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翻译老子道德经第58章, 在翻译之前我读了很多翻译版本,感觉与我的理解不同,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就是人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我把这一章我的理解简单说一下。
先列一下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的理解,
国家的政令不是大肆张扬, 国民就会变得淳厚质朴。 国家的政令若是过于繁琐、细致, 则国民就会想方设法钻空子。 灾祸其本身就含在幸运中, 而幸运其本身又藏着灾祸。 无人知道哪个是灾祸,哪个是幸运。 因为其本身是不固定的。 固定转眼就成非固定, 善转眼就成恶, 人们对此已经迷惑太久了。 所以有道的圣人处事应该是这样:独立而不孤立, 有棱角但不咄咄逼人。 耿直但不无限度宽容,令人感到明亮但不刺眼。
这一章里老子用了八个词来概括治国之术。 闷闷与现代汉语的闷闷不乐不是一回事, 老子是説不大肆张扬, 记得孔子也说过 遁世无闷,这里的闷也是和老子的意思一样都是讲悄无声息。 察察我个人理解应该是异体字嚓嚓, 嚓嚓就是说话繁琐细碎之意, 我把它理解为繁琐细致, 你制定的政策越繁琐越容易被老百姓钻空子。 我把缺缺理解为钻空子。 老子善于用这种叠字来表达, 比如第五十章的生生之厚, 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这个缺缺也是一样的用法。 关键在最后这一段,老子点出了圣人的处事之道:行事无为,修身有为。 在世上要独立但不要孤立, 实际也就是以出世之心修入世之道。 随缘但又自在。 读这一章我联想到汉代名将韩信, 这是典型的福祸相依的例子。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没有萧何,韩信成不了大将军,没有萧何韩信成不了阶下囚, 没有漂母韩信不会生, 没有吕雉韩信不会死。 所以, 对于韩信来讲哪个是福哪个是祸,他自己是说不清的。 而圣人则不同, 因为圣人有棱角但不会咄咄逼人, 不会还没拿下江山就与皇帝论功,圣人是如张良、范蠡之辈,也显山露水,但不会让自己的光芒令别人感到刺眼。 3000年前的老子已经明白为人处世之法,三千年后的当代中国,竟然不学老子智慧, 厉害了,我的国,一句口号可以看出不是其政闷闷。
读史明志,读老子的道德经则如醍醐灌顶, 突然明白目前的加拿大,尽管不熟悉老子为何人,但其为政方针确实颇似老子的道。
先列一下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的理解,
国家的政令不是大肆张扬, 国民就会变得淳厚质朴。 国家的政令若是过于繁琐、细致, 则国民就会想方设法钻空子。 灾祸其本身就含在幸运中, 而幸运其本身又藏着灾祸。 无人知道哪个是灾祸,哪个是幸运。 因为其本身是不固定的。 固定转眼就成非固定, 善转眼就成恶, 人们对此已经迷惑太久了。 所以有道的圣人处事应该是这样:独立而不孤立, 有棱角但不咄咄逼人。 耿直但不无限度宽容,令人感到明亮但不刺眼。
这一章里老子用了八个词来概括治国之术。 闷闷与现代汉语的闷闷不乐不是一回事, 老子是説不大肆张扬, 记得孔子也说过 遁世无闷,这里的闷也是和老子的意思一样都是讲悄无声息。 察察我个人理解应该是异体字嚓嚓, 嚓嚓就是说话繁琐细碎之意, 我把它理解为繁琐细致, 你制定的政策越繁琐越容易被老百姓钻空子。 我把缺缺理解为钻空子。 老子善于用这种叠字来表达, 比如第五十章的生生之厚, 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这个缺缺也是一样的用法。 关键在最后这一段,老子点出了圣人的处事之道:行事无为,修身有为。 在世上要独立但不要孤立, 实际也就是以出世之心修入世之道。 随缘但又自在。 读这一章我联想到汉代名将韩信, 这是典型的福祸相依的例子。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没有萧何,韩信成不了大将军,没有萧何韩信成不了阶下囚, 没有漂母韩信不会生, 没有吕雉韩信不会死。 所以, 对于韩信来讲哪个是福哪个是祸,他自己是说不清的。 而圣人则不同, 因为圣人有棱角但不会咄咄逼人, 不会还没拿下江山就与皇帝论功,圣人是如张良、范蠡之辈,也显山露水,但不会让自己的光芒令别人感到刺眼。 3000年前的老子已经明白为人处世之法,三千年后的当代中国,竟然不学老子智慧, 厉害了,我的国,一句口号可以看出不是其政闷闷。
读史明志,读老子的道德经则如醍醐灌顶, 突然明白目前的加拿大,尽管不熟悉老子为何人,但其为政方针确实颇似老子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