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55:十二城记――列治文
[FONT=宋体]终于讲到我现在客居的这座城市了。对华人移民、特别是新移民来说,列治文([/FONT]Richmond[FONT=宋体])是一座很特殊的城市,她的特殊性在于:要么让你一见钟情,要么让你避之不及。或爱或恨,没有中间态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什么原因导致大家的态度如此极端呢?三言五语还真说不清楚。或许下面的一组数据多少能让明眼人看出点端倪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列治文市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全市人口为[/FONT]173570[FONT=宋体]人,其中华人居民人数为[/FONT]78790[FONT=宋体],占全市人口的[/FONT]45%[FONT=宋体]。需要说明的是,这是[/FONT]2006[FONT=宋体]年的统计数据,而在[/FONT]2001[FONT=宋体]至[/FONT]2006[FONT=宋体]年的[/FONT]5[FONT=宋体]年间,华裔人口递增了[/FONT]21%[FONT=宋体],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地的加拿大白人却在以[/FONT]5[FONT=宋体]年减少[/FONT]33%[FONT=宋体]的速度搬出列治文,所以我估计,按这个速度推演,写本篇杂记的时候华人在列治文突破半数也不一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数据是枯燥的,它不如切身感受来得那么感性。据我在当地目测,中国人在列治文的比例远不止[/FONT]50%[FONT=宋体],似乎应在[/FONT]80%[FONT=宋体]左右。仔细一分析,给我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日常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列治文市中心,而官方统计出来的列市中心区华人居民的比例确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是[/FONT]59%[FONT=宋体],同样这是[/FONT]2006[FONT=宋体]年的数据,现在肯定超过了[/FONT]60%[FONT=宋体];第二呢,华人闲来无事爱出来逛,从事服务业的也基本上都是华人,这样一来,无论你走在街上还是出入商场、餐馆,满眼见的都是同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试想一下,你远渡重洋移民到了加拿大,本以为应该是满眼神头鬼脸、满耳英格利屎,冷不丁出现在你眼前的却是这么一座与你老家城关外前些年开发出来的那片新区相差无几的城市,你会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留下还是赶紧躲开?至少不会[/FONT]Whatever[FONT=宋体]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历史上的列治文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这也是个白人区。列治文的第一个居民是一澳大利亚来的地主。看看大温地图就会发现,列治文位于菲沙河入海口,是河流入海时冲出来的三角洲,一般来说这种地方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业种植。当年那老地主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在列治文――准确来说是现在列治文辖区内的“海岛”([/FONT]Sea Island[FONT=宋体])上建了一座农场。地主在澳大利亚的老家,就叫列治文,于是地主的女儿就用了老家的名字来命名她爹经营的这家农场。到了[/FONT]1879[FONT=宋体]年,[/FONT]BC[FONT=宋体]省在大温地区批准了几个“农业开发区”,这其中就包括列治文,从那年起,列治文就算建市了。“列治文”这个名字,就是延用了本地第一家农场的名字。[/FONT]
[FONT=宋体]温哥华国际机场外景,1862年列治文的第一户居民就是出现在机场所在的Sea Island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英语国家里,“列治文”是一挺俗的地名,就跟中国的“张各庄”、“王家村”似的,恨不能哪县都有。拿加拿大来说,偏一点的我不知道,起码多伦多那边就还有一“列治文”――列治文山市。“列治文”这个中文译名也有点随意性,一些中文报刊讲到英国的[/FONT]Richmond[FONT=宋体]时似乎更喜欢译成“里士满”,不知怎么到加拿大的[/FONT]Richmond[FONT=宋体]就改“列治文”了。除此之外还有译成“里奇蒙”的。不过最雷的要属“富贵门”――半意译、半音译,听上去不忒着调。[/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列治文在“海岛”上发祥,但后来发展的重点很快就转到了面积更大的“璐璐岛”([/FONT]LuLu Island[FONT=宋体])上了。璐璐岛是菲沙河的主三角洲岛,比海岛大得多,两个岛之间隔着菲沙河的中支流。说到璐璐岛的名字,还得提那位皇家工程兵的带队上校老穆,原来这老穆是一花痴,喜欢上了一个名叫璐璐的舞女,有一回老穆和璐璐坐船路过这里,璐璐纤手一指,问老穆:“这座岛叫什么名字?”老穆说:“暂时还没名儿呢。”话说到此,老穆忽然心血来潮,一拍大腿道:“有了,不如就叫它璐璐吧!”这可是记录在案的真事儿,听着老穆有滥用职权的嫌疑:那么多先驱、烈士的名字不用,用了一个舞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么一座重要大岛,这泡妞儿的手段是不是有点过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的列治文市,其主市区就坐落在璐璐岛上,而澳洲地主建农场的那个“海岛”,除了一个社区之外,大部分土地都让温哥华国际机场圈走了。前面几次提到过,璐璐岛和海岛都是菲沙河三角洲岛,是泥沙冲击而成的,可以想象,列治文的海拔标高不会很高。资料显示,列治文全市面积[/FONT]47[FONT=宋体]平方英里,其中[/FONT]1/4[FONT=宋体]在海平面以上[/FONT]17[FONT=宋体]英尺[/FONT][FONT=宋体](约[/FONT]5[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多一点),其余[/FONT]3/4[FONT=宋体]在海平面以上[/FONT]1.5[FONT=宋体]英尺[/FONT][FONT=宋体]至[/FONT]6[FONT=宋体]英尺[/FONT][FONT=宋体]之间(约[/FONT]45[FONT=宋体]公分[/FONT][FONT=宋体]到[/FONT]1.8[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列治文市北部西端的菲沙河河岸,夕阳下一派郊野风光。
[FONT=宋体]为什么要提列治文的海拔标高呢?因为很多新移民对在列治文安家有一个顾虑,就是“水患”。对此一些移民网站上还起过争论,“倒列”派攻击列治文是地质灾害危险区,特别是水灾的隐患极大;而“挺列”派则称“列治文水患说”是危言耸听,有人还举例说前两年大雨,本拿比积水成患,而列治文则安然无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说到地质灾害,我通过观察卫星地图发现,恐怕整个大温地区都应当属于地灾高危区。因为从地图上看,大温及温哥华岛这一片,就像是一块掉在地上被摔碎了的饼干,给人的感觉是其地质构造十分脆弱。不过,上述印象和感觉纯属一个地质外行的主观臆断,不足为信。但是北美西海岸地区是一条大地震带可是我从[/FONT]Discovery[FONT=宋体]电视节目上看来的,那可不是瞎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于列治文的水患,我觉得首要的威胁不是来着雨水,强降雨对低洼地区的影响最大,比如本拿比市的中部地区,雨下大了一时排不出去,不足为怪,而列治文地势平坦,其地下排水系统应该效率不会太低。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菲沙河的洪水,列治文历史上的几次大水灾都是菲沙河泛滥造成的,当然后来列治文沿岛一圈都加了护堤,最近几年在抗洪方面没出过什么大事也是事实。还有人在印尼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出的那档子事以后,担心水会从海上过来。这方面的事我拿不太准,但是从地图上看大温这一带的海域是片内海,外围让温哥华岛和其他若干大小岛屿围得死死的,这片水面能掀起大多浪头来还真不好说,不过,列治文的地势也确实低了点,周围又是河又是海的,再加上又处在地震带上,而泥沙冲击而成的土层地质又不稳定,这几个因素一叠加,让人心里不踏实也属正常。[/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FONT=宋体]终于讲到我现在客居的这座城市了。对华人移民、特别是新移民来说,列治文([/FONT]Richmond[FONT=宋体])是一座很特殊的城市,她的特殊性在于:要么让你一见钟情,要么让你避之不及。或爱或恨,没有中间态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什么原因导致大家的态度如此极端呢?三言五语还真说不清楚。或许下面的一组数据多少能让明眼人看出点端倪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列治文市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全市人口为[/FONT]173570[FONT=宋体]人,其中华人居民人数为[/FONT]78790[FONT=宋体],占全市人口的[/FONT]45%[FONT=宋体]。需要说明的是,这是[/FONT]2006[FONT=宋体]年的统计数据,而在[/FONT]2001[FONT=宋体]至[/FONT]2006[FONT=宋体]年的[/FONT]5[FONT=宋体]年间,华裔人口递增了[/FONT]21%[FONT=宋体],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地的加拿大白人却在以[/FONT]5[FONT=宋体]年减少[/FONT]33%[FONT=宋体]的速度搬出列治文,所以我估计,按这个速度推演,写本篇杂记的时候华人在列治文突破半数也不一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数据是枯燥的,它不如切身感受来得那么感性。据我在当地目测,中国人在列治文的比例远不止[/FONT]50%[FONT=宋体],似乎应在[/FONT]80%[FONT=宋体]左右。仔细一分析,给我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日常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列治文市中心,而官方统计出来的列市中心区华人居民的比例确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是[/FONT]59%[FONT=宋体],同样这是[/FONT]2006[FONT=宋体]年的数据,现在肯定超过了[/FONT]60%[FONT=宋体];第二呢,华人闲来无事爱出来逛,从事服务业的也基本上都是华人,这样一来,无论你走在街上还是出入商场、餐馆,满眼见的都是同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试想一下,你远渡重洋移民到了加拿大,本以为应该是满眼神头鬼脸、满耳英格利屎,冷不丁出现在你眼前的却是这么一座与你老家城关外前些年开发出来的那片新区相差无几的城市,你会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留下还是赶紧躲开?至少不会[/FONT]Whatever[FONT=宋体]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历史上的列治文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这也是个白人区。列治文的第一个居民是一澳大利亚来的地主。看看大温地图就会发现,列治文位于菲沙河入海口,是河流入海时冲出来的三角洲,一般来说这种地方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业种植。当年那老地主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在列治文――准确来说是现在列治文辖区内的“海岛”([/FONT]Sea Island[FONT=宋体])上建了一座农场。地主在澳大利亚的老家,就叫列治文,于是地主的女儿就用了老家的名字来命名她爹经营的这家农场。到了[/FONT]1879[FONT=宋体]年,[/FONT]BC[FONT=宋体]省在大温地区批准了几个“农业开发区”,这其中就包括列治文,从那年起,列治文就算建市了。“列治文”这个名字,就是延用了本地第一家农场的名字。[/FONT]
[FONT=宋体]温哥华国际机场外景,1862年列治文的第一户居民就是出现在机场所在的Sea Island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英语国家里,“列治文”是一挺俗的地名,就跟中国的“张各庄”、“王家村”似的,恨不能哪县都有。拿加拿大来说,偏一点的我不知道,起码多伦多那边就还有一“列治文”――列治文山市。“列治文”这个中文译名也有点随意性,一些中文报刊讲到英国的[/FONT]Richmond[FONT=宋体]时似乎更喜欢译成“里士满”,不知怎么到加拿大的[/FONT]Richmond[FONT=宋体]就改“列治文”了。除此之外还有译成“里奇蒙”的。不过最雷的要属“富贵门”――半意译、半音译,听上去不忒着调。[/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列治文在“海岛”上发祥,但后来发展的重点很快就转到了面积更大的“璐璐岛”([/FONT]LuLu Island[FONT=宋体])上了。璐璐岛是菲沙河的主三角洲岛,比海岛大得多,两个岛之间隔着菲沙河的中支流。说到璐璐岛的名字,还得提那位皇家工程兵的带队上校老穆,原来这老穆是一花痴,喜欢上了一个名叫璐璐的舞女,有一回老穆和璐璐坐船路过这里,璐璐纤手一指,问老穆:“这座岛叫什么名字?”老穆说:“暂时还没名儿呢。”话说到此,老穆忽然心血来潮,一拍大腿道:“有了,不如就叫它璐璐吧!”这可是记录在案的真事儿,听着老穆有滥用职权的嫌疑:那么多先驱、烈士的名字不用,用了一个舞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么一座重要大岛,这泡妞儿的手段是不是有点过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的列治文市,其主市区就坐落在璐璐岛上,而澳洲地主建农场的那个“海岛”,除了一个社区之外,大部分土地都让温哥华国际机场圈走了。前面几次提到过,璐璐岛和海岛都是菲沙河三角洲岛,是泥沙冲击而成的,可以想象,列治文的海拔标高不会很高。资料显示,列治文全市面积[/FONT]47[FONT=宋体]平方英里,其中[/FONT]1/4[FONT=宋体]在海平面以上[/FONT]17[FONT=宋体]英尺[/FONT][FONT=宋体](约[/FONT]5[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多一点),其余[/FONT]3/4[FONT=宋体]在海平面以上[/FONT]1.5[FONT=宋体]英尺[/FONT][FONT=宋体]至[/FONT]6[FONT=宋体]英尺[/FONT][FONT=宋体]之间(约[/FONT]45[FONT=宋体]公分[/FONT][FONT=宋体]到[/FONT]1.8[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列治文市北部西端的菲沙河河岸,夕阳下一派郊野风光。
[FONT=宋体]为什么要提列治文的海拔标高呢?因为很多新移民对在列治文安家有一个顾虑,就是“水患”。对此一些移民网站上还起过争论,“倒列”派攻击列治文是地质灾害危险区,特别是水灾的隐患极大;而“挺列”派则称“列治文水患说”是危言耸听,有人还举例说前两年大雨,本拿比积水成患,而列治文则安然无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说到地质灾害,我通过观察卫星地图发现,恐怕整个大温地区都应当属于地灾高危区。因为从地图上看,大温及温哥华岛这一片,就像是一块掉在地上被摔碎了的饼干,给人的感觉是其地质构造十分脆弱。不过,上述印象和感觉纯属一个地质外行的主观臆断,不足为信。但是北美西海岸地区是一条大地震带可是我从[/FONT]Discovery[FONT=宋体]电视节目上看来的,那可不是瞎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于列治文的水患,我觉得首要的威胁不是来着雨水,强降雨对低洼地区的影响最大,比如本拿比市的中部地区,雨下大了一时排不出去,不足为怪,而列治文地势平坦,其地下排水系统应该效率不会太低。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菲沙河的洪水,列治文历史上的几次大水灾都是菲沙河泛滥造成的,当然后来列治文沿岛一圈都加了护堤,最近几年在抗洪方面没出过什么大事也是事实。还有人在印尼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出的那档子事以后,担心水会从海上过来。这方面的事我拿不太准,但是从地图上看大温这一带的海域是片内海,外围让温哥华岛和其他若干大小岛屿围得死死的,这片水面能掀起大多浪头来还真不好说,不过,列治文的地势也确实低了点,周围又是河又是海的,再加上又处在地震带上,而泥沙冲击而成的土层地质又不稳定,这几个因素一叠加,让人心里不踏实也属正常。[/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