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试想在中国一个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定居,没有原有的朋友圈,对当地的方言是懂非懂,更重要的是没啥正事就只是玩,而玩得有意义玩得充实玩得有价值,这是多么难啊!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46:温哥华衣食住行之“解闷儿”

[FONT=宋体]对了,差点忘了一项,写《移民杂记》呀。我得坦白,写这部长篇系列文章,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闷儿。[/FONT]

[FONT=宋体]当然,写文章是为了解闷儿,可看大家的回贴,那可绝对就是乐趣了。[/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七杯茶大哥,多点解闷文章吧,我们看文章是乐趣啊,呵呵:wdb1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中国泡妞最解闷,楼主难道在加拿大不泡妞?我们大家都不信,那可是真正的开放国家,什么脱衣舞表演之类,出来交代一下:wdb23::wdb18::wdb17::wdb6: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中国泡妞最解闷,楼主难道在加拿大不泡妞?我们大家都不信,那可是真正的开放国家,什么脱衣舞表演之类,出来交代一下

温哥华有脱衣舞表演,但我还真没去看过。

以前在拉斯唯加斯和旧金山看过美国的脱衣舞,水平不错,我想温哥华的应该也差不多吧。

美加的娱乐场所总体来说都比较大众化,论档次远比不上中国。

我知道一美国IT高管,华人,最近两年来三亚和北京开了两回会,见识了一些风月场所,回美国后便上下运动积极争取常驻中国……

几年前和朋友一起接待过一德国人,那老鬼子也算见过点世面的,去了一趟北京的“天上人间”,傻了。

所以,好像没人到了加拿大后拿这类场所说事儿。好这口儿,还是回中国吧。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47:十二城记:大温哥华地区

[FONT=宋体]城市名字前面冠以一个“大”字,这就透出牛[/FONT]B[FONT=宋体]来了,颇有点儿睥睨自雄的意思。比如“大上海”,再比如……咦?地球上除了上海以外好像这么称呼自己的还真不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再有的,就是脑袋上顶着个“大”字,屁股后面也不少得添条尾巴“地区”两个字。这俩字一添上,既使前面有个“大”字也没什么可牛[/FONT]B[FONT=宋体]的了,它强调的主要是一个地域概念,比如“大纽约地区”、“大巴黎地区”,当然,还有咱这里要说的“大温哥华地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种“大什么什么地区”,基本上都不属于正式的行政区。拿大温哥华地区来说,它上面的行政区是[/FONT]BC[FONT=宋体]省,而它自己呢?是由[/FONT]21[FONT=宋体]个行政市和[/FONT]1[FONT=宋体]个选举区组成的一个“都会区”,这个都会区本身不是一级行政单位,所以在这儿不能套用中国的行政概念:一个地级市管着下面一堆县级市,不是那么回事儿。[/FONT]
[FONT=宋体][/FONT]
21[FONT=宋体]个城市都是平级单位,那该由谁在大温地区拿大主意呢?在这儿管事的是一个“董事会”,董事会由大温各市的代表组成,一般都是市长、市议员一类有头有脸的人物。显然,这样一个联席会议性质的机构不太可能管太多、太具体的事物,更不能干涉人家各城市的内政,所以这个大温董事会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各个城市之间进行协调,并且管理一些诸如上下水、垃圾处理、环保、公交、住房等公共事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尽管顶着个“大”字,但说起来温哥华还是个小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尽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是却不一定知道她究竟在加拿大的什么位置,总有人问我:“温哥华在东海岸还是西海岸?”这算是明白的,不明白的还问“温哥华靠不靠海”呢。你看,很少有人问“上海究竟是在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吧?因为那是个大地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温哥华地区位于太平洋东岸、北美大陆西海岸、加拿大境内靠近美加边境的地方。坐飞机去温哥华,如果你仔细观察飞机上播放的飞行地图,会发现菲沙河在太平洋海岸山脉上冲出了一个喇叭口,大温诸城就坐落在这个喇叭口上。所以大温哥华所在的区域,也被称为菲沙河谷地区或是低陆平原地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相对于东部,历史上的温哥华应该属于加拿大的“老少边穷”地区。北美的早期殖民者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罗巴,他们的殖民线路图一定是从东向西发展的,最后才开发到紧西头儿的温哥华这疙瘩。[/FONT]
[FONT=宋体][/FONT]
1792[FONT=宋体]年,一个名叫乔治[/FONT][FONT=宋体]温哥华的英国船老大为了寻找新航道,误打误撞地划着小艇拐进了[/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天黑的时候还上岸闷了一觉,第二天才返回泊在海湾外的大船。这大概是白人第一次踏上这片区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是温老大这次上岸,也仅仅就是到此一游,其意义还没有重大到引起一座城市的诞生。真正最早在这里辟疆扩土、安营扎寨的,是一家商业机构[/FONT]Hudson’s Bay Company[FONT=宋体](哈德逊海湾公司)。商人讲的是无利不起早,大老远地跑到这蛮荒之地来为的是与当地的土著人做交易:用西方世界的工业产品换取土著人手上珍贵的动物皮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人家哈德逊海湾公司是个大买卖家儿,不是摆地摊儿的,不可能在草地上铺块塑料布就开练。为了控制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皮毛生意,他们必须建立一个兼有交易、仓储、物流、居住、防御等多重功能的永久性基地。[/FONT]1827[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FONT]27[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位于菲沙河畔的[/FONT]Fort Langly[FONT=宋体](兰里堡)开建。不知道哈德逊海湾公司那天整没整一个开工典礼之类的,不过,即使有典礼,领导致辞的时候也未必会提到此项工程的伟大意义大温哥华自此开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果仅仅因为皮毛交易,当年那个叫做兰里堡的小土围子恐怕很难发展成今天的大温哥华,应该说后来发生的几件事,一波一浪地逐步成就了这片二十来个城市构成的都会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首先是[/FONT]1858[FONT=宋体]年开始的菲沙河淘金热,接着是[/FONT]1880[FONT=宋体]年代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一条河、一条铁路,再加上太平洋这一片海,这个地区想不发展都不行了。很快一个小土围子就变成了一片大大小小的城镇。[/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温哥华最重要的一变,是[/FONT]1986[FONT=宋体]年举办世界博览会而带来的变化。在那之前,温哥华是锁在深闺无人识,正是那届世博会让全世界认识了这里。大批移民蜂拥而至,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大军,来自香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八十年代中后期,香港回归之前,大批香港人移民温哥华。与早期来此淘金和修铁路的华工不同,这帮香港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随行带进大量财产。这一波移民潮对温哥华的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温哥华虽然地处北美,但她远离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这样一来,大洋对岸的亚洲人、亚洲文化便乘虚而入,来了个鹊巢鸠占。目前,大温地区人口总数约[/FONT]200[FONT=宋体]余万,其中亚洲移民占[/FONT]45%[FONT=宋体],而华人当然是最多的,约占大温人口的[/FONT]19%[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呢,借谢霆锋一句歌词,叫做“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FONT]

[FONT=宋体]我是怎么相中这地界儿的,在《移民杂记[/FONT]22[FONT=宋体]:寻找“诺曼底”》已有表述,这里就不再罗嗦了,还是省出笔墨来接着介绍大温哥华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温地区有几个特点很值得说一说。首先是多元文化,即使是在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大温地区的文化之杂驳也是其它地区远远比不了的。什么叫“百夷杂处”呀,到这儿看看就明白了。夸张点儿说,弄一人装闷罐子里空投到温哥华街头,然后放出来让他根据过往行人的模样长相判断这是何洲何国,保准他把脑瓜子想爆了也猜不出来,白种人、黄种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土著人……四颜五色地都搅和在一起,你说这是什么地方?四颜五色?错了吧?不是五颜六色吗?没错!因为大温地区的黑人极少,说起来这算是个异数,所以我在五颜六色中各减了一颜一色。[/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二,大温地区有钱人多,但平均收入却不高。您听明白了,有钱和高收入是俩概念:写字楼里撅着屁股打工的小白领一月挣一万,是高收入但不一定有钱;有一天巴菲特金盆洗手了,一分钱不挣了,他没收入但是有钱。大温就是一个用金盆、银盆、铜盆、瓦盆洗了手的大大小小“巴菲特”们扎推儿的地区。这些人不挣钱或少挣钱,但是不少花钱,由此拉高了温哥华的物价特别是房价。[/FONT][FONT=宋体]有坐月子的,就得有伺候月子的,有钱人在拉高物价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个服务型社会。大温地区的服务业在加拿大恐怕是最发达的。可是,从事服务业的人挣得再多,也比不了那些造汽车、玩[/FONT]IT[FONT=宋体]、操持股票的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影响了大温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三,即使同属大温地区,各个城市的人文、地理、气候、规模等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本篇杂记是“十二城记”这个小系列的开篇,先说个概况、起个头儿,想听点儿细的,只能等我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说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温不是有二十一个城市吗?怎么改“十二城”了?说来惭愧,到我写这篇杂记为止,大温二十一城我只去过十二个。先捡知道的说吧,剩下那九个,容我实地考察后再补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十二城记”里的这十二个城市分别是:[/FONT][FONT=宋体]温哥华([/FONT] Vancouver[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西温哥华([/FONT] West Vancouver)[FONT=宋体])、北温哥华([/FONT]North Vancouver[FONT=宋体])、本拿比([/FONT] Burnaby[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新西敏([/FONT]New Westminster[FONT=宋体])、列治文([/FONT] Richmond[FONT=宋体])、穆迪港([/FONT] Port Moody [FONT=宋体])、高贵林([/FONT] Coquitlam[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高贵林港([/FONT]Port Coquitlam[FONT=宋体])、素里([/FONT]Surrey[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白石([/FONT]White Rock[FONT=宋体])、三角洲([/FONT] Delta[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

PS:说别的可以胡侃,但介绍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什么的,写出来的东西得能找到出处。除了个人的观感、见闻,《十二城记》中所涉及的一些数据和史实,大部分出自以下这几本我在列治文图书馆读过的书和大温各城市的官网:
D.C.Aitken: Three Face of Vancouver
B.Wolferstan: Sunshine Coast
R.Hull, G.Soules, C.Soules: Vancouver’s Past
L.j.Ross: Richmond-Child of the Fraser

待续……
 
最后编辑: 2010-01-1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48:十二城记――温哥华(上)

[FONT=宋体]温哥华市是大温诸城的带头大哥,当然要头一个介绍。[/FONT]

[FONT=宋体]说起来,温哥华能熬成大哥着实不容易,因为在这二十来个小兄弟中,温哥华原本并不是头大的。当年那位叫乔治[/FONT][FONT=宋体]温哥华的英国船老大弃船登岸、第一次留下“文明人”皮靴印的地界,并不是现在的温哥华,而是[/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尽头的[/FONT][FONT=宋体]穆迪港([/FONT] Port Moody [FONT=宋体]);太平洋铁路原先设计的终点站也是在穆迪港而非温哥华;[/FONT]1865[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皇家城市、[/FONT]BC[FONT=宋体]省首府新西敏([/FONT]New Westminster[FONT=宋体])已经建市[/FONT]7[FONT=宋体]年后,温哥华这疙瘩才刚刚出现一个锯木厂。所以,要在大温地面上拔头份,按说怎么也轮不到“小温”。[/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发迹,追根溯源,还得说到那个锯木厂。[/FONT]

[FONT=宋体]现在温哥华这片地方,那时候还是一片林莽。那个开锯木厂的家伙原打算把厂子建在现在的斯坦利公园([/FONT]Stanley Park[FONT=宋体])的位置上,那地方树多呀,砍下来就地加工、就地装船。可一实地勘察,不行。因为那地方是[/FONT]Burrard[FONT=宋体]湾的一个嗓子眼儿,叫[/FONT]First Narrows[FONT=宋体]水面突然变窄,水流湍急,建码头很困难,船也停不住。不得以只好往东挪,最后厂子建在了现在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以东的[/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岸边。[/FONT]

[FONT=宋体]您想锯木厂周围那森林还留得住吗?很快那一带就开出一大片白地来。所以温哥华人都得感念[/FONT]First Narrows[FONT=宋体]的好儿,要不是那儿的急流冲得船只停不住,今天大家就无福见到斯坦利公园这个占地[/FONT]6000[FONT=宋体]多亩、巨木参天、北美地区最大的城市“绿肺”了。[/FONT]

[FONT=宋体]锯木厂只是把森林变成了空地,距离建成一座城市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就更不能把创建一座伟大城市的荣誉便宜了一个只知道乱砍乱伐的锯木厂厂主。现在,真正开创温哥华的先驱该隆重登场了。[/FONT]

[FONT=宋体]去过温哥华的人都知道市中心偏东一点的地方有个“煤气镇”([/FONT]Gas Town[FONT=宋体])。煤气镇是生产煤气的么?不是,跟煤气一点关系都没有。[/FONT]1867[FONT=宋体]年,一个外号叫[/FONT]Gassy Jack[FONT=宋体](侃爷杰克)的小商人在锯木厂的西边开了家酒馆,聚起了此地的第一缕人气。后来挣了钱[/FONT]Gassy Jack[FONT=宋体]又在酒馆旁边建起了旅馆,吃住玩一条龙服务。没过三、五年,这周边就已发展成为有[/FONT]6[FONT=宋体]个街区的小镇了,当时官方命名为格兰威尔([/FONT]Granville[FONT=宋体])。但是常来这里喝酒泡妞的那些老客儿还是习惯把这里称作[/FONT]Gassy Town[FONT=宋体](侃爷的小镇),大概是酒喝多了舌头不太利索,叫着叫着就成了[/FONT]Gas Town [FONT=宋体],煤气镇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FONT]


[FONT=宋体]后来这地方常住人口越来越多,到了[/FONT]1886[FONT=宋体]年[/FONT]4[FONT=宋体]月,经上级领导批准,格兰威尔小镇升格为“市”。新城市得有个响亮的名字才是。不破不立,格兰威尔这个老名字是不能再用了;[/FONT]Gas Town[FONT=宋体]是大舌头酒徒叫响了的,更不能用。当时主事儿的老哥儿几个一商量:捡大个儿的挑吧,最早登上这片海岸的那个英国船老大不是叫温哥华吗?咱就用温老大的名字了!就这么着,世界上出现了一座叫“温哥华”的城市。尽管如此,大家公认的温哥华“建市之父”,还是那个最早在此地开酒馆的[/FONT]Gassy Jack[FONT=宋体],这里面其实没九十多年前上岸闷一觉就走的温老大什么事。[/FONT]

[FONT=宋体]温哥华刚一建市,一个大馅饼就从天下掉了下来。[/FONT]

1886[FONT=宋体]年,也就是温哥华建市那一年,太平洋铁路修到了西海岸。来自蒙特利尔的第一班火车在欢呼声中驶进了位于穆迪港的终点站。穆迪港居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庆祝,就差唱“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了。哪儿知道美出来的鼻涕泡儿还没破呢,第二年[/FONT]CPR[FONT=宋体](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就把火车站挪到温哥华去了。[/FONT]

[FONT=宋体]如果我是那个铁路上拿总儿的也会这么做决定。道理很简单,铁路一定要与港口连接上才能最大限度体现出效益来。穆迪港是[/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尽处的死葫芦头儿,不适合建大港,而温哥华的[/FONT]Gas Town[FONT=宋体]那一带却是建港口的好地方。[/FONT]

[FONT=宋体]海港遇见铁路,就跟流氓学会武术似的,“流氓会武术、谁也拦不住”嘛,温哥华窜升为大温地区的老大,当然也是谁也挡不住的事情了。[/FONT]

根据2006[FONT=宋体]年的统计数字,温哥华的人口是[/FONT]58[FONT=宋体]万。这个规模如果搁中国,也就是一县城的水平,但是在加拿大,已经是全国第三大城市、西海岸第一大城市了。[/FONT]

[FONT=宋体]因为城市发展快,机会多,得吃得喝的,凡是来大温地区的人都优先往温哥华市里钻,所以大温的多元文化在“小温”得到了集中体现。[/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多元文化能“多”到什么程度呢,说个数字能吓人一跳,该市的[/FONT]58[FONT=宋体]万人口中,祖上就是说英语的人还不到一半,只有[/FONT]49%[FONT=宋体]!一个英语国家的城市,其居民中竟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是说“外语”的,邪性不邪性?[/FONT]

[FONT=宋体]温哥华的第二大族裔是华人,超过了当地人口的[/FONT]25%[FONT=宋体]。难怪有人张罗着要把汉语也定为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呢。[/FONT]

[FONT=宋体]除此之外,其他国家的移民在温哥华市里就只能称为“少数族裔”了,这其中人数相对比较多的是操旁遮比语的印度人和说“大家乐”([/FONT]Tagalog[FONT=宋体])的菲律宾人,但所占的比例也都不到[/FONT]3%[FONT=宋体]。再往下就排名不分先后了,说越南语的、法语的、西班牙语的、德语的、俄语的、阿拉伯语的……大家共同分享剩下的那[/FONT]20%[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幸亏“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没让温哥华人制定,不然的话北京、上海这几个有志于此的中国大城市,这辈子也甭想戴上这顶桂冠了,哪儿找那么多国际人口去呀![/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后编辑: 2010-04-05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