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86:客居列治文:安家

其实香港人以前也很看不起广东人的,名曰“阿灿”。现在不敢明白表现出来,骨子里的那种歧视,还是会在你买完东西转身而去的背影上盖个印。香港,要不是内地给他们顶着,早衰了。不好意思,本人和fit姐一样,广东人,但是因为外地长大,所以说俺哪的都有(除了少数民族),就没人说额是广东人。
哈哈!:wdb6:反了,俺父母是北方人,俺是广东出生长大!所以说俺哪的都有,就没人说额是广东人!:wdb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编外篇:住城里还是郊区?

[FONT=宋体]今天温哥华的《省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住城里还是郊区:房价仅仅是你要考虑的诸多开销之一》,摘下来比朋友们共享:[/FONT]


[FONT=宋体]是住在城市半空中的一个小盒子里?还是住在偏远郊区的一栋[/FONT]House[FONT=宋体]里?别糊里糊涂的,这可是个涉及百万加币的大问题。[/FONT]

[FONT=宋体]加拿大的小夫妻们面对高昂的房价、掂量着手里那俩小钱儿,心中无比纠结:郊区的房子宽敞舒式,还有整齐的草坪,可是太远;留在温哥华呢?挤在一间小公寓里,窝窝囊囊,可毕竟这是大城市啊……[/FONT]

[FONT=宋体]这决心还真挺难下的,这里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不过,如果把所有的因素都归结到居住成本上,换句话说就是整明白了住在哪儿支出更少、更便宜,兴许复杂的问题就可以简单化了――哪儿挑费少就奔哪儿去呗。[/FONT]

[FONT=宋体]为此鄙报与[/FONT]UBC[FONT=宋体]大学搞了一项研究:假定有两个三口之家分别打算用[/FONT]63.9[FONT=宋体]万加币在大温地区购房定居――[/FONT]63.9[FONT=宋体]万加币的预算不是拍脑门儿拍出来的,这是今年[/FONT]6[FONT=宋体]月份温哥华裆烫一套两居室公寓的平均售价,大概齐也是同期高贵林市[/FONT]House[FONT=宋体]的平均价格。而让这两家一家在温哥华裆烫买两居室公寓,另一家在高贵林买[/FONT]House[FONT=宋体],最终我们比较他们因此产生的花费。[/FONT]

[FONT=宋体]结果怎么样?您想得到吗?对比高贵林的大耗子,裆烫的小公寓在省钱方面取得了完胜!对不得不朝九晚五、终日穿梭于家宅与工作地点的小夫妻们来说,住裆烫小公寓能省下[/FONT]23%[FONT=宋体]至[/FONT]33%[FONT=宋体]的开支,或者说是每月能节约[/FONT]837[FONT=宋体]至[/FONT]1200[FONT=宋体]加刀。[/FONT]

[FONT=宋体]在此项研究中,我们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开销:[/FONT]1[FONT=宋体]、房子本身的费用,如抵押贷款、物业管理费、地产税、维护保养费、保险、公共能源费(指水电费、供暧费一类的――七杯茶注);[/FONT]2[FONT=宋体]、交通成本,比如买车、养车的费用,停车费、共公交通费等。[/FONT]

[FONT=宋体]我们假设的裆烫那家,是买了位于耶鲁敦(温哥华市中心的一个地名,[/FONT]1986[FONT=宋体]年温哥华世博会旧址,原来是一片港区仓库,经过开发改造,现在是温市的一个特色文化区,以各种时尚小店、咖啡馆、餐馆而著称――七杯茶注)的一套室内面积[/FONT]800[FONT=宋体]平尺(约[/FONT]74[FONT=宋体]平米)、有不错的城市景观的两居室公寓,购房款是[/FONT]63.9[FONT=宋体]万加元;而高贵林那家,则买了该市的新区[/FONT]Burke[FONT=宋体]山一套三居室、室内面积[/FONT]1940[FONT=宋体]平尺(约[/FONT]180[FONT=宋体]平米)的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房价是[/FONT]62.9[FONT=宋体]万加币。[/FONT]

[FONT=宋体]我们再假设两家的小夫妻都是在裆烫上班的白领,其中住裆烫公寓的那家,养着一辆车;住高贵林那家,养着两辆车(裆烫公交发达、生活方便,有一辆车就够了,但住高贵林这种二线城市的[/FONT]House[FONT=宋体]区,没车寸步难行,所以非得两辆车不可――七杯茶注)。[/FONT]

[FONT=宋体]比较下来,住高贵林的那家,一个月的支出是[/FONT]4814[FONT=宋体]加元;而住裆烫那家,则是[/FONT]3603[FONT=宋体]加元。前者比后者高[/FONT]33%[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另一种比法是我们让高贵林那家两口子中有一位改在家门口上班,这样可以节省下来一部分汽油费和停车费,但是实际支出减少得很有限,仅从[/FONT]4814[FONT=宋体]加元降至了[/FONT]4440[FONT=宋体]加元,与住裆烫那家相比,一个月的挑费仍然高着[/FONT]23%[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假如您想花[/FONT]60[FONT=宋体]万买房,而且希望今后每个月从兜里往外掏得越少越好,那我还是劝您住裆烫的水泥盒子吧。”参与此项研究的人员说。[/FONT]

[FONT=宋体]最大的差口儿是在交通成本上:住裆烫,一个月[/FONT]488[FONT=宋体]加元就够了;而住高贵林,两口子每天都往裆烫跑,一个月就是[/FONT]1189[FONT=宋体]加元,既使其中有一个在高贵林上班,也得花上[/FONT]815[FONT=宋体]加元。[/FONT]

[FONT=宋体]其他几项主要的差额因素包括:公共能源费(公寓[/FONT]58[FONT=宋体]元,耗子[/FONT]150[FONT=宋体]元)、房屋保险(公寓[/FONT]33[FONT=宋体]元,耗子[/FONT]125[FONT=宋体]元)和房屋维护保养费用(公寓[/FONT]357[FONT=宋体]元,耗子[/FONT]675[FONT=宋体]元,其中公寓的[/FONT]357[FONT=宋体]元中已经包括了物业管理费用)。[/FONT]

[FONT=宋体]耗子的维护修整是笔大开销,如果您买的是栋东倒西歪的老宅子,那支出的恐怕就不止是上面那个数字了。如果将这笔钱从中扣除,住郊区耗子的支出与裆烫的公寓比,差额就缩小到[/FONT]9%[FONT=宋体]或是[/FONT]19%[FONT=宋体]了(取决于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在裆烫工作)。[/FONT]

[FONT=宋体]另有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乐意住在郊区的,主要是拖家带口的中青年。[/FONT]24[FONT=宋体]岁至[/FONT]44[FONT=宋体]岁这个年龄段、有孩子的家庭,在[/FONT]2001[FONT=宋体]年到[/FONT]2006[FONT=宋体]年的这[/FONT]5[FONT=宋体]年间,有七分之一从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这三个大城市裆烫搬家到了周边郊区。这其中尤以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为甚,温哥华刚有了孩子的年轻人,有[/FONT]27%[FONT=宋体]离开裆烫搬到了郊区,而独居的人往郊区搬的,只有[/FONT]8%[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乔纳森和凯蒂是一对认为住在市中心比住郊区更爽的夫妇。[/FONT]31[FONT=宋体]岁的凯蒂在[/FONT]Kerrisdale[FONT=宋体](温哥华西区的一处地名――七杯茶注)的一栋大房子里长大,而[/FONT]38[FONT=宋体]岁的乔纳森在美国老家的大耗子也同样不小。但是这对夫妻知道如果他们呆在温哥华,想拥有一栋独立耗子是不可能的。他们上个月在[/FONT]Cambie[FONT=宋体](温哥华市中心的一条街――七杯茶注)买了一套[/FONT]750[FONT=宋体]平尺的公寓。他们说价格已经达到了他们所能接受的上限,但是这里有他们想要的一切:离亲戚朋友都很近,周边有公园,购物和交通也很方便。他们现在和一岁半的女儿住在那里。[/FONT]

[FONT=宋体]凯蒂说:“我可不想每天把时间都耗在汽车里,我喜欢有品质的生活,你看我现在多好:访友、购物,溜达着就去了,我想要的一切都在我们家周围,我喜欢这种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FONT]

[FONT=宋体]乔纳森是温哥华水族馆(位于裆烫的斯坦利公园里――七杯茶注)的饲养员,每天蹬车上班。凯蒂是位生物学家,在加拿大环境署工作,每周四天拼车去[/FONT]DELTA[FONT=宋体]上班。凯蒂说她从未考虑过把家搬得离工作单位近点,倒是乔纳森承认他还受着住郊区大耗子的诱惑。不过,最终影响他们置业决定的,还是开销问题。[/FONT]

[FONT=宋体]“买大宅子不是花一笔钱就行了,你得多交取暖费、得交地税、得买更多的家具,你还得腾出时间来打扫那么大的房子……”凯蒂说,“我们现在只有两间卧室、一间起居室和一间厨房,但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用了。没有那么多的房子,可家务活儿也少了呀。”[/FONT]

[FONT=宋体]在[/FONT]26[FONT=宋体]公里以外,高贵林郁郁葱葱的山上,一条风景如画的小路尽头,是丽贝卡和柯伊的新家。他们去年卖掉了在伯纳比的两居室公寓,买下了[/FONT]Burke[FONT=宋体]山新区的这所[/FONT]3800[FONT=宋体]平尺(约[/FONT]353[FONT=宋体]平米)、当时刚刚完工的新[/FONT]House[FONT=宋体],价格是[/FONT]65.5[FONT=宋体]万。[/FONT]

[FONT=宋体]“这里[/FONT]70%[FONT=宋体]的家庭都是年轻家庭,到处可以看见孩子们在跑来跑去。这种‘社区生活’的亲切感觉,如果你住在裆烫里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FONT]34[FONT=宋体]岁的丽贝卡说,“我老家是枫叶岭(大温哥华地区东部较高贵林更为偏远的小镇――七杯茶注)的,我不可想嫁到温哥华那个钢筋混凝土森林里去。”[/FONT]

[FONT=宋体]“我老公是在[/FONT]Kerrisdale[FONT=宋体]长大的,决定在这里买房子对他来说有点困难。不过我们真正搬过来以后,这里漂亮的风景让他彻底忘了温哥华的都市生活。”丽贝卡说,“我能想象他父母会怎么说:‘[/FONT]Oh my god[FONT=宋体],高贵林?那地方太远了!’呵呵,我们在地下室布置了一套客房,我们欢迎他们来这里度周末。”[/FONT]

[FONT=宋体]浏览附件154154[/FONT]

[FONT=宋体]图中上面是乔纳森和凯蒂与他们的女儿在温哥华裆烫750尺的公寓里;下面是丽贝卡和柯伊在高贵林3800尺的山景大宅里。[/FONT]

[FONT=宋体]顺便问一句:如果是您,您来了温哥华,是选择裆烫的公寓还是郊区的大宅呢?[/FONT]
耶鲁镇的西人超市物价和列治文的差不多。生活也很方便。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所言即是, 我们的体制更糟, 还参杂着肮脏的钩当, 13亿人口的大国居然找不出几个能踢球的主, 悲哀呀!
而且现在还存在着后继无人的忧患, 你看那些个运动员大多是小城市家境贫困的人家出来的孩子, 大城市条件优越的能让独生子女出来吃苦?几乎没有了!
所以说真有天赋的没出来, 没天赋的拼命练, 是出不了啥成绩了! :wdb5:

冲出亚洲也不知说了多少个N年,十几亿人也出不了那么几个踢得出好波的人。难受、难受,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在世界波真正为中国队摇旗呐喊。
前段时间看世界杯,我儿子讲了一段他看到的笑话:一个韩国人问上帝“我们什么时候拿冠军?”上帝告诉他后,他哭着走了“我是看不到了!”;一个日本人赶紧问上帝“我们什么时候拿冠军?”上帝告诉他后,他哭着说“我儿子是看不到了!”一群中国人跑到上帝那里问上帝“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拿世界杯冠军?”这会上帝哭了“我是看不到了......”:wdb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编外篇:住城里还是郊区?

耶鲁镇的西人超市物价和列治文的差不多。生活也很方便。

看你的照片明显感觉西人的卖场布置, 整洁不失品位! 不管怎么说, 论生活肯定是市中心的方便!

你在列治文市中心的房子也应该是属于公寓房的,看你照片感觉也很不错, 我发现那里的房子大面积用到玻璃,大视野,舒服!:wdb19::wdb1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中国的升学竞争早已经从高考前移到中考了,而且近几年家长们已经开始血拼“小升初”了。再往前赶还能赶到哪儿来?重点小学?重点幼儿园?最后如果还觉得不过瘾干脆攒出几个“全国重点胎教学校”出来,挑逗着一帮“大肚子”拼了命往里挤……
我儿子就是今年参加中考,广州12万中考生,只有6.3万的高中学位!:wdb1:还有5.7万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了!:wdb7: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wdb24:
而教育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未来呀!:wdb23:
不过,考上高中又怎么样呢!有人说上了中国的高一就可以了,从高二开始就是为高考准备了,也没有什么学的了!:wdb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儿子就是今年参加中考,广州12万中考生,只有6.3万的高中学位:wdb1:还有5.7万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了!:wdb7: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wdb24:
而教育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未来呀!:wdb23:
不过,考上高中又怎么样呢!有人说上了中国的高一就可以了,从高二开始就是为高考准备了,也没有什么学的了!:wdb7:

我也觉得这个数字不太靠谱, 有这么多孩子上不了高中吗?:wdb5::wdb5::wdb24::wdb24: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编外篇:住城里还是郊区?

[FONT=宋体]今天温哥华的《省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住城里还是郊区:房价仅仅是你要考虑的诸多开销之一》,摘下来比朋友们共享:[/FONT]
[FONT=宋体]顺便问一句:如果是您,您来了温哥华,是选择裆烫的公寓还是郊区的大宅呢?[/FONT]
上班--住城里
不用上班--住乡下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儿子就是今年参加中考,广州12万中考生,只有6.3万的高中学位!:wdb1:还有5.7万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了!:wdb7: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wdb24:
而教育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未来呀!:wdb23:
不过,考上高中又怎么样呢!有人说上了中国的高一就可以了,从高二开始就是为高考准备了,也没有什么学的了!:wdb7:
的确是这样哦,其余的孩子都要去上技校、中专,职高等学校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差不多的,上海今年是60%上高中(15%市重点,15%区重点,30%普通),其他约不到30%的上技校,职高等。

哦!我没有算技校和职高,报的时候都是80%-90%的报,这样听起来感觉好多了!呵呵!:wdb5::wdb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天天在家园里逛,看到描述风花雪月的,自己就感觉美好的新生活在向自己招手;看到描述艰难岁月的,顿时就起了退缩之心;唯有看茶兄的帖子,总能让自己随着茶兄透着睿智的坦然随意而稳定心绪。谢谢



同感,你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wdb17::wdb6::wdb5::wdb18: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基本上没想过去加拿大的其他地方,因为除了温哥华气候比较适宜外,其他地方冬天大半年的大雪覆盖可是真够受的,相比雪我宁可喜欢雨!:wdb23:  再加上儿子在温哥华读书,我们是考虑本科也在加拿大读掉, 硕士去美国读. 呵呵! 一厢情愿啊!!!如果他本科考到东部去是否意味着我们生活开支要两笔啊?? 目标ubc啦!!:wdb10::wdb10:
你就跟着儿子走呗,万一他考到常春藤了那,你就到美国去安家啦~:wdb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75:多伦多印象之四:百年树人

[FONT=宋体]讲到多伦多,不得不说“多大”,因为很多华人新移民选择落户在多伦多,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冲着“多大”去的。[/FONT]

[FONT=宋体]“多大”是何方神圣?竟使得大家趋之若鹜?[/FONT]

[FONT=宋体]“多大”就是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UT),加拿大最著名的两所大学之一。打个比方,英国有牛津、剑桥;美国有哈佛、耶鲁;中国有清华、北大;那加拿大呢?就是多大和麦吉尔。[/FONT]

[FONT=宋体]对上面这个比喻,可能有人会不服:温哥华的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英文缩写)不也是加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吗?难道UBC就不能与多大、麦吉尔相提并论吗?[/FONT]

[FONT=宋体]这话要是让多大和麦吉尔听见,估计多大没说话呢,麦吉尔就先乐了:难道您不知道UBC是在鄙校BC学院基础上翻牌儿成立的吗?咱不论辈份光说年头儿,UBC也比俺们老哥儿俩年轻着80岁呢![/FONT]

[FONT=宋体]我有个观点不一定对,“大学”这东西就跟中国的老酒似的,越陈越香。一代一代的学术大师,传承积累下来的治学精神,一定会在这个学校的后辈学子身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按说都是些死了百八十年的“老古董”了,现在学校里的年轻人都未必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可是这种影响力就是存在,所谓的“传统”就是这么一种说不太清楚的力量。[/FONT]

[FONT=宋体]其实我那次多伦多之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考察”的目的,虽然当时已经落户在了温哥华,但对多伦多的觊觎之心却一直没有泯灭,特别是对多伦多教育优势的向往,总是有那么点儿放不下。所以,到了多伦多,多大就成了必去之处。[/FONT]

[FONT=宋体]多大的校区有三处,分别位于多伦多市中心、东边的士嘉堡和西面的密西沙加市。多伦多市中心的校区是多大的历史老区,离我们下榻的酒店很近,有几次步行外出时我们曾在校区里穿过,所以没有很刻意,就完成了对多大的“考察”。[/FONT]

[FONT=宋体]像大部分欧洲和北美大学一样,多大的校区也没有围墙和大门,就是一片开放的街区。校区规划严整,很多老建筑看上去像古堡般精美古旧。或许是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学校放春假,整个校区里行人很少,由此营造出一种很宁静的氛围。[/FONT]

[FONT=宋体]这种气氛不是我所熟悉的那种大学气氛。我记忆中的大学校园应该是教学楼、篮球场、存车棚、窄步道挤挤叉叉建得密不透风,球场上永远有群人在乱哄哄地抢着一只皮球,小道上不时有衣衫褴褛、马瘦毛长的家伙敲打着饭盆儿走过……[/FONT]

[FONT=宋体]而多大校区里呈现出的这种庄重、古雅、宁静的气氛更像哪儿呢?学术研究机构?历史文化保护区?修道院?……别瞎琢磨了,越琢磨越不靠谱儿,或许这大学和大学就是不同吧。[/FONT]

[FONT=宋体]回到“考察”的话题上来。仅凭对校园的粗略观感,我觉得多大绝对当得起“百年名校”四个字(实际上多大的历史已超过了180年)。[/FONT]

[FONT=宋体]但是只一个多大,在高等教育方面多伦多就对温哥华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了吗?[/FONT]

[FONT=宋体]话当然不能这么说,温哥华的UBC同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乃至有国际声誉的名校,而且一度曾在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和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分别超过了多大和麦吉尔。[/FONT]

[FONT=宋体]其实现在无论是孩子自己,还是家长,选择名校就学,无非是为了将来毕业求职着想。曾有位对加国就业市场颇有研究的朋友告诉我,加拿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亚于中国,很多二、三类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体面工作。不过好在加拿大人放得下架子来,怀里揣着大学文凭做“蓝领”并不认为“丢份”,这才使得他们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不像我们那么严重。但是,对像多大、麦吉尔、UBC这几个名牌儿大学的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不错的专业性工作却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看来尽管谁都不能否认有“草根英雄”存在,可是“系出名门”仍然是这个社会选才用人的主要标准。[/FONT]

[FONT=宋体]话说到这儿,再问一遍前面问过的那个问题:只一个多大,在高等教育方面多伦多就对温哥华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了吗?[/FONT]

[FONT=宋体]只一个多大,当然对温哥华形不成压倒性优势。但如果是五对一呢?[/FONT]

[FONT=宋体]――多伦多不就是一个多大吗?怎么蹦出来个“五对一”呢?[/FONT]

[FONT=宋体]本来在这个系列开篇之初就说了,这回咱只说“印象”,完全是对多伦多的感性认识,不引经据典、不掉书袋。可是说到了教育问题,如果这个限制要是不打破就说不下去了。得!就算我小小地食了一回言吧。[/FONT]

[FONT=宋体]说到这儿,不得不解释解释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体制。[/FONT]

[FONT=宋体]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按照宪法规定,教育是省政府的事儿,所以你看他的联邦政府里,连个管教育的衙门都没有。公立的小学和中学,百分之百是靠省政府拨款,当然了,中学里有“小留学生”,多少能从他们在国外的家长身上刮哧点儿,但那点儿咱就忽略不计了;大学的办学经费是省政府出大头儿,小头儿是收来的学费和社会的赞助,再加上点儿联邦政府的资助――虽然从法律上说他们没这个义务,但真的一毛不拔也说不过去不是?[/FONT]

[FONT=宋体]大学的经费主要是省政府拿的。省政府的钱哪儿来的?本省纳税人的吧?好了,既然如此,有劳省内各所大学的校长们,请把贵校大部分的招生名额留给本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当然了,任何一所大学都得说自己是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荣,所以一定会给外省甚至是外国的考生留出一定的录取名额来,但是数量有限。[/FONT]

[FONT=宋体]这样一来,加拿大高等教育资源的PK,就不能在市与市之间进行了,而应该是省与省的对决。我上面说的“五对一”就是安大略省与BC省之间的大学名校数量对比。[/FONT]

[FONT=宋体]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多次表述过,根据加拿大的中小学管理体制,我并不认同加国中小学的所谓“名校”之说。但是,大学中有“名校”存在,恐怕谁都得承认。[/FONT]

[FONT=宋体]关于加拿大大学的水平、档次,首先有个“分类说”,就是把加拿大所有的大学分成了三类,这个我在《移民杂记22:寻找“诺曼底”》中提到过,就不再?嗦了。另外,一些机构,比如英国泰晤士报、美国新联周刊以及加拿大麦克林杂志什么的,每年都要发布世界大学排行榜,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加拿大的大学,这些网上都很容易查到,也不用我多说。在这儿我要说的是加国坊间流传的一个“名校单子”,更准确地说,是一个著名大学再配上优势专业的单子。据说这个单子上任何一所大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不用发愁在加拿大找不到体面的工作。[/FONT]

[FONT=宋体]关于这个“名校单子”也有多种版本,但是对安大略省以下这五所大学的入选,应该没有争议:[/FONT]

[FONT=宋体]多伦多大学:本文重点介绍的学校,不再赘述了。[/FONT]

[FONT=宋体]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位于多伦多东面约250公里的金斯顿(Kingston)。近170年历史的名校,被誉为加国大学中的“贵族”,专业齐全而且基本均列加国前列,声望直追多大、麦吉尔的顶尖大学之一。[/FONT]

[FONT=宋体]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位于多伦多西南方向约180公里的小城市伦敦(London)。尽管该校的文科类院系在加拿大都非常出名,但是其光芒却尽被它的商科所掩,西安大略大学的商学院和MBA据说是加国第一、世界一流。[/FONT]

[FONT=宋体]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 ):位于多伦多西南约60余公里的汉密尔顿(Hamilton)。该校虽然规模中等,但亦是一座加国著名的百年名校,尤其以它的工科类、特别是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专业领先于北美。[/FONT]

[FONT=宋体]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位于多伦多西边约100公里的滑铁卢市(Waterloo)。与前面几所加国一类大学(医学博士类大学)不同,仅有50年历史的滑铁卢大学至今仍是二类榜单中的学校(综合类大学),而且在各大榜单上的排名尚在同类别的维多利亚大学和西门菲沙大学之后。但是,这却是一所偏科偏得厉害的学校,因为它的电脑专业和精算专业,在整个北美享有极高的声誉。[/FONT]

[FONT=宋体]对比安省的这“五虎上将”,BC省只有一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堪堪与之相敌。[/FONT]

[FONT=宋体]五比一!绝对的压倒性优势。看来同等情况下BC省的学生比之安省,上名校的机会就要小多了。[/FONT]

[FONT=宋体]最后解释一下本篇的标题。多大的拉丁语校训翻译成英文,是“As a tree through the ages”。再译成中文,有人把它翻成“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在多大的老校区里走了一圈儿,我想的却是这四个字:百年树人。[/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请教一下这里说的“本省”,是指凡是只要居住在本省的都可以申请,还是在本省上高中的才算本省?或是对永久居民和入籍的学生有啥区别对待?:wdb2: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您的心态真叫人感觉舒坦, 不急不燥, 随遇而安. 我研究了许多家长包括自身是学生的帖子, 觉得反正是让孩子在加拿大读本科了, 没有必要压太大的压力, 只要孩子努力把学校的成绩拿得漂亮, 也是一样进好大学的. 我也不懂为什么华人家长就是为这逃出国内,在国外又走入这个怪圈了, 呵呵! 
有多时间不如让孩子到处走走长见识, 博览群书呢!
虽然一次也没来过加拿大,但你的亲身体验告诉我, 以后来了,那就是非温哥华莫属. 很多朋友说不要去温,那是有钱人呆的地方,落差会很大,但我想只要自己过得舒心,不跟别人比高低,靠自己的双手,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足矣.  谢谢!:wdb6:
也许是中国人到哪儿都跑不过的攀比心态吧,什么都要比别人强,把自己的希望押宝在孩子身上了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