完成了一項空中打擊中國核研究基地的行動方案。1964年4月,羅伯特約翰遜又根据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室的要求,擬出了4种供選擇的方案:1.由美國單獨對中國核設施進行空中打擊;2.由國民党的空軍進行空中打擊;3. 雇佣在中國的特務進行地面破壞;4.空投國民党軍隊。不過他在報告中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指出先发制人的軍事行動并不可取,不僅是因為沒有苏聯的合作行不通,而且美國可能會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
6.美國不敢單獨“先发制人”
1964年9月15日,約翰遜總統專門召集會議,再次討論如何對付迫在眉睫的中國核試驗。與會者排除了由美國單獨采取先发制人軍事打擊的計划,但仍想爭取與苏聯采取聯合行動,約翰遜對此表示同意。
這次會議的決定,實際上反映了美國決策層這一時期多數人的看法,即美國用先发制人的軍事打擊來阻止或拖延中國成為核國家,即使能成功也代價高昂。再者,根据中國的實際能力和對外政策趨向,這是沒有必要的。
畢竟,美國冷戰中的主要對手是苏聯,如果美國发動了襲擊,那么中國對美國的仇恨將是長期的,還可能把中國重新推到苏聯一邊。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核國家。約翰遜在当天发表的聲明中,極力貶低這一事件的影響,稱中國的核試驗并不"出乎意料",美國和西方國家會"認識到這种爆炸的有限意義",而且不必擔心"立即導致发生戰爭的危險"。
中國核試驗場的戰機被炸碎
1.美認定中國核原料工厂在蘭州
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解密了大量的對外政策檔案,美國國務院把超過保密期限(一般是30年)的政府涉外檔案,逐步整理出版,汇編成《美國對外关系文件》。該文件集的部分內容已在美國國務院的網站上公布。
此外,大衛沃爾夫主編的《最新解密的关于美國政府對于中國原子武器发展的政策的文件選編(1961~1965)》,也有助于我們了解該問題。
對此,很多讀者可能會問,美國是如何得知中國的核武器計划的?美國為襲擊制定了哪些計划?為什么美國最終放棄了襲擊計划?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就在跟蹤中國的核武器計划。根据美國情報部門1960年的估計,中國將在1961年建成核反應堆,1962年生產出可以用于裂變的鈾。
1961年1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指示國家安全委員會協調研究中國核武器的威脅,以及對東南亞的影響。從1961年起,美國開始使用u-2高空偵察機,深入蘭州到包頭一线的中國領空,進行間諜拍攝。同時,当時剛剛興起的衛星攝像技術也迅速被用于對華偵察中。美國在1961年12月,得到了第一張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的衛星照片,并于1963年8月認定中國的核原料工厂位于蘭州。
根据這些情報,美國對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的時間做出了种种估計,其中最准確的一种是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
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間諜衛星的照相技術和20世紀60年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例如,2006年4月16日美國科學和國際安全研究所公布的伊朗納坦茲鈾濃縮工厂的衛星照片,就達到了很高的清晰度,甚至指出了地下車間的可能位置。也就是說,美國如果要對伊朗核設施進行核打擊,其技術難度要比当年小得多。
隨著相关情報的增多,美國政府中的文武員們越來越緊張。当時美國員認為,中國掌握核武器將嚴重威脅美國安全:
首先,直接威脅駐扎在亞太地區的美軍;其次,威脅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第三,一些亞太國家如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有可能出于恐懼而发展自己的核武器;第四,中國的對外政策有可能變得更加咄咄逼人;第五,一些亞太國家可能感到中國崛起的壓力,因而疏遠美國,接近中國。
2.美認為中國比苏聯更危險
20世紀60年代初,中苏已露出分裂端倪,肯尼迪政府在1962年底檢討了美國對華政策。政府中的主流看法是,中國和苏聯都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保持敵對態度,這一點并沒有因為中苏分裂而发生根本變化。相比較而言,中國甚至更為"激進"和"好戰"。1962年以來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古巴導彈危機、中印邊界冲突和中國支持越南的民族革命戰爭等,均強化了肯尼迪政府中敵視中國的情緒,使美國的決策者深信,中國是對美國更直接和更危險的威脅。
這种擔憂集中體現在肯尼迪的談話中,他對《紐約時報》專欄記者克羅克說,"中國就要有原子彈了,而一旦中國有了原子彈,整個東南亞都會落入手中。"因此,美國必须阻止中國成為核國家。
美國最近几年全力阻止伊朗成為核國家,理由也是防止伊朗對美國在海灣地區的盟友構成威脅。
3.苏聯拒絕幫美國施壓
美國最先考慮的是,用非武力方式扼殺中國的核武器計划。美國打算通過與苏聯签訂禁止核試驗的條約,讓苏聯壓中國終止核計划。
1963年1月,在美國政府討論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會議上,肯尼迪明確表示,他著重考慮的是--如何防止中國擁有和使用核武器。肯尼迪聲稱,即使少量的核武器掌握在中國手中,"對我們大家都是非常危險的"。
1963年2月,美國主管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保羅尼采向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報告,請求參聯會研究"使用勸導、壓力和威脅手段迫使中國签署禁試條約"的可能性,并得到了參聯會的支持,參聯會列出了各种可能的和平手段。
1963年7月,與苏聯進行核禁試談判的美國代表--助理國務卿哈里曼在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便接到肯尼迪的指示,要求他"尽力查明赫魯曉夫對限制或阻止核計划的看法,以及他是想由苏聯采取行動,還是讓美國行動"。
根据哈里曼在莫斯科向華盛頓拍回的電報,赫魯曉夫的看法是,在法國也并沒有签署核禁試條約的情況下,單獨將中國挑出來作為威脅是難以接受的;而且一旦中國有了核武器,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大喊大叫"了。
1963年7月25日,美英苏三國代表在莫斯科草签了《禁止在大氣層、外空與水下核武器試驗條約》,其主要內容就是兩條:一是签約國不進行條約禁止的核試驗,二是不縱容其他國家進行核試驗。7月31日,中國表示反對這一條約,指責美、苏、英三國企圖通過條約鞏固自己的核壟斷地位,并宣布中國不會受這一條約的約束,苏聯不能替中國作出任何承諾。中國的這一表態,宣告了美國以非武力方式扼殺中國核計划的失敗。
4.“中國絕不會首先使用原子彈”
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美國政府內部一直有关于用軍事打擊阻止中國核試驗的設想。這些設想,早在檔案解密之前已陸續透露出來。例如,一位肯尼迪時期的高層員透露,白宮曾考慮過美苏聯手,先发制人地使用戰術核武器打擊中國核設施。聯合作戰方案包括美苏分别出動一架轟炸機,飛越中國西北的羅布泊地區,各拋下一枚炸彈,這一計划已告知苏聯。
另外,据說蔣徑國在1963年9月訪問美國時,曾和美情報系統負責人詳細討論了派遣空降部隊襲擊大陸核設施的可能性。肯尼迪也想知道派突擊隊打擊中國大陸核設施是否可行。他曾詢問:"空運300~500人到那么遠的地方是否安全?飛機會不會被打下來?"
此時,反對打擊的聲音也逐漸大起來。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划部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核武計划是否真的會給美國造成不可容忍的傷害。1963年7月,該部門研究人員羅伯特約翰遜完成了一份長達200頁的報告。在報告里,約翰遜的結論與彌漫在白宮高層的恐慌相反。他認為,對于中國即將获得原子彈一事,華盛頓根本不必緊張,而且也不必作出任何大的政策調整。
報告稱,"北京不會用它來作為侵略的保護傘",美國的絕對核優勢也將繼續對北京起到威懾作用。"中國的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亞洲大國之間的力量关系和平衡。由于中國在美國打擊能力的范圍內,中國一定會考慮美國核反擊的危險。中國絕對不會首先使用原子彈,而只會用它來威懾外部可能對中國的進攻。"
5.美已擬好軍事打擊方案
1963年10月,約翰遜將該報告壓縮成100頁,開始在美國当局的各部門廣泛傳閱。國務卿臘斯克對他的報告非常欣賞。美國軍界也普遍認為,中國即使得到原子彈技術,也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泰勒將軍在參議院聽證會上也表示,他不相信中國人要打核大戰,沒有任何證据表明中國人喜歡戰爭。或許正是這些反對的聲音,讓肯尼迪直到1963年11月被刺身亡前,也沒有下決心把襲擊的各种設想付諸行動。
肯尼迪死后,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繼任,他繼續考慮對中國核基地進行打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63年12月中旬,美參聯會完成了一項空中打擊中國核研究基地的行動方案。1964年4月,羅伯特約翰遜又根据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室的要求,擬出了4种供選擇的方案:1.由美國單獨對中國核設施進行空中打擊;2.由國民党的空軍進行空中打擊;3. 雇佣在中國的特務進行地面破壞;4.空投國民党軍隊。不過他在報告中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指出先发制人的軍事行動并不可取,不僅是因為沒有苏聯的合作行不通,而且美國可能會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
6.美國不敢單獨“先发制人”
1964年9月15日,約翰遜總統專門召集會議,再次討論如何對付迫在眉睫的中國核試驗。與會者排除了由美國單獨采取先发制人軍事打擊的計划,但仍想爭取與苏聯采取聯合行動,約翰遜對此表示同意。
這次會議的決定,實際上反映了美國決策層這一時期多數人的看法,即美國用先发制人的軍事打擊來阻止或拖延中國成為核國家,即使能成功也代價高昂。再者,根据中國的實際能力和對外政策趨向,這是沒有必要的。
畢竟,美國冷戰中的主要對手是苏聯,如果美國发動了襲擊,那么中國對美國的仇恨將是長期的,還可能把中國重新推到苏聯一邊。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核國家。約翰遜在当天发表的聲明中,極力貶低這一事件的影響,稱中國的核試驗并不"出乎意料",美國和西方國家會"認識到這种爆炸的有限意義",而且不必擔心"立即導致发生戰爭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