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 IT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小鹌鹑

没事偷着乐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作者当年的确是走了不少弯路,4年本科重读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通常移民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状态了。感觉他当年对自己不够自信,为什么专业协会就只发中国同胞,而不选择发全部的会员呢?有时候老外也是很热心的,发不发是你的事情,帮不帮是别人的事情。还有为什么要通过monter的简历收费服务?几百刀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加拿大读了6年的书写的简历居然moster没人看?不要一看monster上没反映就付费么,自己再用心改改。我认识的一些在这里读过书或没读过书的朋友,自己写的简历post在monster都有回应,有的还不少,还没一个人用过这个服务呢。是否值得自己衡量。总的来说作者的方法和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布什他哥

Guest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在加州医院挣到5K落袋和在MONTREAL挣到3K落袋差不多.可能因为作者在华人老板那里的缘故吧,如能在老外老板那里工作应该挣更多.
 

布什他哥

Guest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作者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觉得他英文还需提高,研究生录取和MONSTER修改简历暴露了他这个弱点,最后一个工作运气好而已.而且挤走了另外一个同胞.在MCGILL他居然没有使用CAREER CENTER的简历和面试服务.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In this article, a very critical issue has been raised - Employment gaps.
 

布什他哥

Guest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他从他朋友那里(我发email的500人当中的一个)得到我的资料,说对我的经历十分的感兴趣,于是约了个时间初步电话交谈。结果第一次交谈就谈了半个小时,我与他谈得很投缘,三天后他就决定把他手头现有的一个offer给我,说如果我去的话,他会马上打发走另一个在他那儿已经实习了两个星期的另一个中国人!" ----- 这是一个单方面的面试,对没有工作的人来说只好如此.但对有专业工作的人来说,就要考虑.雇主啥不得花钱请你去面试,而且随便就把已经把在那实习的人赶走(实习之人本来也有机会,但雇主是这样随便),他有一天也会随便叫你走,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个SEARCH COMMITTEE在那里招聘人,决策取决于某个人风险是很大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工作的电话和现场面试过程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除了面试,还有REFERENCE等过程.现场面试会让你和每个人面谈,一天甚至两天.最终候选人也会是2-3个.然后COMMITTEE投票决定,这样才是一般的做法.所以作者的经历是一种特殊的例子.
 
由版主最后编辑: 2009-09-12

小鹌鹑

没事偷着乐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布什看的仔细,我先前看他那老板也觉得古怪,你一说才觉得的确是那么回事情至少要有on-site interview,应该好几个人和你谈,等等。。。原来是雇主的做法比较的。。。。大家要是遇到这类的要三思,如果反正没别的offer去就去了,要有别的选择就别考虑这类公司了。作者30好几过来花了6年的时间来改专业,近40再重新上岗也不容易。。。加洲的房子消费水平都高,作者的工资在那的确不算什么,估计是英文还不够好所以偏向为华人老板打工。不过拿offer的时候是应该考虑到以后可能的生活成本的。不过有的学校的CAREER CENTER的简历服务并不一定好,我有朋友用过感觉改的不好,可能对各专业独有的东西拿捏的不够好,但是让他们看看也好,也许有点借鉴。付了学费不用这个服务太可惜,反要自己再出钱让monster改,似乎有点。。。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送花支持
 
我是此帖的原作者,因为不太了解多伦多的网站,所以偷懒让朋友帮忙转贴过来。看到有些读者有疑问,所以还是注册上来了。

我一直觉得多伦多的牛人比蒙特利尔多很多,果不其然,小鹌鹑布什他哥一看就是高人,出言不凡,很多话都说得非常合理。不过,我觉得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很个性化的,例如,我承担风险的能力特差,所以4年前读电子工程的同班同学、在国内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几个月下来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我毫不犹豫的就选择读研了,我连电子工程的工作经验都没有。再比如,我的记忆力差、英语也很差(布什他哥猜对了),所以我觉得写信给同行的老外简直就是自曝弱点。

此外,加州的那个中国老板是过了三天才给我offer的,那三天之内他还与我通了五六次话,每次都很长,包括专门测试我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我其实也专门找熟人调查过他,他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医院集团的contractor,在他那个城市的同行中国人圈子中声誉很不错。你看,所以双方都还算慎重吧?不过,我后来因为种种offer之外的原因,反而是接受了另外一个offer,而不是他的那个。

说“旧金山生活费贵”没错,说“加州生活费贵”就好像不尽然了,一个三居室的house,旧金山要90万,洛杉矶只要50万,其他所有的小城市也就20~30万。

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参看下面的原发帖处我对其他读者提问的回答,请笑纳、拍砖。

to: Grandhomme,
[FONT=宋体]例如,同样能力,甚至能力比其他申请人优秀,如果有其他本地人申请的情况下,面试机会和工作一般会优先给予当地人,[/FONT]......
----
[FONT=宋体]我觉得你说的对,但同时我觉得这太正常了。不妨换个场景也换个角色想一想,如果是在广州我想招聘一个人,[/FONT]A[FONT=宋体]和[/FONT]B[FONT=宋体]是一个大学一个班级毕业的,[/FONT]A[FONT=宋体]的能力比[/FONT]B[FONT=宋体]强一些,成绩也好一些,但是只会说普通话,[/FONT]B[FONT=宋体]会说普通话、也说一口流利的白话。如果我是老板,我会倾向于要[/FONT]B. [FONT=宋体]就算我会要[/FONT]A, [FONT=宋体]我也会给他少[/FONT]15%[FONT=宋体]的工资。至于为什么你自己去想。如果想不明白,我只能说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的能力不够。顺便说一句: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是每一个雇主和主管都极其看重的能力之一![/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楼主的经历我个人觉得主要是面对一些工科的职业,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要求不高。我再举个例子,假如某人在国内是学或从事管理,或贸易,或教育或市场规划,来到这里以后再做回本行,我个人觉得并非好的选择。[/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绝对没错,谁都知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只要是与人文有关的东西、关系越大、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这是你在出国之前就应该知道的。也就是说,以前你是习惯在空中飞翔的鸟,来到加拿大却要你游泳,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的。学科学和工程的基本上有点像是两栖动物,易于适应一些。我太太就是学中文的,我深知其中的痛苦。我自己其实以前在国内干空调暖气的本行业只干了10个月,反而是干管理5年、做销售5年,我更擅长的是管理和销售,但是我反复思量,最后还是选择了读工程,也算是白白浪费了以前10年的经验吧。但这是我在出国之前就已经考量了几个月所下的决定,我当时也犹豫了好几个月到底要不要出国。就好像我一个好友在我临出国前饯行的时候说的:“我也羡慕国外的物质生活,但是我在中国奋斗了十年,终于混到了个小康,让我出国等于让我回到十年前从头起步,我受不了。”我得说,我的朋友很智慧,因为他对自己有很清楚也很清醒的一个认识。既然出来了,就得拿得起、放得下。这种心态远比你最后到底决定干什么重要,只要有这种不服输的心态,你到处去问、到处去看、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祝你好运吧!顺便说一句,我弃文从工主要是因为我深知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记忆力差,学英语特费劲,要不然我肯定还是会选择从事管理或销售,然后拼命攻克英语的。
你看,我彻底丢掉了10年的经验,来加拿大读了4年的本科还找不到工作,白读了4年不说,McGill还说我专业不对口,3.68的GPA都不要我,搞得我给一个教授做了一年的廉价劳工(programmer,$8/h),见机行事,最终才得以跨入McGill的校门,其实我在读研的时候还被我的 supervisor因为一场误会差点开除我呢,逼得我不得不上演了一场“巧除奸臣”的戏,那可是惊险无比!我现在做梦最常见的主题就是被我的系主任开除了、然后我吓得从梦中惊醒,想起来都好笑,但当时我真的是惶惶不可终日、日夜思量对策如何化解误会、建立信任的。你看,谁都有本难念的经,对吧?共勉,共勉。[/FONT]
[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还有,一部分雇主对某些民族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一看到名字是某个民族的,他们往往就会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而不是能力为先。这种情况我也碰到很多。[/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你说的一点没错,但正如你所说,那是“一部分雇主”。你有没有看见也有另外那么一部分雇主,他们对中国人也有偏见:固执的认为中国人就是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好!你见过吗?我见过的太多了. 远的不说,我前文所说的那个“冒汗教授”,她的手下有3/4的研究生都是中国人. 康大来自全世界的学生都在抱怨她对中国人有”偏见”. 你要是没见过这样的雇主我只能说你见的人还不够多。在北美有大把这样的雇主. 你要善于去主动发现他们,利用他们. 中国人在国内的时候喊得很响,“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民族”, 到了国外反而把自己的优点给忘了,非常可惜!打个比方说吧,我常常告诉别人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做人要勤奋,可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会说,“那早起的虫儿岂不是被鸟吃?”事情的关键不在于事实,而在于你去看哪一面。月亮其实永远都是圆的,但是我相信你更喜欢看它亮的一面,对吧?彻底忘掉不亮的那一面,你会更快找到你想要的.[/FONT][FONT=宋体]
[/FONT]To: Openburn[FONT=宋体]
------ [/FONT][FONT=宋体]感觉有些夸张。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都是很难的,这边的一个学期只有短短3个月,大学里任何课程一般只是学个最最基本肤浅皮毛的东西。我感觉这三个月哪怕只学一门课想精通都不大容易,更何况是6门!要么作者是超人,要么CONCORDIA老师打分放水。[/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第一点我想说的,A+在北美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是指最好的5%, 而不是95分. 也就是说,我71分的成绩拿过A+, 91分的成绩却拿过A-. 这就是北美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不同,老师放水都没用!当然了,你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因为你从中国来。在中国现今的人才市场,精明的雇主从来不看学生的成绩。因为越是二流的大学,老师打分越放水.[/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最好把咱们中国人的聪明劲儿多用到北美来吧。一个学期只有3个月,但是我用3个半月来学习可以吧?我只不过是那个学期之前的圣诞节没过而已。3个月修6门课是超人,别人也会这么认为呀!你不正好可以去[/FONT][FONT=宋体]利用别人的这个误解[/FONT][FONT=宋体]呀?告诉你一个秘密:科学家证实鲜鸭蛋其实远比鲜鸡蛋好吃,但人们喜欢吃鸡蛋,是因为母鸡一下完蛋就马上大叫:“我下蛋了,我下蛋了!”而鸭子下完蛋从不做声,等人们发现鸭蛋时早过了好多天了, 不新鲜了, 鸭子因为人们不喜欢吃鸭蛋,斗志渐衰,产蛋量剧减,还到处跟其它的鸭子抱怨说,所有人类都在歧视我们鸭种族!所以,不光要会干活,还得知道怎么“表功”。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能力,得多想多练. 与中国的情形不同的是,在北美要想表功,一定要以事实为载体,而不是以嘴巴为载体。所以表功的背后多了一份实力作支撑。多动动脑筋,怎么样在你的学习工作中去“制造”事实。[/FONT][FONT=宋体] [/FONT]​
To: logyliang200
[FONT=宋体]引用“很感动: 我哥哥和嫂子养了14个福建的孤儿。”[/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圣人啊!!!!!!!!! [/FONT]
[FONT=宋体]兄弟,太夸张了点吧?别搞得别人不明白的还以为你是托儿呢。:) 开玩笑了。
其实,有句俗话不是说了吗:“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你要是挣的钱开始多到你衣食无忧的时候,你的想法也会跟着变的,真的。有钱的捐助一下有 需要的人,没钱的帮助宣扬一下互助的精神,或者哪怕只是在路上帮盲人带一下路,从本质上说都是一样的好人。我觉得没有什么区别。
最近这一两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个让我非常高兴的一个变化,那就是中国的政府在有意识的推广一些慈善富豪的形象,这些慈善富豪的行为确实感人,值得在中国大力推广。 我闲暇看新闻的时间不多,这里列一两个我心目中的偶像:身价高过比尔.盖茨但是只拿几千元月收入的袁隆平;四川地震亲自带着几十人和一些车辆去救灾、一辈子都在做好事的陈光标;为人谦和、待人友善的富豪余彭年。当然还有沃伦.巴菲特。[/FONT]
[FONT=宋体]
[/FONT]To: Optics[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从你的偶像都是些富人[/FONT][FONT=宋体]可以看出。。。[/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谢谢你提醒,我差点忘了解释,第一个偶像是地地道道的穷人加“乡巴佬”,只是有人把他应得的收入认真算了一下、觉得他“应有的”财富超过比尔.盖茨而已,但他不要,这才正是我真正佩服他的原因。巴菲特住旧房、开破车,挣的钱几乎都捐了,所以也只是个“概念上的”富翁而已。所以你的推断似乎有失偏颇。

我眼中的富人分三类,一类是富了但从不捐钱,二类是富了也捐钱、但是他的取财之道有争议(如比尔.盖茨、黄光裕等),三类是富了而且取财有道、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辈子都在坚持做善事。只有最后一类才会上我的学习榜样的名单。

此外,我记忆力特差,五笔怎么学都不会,打字都是拼音加上“二指禅”,打这么长的文章,好像与我追求财富的目标背道而驰,假如你的推断正确的话。
[/FONT]To: Optics[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另外你纳税给加拿大了吗?考虑到你拿了这么多年纳税人的钱[/FONT]
[FONT=宋体]谢谢optics的再次出现,Optics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是几年前我曾经认真思考过的。以我自己为例,我生长在中原一个小城市,却在广州工作了11年, 跑到加拿大读书,又去美国工作。理论上来说,美国欠我的,我欠加拿大的,广州欠我的,我欠我故乡的(从纳税的角度)。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也可以说,美国欠 全世界的,全世界欠中国的,对吧?这也是我将来的‘行善’对象主要定位在中国的原因,我是在还债,不是在行善。我其次的…….,哦,对了,点到为止,说多了又会有人看不惯,中国人都很聪明,知道我的意思就行了。



&&&&&&&&&&&&&&&&&&&&&&&&&&&&&&&&&&&&&&&&&&&&&&&&&&&



[/FONT]​
[FONT=宋体]另:[/FONT][FONT=宋体]我朋友也帮我在这个家园论坛里转贴了另一篇掘文:[/FONT][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关于如何挑选专业、护士、及半医疗专业之浅见[/FONT][FONT=宋体]
[/FONT]
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280216[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是一气呵成的,但“挑选专业”一文却是我想了好几天,下笔时却还是有些零乱。不过想着主要是提供一些信息而已,主要不是分享经验,所以心里的担心少了一点。如果文中有误,还望大家多多指正,我只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倾囊而出,奢望着或许能帮一些人罢了。[/FONT][FONT=宋体]依然欢迎拍砖,不过更欢迎不吝指正,谢谢![/FONT]​
 
最后编辑: 2010-01-31

布什他哥

Guest
回复: 转贴:“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献给想立足的中国同胞”

我是此帖的原作者,因为不太了解多伦多的网站,所以偷懒让朋友帮忙转贴过来。看到有些读者有疑问,所以还是注册上来了。

我一直觉得多伦多的牛人比蒙特利尔多很多,果不其然,小鹌鹑布什他哥一看就是高人,出言不凡,很多话都说得非常合理。不过,我觉得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很个性化的,例如,我承担风险的能力特差,所以4年前读电子工程的同班同学、在国内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几个月下来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我毫不犹豫的就选择读研了,我连电子工程的工作经验都没有。再比如,我的记忆力差、英语也很差(布什他哥猜对了),所以我觉得写信给同行的老外简直就是自曝弱点。

此外,加州的那个中国老板是过了三天才给我offer的,那三天之内他还与我通了五六次话,每次都很长,包括专门测试我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我其实也专门找熟人调查过他,他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医院集团的contractor,在他那个城市的同行中国人圈子中声誉很不错。你看,所以双方都还算慎重吧?不过,我后来因为种种offer之外的原因,反而是接受了另外一个offer,而不是他的那个。

说“旧金山生活费贵”没错,说“加州生活费贵”就好像不尽然了,一个三居室的house,旧金山要90万,洛杉矶只要50万,其他所有的小城市也就20~30万。

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参看下面的原发帖处我对其他读者提问的回答,请笑纳、拍砖。


to: Grandhomme,

[FONT=宋体]例如,同样能力,甚至能力比其他申请人优秀,如果有其他本地人申请的情况下,面试机会和工作一般会优先给予当地人,[/FONT]......
----[FONT=宋体]我觉得你说的对,但同时我觉得这太正常了。不妨换个场景也换个角色想一想,如果是在广州我想招聘一个人,[/FONT]A[FONT=宋体]和[/FONT]B[FONT=宋体]是一个大学一个班级毕业的,[/FONT]A[FONT=宋体]的能力比[/FONT]B[FONT=宋体]强一些,成绩也好一些,但是只会说普通话,[/FONT]B[FONT=宋体]会说普通话、也说一口流利的白话。如果我是老板,我会倾向于要[/FONT]B. [FONT=宋体]就算我会要[/FONT]A, [FONT=宋体]我也会给他少[/FONT]15%[FONT=宋体]的工资。至于为什么你自己去想。如果想不明白,我只能说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的能力不够。顺便说一句: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是每一个雇主和主管都极其看重的能力之一![/FONT]
[FONT=宋体]楼主的经历我个人觉得主要是面对一些工科的职业,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要求不高。我再举个例子,假如某人在国内是学或从事管理,或贸易,或教育或市场规划,来到这里以后再做回本行,我个人觉得并非好的选择。[/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绝对没错,谁都知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只要是与人文有关的东西、关系越大、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这是你在出国之前就应该知道的。也就是说,以前你是习惯在空中飞翔的鸟,来到加拿大却要你游泳,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的。学科学和工程的基本上有点像是两栖动物,易于适应一些。我太太就是学中文的,我深知其中的痛苦。我自己其实以前在国内干空调暖气的本行业只干了10个月,反而是干管理5年、做销售5年,我更擅长的是管理和销售,但是我反复思量,最后还是选择了读工程,也算是白白浪费了以前10年的经验吧。但这是我在出国之前就已经考量了几个月所下的决定,我当时也犹豫了好几个月到底要不要出国。就好像我一个好友在我临出国前饯行的时候说的:“我也羡慕国外的物质生活,但是我在中国奋斗了十年,终于混到了个小康,让我出国等于让我回到十年前从头起步,我受不了。”我得说,我的朋友很智慧,因为他对自己有很清楚也很清醒的一个认识。既然出来了,就得拿得起、放得下。这种心态远比你最后到底决定干什么重要,只要有这种不服输的心态,你到处去问、到处去看、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祝你好运吧!顺便说一句,我弃文从工主要是因为我深知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记忆力差,学英语特费劲,要不然我肯定还是会选择从事管理或销售,然后拼命攻克英语的。[/FONT]
[FONT=宋体]你看,我彻底丢掉了10年的经验,来加拿大读了4年的本科还找不到工作,白读了4年不说,McGill还说我专业不对口,3.68的GPA都不要我,搞得我给一个教授做了一年的廉价劳工(programmer,$8/h),见机行事,最终才得以跨入McGill的校门,其实我在读研的时候还被我的 supervisor因为一场误会差点开除我呢,逼得我不得不上演了一场“巧除奸臣”的戏,那可是惊险无比!我现在做梦最常见的主题就是被我的系主任开除了、然后我吓得从梦中惊醒,想起来都好笑,但当时我真的是惶惶不可终日、日夜思量对策如何化解误会、建立信任的。你看,谁都有本难念的经,对吧?共勉,共勉。[/FONT]
[FONT=宋体]还有,一部分雇主对某些民族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一看到名字是某个民族的,他们往往就会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而不是能力为先。这种情况我也碰到很多。[/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你说的一点没错,但正如你所说,那是“一部分雇主”。你有没有看见也有另外那么一部分雇主,他们对中国人也有偏见:固执的认为中国人就是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好!你见过吗?我见过的太多了. 远的不说,我前文所说的那个“冒汗教授”,她的手下有3/4的研究生都是中国人. 康大来自全世界的学生都在抱怨她对中国人有”偏见”. 你要是没见过这样的雇主我只能说你见的人还不够多。在北美有大把这样的雇主. 你要善于去主动发现他们,利用他们. 中国人在国内的时候喊得很响,“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民族”, 到了国外反而把自己的优点给忘了,非常可惜!打个比方说吧,我常常告诉别人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做人要勤奋,可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会说,“那早起的虫儿岂不是被鸟吃?”事情的关键不在于事实,而在于你去看哪一面。月亮其实永远都是圆的,但是我相信你更喜欢看它亮的一面,对吧?彻底忘掉不亮的那一面,你会更快找到你想要的.[/FONT]
To: Openburn
[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感觉有些夸张。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都是很难的,这边的一个学期只有短短3个月,大学里任何课程一般只是学个最最基本肤浅皮毛的东西。我感觉这三个月哪怕只学一门课想精通都不大容易,更何况是6门!要么作者是超人,要么CONCORDIA老师打分放水。[/FONT]
[FONT=宋体]第一点我想说的,A+在北美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是指最好的5%, 而不是95分. 也就是说,我71分的成绩拿过A+, 91分的成绩却拿过A-. 这就是北美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不同,老师放水都没用!当然了,你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因为你从中国来。在中国现今的人才市场,精明的雇主从来不看学生的成绩。因为越是二流的大学,老师打分越放水.[/FONT]
[FONT=宋体]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最好把咱们中国人的聪明劲儿多用到北美来吧。一个学期只有3个月,但是我用3个半月来学习可以吧?我只不过是那个学期之前的圣诞节没过而已。3个月修6门课是超人,别人也会这么认为呀!你不正好可以去[/FONT][FONT=宋体]利用别人的这个误解[/FONT][FONT=宋体]呀?告诉你一个秘密:科学家证实鲜鸭蛋其实远比鲜鸡蛋好吃,但人们喜欢吃鸡蛋,是因为母鸡一下完蛋就马上大叫:“我下蛋了,我下蛋了!”而鸭子下完蛋从不做声,等人们发现鸭蛋时早过了好多天了, 不新鲜了, 鸭子因为人们不喜欢吃鸭蛋,斗志渐衰,产蛋量剧减,还到处跟其它的鸭子抱怨说,所有人类都在歧视我们鸭种族!所以,不光要会干活,还得知道怎么“表功”。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能力,得多想多练. 与中国的情形不同的是,在北美要想表功,一定要以事实为载体,而不是以嘴巴为载体。所以表功的背后多了一份实力作支撑。多动动脑筋,怎么样在你的学习工作中去“制造”事实。[/FONT]

To: logyliang200

[FONT=宋体]引用“很感动: 我哥哥和嫂子养了14个福建的孤儿。”[/FONT]



[FONT=宋体]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FONT]

[FONT=宋体]圣人啊!!!!!!!!! [/FONT]

[FONT=宋体]兄弟,太夸张了点吧?别搞得别人不明白的还以为你是托儿呢。:) 开玩笑了。[/FONT]
[FONT=宋体]其实,有句俗话不是说了吗:“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你要是挣的钱开始多到你衣食无忧的时候,你的想法也会跟着变的,真的。有钱的捐助一下有 需要的人,没钱的帮助宣扬一下互助的精神,或者哪怕只是在路上帮盲人带一下路,从本质上说都是一样的好人。我觉得没有什么区别。[/FONT]
[FONT=宋体]最近这一两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个让我非常高兴的一个变化,那就是中国的政府在有意识的推广一些慈善富豪的形象,这些慈善富豪的行为确实感人,值得在中国大力推广。 我闲暇看新闻的时间不多,这里列一两个我心目中的偶像:身价高过比尔.盖茨但是只拿几千元月收入的袁隆平;四川地震亲自带着几十人和一些车辆去救灾、一辈子都在做好事的陈光标;为人谦和、待人友善的富豪余彭年。当然还有沃伦.巴菲特。[/FONT]

To: Optics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从你的偶像都是些富人[/FONT][FONT=宋体]可以看出。。。[/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谢谢你提醒,我差点忘了解释,第一个偶像是地地道道的穷人加“乡巴佬”,只是有人把他应得的收入认真算了一下、觉得他“应有的”财富超过比尔.盖茨而已,但他不要,这才正是我真正佩服他的原因。巴菲特住旧房、开破车,挣的钱几乎都捐了,所以也只是个“概念上的”富翁而已。所以你的推断似乎有失偏颇。[/FONT]

[FONT=宋体]我眼中的富人分三类,一类是富了但从不捐钱,二类是富了也捐钱、但是他的取财之道有争议(如比尔.盖茨、黄光裕等),三类是富了而且取财有道、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辈子都在坚持做善事。只有最后一类才会上我的学习榜样的名单。[/FONT]

[FONT=宋体]此外,我记忆力特差,五笔怎么学都不会,打字都是拼音加上“二指禅”,打这么长的文章,好像与我追求财富的目标背道而驰,假如你的推断正确的话。[/FONT]
To: Optics

[FONT=宋体]另外你纳税给加拿大了吗?考虑到你拿了这么多年纳税人的钱[/FONT]



[FONT=宋体]谢谢optics的再次出现,Optics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是几年前我曾经认真思考过的。以我自己为例,我生长在中原一个小城市,却在广州工作了11年, 跑到加拿大读书,又去美国工作。理论上来说,美国欠我的,我欠加拿大的,广州欠我的,我欠我故乡的(从纳税的角度)。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也可以说,美国欠 全世界的,全世界欠中国的,对吧?这也是我将来的‘行善’对象主要定位在中国的原因,我是在还债,不是在行善。我其次的…….,哦,对了,点到为止,说多了又会有人看不惯,中国人都很聪明,知道我的意思就行了。[/FONT]​






[FONT=宋体]附:[/FONT][FONT=宋体]我朋友也帮我在这里转贴了另一篇掘文:[/FONT]

[FONT=宋体]关于如何挑选专业、护士、及半医疗专业之浅见[/FONT]
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280216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来加拿大8年的经验[/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是一气呵成的,但“挑选专业”一文却是我想了好几天,下笔时却还是有些零乱。不过想着主要是提供一些信息而已,主要不是分享经验,所以心里的担心少了一点。如果文中有误,还望大家多多指正,我只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倾囊而出,奢望着或许能帮一些人罢了。[/FONT][FONT=宋体]依然欢迎拍砖,不过更欢迎不吝指正,谢谢![/FONT]​
有些零乱,如果你能整理一下的话,更方便阅读.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