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中国,医生把我的角膜炎当做感染来治疗,抗细菌、抗病毒眼药水、眼药膏一齐上阵;到了加拿大,我才发现我这眼病原来跟细菌、病毒都没有关系,最初的起因是角膜物理性的刮伤。而之所以一再复发很可能是因为留有未彻底复原的极细微伤口。
2008年,我通过魁移面试之后,在等待签证的几个月中,先后三次(4月、5月、9月)发作相同的角膜炎。共同特点是,起病来势迅猛,病程苦不堪言,用药两三天快速好转,并且一周之内症状完全消失、平静如常。下面,我着重讲述自己来到加拿大以后的一次(迄今为止还是唯一的一次)复发、求诊的经历。
2009年2月上旬的一天(到今天已近周年,距前一次复发5个月),我的角膜炎不幸复发,跟前几次完全相同:左眼刺痛而通红、泪如泉涌、畏光,自己照镜子还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左眼角膜偏下的位置有一道约5毫米长的裂痕,而且这裂痕也跟前几次雷同,出现在老地方、长得老样子。![难受 :wdb14: :wdb14:](/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4.gif)
当天下午2点,我到一个不需预约的全科诊所(Medical Clinic)排队候诊,等了一个多小时轮到我,接诊的是一位越南裔女医生。大致看过之后,医生说:“你看我这里是全科的诊所,也没有什么眼科的设备,我在眼科方面也不专业,没办法帮你诊治;眼睛对人这么重要,我建议你尽快到大医院去急诊。”然后她就给我开了单子,上面写明医生意见“建议尽快急诊”。这可能是一道手续吧,有些急诊病例需要先由家庭医生或者Clinic医生看过之后再转入急诊。
早就听闻加拿大的急诊是你急他不急,让你等个几小时司空见惯,我就抓紧时间直接去了蒙特利尔总医院(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在急诊部登记、初检完时间还不到6点,晚餐在医院小卖部解决之后,接下来我就开始了考验耐心的漫长等待过程。![我晕 :wdb24: :wdb24:](/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4.gif)
候诊大厅里,有一老人来得比我早,据他急诊经验,说是等到第二天天亮也是有可能的。我找接待的护士询问几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切不可随便离开,否则轮到你了你不在,后果自负!没办法,我只好放弃了中途溜号的念头,干脆安心等吧。候诊的还有一个来自安大略省、在麦吉尔读书的女孩,也是患了眼疾,下眼皮肿得老高,我一见顿时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一开始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后来我就跟这老人、女孩攀谈,渐渐地时间也变得容易流逝了。![无聊 :wdb22: :wdb22:](/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2.gif)
到了9点左右,来了一个手臂脱臼的男孩,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据他自己讲,他是习惯性的脱臼,这次是因为伸手去开窗户导致。他等了不到一小时,就轮到了!原来,急诊的顺序不是完全按照先来后到,后到的如果紧急程度高,那么他的priority就会比较靠前。原来如此,这么说来,我的眼疾在他们看来是属于紧急程度不高的。想到这里,顿时宽心。继续等吧。![555~~ :wdb7: :wdb7:](/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7.gif)
10点多,中国男孩拍了片、手臂打了绷带,在女朋友陪同下离开了。然后,安大略女孩轮到,破涕为笑去看医生了。11点多,那位老人也轮到了医生。时间逼近半夜,候诊厅的保安员也换到第三个了,最初是个黑人女子,晚饭后一个白男轮班,半夜又换成一黑男。唉!反而是我这个等候急诊的,坐在这里迎来送往!![OH MY GOD! :wdb1: :wdb1:](/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gif)
医院,总是一个老弱病残比较集中的地点。我想,医护人员天天面对,总是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的。那天,我听到有个女护士好几次高声吵嚷、痛骂,大概是工作压力大或者受了什么委屈吧。不过总的来说,医院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和颜悦色、态度谦和。我注意到这里有一些彩色海报,上有一段英法对照文字“工作中面对一切形式的暴力,我们的唯一反应是:零容忍”。后来我在其他医院也看到过同样的海报。![酷 :wdb20: :wdb20:](/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0.gif)
不知不觉过了12点,终于轮到我了,呵呵。急诊科医生大致检查、询问之后,就走出去了,结果我又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等来了我的救星眼科医师Steve。原来Steve并不当班,他是在睡梦中被叫醒的。他带我在医院大楼里七拐八弯,来到眼科诊室。经过仔细检查之后,我带了一些非处方类的眼药水就回家了,这眼药水叫做“Fresh Tear”,离开医院时,已近凌晨2点。![我晕 :wdb24: :wdb24:](/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4.gif)
后来的几天,病情好转很快,我又密集去了三次,这三次都是按照预约的时间直接到眼科,所以都很顺利。最后一次,Steve医生给我开了一种眼膏,嘱咐每晚睡前抹到左眼患处,连续用半年,另外他又赠送给我一大把非处方的“Fresh Tear”,任何时候眼睛觉得干涩都可点上两滴。我明显感觉,这次医生的治疗手段跟前几次在中国时,有很大不同。当下追问我这眼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次一次反复发作?是什么厉害的细菌或者病毒这么顽固?医生的回答十分明确,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不是感染,没有细菌或者病毒。然后他在纸上写下病名给我看,叫做“Recurrent Cornea Corrosion”(重复性角膜腐蚀),又问我最初是不是被树枝之类的刮到了眼睛。总之,这个病的源头是角膜意外受到物理性的损伤,不关细菌与病毒的干活。医生又说,每晚涂抹眼膏连续半年之后就会完全痊愈,不需要再来医院看了。
凭处方到药店买了眼膏之后,我看过说明书,原来这眼膏成分很简单,膏体是用0.9%氯化钠溶液调制的,除了膏体惰性基质外别无他物,它的有效成分就是生理盐水而已!这下我也大致明白了治疗机理:睡眠中眼球缺乏泪液的滋润,而人的睡眠都有“快速动眼”的阶段,角膜会在干燥状态受到摩擦,因此自体修复角膜物理损伤的过程容易一再受到破坏,只需在睡前用生理盐水眼膏涂抹,起到保湿与润滑的作用,连续半年,保护角膜至彻底修复即可。![酷 :wdb20: :wdb20:](/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0.gif)
我仔细回顾自己的病史,这次千真万确是复发,跟前几次完全雷同。由于现在有了Steve医生明确的诊断,我有充分理由相信:2008年在中国厦门的那几次眼病,也绝对跟细菌病毒无关。可我那前几次,厦门的医生给我开的是些什么眼药啊:抗细菌的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眼膏,抗病毒的阿昔洛韦滴眼液,另外还有一种促进角膜修复的“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每次费用都在CNY100元以上。这是彻底把我的眼病当做感染,抗细菌抗病毒齐上阵!![惊讶 :wdb18: :wdb18:](/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8.gif)
我在厦门看病的医院,是厦门人民公认的“正规大医院”,正在评审“三甲”的。而且我每次都是挂的专家门诊号,难道正规大医院的专家也会误诊?![不解 :wdb2: :wdb2:](/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gif)
我遵照医嘱,每晚睡前涂药,连续半年,然后停药到现在又过了半年,整整一年我的左眼风平浪静。这充分说明加拿大蒙特利尔医生对我的诊治是正确有效的。而中国厦门医生给我开的眼药为什么也能在两三天内起效?原因同理,只是那些眼药水和眼膏的润滑、保湿作用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的促进。我白白承受了那些抗菌素与抗病毒剂的副作用。而每次一旦停药,角膜又未能完全修复,这个病就一次一次recurrent了。
回想起来,我心中庆幸自己移民到了加拿大,否则如果继续在厦门,我很可能继续被这个角膜炎重复折磨,同时重复接受那一大把抗菌素抗病毒剂的无端洗礼,另外还要重复哀叹:为什么我的眼疾如此顽固?!![傻了 :wdb5: :wdb5:](/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5.gif)
以下总结:
1,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主要是想跟各位移友分享自己的病历,用事实告诉大家:至少,我亲身经历的加拿大眼科医师,医术比中国“正规大医院”的专家眼科医师要高。从我个人主观感觉来说,这边眼科的各种器械也更复杂,看起来貌似更先进。见微知著,希望各位同胞对有争议的“加拿大医疗系统”增加点印象分,强化些许信心。
2,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此等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人,最好都不要自己给自己当医生。在中国,许多本应是处方药的,却能随便购买,这应当看做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弊端。身体有不适就自作主张在自己身上用药是不明智的,尤其对于眼睛这种重要且精细的器官。那些自己没有亲身罹患的疾病,也许我们一辈子永远都不会知晓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病。有了病,还是把自己交给专业的医生吧,尽管医生也常常不能100%可靠,但我们自己更加不可靠。设想一下:如果我此次复发,为图省事就以之前几次看眼病的药方自己抓药来用,会是什么下场?
3,当今中国大陆医界,有强烈的滥用抗生素倾向,这样说,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反对。在我的这个眼疾病例中,也得到了印证。在中国,不管你是小感冒大发烧,只要是个什么“炎”,医生的标准处方就是:抗生素+抗病毒剂。而在加拿大,小孩即使肺炎发烧,带去看急诊,医生也可能会“不作为”得让你生气,直接把你打发走:“回家多休息、多喝水”,让你调动自身免疫能力去跟细菌病毒对抗。
4,最后一点,我想谈谈大家争议很多的“加拿大急诊不急”的弊端。当你患病挂了急诊号,焦急地坐在候诊室里,却不知道何时能轮到你,动辄让你废寝忘食,这确实能让人郁闷到发狂。我想,急诊不急,除了反映出当班主持急诊的医生人数太少,也可解释为医生对待每个病患都投入很多的时间。从好的一方面考量,这种状况虽然让人等候浪费时间,但也比较能确保每个医案的医疗质量,避免医生处于过大的工作压力下。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正规大医院”,每天总是门庭若市,不管门诊、急诊,不分平日、周末、白天、晚上,经常都是排了长长的候诊队伍;有些专家门诊虽然限定了一段时间内的挂号数量,但他们的工作强度仍然要大大超过加拿大医师的工作强度。我认为中国的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人口过多的国情,另外也应归咎于人们对社区小医院、小诊所信心的丧失。“正规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就这样常常被挤爆,医生容易处于超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难免降低了医疗质量。
反观加拿大,社区小诊所的医生也是“正规”的,比较能让人放心,如果遇到专业性很强的
疑难杂症,再转到大医院不迟。虽然等候急诊常常要被迫排队很长时间,但如果你是紧急程度比较高,还是能很快给你诊治,例如我遇到的那个脱臼男孩。
衷心希望大家身体健康,看医生的机会少少,这样也能让那些实在需要看医生的患者减少等候时间。![最爱 :wdb19: :wdb19:](/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9.gif)
在中国,医生把我的角膜炎当做感染来治疗,抗细菌、抗病毒眼药水、眼药膏一齐上阵;到了加拿大,我才发现我这眼病原来跟细菌、病毒都没有关系,最初的起因是角膜物理性的刮伤。而之所以一再复发很可能是因为留有未彻底复原的极细微伤口。
2008年,我通过魁移面试之后,在等待签证的几个月中,先后三次(4月、5月、9月)发作相同的角膜炎。共同特点是,起病来势迅猛,病程苦不堪言,用药两三天快速好转,并且一周之内症状完全消失、平静如常。下面,我着重讲述自己来到加拿大以后的一次(迄今为止还是唯一的一次)复发、求诊的经历。
2009年2月上旬的一天(到今天已近周年,距前一次复发5个月),我的角膜炎不幸复发,跟前几次完全相同:左眼刺痛而通红、泪如泉涌、畏光,自己照镜子还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左眼角膜偏下的位置有一道约5毫米长的裂痕,而且这裂痕也跟前几次雷同,出现在老地方、长得老样子。
![难受 :wdb14: :wdb14:](/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4.gif)
当天下午2点,我到一个不需预约的全科诊所(Medical Clinic)排队候诊,等了一个多小时轮到我,接诊的是一位越南裔女医生。大致看过之后,医生说:“你看我这里是全科的诊所,也没有什么眼科的设备,我在眼科方面也不专业,没办法帮你诊治;眼睛对人这么重要,我建议你尽快到大医院去急诊。”然后她就给我开了单子,上面写明医生意见“建议尽快急诊”。这可能是一道手续吧,有些急诊病例需要先由家庭医生或者Clinic医生看过之后再转入急诊。
早就听闻加拿大的急诊是你急他不急,让你等个几小时司空见惯,我就抓紧时间直接去了蒙特利尔总医院(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在急诊部登记、初检完时间还不到6点,晚餐在医院小卖部解决之后,接下来我就开始了考验耐心的漫长等待过程。
![我晕 :wdb24: :wdb24:](/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4.gif)
候诊大厅里,有一老人来得比我早,据他急诊经验,说是等到第二天天亮也是有可能的。我找接待的护士询问几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切不可随便离开,否则轮到你了你不在,后果自负!没办法,我只好放弃了中途溜号的念头,干脆安心等吧。候诊的还有一个来自安大略省、在麦吉尔读书的女孩,也是患了眼疾,下眼皮肿得老高,我一见顿时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一开始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后来我就跟这老人、女孩攀谈,渐渐地时间也变得容易流逝了。
![无聊 :wdb22: :wdb22:](/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2.gif)
到了9点左右,来了一个手臂脱臼的男孩,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据他自己讲,他是习惯性的脱臼,这次是因为伸手去开窗户导致。他等了不到一小时,就轮到了!原来,急诊的顺序不是完全按照先来后到,后到的如果紧急程度高,那么他的priority就会比较靠前。原来如此,这么说来,我的眼疾在他们看来是属于紧急程度不高的。想到这里,顿时宽心。继续等吧。
![555~~ :wdb7: :wdb7:](/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7.gif)
10点多,中国男孩拍了片、手臂打了绷带,在女朋友陪同下离开了。然后,安大略女孩轮到,破涕为笑去看医生了。11点多,那位老人也轮到了医生。时间逼近半夜,候诊厅的保安员也换到第三个了,最初是个黑人女子,晚饭后一个白男轮班,半夜又换成一黑男。唉!反而是我这个等候急诊的,坐在这里迎来送往!
![OH MY GOD! :wdb1: :wdb1:](/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gif)
医院,总是一个老弱病残比较集中的地点。我想,医护人员天天面对,总是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的。那天,我听到有个女护士好几次高声吵嚷、痛骂,大概是工作压力大或者受了什么委屈吧。不过总的来说,医院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和颜悦色、态度谦和。我注意到这里有一些彩色海报,上有一段英法对照文字“工作中面对一切形式的暴力,我们的唯一反应是:零容忍”。后来我在其他医院也看到过同样的海报。
![酷 :wdb20: :wdb20:](/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0.gif)
不知不觉过了12点,终于轮到我了,呵呵。急诊科医生大致检查、询问之后,就走出去了,结果我又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等来了我的救星眼科医师Steve。原来Steve并不当班,他是在睡梦中被叫醒的。他带我在医院大楼里七拐八弯,来到眼科诊室。经过仔细检查之后,我带了一些非处方类的眼药水就回家了,这眼药水叫做“Fresh Tear”,离开医院时,已近凌晨2点。
![我晕 :wdb24: :wdb24:](/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4.gif)
后来的几天,病情好转很快,我又密集去了三次,这三次都是按照预约的时间直接到眼科,所以都很顺利。最后一次,Steve医生给我开了一种眼膏,嘱咐每晚睡前抹到左眼患处,连续用半年,另外他又赠送给我一大把非处方的“Fresh Tear”,任何时候眼睛觉得干涩都可点上两滴。我明显感觉,这次医生的治疗手段跟前几次在中国时,有很大不同。当下追问我这眼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次一次反复发作?是什么厉害的细菌或者病毒这么顽固?医生的回答十分明确,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不是感染,没有细菌或者病毒。然后他在纸上写下病名给我看,叫做“Recurrent Cornea Corrosion”(重复性角膜腐蚀),又问我最初是不是被树枝之类的刮到了眼睛。总之,这个病的源头是角膜意外受到物理性的损伤,不关细菌与病毒的干活。医生又说,每晚涂抹眼膏连续半年之后就会完全痊愈,不需要再来医院看了。
凭处方到药店买了眼膏之后,我看过说明书,原来这眼膏成分很简单,膏体是用0.9%氯化钠溶液调制的,除了膏体惰性基质外别无他物,它的有效成分就是生理盐水而已!这下我也大致明白了治疗机理:睡眠中眼球缺乏泪液的滋润,而人的睡眠都有“快速动眼”的阶段,角膜会在干燥状态受到摩擦,因此自体修复角膜物理损伤的过程容易一再受到破坏,只需在睡前用生理盐水眼膏涂抹,起到保湿与润滑的作用,连续半年,保护角膜至彻底修复即可。
![酷 :wdb20: :wdb20:](/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0.gif)
我仔细回顾自己的病史,这次千真万确是复发,跟前几次完全雷同。由于现在有了Steve医生明确的诊断,我有充分理由相信:2008年在中国厦门的那几次眼病,也绝对跟细菌病毒无关。可我那前几次,厦门的医生给我开的是些什么眼药啊:抗细菌的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眼膏,抗病毒的阿昔洛韦滴眼液,另外还有一种促进角膜修复的“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每次费用都在CNY100元以上。这是彻底把我的眼病当做感染,抗细菌抗病毒齐上阵!
![惊讶 :wdb18: :wdb18:](/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8.gif)
我在厦门看病的医院,是厦门人民公认的“正规大医院”,正在评审“三甲”的。而且我每次都是挂的专家门诊号,难道正规大医院的专家也会误诊?
![不解 :wdb2: :wdb2:](/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2.gif)
我遵照医嘱,每晚睡前涂药,连续半年,然后停药到现在又过了半年,整整一年我的左眼风平浪静。这充分说明加拿大蒙特利尔医生对我的诊治是正确有效的。而中国厦门医生给我开的眼药为什么也能在两三天内起效?原因同理,只是那些眼药水和眼膏的润滑、保湿作用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的促进。我白白承受了那些抗菌素与抗病毒剂的副作用。而每次一旦停药,角膜又未能完全修复,这个病就一次一次recurrent了。
回想起来,我心中庆幸自己移民到了加拿大,否则如果继续在厦门,我很可能继续被这个角膜炎重复折磨,同时重复接受那一大把抗菌素抗病毒剂的无端洗礼,另外还要重复哀叹:为什么我的眼疾如此顽固?!
![傻了 :wdb5: :wdb5:](/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5.gif)
以下总结:
1,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主要是想跟各位移友分享自己的病历,用事实告诉大家:至少,我亲身经历的加拿大眼科医师,医术比中国“正规大医院”的专家眼科医师要高。从我个人主观感觉来说,这边眼科的各种器械也更复杂,看起来貌似更先进。见微知著,希望各位同胞对有争议的“加拿大医疗系统”增加点印象分,强化些许信心。
2,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此等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人,最好都不要自己给自己当医生。在中国,许多本应是处方药的,却能随便购买,这应当看做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弊端。身体有不适就自作主张在自己身上用药是不明智的,尤其对于眼睛这种重要且精细的器官。那些自己没有亲身罹患的疾病,也许我们一辈子永远都不会知晓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病。有了病,还是把自己交给专业的医生吧,尽管医生也常常不能100%可靠,但我们自己更加不可靠。设想一下:如果我此次复发,为图省事就以之前几次看眼病的药方自己抓药来用,会是什么下场?
3,当今中国大陆医界,有强烈的滥用抗生素倾向,这样说,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反对。在我的这个眼疾病例中,也得到了印证。在中国,不管你是小感冒大发烧,只要是个什么“炎”,医生的标准处方就是:抗生素+抗病毒剂。而在加拿大,小孩即使肺炎发烧,带去看急诊,医生也可能会“不作为”得让你生气,直接把你打发走:“回家多休息、多喝水”,让你调动自身免疫能力去跟细菌病毒对抗。
4,最后一点,我想谈谈大家争议很多的“加拿大急诊不急”的弊端。当你患病挂了急诊号,焦急地坐在候诊室里,却不知道何时能轮到你,动辄让你废寝忘食,这确实能让人郁闷到发狂。我想,急诊不急,除了反映出当班主持急诊的医生人数太少,也可解释为医生对待每个病患都投入很多的时间。从好的一方面考量,这种状况虽然让人等候浪费时间,但也比较能确保每个医案的医疗质量,避免医生处于过大的工作压力下。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正规大医院”,每天总是门庭若市,不管门诊、急诊,不分平日、周末、白天、晚上,经常都是排了长长的候诊队伍;有些专家门诊虽然限定了一段时间内的挂号数量,但他们的工作强度仍然要大大超过加拿大医师的工作强度。我认为中国的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人口过多的国情,另外也应归咎于人们对社区小医院、小诊所信心的丧失。“正规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就这样常常被挤爆,医生容易处于超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难免降低了医疗质量。
反观加拿大,社区小诊所的医生也是“正规”的,比较能让人放心,如果遇到专业性很强的
疑难杂症,再转到大医院不迟。虽然等候急诊常常要被迫排队很长时间,但如果你是紧急程度比较高,还是能很快给你诊治,例如我遇到的那个脱臼男孩。
衷心希望大家身体健康,看医生的机会少少,这样也能让那些实在需要看医生的患者减少等候时间。
![最爱 :wdb19: :wdb19:](/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19.gif)
最后编辑: 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