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的帖子已成为一种习惯,每次到家园必定浏览你这里。十分佩服你对各类问题分析判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估计年龄与你差不多,或许还大一些,自认为也知道不少,但针对某一件具体事情见解与你的阐述相比,自叹不如。如有机会愿多多讨教。另外,我办的是旧投移,补料也近一年了,每次问中介进程总是回答不知道。不知茶兄是否了解政策俺何时有希望。
呵呵,我持有公司股份,但上面还有大老板。只是我们大老板是“甩手掌柜”。
在我没移民之前,公司一直由我操持,干了七、八年,疲了,没冲劲儿了,便觉得不能再干下去了,再干下去就耽误事了。于是,便力辞总经理之职,推荐一位年轻人继任。
我们大老板很仗义,准了我的辞呈、同意了我推荐的新总经理人选及待遇,放任我与他一样当起了“甩手掌柜”的。
现在我只是公司里的董事,在董事会这个层面“协助”我们总经理工作。董事嘛,“懂事”就少管点,管多了就叫“不懂事”了。所以,我可以做到北京半年、温哥华半年,而且暂时还不至于被开掉。
但是,rong说得也对,我看我离被开也不远了。呵呵!
很多朋友认为我是因为移民才不再继续干下去了,其实正相反。我是因为已经是半退休状态了,才移民的。在国内那种商业环境里打拼,要投入200%的精神和体力,我认为干到七、八年已经是极限了,再干下去人就废了。
俺这人天性散淡,不是那种事业型的,也不是那种纸醉金迷型的。虽然我也看着钱挺亲,但我挣钱有够,生活标准不高。而且,咱也得给人家年轻人闪出一条挣钱的道儿来不是?
看茶兄在线,赶快问候问候!想你现在应该是在加拿大。其实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已经猜到了。还是羡慕您这样的半自由人啊。
老兄过奖了,实不敢当!
关于投移进度,我认为在目前这种状况下,中介是真的无法预计了。现在媒体披露的情况就是:
老投移案卷严重积压,而移民局对此采取的对策也仅仅是严格控制新申请案件的接收数量、以免积压情况越演越甚。
但是,如果他们不增加人力或减化审理程序,短时间解决掉积压现象不容乐观。
说到“希望”,目前恐怕也只能寄希望于舆论给联邦政府、移民部官员以更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加快审理进度。但移民部长买不买账,我觉得很难说。
现任移民部长肯尼的观点很明确:引进的移民一定要对加拿大有利。他的观点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都有利的情况下谁可能对加国的贡献更大就先引进谁。
那么他们心目中最理想、对加拿大最有利的移民是什么样的呢?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能为加拿大经济、社会有所贡献。
具体点说,加拿大为什么引进移民?是因为他地大物博、人烟稀少,他缺有效的劳动力。再进一步说:加拿大社会福利很好,但维持这种高福利需要不断有人往这个“蓄水池”里蓄水,一旦水源不足、这套社会福利体系产生动摇,加拿大政府根本扛不住,所以他们就不得从全世界找“外援”、来加拿大打工、挣钱,同时也为维系加拿大的社会福利体系、繁荣加拿大经济做贡献。
过去我也以为加拿大引进投资移民是见钱眼开。可是细一分析便觉得这种观点有些偏颇:投资移民的额度远不如技术移民高,如果加国是为了钱而引进移民,完全可以提高投资移民的数量,可他们没有这么做;加国引进移民后,会花很大精力帮助移民融入加国社会,而这种“融入计划”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希望你能在加拿大工作,他们因此花在移民身上的钱(比如ESL培训费、子女教育的费用等)也许并不比投资移民“投”在加拿大的钱更少。
问题来了:很多投移来加后并没有在加拿大工作的意图、更没有像加拿大所期望的那样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很惭愧,比如就像我这样似的。移民部一看,费了半天劲找来的这些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往我们的畜水池里倒一杯水、却要取走两杯水,我们这买卖不是做赔了么?于是,投移就成了后娘养的――不招人待见了。
所以,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愈来愈向技术移民、特别是他们需要的种类的技术移民、尤其是留学生和外劳转成的技术移民而倾斜,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他们更希望人们是来给他们的“蓄水池”里蓄水的,而不是往银行扔12万加元的贷款利息就完事了。
茶兄的分析浅显清晰,一目了然。我这个老老联邦不能不面对这个漫长的等待了
请教茶兄,BC PNP了解吗?怎样?进度真的快吗?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呀。谢茶兄!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茶兄您这是最高境界!
呵呵,我境界其实并不高。
我曾劝过我们老板:咱现在已经失去了刚开始做企业时那种为一文钱起早贪黑、不遗余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头儿,再这么做下去,企业会越做越抽抽儿。知道美国总统为什么5年一选、最多干两任吗?就是因为做到一定时间后,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惰性。咱让年轻人干,他们冲劲儿正足,完全可能会创出比咱们自己做更多的利润,他拿走一份,咱剩下的未必就比现在的更少。
挺阴险吧?归根到底还是希望自己又轻省、还不少挣钱。
很多人都希望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的,但是没认识到自然规律难以抗拒,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做到一定程度后,只可能是越做越差、而不可能是越做越好。如果企业做垮了,一分钱都没了。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什么国内多数私企都做不长远?我总结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员工的归属感差:觉得我就是一打工的,企业是老板的,企业好坏与我关系不大,好,我继续做;不好,我换一个地方还是打工。为什么没有归属感?是因为他在这里看不到希望:老板永远是老板、员工永远是员工。
所以,我希望在我的企业里形成一种机制:一任管理班子做七到八年,拼体力、拼精力、吃青春饭,这期间拿高额利润提成;七、八年后,这届班子成员差不多也到40郎当岁了,功成身退,接受老股东们转出的股份成为公司新的老板、董事,辅佐新一任管理班子;随着年轻人的上升步骤,原来公司的老板们,像我和我们董事长这样的,一步步后退,60岁时彻底卖光股份退休回家。
这样,公司薪火相传,年轻人或许可以看见一点希望:如果我努力,有一天是可能成为公司副总、老总、董事,甚至是董事长、老板的。
我们这类企业(专业技术服务类企业)是不太可能做成家族性企业传给子女、或是交给职业经理人而自己完全回家吃红利的。我的上述想法,就是尽可能地把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说到底还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境界实在不高。呵呵。
我对各省的PNP都不是太了解,毕竟自己没办过。
但是有两点事实可以通报一下:
一是移民部公开表示,加拿大移民的方向性调整之一,就是缩减联邦移民配额,但大幅增加PNP配额。
二是BC省对移民“求贤若渴”。BC省2010年PNP移民数量是4900个,从2004年到2010年,6年间上涨了8倍。在新年度PNP配额指标下来之前,BC省本来期望2012年本省省选移民配额翻一翻能达到1万名,结果出来后,全国一共增加配额3000名,BC省移民局的官员很失望,说那不如就把这3000名配额全给BC省吧。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反应了本省对引进移民的急迫态度。
过去,PNP一直是联邦和魁省移民之外“拾遗补缺”的角色,不成主流,但近两年却越做越火了。个人觉得,尤其是对待投资移民,联邦政府热情越来越低,可地方政府却视趋之若鹜。像列治文这样的城市,要不是这么多华人投移在这儿买房子置地,哪儿有今天这番气象啊。
不过,PNP好像是要求申请人直接投资于省内生意的吧,是不是风险要大一些呢?
呵呵,我境界其实并不高。
我曾劝过我们老板:咱现在已经失去了刚开始做企业时那种为一文钱起早贪黑、不遗余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头儿,再这么做下去,企业会越做越抽抽儿。知道美国总统为什么5年一选、最多干两任吗?就是因为做到一定时间后,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惰性。咱让年轻人干,他们冲劲儿正足,完全可能会创出比咱们自己做更多的利润,他拿走一份,咱剩下的未必就比现在的更少。
挺阴险吧?归根到底还是希望自己又轻省、还不少挣钱。
很多人都希望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的,但是没认识到自然规律难以抗拒,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做到一定程度后,只可能是越做越差、而不可能是越做越好。如果企业做垮了,一分钱都没了。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什么国内多数私企都做不长远?我总结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员工的归属感差:觉得我就是一打工的,企业是老板的,企业好坏与我关系不大,好,我继续做;不好,我换一个地方还是打工。为什么没有归属感?是因为他在这里看不到希望:老板永远是老板、员工永远是员工。
所以,我希望在我的企业里形成一种机制:一任管理班子做七到八年,拼体力、拼精力、吃青春饭,这期间拿高额利润提成;七、八年后,这届班子成员差不多也到40郎当岁了,功成身退,接受老股东们转出的股份成为公司新的老板、董事,辅佐新一任管理班子;随着年轻人的上升步骤,原来公司的老板们,像我和我们董事长这样的,一步步后退,60岁时彻底卖光股份退休回家。
这样,公司薪火相传,年轻人或许可以看见一点希望:如果我努力,有一天是可能成为公司副总、老总、董事,甚至是董事长、老板的。
我们这类企业(专业技术服务类企业)是不太可能做成家族性企业传给子女、或是交给职业经理人而自己完全回家吃红利的。我的上述想法,就是尽可能地把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说到底还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境界实在不高。呵呵。
呵呵,我境界其实并不高。
我曾劝过我们老板:咱现在已经失去了刚开始做企业时那种为一文钱起早贪黑、不遗余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头儿,再这么做下去,企业会越做越抽抽儿。知道美国总统为什么5年一选、最多干两任吗?就是因为做到一定时间后,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惰性。咱让年轻人干,他们冲劲儿正足,完全可能会创出比咱们自己做更多的利润,他拿走一份,咱剩下的未必就比现在的更少。
挺阴险吧?归根到底还是希望自己又轻省、还不少挣钱。
很多人都希望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的,但是没认识到自然规律难以抗拒,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做到一定程度后,只可能是越做越差、而不可能是越做越好。如果企业做垮了,一分钱都没了。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什么国内多数私企都做不长远?我总结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员工的归属感差:觉得我就是一打工的,企业是老板的,企业好坏与我关系不大,好,我继续做;不好,我换一个地方还是打工。为什么没有归属感?是因为他在这里看不到希望:老板永远是老板、员工永远是员工。
所以,我希望在我的企业里形成一种机制:一任管理班子做七到八年,拼体力、拼精力、吃青春饭,这期间拿高额利润提成;七、八年后,这届班子成员差不多也到40郎当岁了,功成身退,接受老股东们转出的股份成为公司新的老板、董事,辅佐新一任管理班子;随着年轻人的上升步骤,原来公司的老板们,像我和我们董事长这样的,一步步后退,60岁时彻底卖光股份退休回家。
这样,公司薪火相传,年轻人或许可以看见一点希望:如果我努力,有一天是可能成为公司副总、老总、董事,甚至是董事长、老板的。
我们这类企业(专业技术服务类企业)是不太可能做成家族性企业传给子女、或是交给职业经理人而自己完全回家吃红利的。我的上述想法,就是尽可能地把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说到底还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境界实在不高。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