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有几个朋友都办了或正在办投资移民,其中有一两个曾有过到加拿大做生意的打算,但后来也都打消了这类念头。就目前的商业环境而言,自己做生意赚钱还是国内更方便、更有优势。我认识的这几位投资移民分为两类:一种是两头飞,以国内的生意为重,不时去国外探探亲的;另一种是国内生意交由他人打理,全家主要是加拿大享受生活的。
楼主所言极是,:wdb17::wdb17::wdb17:本来就没有几个散银子,再亏本就不值了,不能开源就要节流了,把烟戒了,酒戒了,自己理发:wdb6:.西装看来也不必穿了.楼主还有什么省钱办法?
假如150万刀,楼主认为是在西温买一破房,还是在高贵林买一豪宅?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楼主所言极是,:wdb17::wdb17::wdb17:本来就没有几个散银子,再亏本就不值了,不能开源就要节流了,把烟戒了,酒戒了,自己理发:wdb6:.西装看来也不必穿了.楼主还有什么省钱办法?
假如150万刀,楼主认为是在西温买一破房,还是在高贵林买一豪宅?


您这还叫流浪??:wdb2: 150万刀,感情是财主啊!:wdb17::wdb1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楼主所言极是,:wdb17::wdb17::wdb17:本来就没有几个散银子,再亏本就不值了,不能开源就要节流了,把烟戒了,酒戒了,自己理发:wdb6:.西装看来也不必穿了.楼主还有什么省钱办法?
假如150万刀,楼主认为是在西温买一破房,还是在高贵林买一豪宅?

150万刀在高贵林有点儿太奢了,到本拿比都算是豪宅了,到北温也说得过去了,温西还是略微差点儿……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连续两天看完了楼主的连载,几年前,曾特意去温哥华小住过几天,虽然去的地方不多,了解的也没有楼主这么详细.但看到楼主写的English bay,西温,北温,列治文等地还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还记得走出温哥华机场的那一刻闻到的空气的味道.也永远怀念维多利亚岛的碧水蓝天.如果为了孩子的教育算是一个很好的理由的话,我也办了移民,与楼主不同的是我们办的是技术移民,目前在等PL.我女儿今年九岁,现在国内读小学三年级,楼主能说下新移民孩子上小学的情况吗?期待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连续两天看完了楼主的连载,几年前,曾特意去温哥华小住过几天,虽然去的地方不多,了解的也没有楼主这么详细.但看到楼主写的English bay,西温,北温,列治文等地还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还记得走出温哥华机场的那一刻闻到的空气的味道.也永远怀念维多利亚岛的碧水蓝天.如果为了孩子的教育算是一个很好的理由的话,我也办了移民,与楼主不同的是我们办的是技术移民,目前在等PL.我女儿今年九岁,现在国内读小学三年级,楼主能说下新移民孩子上小学的情况吗?期待中...

小学的情况我了解的很有限。

加拿大的小学是从1年级到7年级,比我们长一年,不过他们小孩的入学年龄也比我们的小,是6岁,多数新移民的孩子过来都会被要求跳一级。

温哥华的小学数量好像比中学要多很多,大概是为了孩子上学绝对的就近吧。也有新移民家长对小学的择校都很热衷的,但还好,比例不像热衷中学择校的那么大。其实小学就更无所谓了,他这边完全是素质教育。

对了,因为是素质教育,学校的校外活动也特别多。像温西或西温的一些中国家长心目中所谓的“重点学校”,因为地处富人区,学校的课外活动有些是很奢的,费用昂贵。一些强努着进这种学区的“打工族”家长,负担此类费用很吃力,而孩子也有自卑感。这方面的事情我听一些老资格的新移民谈起过。这又给我反对中国家长择“名校”加了一个理由。

据我观察,好像越小的小孩,过来后对加拿大越喜欢,也越容易适应。我的小外甥,记得也是三、四年级时候过来的吧,他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在国内都显然有点孤僻,我原以为他不一定会喜欢这里,结果却正相反。

不过个人认为孩子来加拿大不宜过早,还说我的小外甥,来了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中文书写能力退化得非常历害,几乎写不成句了(这个例子我在“杂记”中写过了么?)。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很多方面都比国外扎实,这一点国外都承认。

很多人主张孩子过来加拿大的最佳年龄是小学毕业后,中文忘不了了,而这个年龄孩子学的英文将来不会有口音,再晚点,英文就很难十分地道了。

小学生过来也要进行ESL测试,一般起步都是一、二级。也是ESL课程分着上,一些对语言要求不高的课程和当地孩子一起上。不过,小学生的ESL跳级比中学容易,好像比例更高一些。

课时、假期什么的,好像中小学一样,没什么区别。

如果孩子过来的早,我有个建议,一定让孩子参加个体育运动队,比如冰球、足球什么的(这里踢足球的孩子女孩远比男孩多,男孩还是爱打冰球),哪怕只是业余玩一玩,北美对运动的崇拜远胜于学习,通过这次冬奥会我更有感触了,这也是入乡随俗。我女儿就说过,如果她早几年过来,就去学打冰球了,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61:十二城记――素里(中)

[FONT=宋体]印度人移民加拿大要晚于中国人和日本人。但与中国的劳工移民和日本的渔业移民不同,早期的印度移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人,主要是在温哥华这一带贩木材。做生意的当然比做苦力的有钱了,所以那时候很多印度移民都是财主。[/FONT]

[FONT=宋体]后来印度国内发出了一件大事,一个干巴瘦老头儿带着老百姓和英国人干起来了。这个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的独立运动很快就影响到了加拿大,得到了这些加拿大印度移民的大力支援。这种支援首先是财力上的――在英国殖民地上捞来的钱大量流回国内,被用于推翻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统制。到后来钱捐得差不多了,就连人也“捐”出去了:[/FONT]1911[FONT=宋体]年前后,大批印度人从加拿大回流,直接投身国家独立运动,以至于在加拿大的印度人急剧减少,基本上都走光了。现在大温地区的印度人,大多数都是随着[/FONT]1967[FONT=宋体]年以后的新移民潮来到加拿大的。[/FONT]

[FONT=宋体]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她的海外人口数量绝对跟中国有一拼。但是,印度政府对海外移民那种宠爱程度,真让中国的海外游子们有点儿嫉妒。都知道政府里有外交部、国防部,您听说过有“海外游子部”的么?印度就有这么一个,当然名字要正式一点,叫做“海外印度人事务部”;印度国内有一个官方规定的正式节日,叫“海外印度人节”;印度政府还定期举行“海外印度人大会”,把飘泊在外的游子们招集到一块儿堆共商国是。当然,对海外印度人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国家承认双重国籍。[/FONT]

[FONT=宋体]其实早年间印度政府对海外的印度人也是待答不理的,并不怎么样。这个[/FONT]180[FONT=宋体]度的大弯子是怎么转过来的呢?还得说是有精明的政客从历史中总结出了经验: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上看,海外印度人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庞大力量,这股力量既然能在[/FONT]100[FONT=宋体]年前的印度独立运动中推波助澜,也就能在今天的政坛上发挥重要作用。印度是多党竞选的体制,无论何党何派,想要战胜政敌、执掌天下,这都是一支不用白不用的生力军。[/FONT]

[FONT=宋体]也许咱这么琢磨人家印度政府的心思有点不忒厚道,说不定人家也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呢?但不管怎么说吧,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海外同胞真是不错。不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这种事情不能绝对的攀比,毕竟世界上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比承认双重国籍的多一倍。只是,在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下,苦了那些入了外国籍的华人移民,特别是人到中年才移民海外的新移民,在国内打拼半辈子才换来的那点社保福利退休金什么的,都随着国籍的改变而灰飞烟灭,连回家探望老爹老娘都得先到使领馆申请签证。所以,现在华人新移民对加入加拿大国籍一事都十分慎重。[/FONT]

[FONT=宋体]这个话题打住,接着说素里。[/FONT]

[FONT=宋体]说到素里,有的人以为素里遍地是印度人,这是个误解,素里的印度人再多,也不过只占当地人口的[/FONT]20%[FONT=宋体],当地不包头巾、不吃咖哩的还是绝大多数。而且,印度人也爱扎堆儿,有的社区里印度人比例高一些,有的社区里印度人也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不是哪儿哪儿都多。[/FONT]

[FONT=宋体]虽远不及印度人的数量,但华人仍是素里少数族裔中的第二大户,排在菲律宾人和韩国人的前面。素里的华人大约有[/FONT]1[FONT=宋体]万[/FONT]4[FONT=宋体]千余人,其中多一半是近年过去的新移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的增长之中。新移民青睐素里这个地方,我想主要是因为下面这几方面的原因:[/FONT]

[FONT=宋体]首先是素里的房子相对比较便宜。五十几万加币在素里能买一套[/FONT]300[FONT=宋体]来平米、占地六、七百平米、十来年新的大[/FONT]House[FONT=宋体]。同样的价格拿到本拿比和列治文,买[/FONT]Townhouse[FONT=宋体]都不能挑大的,买[/FONT]House[FONT=宋体]只能找看着像简易板房那种,而且还得逮机会。要是在温西,那就什么都甭想了。而且素里针对本市近年来的人口快速增长,新建了大量的[/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一套[/FONT]150[FONT=宋体]平米上下的三室两卫,三十几万加币就可以拿下。而同样的房子,拿到本拿比、列治文,恐怕怎么也得五十来万、六十万的样子。当然,同是在素里,不同社区房子的价位也会有一些差异,这个后面介绍到素里几个主要社区时再继续谈。[/FONT]

[FONT=宋体]第二是素里的地理位置还不错。要说素里的房价低,大温地区还有更低的,但那些地方就显得有点偏远了,交通也不如素里方便,如果住在那边、每天往温哥华跑通勤,就似乎有点儿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了。素里距离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大约三十多公里,市中心还有“天车”通往温哥华,所以家在素里、工作地点的温市中心的大有人在。[/FONT]

[FONT=宋体]第三,素里是个“大城市”,而且是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城市”。中国人的理财观念普遍强于西人,非旺地不入。通过分析大温各城市的人口和族裔构成我发现了一条规律,凡是人口在[/FONT]10[FONT=宋体]万以内的小城镇,比如西温、北温、新西敏、穆迪港、高贵林港、白石、拉德纳、措瓦森这些,无一例外的都是“白人城镇”,华人的绝对人数很少,三、五千人就算是多的了。要说这些城镇无一不是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而且都是大温地面儿上最有文化底蕴“老区”,房价也不是都高,但多数华人、特别是新移民就是不太“感冒”。反观温哥华、本拿比、列治文、素里、高贵林这几个人口相对较多的城市,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人新移民涌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扎堆儿”心理外,大家还是更看好这几座城市的现有商机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置业也是投资呀,所谓“财聚旺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FONT]

[FONT=宋体]除了上面这三点外,素里的居住环境也说得过去,虽然不像温哥华、本拿比、高贵林那样占尽山水之优,但这里地势平坦、居住密度低,房子也普遍比较新。大片的森林、果园、庄稼地点缀在城市之中,生活在这里还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别忘了,素里还占着一项“大温之最”呢:人均占有公园的面积,素里是大温地区最多的。[/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小学的情况我了解的很有限。

加拿大的小学是从1年级到7年级,比我们长一年,不过他们小孩的入学年龄也比我们的小,是6岁,多数新移民的孩子过来都会被要求跳一级。

温哥华的小学数量好像比中学要多很多,大概是为了孩子上学绝对的就近吧。也有新移民家长对小学的择校都很热衷的,但还好,比例不像热衷中学择校的那么大。其实小学就更无所谓了,他这边完全是素质教育。

对了,因为是素质教育,学校的校外活动也特别多。像温西或西温的一些中国家长心目中所谓的“重点学校”,因为地处富人区,学校的课外活动有些是很奢的,费用昂贵。一些强努着进这种学区的“打工族”家长,负担此类费用很吃力,而孩子也有自卑感。这方面的事情我听一些老资格的新移民谈起过。这又给我反对中国家长择“名校”加了一个理由。

据我观察,好像越小的小孩,过来后对加拿大越喜欢,也越容易适应。我的小外甥,记得也是三、四年级时候过来的吧,他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在国内都显然有点孤僻,我原以为他不一定会喜欢这里,结果却正相反。

不过个人认为孩子来加拿大不宜过早,还说我的小外甥,来了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中文书写能力退化得非常历害,几乎写不成句了(这个例子我在“杂记”中写过了么?)。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很多方面都比国外扎实,这一点国外都承认。

很多人主张孩子过来加拿大的最佳年龄是小学毕业后,中文忘不了了,而这个年龄孩子学的英文将来不会有口音,再晚点,英文就很难十分地道了。

小学生过来也要进行ESL测试,一般起步都是一、二级。也是ESL课程分着上,一些对语言要求不高的课程和当地孩子一起上。不过,小学生的ESL跳级比中学容易,好像比例更高一些。

课时、假期什么的,好像中小学一样,没什么区别。

如果孩子过来的早,我有个建议,一定让孩子参加个体育运动队,比如冰球、足球什么的(这里踢足球的孩子女孩远比男孩多,男孩还是爱打冰球),哪怕只是业余玩一玩,北美对运动的崇拜远胜于学习,通过这次冬奥会我更有感触了,这也是入乡随俗。我女儿就说过,如果她早几年过来,就去学打冰球了,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谢谢楼主的回复.感觉很有帮助,因为我妹妹已在多伦多定居多年,所以我们登陆地点已是别无选择,我没有想过让孩子上私立学校,也是希望她能够就近读书.办移民前是打算等孩子小学五年级毕业再过去的,但是往往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再次谢谢楼主的建议,我想我会采纳的,让小孩子多参加点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祝福楼主合家幸福,安康!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61:十二城记――素里(中)

[FONT=宋体]印度人移民加拿大要晚于中国人和日本人。但与中国的劳工移民和日本的渔业移民不同,早期的印度移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人,主要是在温哥华这一带贩木材。做生意的当然比做苦力的有钱了,所以那时候很多印度移民都是财主。[/FONT]

[FONT=宋体]后来印度国内发出了一件大事,一个干巴瘦老头儿带着老百姓和英国人干起来了。这个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的独立运动很快就影响到了加拿大,得到了这些加拿大印度移民的大力支援。这种支援首先是财力上的――在英国殖民地上捞来的钱大量流回国内,被用于推翻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统制。到后来钱捐得差不多了,就连人也“捐”出去了:[/FONT]1911[FONT=宋体]年前后,大批印度人从加拿大回流,直接投身国家独立运动,以至于在加拿大的印度人急剧减少,基本上都走光了。现在大温地区的印度人,大多数都是随着[/FONT]1967[FONT=宋体]年以后的新移民潮来到加拿大的。[/FONT]

[FONT=宋体]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她的海外人口数量绝对跟中国有一拼。但是,印度政府对海外移民那种宠爱程度,真让中国的海外游子们有点儿嫉妒。都知道政府里有外交部、国防部,您听说过有“海外游子部”的么?印度就有这么一个,当然名字要正式一点,叫做“海外印度人事务部”;印度国内有一个官方规定的正式节日,叫“海外印度人节”;印度政府还定期举行“海外印度人大会”,把飘泊在外的游子们招集到一块儿堆共商国是。当然,对海外印度人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国家承认双重国籍。[/FONT]

[FONT=宋体]其实早年间印度政府对海外的印度人也是待答不理的,并不怎么样。这个[/FONT]180[FONT=宋体]度的大弯子是怎么转过来的呢?还得说是有精明的政客从历史中总结出了经验: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上看,海外印度人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庞大力量,这股力量既然能在[/FONT]100[FONT=宋体]年前的印度独立运动中推波助澜,也就能在今天的政坛上发挥重要作用。印度是多党竞选的体制,无论何党何派,想要战胜政敌、执掌天下,这都是一支不用白不用的生力军。[/FONT]

[FONT=宋体]也许咱这么琢磨人家印度政府的心思有点不忒厚道,说不定人家也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呢?但不管怎么说吧,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海外同胞真是不错。不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这种事情不能绝对的攀比,毕竟世界上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比承认双重国籍的多一倍。只是,在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下,苦了那些入了外国籍的华人移民,特别是人到中年才移民海外的新移民,在国内打拼半辈子才换来的那点社保福利退休金什么的,都随着国籍的改变而灰飞烟灭,连回家探望老爹老娘都得先到使领馆申请签证。所以,现在华人新移民对加入加拿大国籍一事都十分慎重。[/FONT]

[FONT=宋体]这个话题打住,接着说素里。[/FONT]

[FONT=宋体]说到素里,有的人以为素里遍地是印度人,这是个误解,素里的印度人再多,也不过只占当地人口的[/FONT]20%[FONT=宋体],当地不包头巾、不吃咖哩的还是绝大多数。而且,印度人也爱扎堆儿,有的社区里印度人比例高一些,有的社区里印度人也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不是哪儿哪儿都多。[/FONT]

[FONT=宋体]虽远不及印度人的数量,但华人仍是素里少数族裔中的第二大户,排在菲律宾人和韩国人的前面。素里的华人大约有[/FONT]1[FONT=宋体]万[/FONT]4[FONT=宋体]千余人,其中多一半是近年过去的新移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的增长之中。新移民青睐素里这个地方,我想主要是因为下面这几方面的原因:[/FONT]

[FONT=宋体]首先是素里的房子相对比较便宜。五十几万加币在素里能买一套[/FONT]300[FONT=宋体]来平米、占地六、七百平米、十来年新的大[/FONT]House[FONT=宋体]。同样的价格拿到本拿比和列治文,买[/FONT]Townhouse[FONT=宋体]都不能挑大的,买[/FONT]House[FONT=宋体]只能找看着像简易板房那种,而且还得逮机会。要是在温西,那就什么都甭想了。而且素里针对本市近年来的人口快速增长,新建了大量的[/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一套[/FONT]150[FONT=宋体]平米上下的三室两卫,三十几万加币就可以拿下。而同样的房子,拿到本拿比、列治文,恐怕怎么也得五十来万、六十万的样子。当然,同是在素里,不同社区房子的价位也会有一些差异,这个后面介绍到素里几个主要社区时再继续谈。[/FONT]

[FONT=宋体]第二是素里的地理位置还不错。要说素里的房价低,大温地区还有更低的,但那些地方就显得有点偏远了,交通也不如素里方便,如果住在那边、每天往温哥华跑通勤,就似乎有点儿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了。素里距离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大约三十多公里,市中心还有“天车”通往温哥华,所以家在素里、工作地点的温市中心的大有人在。[/FONT]

[FONT=宋体]第三,素里是个“大城市”,而且是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城市”。中国人的理财观念普遍强于西人,非旺地不入。通过分析大温各城市的人口和族裔构成我发现了一条规律,凡是人口在[/FONT]10[FONT=宋体]万以内的小城镇,比如西温、北温、新西敏、穆迪港、高贵林港、白石、拉德纳、措瓦森这些,无一例外的都是“白人城镇”,华人的绝对人数很少,三、五千人就算是多的了。要说这些城镇无一不是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而且都是大温地面儿上最有文化底蕴“老区”,房价也不是都高,但多数华人、特别是新移民就是不太“感冒”。反观温哥华、本拿比、列治文、素里、高贵林这几个人口相对较多的城市,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人新移民涌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扎堆儿”心理外,大家还是更看好这几座城市的现有商机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置业也是投资呀,所谓“财聚旺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FONT]

[FONT=宋体]除了上面这三点外,素里的居住环境也说得过去,虽然不像温哥华、本拿比、高贵林那样占尽山水之优,但这里地势平坦、居住密度低,房子也普遍比较新。大片的森林、果园、庄稼地点缀在城市之中,生活在这里还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别忘了,素里还占着一项“大温之最”呢:人均占有公园的面积,素里是大温地区最多的。[/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哈哈,看来楼主将来如果要在加拿大买房,素里一定是首选啦!
我喜欢素里,嘻嘻,就是不知道小学和中学教育水平如何,学校多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62:十二城记――素里(下)

[FONT=宋体]素里北起菲沙河南岸、南抵美加边境,东与三角洲([/FONT]Delta[FONT=宋体])为邻、西与兰里([/FONT]Langley[FONT=宋体])接壤。这样一片广阔的地域,据目测应该能装得下两个温哥华了。以素里现有的那点儿人口,在这么大的地面上遍地开花,的确使整座城市看上去显得很零乱。[/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总的来说,北素里发展得早,有一定基础,相邻的两三个社区还能呼应起来。到了中南部,那几个社区就基本上谁也不挨谁了,彼此间隔着一片片的农田、菜地、果园,就跟乡下的自然村儿似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西北角上的社区叫做[/FONT]Whalley[FONT=宋体],素里最早就是从这儿起步的,因为这个社区隔着菲沙河正对着当时的省城新西敏,位置就相当于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那是名副其实的桥头堡、排头兵。直到今天这里都是从温哥华进入素里的门户――温市中心过来的“天车”,终点站就设在[/FONT]Whalley[FONT=宋体]。可惜的是市政府一度放弃了这块本来已经初具规模的“根据地”,转到外线发展。事儿就是这样,如果[/FONT]Whalley[FONT=宋体]从来没有做过素里的“首都”,焉不叽的自己往前拱,也许发展得也不错了,最害人的就是这种曾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却突然被抛弃的经历,搁谁也得破罐子破摔。所以打那儿以后[/FONT]Whalley[FONT=宋体]元气大伤,治安、市容等方面都不是令人十分满意。有一回我看电视,见一印裔大汉正对着镜头“哭诉”,说他某天半夜[/FONT]12[FONT=宋体]点左右,就在[/FONT]Whalley[FONT=宋体]“天车”站的站台上差点让人给抢了(我估计是抢钱,不是抢人),大汉报怨“运联”(天车的运营管理单位)方面没有在车站提供必要的安保措施。[/FONT]
[FONT=宋体][/FONT]
Whalley[FONT=宋体]的核心区域,就是被重新建立起来的[/FONT]City Center[FONT=宋体],但是毕竟走过了一圈太大的弯路,想重现昔日繁华,素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有一次去素里就是乘“天车”去的,走出终点站[/FONT]King Gaorge[FONT=宋体],举目四望,不敢相信这是一座城市的“市中心”:既没有本拿比、列治文这等“大城市”的繁华热闹,也不像穆迪港、措瓦森那般白人小镇的紧凑温馨。几座高层公寓东一栋、西一栋地矗立着,中间隔着杂草丛生的荒地。沿着[/FONT]King Gaorge[FONT=宋体]大街往北,虽然包括“大统华”(加西地区最大的华人超市)在内的那一片商业区颇具规模,但给人的感觉更像城市边缘地带的那种大卖场,而找不到中心商业区特有的金店银街、车水马龙的气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个人认为素里的市中心建设面临一个难题:如果仅从居住角度来说,搬来素里的人们更多的是冲着她价格相对“亲民”的[/FONT]House[FONT=宋体]来的,选择住市中心公寓(主要是多层公寓)和[/FONT]Townhouse[FONT=宋体]的人数有限,如果她不能建立起一个类似本拿比[/FONT]Metro Town[FONT=宋体]那样的商务与商业并重的“城市副中心”(如果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算是大温地区的主中心的话),她很难在这么大的一片区域内聚起人气。但是话也说回来了,一个[/FONT]200[FONT=宋体]万人的大温,能支撑起几个像点样的“城市副中心”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印度人进入素里比较早,[/FONT]Whalley[FONT=宋体]这个当时的“首善之区”自然是定居首选,他们陪着[/FONT]Whalley[FONT=宋体]经历了从兴到衰再到二次崛起,不离不弃、厮守至今,这里今天仍是素里印度人最多的社区之一。一反喜欢住市中心的习惯,华人在[/FONT]Whalley[FONT=宋体]的人口并不多,只是印度人的十分之一多一点,数量还排在菲律宾人的后面。[/FONT]
[FONT=宋体][/FONT]
Whalley[FONT=宋体]往东,北素里东部的社区叫做[/FONT]Guildford[FONT=宋体]。比较起来,这应该算是素里的一个“好区”。社区中心的商业区,从规模上来说与市中心的那个相差无几,住在这边生活应该很方便。有加拿大著名的[/FONT]1[FONT=宋体]号高速公路穿区而过,顺这条路往北过菲沙河直通温哥华、往东南一直走不下路,您就到大西洋了。[/FONT]
[FONT=宋体][/FONT]
Guildford[FONT=宋体]的西区,就是从市中心过来的那一边,沿街面的住宅以多层公寓和[/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为主,而东、南、北三个方向上则基本上都是[/FONT]House[FONT=宋体]区。特别是[/FONT]Guildford[FONT=宋体]的东部,街区、房子尤其整齐、漂亮,这其中要重点介绍一下[/FONT]Guildford[FONT=宋体]的东北角被[/FONT]1[FONT=宋体]号高速公路和菲沙河岸圈起来的那片枣核形区域――[/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温的华人新移民都知道[/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称那里为“台湾村”。[/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偏安一隅,交通又比较封闭,所以“圈儿”里治安据说很好,大概贼也怕犯了事儿跑不出去。[/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里面全部是独立[/FONT]House[FONT=宋体],没有其他住宅形式,而且这里的[/FONT]House[FONT=宋体]从外观上看普遍比较整齐像样儿,看不见那种东倒西歪的木板儿窝棚。“圈儿”里的[/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中学,据说也是大温地区排名比较靠前的公校之一。因为这几个缘故,很多打算在素里置业的华人新移民,都会把[/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定为一个主要目标。大概也正因为如此,[/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的房价在北素里算是最高的,同样的房子,只要是跳出[/FONT]1[FONT=宋体]号高速的包围圈儿,价格就能便宜下来十万、八万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是,[/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本身不是一个“社区”,她隶属于[/FONT]Guildford[FONT=宋体],所以“圈儿”里的公共服务设施、买卖店铺都规模有限,要泡个图书馆、逛逛“大商场”什么的,只能出“圈儿”往[/FONT]Guildford[FONT=宋体]社区中心那边去,有点不太方便。另外还有人反映此间交通也是个问题,若大的[/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只有两三个对外出口,高峰时会有些拥堵。我几次进出[/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都不是在高峰期,所以对这个话题不好评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素里,[/FONT]Guildford[FONT=宋体]是印度人最少的社区之一,少数族裔中,这里最多的是华人,印度人连第二都排不上,排第二位的是韩国人。说到[/FONT]Fraser Heights[FONT=宋体]那个“台湾村”的外号儿,不知道是不是曾经那里住过很多的台湾人,但据目前住在“圈儿”里的人反映,那儿的台湾人好像并不多……[/FONT]
[FONT=宋体][/FONT]
Guildford[FONT=宋体]往南的社区叫做[/FONT]Fleetwood[FONT=宋体],我认识的一对早年从东南亚移民过来的华人夫妇就住在这一区。我曾去他家作过客,对这个社区的印象……怎么说呢?虽不及[/FONT]Guildford[FONT=宋体]那边,但总的来说也还不错。[/FONT]Fleetwood[FONT=宋体]是一个多族裔和谐共处的社区。那位老哥曾站在他家门口一家一家地指给我他那一条街上的邻居都是哪国的。我听了听,除了有两三户印度人外,其他的七、八家没重样儿的。老哥隔壁就是一家印度人,两家相处的非常好,一家外出几天,就会把自家的钥匙交给另一家,请对方帮忙照看门户。老哥、老嫂两口子都对中印两族裔老死不相往来的传闻既不屑又不解:与印度人做邻居怎么了?印度人挺好呀……这两口子对异族友邻的态度,令我想起了某次在温哥华飞往北京航班上的遭遇:一个操普通话的中年男人登机后,发现他的座位旁是一位包头巾、留大胡子的印度老人,于是说什么也不肯入座,非要让空姐儿给他调座位,理由很简单:我就是不愿意挨着印度人。我不知道是印度人抱着他家孩子跳井了还是怎么着了,怎么就那么苦大仇深呢?当时看那位“老大”衣冠楚楚、气宇轩昂的样子,也像是在街面儿上混过的,可一比照眼前这两位朴实、友善的华人老侨,白瞎他那口儿挺俏皮的普通话了。[/FONT]
[FONT=宋体][/FONT]
Newton[FONT=宋体]在[/FONT]Whalley[FONT=宋体]的南面,相当于素里左腰的部位。按说这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社区:区内遍布公园绿地;沿着[/FONT]King Gaorge[FONT=宋体]大街往北,不远就是素里的中心区;社区的西侧是北三角洲([/FONT]North Delta[FONT=宋体]),一个很安宁的白人小镇。可是,这里却是素里华人最少的一个社区。华人少,当然印度人就多。[/FONT]Newton[FONT=宋体]的印度人比例,在素里排第一位,大约有近[/FONT]5[FONT=宋体]万印裔移民住在这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在大温的印度人也是来自五湖四海,连语言都不一样,最多的是说旁遮比语([/FONT]Panjabi[FONT=宋体])的,就是男人一律包头巾、上了岁数都留大胡子的那一族;然后是说印地语([/FONT]Hindi[FONT=宋体])的;比较少的是说乌尔都语([/FONT]Urdu[FONT=宋体])的。对外国的这些民族我弄不忒明白,有一回我坐飞机旁边也坐了一位包头巾、穿袍服的白胡子老头儿,很严肃,目不斜视跟“先知”似的。空姐儿送饮料的时候,老头儿就要了一杯水。到我这儿我犹豫了一下,因为不知道“先知”有什么民族、宗教方面的禁忌没有,可转念一想,这是公共场合,再说不知者不怪嘛,于是按往常的习惯仍然要了啤酒。老头儿看了看我手里的啤酒,竟然转头也向空姐儿要了一听儿。我这才知道包头巾的大胡子们原来也好喝两口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无论是从[/FONT]Newton[FONT=宋体]往西到[/FONT]Coverdale[FONT=宋体],还是从[/FONT]Fleetwood[FONT=宋体]往南到[/FONT]Coverdale[FONT=宋体],就都要穿过大片的农田、果园了。[/FONT]Coverdale[FONT=宋体]地属素里,但是跟另外几个兄弟社区谁也不挨着,反而是离东边的兰里更近。在[/FONT]2000[FONT=宋体]年前后,[/FONT]Coverdale[FONT=宋体]还是素里人口最少的社区,只这几年的功夫,眼看着就快要追上[/FONT]Fleetwood[FONT=宋体]和[/FONT]Guildford[FONT=宋体]了。所以从人口增长的比例来看,[/FONT]Coverdale[FONT=宋体]当属素里“窜个儿”窜得最猛的社区。曾有朋友邀我去看过他刚刚在[/FONT]Coverdale[FONT=宋体]买的房子,一套三层的新[/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一层是车库,二层是客厅、厨房和餐厅,三层是两间卧室,大概一百四、五十平米,三十几万加币。这样的价格如果在列治文、本拿比,恐怕只够买套旧公寓的。朋友开车拉着我在[/FONT]Coverdale[FONT=宋体]附近转了转,我发现当地有大量正在施工的楼盘,基本上都是这一类的[/FONT]Townhouse[FONT=宋体]和小面积的独栋[/FONT]House[FONT=宋体],看来[/FONT]Coverdale[FONT=宋体]的人口还得快速攀升。但是真正让[/FONT]Coverdale[FONT=宋体]在大温地区扬名立万儿的,却并非是她热衷于向新移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住宅,而是这里每年都要举办的牛仔节。那是一项在整个大温地区都很受追捧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到时候跑过去凑热闹的人非常多,跟赶庙会似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搬个小板凳坐听,我刚才查了一下,素里有不少农场转让,就算在国内也不算贵,没准哪天变成住宅地,发大了.直接从地主变成开发商

温哥华很多城市都有大片的农场用地,最多的比如素里、三角洲和列治文等。农场的相对价格要比住宅便宜得多,但政府对农场征的税也比住宅高得多。另一方面,业主要对农场内的房屋进行扩建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事实上住宅用地也一样,你对自己家的住宅进行扩建或是外立面的改变,都要把方案报给市政府(其实中国也是这么规定的,不过大家都私搭乱建,政府也管不过来),市政府要组织听证后才能决定批不批准。

关于农场变宅地的问题,不那么容易,首先,温哥华发展得再快,也不能和中国比,中国是在还过去几十年的旧帐,对住宅的需求是井喷状态,所以才出现大批农田被用来开发。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当地政府曾提醒过有类似想法的投资者:现有的农业用地都是永久的农业用地,不要幻想被政府批准用来建设住宅。

目前温哥华新增加的住宅主要是来自这么几个渠道:1、提高现有的住宅密度,比如拆掉老House盖Townhouse或公寓;2、利用城市周边的荒地,比如河滩或是杂树林子;3、是一些废弃的工业用地和城市内预留的空地。

最不太可能被用来建住宅的,就是农场用地。列治文的东部有大片的农场,但市政府宁可在西边的海边填海,也不侵占东边的农田……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觉得选个休闲类的农场安家是个明智之举,价钱相当于买个house,150万差不多了,据说在多伦多更便宜,自己有点事情做,不用累脖,多少要比坐吃山空强.我觉得花卉园艺就行.无奈太太不乐意了,本来就是我连骗带劝的才同意移民,得,现在直接发配乡下了。不过去了之后,碰几鼻子灰就会乖乖的去当地主婆,当然是没丫鬟伺候的那种。
楼主说的变成住宅的可能性问题,确实不能当成投资的目的,不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周边农业地升值潜力很大。不过楼主说政府说农场税高于房产税,我不太相信,我知道发达国家包括加拿大对农业是补贴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听楼主说您是在温哥华小住的时间去图书馆收集这些城市的资料, 对当地的了解比真正的当地人更清楚. 想问楼主在图书馆看的是英文还是中文材料? 如果是英文资料, 楼主的英语阅读水平了得呀! 再整成现在的文章, 中文功底亦是了得, 敬佩啊!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