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累死人
C ctzleric 38 2010-09-19 #16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atongmu 说: 你这是对法律原则(尤其是英美法)的不熟悉。现代法律原则都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 点击展开... 嘿嘿,同意。从来没有法律规定吃饭必须用牙齿咀嚼,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咋吃饭了?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atongmu 说: 你这是对法律原则(尤其是英美法)的不熟悉。现代法律原则都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 点击展开... 嘿嘿,同意。从来没有法律规定吃饭必须用牙齿咀嚼,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咋吃饭了?
大 大亚湾 294 2010-09-19 #16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Jason 说: 你儿子是美国公民,只要他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有加拿大社会保险号,你就可以给他开RESP。他将来去美国上大学,照样合资格做RESP的受益人。 点击展开... 多谢指点迷津!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Jason 说: 你儿子是美国公民,只要他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有加拿大社会保险号,你就可以给他开RESP。他将来去美国上大学,照样合资格做RESP的受益人。 点击展开... 多谢指点迷津!
B bbjj 无官一身轻 18,234 2010-09-19 #17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明白为什么说加拿大税高不对呢?同样2500元的应税收入,我大约算一下在安省联邦税要2795.4元(免除额以10320+1044算,因为多数是打工一族),省税是1372.74元(免税额8881元),平均每月347.35元,但是在中国,按最低免税额500元计(实际大部分地区都比这个高,深圳好像是1600元),每月的所得税是175元。加拿大的都翻倍了。希望楼主不是把加元折成了人民币来算,因为这样做并不合理,这边的开支比国内要高,同样一万元人民币在这里和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差太远。另外像烟酒这两样,加拿大无疑比国内的税要重很多,这两项但凡人有所好,则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钱在上面。还有一项地税是国内没有的,每个月至少也要两三百元,温哥华不知多少了。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明白为什么说加拿大税高不对呢?同样2500元的应税收入,我大约算一下在安省联邦税要2795.4元(免除额以10320+1044算,因为多数是打工一族),省税是1372.74元(免税额8881元),平均每月347.35元,但是在中国,按最低免税额500元计(实际大部分地区都比这个高,深圳好像是1600元),每月的所得税是175元。加拿大的都翻倍了。希望楼主不是把加元折成了人民币来算,因为这样做并不合理,这边的开支比国内要高,同样一万元人民币在这里和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差太远。另外像烟酒这两样,加拿大无疑比国内的税要重很多,这两项但凡人有所好,则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钱在上面。还有一项地税是国内没有的,每个月至少也要两三百元,温哥华不知多少了。
零 零下的浪漫 3,253 2010-09-19 #17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上次带了2万美元经美国入境加拿大,结果被美国官员带到一个专门的房间盘问了一大轮,还要把汇票给他们看,填一张表,解释带这么多钱的原因,后来到了加国也重复一次,烦死了!
yvonnezh 1,417 2010-09-19 #17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bbjj 说: 不明白为什么说加拿大税高不对呢?同样2500元的应税收入,我大约算一下在安省联邦税要2795.4元(免除额以10320+1044算,因为多数是打工一族),省税是1372.74元(免税额8881元),平均每月347.35元,但是在中国,按最低免税额500元计(实际大部分地区都比这个高,深圳好像是1600元),每月的所得税是175元。加拿大的都翻倍了。希望楼主不是把加元折成了人民币来算,因为这样做并不合理,这边的开支比国内要高,同样一万元人民币在这里和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差太远。另外像烟酒这两样,加拿大无疑比国内的税要重很多,这两项但凡人有所好,则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钱在上面。还有一项地税是国内没有的,每个月至少也要两三百元,温哥华不知多少了。 点击展开... 加拿大交了税之后还要另外交养老金保险的钱吗?现在国内的养老金保险和医保都要另外交的。我们这里自己交的话最低每月500多,不然你就是每年交再多所得税,退休了还是没人管。 至于开支什么的,两年内没有回国的同学需要与时俱进了,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突飞猛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目前农贸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1元以下的蔬菜,5元以下的水果;3元以下的米难保不是翻新战备粮。汽油已经和北美接轨;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已傲视欧美。 地税吗?国内的物业税指日可待。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bbjj 说: 不明白为什么说加拿大税高不对呢?同样2500元的应税收入,我大约算一下在安省联邦税要2795.4元(免除额以10320+1044算,因为多数是打工一族),省税是1372.74元(免税额8881元),平均每月347.35元,但是在中国,按最低免税额500元计(实际大部分地区都比这个高,深圳好像是1600元),每月的所得税是175元。加拿大的都翻倍了。希望楼主不是把加元折成了人民币来算,因为这样做并不合理,这边的开支比国内要高,同样一万元人民币在这里和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差太远。另外像烟酒这两样,加拿大无疑比国内的税要重很多,这两项但凡人有所好,则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钱在上面。还有一项地税是国内没有的,每个月至少也要两三百元,温哥华不知多少了。 点击展开... 加拿大交了税之后还要另外交养老金保险的钱吗?现在国内的养老金保险和医保都要另外交的。我们这里自己交的话最低每月500多,不然你就是每年交再多所得税,退休了还是没人管。 至于开支什么的,两年内没有回国的同学需要与时俱进了,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突飞猛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目前农贸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1元以下的蔬菜,5元以下的水果;3元以下的米难保不是翻新战备粮。汽油已经和北美接轨;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已傲视欧美。 地税吗?国内的物业税指日可待。
唐人Jason 能把鸡蛋立起来 3,993 2010-09-20 #174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四名:税务居民与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这可算得上是个大讹传了。[/FONT] [FONT=宋体]相信这个坛子里没有哪位朋友没有听说过这两个汉语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居民,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根据以往跟朋友聊天的经验,我认为每[/FONT]100[FONT=宋体]位朋友里至少有[/FONT]99[FONT=宋体]位,当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说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会按照汉语的理解习惯,很自然地把这两个概念分别理解为:[/FONT] [FONT=宋体]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没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这个错误理解是很自然发生的。[/FONT] [FONT=宋体]首先,你会把“居民”二字与你的“永久居民”身份里面的“居民”二字相混淆,这已经是一个大错误。[/FONT] [FONT=宋体]然后,当你用你的潜意识分析语法的时候,你知道这两个词组里的名词主体都是“居民”,而“税务居民”里面的“税务”二字显然是“居民”的定语;然后你再看“非税务居民”,“居民”前面似乎有两个定语,一个是“非”,一个是“税务”,这时你有两个选择:认为首先“税务”是“居民”的定语,“税务居民”是一个名词词组主体,然后“非”是“税务居民”的定语;另一个选择是认为“非税务”一起是“居民”的定语,而“非”是“税务”的否定性副词。我不知道从小说广东话的朋友会怎么理解,但我确定,如果你是从小说普通话的,你多半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你的语言习惯选择后者。[/FONT] [FONT=宋体]好,我们把这个语法理解放进脑子里,再来读一遍这两个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非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如果你不去看官方文件原文的话,你会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FONT] [FONT=宋体]显然是:[/FONT] [FONT=宋体]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不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第一次告诉你这两个概念的朋友多半也是这么给你解释的,然后你又会照这个理解把这两个概念告诉后来的朋友。[/FONT] [FONT=宋体]这就是典型的以讹传讹。[/FONT] [FONT=宋体]惭愧,最初我自己就是这么从我的那位非常非常热情耐心的银行客户经理(没有责备的意思,我至今仍然很感激这位经理给我的帮助)那里听来的,然后也这么传给过其他朋友。[/FONT] [FONT=宋体]在此再次向从我这里听到过讹传的朋友致歉。[/FONT] [FONT=宋体]我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对于从中国移民来加拿大的朋友们来说,这两个概念极为重要,讹传所造成的错误理解会导致这些朋友做出一系列错误的举动和决定。[/FONT] [FONT=宋体]那么这个讹传是从什么时候,从哪儿开始的呢?我没有考证过年代,但是我确定,这又是起源于蹩脚的英译汉。[/FONT] [FONT=宋体]这两个概念的英文原文是这样的:[/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在官方文件里,有时候用一种更完整的表达:[/FONT] 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FONT=宋体]简便起见,我们就用前一种表达来做分析吧。[/FONT] [FONT=宋体]其实[/FONT]ESL[FONT=宋体]二级的同学就已经可以翻着字典翻译了。[/FONT] [FONT=宋体]可能朋友们会有不同的翻译表达,但是我确定,如果你把[/FONT]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和[/FONT]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放在一起翻译成“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的话,你的中学英语老师不会表扬你的。[/FONT] [FONT=宋体]还是我来做义工翻译一下吧,不一定是最好的翻译,但是我确定我的这种翻译法不会造成误解:[/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居民[/FONT]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在加拿大税务局的文件里,还经常把这两个概念简化成[/FONT] Resident[FONT=宋体],与[/FONT]Non-resident [FONT=宋体]用汉语普通话来表达就是:[/FONT] [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与[/FONT][FONT=宋体]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如果你对讹传的那两个词组的理解像讹传的那样的话,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在加拿大税务局的词典里,其实根本就没有“税务居民”,也没有“非税务居民”,而只有“居民”与“非居民”。[/FONT] [FONT=宋体]有朋友问了:这两个说法有很大的差别吗?[/FONT] [FONT=宋体]当然,差别大了去了。[/FONT] [FONT=宋体](未完待续)[/FONT]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四名:税务居民与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这可算得上是个大讹传了。[/FONT] [FONT=宋体]相信这个坛子里没有哪位朋友没有听说过这两个汉语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居民,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根据以往跟朋友聊天的经验,我认为每[/FONT]100[FONT=宋体]位朋友里至少有[/FONT]99[FONT=宋体]位,当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说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会按照汉语的理解习惯,很自然地把这两个概念分别理解为:[/FONT] [FONT=宋体]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没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这个错误理解是很自然发生的。[/FONT] [FONT=宋体]首先,你会把“居民”二字与你的“永久居民”身份里面的“居民”二字相混淆,这已经是一个大错误。[/FONT] [FONT=宋体]然后,当你用你的潜意识分析语法的时候,你知道这两个词组里的名词主体都是“居民”,而“税务居民”里面的“税务”二字显然是“居民”的定语;然后你再看“非税务居民”,“居民”前面似乎有两个定语,一个是“非”,一个是“税务”,这时你有两个选择:认为首先“税务”是“居民”的定语,“税务居民”是一个名词词组主体,然后“非”是“税务居民”的定语;另一个选择是认为“非税务”一起是“居民”的定语,而“非”是“税务”的否定性副词。我不知道从小说广东话的朋友会怎么理解,但我确定,如果你是从小说普通话的,你多半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你的语言习惯选择后者。[/FONT] [FONT=宋体]好,我们把这个语法理解放进脑子里,再来读一遍这两个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非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如果你不去看官方文件原文的话,你会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FONT] [FONT=宋体]显然是:[/FONT] [FONT=宋体]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不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第一次告诉你这两个概念的朋友多半也是这么给你解释的,然后你又会照这个理解把这两个概念告诉后来的朋友。[/FONT] [FONT=宋体]这就是典型的以讹传讹。[/FONT] [FONT=宋体]惭愧,最初我自己就是这么从我的那位非常非常热情耐心的银行客户经理(没有责备的意思,我至今仍然很感激这位经理给我的帮助)那里听来的,然后也这么传给过其他朋友。[/FONT] [FONT=宋体]在此再次向从我这里听到过讹传的朋友致歉。[/FONT] [FONT=宋体]我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对于从中国移民来加拿大的朋友们来说,这两个概念极为重要,讹传所造成的错误理解会导致这些朋友做出一系列错误的举动和决定。[/FONT] [FONT=宋体]那么这个讹传是从什么时候,从哪儿开始的呢?我没有考证过年代,但是我确定,这又是起源于蹩脚的英译汉。[/FONT] [FONT=宋体]这两个概念的英文原文是这样的:[/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在官方文件里,有时候用一种更完整的表达:[/FONT] 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FONT=宋体]简便起见,我们就用前一种表达来做分析吧。[/FONT] [FONT=宋体]其实[/FONT]ESL[FONT=宋体]二级的同学就已经可以翻着字典翻译了。[/FONT] [FONT=宋体]可能朋友们会有不同的翻译表达,但是我确定,如果你把[/FONT]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和[/FONT]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放在一起翻译成“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的话,你的中学英语老师不会表扬你的。[/FONT] [FONT=宋体]还是我来做义工翻译一下吧,不一定是最好的翻译,但是我确定我的这种翻译法不会造成误解:[/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居民[/FONT]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在加拿大税务局的文件里,还经常把这两个概念简化成[/FONT] Resident[FONT=宋体],与[/FONT]Non-resident [FONT=宋体]用汉语普通话来表达就是:[/FONT] [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与[/FONT][FONT=宋体]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如果你对讹传的那两个词组的理解像讹传的那样的话,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在加拿大税务局的词典里,其实根本就没有“税务居民”,也没有“非税务居民”,而只有“居民”与“非居民”。[/FONT] [FONT=宋体]有朋友问了:这两个说法有很大的差别吗?[/FONT] [FONT=宋体]当然,差别大了去了。[/FONT] [FONT=宋体](未完待续)[/FONT]
晴空梦 妈妈管家 46 2010-09-20 #17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没有正式移民登陆就是非居民,是可以在回国时在机场填表后退税的(餐饮食物初外),她说填表和交单后,加拿大政府会把钱寄入自己所填的帐户,但我从未听大陆的朋友说起此事,究竟有无此规定呢?我是待定阶段的申请人,此事的真与假还请各位老移民们指点迷津.谢谢!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没有正式移民登陆就是非居民,是可以在回国时在机场填表后退税的(餐饮食物初外),她说填表和交单后,加拿大政府会把钱寄入自己所填的帐户,但我从未听大陆的朋友说起此事,究竟有无此规定呢?我是待定阶段的申请人,此事的真与假还请各位老移民们指点迷津.谢谢!
B bbjj 无官一身轻 18,234 2010-09-20 #17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yvonnezh 说: 加拿大交了税之后还要另外交养老金保险的钱吗?现在国内的养老金保险和医保都要另外交的。我们这里自己交的话最低每月500多,不然你就是每年交再多所得税,退休了还是没人管。 至于开支什么的,两年内没有回国的同学需要与时俱进了,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突飞猛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目前农贸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1元以下的蔬菜,5元以下的水果;3元以下的米难保不是翻新战备粮。汽油已经和北美接轨;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已傲视欧美。 地税吗?国内的物业税指日可待。 点击展开... 当然也是自己交了,因为两国的养老和失业保险金都不用交税,所以我特别说了是应税收入,也就是扣除了养老和失业保险后的收入,安省号称是免费医疗,但实际上应税收入20000以上就要交钱了,而且不能抵税,像举例的每月2500应税,每年报税时就要上缴health premium300元,要知道这里看病药费是自己付的,国内有医保是可以买药的,而且没用的话还在你自己可户口。我去年今年都有回国,每星期也经常打电话回家的,绝对与时俱进,买回家吃的用不了很多钱,但是这里的车保险,地税,房屋保险,甚至水电煤气电话上网,总是一座大山,没法移动,一定要交的,而且都比国内要贵得多。万一车子房子有什么问题,如果只要500以下的你已经要偷着乐了,这里涉及人工的东西都相当贵。出去吃饭也是这边贵,以前我们在深圳三个人出去吃饭都是一两百就搞定了,这里在外面吃个好点的碟头饭两个人也连税连小费要二十多元。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yvonnezh 说: 加拿大交了税之后还要另外交养老金保险的钱吗?现在国内的养老金保险和医保都要另外交的。我们这里自己交的话最低每月500多,不然你就是每年交再多所得税,退休了还是没人管。 至于开支什么的,两年内没有回国的同学需要与时俱进了,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突飞猛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目前农贸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1元以下的蔬菜,5元以下的水果;3元以下的米难保不是翻新战备粮。汽油已经和北美接轨;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已傲视欧美。 地税吗?国内的物业税指日可待。 点击展开... 当然也是自己交了,因为两国的养老和失业保险金都不用交税,所以我特别说了是应税收入,也就是扣除了养老和失业保险后的收入,安省号称是免费医疗,但实际上应税收入20000以上就要交钱了,而且不能抵税,像举例的每月2500应税,每年报税时就要上缴health premium300元,要知道这里看病药费是自己付的,国内有医保是可以买药的,而且没用的话还在你自己可户口。我去年今年都有回国,每星期也经常打电话回家的,绝对与时俱进,买回家吃的用不了很多钱,但是这里的车保险,地税,房屋保险,甚至水电煤气电话上网,总是一座大山,没法移动,一定要交的,而且都比国内要贵得多。万一车子房子有什么问题,如果只要500以下的你已经要偷着乐了,这里涉及人工的东西都相当贵。出去吃饭也是这边贵,以前我们在深圳三个人出去吃饭都是一两百就搞定了,这里在外面吃个好点的碟头饭两个人也连税连小费要二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