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68:十二城记――三角洲(下)
[FONT=宋体]三角洲区的版图从东向西延展到拉德纳这块,就折向南方了,形成了一座南北狭长的半岛,半岛的东面是[/FONT]Boundary[FONT=宋体]湾,西面是[/FONT]Georgia[FONT=宋体]海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出拉德纳小镇往南,沿途一派田野风光,不时可以见到路边有木栅栏围起来的农舍:乡村别墅似的大宅,在占地巨大的院落里却显得很小,许多院子里什么也不种,就是一地绿茵茵的短草,或许只有一两匹骏马在草地上溜达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角洲区除了聚居在三座小镇里的“城镇居民”外,还有大约[/FONT]2000[FONT=宋体]“农业人口”,其中[/FONT]80%[FONT=宋体]都是白人。看着这些加拿大“农民”的惬意生活,难免令人心生感慨:什么叫“发达国家”呀,别看城市,看农村!要是看城市,中国现在比谁都“发达”,可是到农村一看,唉!悲观点说,“问天再借五百年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穿过这片农村,前面就是小镇“措瓦森”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十二城记》中讲“白石”的那一篇曾经提到过,白石和措瓦森这两座滨海小镇,在大温地区是日照天数最多、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有“阳光海岸”的美誉。事实上,北美印地安人早就先于白人殖民者发现了这里气候优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很久很久以前(有多久我没记住),一个来自大温东部[/FONT]Hope[FONT=宋体]地区的土著部落,沿菲沙河西下,到海岸地区来寻找更温暖的家园。结果,他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了现在的措瓦森这个地方。当然那时候这里还没有名字,土著人用他们女酋长“措瓦莎”([/FONT]Tsawwassa[FONT=宋体])的名字命名了自己的新家“措瓦森”([/FONT]Tsawwassen[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多年以后,来自英格兰的拉德纳兄弟在北面的菲沙河口处定居后,就与措瓦森的印地安人成了邻居。前文介绍了,拉德纳兄弟住下来后,先是开农场,后来又建起了罐头厂,事业做得挺大。摊子铺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跟着上来了。这哥儿俩就跑到南面的措瓦森招募了一批印地安人到他们的农场和罐头厂工作。于是,白人移民和土著印地安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有了相互的渗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再后来,随着大温地区移民高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白人移民涌入这座半岛的南部。而已经热衷于“进城”打工的印地安人,恐怕也很难再坚持他们传统的部落生活方式,渐渐地,这支本来人数也不是很多的印地安人,就在大温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淹没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今的措瓦森,已经从昔日的印地安部落变成了一个白人小镇:当地人口[/FONT]20900[FONT=宋体]人([/FONT]2006[FONT=宋体]年统计数字),其中白人居民的比例超过了[/FONT]85%[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措瓦森小镇坐落在半岛南部,东西两面临海。镇子的主要街区是在西部,也就是靠[/FONT]Georgia[FONT=宋体]海峡这面;东面临[/FONT]Boundary[FONT=宋体]湾那面,南北各有一小片居住社区,中间是高尔夫球场、公园和一大片农业用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拉德纳那边通过来的[/FONT]56[FONT=宋体]街,是措瓦森南北向的通衢大道,这条大道与东西向的[/FONT]12[FONT=宋体]街交叉口附近,是小镇的商业中心。镇子里的公寓式住宅也主要集在这一区。这里的公寓全部是木制的多层公寓,全镇没有一栋高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FONT]
[FONT=宋体]措瓦森的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沿着[/FONT]56[FONT=宋体]街一直向南,可以到小镇最南边的[/FONT]1[FONT=宋体]号街,这里距离这座半岛的最南端还有不到[/FONT]3[FONT=宋体]公里[/FONT][FONT=宋体]远,但是再往前就走不了了。并不是路到这儿就断了,而是前面有人设卡子检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太平世界、阳关大道,没事儿设什么卡子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没法儿不设,前面就是美国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讲到这儿给大家出一道地理题:美国的版图上,有哪块地方只与加拿大接壤而不与美国本土接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阿拉斯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答对了。美国人要是想从陆路去阿拉斯加,最近的一条道儿是从华盛顿州进入加拿大,然后穿过[/FONT]BC[FONT=宋体]省才能过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答对了是答对了,但是不完全。美国在加拿大边上还有一块飞地,就是与措瓦森仅仅一街之隔的[/FONT]Point Roberts[FONT=宋体]。这个地方是三角洲这个南北狭长半岛的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是海,北面是加拿大[/FONT]BC[FONT=宋体]省三角洲区的措瓦森小镇。住在这里的美国人要是想开汽车回老家,也只能先过边境进入措瓦森,然后顺着[/FONT]Boundary[FONT=宋体]湾兜一大圈子,再从南素里那边回到美国本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有意思,不知道当时美加两国是怎么商量的,在加拿大的地面儿上,给美国留下了这么个死葫芦头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第一次去措瓦森,就是好奇这条边境。当时我沿着小镇最南边的街区溜达,这个街区路南的那排[/FONT]House[FONT=宋体]、后院的院墙(如果有院墙的话)就是美加边境。如果住在这里,夏天坐在后院吃西瓜,吃完了一甩手,都能把西瓜皮扔美国去。估计本地居民不能有我这种古怪的冲动,要不然美加两国街里街坊的为一块西瓜皮起了纠纷,那就值不当的了。[/FONT]
[FONT=宋体]站在这条街上,我距离美国只有50米。[/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也别说,在自己家“后院”有这么一小片美国领土,对大温居民、特别是三角洲区的居民也是个好事。怎么的呢?过去加油方便呀。如果你走在大温某住宅区里,刚好看见有个老爷们儿一边开车往外走、一边冲院子里的女主人喊:“孩儿他妈,我上美国加趟油去啊!”别吃惊,不是你听差了,真事儿。美国的油价比加拿大便宜一大块,专程跑去美国就为加趟油在这儿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这句古训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像咱这样既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办美国签证的,那边暂时去不了,国境线上溜达溜达得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FONT]1[FONT=宋体]号街往西顶到头,就差不多到海边了。怎么叫“差不多”呢?因为再往前、通向海边的那几条小路就不让走了。――咋的啦?前面又是美国啦?当然不是,再往前就是私人领地了。从这里往北,沿着两公里多长的措瓦森海滩([/FONT]Tsawwassen Beach[FONT=宋体]),是小镇最好的住宅区,有海景,私密性还好,连门前的小马路都是自己家的。措瓦森的房价与拉德纳很接近,也属于“二级半”水平的(如果要是把温西的房价定为“一级”的话),但这是指措瓦森的大部分街区而言,不能把海边这块算上。因为海边这块贵呀,这块的[/FONT]House[FONT=宋体]卖到[/FONT]200[FONT=宋体]万加币稀松平常的事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最靠近海边的公共马路往镇子里面走,是个缓慢的上坡,但是走不出多远,地势就变平坦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虽然我在形容三角洲区西南部地形时,用了“半岛”这个词儿,但实际上这里的地势跟真正的海岛还是不一样。真正的海岛说白了就是冒出海面的山头。它这个不是,我认为这里还是菲沙河口的淤积平原,中间地势略高,也只不过是“淤”得比边上厚点就是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网上有人说措瓦森与列治文一样,也是水灾危险区。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不是地震引起地基液化进而导致护堤崩溃,仅是一般的江洪、暴雨或海潮,对列治文的影响应该有限。而措瓦森的地势与列治文不同,拔出海面怎么也有二、三十米高,根本连护堤都用不着,再加上又远离菲沙河口,安全系数应该更大才对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我确实在网上看到过“措瓦森曾被水淹”这样言之凿凿的发言,为此我还进行过一番查证。但是,我所能找到的与之最接近的记录,就是某次海上发生罕见风暴潮,潮水浸袭了岸边的几处民居(措瓦森最靠近海边的房子,是直接建在海滩上的)。如果所谓“措瓦森曾被水淹”指的就是这个,那我只能说碰上标题党了。[/FONT]
[FONT=宋体]横贯小镇的12号街,可见看出小镇的中部地势很平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关于措瓦森,最后一点要说的就是,从大温地区发往温哥华岛的渡轮码头([/FONT]Tsawwassen Ferry Terminal[FONT=宋体])就设在这里。写到这儿,我才意识到前面说窥探美加边境那回是我第一次到措瓦森,那就不对了,严格来说第一次到措瓦森应该是我从这里乘渡轮去岛上的维多利亚那回。不过,渡轮码头是设在小镇的北边,从温哥华那边过来顺[/FONT]17[FONT=宋体]号公路直接就上了码头长长的堤道了,并不真正从镇子里经过。所以,想近距离了解这座海边阳光小镇,还是专程来措瓦森走走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FONT=宋体]三角洲区的版图从东向西延展到拉德纳这块,就折向南方了,形成了一座南北狭长的半岛,半岛的东面是[/FONT]Boundary[FONT=宋体]湾,西面是[/FONT]Georgia[FONT=宋体]海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出拉德纳小镇往南,沿途一派田野风光,不时可以见到路边有木栅栏围起来的农舍:乡村别墅似的大宅,在占地巨大的院落里却显得很小,许多院子里什么也不种,就是一地绿茵茵的短草,或许只有一两匹骏马在草地上溜达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角洲区除了聚居在三座小镇里的“城镇居民”外,还有大约[/FONT]2000[FONT=宋体]“农业人口”,其中[/FONT]80%[FONT=宋体]都是白人。看着这些加拿大“农民”的惬意生活,难免令人心生感慨:什么叫“发达国家”呀,别看城市,看农村!要是看城市,中国现在比谁都“发达”,可是到农村一看,唉!悲观点说,“问天再借五百年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穿过这片农村,前面就是小镇“措瓦森”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十二城记》中讲“白石”的那一篇曾经提到过,白石和措瓦森这两座滨海小镇,在大温地区是日照天数最多、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有“阳光海岸”的美誉。事实上,北美印地安人早就先于白人殖民者发现了这里气候优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很久很久以前(有多久我没记住),一个来自大温东部[/FONT]Hope[FONT=宋体]地区的土著部落,沿菲沙河西下,到海岸地区来寻找更温暖的家园。结果,他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了现在的措瓦森这个地方。当然那时候这里还没有名字,土著人用他们女酋长“措瓦莎”([/FONT]Tsawwassa[FONT=宋体])的名字命名了自己的新家“措瓦森”([/FONT]Tsawwassen[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多年以后,来自英格兰的拉德纳兄弟在北面的菲沙河口处定居后,就与措瓦森的印地安人成了邻居。前文介绍了,拉德纳兄弟住下来后,先是开农场,后来又建起了罐头厂,事业做得挺大。摊子铺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跟着上来了。这哥儿俩就跑到南面的措瓦森招募了一批印地安人到他们的农场和罐头厂工作。于是,白人移民和土著印地安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有了相互的渗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再后来,随着大温地区移民高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白人移民涌入这座半岛的南部。而已经热衷于“进城”打工的印地安人,恐怕也很难再坚持他们传统的部落生活方式,渐渐地,这支本来人数也不是很多的印地安人,就在大温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淹没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今的措瓦森,已经从昔日的印地安部落变成了一个白人小镇:当地人口[/FONT]20900[FONT=宋体]人([/FONT]2006[FONT=宋体]年统计数字),其中白人居民的比例超过了[/FONT]85%[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措瓦森小镇坐落在半岛南部,东西两面临海。镇子的主要街区是在西部,也就是靠[/FONT]Georgia[FONT=宋体]海峡这面;东面临[/FONT]Boundary[FONT=宋体]湾那面,南北各有一小片居住社区,中间是高尔夫球场、公园和一大片农业用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拉德纳那边通过来的[/FONT]56[FONT=宋体]街,是措瓦森南北向的通衢大道,这条大道与东西向的[/FONT]12[FONT=宋体]街交叉口附近,是小镇的商业中心。镇子里的公寓式住宅也主要集在这一区。这里的公寓全部是木制的多层公寓,全镇没有一栋高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FONT]
[FONT=宋体]措瓦森的公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沿着[/FONT]56[FONT=宋体]街一直向南,可以到小镇最南边的[/FONT]1[FONT=宋体]号街,这里距离这座半岛的最南端还有不到[/FONT]3[FONT=宋体]公里[/FONT][FONT=宋体]远,但是再往前就走不了了。并不是路到这儿就断了,而是前面有人设卡子检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太平世界、阳关大道,没事儿设什么卡子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没法儿不设,前面就是美国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讲到这儿给大家出一道地理题:美国的版图上,有哪块地方只与加拿大接壤而不与美国本土接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阿拉斯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答对了。美国人要是想从陆路去阿拉斯加,最近的一条道儿是从华盛顿州进入加拿大,然后穿过[/FONT]BC[FONT=宋体]省才能过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答对了是答对了,但是不完全。美国在加拿大边上还有一块飞地,就是与措瓦森仅仅一街之隔的[/FONT]Point Roberts[FONT=宋体]。这个地方是三角洲这个南北狭长半岛的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是海,北面是加拿大[/FONT]BC[FONT=宋体]省三角洲区的措瓦森小镇。住在这里的美国人要是想开汽车回老家,也只能先过边境进入措瓦森,然后顺着[/FONT]Boundary[FONT=宋体]湾兜一大圈子,再从南素里那边回到美国本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有意思,不知道当时美加两国是怎么商量的,在加拿大的地面儿上,给美国留下了这么个死葫芦头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第一次去措瓦森,就是好奇这条边境。当时我沿着小镇最南边的街区溜达,这个街区路南的那排[/FONT]House[FONT=宋体]、后院的院墙(如果有院墙的话)就是美加边境。如果住在这里,夏天坐在后院吃西瓜,吃完了一甩手,都能把西瓜皮扔美国去。估计本地居民不能有我这种古怪的冲动,要不然美加两国街里街坊的为一块西瓜皮起了纠纷,那就值不当的了。[/FONT]
[FONT=宋体]站在这条街上,我距离美国只有50米。[/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也别说,在自己家“后院”有这么一小片美国领土,对大温居民、特别是三角洲区的居民也是个好事。怎么的呢?过去加油方便呀。如果你走在大温某住宅区里,刚好看见有个老爷们儿一边开车往外走、一边冲院子里的女主人喊:“孩儿他妈,我上美国加趟油去啊!”别吃惊,不是你听差了,真事儿。美国的油价比加拿大便宜一大块,专程跑去美国就为加趟油在这儿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这句古训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像咱这样既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办美国签证的,那边暂时去不了,国境线上溜达溜达得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FONT]1[FONT=宋体]号街往西顶到头,就差不多到海边了。怎么叫“差不多”呢?因为再往前、通向海边的那几条小路就不让走了。――咋的啦?前面又是美国啦?当然不是,再往前就是私人领地了。从这里往北,沿着两公里多长的措瓦森海滩([/FONT]Tsawwassen Beach[FONT=宋体]),是小镇最好的住宅区,有海景,私密性还好,连门前的小马路都是自己家的。措瓦森的房价与拉德纳很接近,也属于“二级半”水平的(如果要是把温西的房价定为“一级”的话),但这是指措瓦森的大部分街区而言,不能把海边这块算上。因为海边这块贵呀,这块的[/FONT]House[FONT=宋体]卖到[/FONT]200[FONT=宋体]万加币稀松平常的事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最靠近海边的公共马路往镇子里面走,是个缓慢的上坡,但是走不出多远,地势就变平坦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虽然我在形容三角洲区西南部地形时,用了“半岛”这个词儿,但实际上这里的地势跟真正的海岛还是不一样。真正的海岛说白了就是冒出海面的山头。它这个不是,我认为这里还是菲沙河口的淤积平原,中间地势略高,也只不过是“淤”得比边上厚点就是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网上有人说措瓦森与列治文一样,也是水灾危险区。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不是地震引起地基液化进而导致护堤崩溃,仅是一般的江洪、暴雨或海潮,对列治文的影响应该有限。而措瓦森的地势与列治文不同,拔出海面怎么也有二、三十米高,根本连护堤都用不着,再加上又远离菲沙河口,安全系数应该更大才对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我确实在网上看到过“措瓦森曾被水淹”这样言之凿凿的发言,为此我还进行过一番查证。但是,我所能找到的与之最接近的记录,就是某次海上发生罕见风暴潮,潮水浸袭了岸边的几处民居(措瓦森最靠近海边的房子,是直接建在海滩上的)。如果所谓“措瓦森曾被水淹”指的就是这个,那我只能说碰上标题党了。[/FONT]
[FONT=宋体]横贯小镇的12号街,可见看出小镇的中部地势很平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关于措瓦森,最后一点要说的就是,从大温地区发往温哥华岛的渡轮码头([/FONT]Tsawwassen Ferry Terminal[FONT=宋体])就设在这里。写到这儿,我才意识到前面说窥探美加边境那回是我第一次到措瓦森,那就不对了,严格来说第一次到措瓦森应该是我从这里乘渡轮去岛上的维多利亚那回。不过,渡轮码头是设在小镇的北边,从温哥华那边过来顺[/FONT]17[FONT=宋体]号公路直接就上了码头长长的堤道了,并不真正从镇子里经过。所以,想近距离了解这座海边阳光小镇,还是专程来措瓦森走走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