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不好玩
好久不写字了,索性写点小感慨。
每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的目标很简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后者,我做到了。我从5岁开始看小说,7岁半上学。前者,是我正在做的事情。
我的命是大驿土,就是颠沛流离的命,我比较喜欢这种生活。我妈说我从小就南腔北调,哼,我8个月大就跟着他们搬来搬去,启蒙课就是上海话四川话东北话山东话……五谷杂粮的“杂”,指得就是我童年的口音。
融入加拿大的主流社会是个奢望。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改变不了自己的胃,你就改变不了自己的心。对我而言,汉堡热狗永远取代不了鱼香肉丝麻辣烫对味蕾的诱惑,所以我可能始终是一个边缘人,不过,只要我自己乐呵,挂什么标签并不重要。
应该说,我在深圳的生活不但彻底融入了主流社会,甚至有些小小的特权。在我对那国泰机票展开了想象力的时候,我知道我要走得更远,这是我心底的愿望,不可遏制。
当然,让孩子跳出令我深恶痛绝的国内教育体制,也是我移民的重要原因。我曾经和一位老教育专家谈过,共同的感受就是,本来挺聪明的孩子,上学以后变傻了。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聪明,开朗,无忧无虑。作为妈妈,如果我觉得某样食物是有毒的,我一定不会给孩子吃;现在,我觉得那个教育体制就是有毒的。
这个世界,凡事都有成本。
移民,是个充满矛盾的话题。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能清楚地看到你失去了什么,但你却看不到未来你能得到什么……
日复一日,你担心你失去一切而一无所获,这种恐惧让生活变得艰辛、坚硬。
特别是在国内生活方式很稳定的同学,如果积蓄不足,专业比较弱,过来会更难一些。比如有些朋友自从大学毕业分配进单位,一直按部就班,没有尝试过打碎再重塑一个自己的痛苦,没有经历过失业求职推销自己的磨练,没有审视并追问自己人生目标的历程,移民,就是要补上这些课程。
坦率地说,国内的教育缺少人格塑造这一环。我能在很多技术移民的脸上看到他们大学时代的模样。那是他们最好的年华,他们的心理年龄停留在那个时间,不再长大。
如果不是侥幸有个好专业,一登陆就得到一个年薪若干万的好职业。他们要走的路很痛苦,或者重塑自己,让自己成熟起来,展现一个中年人应有的风华;或者封闭自己,蜷缩起来,呻吟抱怨,残喘。
移民后,优势未必再是优势,但弱点一定会被放大,因此,多伦多的离婚率非常高。
所以,移民前有个功课要做。找个安静的时刻,独处,好好问问自己:我这一生到底追求什么?
不需要很深奥,多生一个孩子,住一套HOUSE都是不错的答案。
关键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愿意为其支付的成本。
人生就是那么一回事,来是偶然,去是必然,短短数十年,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底线,就能够气定神闲,笑傲江湖。
最近机票很便宜,不喜欢,就回去。心安之处即故乡。来去自由,不为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