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谈谈我熟悉的学区:Mckee-Cummer Valley-Earl Haig Part2
刚刚说了孩子小的时候上中国人多的学校没有问题,可是长大了呢?初中和高中怎么办?我初中和高中的中国孩子也很多。尤其初中esl和普通班分开上课以后,esl的学生就容易和更多的新移民孩子在一起,不愿意离开上的舒服的esl。当然,这只是我们学校当时的状况。
我小学时期认识的一个中国女孩儿,我最好的朋友,后来上初中了就去esl班了,所以我在初中也试过跟中国孩子扎堆。八年级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转校了,我才 又开始融入二代移民孩子和本地孩子的圈子里去。我13岁的时候,同学的认同是天一般大的事情。相信新移民的学生也一样,不管这种认同是来自语言一样的中国人还是北美的同学。有没有中国孩子都好,只要努力去融入同学中,积极参加课堂生活,我相信习惯在中国教育中变得坚韧的孩子都会找到这个认同。当然,如果有中国孩子可能一开始就不孤单,能更自信。但是长远来讲,是不是在更小的时候就融入主流社会能更好的适应呢?我现在也在寻摸这个问题。
我在earlhaig上高中之后的好朋友虽然都是亚裔,但都是二代移民或者跟很小的时候就出来的人,再加上我们学区新移民从来就多,对比之下让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whitewash"的人,已经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的人。
这个认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蒸发掉了。 Queen's是一个加拿大内公认白人很多的学校。我报考这所学校的时候,当时在高中教过我的老师就跟我说过她在queen's不开心的经历。这个老师比较年轻,也是我的高中毕业的。我现在很后悔当初没有多考虑她的话。我那时候一直认为种族对我来说不会是一个障碍,毕竟我在Earl Haig 做过学生会的干部,Student Leadership Council 的director.可是到queen's之后才发现,跟我们北约可高度移民区的多元化和种族融合能力相比,queen's的集体思想还是很落后的。虽然同学不会因为我是中国人就瞧不起我,但是这边的中国孩子和白人孩子,不管来了多久,都还是少有共同话题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存在。queen's的主流学生们很喜欢喝酒去吧的夜生活。我虽然来加拿大很久了,可是一直以来好朋友们都是老老实实的移民孩子,所以尽管可以和他们一样说没有口音的英语,我还是没有很积极的加入这项活动。加入白人夜生活的中国人起码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和谐。假如我当初区的是一个本地人更多的地区,亚裔更少的学区,会有改变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现在我跟许多新移民一样,还在努力的找我在加拿大的位置。
所以,尽管我的好学区给我了很多很棒的学习和课外机会,让我能上queen'scommerce,拿比较丰厚的Canadian Millenium Awards 奖学金,可是同时,我是不是也从小就失去了融合在这个大社会里的机会?我找不到答案,因为我在别的大学的同学很少有这个困惑。我的好朋友们现在大多在schulich读商,或者waterloo读数学。这两所大学都算中国人多的学校,所以他们好像没有这种体会。唯一一个跟我有相似感觉的同学是5岁就来这里,中文都说不全的女孩子。她在mcgill上学。所以如果各位有处理这种软性障碍的经验,也请一起分享。[/QUOTE]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中文真的很棒!
有关融入的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目前看来还好,19岁才到加拿大的儿子在滑铁卢大学最要好的朋友是加拿大本地孩子,现在美国波特兰工作全部同事都是白人,他还很开心。作为母亲,虽然只有寒暑假才从国内出来陪他,但是一直鼓励他参与社交,在多伦多他有英语粤语国语三个朋友圈,到加州伯克利大学读研有英语和国语两个圈子,现在到波特兰工作只有英语圈子,我担心他中文退化或者他以后的下一代完全丢了中文呢
![大汗 :wdb4: :wdb4:](/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4.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