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
纽约访苏文菁教授
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新闻中心7月11日文章: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 600年,时逢美国强磊出版社出版了旅美著名学者苏文菁教授的《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一书,苏文菁教授在提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的系统理论中,专门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为此,强磊出版社总编辑冰凌采访了正在康乃尔大学做访问研究的苏文菁教授。
苏文菁教授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集中显现,也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中国是海陆文明兼具的国家,中国的陆地-农业文明已众所周知;而海洋文明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包括“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从郑和去世到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904年),四百多年,郑和的名字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与知识者的视野之外。这就是封建主流文化对海洋文明排斥。郑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失落就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失落,纪念郑和下西洋就是重新恢复中国海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是悠久、博大的中国海洋文明支持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以明朝统治者的意志,集中地显现了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高度。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中国东南沿海人民 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的对太平洋西岸、南洋、印度洋的季风与洋流的了解与掌握,没有从汉朝就开始的、历经唐、宋、元的大规模的东南港口城市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升;特别是海神妈祖信仰在东南沿海区域民众中的普及,“郑和下西洋”何以成行?从现在已知的资料看,“郑和下西洋”只是利用了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千百年来用白骨与沉船堆砌出来的航路网络,郑和船队所造访的港口当时也大都是“满街的中国人”。至于郑和船队的船只建制与航海技术,在元朝的福建区域就是十分成熟的技术了。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一直通过海洋航路与各地交往。往东,明朝的福建同时还承担了“36姓使琉球”的官方海事活动,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与中国建立正式的邦交关系� ,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为日本所吞并,500多年间,福建是通琉球的唯一口岸。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并未中断。“郑和下西洋”之后,福建的月港迅速崛起,成为“福建-菲律宾-美洲”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端。16世纪,东来的西班牙人能以菲律宾为据点与中国海商贸易。起初,西班牙人对福建商人采取招徕政策,国内又逢“海禁”正式解除(1567年),1580年,到菲律宾的中国商船有40至50艘,其中80%是闽船。从月港远贩马尼拉的中国货物主要是生丝与丝织品。
这些货物又由马尼拉运往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一直到18世纪末,在墨西哥的进口总值中,丝绸等来自中国的商品还高居63%。大帆船从墨西哥运到菲律宾的银圆和其他货物,其中,白银大多数流入中国。这条丝绸之路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丝绸与墨西哥白银的交换。同时,这条丝绸之路给两国的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丝输入美洲,促进了墨西哥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量丝绸输出,刺激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漳州、厦门等城市的形成。通过这条道路,美洲的农作物,如番薯、烟草、玉蜀黍传到了福建,给中国带来了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苏文菁教授认为,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史、世界海洋发展史、世界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海洋面积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大洋在远古时代也许是各大洲的分隔,但从木质帆船时代开始,海洋就成了各大洲之间的通途。我们极为重视人类通过陆地形成的交际活动,同样我们也应该将人类以海洋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作为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与陆地上的人类文明迁徙、冲突、交融相比,以海洋为媒介的人类交际活动有其特殊性。应该说,从“郑和下西洋”开始,以福建为主要区域的中国东南沿海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洋移民活动。郑和“默许”船队的水手与东南亚当地妇女结婚。“闽人36姓使琉球”更是一场持久的移民活动。因此而带来的技术交换、物产交换、文化交流本应是世界史、世界海洋发展史、世界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联系英国人孟席斯关于“1421年,中国人发现美洲”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正是将中国事写进世界史的一种 尝试。
苏文菁教授说,“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人类多元文化发展的典型范例。华文世界里研究郑和很难摆脱梁启超的影响,既将郑和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海做比较。后来的大量论著都逃脱不了比较的框架,与西方航海比较之后,得出的是“软弱的动因”和“不同的结 果”,而突出了欧洲经验的有效性。其实,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本就是不同环境与需求 之下的产物,就像我们丰富多彩的地球生命一样,人类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地球给人类 提供了71%的海洋表面,是造福于人类的重要资源。而通过海洋征服领土、毁灭文明、掠夺殖民地却被当作是“伟大的航海”,这无疑是世界海洋文明史的误区。我们应该认为,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没有去破坏世界的自然秩序才是人类文明更好的选择。
纽约访苏文菁教授
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新闻中心7月11日文章: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 600年,时逢美国强磊出版社出版了旅美著名学者苏文菁教授的《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一书,苏文菁教授在提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的系统理论中,专门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为此,强磊出版社总编辑冰凌采访了正在康乃尔大学做访问研究的苏文菁教授。
苏文菁教授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集中显现,也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中国是海陆文明兼具的国家,中国的陆地-农业文明已众所周知;而海洋文明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包括“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从郑和去世到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904年),四百多年,郑和的名字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与知识者的视野之外。这就是封建主流文化对海洋文明排斥。郑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失落就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失落,纪念郑和下西洋就是重新恢复中国海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是悠久、博大的中国海洋文明支持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以明朝统治者的意志,集中地显现了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高度。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中国东南沿海人民 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的对太平洋西岸、南洋、印度洋的季风与洋流的了解与掌握,没有从汉朝就开始的、历经唐、宋、元的大规模的东南港口城市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升;特别是海神妈祖信仰在东南沿海区域民众中的普及,“郑和下西洋”何以成行?从现在已知的资料看,“郑和下西洋”只是利用了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千百年来用白骨与沉船堆砌出来的航路网络,郑和船队所造访的港口当时也大都是“满街的中国人”。至于郑和船队的船只建制与航海技术,在元朝的福建区域就是十分成熟的技术了。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一直通过海洋航路与各地交往。往东,明朝的福建同时还承担了“36姓使琉球”的官方海事活动,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与中国建立正式的邦交关系� ,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为日本所吞并,500多年间,福建是通琉球的唯一口岸。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并未中断。“郑和下西洋”之后,福建的月港迅速崛起,成为“福建-菲律宾-美洲”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端。16世纪,东来的西班牙人能以菲律宾为据点与中国海商贸易。起初,西班牙人对福建商人采取招徕政策,国内又逢“海禁”正式解除(1567年),1580年,到菲律宾的中国商船有40至50艘,其中80%是闽船。从月港远贩马尼拉的中国货物主要是生丝与丝织品。
这些货物又由马尼拉运往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一直到18世纪末,在墨西哥的进口总值中,丝绸等来自中国的商品还高居63%。大帆船从墨西哥运到菲律宾的银圆和其他货物,其中,白银大多数流入中国。这条丝绸之路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丝绸与墨西哥白银的交换。同时,这条丝绸之路给两国的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丝输入美洲,促进了墨西哥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量丝绸输出,刺激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漳州、厦门等城市的形成。通过这条道路,美洲的农作物,如番薯、烟草、玉蜀黍传到了福建,给中国带来了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苏文菁教授认为,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史、世界海洋发展史、世界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海洋面积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大洋在远古时代也许是各大洲的分隔,但从木质帆船时代开始,海洋就成了各大洲之间的通途。我们极为重视人类通过陆地形成的交际活动,同样我们也应该将人类以海洋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作为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与陆地上的人类文明迁徙、冲突、交融相比,以海洋为媒介的人类交际活动有其特殊性。应该说,从“郑和下西洋”开始,以福建为主要区域的中国东南沿海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洋移民活动。郑和“默许”船队的水手与东南亚当地妇女结婚。“闽人36姓使琉球”更是一场持久的移民活动。因此而带来的技术交换、物产交换、文化交流本应是世界史、世界海洋发展史、世界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联系英国人孟席斯关于“1421年,中国人发现美洲”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正是将中国事写进世界史的一种 尝试。
苏文菁教授说,“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人类多元文化发展的典型范例。华文世界里研究郑和很难摆脱梁启超的影响,既将郑和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海做比较。后来的大量论著都逃脱不了比较的框架,与西方航海比较之后,得出的是“软弱的动因”和“不同的结 果”,而突出了欧洲经验的有效性。其实,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本就是不同环境与需求 之下的产物,就像我们丰富多彩的地球生命一样,人类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地球给人类 提供了71%的海洋表面,是造福于人类的重要资源。而通过海洋征服领土、毁灭文明、掠夺殖民地却被当作是“伟大的航海”,这无疑是世界海洋文明史的误区。我们应该认为,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没有去破坏世界的自然秩序才是人类文明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