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RRSP 存的时候抵了税,所以取的时候要付税的。

0-5000 10%
5001- 15000 20%
15000 以上 30%

代价也是很大的。

另一种是把RSP 转成RIF, 这个任何时候都可以转。这样每年有义务从这个帐户里取款。每年有一个最低取款额。只支取最低取款额是不用上税的。但是算你当年的收入。如果取款额超过最低取款额,同样要上税。一但转成了RIF,就不可以再向这个帐户供款。但是如果你当年的收入真的很多,也可以再开新的RSP 帐户。所以有很多客人同时有RSP 及RIF 帐户。

RSP 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在年青收入高的时候抵税 (此时税率较高),同时,让帐户里的钱长期免税增值。这个时间段一般30-40年。年老的时候从中取钱,虽然也有可能上税,但税率比年青时要降低很多。所以我觉得RSP 供款还是很重要的。退休时有大额的RSP 虽然可能会影响一些福利。但是相对真的没有收入而拿全额福利,状况还是好很多。如果只能二者选一。没有人会愿意选择成为第二种吧。让福利属于那些真正需要它们的人吧。能主动成为不需要福利的人也是一种成功。

谢谢Luky的分享,大家共同探讨哈!:wdb10: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RRSP的大原则:
当前边际税率>预期的退休后边际税率,存
当前边际税率<预期的退休后边际税率,不存

如果有首次购房,或者5年内未购房又有新的置业计划时,存
如果想投资美元金融市场,存(与TFSA相比)

另外,RRSP不是”买“的,它只是个注册账户而已,各种金融产品都可以放进去,也可以只存定期或者买GIC,合规的公司股份和私人间生息借贷也可以。

另外,RRSP供款产生的tax credit不是必须当年申报收入的,如果预期接下来几年的应纳税收入会提高的话,可以把tax credit留下来节省更多的税。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谢谢楼主分享心得/探讨这个主题!
如果是很低收入,我认为没啥必要买RRSP了;中上收入水平如果希望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则购买RRSP为退休做准备时必要的。但每年存多少?
这篇有篇文章讨论个人RRSP存款的个人均衡点(收入比例):
http://www.privatewealthcanada.ca/saving_for_retirement_equilibrium.html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RRSP的大原则:
当前边际税率>预期的退休后边际税率,存
当前边际税率<预期的退休后边际税率,不存

RRSP 应该主要考虑延税功能, 要和非注册帐户相比较. 光考虑存取税率,就决定是否存RRSP,是不妥的

举个例子,现在存1W进RRSP,当年返回3000的税. 过20年,1W增长到了5W,那时候取出5W,交15000的税,留35000,表面上多交了12000的税,但如果这笔钱是放在非注册帐户进行同样的投资,每年交税,累计下来,最后所得会远远小与35000

当然,买还是不买,买多少,与家庭收入,退休年龄,投资水平有很大关系,确实很难说清楚
 
最后编辑: 2012-01-25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RRSP 应该主要考虑延税功能, 要和非注册帐户相比较. 光考虑存取税率,就决定是否存RRSP,是不妥的

举个例子,现在存1W进RRSP,当年返回3000的税. 过20年,1W增长到了5W,那时候取出5W,交15000的税,留35000,表面上多交了12000的税,但如果这笔钱是放在非注册帐户进行同样的投资,每年交税,累计下来,最后所得会远远小与35000

当然,买还是不买,买多少,与家庭收入,退休年龄,投资水平有很大关系,确实很难说清楚

忘了加前提,”存“与”不存“是针对TFSA说的,我的假定是,首选RRSP和TFSA作为节税工具,两项都满额之后才是非注册账户,因为非注册账户的增值是应税所得。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First Time Home Buyer Plan. 允许从RSP 取25000免税用于 首次购房或自建房。这25000 要在十五年内重新放回RSP。RSP 供款要在帐户里存放90天以上才可以取出。

谢谢,那是不是双方都可以拿出来,加起来总共可以拿5万对吗?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RRSP的大原则:
当前边际税率>预期的退休后边际税率,存
当前边际税率<预期的退休后边际税率,不存

如果有首次购房,或者5年内未购房又有新的置业计划时,存
如果想投资美元金融市场,存(与TFSA相比)

另外,RRSP不是”买“的,它只是个注册账户而已,各种金融产品都可以放进去,也可以只存定期或者买GIC,合规的公司股份和私人间生息借贷也可以。

另外,RRSP供款产生的tax credit不是必须当年申报收入的,如果预期接下来几年的应纳税收入会提高的话,可以把tax credit留下来节省更多的税。

denniszheng概述得蛮好滴。

这个帖子是想提醒大家,如果已经存了一些RRSP,在退休前一定要算算自己未来的税率在哪一档,有什么抵扣额。可能很多朋友还没有意识到36岁年收入3w和66岁年收入3w,交的税是不同的。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谢谢楼主分享心得/探讨这个主题!
如果是很低收入,我认为没啥必要买RRSP了;中上收入水平如果希望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则购买RRSP为退休做准备时必要的。但每年存多少?
这篇有篇文章讨论个人RRSP存款的个人均衡点(收入比例):
http://www.privatewealthcanada.ca/saving_for_retirement_equilibrium.html

那片海同学,我也觉得收入很低的时候可以暂时不用勉强地存RRSP,还是把contribution room留着以后用比较合适。
谢谢你分享文章!想和你探讨一下:它说退休收入不必要占退休前收入的70%,可这是用很高收入的家庭来测算的,而且没有涉及税的考虑呢。。。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RRSP 应该主要考虑延税功能, 要和非注册帐户相比较. 光考虑存取税率,就决定是否存RRSP,是不妥的

当然,买还是不买,买多少,与家庭收入,退休年龄,投资水平有很大关系,确实很难说清楚

强烈同意这两句话!RRSP最主要的功能我觉得不在于当前可以退多少税,重要的是它延税和免税增长。

而且买不买,买多少,买什么,完全是case by case的,千万不要跟风啊:wdb23:
 

3com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GIS看起来很爽啊有木有,单身老人家一个月最多可以拿7百多块钱啊!~这普通人打工吭哧吭哧也得好几天才能拿到吧。。。可其实钱也不是这么好拿滴,一旦有了收入,GIS的减少速度真是非常非常快啊,差不多50%的比率。也就是说,65岁之后的每增加1块钱的收入(比如RRSP取款)GIS就会下降5毛钱。

真得考虑考虑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二、中等收入的老人家

今天来说说中等收入的老人家吧。

到底啥收入算中等收入,这个大家各有各的界定。小米觉得要是退休后两个人有个34千块的收入,又没有房贷、保险要继续付,这钱都是可支配收入,那日子真是很不错了呢!我们姑且把每年4w的家庭收入算是中等收入吧。(这里都讨论的是目前的收入水平和税务抵扣额哈,以后的通胀呀啥的,现在真是估计不了。而且反正抵扣额也会要每年涨的,就不做那么复杂的计算了)

大家在国内的时候,说“收入”那基本上就是拿到的钱啦。可是在加拿大,估计都把“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分得很清楚。所以说到4w的收入,心里都会琢磨一下那税前得5,6w了吧?可事实还真不是这样子的呢!:wdb2:

我们先来看看老人家的税收,再讨论怎么从RRSP里面取款吧。

小米在和朋友们讨论的时候,经常提到“免税额”,“免税额”。。。通常来说每个人有差不多1w出头的收入是不需要交税的,这是我们的basic personal amount。可是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家来说,“免税额”可远远不止1w呢。除了到人人有份的basic personal amount,每个老人家还有额外的age amountpension income amount,这加起来差不多就是1w9啦。

也就是说两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收入3w8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缴税。如果收入有一部分来源是employment income的话,还可能享受到千把块钱的Canada employment amount。这样算起来对家庭收入4w左右的老人家来说,税前收入基本上是等于税后收入滴!:wdb6:

好啦,了解了这点,那该怎么取RRSP也就很明显了!
如果家庭开销一年需要3w,从OAS,CPP等等途径可以有一些收入,那差额的部分该从哪里来呢?是自己的非注册储蓄计划,还是RRSP呢?

答案当然是RRSP!不仅是取这些钱来弥补自己收入的不足,而且能多取尽量多取,直到达到每个人1w9的免税限额。这个时候您取出来的钱,不仅存的时候得到了退税,现在取也完全是免税滴!

终于有一笔钱自始自终没有被政府拿掉一分钱税,这种感觉还是蛮爽的吧!:):wdb23:
 
回复: 从税务角度说说RRSP取款

查了资料,象我家这种情况,如果一直工作,将来退休后,每个人的CPP+OAS大概能拿1000,不足部分从RRSP里面取钱,GIS是没戏了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 GIS都是拿不到的,只有那种从不工作的人才拿得到,所以就不用想了,还是多存点RRSP,好好经营,将来RRSP里的钱多了,就早点退休,钱不够,就多干几年.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