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的口水话(一)

新移民的口水话(二十)雪花飘飘“姚蜜”到

:wdb17:雪花飘飘“姚蜜”到





9号,中午12点。

AIR CENTER的看台。

半小时后,火箭和猛龙两队将在此厮杀。

“每队有5个队员上场,一场比赛分上下两场共4段,每段12分钟”,LG坐下后就给我扫盲。我对体育不甚热衷,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本来就兴趣广泛,担心再喜欢上体育,精力不够。。。这次是被LG连哄带骗地撮到了NBA的赛场。

自打知道火箭要来多伦多会猛龙后,LG表现得格外体贴,一边叹着球票太贵,一边又用期待的眼神看我。我深知,该同学是等我出言反驳,反驳说,不贵不贵不贵。。。“姚明出场了,你自己先看一会儿,啊?”LG的篮球课上到一半,就让我现场自学了,拿出望远镜研究起姚明来。

。。。球票上印的时间是12点半,我们从住处到球馆,坐一路公车,再转地铁,大约45分钟,但在LG的催逼之下,10点15我们就出门了。该同学在厨房里忙了一早上,弄早餐,还准备了在赛场吃的鸡蛋饼和卤牛肉。一路上雪花飘飘,LG激情滔滔,恍若恋爱时节,灌了我满满一耳朵的NBA和姚明。

过去都是看电视直播,或转播,现场看NBA比赛,LG也是第一次,“有点激动。”

象LG这样的“姚蜜”,现场还真不少。。。

是猛龙队的主场,现场支持的球迷当然极多,鬼佬们有节奏地加油助阵,或在火箭投篮及进攻时发出嘘声。姚明表现平平,失误也多,麦蒂只顾自己玩,不怎么传球。。。LG等一众“姚蜜”温文尔雅地看着,恨得我牙痒痒,想掐LG,平时嗓门那么大,这时要他们喊,怎么个个都这么斯文起来了,到底是中国性格。。。连我们后排的西人老太太也情绪激动地不断叫“YES”呢。

来看球的也颇有一些中国MM或JJ,大多和我一样,是看热闹的。。。篮球宝贝的热舞很劲,长发成了最有力的道具;猛龙队的吉祥物满场搞笑;中场休息时,有一个踩单轮车顶碗的节目,一位穿粉红超短旗袍的中国姑娘表演,技艺高超,我只是不喜欢她的旗袍,实在太短了,旗袍是中国女人的一个符号,东方式的性感,应该是含蕴优雅的,怎么可以短到超短裙的程度呢。

上半场火箭领先,可到了第三节时,猛龙就追上来了,这之后火箭连连挫败,再无翻身机会,最后输了13分,成了80:93。猛龙快到90分时,身后的鬼佬们叫道WE WANT PIZZA!主场打到100分,全场观众都有免费PIZZA吃,这时LG也跟着说WE WANT PIZZA,我知道他是极端沮丧了。

“偶象也是人,不是神,姚明不可能每一场都打得好,也许他下一场发挥得会好一些”,LG看起来还是理性的“姚蜜”,“下次带你来看易建联打球。”

。。。大概是在AIR CENTER连喝了两杯咖啡的缘故,此刻眼皮打架,我还是睡不着。LG一向有就地睡着的本事,早睡了几觉了。。。下一次的篮球课,估计得阿联来时接着上了。完成了LG睡前布置的作业,写完了这篇博客,我也要上床去数绵羊了。:wdb6:
 
回复: 新移民的口水话(一)

真不容易,学这要对数字敏感,同时英语也要好才行啊,职业生涯要达到在国内的高度,起码要再读个MBA再加上N年的历练呢,慢慢来吧,移民都不容易啊
 
新移民的口水话(二十一)写给南京: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wdb7:写给南京: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七十年前的这个清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30万人,如果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会是一串多长的名单?以每分钟读120个汉字的速度,要连续不停地读上125个小时!

从此,秦淮河的记忆不再只有六朝金粉的奢华,更多了三十万人的血与泪!长江依旧东流入海,但南京这段,呜咽幽鸣,三十万具尸体,堵塞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甚至堵塞了整个中国的现当代史。

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

多伦多LINC班上,有一位同学旅日多年,向大家介绍过日本的文化和风情,讨论时我提到了南京大屠杀,一位印度同学回应说,这都是历史了,都过去了。。。一次华界聚会时,一位老艺术家提到南京大屠杀,即席唱了一首抗日的老歌,我记不清歌词,里面既有“打倒小日本”,又有“打死了翻译官”,当时大家都笑了,问,怎么第一枪就打死了作翻译官的中国人?老艺术家说,汉奸,第一枪就要打!座中一位风度颇佳的男士表达了不同观点,说,我们为什么要移民来加拿大,就是要过全新的生活,我不愿意我的儿子生活在中国沉重的历史包袱里,我要给他和这里白人孩子一样的幸福生活,我不会和他说这些过去的事情,您老看我也和这汉奸一样了?老艺术家评判说,差不离了。尽管有几分开玩笑的意思,尽管我不是座中主客,我还是敬了老人一杯,并“声讨”那位男士说“你儿子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你不说不代表他长大后不会问,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判,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们对犹太人的二战记忆体验不深,只有隔靴搔痒的同情,所以我理解印度同学的想法,但对中国男士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我不赞成逢日必反,那是极端的民族主义。一切中日问题,在国内都容易引发板砖大战,那些坛子里的网虫们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喜欢逞口舌之快,但在现实生活里,并没有多少责任感,是日本电子产品最积极的消费者;侨居海外的移民,多是拖家带口人近中年了,感性之余亦有理性,想不至太过极端,我没想到会在多伦多听到如此“理性”过头的话。。。当然,怎么教育儿子是人家的家务事,我辈岂可指手划脚,就当他爱子心切,太想给孩子一个完美世界了吧。不过,从来没有完美世界。

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它的历史有关。在19世纪的这个百年,以及这之前的岁月,南京是从容娴雅、甚至纸醉金迷的,紫气笼罩,金陵帝王洲;20世纪的这个百年,被七十年前的鲜血彻底染红了,南京成了一座死城,一座悲伤之城。这种悲伤持续不散,也许还需要一个百年,才能淡忘。。。《新周刊》曾出专辑评点全国各名城,给南京的形容词就是“悲伤”,30万魂灵不远,如何不悲伤?!

。。。1937年,外婆还是十岁多的小女孩,她的父母带着她和弟弟从南京城里逃难,逃到了江北浦口的一个乡下。因为好奇,她拣起了地上的一个弹片,结果就在手上炸开,我记忆里的外婆,左手的大拇指一直是弯曲不能伸展的。。。八年抗战,爷爷是国军党的军医,东征西走,常常命悬一线;我奶奶在战场上生下我父亲,没有产床,没有医院,她自己接生,不久染病死去,只能就地掩埋。。。等我有意识要记录时,老人们已相继离去,留下来的只有零星的片断。。。现在的人,还记得多少?纪录片《南京》在南京放映时遭遇冷场,令外籍制作人士气愤。LG和我在网上下载看了,心情沉重而悲愤。当年我还是小女孩,在大屠杀纪念馆,不敢看馆里提供的录像资料,现在补了这一课。。。张纯如不堪承受记忆之重,离去了,我们活着的人,到底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呢?

。。。读中学时,一个冬日,我和同学坐大巴去江东门大屠杀纪念馆。售票员好奇,说,大冷的天,你们两个小姑娘,去那个鬼不生蛋的地方干什么?那时出了水西门都算郊区了,江东门就更是人烟稀少,大屠杀纪念馆棺材状的外观让人一眼就感到压抑,进门两边就是展示橱窗,里面都是现场挖出的白骨。我大着胆子观看,并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做恶梦,再也没去过纪念馆。我是学《中国历史》第四册都要折起书页的人(那一页是日军侵华图片,我不敢看)。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展示厅里的一些实物,刀刃卷曲的日本战刀,要砍杀多少颗头颅才会如此!用来清洗刀上人血的铁桶,锈迹斑斑,每一个锈斑后有多少寡妇孤儿的血泪!

最震撼的是图片,先是伤心,后来看着看着就感到了灰心。。。年轻的中国男人,被当成刺杀的靶子,在刺刀过来的一瞬,他脸上的表情是呆滞的,他有没有想起浴血沙场的战友,有没有想起她。。。一道白光,那是刀刃,在一个出家人(!)的颈后闪过,他双手合十,犹在念佛!日本人没有放下屠刀,我们的国人却就地成佛了!!。。。当年按快门的这些照相人,我不知道是日本军人,还是战地记者,面对如此人间惨景,如何按得下快门?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非洲秃鹫叼食濒死非洲儿童,摄影者最后的结局是自杀。。。南京失陷,大屠城,30万,就是30万木头桩子,一个个砍杀也费日持久呀,为什么人的意志与精神,也随着城池沦陷而崩溃了?就这样,默默地接受了刀下鬼的命运??

南京,1937年的南京,元气大伤,真身已倒,被恐惧和麻木占领。这以后,南京气质大变,即便是歌舞升平的今天,南京人自诩“大萝卜”以示憨直不争、满足现状,也终是不济,70年前所伤的元气仍未恢复。

真正的不争,是以拥有“争”的资本为前提的,阿Q除了过过嘴瘾(这与一些南京人也象,我少时坐公车,永远有语调油滑的小伙子,用南京方言在车上大声说笑,以逗乐众人为己任。)万事不争,最后却上了断头台。春秋战国时,南京朝天宫就是吴王夫差的“冶城”,干将剑就在此铸成,历史上的血性,早已成为梦影,十个有九个南京人怕是不知道这段远古历史了(说来惭愧,我也是到了多伦多后,才在图书馆租到光碟,认真看了一小段南京的历史)。南京的同学,大多在想如何挣钱,买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车子,他们对现状普遍满意。。。我衷心祝福他们每个人。

只是,一个人活着,没有点精神,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一座城活着,也是如此。亲爱的故乡,南京,梧桐绿荫是你无可替代的城市美貌,在婆娑树影下,希望你有日益丰美的城市灵魂!。。。未老不还乡,还乡需断肠,想念南京。
 
回复: 新移民的口水话(一)

喜欢lz的文章,每每都有感悟,我发现我们有个共同点,喜欢金融,我也打算去读college,但觉得三年太长了,想一年的,可惜查了下,没有适合的。请lz介绍下你的college申请的情况,谢谢!
 
回复: 新移民的口水话(一)

也想念南京,虽说是个春天飘着梧桐树毛絮,入梅时潮湿.夏天闷热,冬天没暖气的城市,可是还是想回家看看....
 
回复: 新移民的口水话(一)

建议楼主出本书吧, 写的真好
另外, 猛龙的比赛, 我也在现场, 我和老公以及其他两个朋友一起去的, 我们可是大声为姚明加油了, 但是很怕被打...
 
新移民的口水话(二十二)老移民 新移民

:wdb17:老移民 新移民




周末。大雪封门。接到Y的电话,问我近况如何。得知我要学FINANCE,帮我做了分析,并给了两个业界华人的电话,让我咨询。

我们素昧平生,只有两面之缘,第一次见面是一个聚会,第二次我采访他,结果他不让写报道,我当时想就此写篇博客,结果七事八事一打岔,耽搁到现在。。。这个电话,让我感动。

第一次见到Y,就发现他长得象国内一家上市银行的行长M。我毫无顾忌,说了出来。Y当时端着一杯红酒,没有生气,温和地笑着。他是M的东北同乡,多年前以访问学者身份到了英国,之后移民来了加拿大,现在是一家华人协会的理事。

大多地区的华人社团非常多,随便在哪儿认识的人,递过来的名片上都可能会印着某某协会,某某长。开始我很当真,希望了解协会有多少会员、运作模式、专业定位等等。后来发现,一问就让对方尴尬,大多数协会就只有一个名头,没有办公地点,除了三两个发起人谈不上有什么会员,运作模式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如果你愿意,明天就可以成立两个协会”,杂志社的老板告诉过我。

Y负责的这家协会是个例外。是大多地区最大的华人社团,还可能是中国本土外的全球最大华人社团,所以我希望约访,聊聊这家协会以及Y自己的故事。Y给了我时间,拨冗接待了我,但他只同意以老移民的身份和我聊聊,“如果我说的能对你有帮助,我就是做了一件好事。”那天下午,我们聊了近三个小时,我获益良多。

。。。说起老移民新移民,我会想起程琳唱过的一首歌,新鞋子旧鞋子。旧鞋子灰尘满面,但峥嵘岁月没有白过,它记得走过的每一步路,它就是一本活地图,能让新鞋子少走冤枉路。。。也许,不是所有的旧鞋子都善待新鞋子的。。。我很幸运,接触过的几个老移民都让我对加拿大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帮我更快地融入这个社会。

A,我杂志社的老板,给了我第一个平台,虽然不很理想,但,这是一个观察大多的窗口,我曾在这里看到了别处看不到的风景。

我希望了解早年华人移民的环境,让A给我讲讲他自己刚到多伦多的故事。“你年轻,可能不记得《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了”,A年近半百,移加近二十年,他看三张多的我,总是“年轻”。尊龙和陈冲主演的《末代皇帝》,当时在西方社会十分风行,A刚到多伦多留学不久,为了省钱,看了夜场电影,散场后坐地铁回家,当时华人太少,他在车厢里显得十分扎眼,周围的人都问他“你是中国人,你的辫子呢?”。。。A还回忆说,当时在DOWNTOWN租了房子,初来乍到,骑着自行车去唐人街买鸡蛋,打开电炉用油炒,在国内没用过电炉,控制不好,瞬间满屋油烟,分租的租友纷纷开门探问“WHO IS THAT?”

A还讲了一件多年前的华裔游行的事情。有一个早年移加的广东人,一直以唐人街为家,在一家餐厅打工吃住,独身。年纪大了,有点老年痴呆,有一天口袋里装了一把起子就上了公车,要去看看唐人街以外的世界。不知怎的,发生了冲突,警察来了,警察上车来抓他时先警告他说有枪,他既老又疯,便回道“我也有枪”,还用手隔着口袋举起了起子,嘴里发出“崩!崩!”的声音,结果,警察连开数枪,当场击毙了他。此事令当时的华界空前团结,大家上街游行,要为疯老汉讨回公道。。。这比温哥华机场泰瑟枪案还要血腥,同时,也更悲凉。。。

还有X,加拿大特鲁多总理访华后,签出来的第一批移民,在多伦多卖牛杂开餐厅,现在又杀个回马枪,回国去争食英语教育这杯羹。

。。。相比老移民们,新移民脚下的路已经好走多了。

新移民,就象一双双新鞋子,有了旧鞋子的指引。当然,也仍然可能有失路之悲。不过,那并不可怕,再新找路就是了,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