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意料之中!

虽然是第一次到加拿大,但以前去过美国,对北美有一定认识。实话说,就城市文化来讲我不太喜欢北美,这里的历史太短,缺乏美感,既不像欧洲那么古典、精致,又不像南美那么好地保留着殖民文化,也不像亚洲(中国除外)那么异彩纷呈。

即使初到北美,中国人对此地也不会有陌生感,我觉得中国近些年的基本建设模式完全是在走北美当年的路子:大而无当!而就规模和速度来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海的浦东,完全有资格嘲笑一番纽约曼哈顿和多伦多Downtown;而国内一些二线城市搞的所谓“开发区”,则足以让加拿大Richmond这样的新兴城市汗颜。不过,人家北美是在一片荒地上发展起来的,而我们呢,是拆了千年古城建新城,可悲!

因为中国的城市建设让北美给拐带坏了,所以我有点牵怒于北美。其实仔细一想,这也不能怨人家美国、加拿大,谁让你中国不学欧洲、在建设的同时不失去自己的文化,而非要抱着一个没什么历史的北美去学呢?

借你的话题发一点感慨,而且也仅对于对北美的城市面貌和人文景观。温哥华的自然景色、环境和资源还是非常棒的,我很喜欢。

认同LZ的感慨.中国的各级ZF们大搞城建以为自己是在抹去一个贫穷的过去而在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结果没了历史.就似发展中的中国社会许多地方摒弃传统照搬西方,经济是上去了但多数人的眼中心中却只有向钱看(如我:wdb8:)精神却下来了,结果没了文化.
 
移民杂记27:租房

[FONT=宋体]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到了一个新地方,找到一个栖身之所是第一要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介提供的安家服务包括为客户联系家庭旅馆。所谓“家庭旅馆”,就是把北美最常见的家庭住宅――[/FONT]House[FONT=宋体]改造成若干居住单位、出租给新移民做短期周转的鸡毛小店。因为是家庭出租、租户也主要是家庭,所以有了这么个名字。投资这种生意的,多是一些手里攒了俩钱儿的老移民。新移民到了加拿大,先找一家家庭旅馆落脚,然后再出去租房,已经成了在当地安家的普遍模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653.jpg列治文的一处住宅区,野鸭在水面上游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是一个怕麻烦的人,干什么事都最好一劳永逸,不想在处理诸多登陆事宜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来满世界号房子。而且更重要的是,按照当地教育局的规定,在没有正式签订住房租约之前,是不能办理孩子入学手续的。我们登陆时已是九月中旬,新学年已经开始快半个月了,如果号房子、签租约再耗上十天半个月的,孩子上学耽搁的时间就太长了。所以,我期望能在登陆前就先把房子租好。这样一来,就必须要麻烦身在温哥华的朋友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移民杂记[/FONT]22[FONT=宋体]:寻找“诺曼底”》中,我曾透露过我选择在加拿大定居地的标准,其中的一条就是在当地要有过得硬的朋友。现在这一条就派上用场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代为租房这种忙,不是每个朋友都愿意帮的。我曾尝试着向多个朋友提出了这件事,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联系个临时住处没问题,但是要正式租房子,最好还是你到了以后自己去办,因为房子的标准、环境、位置等等这些,别人是很难替你做主的。在温哥华,租房子首个租期最少是三个月,如果对租下来的房子不满意,你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住满租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人家说得有道理,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件事:但凡怕麻烦的人,一定是能凑合的人,也一定是好糊弄的人。既然我敢把这么“大”个事交给别人去办,要么就是我没把这事当成事,要么就是我不在乎为这事承担后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幸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谨小慎微的,最终还是有一位住在列治文的朋友接下了这个任务。几天后,这位朋友把“号”下的房子拍成照片发到了我的邮箱里。那是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里辟出的一个独立出租单位。温哥华有许多[/FONT]Houser[FONT=宋体]经过翻建或改造后,会在一层隔出一套房子以方便出租,有的[/FONT]House[FONT=宋体]甚至有两套乃至更多。这种独立出租单位除了一间卧房外,还包括卫生间和厨房,有单独的出入口。此种格局的[/FONT]House[FONT=宋体],在有着“吃瓦片”传统的中国移民中间,颇有市场。所以在温哥华,不要以为家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就都是财主,其实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为了那三瓜两枣的租金,而不得不“卧榻之侧容忍他人酣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而我呢,还是一个在他人卧榻之侧酣睡不了的人。去加拿大就已经是背井离乡了,难道安份儿家还要寄人篱下不成?对租住这种[/FONT]House[FONT=宋体]中的独立单位的租户来说,“寄人篱下”这个词不仅仅是个文字修饰语,而是说你真正要仰人鼻息过日子。曾有在温哥华生活过的朋友提醒我,千万别租[/FONT]House[FONT=宋体],否则你一个冬天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房东控制下的暖气阀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我已经把我租房子的标准告诉了朋友:两居室公寓,新旧无所谓,月租金在[/FONT]1500[FONT=宋体]加元以内为宜;方便,近超市、菜店、公交车站,附近有政府办的新移民英语学校更好,因为老婆大人赴加之后的第一个计划就是学英语。至于公立中学的远近,我倒没有列为择居标准,因为我想既然加拿大实行的是分片儿就近入学,住在哪儿也不会离学校太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朋友之所以背离我给出的标准而另谋他途,其实也是出于好意:这套[/FONT]House[FONT=宋体]是朋友的朋友的,熟人好商量,没有严格的租期限制,合则住,不合则随时可退。如果觉得还是公寓好,可以住下来以后再慢慢找……又回到“骑着马找马”的那条老路上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于是,我不得不再次向朋友重申我的择居标准和决心,并做了大量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以打消其不必要的顾虑。这一次,朋友的租房工作终于回到了正确的路线上来,并很快就有了成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列治文市中心,朋友以月租金[/FONT]1100[FONT=宋体]加元的价格,为我们租下了一套两居室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加拿大的[/FONT]Condominium[FONT=宋体](共管公寓)有的允许出租,有的是不允许出租的。允许出租的公寓,一般是通过物业公司出租。前一租户退租后,物业公司会要求其清空房屋内所有的家具物品,然后重新清洗粉刷后,再租给后面的租户,所以出租的公寓不带家具,家具需要自己置办并在退租时自己拉走。朋友不但负责租下了房子,还跑到[/FONT]IKEA[FONT=宋体]订购了全套家具,我们登陆的当天上午家具刚好到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回家,是一种踏实而温馨的感觉。因为有了不辞辛劳、两肋插刀的朋友,所以我才得以在登陆那天、在从机场到家的途中,一边口是心非地应付着眼镜男的执着推销,一边暗自享受着“回家”感觉。对于初到异国他乡的我们这一家人来说,此种感觉尤其美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631.jpg列治文一处共管公寓的大门。[/FONT]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赞一个,有趣又实用。麻烦再问一个问题。孩子,年龄16岁,现上高一,预计明年暑假登陆。想去温哥华,可是因为高中年龄有限制,温到19岁。多到21岁。如果想去温哥华,孩子的高中问题怎么安排合适?还是只能去多伦多了,谢了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赞一个,有趣又实用。麻烦再问一个问题。孩子,年龄16岁,现上高一,预计明年暑假登陆。想去温哥华,可是因为高中年龄有限制,温到19岁。多到21岁。如果想去温哥华,孩子的高中问题怎么安排合适?还是只能去多伦多了,谢了


温哥华教育局不管你在国内读几年级,只按加拿大的同龄学生安排入学年级。如果明年来加,17岁,可能会要求直接读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

加拿大的大学分是从10年级开始算的,如果想补大学分(重读10、11年级的课),每个暑假有暑期班,可以学两门课程;12年级后还可以回学校再继续学,但是不是只能学到19岁,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我想温哥华总不会让十七、八岁才过来的移民子弟拿不到BC省的中学文凭吧?一定会有相关对策的。

至于在哪里扎根,我还是那句话,当地有朋友很重要。其实如果不是对气候特别在乎,我倒觉得多伦多更好,特别是为孩子考虑,安省的好大学多,将来就业的机会也比温哥华多,毕竟那是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大公司全在那儿……
 
移民杂记28:新居

[FONT=宋体]以前出国都是住酒店,现在在异国有了一个自己的家,那种感觉很奇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是一组看上去有二十多年历史的[/FONT]Lowrise[FONT=宋体]――低层公寓楼。大概因为有得是森林,木材一时半会儿还糟蹋不完,在温哥华三、五层以下的建筑多半是这种全木结构的,据说造价比钢筋混凝土便宜不少。早些年建的公寓基本上都是[/FONT]Lowrise[FONT=宋体],最近几年[/FONT]Highrise[FONT=宋体]才开始多了起来。所谓[/FONT]Highrise[FONT=宋体]就是国内常见的那种高层公寓楼,钢筋混凝土的,用这里香港人叫法,那是“石屎柏文”。“石屎”当然要比“木屎”硬气多了,同样的地段、户型,前者的租金至少要比后者贵[/FONT]20%[FONT=宋体]以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037.jpg新居的一侧,是一条绿树成荫、苔藓斑驳的清幽小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小区的每栋公寓楼只有四层,一层是停车场,上面三层住人。列治文位于菲沙河三角洲上,土壤含水量高,所以这里房子一概没有地下室,停车场都设在一层,看上去就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吊脚楼。虽然是老房子了,但公寓打理得干净整齐,门前种着花花草草,大门一侧是公寓管理员的办公室,门前戳着一块牌子:本楼客满、无房出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通过门禁系统,进入公寓大堂。以此楼的规模来说,大堂还算得上宽阔,地毯也很干净。大堂的左侧套着一个小厅,里面是一排排的邮箱。在今天的加拿大,邮政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邮政编码和住址一样是居民不可忘记的私人信息,连在飞机上填报入境申报单,都必须填上邮政编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虽然只有四层,但公寓仍设有一部电梯。乘坐轰隆作响的电梯上到二楼,穿过长长的走廊,便到了我的新居。[/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是一套两居室住房,包括客厅、餐厅、厨房和一个卫生间,室内面积[/FONT]880[FONT=宋体]平方英尺[/FONT][FONT=宋体],约合[/FONT]80[FONT=宋体]平方米[/FONT][FONT=宋体]。在加拿大,房子都论室内面积,没有建筑面积的概念。屋里的地毯是新的,墙壁也重新清洁过,看上去很干净。两间卧室各有一个嵌入墙壁内的衣橱,厅里也有一个,入口玄关处还有一个储藏间。这种布局是加拿大住宅设计上一个不同于中国地方,房子本身带有大量的储物空间,所以在当地的家具店里看不到卖大衣柜的。客厅外面有一个尺寸夸张的阳台。据说这里的法律规定阳台上不许晒衣服、不许堆东西,好像老外认为阳台就应该是摆上两张躺椅坐在上面晒太阳、看街景用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038.jpg庭院一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楼后面是一个很大的庭院,虽然时已入秋,但仍然绿草如茵。实际上温哥华这地方越是冬天草越绿,因为冬天雨水多,反而是夏天干旱,草坪半黄,跟得了斑秃似的。庭院的一角有一个露天泳池,我“参观”到此的时候,正有一个瘦小的汉子湿淋淋地从水里爬上来,我随口问他水凉不凉,那汉子一边哆嗦一边说:“不凉,这水都晒了一天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042.jpg泳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上面提到的所有这些,都算不上是这套房子的亮点,我的新居最大的优势,就是房地产的三要素强调的:第一是[/FONT]Location[FONT=宋体],第二是[/FONT]Location[FONT=宋体],第三还是[/FONT]Location[FONT=宋体]。在我家周围三到五百米范围内,分布着大型超市、菜店、[/FONT]Shopping Mall[FONT=宋体]、公交车站、一年后开通的轻轨车站以及日后老婆大人上新移民英语课的教室。因为拥有了这样的[/FONT]Location[FONT=宋体],一层停车场内属于我家的那个车位一直空着,我一直没有买车,实在是用不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这套房子也不是哪里都好。人老了难免咳嗽痰喘,楼老了也一样。我家厨房、卫生间的水龙头,总有一个拧不紧,我搬进来的当天就请管理员派人来修,可修好了这个那个坏,就跟轮流值班似的,夜夜伴着水滴声入眠,一醒了就想起夜。好在温哥华的自来水便宜,而且不是按表走字的,不然水费都负担不起。还有,一年当中楼里的火灾报警器想了六七回,除了一次是停车场里一辆[/FONT]Jeep[FONT=宋体]真着了以外,余下的几次都是“诈和”。每次消防车都嚎叫着狂奔而至,然后又夹着尾巴灰溜溜地回去。其实,住这种木结构的房子理应格外加强防火意识,可“诈和”的次数多了,只怕有一天真的“上听和牌”的时候,反而没人在意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起来,华人聚集的列治文并不是一个每个人都喜欢的城市。但是,恐怕每个人都得承认这是一个生活十分方便的城市。当初选中此地安营扎寨,唯一所图的也就是这一点。所有当初期望的条件都已经满足了,我还能对我的异国新居苛求什么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温哥华教育局不管你在国内读几年级,只按加拿大的同龄学生安排入学年级。如果明年来加,17岁,可能会要求直接读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

加拿大的大学分是从10年级开始算的,如果想补大学分(重读10、11年级的课),每个暑假有暑期班,可以学两门课程;12年级后还可以回学校再继续学,但是不是只能学到19岁,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我想温哥华总不会让十七、八岁才过来的移民子弟拿不到BC省的中学文凭吧?一定会有相关对策的。

至于在哪里扎根,我还是那句话,当地有朋友很重要。其实如果不是对气候特别在乎,我倒觉得多伦多更好,特别是为孩子考虑,安省的好大学多,将来就业的机会也比温哥华多,毕竟那是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大公司全在那儿……[/quote
我铁定了去多伦多了,孩子也是这个年龄。
 
移民杂记29:“阴险”的社会保险号

[FONT=宋体]启程来加拿大之前我曾经请教过顾问二姐:移民登陆那些事情需要多久才能办妥,也就是说,所谓“短登”能短到什么程度?二姐的回答是,必须办的那点事,一天就能办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谓“必须办的事”,我想她指的就是在机场移民局办事大厅履行的那些手续。从那间大厅里走出来,就意味着你作为一个新移民已经向政府报了到了,你的永远居民卡(枫叶卡)也已经在制作当中了。再往后,暂时就没移民局什么事了。如果是“短登”,你可以立即磨头上机场二楼,打一张飞机票班师回朝,连机场的大门都不用出。但是,如果你要留下来在当地生活,那还一箩筐的琐碎事情要办,说起来这些事情也应该归类到登陆事项当中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眼镜男作为中介的地接人员表现得很职业,尽管他的业余推销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义务。帮我们把行李提进房间,稍事休息后,眼镜男提出乘天色尚早,不如一鼓作气,下午去把社会保险卡办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社会保险卡([/FONT]Social Insurance Number Identification Card[FONT=宋体]),简称[/FONT]SIN[FONT=宋体]卡,对打工糊口的人来说,这张卡有另一个名字“工卡”,它是在当地合法工作的凭证,不可或缺。而对于那些不想工作的人来说,此卡同样重要,光荣地加入失业大军、心安理得地吃救济,凭的也是这张卡,对后者来说此卡似乎更名副其实有社会给保着险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新移民登陆后,首先要申办的,就是社会保险卡,因为办理后面一些事情的时候,要用到社会保险号。关于“社会保险号”,我记得早在中国还没有身份证的年代,国内就有人写文章介绍过北美这种“把人编上号码进行管理的先进方式”。每个人的这组号码都是唯一而且是终身的。有了这组号码,这个人就一辈子生活在政府的监控之下了,因为在那个所谓“信用社会、信息社会”的大环境里,无论你干什么,都会留下这组号码的痕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办社会保险卡的地方离我家租住的公寓很近,只隔着一个[/FONT]Shopping Mall[FONT=宋体]。办事的人不多,手续也很简单,出示了护照、移民纸,填了两张表,也就办完了。负责办卡的工作人员态度非常友善,眼镜男在旁边提醒了我一句:服务态度和国内不一样吧?在这里工作的可都是公务员。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在“衙门”里见“官”,不禁心生感慨:显然加拿大的公务员远不如他们的中国同行那么令人羡慕和敬畏,看上去一点威风都没有,就剩下为人民服务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来加拿大之前就有当地的朋友提醒我,办社会保险卡的时候别忘了把孩子的卡也一起办了,别以为孩子不到工作年龄就用不着“工卡”,这里的学生课余或是暑期都免不了要去打打工,“工卡”也是必须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和枫叶卡一样,社会保险卡也不是当时就发,而是随后邮寄到申请人的家里,但社会保险号是当场就确定下来并且由你带走的。申请后没两天我就收到了政府寄来的社会保险卡。这是一张白色的卡片,上面只有持卡人的姓名和那个“阴险”的号码。因为没有照片和住址,所以此卡在加拿大并不能当作身份证明使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社会保险号之所以能成为政府监视治下百姓的“法宝”,主要还是通过强大的个人银行系统来实现的,因为在银行开设个人账户必须要用到申请人的社会保险号。而在北美,无论发薪还是消费,基本上都是通过银行信用卡来操作的,至于你个人名下的资金流入流出,更是离不开银行。所以,政府只要跟住了银行个人户头里的钱,也就跟住了户头背后的社会保险号;而跟住了社会保险号,当然也就跟住这个号码所代表的某个人。在这种体制之下,要想不让政府知道你的行踪,除非你跟本不食人间烟火。[/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891.jpg为配合本文主题,想上两张加拿大银行的照片。可提到银行,不得不将镜头从温哥华转向多伦多。图为多伦多市中心的金融区,在CN塔上拍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入乡就得随俗,入乡也不得不随俗。抵加的第二天,我就主动去为自己装上了“跟踪器”开设了银行个人账户。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和太太去了加拿大皇家银行(RBC)位于我家附近的营业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854.jpg多伦多RBC的历史建筑,现在被“保护”进了著名的BCE大厦穹顶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里的银行没有国内取号、叫号那套程序,而是给每个客户指派一个固定的客服人员,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列治文就有这点好处,银行提供中文服务。我们的银行客服是个华人女孩,普通话讲得好,模样也不赖。开账户、存钱、申请信用卡……这些都与国内差不多,不消多说,感觉新鲜的是头一次拿到了个人支票。其实急着来银行开户,图的也就是这一条,因为这里有个规矩:交纳公寓租金的时候,只能用支票付账而不可以直接向管理员点票子。每到当月[/FONT]1[FONT=宋体]日付租金的那天,有时候赶上公寓管理员不在办公室,租户们就把支票从门缝塞进去,趴在门玻璃上往屋里一看,一地的支票,那场景也很有意思。我想,官方限制大额现金给付行为(这里千儿八百的就是大额了),交易安全或许是一个考虑,但最主要的目的,很可能还是为了监督居民个人名下的资金流转。[/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有了社会保险号码、开设了银行账户,我这个加拿大居民的身份算是坐瓷实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