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伦敦絮语
姐姐讲的真好! 我一直倾向于选个华人不要太多的学校,总觉得孩子成年前应该了解交往一下别的族裔,中学应该是个好时期,可也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过渡好,希望我到时候能够像姐姐那样细心观察、引导体贴他们!这时候也很美了,树上都爆了新芽,别是一番风景。
你真仔细,我都没注意到自行车。是的,肯定有孩子骑车的,不少离家近的孩子是走路上学的。这里的孩子习惯了,大雪天,走上一刻钟路上学不稀奇,要是俺家那小子,立刻就觉得我们“虐待”他了。也是,一方面我们更娇惯孩子些,另一方面,这里的孩子更抗寒。
这里的高中是走班制,由于每个学生选的科目都不一样,所以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同班同学。我儿子在班里大部分时间就他一个中国人,好象有个课堂上还有一个韩国人,有堂课上最近转入一个香港过来的,会讲一点国语,但是也经常用词错误,因此产生些乐子。
由于文化上的孤独感,原本非常SOCIAL的儿子来这里后对于本地孩子圈子并不热衷,尽管他曾经非常荣幸地受到他们的主动邀请(这种事情不常发生)。作为母亲,我很想推动他多接触本地土生土长的同学,但是我能理解他的现实感受,接受他逃避的理由:上课已经很累了,下了课需要一些放松的交往,跟洋人交往由于沟通上的困难好象是“社交工作”,跟中国同学、甚至亚洲同学一起,就有比较放松的休息的感觉,所以,继续PUSH他,就等于给他“加课”。
儿子在学校里一直试图多“团结”中国、尤其是大陆来的同学,就目前所知,不多,大约十几个吧。
伦敦这个城市,南亚人不少,另一个比较多的族邑是说西班牙语的哥伦比亚人。但这些外来族在本地学校占的比例都有限,LUCAS也如此,还是以本地生长的孩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