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伦敦絮语
谈到投资回报,要考虑的因素就多了。自住房确实也算投资,要不可以租房。由于每个人的资金机会成本不同,单从资金利用的角度,租房或买房哪个划算都可以研究一番的,而且每个人可以得出不同答案。投到自住房上的钱,除了考虑纯粹的资金回报率,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要加上“归属感”价值,这笔帐就更难算了。伦敦房产的可爱之处在于,在过去加国房产高歌猛进的10年里,它都没大涨,可以看做“价值洼地”;同时,可恨之处也在于,它可能永远都趴在“洼地”里,谁知道呢?
我原先也觉得油门一踩,10分钟与20分钟没啥区别。但事实是,10分钟之差对心理影响挺大,现在要跑到canadian tire, costco之类的,总觉得有点"隆重”,没有周边的华人超市,pricechopper, sobeys方便。商业布局上的辐射半径理论肯定是有道理的。
有些事与您深有同感。无论在哪里,趣味相投才能做朋友。
买房不光是出租算投资,自住也是投资呀。像我的情况,两孩子前后中学毕业需要六年,租房不如买房,而孩子们的大学或今后工作未必会在伦敦,我们是否继续在伦敦就涉及到房子的升值空间。
根据2000-2010年的数据,在加国18个大都市的房产升幅,伦敦是垫底的!平均每年仅4%多一点,与银行存款差不多。这可能是伦敦令人又爱又恨的关键。
生活便利的确要考虑,但是加拿大冬天让你步行十分钟都够呛,去商场去超市,免不了要开车或公共交通的,开车十分钟可以去挺远的地方了。只要这个城市有大商场、有华人超市就OK,我认为购物远近对自己开车的并非首要,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更为看重。
社区华人多还是洋人多,到不一定说你要融入哪个圈子。我一同学住北约克,名校社区,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现在左邻右舍全是,老外成了那里的“少数民族”了。好的地方如你所说,中国人方便有个照应,不好的地方,国人那种是是非非就多了!大事小事都喜欢攀比,你上天才班,我去IB班啦,考试分数啦,如此等等,搞得我那同学搬家的念头都有。
我们这些国内长大的第一代移民也没有必要什么融入洋人社会,客客气气、和平共处就好,下一代嘛自有他们人生路。我对海外华人圈,见到话不投机的也保持距离,能有缘交上几个好朋友就够了。我在蒙特利尔那几年,看到华人圈什么华商会、同乡会的,勾心斗角争做老大,比国内的还恶心十倍!
谈到投资回报,要考虑的因素就多了。自住房确实也算投资,要不可以租房。由于每个人的资金机会成本不同,单从资金利用的角度,租房或买房哪个划算都可以研究一番的,而且每个人可以得出不同答案。投到自住房上的钱,除了考虑纯粹的资金回报率,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要加上“归属感”价值,这笔帐就更难算了。伦敦房产的可爱之处在于,在过去加国房产高歌猛进的10年里,它都没大涨,可以看做“价值洼地”;同时,可恨之处也在于,它可能永远都趴在“洼地”里,谁知道呢?
我原先也觉得油门一踩,10分钟与20分钟没啥区别。但事实是,10分钟之差对心理影响挺大,现在要跑到canadian tire, costco之类的,总觉得有点"隆重”,没有周边的华人超市,pricechopper, sobeys方便。商业布局上的辐射半径理论肯定是有道理的。
有些事与您深有同感。无论在哪里,趣味相投才能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