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优质优价汽车保险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1. 车撞墙自然是另一回事

2. 都是先把自己保护起来为妙

上面两句话那句更重要,那句更全面呢?

车会撞墙,撞桥墩,撞护栏,撞电线杆子,撞车库,撞马路墩子... ...

因此,还是有吸能的保险杠更好些。

兄台如此引用,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所谓“都是先把自己保护起来为妙”,仍指两车碰撞之时。

诚然,如果一辆车,车身厚重,驾驶舱材质坚韧,同时又有强大的吸能车头设计,自然是很安全的。但在经济型汽车之中,又有几个品牌能同时达到?取舍当前,当选相对重要的因素。软+吸能,或者硬+不吸能,在两车碰撞的通常情况下,硬+不吸能的车更占优啊。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那撞墙,撞桥墩,撞护栏,撞电线杆子,撞车库,撞马路墩子时不占优怎么办呢?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那撞墙,撞桥墩,撞护栏,撞电线杆子,撞车库,撞马路墩子时不占优怎么办呢?

现实中高速撞墙/电线杆/马路墩子的几率似乎比高速撞车的几率要小。至于护栏,本身就有塑性;车库如果是门,一般只是门损坏。如果真有人高速撞车库,这。。。

如果说撞硬物是因为雪天失控,那么买四轮驱的车,换好雪胎,这两条保证了,不肆意妄为的话,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当然,要说撞车安全,奔驰SUV和烤肉比,那是完胜。所以还需添加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价格。比如说,2.5万以内的车,哪个更安全?这个答案估计就五花八门了。大家意见不同,原因也不同。但通常来讲,大家说的还都是对的。最终只是取决于个人的取向:是更看重主动安全呢,还是更看重被动安全?是更看重撞车呢,还是更看重撞墙?对这些问题的取舍,直接影响对车的取舍。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现实中高速撞墙/电线杆/马路墩子的几率似乎比高速撞车的几率要小。至于护栏,本身就有塑性;车库如果是门,一般只是门损坏。如果真有人高速撞车库,这。。。

如果说撞硬物是因为雪天失控,那么买四轮驱的车,换好雪胎,这两条保证了,不肆意妄为的话,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当然,要说撞车安全,奔驰SUV和烤肉比,那是完胜。所以还需添加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价格。比如说,2.5万以内的车,哪个更安全?这个答案估计就五花八门了。大家意见不同,原因也不同。但通常来讲,大家说的还都是对的。最终只是取决于个人的取向:是更看重主动安全呢,还是更看重被动安全?是更看重撞车呢,还是更看重撞墙?对这些问题的取舍,直接影响对车的取舍。

是的,一大批两田车的拥趸,就是喜欢用偷换概念的方式,一说Camary和Fusion一样安全,但是不说买Fusion的价格只能买到烤肉。同样价格考虑,二手车必然美国车全面胜出的。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是的,一大批两田车的拥趸,就是喜欢用偷换概念的方式,一说Camary和Fusion一样安全,但是不说买Fusion的价格只能买到烤肉。同样价格考虑,二手车必然美国车全面胜出的。

二手车,同样价格论安全性,美国车是没的说的了。就算是新车,Camry 和 Fusion 也不是一回事啊。美国人把 Camry 和 Yaris 称为 Death Traps,不是没有根据的。

Fusion 和老 Volvo S80 共用平台(在福特公司把Volvo卖给吉利之前),自然很猛。。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兄台如此引用,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所谓“都是先把自己保护起来为妙”,仍指两车碰撞之时。

诚然,如果一辆车,车身厚重,驾驶舱材质坚韧,同时又有强大的吸能车头设计,自然是很安全的。但在经济型汽车之中,又有几个品牌能同时达到?取舍当前,当选相对重要的因素。软+吸能,或者硬+不吸能,在两车碰撞的通常情况下,硬+不吸能的车更占优啊。

呵呵,真是不懂装懂,建议你软的硬的都去撞几次,再回来汇报你的感受,不要想当然。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是的,一大批两田车的拥趸,就是喜欢用偷换概念的方式,一说Camary和Fusion一样安全,但是不说买Fusion的价格只能买到烤肉。同样价格考虑,二手车必然美国车全面胜出的。
傻孩子,你可真是死脑筋,两田叫价一块钱,福特只敢要八毛钱,为什么啊?福特的如果真是好东西,干嘛不要一块一?这叫有自知之明,懂吗?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呵呵,真是不懂装懂,建议你软的硬的都去撞几次,再回来汇报你的感受,不要想当然。

如此说来,兄台必定软硬轻重的车都在各种情况碰撞并亲身体会过了。否则批判在下不懂装懂,依据何在?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傻孩子,你可真是死脑筋,两田叫价一块钱,福特只敢要八毛钱,为什么啊?福特的如果真是好东西,干嘛不要一块一?这叫有自知之明,懂吗?

市场买车,不单只看安全性。可靠性,油耗,可保性,占的比重都很大。二手车里,美国车之所以比日本车便宜,主要是因为可靠性和油耗。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如此说来,兄台必定软硬轻重的车都在各种情况碰撞并亲身体会过了。否则批判在下不懂装懂,依据何在?

你我都不可能各种情况下体验碰撞,但是汽车厂商却是每年都要花重金在这上面搞实验的,越是大厂,越是在这方面积累的数据丰富,如果只是越硬越好,那事情就简单了,大厂就意味着产品线丰富,就有条件在轻重软硬各种车辆的碰撞试验中获取经验,根本轮不到我们在这里臆测哪个好哪个不好。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你我都不可能各种情况下体验碰撞,但是汽车厂商却是每年都要花重金在这上面搞实验的,越是大厂,越是在这方面积累的数据丰富,如果只是越硬越好,那事情就简单了,大厂就意味着产品线丰富,就有条件在轻重软硬各种车辆的碰撞试验中获取经验,根本轮不到我们在这里臆测哪个好哪个不好。

1. 我并没有笼统的说“越硬越好”。如果当真是这样,岂不是玻璃车最强?

2. 汽车生产商的指导思想不同,做出来的产品质量自然不同。各类实验的出来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来讲,IIHS 和 NHTSA 的结论是市场的权威。同时现实中发生各种程度的车祸后,汽车损毁度及人员状况也喻示着一些生产商的经营理念。

之所以开此讨论帖,是因为我发现了论坛上某些朋友出于个人感情,对“日本车吸能”有所倾向,或纯粹出于民族感情,对“德国车敦厚结实”抱有愚忠。现代汽车发展的过程已经改变了很多老模式。比如说:

· 有些日本车不比美国车、德国车轻,同时油耗不小,还不大可靠。
· 有些美国车油耗不大,并且不容易坏。
· 有些德国车动力不足,可靠性也并不是很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车不容易出毛病,美国车总出小毛病,德国车经撞”的整体趋势并没有被完全打破。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1. 我并没有笼统的说“越硬越好”。如果当真是这样,岂不是玻璃车最强?

2. 汽车生产商的指导思想不同,做出来的产品质量自然不同。各类实验的出来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来讲,IIHS 和 NHTSA 的结论是市场的权威。同时现实中发生各种程度的车祸后,汽车损毁度及人员状况也喻示着一些生产商的经营理念。

之所以开此讨论帖,是因为我发现了论坛上某些朋友出于个人感情,对“日本车吸能”有所倾向,或纯粹出于民族感情,对“德国车敦厚结实”抱有愚忠。现代汽车发展的过程已经改变了很多老模式。比如说:

· 有些日本车不比美国车、德国车轻,同时油耗不小,还不大可靠。
· 有些美国车油耗不大,并且不容易坏。
· 有些德国车动力不足,可靠性也并不是很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车不容易出毛病,美国车总出小毛病,德国车经撞”的整体趋势并没有被完全打破。

“趋势”是什么?是“同质化”趋势。以前美国车就是美国车,德国车就是德国车,日本车就是日本车,至少80年代以前地域特征的差别非常明显,后来,逐渐的出现了同质化趋势,因为市场出现了通联,文化也慢慢互相影响,美国的汽车开发理念一下子暴露了美国的文化弱势,所以美国车的开发理念越来越没市场,在没有文化比较和市场壁垒高筑的时候,美国车在自己的北美小天地里还是蛮有自豪感的,但是一旦日本车和欧洲车出现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美国车一下子就没有了优势,现在的美国车,乘用车部分很多都是从欧洲和日本直接拿车型,单纯为北美搞新车型的开发越来越难立足,福特和通用在这方面都在搞以欧洲为中心的车型基础开发,说白了就是欧洲的研发成果直接做成全球车,市场统一了,研发也一样出现技术、人才的大规模流动,所以同质化就出现了,大家的标准也越来越接近,日本车很成功,自然就吸引了全球的汽车工程师为日本厂商做开发,你说日本的车的开发理念是什么?还有日本的特色么?早就是全球化了,因为产品市场全球化、研发人员的全球化,做出来的东西自然全球化,现在还去按照品牌的起源地来划分产品的特点就太滑稽了。福特的乘用车还有真正意义的美国车么?不是日本就是欧洲拿来的基础车型贴个牌而已。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趋势”是什么?是“同质化”趋势。以前美国车就是美国车,德国车就是德国车,日本车就是日本车,至少80年代以前地域特征的差别非常明显,后来,逐渐的出现了同质化趋势,因为市场出现了通联,文化也慢慢互相影响,美国的汽车开发理念一下子暴露了美国的文化弱势,所以美国车的开发理念越来越没市场,在没有文化比较和市场壁垒高筑的时候,美国车在自己的北美小天地里还是蛮有自豪感的,但是一旦日本车和欧洲车出现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美国车一下子就没有了优势,现在的美国车,乘用车部分很多都是从欧洲和日本直接拿车型,单纯为北美搞新车型的开发越来越难立足,福特和通用在这方面都在搞以欧洲为中心的车型基础开发,说白了就是欧洲的研发成果直接做成全球车,市场统一了,研发也一样出现技术、人才的大规模流动,所以同质化就出现了,大家的标准也越来越接近,日本车很成功,自然就吸引了全球的汽车工程师为日本厂商做开发,你说日本的车的开发理念是什么?还有日本的特色么?早就是全球化了,因为产品市场全球化、研发人员的全球化,做出来的东西自然全球化,现在还去按照品牌的起源地来划分产品的特点就太滑稽了。福特的乘用车还有真正意义的美国车么?不是日本就是欧洲拿来的基础车型贴个牌而已。

唉,有一种东西,叫做 common sense. 关于这一点,似乎永远无法跟你沟通。也罢,每个人的 common sense 是不同的。

福特确实包含了诸多元素。和马自达一起开发的发动机,在德国进口的材料,德国人的设计。但就从很多人的 common sense 来讲,Ford Focus still feels American.

至于同质化,确实是有这个现象,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同化”。大部分日本车的操控仍然是“轻”,大部分日本经济车型在高速上仍然是“飘”,而基本所有的德国车在高速上都是“稳”。

当然,日本车的耐用度仍然是“高”。如果真同质化到了那样的程度,估计大家也不会在这里讨论买什么车了。直接回答 “any car” 岂不是更简单。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唉,有一种东西,叫做 common sense. 关于这一点,似乎永远无法跟你沟通。也罢,每个人的 common sense 是不同的。

福特确实包含了诸多元素。和马自达一起开发的发动机,在德国进口的材料,德国人的设计。但就从很多人的 common sense 来讲,Ford Focus still feels American.

至于同质化,确实是有这个现象,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同化”。大部分日本车的操控仍然是“轻”,大部分日本经济车型在高速上仍然是“飘”,而基本所有的德国车在高速上都是“稳”。

当然,日本车的耐用度仍然是“高”。如果真同质化到了那样的程度,估计大家也不会在这里讨论买什么车了。直接回答 “any car” 岂不是更简单。

操控轻不好?德国车操控也越来越轻,也在向日本车的调校风格靠拢,把操控感觉做重手很难么?避震短行程高刚性很难么?转向助力减少力度和空量很难么?刹车增加前段力度和效应很难么?这些都不难,为什么还要维持操控轻便的特点?这是长期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你以为德国车的操控的沉重感就是好啊?美国车更飘,开船一样的忽忽悠悠,现在采用欧洲的车型好了很多,但还是飘。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操控轻不好?德国车操控也越来越轻,也在向日本车的调校风格靠拢,把操控感觉做重手很难么?避震短行程高刚性很难么?转向助力减少力度和空量很难么?刹车增加前段力度和效应很难么?这些都不难,为什么还要维持操控轻便的特点?这是长期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你以为德国车的操控的沉重感就是好啊?美国车更飘,开船一样的忽忽悠悠,现在采用欧洲的车型好了很多,但还是飘。

这里所谓的轻,已经到了缺乏路感的程度。从驾驶的角度来讲,当然不好。你见过几辆跑车轻到这程度的?至少我是没见过。

做得重确实不难。但要做到路感好,操控精确,还不觉费力的重,就不容易了。

德国车操控性能好,这不是“我以为”,而是我和周围所有人都感觉到的。

美国车飘?哪个牌子?哪个型号?哪一年的?我的 2001 Chevrolet Cavalier 开到170,稳稳当当,抖都没抖过;2000 Ford Focus Wagon 开到150,也没有任何飘或者抖的感觉。

高速试驾过的,至于新车 Focus 就不说了,带有太多欧洲元素,在你看来不飘是正常的。Chevrolet Cruze,Chevrolet Impala,Dodge Charger,Chrysler 200, Chrysler 300 在高速上也没有飘过。不知道你说的飘是什么车?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这个yaoyue,不知道到底开过几种车,也许人家开的都是高档车,咱们平头老百姓不再一个档次上,对车的评价简直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这个yaoyue,不知道到底开过几种车,也许人家开的都是高档车,咱们平头老百姓不再一个档次上,对车的评价简直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不知所云?那就对了,呵呵。
 
回复: 关于撞车安全性:基本物理学知识及无脑结论

这个yaoyue,不知道到底开过几种车,也许人家开的都是高档车,咱们平头老百姓不再一个档次上,对车的评价简直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我查过他以前的帖子,似乎对车还是很有一些了解的。(有可能是日系控?)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抱着客观的方式来讨论汽车的问题,毕竟目的是更好的了解车,而不是争个谁对谁错。但不知道怎么回事,经常感觉到火药味比较浓。。。

yaoyue 对车具备一定的了解程度,这个是很明显的。但你也把知道的东西拿出来分享分享啊。你看我们之间的辩论,无论如何,我都一直在给出我所知道的。论坛本来就是讨论问题、拓展知识的地方嘛,抱着开明的心态不是更好吗?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