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yaoyue聊外汇
谢谢老师这么快就回复,还辛苦码字8000.下次要写长篇时不妨用word,边写边存。
关于您的观点,我在上面红字加了问题,再次请教。
看你的红字部分,你已经和网络愤青们是一个调调了,网络上大多数人是不具备格局思维的,这些人只会因为瑕疵而牢骚满腹,这也正常,因为大多数人只关心眼前看到的社会焦点,习惯上会把这些为焦点放大,这个道理和大多数股民是赔钱的完全相同,真有本事能看清趋势的也只是极少数人,看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真正能看明白事情的人是没工夫发牢骚的。所以,郎咸平、时寒冰这类所谓的“公知”都只是在搞“汇评”,而不是真正的交易者,真正的交易者是没闲心去看汇评的,只有真正的交易者写的行情判断才是价值黄金万两的,而交易者的视角永远是把主趋势放在第一位,不会去对局部的涨跌毛刺、数据好坏做太多的评价。相反,倒是外行们会很有兴趣对细节谈天说地,所以对国家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郎、时这类人物只是在迎合大众趣味而已,本质上他们没有能力参与真正的“交易”,当走过几十年后再回来看他们现在的观点,你也只会摇摇头罢了。
任何时候社会都会存在着大量的否定性舆情,美国在高速发展的1900-1930这个阶段,去看看当时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都经常有看空美国的特约评论,那时候更是阴谋论盛行,美国也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出现很多的社会问题,股市也是黑暗的一塌糊涂,也一样是毒牛肉、毒牛奶被黑心商人推向市场,美国倒了么?不是一样发展成了世界第一强国?为什么?因为所有的那些毛病都不能阻挡大环境形成的趋势,社会经济会在运行的过程中逐渐消化掉或者逐渐修正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瑕疵,这就是趋势的力量,但到今天美国就没毛病了?也一样有,今天的美国比100年前的美国哪方面都要好很多吧?但是经济发展却遇到瓶颈了,毛病少了反而走不动了,为啥?还是趋势的阶段性状态在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水至清则无鱼”,东方哲学是可以解释这类现象的。
现在公知们操心的现象不奇怪,94年我受老师的弟弟邀请去深圳帮着筹建展览公司,就去老师父亲家里拜访,老师的父亲是从南航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的,和这位共产党高级干部聊天的过程中,老先生大声喊道“虚假繁荣!虚假繁荣!很快就要出大问题啦!你们搞什么展览公司啊!”......那可是94年的时候啊,这样看来,还是邓小平对趋势看的更明白些,呵呵。所以,不论这位老先生怎么看社会的问题,趋势就是趋势,南航一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航空公司,现在排名也是全世界前十位吧。说明任何时候都会有人看错趋势,并且大多数人都会看错,但是大多数人又在不自觉的迎合趋势,其实郎、时这类人看跌趋势不就是因为上升趋势过程中的大众恐惧心起作用才有了他们存在的舞台么?这算什么公知人物?只是迎合大众逆反心理而已。趋势才不管他们在说什么。
1 中国自身拥有足够庞大的市场,才是形成制造业大国的基础条件。
人口多市场细分,低档好销,中高档未必,因为中国广大平民只消费得起低档产品,有钱人到国外消费因为高档商品国外便宜,中产最苦逼,要么移民,要么被动消费有毒产品。
大多数工业制成品都是中低端,中国没打算全部产品都在中国制造,宝马三系在中国造,奔驰S系还在德国本土生产吧?中国具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市场,且每个层次的市场群体都是巨大的,几十年内发展中国家当中还能找到中国这样的市场么?全体人民都消费高档产品?美国人行么?欧洲人行么?你这样思考问题是不是钻牛角尖了?消费有毒产品?你有没有想过中国的有毒产品实际上都是洋人玩剩下的?很多都是在欧美流行了很多年的有毒商品,我们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给了这些东西存在的空间,慢慢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的手段,慢慢不就会变好了么?这算是什么大问题么?没人告诉你中国人特别喜爱有毒商品吧?
2 成熟的产业配套规模。
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目前是投资拉动GDP要么产能不足,要么产能过剩,你永远不可能做到刚刚好,适度的产能过剩可以被未来的需求膨胀消化掉,就像北京的环路建设,修路总是跟不上车辆增多的发展,要看到需求的趋势是不断的增长的,是做提前量准备好些呢?还是总是产能跟不上需求,被动的急匆匆的提高产能?产业布局也是需要做前景规划的,很多东西的配置是需要做提前量的,就像小孩子穿衣服,长身体的阶段总是要买稍稍大一些的好。所以,产能不足也会有人批评政府没有长远眼光,耽误了国家的发展,产能过剩也会有人批评劳民伤财,投资占比太大,那你问问他怎么弄才刚好合适呢?他屁都说不出来。这个世界批评者其实多数都是最无能的。
产业配套的问题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就能提供的,中国几千万锭的棉纺织机的规模,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越南行么?越南根本就不是一个产棉的国家,原料都没有,他怎么做配套?电子、汽车工业大多数零部件中国都能做到本地配套,很多情况是在一个地方的工业园区内就可以实现大多数零部件的短距离供应,相应的研发配套也能看到很多大企业逐渐在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这些研发中心不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而是对加工链条的一种近距离配置的目的。这种趋势怎么可能在几十年间停止?
3 全面的原材料生产供应体系。
中国的能源缺乏,能源利用率世界最低。目前这种竭泽而渔地消耗子孙能源的状态还能持续多久?能源可以去买,经济全球化啦,彼此间一定是互通有无,有能源的国家未必有能力形成制造业规模,中国具有的优势也不会因为短板就变得不复存在,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种全球分工协作的模式,俄罗斯、澳洲、加拿大都是能源、矿产大国,怎么他们就形不成制造业规模呢?一定是因为他们在某些地方有短板,那好,大家互补一下好了,互相形成利益输送的平衡不就行了?所以能源也不是绝对过不去的坎。拿纺织业来说,中国拥有世界上高质量的棉花品种和巨大的产量,但作为纺织产品供应大国仍有一定数量的棉花缺口,这部分就进口美国的棉花来填补缺口,美国产棉,但美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成为棉纺大国,它只能是原料供应的角色了,印尼、越南根本不产棉,所以纺织业在越南很难成气候,只能是很边缘的来料加工,作为中国以外的补充而已。中国拥有庞大的化纤产业集群,这部分根本不是外资的天下,洋人是搬不走的,其他成本低的小国也没有实力形成化纤产业的规模,所以,纺织业这种依赖基础原料的产业配套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鲜有能形成竞争优势的。所以,你怎么只盯着能源呢,促成一个制造业系统的因素有很多,能源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我们具有的优势是别人弄不出来的,我们的短板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充的,市场的行为就是在各种不利和有利的因素中实现综合的抉择,一个强大的人也不是霍金的脑袋和阿诺的肌肉同时都具备,但他强大的原因一定是综合的,对吧?
4 中国市场的产品消费力庞大,消费习惯与世界同纬度大多数国家相似。
与1相同
上哪还能找到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的大国市场?中国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实现20-30%的本地消化能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市场机会,正是因为中国拥有产品本地消化的能力才吸引了制造业集体搬迁到中国来,越南行么?印尼行么?印度行么?短期内非洲行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欧美差异不是很大,拿服装产业来说,中国人的体格是东亚中最接近欧美的人群,也就不用专门针对中国人做特殊的改版加工,并且中国的纬度决定了四季分明,各类服装都具有消费需求,越南行么?印尼行么?非洲行么?羽绒服放在越南生产加工,别指望越南人会消化一部分产量,那个湿热的气候穿羽绒服只会捂出痱子,他们倒是可以全年都是大裤衩和凉拖,所以消费习惯和消费人群规模决定了产品消化能力,自然就影响制造业的形成。其他种类的产品都是一样的道理。
5 中国拥有相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群体。
高素质的要么当官,要么已经或正在移民。反而是外国人都拥到中国来找饭碗。还是请你谈论问题不要演变成社会上那种愤青发牢骚的调调。那样的话什么都谈不下去了。
中国具有人力资源的造血能力,足够多的高校和技工学校可以为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一个工厂上至厂长、总工,下至设备维护技工都可以招募到合适的人才,如果把中国的全部纺织机放到越南去,能不能找到伺候这几百万台设备正常运转的维修技工都是个大问题,因为越南连纺织机自己都不能制造,所以相应的产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配套根本没法实现,制造业是靠人来维持运转的,具有经验的产业工人群体不是几年光景就能鼓捣出来的,是一个国家长期进行产业积累才会拥有的,你却扯什么当官、移民......哪跟哪啊?制造业需要的大多数人力资源中国都能满足,具体到某些尖端技术的人力资源,可以引进,美国的模式不就是满世界挖墙脚么?现在已经是有能力的人都来中国寻找机会,这也是一种趋势特征。当然,制造业不需要的人才中国也能提供,例如党委书记之类的。
6 中国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物流系统。
这个得承认,但物流成本的增加(油费,过桥过路费,物价,人工),最终会回到生产成本,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还有么?这个问题是个市场机制的问题,其实不用太操心,成本高了,订单少了,工资开不出来了,地方税收萎缩了,自然价码就下来了,一定是各方博弈逐渐形成平衡的结果,属于市场自己的调节机制的范畴,这有什么好讨论的?相反,这种物流的基础建设规模是其它低成本国家根本弄不起来的,最大规模的远洋运输船队、密集的航空运输线路,几十年间形成的道路网络,还有被骂得狗血淋头的高铁,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的本钱,其它低成本国家行么?产量一旦上去,他运都运不出来,你以为英国现在行啊?放在100年前他行,现在的市场规模,英国人根本应付不了运输问题的,他上哪短时间能整出足够吨位量的远洋干散货船队?就靠那个英国面条商能解决这个问题?越南人行么?非洲人行么?印度人行么?物流的基础建设是一定要长时间砸大本钱才会有的,就这一点来说,中国人还真的是很有魄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