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_talk
talks all the time
回复: 贫困线上的夫妻们,加油啊!
我没说她们不能嫁体力劳动者,或者年纪大的(所谓华人就是不在中国的中国人,所以和普通的在中国的中国人还是有区别的,比如结婚后可以办团聚,就可以出国了),加拿大的一些体力劳动者确实是挣钱比较多。但是大家不是都说是真爱吗,不在乎对方是干什么的,挣多少钱,有没有文凭,所以挣钱多少不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是你得承认,这个现象发生在老外体力劳动者身上比较多,中国的体力劳动者身上就少多了(肯定有,不过是凤毛麟角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职业在中国不受尊重?因为挣钱少?但是因为外国这个职业受尊重,挣钱多,所以外国人就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双重标准了。
这个团聚论坛很多都是在涉外网上找的,这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大家就是奔着找老外来的,老外挣钱多也好,少也好(当然职业越高级,挣钱越多越好),都无所谓,只要是老外就行。
我也奇怪我为什么要和你讨论这个,我认为这个是事实,只不过不好听,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罢了。不管争论这个问题有没有个结果,大家的日子都得照过。只要当事人开心就行了。
我没说我说的双重标准和你说的一样啊。我只是说这也是一种双重标准。这位仁兄,我觉得你那比较的逻辑有点混乱啊。我说双重标准的时候,是指第三方对他人评价的标准,而非当事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你用这个双重标准的时候是说的当事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我承认,你说的国内大学毕业的女生嫁给一个比如吊车司机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也不是绝对没有的,要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了,第三方的评价肯定有一种说这两个人之间有爱情,至于当事人自己,我们都只能假设是有感情的(感情能不能持续或者根本就是幻觉,那是另一回事)。所以,你一定要来讨论这个标准,这样的比较才是合理的吧。
另一点,我说的双重标准是国内跟国内比,国外跟国外比。中国女人可以嫁给一个没车没房没工作的中国移民,那是感情。嫁给白种吊车司机就是掉价。这才是我双重标准的意思。
用职业来评价一个人,真是很中国国情啊。我们不得不承认加拿大社会对职业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因为加拿大的吊车司机挣的跟程序员一样多,要是入了工会,比程序员还强点。国内的吊车司机能有这个收入水平么?而且,不幸的说,国内对于做蓝领和白领的社会舆论是这么的强烈,家长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上大学,坐办公室,最好当上公务员。正如老兄你,我相信你是算比较优秀的那一类,你想过没有在中国做一个比如吊车司机?为什么你不想,是因为你真的不想,还是社会及生存的压力让你不得不做别的选择,物竞天择。在加拿大,社会鸿沟是没有这么厉害的。这样的社会基础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对职业的态度,当然也就直接影响了从事这项职业的人对自我的评价。一个人的自我评价直接影响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没有数据,但是我敢保证,加拿大的体力劳动者对自我的评价要比中国的体力劳动者高。因为他们的平均收入是社会的平均收入。一个管子工是个普通的中产,他为什么要觉得自己从事了不如人的工作呢。
我要是有本事做个管子工,我肯定乐死了。那个合格的管子工,也是要上学院,考证书地,从事建筑体力行业,在加拿大,并非粗鲁没文化的代名词,著名的盖房专家holmes就是个管子工出身,现在仍然是个战斗在第一线的建筑工,他号称是加拿大建筑业的良心,最值得信任的加拿大人。
另外,关于年龄的差距,嫁给大个20,30岁的老华人的也不罕见,怎么没见对她们上赶着骂呢。
我没说她们不能嫁体力劳动者,或者年纪大的(所谓华人就是不在中国的中国人,所以和普通的在中国的中国人还是有区别的,比如结婚后可以办团聚,就可以出国了),加拿大的一些体力劳动者确实是挣钱比较多。但是大家不是都说是真爱吗,不在乎对方是干什么的,挣多少钱,有没有文凭,所以挣钱多少不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是你得承认,这个现象发生在老外体力劳动者身上比较多,中国的体力劳动者身上就少多了(肯定有,不过是凤毛麟角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职业在中国不受尊重?因为挣钱少?但是因为外国这个职业受尊重,挣钱多,所以外国人就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双重标准了。
这个团聚论坛很多都是在涉外网上找的,这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大家就是奔着找老外来的,老外挣钱多也好,少也好(当然职业越高级,挣钱越多越好),都无所谓,只要是老外就行。
我也奇怪我为什么要和你讨论这个,我认为这个是事实,只不过不好听,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罢了。不管争论这个问题有没有个结果,大家的日子都得照过。只要当事人开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