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看完了楼主的连载,几年前,曾特意去温哥华小住过几天,虽然去的地方不多,了解的也没有楼主这么详细.但看到楼主写的English bay,西温,北温,列治文等地还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还记得走出温哥华机场的那一刻闻到的空气的味道.也永远怀念维多利亚岛的碧水蓝天.如果为了孩子的教育算是一个很好的理由的话,我也办了移民,与楼主不同的是我们办的是技术移民,目前在等PL.我女儿今年九岁,现在国内读小学三年级,楼主能说下新移民孩子上小学的情况吗?期待中...
谢谢楼主的回复.感觉很有帮助,因为我妹妹已在多伦多定居多年,所以我们登陆地点已是别无选择,我没有想过让孩子上私立学校,也是希望她能够就近读书.办移民前是打算等孩子小学五年级毕业再过去的,但是往往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再次谢谢楼主的建议,我想我会采纳的,让小孩子多参加点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祝福楼主合家幸福,安康!小学的情况我了解的很有限。
加拿大的小学是从1年级到7年级,比我们长一年,不过他们小孩的入学年龄也比我们的小,是6岁,多数新移民的孩子过来都会被要求跳一级。
温哥华的小学数量好像比中学要多很多,大概是为了孩子上学绝对的就近吧。也有新移民家长对小学的择校都很热衷的,但还好,比例不像热衷中学择校的那么大。其实小学就更无所谓了,他这边完全是素质教育。
对了,因为是素质教育,学校的校外活动也特别多。像温西或西温的一些中国家长心目中所谓的“重点学校”,因为地处富人区,学校的课外活动有些是很奢的,费用昂贵。一些强努着进这种学区的“打工族”家长,负担此类费用很吃力,而孩子也有自卑感。这方面的事情我听一些老资格的新移民谈起过。这又给我反对中国家长择“名校”加了一个理由。
据我观察,好像越小的小孩,过来后对加拿大越喜欢,也越容易适应。我的小外甥,记得也是三、四年级时候过来的吧,他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在国内都显然有点孤僻,我原以为他不一定会喜欢这里,结果却正相反。
不过个人认为孩子来加拿大不宜过早,还说我的小外甥,来了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中文书写能力退化得非常历害,几乎写不成句了(这个例子我在“杂记”中写过了么?)。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很多方面都比国外扎实,这一点国外都承认。
很多人主张孩子过来加拿大的最佳年龄是小学毕业后,中文忘不了了,而这个年龄孩子学的英文将来不会有口音,再晚点,英文就很难十分地道了。
小学生过来也要进行ESL测试,一般起步都是一、二级。也是ESL课程分着上,一些对语言要求不高的课程和当地孩子一起上。不过,小学生的ESL跳级比中学容易,好像比例更高一些。
课时、假期什么的,好像中小学一样,没什么区别。
如果孩子过来的早,我有个建议,一定让孩子参加个体育运动队,比如冰球、足球什么的(这里踢足球的孩子女孩远比男孩多,男孩还是爱打冰球),哪怕只是业余玩一玩,北美对运动的崇拜远胜于学习,通过这次冬奥会我更有感触了,这也是入乡随俗。我女儿就说过,如果她早几年过来,就去学打冰球了,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FONT=宋体]印度人移民加拿大要晚于中国人和日本人。但与中国的劳工移民和日本的渔业移民不同,早期的印度移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人,主要是在温哥华这一带贩木材。做生意的当然比做苦力的有钱了,所以那时候很多印度移民都是财主。[/FONT]
[FONT=宋体]后来印度国内发出了一件大事,一个干巴瘦老头儿带着老百姓和英国人干起来了。这个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的独立运动很快就影响到了加拿大,得到了这些加拿大印度移民的大力支援。这种支援首先是财力上的――在英国殖民地上捞来的钱大量流回国内,被用于推翻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统制。到后来钱捐得差不多了,就连人也“捐”出去了:[/FONT]1911[FONT=宋体]年前后,大批印度人从加拿大回流,直接投身国家独立运动,以至于在加拿大的印度人急剧减少,基本上都走光了。现在大温地区的印度人,大多数都是随着[/FONT]1967[FONT=宋体]年以后的新移民潮来到加拿大的。[/FONT]
[FONT=宋体]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她的海外人口数量绝对跟中国有一拼。但是,印度政府对海外移民那种宠爱程度,真让中国的海外游子们有点儿嫉妒。都知道政府里有外交部、国防部,您听说过有“海外游子部”的么?印度就有这么一个,当然名字要正式一点,叫做“海外印度人事务部”;印度国内有一个官方规定的正式节日,叫“海外印度人节”;印度政府还定期举行“海外印度人大会”,把飘泊在外的游子们招集到一块儿堆共商国是。当然,对海外印度人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国家承认双重国籍。[/FONT]
[FONT=宋体]其实早年间印度政府对海外的印度人也是待答不理的,并不怎么样。这个[/FONT]180[FONT=宋体]度的大弯子是怎么转过来的呢?还得说是有精明的政客从历史中总结出了经验: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上看,海外印度人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庞大力量,这股力量既然能在[/FONT]100[FONT=宋体]年前的印度独立运动中推波助澜,也就能在今天的政坛上发挥重要作用。印度是多党竞选的体制,无论何党何派,想要战胜政敌、执掌天下,这都是一支不用白不用的生力军。[/FONT]
[FONT=宋体]也许咱这么琢磨人家印度政府的心思有点不忒厚道,说不定人家也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呢?但不管怎么说吧,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海外同胞真是不错。不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这种事情不能绝对的攀比,毕竟世界上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比承认双重国籍的多一倍。只是,在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下,苦了那些入了外国籍的华人移民,特别是人到中年才移民海外的新移民,在国内打拼半辈子才换来的那点社保福利退休金什么的,都随着国籍的改变而灰飞烟灭,连回家探望老爹老娘都得先到使领馆申请签证。所以,现在华人新移民对加入加拿大国籍一事都十分慎重。[/FONT]
[FONT=宋体]这个话题打住,接着说素里。[/FONT]
[FONT=宋体]说到素里,有的人以为素里遍地是印度人,这是个误解,素里的印度人再多,也不过只占当地人口的[/FONT]20%[FONT=宋体],当地不包头巾、不吃咖哩的还是绝大多数。而且,印度人也爱扎堆儿,有的社区里印度人比例高一些,有的社区里印度人也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不是哪儿哪儿都多。[/FONT]
[FONT=宋体]虽远不及印度人的数量,但华人仍是素里少数族裔中的第二大户,排在菲律宾人和韩国人的前面。素里的华人大约有[/FONT]1[FONT=宋体]万[/FONT]4[FONT=宋体]千余人,其中多一半是近年过去的新移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的增长之中。新移民青睐素里这个地方,我想主要是因为下面这几方面的原因:[/FONT]
[FONT=宋体]首先是素里的房子相对比较便宜。五十几万加币在素里能买一套[/FONT]300[FONT=宋体]来平米、占地六、七百平米、十来年新的大[/FONT]House[FONT=宋体]。同样的价格拿到本拿比和列治文,买[/FONT]Townhouse[FONT=宋体]都不能挑大的,买[/FONT]House[FONT=宋体]只能找看着像简易板房那种,而且还得逮机会。要是在温西,那就什么都甭想了。而且素里针对本市近年来的人口快速增长,新建了大量的[/FONT]Townhouse[FONT=宋体],一套[/FONT]150[FONT=宋体]平米上下的三室两卫,三十几万加币就可以拿下。而同样的房子,拿到本拿比、列治文,恐怕怎么也得五十来万、六十万的样子。当然,同是在素里,不同社区房子的价位也会有一些差异,这个后面介绍到素里几个主要社区时再继续谈。[/FONT]
[FONT=宋体]第二是素里的地理位置还不错。要说素里的房价低,大温地区还有更低的,但那些地方就显得有点偏远了,交通也不如素里方便,如果住在那边、每天往温哥华跑通勤,就似乎有点儿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了。素里距离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大约三十多公里,市中心还有“天车”通往温哥华,所以家在素里、工作地点的温市中心的大有人在。[/FONT]
[FONT=宋体]第三,素里是个“大城市”,而且是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城市”。中国人的理财观念普遍强于西人,非旺地不入。通过分析大温各城市的人口和族裔构成我发现了一条规律,凡是人口在[/FONT]10[FONT=宋体]万以内的小城镇,比如西温、北温、新西敏、穆迪港、高贵林港、白石、拉德纳、措瓦森这些,无一例外的都是“白人城镇”,华人的绝对人数很少,三、五千人就算是多的了。要说这些城镇无一不是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而且都是大温地面儿上最有文化底蕴“老区”,房价也不是都高,但多数华人、特别是新移民就是不太“感冒”。反观温哥华、本拿比、列治文、素里、高贵林这几个人口相对较多的城市,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人新移民涌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扎堆儿”心理外,大家还是更看好这几座城市的现有商机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置业也是投资呀,所谓“财聚旺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FONT]
[FONT=宋体]除了上面这三点外,素里的居住环境也说得过去,虽然不像温哥华、本拿比、高贵林那样占尽山水之优,但这里地势平坦、居住密度低,房子也普遍比较新。大片的森林、果园、庄稼地点缀在城市之中,生活在这里还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别忘了,素里还占着一项“大温之最”呢:人均占有公园的面积,素里是大温地区最多的。[/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搬个小板凳坐听,我刚才查了一下,素里有不少农场转让,就算在国内也不算贵,没准哪天变成住宅地,发大了.直接从地主变成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