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比昨天开始的早,所以一不留神就看到第53页了,昨天才到第14页呢。
回头琢磨了一下,想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帖子了。一当然是因为它真的写的很棒,实用,具体,还图文并茂。二却是因为您的北京话。
出国前在北京住了几年,就觉得认识的北京的朋友都特逗。再平常的事儿到了他们嘴里,也都能给你说的有模有样,搞不好还押韵呢~
想念北京的一切!
继续,并永远,坚定地支持您的帖子
想听听茶兄对国内严重的通胀看法!
非常感谢茶兄通俗易懂的观点!永远支持你!加声望首先我对国内的统计数字一向不太敢相信;
第二,官方将通胀的原因归结于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以及国外热钱流入等外部原因。尽管我对金融经济没啥研究,但也不太相信这里面没有政策、体制、管理等方面的自身原因。
不说原因,只说现象。相对于加拿大的物价,国内的物价太高了。这么说不是拿加币与人民币按汇率兑换后的价格去比较,而是居民收入与当地物价的相对比较。而且,高的不是一星半点,是成倍的高。
温哥华的物价高于加拿大的其他地区,加拿大的物价又远高于美国。再这么一比,中国的物价就扶鳐直上了。
不客气地说,我在国内时,并不太关注国内的物价。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对于加拿大的物价,中国的物价又太便宜。这回说的是按1加币等于6.6元人民币说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人民币胀个三个点五个点的,我感觉不太出来。
但是,对国内那些每个月只挣一两千元人民币的打工者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国内的物价都太高了,不通胀都太高了。
茶兄说的丝丝入扣,说到我心里去了。是啊,过去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当然不致于不远游了,但是游远了也确实放心不下家里。我每年半年在国内,多半原因也是陪父母。
我读MBA时一位老师曾在课堂上发过憾慨:我们有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上要顾父母、下要顾儿女的人,再下一代,可能就是只顾儿女不顾父母了,而且我们也应该教育他们这么做,不要再“孝顺”,我们这么做实际上是在推动中国进步。
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说得有一定道理,首先,下一代人即使是想尽孝,也未必有能力或是有条件尽了;第二,孝顺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传统意识与现代观念有冲突的地方,比如加拿大就认为赡养老人是社会、直接来说就是政府的义务,而非子女的义务。
当然,那位老师也强调:我们还是要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那一代人不容易,献了青春献爱心,全献完了,现在老了,只剩下一身病和那千八百元的退休金,所以我们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
有时我也想,在中国,那位老师的那种观点被接受起来可能不太容易,至少还要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弄好了我们说不定还能搭个末班车啥的,享受享受子女的优待;可是到了加拿大,他说的那个就是当地社会的现实。我在加拿大的报纸上曾读过一遍文章,其中提到如果你和你的父母长期住在同一栋House里,你会感受到你的邻居异样的眼光。
很多人移民原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为子女考量,熟不知我们这么做也是在断自己的“后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不能说是国际主义精神……用老北京话说,算是一种“倒霉催的”精神吧。
呵呵,借你这个话题展开番议论。至于你说的父母探亲签证申请的时机问题,我还真不太了解,有机会在这边打听打听。
茶兄说的丝丝入扣,说到我心里去了。
对我们来说,上有老下有小,而且他们在我们心理的份量都是沉甸甸的。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至少在我看来是一种长久无法自愈的伤痛。所以一直打算陪儿子在异乡站踏实了就多陪伴父母。
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很纠结,我是09年6月的魁投,至今没接到面试通知。可儿子还有大半年初中毕业了,是否该让他先行来加留学呢?我担心真的登陆时他已经十甚至十一年级,有些晚了。(说句乌鸦嘴的话,万一面试没通过,我就申请陪读几年)
纠结又彷徨
茶兄说的丝丝入扣,说到我心里去了。
对我们来说,上有老下有小,而且他们在我们心理的份量都是沉甸甸的。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至少在我看来是一种长久无法自愈的伤痛。所以一直打算陪儿子在异乡站踏实了就多陪伴父母。
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很纠结,我是09年6月的魁投,至今没接到面试通知。可儿子还有大半年初中毕业了,是否该让他先行来加留学呢?我担心真的登陆时他已经十甚至十一年级,有些晚了。(说句乌鸦嘴的话,万一面试没通过,我就申请陪读几年)
纠结又彷徨
加拿大好象没有陪读签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