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52:十二城记――穆迪港

[FONT=宋体]写完西温、北温,本来是想接着写本拿比的,但是敲了几行字发现,不先把穆迪上校请出来,本拿比的故事不好讲。[/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理查德[/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穆迪([/FONT]Richard Moody[FONT=宋体]),在许多介绍大温历史的书籍中都能找到他的照片,个儿不高,留着大胡子,面相看上去挺不起眼的一个人。可就是这位老穆,堪称是大温地区真正的奠基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知道殖民者开拓新殖民地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吗?建房?修路?不对,是对土地进行测绘和标注。[/FONT]1858[FONT=宋体]年[/FONT]11[FONT=宋体]月[/FONT]25[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穆迪上校率领[/FONT]Royal Engineers[FONT=宋体]到达新西敏,就是来干这个差使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关于这个[/FONT]Royal Engineers[FONT=宋体],本人望文生义,一度认为是“皇家工程师”。英国有一些以皇室的名义成立或是得到皇室赞助的行业协会,任何人想要在这个行业里混出头,必须取得会员资格,这样的人士就称为“皇家特许某某师”,比如皇家特许会计师、皇家特许测量师什么的。[/FONT]Royal Engineers[FONT=宋体]是不是也是这么一帮靠女皇陛下罩着的专业人士呢?但是,一个工程师团队却由一位职业军人当负责人,这似乎又有点说不通。后来在一本介绍大温历史的书籍中看到张插图:一群身着军装、佩着军刀的[/FONT]Royal Engineers[FONT=宋体]正架着水准仪做施工测量,这才知道人家不是皇室雇来的工程师,而是英国皇家工程兵。[/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英国人好古,不但还贡着皇上,连军队的一些古老的兵种,也都还保留着,而且军中尊卑有序,很讲究兵种的排名。可能是因为“工程兵”这个兵种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皇家工程兵在英国军队中的地位很高,排在皇家御林军、皇家骑炮兵、皇家装甲兵和皇家炮兵之后,位居第五,也算是军队中的贵族了。大英帝国把压箱底儿的精兵强将派来加西开荒,显见对这方面的工作很重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那时候大温还是一片蛮荒,各地市的自治政府尚未成立,在这种形势下,老穆身为天朝上差,扛着上校军衔,手下又有一班贵族军官,自然也就成为了当地的实权人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老穆在确定了新西敏为[/FONT]BC[FONT=宋体]省的首府后,跟着便以一个军人的敏锐目光发现了新西敏这地方有隐患。当时美国人正跟加拿大干仗,时不时就过境骚扰一下子,如果美国人攻过来,新西敏虽然可以据菲沙河死守,但是敌人一旦把河面封锁,完全依靠菲沙河航运接济的新西敏就成了一座孤城,既使城不破,里面的人也得被困死。老穆认为,有给新西敏开个“后门”的必要,于是令手下的皇家工程兵去城市背后疏通出一条小路来,向北直通[/FONT]Burrard[FONT=宋体]湾东尽头,并在那里建了一个港口,预备万一形势不好,新西敏的给养能从此港上岸然后从陆路运抵城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战备港口建好了,起个什么名字呢?手下会拍马屁的:不是咱家老大下令建的这个港吗?就用老大的名字吧!于是穆迪港([/FONT]Port Moody[FONT=宋体])的名字就被标注在了大温的地图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RIMG0599.jpg穆迪港,一对情侣在海湾边的小桥上。

[FONT=宋体]穆迪港,中国的媒体也有称之为“波特穆迪”的,不过她最富娱乐精神的中文名字还是当地华人老侨起的――满地宝。这“满地宝”和[/FONT]Port Moody[FONT=宋体]差哪儿去了?八竿子也打不着呀。别急,把这[/FONT]Port[FONT=宋体]和[/FONT]Moody[FONT=宋体]调个个儿,变成[/FONT]Moody Port[FONT=宋体],您再读读看,是不是找到点儿“满地宝”的感觉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什么叫做“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呀?读穆迪港的历史就明白了:这座城市本来有机会成为大温重镇甚至是中心城市的,但是历史与她开了三次玩笑后便绝情而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一次,[/FONT]1792[FONT=宋体]年英国船老大温哥华历史性地踏上加西的土地是在哪儿啊?穆迪港呀!可惜温老大不识风月,只是到此一游,并没有开拓处女地的计划,穆迪港错过了大温开埠的荣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二次,[/FONT]1859[FONT=宋体]年穆迪上校出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考虑,设立了穆迪港,但是美国人不配合,没有发动对首府新西敏的封江围困,这使得穆迪港“战略大后方”的地位无从体现,错过了发战争财的机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三次,[/FONT]1887[FONT=宋体]年火车开进穆迪港,那可是横贯加拿大的铁路,本来太平洋这头的终点站都设在穆迪港了,可两年后却被移到了[/FONT]10[FONT=宋体]英里[/FONT][FONT=宋体]以外的温哥华。这一次最残酷,不然的话加西的中心城市就是穆迪港了,哪儿还有温哥华什么事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是不管怎么说,铁路与港口的结合还是促进了穆迪港的轻重工业发展,到了[/FONT]1913[FONT=宋体]年,穆迪港被正式组建为一个城市。[/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601.jpg穆迪港市中心的街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穆迪港是个小城市,人口不足三万,在本系列所介绍的“十二城”里,仅高于白石镇,列倒数第二。当地有大约近二千华人居民,另有几百韩国人和几百菲律宾人,余下的几乎全部是白人,其中主要是来自英伦三岛的移民后裔。[/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大温地区的版图上,狭长的[/FONT]Burrard[FONT=宋体]湾伸进内陆约三、四十公里,穆迪港就坐落在狭湾尽头的位置,从北、东、南三面围着湾尾。[/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北面那部分是山坡地,大片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分别分布在高坡上和水岸边。低处岸边的[/FONT]House[FONT=宋体],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条长长的私家码头探入到海湾里,码头边泊着自家的游艇或小船。有人相准了穆迪港北面这块靠山面水的地方,认为这将是第二个“北温”,投资潜力很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东面靠近湾尾的地方,是穆迪港的市中心,市政厅、图书馆、体育场、剧院等一些公共设施大都集中在这一带。穆迪港号称是“艺术城市”,市中心有大量的画廊和艺术品商店,经常有免费的画展和艺术展。这一区的民居建筑主要以多层公寓和[/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为主,近年来当地也建了一些高层“石屎柏文”,但是数量不多。水边有一个湿地公园,充满野趣,几百米外就是市政厅,可公园的散步小路上却树着“小心有熊出没”的警示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RIMG0598.jpg有熊出没的湾畔公园,远处依稀可见市中心的高层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南面是穆迪港起家的老区,东西狭长,地势平坦,联系本拿比和高贵林的干线道路[/FONT]St Johns[FONT=宋体]街穿城而过,沿途有一些小规模的商业和多层公寓,[/FONT]House[FONT=宋体]区则主要分布在[/FONT]St Johns[FONT=宋体]街以南。当年那个移情别恋、私奔温哥华的太平洋铁路终点站就在这一区,现在被改建为了一个博物馆,供人们追忆铁路与港口那遥远而短暂的蜜月期。这一带生活便利、交通方便,但总体感觉居住环境不如北面和东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大温地区,穆迪港的房价总体水平低于本拿比、列治文这两个“二线城市”,但不同的区域房价差异明显,南部和东部的[/FONT]House[FONT=宋体]多在五十至七十万加币左右,而北面的房子则多在八、九十万以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近十几年来,来自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大量涌入大温地区,但是择地安家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穆迪港。眼看着本拿比、列治文、素里、高贵林这些个小兄弟们纷纷从新移民的腰包里受益,穆迪港是不是该为历史机遇第四次与自己擦身而过而嗟然长叹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是咱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胡乱猜度,也许人家穆迪港人并不这么想。[/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RIMG0595.jpg穆迪港市中心的足球场,一位女士在独自看球。[/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后编辑: 2010-02-01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请问七兄:你们登陆前是不是把房子就租好了,一天都没有住家庭旅馆,是不是让同学把租房协议都要签了,到那就可以主了的那种,谢谢

是登陆前就请朋友把房先租好了。朋友于我们到达的前一天拿到公寓钥匙,并替我们买来了基本家俱,我们到温哥华时,朋友已经在公寓里等。所以我们一天也没住家庭旅馆。租房协议是我们到达后的第二天才与管理员签的,房租也是第二天去银行开完户,拿到个人支票后才付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还要问一句,协议没签,房租没交,怎么会给钥匙呢

是呀,你这一问我也有点晕了,难道是朋友先替我们预交了押金?有可能。事情具体是我太太办的,房子也是以她的名义租的,其中的细节我没太往心里去。不过,协议是我们到了之后才签的,这一点我很肯定;在我们到了之后几天内付过一次房租,这一点我也比较肯定。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53:十二城记――本拿比

[FONT=宋体]如果说西温、北温是温哥华的对门儿,那么本拿比就是温老大的隔壁邻居了。[/FONT]

[FONT=宋体]先说这座城市的中文名字,我写的是“本拿比”,但是我也见过“本那比”、“伯纳比”、“巴纳比”等等译法。一座外国城市连个统一的中文译名都没有,只能说明该城市在中国的知名度基本上等于零,你比如说[/FONT]New York[FONT=宋体],她的中文名字只能是“纽约”,而不能写成扭腰、妞儿要、新约克什么的,那等耳熟能详的地方,名字该怎么译已经形成了规矩。[/FONT]

[FONT=宋体]本拿比的原文是[/FONT]Burnaby[FONT=宋体],和温哥华一样,也是一人名,这人全名叫罗伯特[/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本拿比,是前文书介绍的那位穆迪上校的私人秘书。[/FONT]

1859[FONT=宋体]年,新西敏率先在大温地区建府开衙后,居民人口与日俱增,如何解决城市北部居民日用水源的问题摆在了穆迪长官面前。老穆听说城北的密林里有一湖,但那湖里的水能不能喝、怎么引过来,得找人去勘探一下。路不远,从老穆的衙门里出去往北走也就四、五公里。任务谈不上艰巨,但因为涉及民生问题,任务很光荣,一定要交给自己的亲信去办。于是,这项工作就历史性地落在了本拿比本大秘的头上。[/FONT]

[FONT=宋体]本大秘不辱使命,找到了那个湖,解决了老百姓水缸里没水的问题。老穆一高兴,就把那个湖命名为本拿比湖([/FONT]Burnaby Lake[FONT=宋体])了。[/FONT]

[FONT=宋体]您琢磨一下,去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找个湖,都当成个事儿了,可见当时地面儿上是何等荒芜。在后来的三十来年里,该地区除了几家农场外,一直没什么大的发展。直到[/FONT]1891[FONT=宋体]年,新西敏至温哥华的城际电车开通,车站及铁路沿线开始有民宅和商铺出现,人气才慢慢旺起来。而省会新西敏那边,也有不少人陆续搬到了城外鹿湖以东和本拿比湖以南的地区居住。[/FONT]

1892[FONT=宋体]年[/FONT]10[FONT=宋体]月,散居在新西敏和温哥华这两座“大城市”之间的老乡们决定联合建市。新城市叫什么名字呢?这一地区有官称儿的就是这个本拿比湖,大伙儿图省事儿,指湖为市,就叫了本拿比市([/FONT]City of Burnaby[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今天的本拿比市已经有[/FONT]20[FONT=宋体]万人口,是[/FONT]BC[FONT=宋体]省第三大城市,而综合经济实力则仅次于温哥华市列大温第二。[/FONT]

[FONT=宋体]大温地区华人最多的三座城市分别是列治文、温哥华和本拿比,相比香港人占优势的列、温二市,本拿比似乎更受大陆新移民的青睐。据市政府[/FONT]2006[FONT=宋体]年的统计,本拿比居民中的华人比例是[/FONT]16%[FONT=宋体],而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大陆。[/FONT]

[FONT=宋体]新移民喜欢本拿比自有其道理。首先是比起“三温”(温西、西温、北温)来,这里的房价还可以接受;第二是这里交通方便,与温哥华仅一街之隔,两条天车线穿城而过,住在这里,即使去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上班,也不会有太多的不便;第三,本拿比动静相宜,既有[/FONT]Metrotown[FONT=宋体]的繁华热闹,也有北本拿比的清静优雅,就业和居住环境都很不错。总之,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拿比可以被看作是温哥华的“替代品”,如果进不去[/FONT]Downtown[FONT=宋体]、住不起西温,选择在本拿比安家,是个很不错的[/FONT]B[FONT=宋体]计划。[/FONT]

[FONT=宋体]本拿比西边隔[/FONT]Boundary[FONT=宋体]街与温哥华为邻,东边分别与穆迪港、高贵林、新西敏接壤,北面是[/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南面是菲沙河,其地形地貌概括起来可以凑成一副对联:“两边邻城两边水、半城山色半城湖”![/FONT]

[FONT=宋体]这“半城山色半城湖”是怎么回事?山是本拿比山,湖是本拿比湖和鹿湖。只要找准了这一山二湖,再加上贯穿市内的两条天车线,就很容易区分出本拿比市的几个主要区域。[/FONT]

[FONT=宋体]本拿比山在城市的东北角,山不高也不大,说白了就是一凸起的丘陵。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仙”就是大温地区的第二大高等学府西门菲沙大学([/FONT]Simon Fraser University[FONT=宋体],简称[/FONT]SFU[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西门菲沙大学在加拿大的综合类大学中以排名高、学科全而著称,不过我认为这所大学更出众的是她的校园。西门菲沙大学占据了本拿比山的整个山顶,四面森林环绕,是个很独立的区域。记得我第一次上山的时候是个秋天,枫叶已经红了,层林尽染。大概因为那天是周末,校园里人很少,非常清静,那感觉不像是在学校里,像是在逛公园。[/FONT]SFU[FONT=宋体]校区的主要建筑我也很喜欢,楼都不高,厚重沉稳,看上去朴素但不失强烈的视觉冲击感。[/FONT]

SFU[FONT=宋体]校区东侧有一些多层公寓,其中有不少是这几年新建的。住在大学里应该是件很滋润的事情,因为哪儿的文体娱乐设施也没法和大学里比,更何况还是如此漂亮的校区,只是本拿比山距离市中心稍远,交通上多少有点不方便。而且,因为山上的地皮属于大学,其土地产权不可以出售,只能是租赁产权――[/FONT]Leasehold[FONT=宋体],所以[/FONT]SFU[FONT=宋体]里的公寓比[/FONT]Metrotown[FONT=宋体]那边的要便宜一些,一套百平米左右的两居室,大约三、四十万加币就可以拿下来。[/FONT]

[FONT=宋体]天车“千禧线”北线以北的地区,被泛称为北本拿比。北本拿比地势较高,有天车线、低洼的湖区和[/FONT]1[FONT=宋体]号高速公路把它与城市中南部隔了开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与中南部的拥挤繁华不同,北本拿比是一大片低密度的住宅区,基本上都是[/FONT]House[FONT=宋体]。喜欢清静的人,在这一区域筑屋安家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本拿比是因湖得市,所以湖就成了这座城市最大的地理特色。城里有俩湖,一个是本拿比湖,另一个是鹿湖。俩湖相隔不远,基本上就处于城市中心地带。这俩湖现在看水面都不是太大,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湖区所在的城市腹地是一块巨大的低洼地,我怀疑在有恐龙的那个年代,本拿比所在的这个地区只有一个湖,一个很浩瀚的大湖。上古的事就甭瞎猜了,还是说现在。因为有这么俩湖,本拿比的中部地区就成了城市的休闲娱乐区域,特别是鹿湖北面,集中着数家艺术馆、博物馆和运动场,市政厅也在这一区。[/FONT]

[FONT=宋体]本拿比南部是大温地区重要的交通走廊,从温哥华去往新西敏以及菲沙河南岸的素里,都要从这里经过。干线公路[/FONT]Kingsway[FONT=宋体]和两条天车线――世博线和千禧线南线,给南本拿比带来了喧嚣繁华。而南本拿比最热闹的地区,当然要属[/FONT]Metrotown[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菲沙河边上一眼望去,大温地区天际线上只有两处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一处是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另一处就是[/FONT]Metrotown[FONT=宋体]。[/FONT]Metrotown[FONT=宋体]聚集着大型购物中心、写字楼和高层公寓,其中的购物中心在加西位居第二,其规模仅次于阿尔伯塔省的“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而[/FONT]Metrotown[FONT=宋体]商务区则是除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之外的大温地区第二大商务中心、北美二线城市第一大商务中心。[/FONT]

[FONT=宋体]如果喜欢住高层公寓,南本拿比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地方。事实上大温地区高层公寓最密集的地区只有两个,一个是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另一个就是南本拿比。南本拿比的高层公寓主要在[/FONT]Metrotown[FONT=宋体]和中央公园([/FONT]Central Park[FONT=宋体])附近,这边的高层公寓绝对对得起“高层”两个字,动辙三十多层,很让列治文、新西敏那边十几层的所谓“高层”公寓汗颜。[/FONT]

[FONT=宋体]本拿比的房价与列治文接近,感觉上还要略微高上那么一点点。[/FONT]

[FONT=宋体]怎么想起拿列治文跟本拿比放一块比呢?在华人移民心目中,这俩城市有点“亦敌亦友”的意思:一方面,两地共性明显,比如:交通方便、房价适中(当然分跟哪儿比),华人文化在当地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华人新移民考虑在大温安家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哥儿俩。而另一方面,两地区别也同样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两座城市有着截然相反的特点,这种特点很容易让人有种“非此即彼、爱憎分明”的感觉。[/FONT]

[FONT=宋体]举个例子说,我有一朋友住本拿比,当他知道我选择住在列治文的时候,不禁对我的决定嗤之以鼻。我向其请教究竟列治文为何如此不入法眼?他想了半天,竟然说了一句“列治文特别平……”等我们在列治文住下后,老婆大人却很快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有一回我们全家去本拿比,我问太太对本拿比的感觉,太太只是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到处都是坡儿……”[/FONT]

[FONT=宋体]您看看,什么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呀?这有讨厌路面太平的,就有讨厌路面有坡儿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关于本拿比的照片,详见本人博文《湖光山色Bunaby》,欢迎光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d6800100d1fz.html[/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后编辑: 2010-04-0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54:十二城记――新西敏

[FONT=宋体]新西敏这个名字已经多次在前文中出现,再不专题介绍,就有点对不住这座“皇家城市”了。[/FONT]

[FONT=宋体]大温各城镇,多以最早开发这一地区的探险家、拓荒者的姓氏来命名,以示对先驱的纪念。新西敏([/FONT]New Westminster[FONT=宋体])不是,这个名字是维多利亚女皇陛下给起的。去过伦敦的都知道西敏大教堂和议会大厦,这俩景点所在的那个行政区,名字叫“西敏”([/FONT]Westminster[FONT=宋体])。老家叫“西敏”,女皇就恩赐了新殖民地一个“新西敏”的名字。[/FONT]

[FONT=宋体]皇上赐名,而且用的还是自己老家的名字,这是多大的荣耀!打那儿起,新西敏就落下了一个“皇家城市”的别号。[/FONT]

[FONT=宋体]大温那么多城市,怎么女皇独独这么待见这个新西敏呢?[/FONT]

[FONT=宋体]首先,新西敏是大温诸城的大哥。当年东部的殖民者顺着菲沙河往加西这边来,船行至现在新西敏这个地方,见河道在此处优雅地画出一道弧线,水流放缓,阳岸上坡缓地阔、郁郁青青,是个安家的好地方。于是大家伙弃舟登岸,伐树筑屋,大温地区的第一条现代城市街道――哥伦比亚大街([/FONT]Golumbia Street[FONT=宋体])沿着菲沙河岸诞生了。[/FONT]

[FONT=宋体]另外,新西敏不仅是大温诸城的大哥,而且一度还是[/FONT]BC[FONT=宋体]省的“带头大哥”。率领皇家工程兵特遣队莅临新西敏的那位穆迪上校,经过一番考察,上书建议女王把[/FONT]BC[FONT=宋体]省省府设在此地,其理由是本城一可以控制菲沙河航运,二可以据河抵御来自南面美国叛逆的攻击。女王采纲了老穆的建议,并赐名“新西敏”。那是[/FONT]1859[FONT=宋体]年的事情,那一年新西敏正式建城并成为[/FONT]BC[FONT=宋体]省省城,可谓连娶媳妇带过年,好事成双。前不久,这座皇家城市刚刚度过了她的[/FONT]150[FONT=宋体]岁生日。[/FONT]

[FONT=宋体]可惜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首先是海港城市温哥华后来居上,其风头很快就盖过了只是个河港的新西敏;接着,女王又发现孤悬海外、且半个身子已探入美国那边的温哥华岛远比大陆上的新西敏更需要政治上的控制,于是在[/FONT]1871[FONT=宋体]年老太太把省会的桂冠从新西敏脑袋上摘下来赏给了岛上的维多利亚――这新省城听着就比新西敏更“皇家”,市名直接用的就是女王自己的名字。[/FONT]

[FONT=宋体]打那儿往后新西敏多少有点失意,不过就跟传说中的英国绅士似的,失意但绝不落魄,举手投足之间的那身贵族“范儿”,绝不是一夜发家的那些暴发户学得来的。[/FONT]

[FONT=宋体]体会新西敏的“老派”,有两个地方可去,一个是女王公园([/FONT]Qeen’s Park[FONT=宋体])以西的几条街,那边有不少维多利亚时代留下来的老宅子,非常精美。在北美这个没什么历史的地区,能看到这么多“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老建筑,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在难得。[/FONT]

[FONT=宋体]另一个地方就是哥伦比亚大街。这条老街的核心部分并不长,大约也就是一公里多一点的样子。街两边的建筑都很古典,沿街有一些酒铺、餐馆、银行、脱衣舞厅什么的,整条街的风格给人感觉很复古、很怀旧,连一向天马行空、恣意奔腾的“天车”,行至哥伦比亚大街时,都不得不悄然潜入地下。[/FONT]

[FONT=宋体]因为有了这两个地方,我对新西敏有些偏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慢慢品味的小城。一度我很关注大温房地产网站上新西敏的房子,老婆大人曾调侃道:“我看咱家早晚得在新西敏买了房。”[/FONT]

[FONT=宋体]调侃归调侃,将来买哪儿的房子,甚至买不买房子还都不一定。不过,新西敏确实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安家的地方:这里地处大温的中心,到哪儿都不太远;论房价,新西敏比本拿比、列治文都低;而且,在大温地区,新西敏是一个难得有点历史感、有点异国情调的小镇。[/FONT]

[FONT=宋体]个人认为新西敏的好社区有三处。[/FONT]Downtown[FONT=宋体],[/FONT]Uptown[FONT=宋体]和[/FONT]Qeen’s Park[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新西敏城市很小,从地图上看形状像一张弓,“弓背”是菲沙河河岸,“弓弦”是与本拿比交界的第十大街。从“弓背”往“弓弦”方向走是个上坡,所以“弓背”这边是[/FONT]Downtown[FONT=宋体],“弓弦”那边就是[/FONT]Uptown[FONT=宋体]。[/FONT]

Downtown[FONT=宋体]主要是指哥伦比亚大街和皇室大街([/FONT]Royal Av[FONT=宋体])这一带。这一带近年建了一些品质看上去还不错的高层公寓,特别是朝向东南的房子,有着很好的采光和无遮挡江景。住新西敏[/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交通方便,世博线和千禧线两条天车线在哥伦比亚大街地下并行,在一公里的距离内设有两座站台:新西敏站和哥伦比亚站。当然,我喜欢这一区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哥伦比亚大街浓浓的怀旧风。[/FONT]

[FONT=宋体]从女王大街([/FONT]Queens Av[FONT=宋体])再往上,中西部是[/FONT]Uptown[FONT=宋体],东部是[/FONT]Qeen’s Park[FONT=宋体]。[/FONT]

Uptown[FONT=宋体]是新西敏市中心,艺术馆、图书馆以及本市最大的百货商场都在这一块儿,所以这是生活很方便的一个社区。[/FONT]Uptown[FONT=宋体]的住宅[/FONT]House [FONT=宋体]、[/FONT]Townhouse [FONT=宋体]以及[/FONT]Apartment[FONT=宋体]都有。如果在新西敏选房,我会偏重高层公寓,即使是[/FONT]Uptown[FONT=宋体]的公寓,推开窗一样可以看见江景。[/FONT]

Qeen’s Park[FONT=宋体]区最可人疼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些百年老宅。这些老古懂不论是建筑造型还是里面的装饰,都非常讲究,远非近年建的那些高楼大瓦房可比。不过,那些老房子毕竟是百十年前的作品了,以我们今人的眼光、从宜居的角度看,多少感觉有点[/FONT]Out[FONT=宋体],比如房子内部空间不够宽敞明亮、没有车库等等。住[/FONT]Qeen’s Park[FONT=宋体]区有个好处――左手是大公园,右手是市中心,往前走几步路就是[/FONT]Downtown[FONT=宋体],社区安静优雅,但又离“凡尘”不远,可谓左右逢源。[/FONT]

[FONT=宋体]前些年新西敏市政府下大力气打造出了一个居住新区,就是江边靠下游方向的码头区([/FONT]Quay[FONT=宋体])。其实码头区是新西敏的历史老区,很有特色,本市著名公共市场和赌船就在这一带。市政府为了让老城焕发青春,在老码头下游沿江边建了很多公寓,有高层的,也有多层的。在一些介绍新西敏的书籍上,对这个“样板新区”也多有吹捧,称其为新西敏的“明珠”社区。但在我看来,这颗“明珠”有个致命的缺陷:离铁路太近了。“明珠”社区被夹在江岸和铁道线之间的狭长空间里,一方面,要进市区必须跨过铁道线,非常不方便,另一方面,每天夜里火车轧着枕头边儿跑,谁受得了啊![/FONT]

[FONT=宋体]对了,前面说新西敏“卧似一张弓”,这个描述并不完整。因为列治文市所在的[/FONT]LuLu[FONT=宋体]岛的尾巴稍儿([/FONT]LuLu[FONT=宋体]岛是一座方头尖尾、头西尾东的菲沙河三角洲岛),并不属于列治文,而是新西敏的地盘。这个叫[/FONT]Queensborough[FONT=宋体]的社区与新西敏本土隔菲沙河北支流相望,开发的年头不很久,以多层公寓、[/FONT]Townhouse[FONT=宋体]和部分小[/FONT]house[FONT=宋体]为主。因为偏安一隅,交通上多少有点不太方便,这边的房价比对岸要便宜一些。[/FONT]

[FONT=宋体]除了这几个区域外,新西敏的东区和西区,就是那张“弓”的两头,特色都不太明显,就不多说了。[/FONT]

[FONT=宋体]新西敏也是一个白人城市,人口不到六万,绝大多数是来自欧洲和北美的白人,华人、东印度人、菲律宾人、韩国人在当地就算是少数族裔中的“大户”了,也不过各只有一两千人。[/FONT]

[FONT=宋体]作为昔日的[/FONT]BC[FONT=宋体]省会、历史老城,新西敏本来有不少华人居住。华人老侨还曾给新西敏起了一个中文的小名――二埠。如果温哥华算是“一埠”的话,那新西敏不就是“二埠”了吗?尽管论岁数,新西敏比温哥华虚长几岁,但谁让您后期混得不如人温哥华好呢?而且人温哥华名字里都带着“哥”呢,所以新西敏只能屈尊为“二”了。[/FONT]

[FONT=宋体]要说这新西敏殖民政府也确实是“二”,历史上一度大兴排华法案,迫使大部分老侨离开了这座城市,现在居住在当地的华人,多是近些年移居至此的新移民,而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占到了多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关于新西敏的照片,详见本人博文《皇家城市New Westminster》,请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d6800100eo2c.html[/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后编辑: 2010-04-05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