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个产业链回归各国有点不理解。假如一个行业,回归到自己国家了。之前之所以出走,肯定是当地员工能力不足,或者原材料供应不足,或者支出太多成本高,或者不符合环保。问题是这些东西都解决不了,只用一个国家安全的名义回去,然后呢?他这产品的竞争力在哪里?做一件赔一件,国家安全所以国家补贴?你一次给他搬迁费可以,你补贴一年两年可以,再然后呢?回归美国的企业,他的市场就是美国这三亿多人了,放弃了中国十四亿的市场。市场小,无竞争,造成的后果必定是越来越贵,质量越来越差。各国都回归,都是一样结果,都吃自己的市场吃不到其他人的。中国是吃亏了,失业率大增,可这些国家也损失惨重。只要国家一天不补贴,这企业就离开或者立刻死给你看。就像特斯拉,回归吗?当初之所以走就是原材料跟不上,产量根不上。现金流都断了,不去上海说不定就破产了。让他回归,他回来送死啊。
不知道本论坛有多少在国内是实操出口业务的?
中国本身这么大市场就是最大优势,
以海康监控摄像系统为例,出货量以亿套/年来计算,
出口平摊费用起始点之低,已经甩别国生产企业八条马路了。
别国企业,有几个敢贸贸然上马大规模生产线?
没多少实践经验,就凭想象夸夸其谈,也是服了你们。
未来强者恒强,强者更强,
会有移出企业,也会有特斯拉等移入新产业。
富士康的进入中国,带动了整个手机配套产业,今天的vivo,小米,的供应商,都是富士康带大的,
未来,在电动车市场,特斯拉起到了完全类似的作用,
国内有高人,非井底之蛙能比。
不知道本论坛有多少在国内是实操出口业务的?这句话正是想问你们的?
二十年前当时的老板就带了大队人马去越南考察了一周,准备产业配套项目的转移,但回来大家就知道那不是好时机,当时看到那些说中国崩溃论的文章只能呵呵一声,十几年前在香港时才开眼界知道人家做外贸来钱最快的是帮内地企业走账,当时深圳查处一起后台不硬的地下钱庄,人家两年的营业流水超过100亿港币,服务还超好,当年中石化香港门店部分流水还通过人家走账。
说到富士康,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手里的苹果手机大部分都是由郑州富士康做的,更多人不知道2010年正是郑州创造了30天建厂投产的郑州速度才从众多竞争者中抢来了富士康,继而带来了整个手机配套产业链,带来了至今批准的国家唯一一个产业航空港,带来了高铁米字线和国家中心城市,去年GDP郑州超过了长沙直逼北方第三城青岛,可以说是近10年来借外贸做突破口实现弯道超车的经典典范。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明外贸产业对中国不仅仅是20%的GDP构成,它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更是对第三产业消费市场和政府就业稳定的基石,这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大量补贴那些并没有多少利润的出口产业的内在原因,这也是去年贸易战始终宁愿让利也不能失去全球产业链的根本出发点。本来去年中美贸易战中国从最开始的慌乱逐步采用拖字诀已经变被动为主动,就像华为许可证的几次延期都是美国供应商从内部推动落实的,但年初一场疫情却彻底改变了这个走向,即使武汉疫情开始的隐瞒加上西方的懈怠造成欧美疫情爆发后,仍然可以采取许多积极行动挽回局面,但中国当局却采取了完全逆向的战狼外交,连08年影帝的帮助美国就是帮中国的政治觉悟都没有,更不知道08年后的十年是中国外贸和经济发展最快最强的十年,除非中国政府认为现在中国完全有和美国全面摊牌的能力,否则真的是加速了中美脱钩的进程。
当然产业链的外移绝不会是全部和短时间就完成的,甚至在中国政府提供大量优惠条件和市场准入的条件下会有部分外企进入中国,但大的趋势一旦形成将不可逆转,这次疫情过后欧美背后有大量的民意支持对中国在贸易方面采取强硬的措施,这个可以说是比八九六四强烈的多,因为当年欧美普通百姓只是通过电视机来抒发自己的同情心,而这次是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生离死别,所以不仅口罩医药这些基本战略物资可以直接通过颁布法令强制回移,而且对以欧美为市场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加征高额关税逼迫生产厂家产业转移,当然大部分产业因为成本因素不可能回流美国而是全球转移,其实产业链外移已经在发生,去年考察投资墨西哥的美国企业已经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