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377041/

唐人Jason : 2010-08-29#1
[FONT=宋体]《环球华报》连载之《加国华人移民十大讹传》:[/FONT]

[FONT=宋体]《环球华报》2011年6月17日C3版[/FONT]
[FONT=宋体]《环球华报》2011年6月24日C3版[/FONT]
[FONT=宋体]《环球华报》2011年7月1日C3版[/FONT]



第21页,新增两大讹传。



[FONT=宋体]“中国移民圈子里的讹传太多了!”[/FONT]

[FONT=宋体]跟朋友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FONT]

[FONT=宋体]的确,由于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加上对于当地法律的不了解,初来加拿大,甚至很多来了很多年的中国移民,对加拿大都有很多误解,而很多错误的认识最初都来自于以讹传讹的讹传。偶有闲暇,便想到把那些几乎人人都那么说,以至于人人都信以为真的最具误导性的讹传总结批判一番,目的是让后来的朋友尽可能少受这样的误导。[/FONT]

[FONT=宋体]以下便是我总结的十大讹传,今天先说第十名:[/FONT]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十名:法律规定不满[/FONT]12[FONT=宋体]岁的孩子不得独自在家[/FONT]

[FONT=宋体]事实上,至少[/FONT]BC[FONT=宋体]省的法律并未规定孩子可以独自在家的最低年龄。孩子能否独自在家,并非由其年龄决定,而是由孩子是否足够成熟和你是否有恰当安排保证其安全来酌情决定。不信的话,给警察局打个电话吧。[/FONT]

[FONT=宋体]注意,澄清此讹传的目的并非鼓励家长留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在你留你的孩子独自在家之前,你必须确定你的孩子足够成熟,孩子必须知道基本的安全事项,知道有人敲门或打电话怎么应对,知道怎么随时联系上你,知道联系不上你可以找哪家邻居的叔叔阿姨[/FONT]……

草人 : 2010-08-29#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中国移民圈子里的讹传太多了!”[/FONT]

[FONT=宋体]跟朋友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FONT]

[FONT=宋体]的确,由于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加上对于当地法律的不了解,初来加拿大,甚至很多来了很多年的中国移民,对加拿大都有很多误解,而很多错误的认识最初都来自于以讹传讹的讹传。偶有闲暇,便想到把那些几乎人人都那么说,以至于人人都信以为真的最具误导性的讹传总结批判一番,目的是让后来的朋友尽可能少受这样的误导。[/FONT]

[FONT=宋体]以下便是我总结的十大讹传,今天先说第十名:[/FONT]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十名:法律规定不满[/FONT]12[FONT=宋体]岁的孩子不得独自在家[/FONT]

[FONT=宋体]事实上,至少[/FONT]BC[FONT=宋体]省的法律并未规定孩子可以独自在家的最低年龄。孩子能否独自在家,并非由其年龄决定,而是由孩子是否足够成熟和你是否有恰当安排保证其安全来酌情决定。[/FONT]

[FONT=宋体]注意,澄清此讹传的目的并非鼓励家长留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在你留你的孩子独自在家之前,你必须确定你的孩子足够成熟,孩子必须知道基本的安全事项,知道有人敲门或打电话怎么应对,知道怎么随时联系上你,知道联系不上你可以找哪家邻居的叔叔阿姨[/FONT]……
真的吗?

游客 : 2010-08-29#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上次偶和家园某大腕儿一起如厕时说起单独把孩子放家里了,忽然听得隔壁传出:这是犯法的!吓得都差点憋回去。:wdb1:

漫步云中@桥 : 2010-08-29#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惊着了。。

seatosea : 2010-08-29#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懂装懂,即便你孩子17岁,警察也可以罚你,因为没有法律界限:只要有人告你你必然被罚。

MAISIE : 2010-08-29#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其余9个呢?

adde : 2010-08-29#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lz这会可能正在梦周公呢,有得等啊。

龙猫dodola : 2010-08-29#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一天一个沙发

燕舞鸢飞 : 2010-08-29#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14:把TZ们的胃口吊的高高的,只说了十分之一。。。

funnypips : 2010-08-29#1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其余9个呢?

其余9个正在休息。

Zero! : 2010-08-29#1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中国移民圈子里的讹传太多了!”[/FONT]

[FONT=宋体]跟朋友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FONT]

[FONT=宋体]的确,由于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加上对于当地法律的不了解,初来加拿大,甚至很多来了很多年的中国移民,对加拿大都有很多误解,而很多错误的认识最初都来自于以讹传讹的讹传。偶有闲暇,便想到把那些几乎人人都那么说,以至于人人都信以为真的最具误导性的讹传总结批判一番,目的是让后来的朋友尽可能少受这样的误导。[/FONT]

[FONT=宋体]以下便是我总结的十大讹传,今天先说第十名:[/FONT]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十名:法律规定不满[/FONT]12[FONT=宋体]岁的孩子不得独自在家[/FONT]

[FONT=宋体]事实上,至少[/FONT]BC[FONT=宋体]省的法律并未规定孩子可以独自在家的最低年龄。孩子能否独自在家,并非由其年龄决定,而是由孩子是否足够成熟和你是否有恰当安排保证其安全来酌情决定。不信的话,给警察局打个电话吧。[/FONT]

[FONT=宋体]注意,澄清此讹传的目的并非鼓励家长留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在你留你的孩子独自在家之前,你必须确定你的孩子足够成熟,孩子必须知道基本的安全事项,知道有人敲门或打电话怎么应对,知道怎么随时联系上你,知道联系不上你可以找哪家邻居的叔叔阿姨[/FONT]……

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各省有差别。你若在魁北克那样做,你就违反法律了。In Québec, it is forbidden to leave children under 12 years of age alone at home unattended

westend : 2010-08-29#1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懂装懂,即便你孩子17岁,警察也可以罚你,因为没有法律界限:只要有人告你你必然被罚。

一半正确, 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界限, 就算是17岁也可能被罚.
但并不是有人告就必然会被罚.

有人告, 妇女儿童部的社会工作者就会跟进调查, 只有在他们认为孩子不具备独立在家的条件时候, 才会被罚. 而这个是和楼主说的多个因素相关, 年龄, 成熟程度, 能否使用求助热线, 独自在家的舒适程度, 独自在家的时间等.

蜜儿爸 : 2010-08-29#1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中国移民圈子里的讹传太多了!”[/FONT]

[FONT=宋体]跟朋友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FONT]

[FONT=宋体]的确,由于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加上对于当地法律的不了解,初来加拿大,甚至很多来了很多年的中国移民,对加拿大都有很多误解,而很多错误的认识最初都来自于以讹传讹的讹传。偶有闲暇,便想到把那些几乎人人都那么说,以至于人人都信以为真的最具误导性的讹传总结批判一番,目的是让后来的朋友尽可能少受这样的误导。[/FONT]

[FONT=宋体]以下便是我总结的十大讹传,今天先说第十名:[/FONT]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十名:法律规定不满[/FONT]12[FONT=宋体]岁的孩子不得独自在家[/FONT]

[FONT=宋体]事实上,至少[/FONT]BC[FONT=宋体]省的法律并未规定孩子可以独自在家的最低年龄。孩子能否独自在家,并非由其年龄决定,而是由孩子是否足够成熟和你是否有恰当安排保证其安全来酌情决定。不信的话,给警察局打个电话吧。[/FONT]

[FONT=宋体]注意,澄清此讹传的目的并非鼓励家长留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在你留你的孩子独自在家之前,你必须确定你的孩子足够成熟,孩子必须知道基本的安全事项,知道有人敲门或打电话怎么应对,知道怎么随时联系上你,知道联系不上你可以找哪家邻居的叔叔阿姨[/FONT]……

谢谢唐人,本人曾也想过写这样的帖子,无奈法律知识匮乏。

提前曝光一个,逼唐人快快出来说话,别叫大家等急了!!

讹传又一: “TEEN以上年龄不能和成年父母租住一室”

讹传说,孩子大了,比如12岁以上,必须和成年父母分室住房,特别是女儿和父亲,儿子和母亲,说如果那样物业管理也不租给你,警察还要干涉你。

其害是:限制了刚登陆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租房选择,不得不花多钱去租二室。

再不出来,俺就憋不住说完了噢!

westend : 2010-08-29#1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本人曾也想过写这样的帖子,无奈法律只是匮乏。

提前曝光一个,逼唐人快快出来说话,别叫大家等急了!!

讹传又一: “TEEN以上年龄不能和成年父母租住一室”

讹传说,孩子大了,比如12岁以上,必须和成年父母分室住房,特别是女儿和父亲,儿子和母亲,说如果那样物业管理也不租给你,警察还要干涉你。

其害是:限制了刚登陆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租房选择,不得不花多钱去租二室。

再不出来,俺就憋不住说完了噢!

不过, 12岁以上的子女还和父母同居一室, 不是临时过渡,而是长期居住, 恐怕也是不妥当的吧.

月夜梧桐 : 2010-08-29#1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真的假的?我把孩子单独放在家,我朋友警告我说,如果邻居看见了会报警,吓死我了。

蜜儿爸 : 2010-08-29#1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过, 12岁以上的子女还和父母同居一室, 不是临时过渡,而是长期居住, 恐怕也是不妥当的吧.

那不是法律层面的东西,是习俗、生活方便等层面的东西。

蜜儿爸 : 2010-08-29#1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帖,帮顶一下

westend : 2010-08-29#1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帖,帮顶一下

附件


Allen HSU : 2010-08-29#1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等续。。

蜜儿爸 : 2010-08-29#2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真的假的?我把孩子单独放在家,我朋友警告我说,如果邻居看见了会报警,吓死我了。

如果你孩子独立在家里又哭又闹、遇见了处理不了的事故,邻居报警是正常的,警察也会干涉的。

小富即安 : 2010-08-29#2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出品,一向精彩。
办个板凳等下面9个。

伯尔尼棕熊 : 2010-08-29#2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x

Cakka : 2010-08-29#2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出品,一向精彩。
办个板凳等下面9个。

唐大侠好久不出手了,难得啊,拎个下板凳等下面九个,看还有啥被忽悠了.

Nyima : 2010-08-29#2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坐板凳上静等下9个

windcm : 2010-08-29#2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个不能说是中国移民圈子里的讹传, 其实很多加拿大本土人都会混淆, 原因是加拿大各省在这条法例写得含糊, 例如安省的The 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 Act 是这样写的。


而什么是“reasonable in the circumstances” 就没有写得很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家长或监护人对16岁以下(安省)的孩子仍有责任提供适当的监护, 至于把多少岁以下的孩子独留在家中才算违法, 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嗯,在这个问题上最好还是小心为上,万一有什么事跟儿童厅发生争执,12岁以上或以下,又或者16岁以上或以下,处理方法还是会不同。

前两年孩子没到12岁,虽然离家很近又没路口,可还是不敢放学放他一人回家,(换在中国早就自己跑来跑去了),特别去问过老师,可不可以一人回家,老师言,如果结伴安全就可以,这才放他一人回家,万一有事,有老师背书,呵呵。

Mike-ch : 2010-08-29#2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等!

cardinal1975 : 2010-08-29#2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imcscs : 2010-08-29#2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注!

lilianou : 2010-08-29#2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搬张凳子听讲座。

cdfdf : 2010-08-29#3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第一讹就搭台到30楼了,还没完。估计总高500楼,请预订楼层。

didi : 2010-08-29#3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

天涯的鱼 : 2010-08-30#3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自带板凳,坐等唐大侠好贴

Kelly Wang : 2010-08-30#3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一定好好学习该贴。今晚去朋友家吃饭,她家保姆是个老移民,一本正经和我说:“很多人都说孩子12岁以下不能单独在家,其实法律规定是14岁。”我还觉得长了知识呢。

webwizard : 2010-08-30#3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了!
呵呵

李大嘴 : 2010-08-30#3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没孩子,等其他9个出现!

jamesld : 2010-08-30#3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只要是唐人的帖子就坚定不移地支持。

拖拖拉拉 : 2010-08-30#3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抻长耳朵,听着。

唐人Jason : 2010-08-30#3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本人曾也想过写这样的帖子,无奈法律知识匮乏。

提前曝光一个,逼唐人快快出来说话,别叫大家等急了!!

讹传又一: “TEEN以上年龄不能和成年父母租住一室”

讹传说,孩子大了,比如12岁以上,必须和成年父母分室住房,特别是女儿和父亲,儿子和母亲,说如果那样物业管理也不租给你,警察还要干涉你。

其害是:限制了刚登陆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租房选择,不得不花多钱去租二室。

再不出来,俺就憋不住说完了噢!


谢谢蜜儿爸!

这个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是否属于讹传暂时不敢妄加评论,下次见律师的时候会顺便咨询一下。


坛子里如有法律专业的朋友烦请提供意见。



唐人Jason : 2010-08-30#39
十大讹传之第九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九名:[/FONT][FONT=宋体]法律规定,同居满[/FONT]12[FONT=宋体]个月后分手,前伴侣有权分走一半财产[/FONT]



[FONT=宋体]最初从银行客户经理那里听到这个说法,未加考证便信以为真,还曾经认真地告诉过几位买房子时考虑与孩子联名的朋友:你这样做要小心不要让儿子交女朋友啊,否则儿子跟女朋友同居[/FONT]12[FONT=宋体]个月,分手的时候女孩儿可以把你儿子名下的房子分走一半。[/FONT]

[FONT=宋体]后来在专业学习中学过家庭法,才知道这也是一个讹传,自己竟然也成了讹传的传播者。[/FONT]

[FONT=宋体]事实上,至少在[/FONT]BC[FONT=宋体]省,普通法同居伴侣是没有财产权利的,分手时财产在谁名下就还是谁的,另一方无权索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像女房东招个男房客,在一个房子里一起住12月后男房客以普通法同居伴侣之名向法院起诉分财产的故事是经过演绎的讹传。[/FONT]

[FONT=宋体]如果您是从我这里听到的这个讹传,并且此讹传误导了您为孩子安排财产或者挑选房客的决定,那么[/FONT]Jason[FONT=宋体]在这里向您诚挚道歉![/FONT]

[FONT=宋体]不过,如果你考虑把一部分财产放在尚未成家立业的孩子名下,还是要慎重考虑,因为形成普通法同居伴侣关系的男女朋友分手,因分手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一方虽然无权向另一方索取财产,但是有权向另一方诉求长期生活费资助,这仍然有可能导致你的孩子被迫把你给他[/FONT]/[FONT=宋体]她的财产出售变现。[/FONT]

————————————————————————————

最新动态

2013年3月18日生效的新BC家庭法,在旧法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两大修订:

1. 家庭共有财产的界定。

2. 同居伴侣的财产权。

首先说家庭共有财产。家庭共有财产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这个概念只在两种情况下有意义,一是离婚时,二是分配遗产时,千万不要把这个概念用在别的地方,比如计算夫妻各方的收入税,收入税看的产生收入的资产的受益所有人,而与注册所有人,以及家庭共有财产的划分没有多少关系(除了去世那一年)。

家庭共有财产的界定上,在旧法下,不仅由夫妻在婚姻内所挣来的收入(比如工资、生意收入等)所积累的财产成为家庭共有财产,夫妻各自带进婚姻的原属自己的财产,只要用做了日常家庭生活,则也成为家庭共有财产。比如,女方在结婚前已经购置的房子,在婚后如果用做家庭的家,则在离婚时此房子的全部价值计入家庭共有财产,而家庭共有财产是要平分的。由婚前带入婚姻的资产,如果不想使其成为家庭共有财产,除最好有婚前协议之外,还必须很小心地避免这些财产用于家庭生活,并避免与配偶有任何关联,比如房子不要注册配偶的名字,银行账户及投资账户也不要有配偶的名字,始终独立存在,并且房子不能由家人住,账户产生的收入也不要有规律地用于家庭生活开支。夫妻一方所获遗产、赠与,或寿险赔付,也必须放入自己单独的账户,避免与其他家人的财产相混淆才能避免成为家庭共有财产。虽然原则存在,但界限经常是模糊的,所以当等待法官判决某类财产是否成为家庭共有财产时,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18后的新法,则明确规定,只有婚后所产生的财产成为家庭共有财产,而婚前财产不进入家庭共有财产。要理解的是,财产指的是财产的价值,而不是物理上财产本身。比如女方在婚前已经拥有的房子,在结婚后,假设没有婚前协议,并且在结婚时此房子市值为100万,那么如果婚后10年后离婚时,房子的价值为150万的话,则50万价值计入家庭共有财产价值予以平分,而100万计入婚前财产价值仍归女方个人。

再说同居伴侣的财产权问题。在旧法下,BC省的同居伴侣没有财产权,这就是为什么说过去那些以同居设圈套骗财产的故事在BC省属于讹传,而3月18日以后,这些故事就可能部分成为真的,为什么说是部分呢,参照上面家庭共有财产的定义以及下面的例子。

在新法下,同居伴侣在同居至少24个月后,即获得财产权。比如说,在儿子16岁的时候,你花80万买个房子放在儿子名下,儿子19岁的时候交个女朋友,俩人在那个房子里一起住了两年多以后分手了,假设开始同居时这个房子值100万,分手的时候值120万的话,那么有20万要计入家庭共有财产,女孩儿有权分走10万。还不算太糟糕是不是?

准备赠与子女大金额的财物,或准备留给子女大笔遗产的朋友,可能需要注意上述法律的变化,并在有这类行动前咨询专业人士,在妥善的安排(比如信托安排)下,你完全可以避免这类你不想它发生的事儿。

酿酒阿J : 2010-08-30#4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听故事

Nyima : 2010-08-30#4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进度能否快点?一天一讹,等的有点着急。。。

fred001 : 2010-08-30#4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翻到最后才看到第二个,继续等待其他8条,估计的翻好几十页

xiaoxiaoyong : 2010-08-30#4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听

驰骋万里 : 2010-08-30#4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强人。

小富即安 : 2010-08-30#4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前几天刚看到一个“房东进入租客房间”的帖,还有TX按第二条讹传出主意啊

布什他哥 : 2010-08-30#4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屁的间隔太长.

小富即安 : 2010-08-30#4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屁的间隔太长.
话咋这么难听?

Aim : 2010-08-30#4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记号

Takemiya : 2010-08-30#4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lz在以鹅传鳄。

cdfdf : 2010-08-30#5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形成普通法同居伴侣关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请楼主介绍下,多长时间构成法律关系?[/FONT]

xiong mao : 2010-08-30#5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大侠是怎么炼成的?

flu : 2010-08-30#5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烦请lz都写在第一页好吗,让想看的人不用这样翻来翻去的~~

chenjg00马甲1 : 2010-08-30#5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烦请lz都写在第一页好吗,让想看的人不用这样翻来翻去的~~

jason同志是绝对不会这么做滴

nanaimo家园 : 2010-08-30#5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烦请lz都写在第一页好吗,让想看的人不用这样翻来翻去的~~
:wdb10::wdb10:

lilywong : 2010-08-30#5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坐等倒数……

SUN.MOON.STAR : 2010-08-30#5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来学习的.

皮蛋 : 2010-08-30#5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厉害厉害

小和尚 : 2010-08-30#58
有关健康的第一大误区:

加拿大的蔬菜不容易坏是好蔬菜: 其实是标准的大棚速成菜,(偶的5年培育有机蔬菜的经历,为灭菌土壤里和蔬菜表面一定是有不少抗菌类农药)
加拿大的奶不容易坏是好奶: 其实是抗生奶或灭菌过头奶 见老外书《百年谎言》
加拿大的美国肉看是好肉: 其实是谷饲酸性肉 ,见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
加拿大的美国米是好米 :其实是转基因稻米,见日本书《世界稻米图谱》
加拿大的美国玉米是好玉米,其实是转基因玉米,见法国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


leona0 : 2010-08-30#5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

打死不说 : 2010-08-30#6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形成普通法同居伴侣关系[/FONT]

[FONT=宋体]请楼主介绍下,多长时间构成法律关系?[/FONT]
俺学过好像是1年

驰骋万里 : 2010-08-30#6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ding

miracleforever : 2010-08-30#6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第一条确实是,我朋友被人告过,警察亲自和他解释,没这个法律规定不许12岁以下孩子单独在家,或者自己放学回家。

seatosea : 2010-08-30#6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一半正确, 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界限, 就算是17岁也可能被罚.
但并不是有人告就必然会被罚.

有人告, 妇女儿童部的社会工作者就会跟进调查, 只有在他们认为孩子不具备独立在家的条件时候, 才会被罚. 而这个是和楼主说的多个因素相关, 年龄, 成熟程度, 能否使用求助热线, 独自在家的舒适程度, 独自在家的时间等.
必然被罚,因为邻居作证:你孩子不适合独自在家

驰骋万里 : 2010-08-30#6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Part 3 ― Child Protection
<A name=part3_division1>Division 1 ― Responding to Reports
<A name=section13>When protection is needed

13 (1)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in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a)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physically harmed by the child's parent;
(b)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sexually abused or exploited by the child's parent;
(c)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physically harmed, sexually abused or sexually exploited by another person and if the child's parent i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protect the child;
(d)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physically harmed because of neglect by the child's parent;
(e) if the child is emotionally harmed by the parent's conduct;
(f) if the child is deprived of necessary health care;
(g) if the child's development is likely to be seriously impaired by a treatable condition and the child's parent refuses to provide or consent to treatment;
(h) if the child's parent is unable or unwilling to care for the child and has not made adequate provision for the child's care;
(i) if the child is or has been absent from home in circumstances that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or well-being;
(j) if the child's parent is dead and adequate provision has not been made for the child's care;
(k) if the child has been abandoned and adequate provision has not been made for the child's care;
(l) if the child is in the care of a director or another person by agreement and the child's parent i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resume care when the agreement is no longer in force.
(1.1) For the purpose of subsection (1) (b) and (c) and section 14 (1) (a) but without limiting the meaning of "sexually abused" or "sexually exploited", a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sexually abused or sexually exploited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a) encouraged or helped to engage in prostitution, or
(b) coerced or inveigled into engaging in prostitution.
(2) For the purpose of subsection (1) (e), a child is emotionally harmed if the child demonstrates severe
(a) anxiety,
(b) depression,
(c) withdrawal, or
(d) self-destructive or aggressive behaviour.

<A name=section14>Duty to report need for protection

14 (1) A person who ha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under section 13 must promptly report the matter to a director or a person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2) Subsection (1) applies even if the information on which the belief is based
(a) is privileged, except as a result of a solicitor-client relationship, or
(b) is confidential and its disclosure is prohibited under another Act.
(3) A person who contravenes subsection (1) commits an offence.
(4) A person who knowingly reports to a director, or a person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false information that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commits an offence.
(5) No action for damages may be brought against a person for reporting information under this section unless the person knowingly reported false information.
(6) A person who commits an offence under this section is liable to a fine of up to $10 000 or to imprisonment for up to 6 months, or to both.
(7) The limitation period governing the commencement of a proceeding under the Offence Act does not apply to a proceeding relating to an offence under this section.

<A name=section15>If a young child breaks the law

15 (1) A police officer may take charge of a child and deliver him or her to a parent if the police officer considers that the child
(a) is under 12 years of age, and
(b) has acted in a manner prohibited by law or has failed or refused to act in a manner required by law.
(2) If the child has killed, assaulted or endangered another person, the police officer must report the circumstances to a director, and, in any other case, may report the circumstances to a director.

<A name=section16>Finding out if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16 (1) On receiving a report about a child under section 14, 15 or 27, a director must determine whether to refer the report to another director.
(1.1) If, under subsection (1), the director makes a determination to refer the report to another director,
(a) he or she must refer the report promptly, and
(b) the other director must assess the information in the report.
(1.2) If the director does not refer the report to another director, he or she must assess the information in the report.
(2) After the assessment, the director may
(a) offer support services and agreements to the child and family,
(b) refer the child and family to a community agency, or
(c) investigate the child's need for protection.
(3) The director must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under subsection (2) (c) to
(a)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of the child,
(b) the person who reported the information that led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c) any other person or community agency if the director determines this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child's safety or well-being.
(4) In addition, the director may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child if he or she is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5) Subsections (3) and (4) do not apply
(a) if reporting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would, in the opinion of the director,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or
(b) if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ter is under way or contemplated.

<A name=section17>If director is denied access to child

17 (1) On application by a director, the court may make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if
(a)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b) a person refuses
(i) to give a director access to the child, or
(ii) to provide a director with all the information known to the person that may assist the director in locating the child, and
(c) access to the child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if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2) In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the court may do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authorize the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or a person specified in the order to, by force if necessary, enter the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 the vessel specified in the order and to search for the child;
(b) require a person to disclose all the information known to the person that may assist the director in locating the child;
(c) require a person to allow the director or another person to interview or to visually examine the child, or to do both;
(d) authorize the director to take the child away from the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for an interview or medical examination;
(e) authorize a medical practitioner or other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examine the child.
(3) The court may attach any terms or conditions to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4) If the child is taken away from the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for an interview or medical examination, the director must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when the interview or medical examination is completed unless the director proceeds under section 30.
(5) At the request of a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must assist in enforcing an order made under subsection (2).

<A name=section18>If location of child is not disclosed

18 (1) If a person does not comply with an order under section 17 (2) (b) or (c), the court may issue a warrant for the person's arrest to bring him or her before the court to explain why the order should not be enforced.
(2) Unless the court is satisfied when the person appears before the court that he or she is for valid reasons unable to comply with the order, the court may order that the person be imprisoned for the shorter of the following periods:
(a) until the person complies with the order;
(b) 30 days.

<A name=section19>Orders for access or warrants may be obtained by telephone

19 (1)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a judge of the court in person, by telephone or by any other means of telecommunication for an order under section 17 or 63 or a warrant under section 28 (3.3) or 98 (4.3).
(2) If a judge of the court is not available,
(a) a director may apply in person, by telephone or by any other means of telecommunication to a justice of the peace, designated for the purpose by the chief judge of the court, for an order under section 17 or 63 or a warrant under section 28 (3.3) or 98 (4.3), and
(b) the justice may make the order or issue the warrant.

<A name=part3_division2>Division 2 ― Cooperative Planning and Dispute Resolution
<A name=section20>Family conference

20 (1) The purpose of a family conference is to enable and assist the family to develop a plan of care that will
(a) protect the child from harm,
(b) serve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c) take into account the wishes, needs and role of the family, and
(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ild's culture and community.
(2) If a director concludes after an investigation that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the director may offer to refer the parent or, if the parent is unavailable, another family member to a family conference coordinator.
(3) Subsection (2) applies whether or not the child has been removed.
(4) If the offer is accepted, the family conference coordinator may, after talking to the parent or other family member, convene a family conference.

<A name=section21>Plan of care

21 (1) The plan of care developed by means of a family conference must include the director's consent and may include provision for services to support and assist the family and to make the family safe for the child.
(2) The plan of care may include provision for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the child to reside in the home of a relative or other person;
(b) a person, including a parent, to reside outside the child's home;
(c) the director to have access to the child.
(3) If the child is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the director must before agreeing to the plan of care
(a) explain the plan of care to the child, and
(b) take the child's views into account.
(4) A plan of care may only be made for a specified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but may be extended for one or more periods,
(a) with the agreement of the director and the persons who developed the plan of care, and
(b) if the total period of all consecutive plans of care with all directors relating to the same child, including all extensions, is not more than 18 months.

<A name=section22>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22 If a director and any person are unable to resolve an issue relating to the child or a plan of care, the director and the person may agree to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as a means of resolving the issue.

<A name=section23>Effect of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n court proceeding

23 (1) On application the court may adjourn a proceeding under this Part one or more times, for a total period of up to 3 months, so that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can proceed.
(2) If the proceeding is adjourned, any time limit applicable to the proceeding is suspended.
(3) If, as a result of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 written agreement is made after a proceeding is commenced to determine if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the director may file the agreement with the court.

<A name=section24>Confidentiality of information

24 (1) A person must not disclose, or be compelled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except
(a) with the consent of everyon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family conference or mediation,
(b) to the extent necessary to make or implement an agreement about the child,
(c) if the information is disclosed in an agreement filed under section 23, or
(d) if the disclosure is necessary for a child's safety or for the safet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a child, or is required under section 14.
(2) This section applies despite section 79 of this Act and despite any provision, other than section 44 (1) (b), (2), (2.1) and (3), of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
(3) Subsection (2) does not apply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as defined in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 that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at least 100 years or to other information that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at least 50 years.

<A name=part3_division3>Division 3 ― How Children are Protected
<A name=section25>Unattended child

25 (1) If a child is found without adequate supervision when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is entered or when a vessel is boarded under this Act, a director may do any of the following:
(a) take the child to a safe place and arrange for someone to look after the child for up to 72 hours;
(b) remain on the premises, in the vehicle or on the vessel;
(c) arrange for homemaker services to be provided for the shorter of the following periods:
(i) until other adequate supervision is available for the child;
(ii) 72 hours.
(2) If homemaker services are provided, the homemaker may enter the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where the child is and look after the child.
(3) The director must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notify the child's parent of any steps taken by the director under subsection (1).
(4) The director may
(a) authorize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examine the child, and
(b) consent to necessary health care for the child if, in the opinion of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he health care should be provided without delay.
(5) Subsection (4) does not affect a child's right under section 17 of the Infants Act to consent to health care.

<A name=section26>Lost or runaway child

26 (1) A director may take charge of a child for a period of up to 72 hours if it appears to the director that the child is lost or has run away.
(2) On taking charge of the child, the director
(a) must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locate a parent, guardian or other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and
(b) may take the child to a safe place or arrange for someone to look after the child.
(3) If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is located, the director may
(a) return the child or facilitate the child's return to that person, or
(b) place the child with another person at the request of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and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4) Section 25 (4) and (5) applies to the child while in the charge of the director.
(5) If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is not located by the end of the 72 hour period, the director no longer has charge of the child.

<A name=section27>Child in immediate danger

27 (1) A police office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take charge of a child if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s health or safety is in immediate danger.
(2) A police office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and by force if necessary, enter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 any vessel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charge of a child under subsection (1) if
(a)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s health or safety is in immediate danger, and
(b) a person denies the police officer access to the child or no one is available to provide access.
(3) On taking charge of the child, the police officer must immediately report the circumstances to a director and
(a) take the child to a director or to a person or place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or
(b) with the approval of a director,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child's parent or take the child to a person designated by the parent.
(4) If the child is taken to a director or to a person or place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the director may take charge of the child for up to 24 hours and must
(a) immediately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notify the child's parent,
(b) investigate the circumstances, and
(c) look after the child while in the director's charge.
(5) The director must as soon as possible
(a)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or
(b) place the child with a person at the request of the parent and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unless the director proceeds under section 30.
(6) Section 25 (4) and (5) applies to the child while in the charge of the director.

<A name=section28>Child who needs to be protected from contact with someone

28 (1) If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contact between a child and another person would cause the child to need protection under section 13 (1) (a) to (e) or (i),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the court for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2) At least 2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hearing the application,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on the following:
(a) the person against whom the order is sought;
(b)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c) the person with care of the child.
(2.1)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each parent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unless
(a) the parent has already been served under subsection (2), or
(b) informing the parent would, in the director's opinion,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3) If satisfied that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contact between the child and another person would cause the child to need protection under section 13 (1) (a) to (e) or (i), the court may, in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do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prohibit the other person for a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from contacting or interfering with or trying to contact or interfere with the child or from entering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ing any vessel the child attends;
(b) prohibit the other person for a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from residing with the child or from entering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ing any vessel, where the child resides, including any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that the other person owns or has a right to occupy;
(c) if the court thinks the other person may not comply with an order under paragraph (a) or (b), order that person to
(i) enter into a recognizance, with or without sureties, in an amount the court think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ii) report to the court, or to a person named by the court, for the period of time and at the times and places the court think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or
(iii) produce to the court, or to a person named by the court, any documents the court thinks fit;
(d) include any term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n order under paragraph (a), (b) or (c).
(3.1) In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the court may include an order authorizing a police officer to arrest, without a warrant, the person against whom the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is made if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person has contravened or is contravening the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3.2) An order under subsection (3.1) does not authorize entry into a dwelling for the purpose of arresting a person.
(3.3) On application by a director, the court may issue a warrant authorizing a police officer, subject to subsection (3.4) and by force if necessary, to enter any dwelling specified in the warrant for the purpose of arresting a person against whom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has been made if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at person
(a) has contravened or is contravening the order, and
(b) is or will be present in the dwelling.
(3.4) A police officer may not enter a dwelling specified in a warrant under subsection (3.3) unless, immediately before the entry,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person to be arrested is present in the dwelling.
(3.5) The court must include in a warrant issued under subsection (3.3) any terms the court considers advisable to ensure that entry into the dwelling is reasonable in the circumstances.
(3.6) A person arrested under an order made under subsection (3.1) or a warrant issued under subsection (3.3) must
(a) be taken,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f practicable within 24 hours after the arrest, before a justice to be dealt with according to law, or
(b) be released under section 38 (3) of the Offence Act, as though the person had been arrested under a warrant issued under that Act and the warrant had been endorsed under section 38 (2) of that Act.
(4) Before the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expires, the director or the person against whom the order was made may apply to the court and the court may do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change the order;
(a.1) include an order under subsection (3.1);
(b) cancel the order;
(c) shorten the term of the order;
(d) extend the term of the order for one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5) At the request of a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must assist in enforcing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5.1) If a director has applied to a court for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under subsection (1) and the court has ordered an adjournment of the hearing, the court may make an interim order
(a) for the purposes described in subsection (3), and
(b) for the period from the adjournment of the hearing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the hearing.
(6)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may be made at any time, including before, at or after a presentation hearing or other hearing.
(7) In this section, "court" means the Supreme Court or the Provincial Court.

<A name=section29>Child who needs necessary health care

29 (1) If a child or a parent of a child refuses to give consent to health care that, in the opinion of 2 medical practitioners,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he child's life or to prevent serious or permanent impairment of the child's health,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the court for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2) At least 2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hearing the application,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on
(a) each parent,
(b) the child, if capable of consenting to health care, and
(c) any other person the court directs.
(3) If satisfied that the health care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he child's life or to prevent serious or permanent impairment of the child's health, the court may make an order
(a) authorizing the health care,
(b) prohibiting any person from obstructing the provision of the health care,
(c) requiring a parent or another person to deliver the child to the place where the health care will be provided, and
(d) including any other terms, including the duration of the order, that the court considers necessary.
(4) In this section, "child" includes a child in care.
(5) This section does not limit a director's power to remove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0 or to take any other steps authorized by this Act to protect the child.

<A name=section29.1>If a supervision order is needed

29.1 (1)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the court for an order that the director supervise a child's care if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a)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and
(b) a supervision order would be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2)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an application under this section must be served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33.1 (1), (2) and (3).

<A name=section30>Removal of child

30 (1) A directo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remove a child if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and that
(a) the child's health or safety is in immediate danger, or
(b) no other less disruptive measure that is available i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2) A directo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and by force if necessary, enter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 any vessel for the purpose of removing a child under subsection (1) if
(a)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 is in the premises or vehicle or on the vessel, and
(b) a person denies the director access to the child or no one is available to allow access to the child.
(3) If requested by a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must accompany and assist the director in exercising the authority given by this section.
(4) A director's authority or duty under this Act to remove a child applies whether or not
(a)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scheduled or in progress,
(b) a date is set for hearing an application under section 29.1, or
(c) any other steps have been taken under this Act
with respect to the child.

<A name=section31>Parents to be notified of child's removal

31 (1) A director who removes a child must promptly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notify each parent of the child's removal.
(2) The notice must if practicable be in writing and must include a statement of the reasons for removing the child.

<A name=section32>Care of child until an order is made at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32 (1) If a child is removed under section 30, 36 or 42, the director has care of the child until
(a) the child is returned by the director under section 33 (1) or (1.1),
(b) the court makes an interim order about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5 (2), 36 (3) or 42.1 (6), or
(c) the child is returned by the court under section 35 (2) (c),
(d) [Repealed 1999-26-13.]
whichever happens first.
(2) While the child is in the director's care, the director may
(a) authorize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examine the child, and
(b) consent to necessary health care for the child if, in the opinion of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he health care should be provided without delay.
(3) On consenting to health care for the child,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notify the parent who at the time of the child's removal was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4) Subsection (2) does not affect a child's right under section 17 of the Infants Act to consent to health care.
(5) While the child is in the director's care, the director may consent to the child's participation in routine school, social o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 name=section33>Returning the child before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33 (1) Before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removal of a child under section 30, the director may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if
(a) the director makes an agreement with the parent that the director consider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b) the director considers that circumstances have changed so that the child no longer needs protection,
(c) the director receives information that causes the director to believe the child does not need protection, or
(d) a less disruptive means of protecting the child becomes available.
(1.1) Before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removal of a child under section 36 or 42, the director may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or other person who,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was caring for the child under a director's supervision, if
(a) the director is satisfied that circumstances have changed so that the order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i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or
(b) the director is, as a result of new information received after the removal, satisfied that the order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i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2) When a child is returned, the director must inform the parent in writing whether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withdraw from a proceeding under this Part or to take further steps under this Part.
(3) If the director does not intend to take further steps under this Part, the director must, within 7 days after the child's removal,
(a) present to the court a written report on the director's reasons for removing and returning the child, and
(b) provide a copy of the report to the child's parent and any person notified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4) If a director returns a child under subsection (1.1) and withdraws from a hearing referred to in that subsection, the order that was in force when the child was removed continues to apply.

<A name=part3_division4>Division 4 ― Child Protection Hearings and Orders
<A name=section33.1>Timing and notice of presentation hearing about application for supervision order

33.1 (1) No later than 10 days after the date of applying under section 29.1 for a supervision order, the director must attend court for a presentation hearing unless the court is notified that the director does not intend to proceed with the application.
(2) At least 7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notice of the date, tim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on
(a)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and
(b) the person with care of the child.
(3) The notice must be in the form of a written report described in section 33.2 (1).
(4) In addition,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the following of the date, time and place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a) each parent, if not already served under subsection (2);
(b) the Public Guardian and Trustee, if the parent entitled to custody of the child is under 19 years of age;
(c) the applicable aboriginal organization prescribed in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ection,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d)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and
(e)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5) The director need not inform a person under subsection (4) if that would, in the director's opinion,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A name=section33.2>Presentation hearing about application for supervision order

33.2 (1) At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an application under section 29.1 for a supervision order, the director must present to the court a written report that includes
(a) the grounds for making the application, and
(b) an interim plan of care for the child, including the director's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to be included in the supervision order.
(2) If satisfied that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support the director's concerns regarding the child, the court must make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director supervise the child's care.

<A name=section33.3>Nature of presentation hearing

33.3 A presentation hearing is a summary hearing and must be concluded as soon as possible.

<A name=section34>Duty to attend and inform others of presentation hearing

34 (1) No later than 7 days after the day a child is removed under section 30, the director must attend the court for a presentation hearing.
(2) Subsection (1) does not apply if the director has returned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3 and withdrawn from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3)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the following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a)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b) each parent;
(c) the Public Guardian and Trustee, if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of the child is under 19 years of age;
(d) the applicable aboriginal organization prescribed in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ection,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e)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and
(f)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A name=section35>Presentation hearing and orders

35 (1) At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removal of a child under section 30, the director must present to the court a written report that includes
(a) the circumstances that caused the director to remove the child,
(b) an interim plan of care for the child, including, in the case of an aboriginal child, the steps to be taken to preserve the child's aboriginal identity, and
(c) information about any less disruptive measures considered by the director before removing the child.
(2)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hearing, the court must make
(a)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b)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director,
(c) an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or
(d)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a paren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and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3) and (4) [Repealed 1997-46-9 (b).]

<A name=section36>If an interim supervision order no longer protects the child

36 (1) A director must, without any further court order, remove a child who is the subject of an interim order under section 33.2 (2), 35 (2) (b) or (d) or subsection (3) of this section if either or both of the following apply:
(a)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order no longer protects the child;
(b)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a person has not complied with a term or condition of the order and a director is required by that order to remove the child if the person does not comply with that term or condition.
(2)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 apply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ection:
(a) section 30 (2) and (3) (entry powers and power to require assistance of police officer);
(b) section 34 (1) and (2) (duty to attend presentation hearing);
(c) [Repealed 1999-26-14.]
(2.1)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the following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child's removal under subsection (1):
(a)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b) each parent;
(c) any person made a party under section 39 (4);
(d) the Public Guardian and Trustee, if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is under 19 years of age;
(e) the applicable aboriginal organization prescribed in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ection,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f)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g)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2.2) The director need not inform a person under subsection (2.1) if that would, in the director's opinion,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3)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child's removal under subsection (1), the court must, as follows:
(a) if the court is not satisfied that the child was rem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ection, make an interim order
(i)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or other person who,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was caring for the child under a director's supervision, and
(ii) that the order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continue to apply, or
(b) if the court is satisfied that the child was rem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ection, make an interim order
(i)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or other person who,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was caring for the child under a director's supervision and that the child be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or
(ii) that the child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A name=section37>Arranging a subsequent hearing

37 (1) At the conclusion of a presentation hearing under section 33.2, 35 or 36 (2), the court must set the earliest possible date for a hearing to determine if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or confirm any date previously set for the protection hearing, unless the court has made
(a) no order under section 33.2 (2),
(b) an order under section 35 (2) (c), or
(c) a consent order under section 60.
(2) The date set under subsection (1) for commencing the hearing must not be more than 45 days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and the hearing must be concluded as soon as possible.

<A name=section38>Notice of protection hearing

38 (1) At least 10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a protection hearing,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as follows:
(a) on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b) on each parent;
(c) if the child is registered or entitled to be registered as a member of an Indian ban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band;
(c.1)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c.2)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d) if the child is neither a Nisga'a child n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and is neither registered nor entitled to be registered as a member of an Indian band but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an aboriginal community that has been identified by
(i)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or
(ii) the parent who at the time of the child's removal was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if the child is under 12 years of age;
(d.1) on any party to the proceeding in which the court made the existing order about the child;
(d.2) on a person who has an interim order for custody of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5 (2) (d);
(e) on any other person the court considers appropriate.
(2) The notice must specify the orders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request and include a copy of any plan of care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present to the court, unless the parent and any other person entitled to notice agree to wait until a later date for that information.

<A name=section39>Parties to proceeding

39 (1) If the following persons appear at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protection hearing, they are entitled to be parties at the hearing:
(a) each parent of the child;
(b) the director;
(c)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dian band or aboriginal community who was served with notice of the hearing;
(d)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who was served with notice of the hearing;
(d.1)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who was served with notice of the hearing;
(e) a person who has an interim order for custody of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5 (2) (d).
(2) If a person referred to in subsection (1) (a), (b), (c), (d) or (d.1) appears at the commencement of a protection hearing or a person becomes a party under subsection (4), that person is entitled
(a) to notice of a hearing under section 42.2, 44, 46, 49, 55, 57 or 58 relating to the child, and
(b) to be a party at the hearing if the person appears.
(3) If the court orders under section 41 (1) (b)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the parent or a director, that person is entitled
(a) to notice of a hearing under section 42.2, 44, 46, 49, 55, 57 or 58 relating to the child, and
(b) to be a party at the hearing if the person appears.
(4) The court may order that a person be a party at any hearing.

<A name=section40>Protection hearing

40 (1) At the protection hearing the court must determine whether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2) If the court finds that the child does not need protection, it must
(a) if the child was removed, order the director to return the chil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unless the child has already been returned, and
(b) terminate any interim order made under sections 33.2 (2), 35 (2) and 36 (3).
(3) If the court finds that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it
(a) must consider the plan of care presented by the director, and
(b) may hear any more evidence the court considers necessary to help it determine which order should be made under section 41.

<A name=section41>Orders made at protection hearing

41 (1) Subject to subsection (2.1), if the court finds that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it must make one of the following orders in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a)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in the custody of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and be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for a specified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b)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a paren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and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for a specified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43;
(c) that the child remain or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for a specified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43;
(d)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ontinuing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1.1) When an order is made under subsection (1) (b) or (c), the court may order that on the expiry of the order under subsection (1) (b) or (c) the child
(a) be returned to the parent, and
(b) be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for a specified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2) The court must not order under subsection (1) (d)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ontinuing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unless
(a) the identity or location of a parent of the child has not been

bigfot : 2010-08-30#6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等着看下文

Eric_huang : 2010-08-30#6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烦请lz都写在第一页好吗,让想看的人不用这样翻来翻去的~~
建议论坛增加一个“只看该作者”的功能:wdb6:

eimage : 2010-08-30#6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做个记号...

驰骋万里 : 2010-08-31#68

情系枫叶国 : 2010-08-31#6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等待着

hehe88 : 2010-08-31#7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oji

dwarf cichild 1 : 2010-08-31#7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出品,精彩

xiangma : 2010-08-31#7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样吊人胃口!


不带的!!!!!!!!!!!!

westend : 2010-08-31#7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每个省都不一样. 这里是温哥华, 自然是以BC为准.

nanaimo家园 : 2010-08-31#7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有关健康的第一大误区:

加拿大的蔬菜不容易坏是好蔬菜: 其实是标准的大棚速成菜,(偶的5年培育有机蔬菜的经历,为灭菌土壤里和蔬菜表面一定是有不少抗菌类农药)
加拿大的奶不容易坏是好奶: 其实是抗生奶或灭菌过头奶 见老外书《百年谎言》
加拿大的美国肉看是好肉: 其实是谷饲酸性肉 ,见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
加拿大的美国米是好米 :其实是转基因稻米,见日本书《世界稻米图谱》
加拿大的美国玉米是好玉米,其实是转基因玉米,见法国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
:wdb18::wdb18::wdb18::wdb18::wdb18:

peter-aa : 2010-08-31#7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有关健康的第一大误区:

加拿大的蔬菜不容易坏是好蔬菜: 其实是标准的大棚速成菜,(偶的5年培育有机蔬菜的经历,为灭菌土壤里和蔬菜表面一定是有不少抗菌类农药)
加拿大的奶不容易坏是好奶: 其实是抗生奶或灭菌过头奶 见老外书《百年谎言》
加拿大的美国肉看是好肉: 其实是谷饲酸性肉 ,见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
加拿大的美国米是好米 :其实是转基因稻米,见日本书《世界稻米图谱》
加拿大的美国玉米是好玉米,其实是转基因玉米,见法国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

食物太多了,因素太多了,还是看北美人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对比一下来的简单。活的长而且有活力就是好的。

Ten10 : 2010-08-31#7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第一讹俺被警告过,故事是有一次带4岁多儿子去Home depot退东西,他不愿意去,我想退东西就几分钟时间就把他留在车里,结果儿子哭被一个老外给告了,女老外正在和警察通电话的时候我回来了,警察电话里让我别走,等他们来了,我特意问多大才可以让孩子独处。他们说18岁才可以,是不是法律有这样说法,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孩子自己独处没有问题而且没人告可能就不会有问题

windcm : 2010-08-31#7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第一讹俺被警告过,故事是有一次带4岁多儿子去Home depot退东西,他不愿意去,我想退东西就几分钟时间就把他留在车里,结果儿子哭被一个老外给告了,女老外正在和警察通电话的时候我回来了,警察电话里让我别走,等他们来了,我特意问多大才可以让孩子独处。他们说18岁才可以,是不是法律有这样说法,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孩子自己独处没有问题而且没人告可能就不会有问题

谢谢分享。4岁实在是太小,起码要看起来比较大,才不会让人报警。

xyp777 : 2010-08-31#7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顶!唐人JASON!好贴!

sinbad2000 : 2010-08-31#7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信息是挺有用的,应该感谢作者。
可是这贴法实在让人恶心。
我还是闪吧。

mmmmmm5250 : 2010-08-31#80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九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九名:[/FONT][FONT=宋体]法律规定,同居满[/FONT]12[FONT=宋体]个月后分手,前伴侣有权分走一半财产[/FONT]
BC正在修订家庭法,拟规定同居2年以上可以分财产,一旦通过,这个讹传就要部分成真了。

唐人Jason : 2010-09-01#81
十大讹传之第八名

十大讹传之第八名: 入境只能携带少于1万加元的现金

这是一个贻害甚深的讹传。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因为听信了这个讹传, 在携带大额现金入境时,在入境申报单上“是否携带相当于1万加元或更多现金”一栏勾No。岂不知,这样做是相当相当危险的,而且这个险犯得一丁点意义都没有。

在加拿大入境,是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填报入境申报单的,这相当于边境控制官员以书面形式问你有没有带这个,有没有带那个,你没有不回答的权利,而只有回答有还是没有的选择。当你身上揣着5万加元钞票,被问到“是否携带相当于1万加元或更多现金”而你回答No时,你可不是没有申报,而是谎报,并且是书面的,穿帮了想收回都来不及。谎报就是欺骗,欺骗边境控制官员被抓住是什么后果不说也可以想像了。这个风险冒得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候,冒点风险如果值得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风险却一钱都不值。

因为,入境带多少现金都是合法的,你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必要欺骗边境控制官员。

那么多朋友犯这个严重错误,其实都是源于不理解“需申报”并不等于“禁止入境”。

加拿大法律规定,入境携带相当于1万加元或者更多的现金必须申报,但是并未限制你携带入境现金的金额,也就是说,你就是携带1亿加元现金入境都不违法,但是金额达到1万或更多的时候你要让加拿大政府知道,这是出于反洗钱的目的,程序上只是要你填一张《现金入境申报单》,说明你携带的现金金额、钱从哪个国家来、从谁那里得来(多数情况可能就是从你自己在中国的银行帐上取的),仅此而已,这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告诉他就是了,告诉完了你就可以大摇大摆带着你的钱进来了。

而如果你明明带着5万加元现金却说没有,要是不幸被边境控制官员抓住的话,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什么呢?

可能是牢狱之灾。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前不久一位家住Burnaby的华裔女士就是因为携带13千加元现金出境(携带1万家元或者更多现金出入境都需申报)未申报而被判洗钱罪(皇家骑警发布的新闻)。

你带着钱并且说谎,官员首先会怀疑你带的钱是黑钱,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黑钱你为什么要说谎呢?又不是不让你带。你说谎穿了帮就算你最终能够让官员相信你的钱不是黑钱,你还是要被罚款并被列入边境控制黑名单。

没有一点必要冒的险,以后千万不要再冒。

还有就是,不仅你为自己带钱入境的金额不受任何限制,你为别人带钱也不受任何限制,为谁带都可以,带多少也可以,只是必须如实申报。为别人带钱要填另外一张申报表,边境官员会给你的。

入境申报单上的其它问题也是一样,需申报不等于禁止入境。

比如食品,有的食品属禁止入境,有的食品属需申报但不一定禁止入境,有的食品不需要申报。如果你带有需申报的食品而申报成No,而被查着后又刚好被发现属违禁食品,那可就倒霉了。其实如果你带有食品,即使是牛肉制品或奶制品,也不一定就是属于禁止入境的,要由海关官员来看。那么究竟什么食品需要申报,什么不需要申报呢?不要以为你能读懂那张申报单上的英文说明你就明白了。我曾经做过两年食品进出口生意,曾经携带各类食品样品频繁出入各国海关,经验告诉我,食品是否需要申报自己是没有能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因为有时候海关官员都难以判断,有一次在澳大利亚入境因为海关无法判断我带的食品类别耽误了1个多小时。所以,在加拿大入境时,如果你带有食品,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吃的东西,在申报单上“是否带有(需申报类倍的)食品”一栏,一律打上Yes,边境控制或海关官员会问你带的什么食品,告诉他们或给他们看,他们说让你带进来你就带进来,他们说让你留下你就留下就是了,你只要申报了,就是真的带了疯牛病牛肉也没事,留下就是了,不会挨罚的。

另外,再多说几句关于钱的事。

你带现金进来,在银行存钱的时候,如果存的钱达到1万加元或者更多,你需要说明钱的来源,这还是反洗钱的要求。

我听说过有时候银行的柜员会建议你把现金分几次存,每次不到1万,这样就不需要说明来源了。如果有银行柜员给你这样的建议,那么我建议你以后不要再用这家银行,因为他们的柜员素质太差了,他们是在害你。

我自己在金融机构工作,学过反洗钱法并受过反洗钱培训,所以知道,如果你在银行存入超过1万家元的现金,只要按法律说明来源,你就是存1个亿也没关系,不受限制的;但是如果你故意把一大笔钱分成若干小笔,每笔都不到1万,分多次存进银行,甚至存进不同的银行,那么你这个行为可能会触发反洗钱机构的警报,因为这是典型的洗黑钱特征。而且执法机构盯上你后你自己还不会知道,因为按照法律,当一个人被怀疑有洗黑钱嫌疑时知情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不得给你任何警告以免打草惊蛇。如果你的钱不是黑钱,当然也不怕被调查,但是咱的钱不是黑钱,干嘛要故意让人家怀疑呢?咱就算是闲着没事儿干也不用通过这种途径给自己找事儿吧。

sdan7123 : 2010-09-01#8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长知识了。谢谢lz

ada_wang02 : 2010-09-01#8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顶起来,慢慢学习!

iseeall : 2010-09-01#8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顶一下楼。。。

rosetea : 2010-09-01#8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感兴趣,继续听。

瀞霖 : 2010-09-01#8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大虾帖,搬凳子过来耐心等待。

salute : 2010-09-01#8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Jason,你所有的帖子都愿意拜读,学习。感谢你对所有移民朋友们的帮助。

rst : 2010-09-01#8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沙发

wondering : 2010-09-01#8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楼主分享,确实华人移民中有不少认识误区,不过多见于新移民。个人觉得题目起得有些大了,呵呵。

小富即安 : 2010-09-01#9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俺当年登陆的时候,以为一人一万,带了2w现金就以为没超限,当移民官问我们时候,我们答带了2w,她马上把我们的申报表改了,然后告诉我们1w以上要申报,就ok了。

阿子 : 2010-09-02#9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等呀,等

琉璃 : 2010-09-02#9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了。。。。。送花花

小雷音 : 2010-09-02#9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riage is not a legal institution created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A person does not acquire a lifetime pension as a result of marriage. Likewise, marriage is not an insurance policy."

etcfejd : 2010-09-02#9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十名:法律规定不满[/FONT]12[FONT=宋体]岁的孩子不得独自在家[/FONT]
这个应该排在第一名吧

sinbird : 2010-09-03#9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上次偶和家园某大腕儿一起如厕时说起单独把孩子放家里了,忽然听得隔壁传出:这是犯法的!吓得都差点憋回去。:wdb1:
没有惊出病来吧?

lidongli2001 : 2010-09-03#9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期待:wdb14:

seatosea : 2010-09-04#9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此郑重提醒:
14岁孩子独自在家,犯法。
只有魁北克规定12岁可以独自在家,其他地区都没有规定!
没规定的,都不可以干!违法!

孩子妈helen : 2010-09-04#9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

唐人Jason : 2010-09-04#99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加拿大税比中国高


这个讹传也是“深入人心”的,几乎所有移民在还没有来加拿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个这个印象:

加拿大是个高税收的国家。

其实这说法也不能说是错的。加拿大本地人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头上。但是,这么说要看把加拿大跟哪里比,你要是跟香港比,跟新加坡比,加拿大的税是高,但是,如果你是跟中国大陆比,

事实上,加拿大的税一点也不高。

不信咱算一算。

比如说,你今年挣了5万加元的工资。

如果你是加拿大BC省居民的话,你要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

大约8,800加元,相当于大约17.6%

而如果你是中国居民的话,你应交中国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

大约9,000加元,相当于大约18%

你说加拿大税高还是中国税高?

当然,因为两国的税率累进结构不同,不同的收入金额比较起来不一样,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加拿大BC省的税会显得略高,但也只是略高,大约1个百分点而已。

有朋友说了,你举的例子说的是打工的人,俺可是企业家。

好,如果你是做企业的,你在中国的企业通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交完税后分配到你手里的红利,你还要再交20%的个人所得税,二税加在一起相当于企业所得的40%

而如果这个企业是在加拿大呢,企业收入当然也要交企业收入税,但是当你从企业分得红利缴纳个人收入税的时候,政府为避免重复征税又给你一个税款抵减额,最终二税相加以后的税率通常还是大约相当于等额工薪收入的税率,其平均税率通常并不比中国的40%高。

那边又有朋友说了:就算加拿大税率不高吧,但它可是全球征税啊。

没错,加拿大居民是要为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可是,中国何尝不是呢?你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最后,大多数朋友可能知道,但是还是有朋友不知道,如果你是加拿大居民,而又在中国有收入,那么只要你在中国的收入已经向中国交过税,那么你在加拿大报税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不用再交税了,因为你向中国交过的税可以抵扣你应向加拿大交的税,并且中国的税率并不比加拿大低。

比如,你卖掉中国的房子获利10万加元,你应向中国缴税2万加元,而在加拿大方面,你这10万加元资本增值收入里只有5万计入你的应纳税收入,假设你的边际税率是40%的话,那么你在加拿大的收入税也是2万加元,拿在中国已经交过的2万抵扣以后,你在加拿大的应交税款是0

又有朋友说了,在加拿大不光挣钱要交税,花钱消费的时候还要再交税,这可是比中国过分多了,我在中国买东西什么时候也不缴税。

不错,在加拿大花钱消费要交税,比如在BC 省,你所购买的大部分商品在付款时你都要在加上一个12%HST

可是在中国,你在花钱消费的时候同样是交了消费税,只是那税是含在商品价内而没有在价外另计你没注意到而已。中国的增值税基本税率是17%,就是那个低税率13%也比BC 省的HST要高。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时所缴纳的增值税占全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你还说你在中国消费不缴税吗?

小富即安 : 2010-09-04#10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只是中国的销售价格都是税后的而已

菜鸟先飞 : 2010-09-04#10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第一讹俺被警告过,故事是有一次带4岁多儿子去Home depot退东西,他不愿意去,我想退东西就几分钟时间就把他留在车里,结果儿子哭被一个老外给告了,女老外正在和警察通电话的时候我回来了,警察电话里让我别走,等他们来了,我特意问多大才可以让孩子独处。他们说18岁才可以,是不是法律有这样说法,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孩子自己独处没有问题而且没人告可能就不会有问题

gcgy0611 : 2010-09-05#10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入境时多出一万的现金部分只是走个申报手续就可以了吗?不需要支付什么费用吧?

唐人Jason : 2010-09-05#10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入境时多出一万的现金部分只是走个申报手续就可以了吗?不需要支付什么费用吧?

不是超过1万加元的部分需要申报,而是当你携带的现金总额达到或超过1万加元的时候你需要申报,你要申报你总共带了多少现金,你的现金是从哪个国家、哪个人那里来的。

申报当然不需要支付什么费用。

瀞霖 : 2010-09-05#10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mark

yoee163 : 2010-09-05#10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最大的讹传应该是海外资产申报吧?不过楼主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解释地挺清楚了。
我这次短登就把飞机上没吃完的西红柿黄瓜啥的申报了,检查了一下,竟然让带进去了。

唐人Jason : 2010-09-06#106
十大讹传之第六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六名:第一次买房子免房地产交易税[/FONT]


[FONT=宋体]这个讹传的误导后果似乎没有其他讹传那么严重,但是这个说法是对政府政策误解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你会明白关于政策的东西自己去看文件原文是多么必要。[/FONT]

[FONT=宋体]在[/FONT]BC [FONT=宋体]省,房地产交易是要缴纳房地产交易税的,但是按照一个叫做[/FONT]First Time Home Buyer’s Program[FONT=宋体]的政策,在你的情况和你买的房子的情况满足一定条件时,这个房地产交易税是可以获全部或部分豁免的。[/FONT]

[FONT=宋体]获得全部豁免的条件是:[/FONT]

1. [FONT=宋体]房子的公平市场价值不高于[/FONT]$425,000[FONT=宋体]。[/FONT]
2. [FONT=宋体]土地不大于[/FONT]0.5[FONT=宋体]公顷。[/FONT]
3. [FONT=宋体]这个房子将只被用作你的主居所。[/FONT]
4. [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FONT]
5. [FONT=宋体]在这个房产登记前你已经在[/FONT]BC[FONT=宋体]省连续住够[/FONT]12[FONT=宋体]个月,或在过去[/FONT]6[FONT=宋体]年内报过[/FONT]2[FONT=宋体]次税。[/FONT]
6. [FONT=宋体]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FONT]
7. [FONT=宋体]你还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个免税政策。[/FONT]

[FONT=宋体]你看,所有这[/FONT]7[FONT=宋体]个条件里面没有一个是你第一次买房子,与此沾边的只有第[/FONT]6[FONT=宋体]条:你在过去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FONT]

[FONT=宋体]有朋友问了,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跟从来没有买过房子有什么区别?[/FONT]

[FONT=宋体]区别还是比较大的。[/FONT]

[FONT=宋体]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不等于从来没有买过房子。比如,你以前可能买过[/FONT]10[FONT=宋体]个房子,但是其中[/FONT]6[FONT=宋体]个是用作出租,[/FONT]3[FONT=宋体]个用作度假屋,[/FONT]1[FONT=宋体]个空关在那里,都不是你的主居所,那么,尽管你已经买过[/FONT]10[FONT=宋体]个房子,但你仍然是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FONT]

[FONT=宋体]而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也不等于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比如,在你结婚前你的男朋友已经拥有一套房子,结婚后这套房子成为你们的家,并且你亲爱的老公还把房产证上加上了你的名字。那么,尽管你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但是你还是已经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FONT]

[FONT=宋体]买房子的时候,你的律师或公证人如果是说中国话的,可能会用中国话问你:[/FONT]

[FONT=宋体]“请问你是不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买房?”[/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现在你知道了,这是一句完全改变了原意的由英文翻译来的汉语表达,也是加拿大华人圈子里使用的无数不准确汉语表达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抵税”(税前列支的费用只能用来抵应纳税收入,而不能用来抵应缴税款)、“讲英文”(这个我什么时候听着了都觉得别扭,你用嘴说的那叫英语,你写的那才叫英文呢)什么的。有些讹传,便是起源于这种蹩脚翻译。[/FONT][/FONT]

[FONT=宋体]那个问句的准确汉语表达应该是:[/FONT]

[FONT=宋体]请问,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球的任何地方,有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FONT]

xiong mao : 2010-09-06#10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10:

瀞霖 : 2010-09-08#108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六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六名:第一次买房子免房地产交易税[/FONT]


[FONT=宋体]这个讹传的误导后果似乎没有其他讹传那么严重,但是这个说法是对政府政策误解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你会明白关于政策的东西自己去看文件原文是多么必要。[/FONT]

[FONT=宋体]在[/FONT]BC [FONT=宋体]省,房地产交易是要缴纳房地产交易税的,但是按照一个叫做[/FONT]First Time Home Buyer’s Program[FONT=宋体]的政策,在你的情况和你买的房子的情况满足一定条件时,这个房地产交易税是可以获全部或部分豁免的。[/FONT]

[FONT=宋体]获得全部豁免的条件是:[/FONT]

1. [FONT=宋体]房子的公平市场价值不高于[/FONT]$425,000[FONT=宋体]。[/FONT]
2. [FONT=宋体]土地不大于[/FONT]0.5[FONT=宋体]公顷。[/FONT]
3. [FONT=宋体]这个房子将只被用作你的主居所。[/FONT]
4. [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FONT]
5. [FONT=宋体]在这个房产登记前你已经在[/FONT]BC[FONT=宋体]省连续住够[/FONT]12[FONT=宋体]个月,或在过去[/FONT]6[FONT=宋体]年内报过[/FONT]2[FONT=宋体]次税。[/FONT]
6. [FONT=宋体]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FONT]
7. [FONT=宋体]你还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个免税政策。[/FONT]

[FONT=宋体]你看,所有这[/FONT]7[FONT=宋体]个条件里面没有一个是你第一次买房子,与此沾边的只有第[/FONT]6[FONT=宋体]条:你在过去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FONT]

[FONT=宋体]有朋友问了,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跟从来没有买过房子有什么区别?[/FONT]

[FONT=宋体]区别还是比较大的。[/FONT]

[FONT=宋体]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不等于从来没有买过房子。比如,你以前可能买过[/FONT]10[FONT=宋体]个房子,但是其中[/FONT]6[FONT=宋体]个是用作出租,[/FONT]3[FONT=宋体]个用作度假屋,[/FONT]1[FONT=宋体]个空关在那里,都不是你的主居所,那么,尽管你已经买过[/FONT]10[FONT=宋体]个房子,但你仍然是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FONT]

[FONT=宋体]而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也不等于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比如,在你结婚前你的男朋友已经拥有一套房子,结婚后这套房子成为你们的家,并且你亲爱的老公还把房产证上加上了你的名字。那么,尽管你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但是你还是已经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FONT]

[FONT=宋体]买房子的时候,你的律师或公证人如果是说中国话的,可能会用中国话问你:[/FONT]

[FONT=宋体]“请问你是不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买房?”[/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现在你知道了,这是一句完全改变了原意的由英文翻译来的汉语表达,也是加拿大华人圈子里使用的无数不准确汉语表达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抵税”(税前列支的费用只能用来抵应纳税收入,而不能用来抵应缴税款)、“讲英文”(这个我什么时候听着了都觉得别扭,你用嘴说的那叫英语,你写的那才叫英文呢)什么的。有些讹传,便是起源于这种蹩脚翻译。[/FONT][/FONT]

[FONT=宋体]那个问句的准确汉语表达应该是:[/FONT]

[FONT=宋体]请问,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球的任何地方,有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FONT]
:wdb24:真是以讹传讹啊,以后这样相关的法规还是先阅读原文为佳。不正确的翻译真是害人不浅,谢谢唐大虾的更正。

小富即安 : 2010-09-08#10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房地产交易税俺是没省到

jimcscs : 2010-09-09#11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

shenlu524 : 2010-09-10#11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之所以这么慢是因为原创??

atongmu : 2010-09-10#11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此郑重提醒:
14岁孩子独自在家,犯法。
只有魁北克规定12岁可以独自在家,其他地区都没有规定!
没规定的,都不可以干!违法!
你这是对法律原则(尤其是英美法)的不熟悉。现代法律原则都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

Takemiya : 2010-09-10#11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这是对法律原则(尤其是英美法)的不熟悉。现代法律原则都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
:wdb10: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lilywong : 2010-09-10#114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六名

[FONT=宋体]买房子的时候,你的律师或公证人如果是说中国话的,可能会用中国话问你:[/FONT]

[FONT=宋体]“请问你是不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买房?”[/FONT]


[FONT=宋体]那个问句的准确汉语表达应该是:[/FONT]

[FONT=宋体]请问,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球的任何地方,有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FONT]

虽然用英文说的,但说的还是这个意思。。被讹传坑了。:wdb7:

老陈 : 2010-09-10#11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帖子好,就是不一起发不好

lilywong : 2010-09-10#11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太感谢Jason了!看了讹传之六,赶紧去查了政府官方信息(居然以前就从来没想过要去查证-_-!),买房16个月以后(规定要18个月内),,抓紧时间申请退税,好多钱啊。。。。
:wdb1::wdb1::wdb1::wdb6::wdb6::wdb6::wdb6::wdb6:

唐人Jason : 2010-09-11#117
十大讹传之第五名

十大讹传之第五名:“教育基金”跟RESP是一回事儿



“请问,你们那里卖教育基金吗?”

“对不起,我们不卖教育基金,但是你可以在我们这里开RESP 帐户,而且是免费的。”

“请问,可以在你们这里买RESP吗?”

“不好意思,不可以,而且我保证你在哪里也买不到RESP ,因为RESP根本就不是个商品。我想你所需要的是开RESP 帐户,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帮你,而且是免费的。”

Jason ,你说我要不要给我的孩子们买教育基金呢?”

“你需要利用RESP 为你的孩子们做教育储蓄,但是‘教育基金’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

Jason,他们说买教育基金每年保证有20%的回报,是真的吗?”

“这当然不是真的,我保证没有一个‘教育基金’曾经做过这样的保证。但是如果你为孩子开立RESP 帐户,在有限的年头里,你每年往帐户里存入的钱不少于2500元的话,政府每年会奖励你最多600元。”

“这么说用RESP给孩子上学存钱的好处就是每年能从政府那里拿600块钱了?”

“这是RESP的好处之一,但并不是最大好处。RESP 的最大好处是节税。”

Jason,他们说RESP是骗人的,是这样吗?”

RESP是政府设立的一种福利计划,怎么可能是骗人的呢?我想你要说的是‘教育基金’,而不是RESP,即便是‘教育基金’,也绝对不能说它是骗人的。但是,由于‘教育基金’是一种合同式投资产品,你对合同的理解不完整或者你从他人那里所接受的信息不完整,都有可能导致你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

“说了半天,难道‘教育基金’跟RESP不是一回事儿吗?RESP能节税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合同式投资产品呢?……

未完待续。

狗狗凡 : 2010-09-11#11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20:
上次偶和家园某大腕儿一起如厕时说起单独把孩子放家里了,忽然听得隔壁传出:这是犯法的!吓得都差点憋回去。:wdb1:

等同 : 2010-09-11#11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
看到一半先出来冒个泡,请教问题:
1。假如在入关的时候我带了5万加币,申报完毕后,就可以直接存到银行里,除了需要申报,和携带5千没有区别,对吗?
2。是否可以携带燕窝进入加拿大?
谢谢!

唐人Jason : 2010-09-12#12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就是带5个亿加元现金,只要如实申报也可以带进来存进银行。

燕窝是否准许入境,我估计多半是可以,但是如果我携带燕窝入境,我一定会告诉海关。

aile : 2010-09-12#12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中桥举办的一个讲座上,我问过海关工作人员,她说燕窝虫草不能带.

唐人Jason : 2010-09-12#12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中桥举办的一个讲座上,我问过海关工作人员,她说燕窝虫草不能带.

可能。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东西给另外一个海关工作人员看,他/她又可能告诉你可以入境,或者告诉你需要留给海关检疫,如果检疫通过你可以再领回去。

如果某种生物,包括动、植物的部分躯体,被禁止入境,主要是这种生物可能给这个国家带来生态危害。

如果某种食品被禁止入境,主要是因为这种食品可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新的病虫害。

自己是很难对这类情况做出准确判断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携带生物、生物部分、生物制品、食品等这类东西,最好不要自做聪明自行判断其是否可能危害与否,而应该主动申报,让海关去判断。

唐人Jason : 2010-09-12#123
十大讹传之第五名 承前贴

“说了半天,难道‘教育基金’跟RESP不是一回事儿吗?RESP能节税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合同式投资产品呢?……

上面这些问题是我经常被有孩子的朋友问到的。

“教育基金”,RESP ,这两个词是有孩子的移民在到达加拿大以后很快就会听到的,或者说很快就会有人向你推销这个东西。从经验来看,多数买了和还没买“教育基金”的朋友其实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教育基金”是怎么回事儿,RESP 是怎么回事儿,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为了同样的目的除了“教育基金”还有没有其他选择等等问题。

首先,‘教育基金’跟RESP的确不是一回事儿。RESP是政府给有孩子的居民提供的一种福利项目,通常所说的RESP指的是RESP帐户,RESP帐户是一种注册投资帐户,用于储蓄和投资积累供孩子受高等教育的经费;而‘教育基金’只是可以在RESP里使用的无数种投资工具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如果你利用RESP为孩子做教育储蓄投资,‘教育基金’是一种可供你选择的投资工具,但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

我们先看RESP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 (RESPs),是为子女或孙子女将来支付高等教育费用而设立的延税储蓄计划。

这个储蓄计划的好处主要在于通过延迟纳税和转移纳税义务人来节税。但是不同于RRSPs的是,你存进RESPs的钱是税后的(你存进RRSPs的钱是税前的),只是RESPs里面的钱所产生的收益不用你每年交税,那么没有交给政府的税就相当于政府给你的一笔无息贷款,这笔无息贷款在计划里继续为你利滚利,等到计划的受益人也就是你的子女或孙子女进了合资格的大学,从计划里拿出钱支付学费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要为这些支付出去的钱交税。你的家庭由此获得好处的假设前提是:在受益人将来从计划里取用资金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的税率级别比贡献人也就是父母或祖父母现在的税率级别低,那么他(或她或他们)将来就可能只交很少的税。理论上,这是一种意在省税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重分,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少交点税,收入较高的家庭成员把一部份收入分到收入较低的家庭成员名下。那么对于原本低收入的家庭来说,这种延税的好处可能并不明显,如果你的孩子是赚钱天才而你又没有注意到的的话,那你的孩子将来可能反倒要交更多的税。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的名字叫做Bill Gates, 或者Jobs, Bell什么的话,你最好不要给他存这个钱。

RRSPs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加拿大政府为鼓励投资RESPs而提供一个叫做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sCESGs)奖励。在孩子年满18岁以前,你每年往RESPs存入的头500元,政府再帮你多存入:

最多2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低于40,970元;
最多15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介于40,970元与81,941元之间;
最多1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大于81,941元。

如果你存入的多于500元,那么政府为你多存入的另外2000元再帮你多存最多400元。

政府给每个孩子的CESGs是终生最多7200元。

注意,如果你是在能拿最多CESGs的税率级别,那么这个计划对你来说可能起不到什么省税的作用,因为你的孩子将来上大学的时候随便做点什么就可能比你现在挣得多,当然税率级别就可能比你现在的高。

每个受益人终生可以接受的RESPs是最多50,000元,你在一个日历年里为每个受益人存的RESPs金额限制现已取消。RESPs多多可以连续存21年,自其建立开始最长到25年头上必须把资金取出。

如果,RESPs已经存在超过10年,你的孩子年满21岁了,却决定加入摇滚乐队而不去上大学,那你会有一点损失,你只能从RESPs里面取出本金部分而不用补税。这种情况下你还有一个选择,你可以把最多50000元的RESPs收入转入你的RRSPs继续把税延下去,当然前提是到时候你有未使用的RRSPs额度。其余未能转入RRSPs的延税收入怎么办?对不起,按你的标准税率交税,另加20%的罚税。

如果你有多个孩子,你最好给所有的孩子设立一个家庭RRSPs计划,这样最终只要有一个孩子按照你的愿望上了大学,这个孩子就可以取用所有的钱,当然他/她可能要替去玩摇滚的兄弟姐妹们多交点税。

不是所有的投资工具都可以放进RESP帐户,但是你还是有无数的选择,你可以根据孩子将来上学的花费目标、孩子的年龄、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己的投资知识和经验等来决定资产配置比例,然后你可以选择不同提供商的提供的收入、成长与收入、成长等类别的投资产品来配置你的投资组合。你可以选择的投资范围很宽,从最安全保守的货币市场基金、政府债券,到较为进取的股票类投资都有。这跟你的其他投资帐户,比如非注册帐户、RRSPsTFSA等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而“教育基金”,只是能够放进RESP里的无数种投资产品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所谓“教育基金”,就是Scholarship Trusts,是由几个非盈利机构提供的,比如HeritageC.S.T.等,这种产品专用于RESP。与其他投资产品不同的是,“教育基金”是一种合同式产品,你买它买的是一张合同,在合同里约定好你或者用一大笔钱,或者每月,或者每年为期,连续若干期交钱,并且还要交开户费和成员费,等到你的孩子到年龄上大学的时候,孩子可以开始领钱,能领多少钱取决于到时候的投资收益。“教育基金”用你的钱所做的投资通常比较保守,大部分投在债券等固定收入证券。如果你把合同履行到底,并且你的孩子上了大学,通常成员费可以退回;但是如果你中途终止合同,那么可能你不仅会损失掉投资盈利部分,拿回本金时还要扣除成员费。


我曾经仔细想过“教育基金”这种产品的优点,我想出来两个:

“教育基金”的第一个优点是,在这个同时为很多人家的孩子投资的基金里,总有一些孩子最终是不上大学的,那么这些不上大学的孩子的家长为他们所做的投资的盈利,最后就归了其他上大学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保证能上大学,那么就可以分得一份这样额外的盈利。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缺点,如果你的孩子上不了大学,那么你的投资盈利的可能会归别人家上大学的孩子,你只能拿回你的本金。

“教育基金”的第二个优点是,如果你知道你必须给你的孩子储蓄教育经费,但是你又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如果每人管着你你就不会坚持每月给孩子存钱,那么用“教育基金”做RESP 投资工具会对你有所帮助,你买了这个合同后,如果你不每月按时交钱你就是违约,违约你要有损失的,这样就相当于外加给你一个纪律,你必须每月按时给孩子存钱,否则罚你,这样孩子上学的钱就可能有保证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够自律的人,你用传统的投资工具在RESP 里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会更有灵活余地,你可以计划自己的资产配置,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选择自己了解的投资工具。

你也不应该抱怨你的“教育基金”经纪当初没有告诉你其实你在RESP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就像你去丰田买车,你不能苛求丰田的销售员告诉你除了丰田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人家除了告诉你丰田的好处之外,也没有义务告诉你丰田跟本田比有什么缺点。因为人家是丰田的推销员,不是你的私人汽车顾问,尽管他/她的名片上的称号可能是“购车顾问”。

健康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家庭医生,法律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律师,

财务方面有问题要咨询你的财务顾问。

但是问题是,一个人是推销员还是专业顾问并不是从名片上的称号来看的。

小富即安 : 2010-09-13#12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真佩服JASON能码这么字,估计大家看完后都能对教育基金搞明白

provence : 2010-09-13#12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真的是长见识了,深入浅出。

青青草原 : 2010-09-13#12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太专业了。

瞭無牽掛 : 2010-09-13#12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术业有专工

xiong mao : 2010-09-13#12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RESP这个讲得好

风雪无情 : 2010-09-13#12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RESPs是不是意味着,如果自己是一个低收入家庭,就不值得为孩子去做这方面的投资?因为将来孩子只要有出息,会比自己多缴税

heartinfall : 2010-09-13#13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写的真好!

此贴不加分说不过去!

筱筠筱筱 : 2010-09-13#13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孩子不能单独在家是美国有法律规定,加拿大是不是每个省不一样?

筱筠筱筱 : 2010-09-13#13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RESP没看明白,开户不是还得买教育基金?

peter-aa : 2010-09-13#13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resp写的好

小富即安 : 2010-09-14#13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RESP没看明白,开户不是还得买教育基金?
当然不是,教育基金只是resp户口可以买的一种投资产品;钱在resp户口里,你自己想买基金就买基金,想买债券就买债券。

khpang2010 : 2010-09-14#13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牛人, 长知识. 谢谢哦!

xmjoan : 2010-09-14#13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嗯,长了见识。请问楼主:
1、带着1万3千元的汇票入境是否等同于带现金?
2、带药物算不算食品类的?是否需要申报?例如中国传统的中药,田七,当归,党参什么的,或者蜂皇浆等蜂制品?
在此先谢过

特别好 : 2010-09-14#13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只是中国的销售价格都是税后的而已

是也,让商家开一张增殖税发票,就看的很清楚,上面写税率17%。
可怜啊,中国人。
只有尽义务的责任,没有享受权利的资格!
最要命的是,自己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

atongmu : 2010-09-14#13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嗯,长了见识。请问楼主:
1、带着1万3千元的汇票入境是否等同于带现金?
2、带药物算不算食品类的?是否需要申报?例如中国传统的中药,田七,当归,党参什么的,或者蜂皇浆等蜂制品?
在此先谢过

1.这里指的现金包括现金等价物。汇票超过1万也要报。

2.看看海关申报单就知道,其中一栏是食品。只要是吃的,都归到这类。

小富即安 : 2010-09-14#139
嗯,长了见识。请问楼主:
1、带着1万3千元的汇票入境是否等同于带现金?
2、带药物算不算食品类的?是否需要申报?例如中国传统的中药,田七,当归,党参什么的,或者蜂皇浆等蜂制品?
在此先谢过
汇票个人认为不用报,报关单上问的是cash。其实这条主要为了防洗钱,汇票肯定能说明钱的来路吧。
田七,当归,党参我都带过,而且被海关问了,没事,蜂皇浆就不清楚啦。
食品类主要是跟动物有关的不能带,申报单上写的很清楚,符合就申报,没问的就不用管。

rst : 2010-09-14#140
谢谢楼主。不过还是不太懂。RESP就是银行开的户里的一种账户是吗?就像免税帐户一样?可以随时支取或划账?

唐人Jason : 2010-09-15#14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rst;[SIZE=4 说:
5996211[/SIZE]]谢谢楼主。不过还是不太懂。RESP就是银行开的户里的一种账户是吗?就像免税帐户一样?可以随时支取或划账?


这里说的帐户是投资帐户。

投资帐户与储蓄账户的区别是:储蓄账户里只能放储蓄,比如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而投资账户里也能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同时还能放投资,比如国库券、债券、股票、互惠基金、保本基金等。

加拿大有四种金融机构:银行、投资、信托、保险。这四种机构可以混业经营,就是说每一种机构都可以做四种业务,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主业,比如银行尽管什么业务都可以做,但它的主业是银行业,投资机构也是什么业务都可以做,但它的主业是投资业......

所以说,技术上你可以去银行开投资账户,但是这有点像去粤菜馆点川菜吃。

TFSA(免税储蓄账户)名字虽然叫储蓄账户,但其实也可以是投资账户。

yoee163 : 2010-09-15#14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问几个RESP的傻问题:
1,现在给自己的儿子辈开RESP账户,将来还能为孙子辈再开RESP账户吗?
2,父母能为各自为孩子开一个RESP账户吗?(总共2个)
2,除了给自己的孩子开RESP账户,能给兄弟姐妹的孩子同时开吗?

oriolepeck : 2010-09-15#14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了,好贴!

alexjjj : 2010-09-15#14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
看到一半先出来冒个泡,请教问题:
1。假如在入关的时候我带了5万加币,申报完毕后,就可以直接存到银行里,除了需要申报,和携带5千没有区别,对吗?
2。是否可以携带燕窝进入加拿大?
谢谢!


燕窝不可以带

jane624 : 2010-09-15#14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是超过1万加元的部分需要申报,而是当你携带的现金总额达到或超过1万加元的时候你需要申报,你要申报你总共带了多少现金,你的现金是从哪个国家、哪个人那里来的。

申报当然不需要支付什么费用。

10000整也要申报吗?好像是 超过10000才申报的。除了飞机上发的一份申报表格以外,超过了10000还需要另外什么样的 表格?没填过,不明白。

jane624 : 2010-09-15#14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现金入境申报表在哪里拿?还是入境时填写?出境时又在哪里填?

eor06 : 2010-09-15#14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TFSA(免税储蓄账户)名字虽然叫储蓄账户,但其实也可以是投资账户。"

楼主是指一年一人可以存5000刀的免税储蓄吗? 这种有风险吗?谢谢

唐人Jason : 2010-09-16#14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问几个RESP的傻问题:
1,现在给自己的儿子辈开RESP账户,将来还能为孙子辈再开RESP账户吗?
2,父母能为各自为孩子开一个RESP账户吗?(总共2个)
2,除了给自己的孩子开RESP账户,能给兄弟姐妹的孩子同时开吗?

这几个问题可不傻,问得非常好。

你不仅可以给你的子女开RESP帐户,你也可以给你的孙子女开,也可以给你的侄子女或外甥子女开,你还可以给我们家的孩子开。

你同时给多少个孩子开多少个RESP帐户都可以。

如果你给同一家的几个互为兄弟姐妹关系(血亲或收养都行)的孩子开RESP帐户,最好建立一个家庭计划。比如你要是给我们家的三个孩子建立一个RESP家庭计划,给他们投资15万,假如老二不好好学习,将来上不了大学,老大和老三就高兴了,只要他们上大学,老三的那份钱连本带利就都由他们俩瓜分了。

家庭计划的好处是,你不会因为有的孩子没上大学而被迫把给他/她的那份钱拿回来还被罚税;另一个好处是在兄弟姐妹中还制造了一点激励上进的竞争。

唐人Jason : 2010-09-16#14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10000整也要申报吗?好像是 超过10000才申报的。除了飞机上发的一份申报表格以外,超过了10000还需要另外什么样的 表格?没填过,不明白。

现金或相当于现金的金融票据达到等值1万加元就必须申报。

飞机上发的那是海关申报单。那上面有个问题:你是否携带达到等值1万加元的现金。如果你的回答是Yes。边境控制官员会让你去另填一张现金入境申报表。

唐人Jason : 2010-09-16#15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现金入境申报表在哪里拿?还是入境时填写?出境时又在哪里填?

从来没有随身携带1万元现金的必要,所以就从来没有填过那张表。

相信如果入境的时候需要边境控制官员会给你或告诉你去哪里拿。出境的时候可以去海关或边境控制处问。

也可以预先从网上下载填好到时候交了就是了。

唐人Jason : 2010-09-16#15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TFSA(免税储蓄账户)名字虽然叫储蓄账户,但其实也可以是投资账户。"

楼主是指一年一人可以存5000刀的免税储蓄吗? 这种有风险吗?谢谢

应该说的是一回事。但是要知道的是,TFSA不仅可以在银行开往里面放储蓄,还可以在投资机构开往里面放其他投资。

这个世界上没有没有风险的投资。储蓄也是一种投资,是一种债权投资,因为你往银行存钱其实就是你把钱借给了银行,银行拿你的钱去赚钱,你从银行那里赚一点点利息,如果银行生意失败,你的钱就有可能不能100%拿回来了。

jane624 : 2010-09-16#15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感谢唐人JASON的回答,现在明白了。继续关注之中。。。:wdb17:

jane624 : 2010-09-16#15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唐人JASON,孩子怎样既可以考去美国上大学,又可以用到RESP的政府补贴500/年?

jane624 : 2010-09-16#15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JASON,有没有关于“五年住满两年”保住枫叶卡等的讹传?

火头军 : 2010-09-16#15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帖,顶!

大亚湾 : 2010-09-16#15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唐人JASON,孩子怎样既可以考去美国上大学,又可以用到RESP的政府补贴500/年?

我也想知道这个,因为我儿子是美国公民,希望他高中或大学到美国上学。谢谢达人解答。

yoee163 : 2010-09-16#15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几个问题可不傻,问得非常好。

你不仅可以给你的子女开RESP帐户,你也可以给你的孙子女开,也可以给你的侄子女或外甥子女开,你还可以给我们家的孩子开。

你同时给多少个孩子开多少个RESP帐户都可以。

如果你给同一家的几个互为兄弟姐妹关系(血亲或收养都行)的孩子开RESP帐户,最好建立一个家庭计划。比如你要是给我们家的三个孩子建立一个RESP家庭计划,给他们投资15万,假如老二不好好学习,将来上不了大学,老大和老三就高兴了,只要他们上大学,老三的那份钱连本带利就都由他们俩瓜分了。

家庭计划的好处是,你不会因为有的孩子没上大学而被迫把给他/她的那份钱拿回来还被罚税;另一个好处是在兄弟姐妹中还制造了一点激励上进的竞争。

多谢!Jason的回答总是那么专业!:wdb17:

等同 : 2010-09-17#15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燕窝不可以带
谢谢小小侠!

唐人Jason : 2010-09-18#15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唐人JASON,孩子怎样既可以考去美国上大学,又可以用到RESP的政府补贴500/年?

这不需要怎样呀。谁规定RESP的受益人必须上加拿大的大学来着?这又是讹传。实际上,按照RESP合资格中学后教育的定义,别说是美国的大学,连中国的大学、爪哇国的大学都可能合资格。

唐人Jason : 2010-09-18#16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也想知道这个,因为我儿子是美国公民,希望他高中或大学到美国上学。谢谢达人解答。


你儿子是美国公民,只要他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有加拿大社会保险号,你就可以给他开RESP。他将来去美国上大学,照样合资格做RESP的受益人。

六月荷 : 2010-09-18#16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累死人

elisa1 : 2010-09-18#16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牛人,好贴

qwe12345 : 2010-09-18#16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有用的文章.谢谢!

九溪 : 2010-09-19#16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讲课!!

ctzleric : 2010-09-19#16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这是对法律原则(尤其是英美法)的不熟悉。现代法律原则都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
嘿嘿,同意。从来没有法律规定吃饭必须用牙齿咀嚼,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咋吃饭了?

瀞霖 : 2010-09-19#16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关注中

大亚湾 : 2010-09-19#16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儿子是美国公民,只要他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有加拿大社会保险号,你就可以给他开RESP。他将来去美国上大学,照样合资格做RESP的受益人。

多谢指点迷津!

ahani_qian : 2010-09-19#16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收藏,向lz致敬

马扎 : 2010-09-19#16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的帖子,非常实用。受益啦!收藏。

bbjj : 2010-09-19#17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明白为什么说加拿大税高不对呢?同样2500元的应税收入,我大约算一下在安省联邦税要2795.4元(免除额以10320+1044算,因为多数是打工一族),省税是1372.74元(免税额8881元),平均每月347.35元,但是在中国,按最低免税额500元计(实际大部分地区都比这个高,深圳好像是1600元),每月的所得税是175元。加拿大的都翻倍了。希望楼主不是把加元折成了人民币来算,因为这样做并不合理,这边的开支比国内要高,同样一万元人民币在这里和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差太远。另外像烟酒这两样,加拿大无疑比国内的税要重很多,这两项但凡人有所好,则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钱在上面。还有一项地税是国内没有的,每个月至少也要两三百元,温哥华不知多少了。

零下的浪漫 : 2010-09-19#17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上次带了2万美元经美国入境加拿大,结果被美国官员带到一个专门的房间盘问了一大轮,还要把汇票给他们看,填一张表,解释带这么多钱的原因,后来到了加国也重复一次,烦死了!

zhangll : 2010-09-19#17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得累

yvonnezh : 2010-09-19#17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明白为什么说加拿大税高不对呢?同样2500元的应税收入,我大约算一下在安省联邦税要2795.4元(免除额以10320+1044算,因为多数是打工一族),省税是1372.74元(免税额8881元),平均每月347.35元,但是在中国,按最低免税额500元计(实际大部分地区都比这个高,深圳好像是1600元),每月的所得税是175元。加拿大的都翻倍了。希望楼主不是把加元折成了人民币来算,因为这样做并不合理,这边的开支比国内要高,同样一万元人民币在这里和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差太远。另外像烟酒这两样,加拿大无疑比国内的税要重很多,这两项但凡人有所好,则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钱在上面。还有一项地税是国内没有的,每个月至少也要两三百元,温哥华不知多少了。
加拿大交了税之后还要另外交养老金保险的钱吗?现在国内的养老金保险和医保都要另外交的。我们这里自己交的话最低每月500多,不然你就是每年交再多所得税,退休了还是没人管。

至于开支什么的,两年内没有回国的同学需要与时俱进了,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突飞猛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目前农贸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1元以下的蔬菜,5元以下的水果;3元以下的米难保不是翻新战备粮。汽油已经和北美接轨;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已傲视欧美。

地税吗?国内的物业税指日可待。

唐人Jason : 2010-09-20#174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四名:税务居民与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这可算得上是个大讹传了。[/FONT]

[FONT=宋体]相信这个坛子里没有哪位朋友没有听说过这两个汉语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居民,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根据以往跟朋友聊天的经验,我认为每[/FONT]100[FONT=宋体]位朋友里至少有[/FONT]99[FONT=宋体]位,当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说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会按照汉语的理解习惯,很自然地把这两个概念分别理解为:[/FONT]

[FONT=宋体]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没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这个错误理解是很自然发生的。[/FONT]

[FONT=宋体]首先,你会把“居民”二字与你的“永久居民”身份里面的“居民”二字相混淆,这已经是一个大错误。[/FONT]

[FONT=宋体]然后,当你用你的潜意识分析语法的时候,你知道这两个词组里的名词主体都是“居民”,而“税务居民”里面的“税务”二字显然是“居民”的定语;然后你再看“非税务居民”,“居民”前面似乎有两个定语,一个是“非”,一个是“税务”,这时你有两个选择:认为首先“税务”是“居民”的定语,“税务居民”是一个名词词组主体,然后“非”是“税务居民”的定语;另一个选择是认为“非税务”一起是“居民”的定语,而“非”是“税务”的否定性副词。我不知道从小说广东话的朋友会怎么理解,但我确定,如果你是从小说普通话的,你多半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你的语言习惯选择后者。[/FONT]

[FONT=宋体]好,我们把这个语法理解放进脑子里,再来读一遍这两个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非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如果你不去看官方文件原文的话,你会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FONT]

[FONT=宋体]显然是:[/FONT]

[FONT=宋体]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不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第一次告诉你这两个概念的朋友多半也是这么给你解释的,然后你又会照这个理解把这两个概念告诉后来的朋友。[/FONT]

[FONT=宋体]这就是典型的以讹传讹。[/FONT]

[FONT=宋体]惭愧,最初我自己就是这么从我的那位非常非常热情耐心的银行客户经理(没有责备的意思,我至今仍然很感激这位经理给我的帮助)那里听来的,然后也这么传给过其他朋友。[/FONT]

[FONT=宋体]在此再次向从我这里听到过讹传的朋友致歉。[/FONT]

[FONT=宋体]我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对于从中国移民来加拿大的朋友们来说,这两个概念极为重要,讹传所造成的错误理解会导致这些朋友做出一系列错误的举动和决定。[/FONT]

[FONT=宋体]那么这个讹传是从什么时候,从哪儿开始的呢?我没有考证过年代,但是我确定,这又是起源于蹩脚的英译汉。[/FONT]

[FONT=宋体]这两个概念的英文原文是这样的:[/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在官方文件里,有时候用一种更完整的表达:[/FONT]

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FONT=宋体]简便起见,我们就用前一种表达来做分析吧。[/FONT]

[FONT=宋体]其实[/FONT]ESL[FONT=宋体]二级的同学就已经可以翻着字典翻译了。[/FONT]

[FONT=宋体]可能朋友们会有不同的翻译表达,但是我确定,如果你把[/FONT]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和[/FONT]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放在一起翻译成“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的话,你的中学英语老师不会表扬你的。[/FONT]

[FONT=宋体]还是我来做义工翻译一下吧,不一定是最好的翻译,但是我确定我的这种翻译法不会造成误解:[/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居民[/FONT]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在加拿大税务局的文件里,还经常把这两个概念简化成[/FONT]

Resident[FONT=宋体],与[/FONT]Non-resident

[FONT=宋体]用汉语普通话来表达就是:[/FONT]

[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与[/FONT][FONT=宋体]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如果你对讹传的那两个词组的理解像讹传的那样的话,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在加拿大税务局的词典里,其实根本就没有“税务居民”,也没有“非税务居民”,而只有“居民”与“非居民”。[/FONT]

[FONT=宋体]有朋友问了:这两个说法有很大的差别吗?[/FONT]

[FONT=宋体]当然,差别大了去了。[/FONT]

[FONT=宋体](未完待续)[/FONT]

晴空梦 : 2010-09-20#17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没有正式移民登陆就是非居民,是可以在回国时在机场填表后退税的(餐饮食物初外),她说填表和交单后,加拿大政府会把钱寄入自己所填的帐户,但我从未听大陆的朋友说起此事,究竟有无此规定呢?我是待定阶段的申请人,此事的真与假还请各位老移民们指点迷津.谢谢!

悠闲ZZW : 2010-09-20#17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又得到了一些宝贵经验!:wdb6:

hehe831 : 2010-09-20#17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帖,好帖。

这些资料信息,很多人可能是花了几百甚至几千加币去咨询会计师,律师都得不到正确答案呢。:wdb20::wdb9::wdb17:

white-lily : 2010-09-20#17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花儿致谢

bbjj : 2010-09-20#17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加拿大交了税之后还要另外交养老金保险的钱吗?现在国内的养老金保险和医保都要另外交的。我们这里自己交的话最低每月500多,不然你就是每年交再多所得税,退休了还是没人管。

至于开支什么的,两年内没有回国的同学需要与时俱进了,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突飞猛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目前农贸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1元以下的蔬菜,5元以下的水果;3元以下的米难保不是翻新战备粮。汽油已经和北美接轨;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已傲视欧美。

地税吗?国内的物业税指日可待。
当然也是自己交了,因为两国的养老和失业保险金都不用交税,所以我特别说了是应税收入,也就是扣除了养老和失业保险后的收入,安省号称是免费医疗,但实际上应税收入20000以上就要交钱了,而且不能抵税,像举例的每月2500应税,每年报税时就要上缴health premium300元,要知道这里看病药费是自己付的,国内有医保是可以买药的,而且没用的话还在你自己可户口。我去年今年都有回国,每星期也经常打电话回家的,绝对与时俱进,买回家吃的用不了很多钱,但是这里的车保险,地税,房屋保险,甚至水电煤气电话上网,总是一座大山,没法移动,一定要交的,而且都比国内要贵得多。万一车子房子有什么问题,如果只要500以下的你已经要偷着乐了,这里涉及人工的东西都相当贵。出去吃饭也是这边贵,以前我们在深圳三个人出去吃饭都是一两百就搞定了,这里在外面吃个好点的碟头饭两个人也连税连小费要二十多元。

gy7703 : 2010-09-21#18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期待中。。。。。

octor : 2010-09-21#18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居民,一直很迷糊,因?自己肯定不?跑?跑去的。。。
帐滓的一?夫妻,每年在呃彦住最多5?月,不??,只保住pr卡。。。

hiro : 2010-09-21#18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带多了现金入境,会不会对以后申请助学贷款,领牛奶金,或者申请失业金有影响呢?

china doll : 2010-09-21#18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十大讹传之第八名:入境只能携带少于1万加元的现金”

太好的帖,谢谢唐人JASON。没资格送花,只能说声谢谢了。

tobby : 2010-09-21#18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税收,可以肯定的告诉LZ,国内没有一家单位企业,一个人是按照真正的收入来上税的,但比如汽车购置税之类的强制税收就没办法了。

tobby : 2010-09-21#18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带多了现金入境,会不会对以后申请助学贷款,领牛奶金,或者申请失业金有影响呢?


同问!!!望LZ给予指教! 收藏,慢慢看,还有花花献上!!

huluzhu : 2010-09-21#18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

hdzjmwgh : 2010-09-21#18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个帖子好 是做学问的写的!

ghwnn2005 : 2010-09-21#18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留名!

唐人Jason : 2010-09-22#18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带多了现金入境,会不会对以后申请助学贷款,领牛奶金,或者申请失业金有影响呢?


就业保险是你自己买的保险,其赔付跟你有多少钱无关。

儿童福利金是给低收入家庭的,只跟家庭收入有关。

学生贷款会跟你的净资产额有关,

但是,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如果你本来有钱,你会为了拿学生贷款而隐瞒自己有钱的事实吗?要知道政府的学生贷款是用纳税人的钱去帮助那些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的学生,如果你有钱,为什么要去跟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争这份宝贵的资源呢?

昆虫国际 : 2010-09-22#19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

tagt : 2010-09-22#19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国内某大超市开业时,购物的小票明确注有17%的增值税。因为从没有见过,觉得十分新奇。过一段时间后消失了,原因是看到消费要交如此高的税,消费者心里不舒服,往往会向超市打听为什么,后来超市干脆把此项消除了。可见国内消费一样要交高税,只不过没有明说罢了。

octor : 2010-09-22#19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就业保险是你自己买的保险,其赔付跟你有多少钱无关。

儿童福利金是给低收入家庭的,只跟家庭收入有关。

学生贷款会跟你的净资产额有关,

但是,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如果你本来有钱,你会为了拿学生贷款而隐瞒自己有钱的事实吗?要知道政府的学生贷款是用纳税人的钱去帮助那些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的学生,如果你有钱,为什么要去跟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争这份宝贵的资源呢?
呃?的人在呃彦多了。。。
有房有?,?能拿到助?金2-3孺元,注意不是偈款啊,是白斤的遑!

其?晷嫔就是看?你申?的那?人了,该的感迂,就像偕房子?的realtor,就看呃人的本事了。。。:wdb4:

戈壁胡杨 : 2010-09-22#19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刚买了房,但曾提供过资料给加国移民局,在国内有一套房产,

这里律师说不能申请免税,谁对?

唐人Jason : 2010-09-23#19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刚买了房,但曾提供过资料给加国移民局,在国内有一套房产,

这里律师说不能申请免税,谁对?

如果国内的那套房子从来没有用作过你的主居所,并且你以前拥有过的房子从来没有一个用作过你的主居所,而你在加拿大买的第一套房子是用作你的主居所的话,那么加拿大的这套房子可以免交房产交易税,不符合上述条件则不能免。

唐人Jason : 2010-09-23#19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的人在多了。。。
有房有,能拿到助金2-3元,注意不是款啊,是白的!

其就是看你申的那人了,的感,就像房子的realtor,就看人的本事了。。。:wdb4:

如果你的朋友里有这样的人,你要是够哥们儿的话就应该提示你的朋友一下:以虚假财务资料骗取政府学生贷款和助学金,这种行为属于欺诈犯罪,一旦被审计查实,可不是把钱还了就没事儿了,还会被刑事起诉的。不信的话,让他们自己去问问律师吧。

cindybao0520 : 2010-09-23#19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中国可以逃税啊,什么办法都可以想出来。

Arthurjiang : 2010-09-23#19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了。谢谢!

jane624 : 2010-09-23#19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不需要怎样呀。谁规定RESP的受益人必须上加拿大的大学来着?这又是讹传。实际上,按照RESP合资格中学后教育的定义,别说是美国的大学,连中国的大学、爪哇国的大学都可能合资格。
真的 吗?我一直听说如果孩子不在加拿大 本国上 大学的 话,到时候取RESP时500/年的补贴时 拿不 到的。真是讹传吗?女儿想上美国大学,老公经常做她工作说加拿大的 大学 很 不错。其实我们是担心费用太高了。。。

jane624 : 2010-09-23#19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几个问题可不傻,问得非常好。

你不仅可以给你的子女开RESP帐户,你也可以给你的孙子女开,也可以给你的侄子女或外甥子女开,你还可以给我们家的孩子开。

你同时给多少个孩子开多少个RESP帐户都可以。

如果你给同一家的几个互为兄弟姐妹关系(血亲或收养都行)的孩子开RESP帐户,最好建立一个家庭计划。比如你要是给我们家的三个孩子建立一个RESP家庭计划,给他们投资15万,假如老二不好好学习,将来上不了大学,老大和老三就高兴了,只要他们上大学,老三的那份钱连本带利就都由他们俩瓜分了。

家庭计划的好处是,你不会因为有的孩子没上大学而被迫把给他/她的那份钱拿回来还被罚税;另一个好处是在兄弟姐妹中还制造了一点激励上进的竞争。
可以给一个孩子开多个RESP账户吗?我 怎么听一人 说她开 了两个账户,她只有 一个孩子啊?

戈壁胡杨 : 2010-09-23#20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国内的那套房子从来没有用作过你的主居所,并且你以前拥有过的房子从来没有一个用作过你的主居所,而你在加拿大买的第一套房子是用作你的主居所的话,那么加拿大的这套房子可以免交房产交易税,不符合上述条件则不能免。

谢谢回复。

请问用什么证明不是主居所?

edwinezhang : 2010-09-23#20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你孩子独立在家里又哭又闹、遇见了处理不了的事故,邻居报警是正常的,警察也会干涉的。


是啊

小富即安 : 2010-09-23#20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你的朋友里有这样的人,你要是够哥们儿的话就应该提示你的朋友一下:以虚假财务资料骗取政府学生贷款和助学金,这种行为属于欺诈犯罪,一旦被审计查实,可不是把钱还了就没事儿了,还会被刑事起诉的。不信的话,让他们自己去问问律师吧。
说的好!

唐人Jason : 2010-09-23#20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真的 吗?我一直听说如果孩子不在加拿大 本国上 大学的 话,到时候取RESP时500/年的补贴时 拿不 到的。真是讹传吗?女儿想上美国大学,老公经常做她工作说加拿大的 大学 很 不错。其实我们是担心费用太高了。。。

这就是第十一大讹传。

唐人Jason : 2010-09-23#20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可以给一个孩子开多个RESP账户吗?我 怎么听一人 说她开 了两个账户,她只有 一个孩子啊?

给一个孩子开100个RESP帐户也没有问题。

Cakka : 2010-09-24#20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给一个孩子开100个RESP帐户也没有问题。

替一个朋友问你,鸡蛋真的竖起来了?:wdb43:

唐人Jason : 2010-09-24#20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回复。

请问用什么证明不是主居所?

如果你说它不是你的主居所,另外一个人反对的话,有举证责任的是那个人而不是你,而你有权利问对方:“请问你用什么来证明那是我的主居所?”

唐人Jason : 2010-09-24#20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替一个朋友问你,鸡蛋真的竖起来了?:wdb43:

如果他/她自己试试,10分钟之内肯定能让鸡蛋立起来,我保证。立不起来找我吃饭来,立起来请我吃饭。

Cakka : 2010-09-24#20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他/她自己试试,10分钟之内肯定能让鸡蛋立起来,我保证。立不起来找我吃饭来,立起来请我吃饭。

看来,饭是一定要吃了,,,

唐人Jason : 2010-09-24#209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承前贴

[FONT=宋体][FONT=宋体]在加拿大的税制下,你在加拿大的纳税义务取决于你的居住状态,既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如果你是居民,你就要为你从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你是非居民,你只需要为你从加拿大所取得的(特定)收入向加拿大纳税(或被扣税),而无需为你从加拿大以外,比如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这里所说的居民,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永久居民那个“居民”。后者说的是你的身份,你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你便有权在加拿大居住,但是同时加拿大宪法还赋予了你在世界任何地方自由居住的权利,就是说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拥有的是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但并不承担在加拿大居住的义务,你可以随时自己决定在加拿大住还是不在加拿大住。如果你在加拿大居住,以加拿大为家,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如果你的家在另外一个国家,你只是持枫叶卡来加拿大探亲度假,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自己判断自己究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你自己最清楚你的家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如果你的家在加拿大,那么你就是居民,如果你的家在中国,那么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FONT]

[FONT=宋体]但是当税务局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他们不是你们家的人,对你们家的情况没有你们家人那么清楚。他们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主要判断准则是你在加拿大所建立的居住联系。这些居住联系包括:[/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居所;[/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社会联系;[/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经济活动。[/FONT]

[FONT=宋体]其他有关的联系还包括:[/FONT]

l [FONT=宋体]有加拿大驾照;[/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银行帐户或信用卡;[/FONT]
l [FONT=宋体]加入了加拿大某省政府的医疗保险。[/FONT]

[FONT=宋体]另外,你在另外一个国家所保留或建立的居住联系也是用以判断你的居住状态的相关因素。[/FONT]

[FONT=宋体]要知道的是,判断居住状态是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来看全貌,而不是只看个别单独的居住联系。比如你有上面所列举的一项或若干项居住联系,并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加拿大居民。[/FONT]

[FONT=宋体]现在清楚了吗?加拿大居民没有需要纳税和不需要纳税之分,是居民就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不是居民(是非居民)你就不用为你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就是这么简单;而不是像讹传的那样,居民有“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之分。[/FONT]

[FONT=宋体]而且,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这是你的居住状态,是一种事实,你做居民还是做非居民都不需要任何人批准,这是你自己的权利,谁也管不着你,所以也就不存在讹传的所谓“申请非税务居民”那么回事。你把家安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把家留在中国,或者把家从加拿大搬回中国,你就非居民。这都由你自己决定,根本不需要向谁申请。[/FONT]

[FONT=宋体]另外,再补充几句关于身份与居住状态的关系。[/FONT]

[FONT=宋体]你的身份,比如你是加拿大公民、加拿大永久居民、国际学生、国际打工者等等,只能决定你是否有权在加拿大居住,而并不决定你在加拿大居住与否。[/FONT]

[FONT=宋体]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这种关系:[/FONT]

[FONT=宋体]例[/FONT]1[FONT=宋体]:你家住台湾,持中华民国护照,在某台湾公司工作,你的公司经常派你来温哥华出差,每次来你都住在[/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果在[/FONT]2010[FONT=宋体]年你在温哥华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那么对不起,虽然你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有枫叶卡,也没有工作签证,也没有学习签证,甚至在加拿大也没有[/FONT]1[FONT=宋体]分钱收入,只因为你今年在加拿大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在[/FONT]2010[FONT=宋体]税务年度,你也要被视同加拿大居民,你必须为你的全球收入包括从台湾公司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例[/FONT]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

xuejinghui : 2010-09-24#21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例[/FONT]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宋体]解释的很经典哦[/FONT]

微微雨 : 2010-09-24#21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顶!

戈壁胡杨 : 2010-09-25#21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感谢唐人Jason回答

ciomxk : 2010-09-25#21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lz一个问题 关于讹传四的
我跟老婆孩子现在短登,准备明天去银行开帐户,建立联名卡,老婆是主账户。
过段时间老婆和孩子来长登了,我在国内挣的钱陆续往加国的帐户里汇款,这种情况是否要在加国上税呢?

北京2007 : 2010-09-25#21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十大讹传之第八名:入境只能携带少于1万加元的现金
在加拿大入境,是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填报入境申报单的,这相当于边境控制官员以书面形式问你有没有带这个,有没有带那个,你没有不回答的权利,而只有回答有还是没有的选择。当你身上揣着5万加元钞票,被问到“是否携带相当于1万加元或更多现金”而你回答No时,你可不是没有申报,而是谎报,并且是书面的,穿帮了想收回都来不及。谎报就是欺骗,欺骗边境控制官员被抓住是什么后果不说也可以想像了。这个风险冒得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候,冒点风险如果值得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风险却一钱都不值。

因为,入境带多少现金都是合法的,你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必要欺骗边境控制官员。

那么多朋友犯这个严重错误,其实都是源于不理解“需申报”并不等于“禁止入境”。

加拿大法律规定,入境携带相当于1万加元或者更多的现金必须申报,但是并未限制你携带入境现金的金额,也就是说,你就是携带1亿加元现金入境都不违法,但是金额达到1万或更多的时候你要让加拿大政府知道,这是出于反洗钱的目的,程序上只是要你填一张《现金入境申报单》,说明你携带的现金金额、钱从哪个国家来、从谁那里得来(多数情况可能就是从你自己在中国的银行帐上取的),仅此而已,这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告诉他就是了,告诉完了你就可以大摇大摆带着你的钱进来了。

还有就是,不仅你为自己带钱入境的金额不受任何限制,你为别人带钱也不受任何限制,为谁带都可以,带多少也可以,只是必须如实申报。为别人带钱要填另外一张申报表,边境官员会给你的。

入境申报单上的其它问题也是一样,需申报不等于禁止入境。比如食品。

另外,再多说几句关于钱的事。

你带现金进来,在银行存钱的时候,如果存的钱达到1万加元或者更多,你需要说明钱的来源,这还是反洗钱的要求。

我听说过有时候银行的柜员会建议你把现金分几次存,每次不到1万,这样就不需要说明来源了。如果有银行柜员给你这样的建议,那么我建议你以后不要再用这家银行,因为他们的柜员素质太差了,他们是在害你。

我自己在金融机构工作,学过反洗钱法并受过反洗钱培训,所以知道,如果你在银行存入超过1万家元的现金,只要按法律说明来源,你就是存1个亿也没关系,不受限制的;但是如果你故意把一大笔钱分成若干小笔,每笔都不到1万,分多次存进银行,甚至存进不同的银行,那么你这个行为可能会触发反洗钱机构的警报,因为这是典型的洗黑钱特征。而且执法机构盯上你后你自己还不会知道,因为按照法律,当一个人被怀疑有洗黑钱嫌疑时知情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不得给你任何警告以免打草惊蛇。如果你的钱不是黑钱,当然也不怕被调查,但是咱的钱不是黑钱,干嘛要故意让人家怀疑呢?咱就算是闲着没事儿干也不用通过这种途径给自己找事儿吧。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加拿大税比中国高
加拿大是个高税收的国家。这么说要看把加拿大跟哪里比,你要是跟香港比,跟新加坡比,加拿大的税是高,但是,如果你是跟中国大陆比,加拿大的税一点也不高。
比如说,你今年挣了5万加元的工资。如果你是加拿大BC省居民的话,你要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
大约8,800加元,相当于大约17.6%

而如果你是中国居民的话,你应交中国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
大约9,000加元,相当于大约18%

你说加拿大税高还是中国税高?

当然,因为两国的税率累进结构不同,不同的收入金额比较起来不一样,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加拿大BC省的税会显得略高,但也只是略高,大约1个百分点而已。

有朋友说了,你举的例子说的是打工的人,俺可是企业家。

好,如果你是做企业的,你在中国的企业通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交完税后分配到你手里的红利,你还要再交20%的个人所得税,二税加在一起相当于企业所得的40%

而如果这个企业是在加拿大呢,企业收入当然也要交企业收入税,但是当你从企业分得红利缴纳个人收入税的时候,政府为避免重复征税又给你一个税款抵减额,最终二税相加以后的税率通常还是大约相当于等额工薪收入的税率,其平均税率通常并不比中国的40%高。

那边又有朋友说了:就算加拿大税率不高吧,但它可是全球征税啊。

没错,加拿大居民是要为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可是,中国何尝不是呢?你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最后,大多数朋友可能知道,但是还是有朋友不知道,如果你是加拿大居民,而又在中国有收入,那么只要你在中国的收入已经向中国交过税,那么你在加拿大报税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不用再交税了,因为你向中国交过的税可以抵扣你应向加拿大交的税,并且中国的税率并不比加拿大低。

比如,你卖掉中国的房子获利10万加元,你应向中国缴税2万加元,而在加拿大方面,你这10万加元资本增值收入里只有5万计入你的应纳税收入,假设你的边际税率是40%的话,那么你在加拿大的收入税也是2万加元,拿在中国已经交过的2万抵扣以后,你在加拿大的应交税款是0

又有朋友说了,在加拿大不光挣钱要交税,花钱消费的时候还要再交税,这可是比中国过分多了,我在中国买东西什么时候也不缴税。

不错,在加拿大花钱消费要交税,比如在BC 省,你所购买的大部分商品在付款时你都要在加上一个12%HST

可是在中国,你在花钱消费的时候同样是交了消费税,只是那税是含在商品价内而没有在价外另计你没注意到而已。中国的增值税基本税率是17%,就是那个低税率13%也比BC 省的HST要高。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时所缴纳的增值税占全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你还说你在中国消费不缴税吗?

[FONT=宋体][FONT=宋体]在加拿大的税制下,你在加拿大的纳税义务取决于你的居住状态,既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如果你是居民,你就要为你从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你是非居民,你只需要为你从加拿大所取得的(特定)收入向加拿大纳税(或被扣税),而无需为你从加拿大以外,比如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这里所说的居民,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永久居民那个“居民”。后者说的是你的身份,你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你便有权在加拿大居住,但是同时加拿大宪法还赋予了你在世界任何地方自由居住的权利,就是说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拥有的是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但并不承担在加拿大居住的义务,你可以随时自己决定在加拿大住还是不在加拿大住。如果你在加拿大居住,以加拿大为家,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如果你的家在另外一个国家,你只是持枫叶卡来加拿大探亲度假,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自己判断自己究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你自己最清楚你的家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如果你的家在加拿大,那么你就是居民,如果你的家在中国,那么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FONT]

[FONT=宋体]但是当税务局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他们不是你们家的人,对你们家的情况没有你们家人那么清楚。他们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主要判断准则是你在加拿大所建立的居住联系。这些居住联系包括:[/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居所;[/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社会联系;[/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经济活动。[/FONT]

[FONT=宋体]其他有关的联系还包括:[/FONT]

l [FONT=宋体]有加拿大驾照;[/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银行帐户或信用卡;[/FONT]
l [FONT=宋体]加入了加拿大某省政府的医疗保险。[/FONT]

[FONT=宋体]另外,你在另外一个国家所保留或建立的居住联系也是用以判断你的居住状态的相关因素。[/FONT]

[FONT=宋体]要知道的是,判断居住状态是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来看全貌,而不是只看个别单独的居住联系。比如你有上面所列举的一项或若干项居住联系,并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加拿大居民。[/FONT]

[FONT=宋体]现在清楚了吗?加拿大居民没有需要纳税和不需要纳税之分,是居民就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不是居民(是非居民)你就不用为你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就是这么简单;而不是像讹传的那样,居民有“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之分。[/FONT]

[FONT=宋体]而且,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这是你的居住状态,是一种事实,你做居民还是做非居民都不需要任何人批准,这是你自己的权利,谁也管不着你,所以也就不存在讹传的所谓“申请非税务居民”那么回事。你把家安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把家留在中国,或者把家从加拿大搬回中国,你就非居民。这都由你自己决定,根本不需要向谁申请。[/FONT]

[FONT=宋体]另外,再补充几句关于身份与居住状态的关系。[/FONT]

[FONT=宋体]你的身份,比如你是加拿大公民、加拿大永久居民、国际学生、国际打工者等等,只能决定你是否有权在加拿大居住,而并不决定你在加拿大居住与否。[/FONT]

[FONT=宋体]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这种关系:[/FONT]

[FONT=宋体]例[/FONT]1[FONT=宋体]:你家住台湾,持中华民国护照,在某台湾公司工作,你的公司经常派你来温哥华出差,每次来你都住在[/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果在[/FONT]2010[FONT=宋体]年你在温哥华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那么对不起,虽然你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有枫叶卡,也没有工作签证,也没有学习签证,甚至在加拿大也没有[/FONT]1[FONT=宋体]分钱收入,只因为你今年在加拿大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在[/FONT]2010[FONT=宋体]税务年度,你也要被视同加拿大居民,你必须为你的全球收入包括从台湾公司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例[/FONT]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
谢谢Jason!关于税务方面,不知我这样理解对不对:税务意义上的“居民”是以居住在加拿大的天数(任意年度内满183天)为标准;任意年度内在加拿大未住满183天则按非居民处理。

红袖添乱 : 2010-09-25#21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上周日刚亲历我没陪儿子看电影被报警.

儿子(9岁)和朋友(10岁)去看电影,我百无聊赖在mall里晃,我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五分钟,儿子同学便去书店借电话联系我,可是我没听见。然后书店的人就报警了,两小娃于是被带到安保中心去。
我去安保中心,警察已经通知了儿童监护中心,很严厉地把我审了一通,抄了我和老公的出生日期及驾照,儿童中心在我到家十分钟后也打电话过来,又把我和我老公的个人资料要去,估计我已经被备案了。
所以大家,还是得小心啊。

亲亲我的宝贝猪猪 : 2010-09-25#21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太晚了,明天再看~

wondering : 2010-09-25#21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Jason!关于税务方面,不知我这样理解对不对:税务意义上的“居民”是以居住在加拿大的天数(任意年度内满183天)为标准;任意年度内在加拿大未住满183天则按非居民处理。
不对, 未住满183年也可能是税务居民.

唐人Jason : 2010-09-25#21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上周日刚亲历我没陪儿子看电影被报警.

儿子(9岁)和朋友(10岁)去看电影,我百无聊赖在mall里晃,我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五分钟,儿子同学便去书店借电话联系我,可是我没听见。然后书店的人就报警了,两小娃于是被带到安保中心去。
我去安保中心,警察已经通知了儿童监护中心,很严厉地把我审了一通,抄了我和老公的出生日期及驾照,儿童中心在我到家十分钟后也打电话过来,又把我和我老公的个人资料要去,估计我已经被备案了。
所以大家,还是得小心啊。

你可以让1个9岁1个10岁的孩子自己进电影院看电影,不等于你可以忘了去接他们,也不等于你可以不接他们的求助电话。要是这样两个被大人忘了的可怜孩子找我借电话找大人又找不到,我也会立即报警的。

唐人Jason : 2010-09-25#21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lz一个问题 关于讹传四的
我跟老婆孩子现在短登,准备明天去银行开帐户,建立联名卡,老婆是主账户。
过段时间老婆和孩子来长登了,我在国内挣的钱陆续往加国的帐户里汇款,这种情况是否要在加国上税呢?

如果这次来你并没有打算在加拿大定居下来,你就还不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开银行账户的时候应该告诉银行你还是非居民,要开非居民账户,等你来定居的时候再把账户改成居民账户。

在你自己定居加拿大以前,你在中国的收入都不用向加拿大纳税,这跟你往加拿大汇不汇钱没有关系,只跟你的居住状态有关。

唐人Jason : 2010-09-25#22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Jason!关于税务方面,不知我这样理解对不对:税务意义上的“居民”是以居住在加拿大的天数(任意年度内满183天)为标准;任意年度内在加拿大未住满183天则按非居民处理。

如果你是一个与加拿大没有税务协定的国家的居民,如果你在一个税务年度内,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出于何种原因,只要你在加拿大累计住够183天,你就可能被“视同居民”,这意味着你可能要为你在这一税务年度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

相反,如果你是加拿大居民,因为你的雇主经常派你去中国出差导致你在一个税务年度内在家住的时间不足183天,你还是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

jane624 : 2010-09-25#22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给一个孩子开100个RESP帐户也没有问题。
那每一个账户都 可以补贴500/年?到时候能一起取出来用 吗?:wdb37:

jane624 : 2010-09-25#22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替一个朋友问你,鸡蛋真的竖起来了?:wdb43:
看到唐人曾拍的 鸡蛋竖起来的 照片。我试了几试,均以失败告终。但我 相信还是有人能 将鸡蛋竖起来的。

jane624 : 2010-09-25#223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承前贴

[FONT=宋体][FONT=宋体]在加拿大的税制下,你在加拿大的纳税义务取决于你的居住状态,既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如果你是居民,你就要为你从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你是非居民,你只需要为你从加拿大所取得的(特定)收入向加拿大纳税(或被扣税),而无需为你从加拿大以外,比如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这里所说的居民,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永久居民那个“居民”。后者说的是你的身份,你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你便有权在加拿大居住,但是同时加拿大宪法还赋予了你在世界任何地方自由居住的权利,就是说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拥有的是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但并不承担在加拿大居住的义务,你可以随时自己决定在加拿大住还是不在加拿大住。如果你在加拿大居住,以加拿大为家,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如果你的家在另外一个国家,你只是持枫叶卡来加拿大探亲度假,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自己判断自己究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你自己最清楚你的家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如果你的家在加拿大,那么你就是居民,如果你的家在中国,那么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FONT]

[FONT=宋体]但是当税务局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他们不是你们家的人,对你们家的情况没有你们家人那么清楚。他们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主要判断准则是你在加拿大所建立的居住联系。这些居住联系包括:[/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居所;[/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社会联系;[/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经济活动。[/FONT]

[FONT=宋体]其他有关的联系还包括:[/FONT]

l [FONT=宋体]有加拿大驾照;[/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银行帐户或信用卡;[/FONT]
l [FONT=宋体]加入了加拿大某省政府的医疗保险。[/FONT]

[FONT=宋体]另外,你在另外一个国家所保留或建立的居住联系也是用以判断你的居住状态的相关因素。[/FONT]

[FONT=宋体]要知道的是,判断居住状态是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来看全貌,而不是只看个别单独的居住联系。比如你有上面所列举的一项或若干项居住联系,并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加拿大居民。[/FONT]

[FONT=宋体]现在清楚了吗?加拿大居民没有需要纳税和不需要纳税之分,是居民就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不是居民(是非居民)你就不用为你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就是这么简单;而不是像讹传的那样,居民有“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之分。[/FONT]

[FONT=宋体]而且,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这是你的居住状态,是一种事实,你做居民还是做非居民都不需要任何人批准,这是你自己的权利,谁也管不着你,所以也就不存在讹传的所谓“申请非税务居民”那么回事。你把家安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把家留在中国,或者把家从加拿大搬回中国,你就非居民。这都由你自己决定,根本不需要向谁申请。[/FONT]

[FONT=宋体]另外,再补充几句关于身份与居住状态的关系。[/FONT]

[FONT=宋体]你的身份,比如你是加拿大公民、加拿大永久居民、国际学生、国际打工者等等,只能决定你是否有权在加拿大居住,而并不决定你在加拿大居住与否。[/FONT]

[FONT=宋体]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这种关系:[/FONT]

[FONT=宋体]例[/FONT]1[FONT=宋体]:你家住台湾,持中华民国护照,在某台湾公司工作,你的公司经常派你来温哥华出差,每次来你都住在[/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果在[/FONT]2010[FONT=宋体]年你在温哥华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那么对不起,虽然你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有枫叶卡,也没有工作签证,也没有学习签证,甚至在加拿大也没有[/FONT]1[FONT=宋体]分钱收入,只因为你今年在加拿大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在[/FONT]2010[FONT=宋体]税务年度,你也要被视同加拿大居民,你必须为你的全球收入包括从台湾公司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例[/FONT]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



为什么居住的 天数达到183天就 是居民了 呢?180天时 居民吗?

判断居民的联系关系是 满足了你 列举的条件中的 任一点就 成立,还是满足同时几点才成立?

唐人Jason : 2010-09-26#22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那每一个账户都 可以补贴500/年?到时候能一起取出来用 吗?:wdb37:

重贴#124贴的部分相关内容:


RRSPs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加拿大政府为鼓励投资RESPs而提供一个叫做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sCESGs)奖励。在孩子年满18岁以前,你每年往RESPs存入的头500元,政府再帮你多存入:

最多2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低于40,970元;
最多15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介于40,970元与81,941元之间;
最多1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大于81,941元。

如果你存入的多于500元,那么政府为你多存入的另外2000元再帮你多存最多400元。

政府给每个孩子的CESGs是终生最多7200



上文中RESPs之所以用复数形式,就是因为你可以给孩子开多个RESP帐户。但是不管你给1个孩子开多少个RESPs,政府给的CESGs都是根据你所有的RESPs投资存入总额来计算的。

政府给你的CESGs不是每年500元,也不是你每年存入额的20%,这些都是讹传。

CESGs是每年根据你往RESPs存入的钱数按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你看,如果你的家庭收入[FONT=宋体]低于[/FONT]40,970元,实际你每年最多可以得到600元。

[FONT=宋体]如果你的孩子符合拿牛奶金的条件,并且是2004年1月1日或以后出生的,那么政府还有一种福利给你的孩子:[/FONT]

[FONT=宋体]当你第一次给孩子开RESP的时候,政府给你补贴25元开帐户的费用,还另给孩子的RESP帐户里补贴500元,以后每年补贴100元直至孩子满15岁。[/FONT]

[FONT=宋体]这个补贴叫Canada Learning Bond[/FONT]

[FONT=宋体]只要你符合条件,你给孩子开RESP帐户,即使你1分钱也不存入,政府也每年往孩子的RESP帐户里存入Canada Learning Bond的钱。[/FONT]

唐人Jason : 2010-09-26#225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承前贴

为什么居住的 天数达到183天就 是居民了 呢?180天时 居民吗?

判断居民的联系关系是 满足了你 列举的条件中的 任一点就 成立,还是满足同时几点才成立?

第一个问题说的是“视同居民”,而不是“居民”。

即使你跟加拿大没有任何居住联系,如果你在一个税务年度在加拿大累计住够183天,这一税务年度年你可能会被“视同居民”,虽然你并不是“居民”。

第二个问题请参考重贴的#210贴中段落:

[FONT=宋体]......判断居住状态是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来看全貌,而不是只看个别单独的居住联系。比如你有上面所列举的一项或若干项居住联系,并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加拿大居民[/FONT]

side : 2010-09-26#22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得不说,Jason太强了

做学问并不难,难就难在把学问能说给他人听得懂。

jane624 : 2010-09-26#22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明白了,非常感谢唐人JASON的 耐心讲解。:wdb37:

继续关注学习!:wdb45:

老李闲人 : 2010-09-26#22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37:

wondering : 2010-09-26#22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税务居民的问题,我仔细研究过CRA的bulletin,看完感觉他说了跟没说一样。在这里大家也就是学术讨论一下,实践中这个判断标准就象是CRA手上的一根橡皮筋,松紧都由他。也看过几个打到法院的判例,还是不明确。

最稳妥的办法是填表让CRA来做个determination,就有依据了。

hrbice : 2010-09-27#23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强人JASON

provence : 2010-09-27#23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到唐人曾拍的 鸡蛋竖起来的 照片。我试了几试,均以失败告终。但我 相信还是有人能 将鸡蛋竖起来的。

替一个朋友问你,鸡蛋真的竖起来了?:wdb43:
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我和女儿都竖起来了,刚开始可能不是那么简单,也许十分钟不够用,但一次成功后就容易多了。关键是如果心里不相信,就很难,也容易放弃。我跟朋友说过,发邮件,她们母女俩就没竖起来,关键从心里就觉得没可能。

家有双胞胎 : 2010-09-27#23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支持!

jane624 : 2010-09-27#23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孩子十几岁才开始买RESP,那如何拿满最多的7200刀补贴?

ludong888 : 2010-09-27#23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解开了很多纠缠已久的疑惑~

唐人Jason : 2010-09-28#23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孩子十几岁才开始买RESP,那如何拿满最多的7200刀补贴?

如果孩子十几岁才开始上学,那如何在19岁以前上满最多的12年义务教育课程呢?

jane624 : 2010-09-28#23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孩子十几岁才开始上学,那如何在19岁以前上满最多的12年义务教育课程呢?


你的答案就是NO WAY. 哈哈!:wdb33:

lndemwz : 2010-09-28#23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厉害,等下文。

火头军 : 2010-09-28#23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BCBAY是不是盗贴了?

gouma : 2010-09-29#23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买RESP时每年可往前追加一年,政府的补助600元(200+400)是否也可追加?谢谢!

jane624 : 2010-09-30#24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买RESP时每年可往前追加一年,政府的补助600元(200+400)是否也可追加?谢谢!
每年都可追加一年??、:wdb2:

唐人Jason : 2010-09-30#24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买RESP时每年可往前追加一年,政府的补助600元(200+400)是否也可追加?谢谢!

首先,RESP是不用买的,你在多数的金融机构开RESP帐户都是免费的。

我理解你所说的“买RESP”是指往RESP里投资。

你往RESPs里的投资额度是没有年度限制的,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往前追的问题。只是你为一个孩子往RESPs里的终生投资总额有个上限,是5万元,只要终生总额不超5万,你每年往RESPs投多少都行。

但是,CESGs不仅有终生上限(7,200元),还有年度上限(500/600元),如果前面有几年没有做过RESP投资,那么以后可以每年多投资2,500元追补前面1年的CESGs,这个追补的限制是每年只能往前追1年。

gouma : 2010-09-30#24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重贴#124贴的部分相关内容:

政府给每个孩子的CESGs是终生最多7200



[FONT=宋体]如果你的孩子符合拿牛奶金的条件,并且是2004年1月1日或以后出生的,那么政府还有一种福利给你的孩子:[/FONT]

[FONT=宋体]当你第一次给孩子开RESP的时候,政府给你补贴25元开帐户的费用,还另给孩子的RESP帐户里补贴500元,以后每年补贴100元直至孩子满15岁。[/FONT]

[FONT=宋体]这个补贴叫Canada Learning Bond[/FONT]

再请教唐人:最多7200元里包括canada learning bond吗?谢谢!

kevin20000 : 2010-09-30#24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明白为什么说加拿大税高不对呢?同样2500元的应税收入,我大约算一下在安省联邦税要2795.4元(免除额以10320+1044算,因为多数是打工一族),省税是1372.74元(免税额8881元),平均每月347.35元,但是在中国,按最低免税额500元计(实际大部分地区都比这个高,深圳好像是1600元),每月的所得税是175元。加拿大的都翻倍了。希望楼主不是把加元折成了人民币来算,因为这样做并不合理,这边的开支比国内要高,同样一万元人民币在这里和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差太远。另外像烟酒这两样,加拿大无疑比国内的税要重很多,这两项但凡人有所好,则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钱在上面。还有一项地税是国内没有的,每个月至少也要两三百元,温哥华不知多少了。
帐算那么复杂我看不懂,我在深圳,上月税前收入10157,税后(社保在内)实际收入7925。交了21%多。
医保,去年我儿子住院,住院费花掉近4000,医保报销1000出头。自己掏钱2500左右。(我们两口子来深圳都是十几年,医保也持续交了十几年。我想,我们的报销额度算普通人中高的。)
养老,鬼知道到时候有没有。上月有人去社保局静坐,因为他们退休工资只有同级别公务员的1/4-1/3.也就是他们每月3K+的退休工资,同级别公务员退休工资1W2。
地税,国内目前是没地税,那地是租的,70年。但是,物业税呼之欲出。
消费,一家三口,自有房(也就是不用付房钱),每月生活开支(不算娱乐)7K左右。我不买菜,但经常听闻20元一斤肉,5元一斤菜的消息。油价,比加拿大贵。

kevin20000 : 2010-09-30#24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税收,可以肯定的告诉LZ,国内没有一家单位企业,一个人是按照真正的收入来上税的,但比如汽车购置税之类的强制税收就没办法了。
你的肯定的说法错了,我们公司按照员工真实收入纳税,一分钱都不隐瞒。

yangly_3 : 2010-09-30#24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帐算那么复杂我看不懂,我在深圳,上月税前收入10157,税后(社保在内)实际收入7925。交了21%多。
医保,去年我儿子住院,住院费花掉近4000,医保报销1000出头。自己掏钱2500左右。(我们两口子来深圳都是十几年,医保也持续交了十几年。我想,我们的报销额度算普通人中高的。)
养老,鬼知道到时候有没有。上月有人去社保局静坐,因为他们退休工资只有同级别公务员的1/4-1/3.也就是他们每月3K+的退休工资,同级别公务员退休工资1W2。
地税,国内目前是没地税,那地是租的,70年。但是,物业税呼之欲出。
消费,一家三口,自有房(也就是不用付房钱),每月生活开支(不算娱乐)7K左右。我不买菜,但经常听闻20元一斤肉,5元一斤菜的消息。油价,比加拿大贵。


同是珠三角的握握手:wdb37:

100929215018b6219c09814502.gif

yangly_3 : 2010-09-30#24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的肯定的说法错了,我们公司按照员工真实收入纳税,一分钱都不隐瞒。

“纳税而无代表权即为暴政”

纳完税以后有权利选举自己的代表麽?
代表能够行使立法权利麽?
法律能维护自己的权益麽?
政府的行为自己能够依法监督麽?
。。。
假如做不到这些,那么哪怕是只收1%的税也是暴政,大概只有奴才或者潺头才会为之辩解罢:wdb2:

昆虫国际 : 2010-09-30#24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

octor : 2010-09-30#24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他们每月3K+的退休工资,同级别公务员退休工资1W2。
地税,国内目前是没地税,那地是租的,70年。但是,物业税呼之欲出。

什????退休金呃?高?:wdb43:
呃彦的地不是租的,但花偻大大地,和租的有????:wdb39:

唐人Jason : 2010-10-04#249
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FONT]



[FONT=宋体]这个讹传的危害是可以用金钱来计量的。[/FONT]

[FONT=宋体]我曾经掰着手指头把身边熟悉的朋友白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而依法并不应该交的税款粗略加了一下,那已经是一个[/FONT]7[FONT=宋体]位数。这不仅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这些年来,我们的空中飞人们误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有多少啊?[/FONT]

[FONT=宋体]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这也是我一来加拿大就听来的讹传,而且这讹传还来自于与某“著名税务专家”的一对一面晤。后来认识的这种飞来飞去的朋友又无一例外地在给加拿大报税,所以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种说法和做法的正确性。[/FONT]

[FONT=宋体]直到[/FONT]2008[FONT=宋体]年的某一天,一位刚刚从国内回来的好友叫我去家里吃饺子,酒足饭饱后好友拿出一封从加拿大税务局来的信请我帮忙给翻译一下,那信的内容着实令我大吃一惊,大致意思是这样的:[/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判断,自[/FONT]2004[FONT=宋体]年至今,你属于非居民,在此期间你没有义务为你的外国收入向加拿大缴税,因此我们把你自[/FONT]2004[FONT=宋体]年至[/FONT]2007[FONT=宋体]年所申报的收入税做了[/FONT]reverse[FONT=宋体],应退税款将直接存入你的银行账户[/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事件使我对那个人人都那么说的说法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于是我才花了一些时间去读关于税务意义上的居民与非居民判断的官方文件。自己研究过之后才发现,那个说法居然是个大大的讹传,而这个讹传竟然给这么多中国移民家庭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FONT]

[FONT=宋体]我那位好友的家庭状况很典型:全家[/FONT]2004[FONT=宋体]年登陆加拿大,太太和一个儿子定居下来,好友给家人买了房子,买了车,安排好生活就飞回中国继续那里的生意,每年回温哥华看家人几次,每年累计也就是住[/FONT]2-3[FONT=宋体]个月,直到去年枫叶卡快到期的时候,才过来打算一口气住上两年换了枫叶卡再走。当年一登陆,便认识了一位“税务[/FONT]+[FONT=宋体]会计[/FONT]+[FONT=宋体]理财专家”,就是这位“专家”,不仅帮他家“免费”报税,还帮他家申请这个,申请那个,买这个,买那个[/FONT][FONT=宋体]。后来好友知道了,他在“专家”的热心“帮助”下,不仅在税务方面犯了这么大个错误,别的事上面也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比如好友第一次登陆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定居下来,那么他的医疗卡根本就不应该申请,他每年住不够[/FONT]6[FONT=宋体]个月,根本就没有资格加入省政府医疗报险,以至于后来被医疗保险局审计,白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FONT]

[FONT=宋体]再后来,我又见到第二封、第三封[/FONT]……[FONT=宋体]跟上面说的类似的信。[/FONT]

[FONT=宋体]至于为什么[/FONT][FONT=宋体]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也不一定要报税,在上一个帖子里已经说的够清楚了,这里就不再罗嗦[/FONT]

[FONT=宋体]如果你说你没听说过谁家收到过那样的信,问问[/FONT][FONT=宋体]论坛里那位很多朋友都认识的孺子牛大姐吧,她家就收到过那封信。[/FONT]

peter-aa : 2010-10-04#250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

苦了中国的老百姓!

loumbsoc : 2010-10-04#25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里确认:"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本人就是在2009 年发现此讹传(太太和孩子在加拿大,本人来回飞),就开始申请非税居民的确认,2010年1月得到"non resident"-非税居民的书面确认。对于前几年的报税做了个Re-Assessment, 退回了前几年的“报税退税”(约CAD325),了结此事。

由于家庭成员少了一个税务居民,需要重新计算今后的CCTB和HST退税。


由于本人没有在加拿大累计住满2年,今年的PR Card Renew就用Option 2来申请,本人在加拿大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国分公司上班(工资/福利在中国发放,税在中国交)- 所以是加拿大的非税居民。现在换发枫叶卡的申请在process中,不知道会不会批准。。。


mmmmmm5250 : 2010-10-05#25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纳税而无代表权即为暴政”

纳完税以后有权利选举自己的代表麽?
代表能够行使立法权利麽?
法律能维护自己的权益麽?
政府的行为自己能够依法监督麽?
。。。
假如做不到这些,那么哪怕是只收1%的税也是暴政,大概只有奴才或者潺头才会为之辩解罢:wdb2:
这么说加拿大就是不折不扣的暴政了,几百万永久居民照章纳税,却没有丝毫政治权利。

xuejinghui : 2010-10-05#25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还有最后的第一、第二

jane624 : 2010-10-05#25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首先,RESP是不用买的,你在多数的金融机构开RESP帐户都是免费的。

我理解你所说的“买RESP”是指往RESP里投资。

你往RESPs里的投资额度是没有年度限制的,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往前追的问题。只是你为一个孩子往RESPs里的终生投资总额有个上限,是5万元,只要终生总额不超5万,你每年往RESPs投多少都行。

但是,CESGs不仅有终生上限(7,200元),还有年度上限(500/600元),如果前面有几年没有做过RESP投资,那么以后可以每年多投资2,500元追补前面1年的CESGs,这个追补的限制是每年只能往前追1年。

唐人见谅,想继续弄个明白:孩子12岁才开始投资给他买RESP,请帮我 算一算,(今年14岁)。应该怎样每年投资才能拿到7200元?这样我 才彻底明白。:wdb4: 您的意思是每年投资5000和7500,得到的CESGS都是一样的(500×2/600×2)?

唐人Jason : 2010-10-06#25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见谅,想继续弄个明白:孩子12岁才开始投资给他买RESP,请帮我 算一算,(今年14岁)。应该怎样每年投资才能拿到7200元?这样我 才彻底明白。:wdb4: 您的意思是每年投资5000和7500,得到的CESGS都是一样的(500×2/600×2)?

可以帮你算,但是要给我:


1. 孩子的出生日期;
2. 孩子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的日期;
3. 现有RESPs的最新报表。

小富即安 : 2010-10-06#25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讹传害人啊,感谢Jason为大家付出的劳动。

yvonnezh : 2010-10-06#25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么说加拿大就是不折不扣的暴政了,几百万永久居民照章纳税,却没有丝毫政治权利。
你可以选择入籍啊,入了籍你不就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了;即使不入籍,人家公务员,议员照样要为你服务,服务不到位,你照样可以投诉,这个不也是政治权利吗?

lucknow : 2010-10-06#25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楼主

锄禾 : 2010-10-06#25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么说加拿大就是不折不扣的暴政了,几百万永久居民照章纳税,却没有丝毫政治权利。

totally different, you have right to choose to be an immigrant or not. And you have already known you don't have right of election before your applying for immigration.

you are not imposed to be a canada immigrant.

jimcscs : 2010-10-11#26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关注!
我们也是老婆和孩子在这里,没收入,老公每年来回跑,每年居住不超过1-2个月,但今年第一次报税,报了老公在中国的收入,照此说来,老公可以申请非税务居民了?

唐人Jason : 2010-10-12#26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关注!
我们也是老婆和孩子在这里,没收入,老公每年来回跑,每年居住不超过1-2个月,但今年第一次报税,报了老公在中国的收入,照此说来,老公可以申请非税务居民了?


首先,加拿大税务局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非税务居民”这么个词,有的只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

税务意义上的居民与非居民反映的是你的居住状态,你居住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居住在加拿大以外的国家你就是非居民。而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这是你的身份),居住在加拿大还是别的国家,这个选择权属于你的基本人权,你不需要向任何权力机关申请,你自己决定就可以了。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申请非税务居民”这么回事,这个说法也是一个讹传。

jimcscs : 2010-10-12#26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首先,加拿大税务局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非税务居民”这么个词,有的只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

税务意义上的居民与非居民反映的是你的居住状态,你居住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居住在加拿大以外的国家你就是非居民。而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这是你的身份),居住在加拿大还是别的国家,这个选择权属于你的基本人权,你不需要向任何权力机关申请,你自己决定就可以了。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申请非税务居民”这么回事,这个说法也是一个讹传。
照你的意思老公不用报税?也不需要确认?

唐人Jason : 2010-10-12#26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照你的意思老公不用报税?也不需要确认?

你先生可能不用为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前提是:你先生不在加拿大居住。

非居民不用报税这个说法也不够准确,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非居民也需要填纳税申报表,只能说非居民不用为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

填NR74不是必须的,那个表是当你自己对自己的居住状态判断不清楚的时候,请税务局帮助判断用的,但是税务局只是根据你提供的情况帮助你判断,这个判断的正确与否还是由你自己,而不是税务局负责。其实自己究竟是在加拿大居住,还是在中国居住,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但是还是建议填NR74寄给税务局要一个书面答复,这样只要你如实反映情况,将来被税务局质疑居住状态的机会会小一些。

jimcscs : 2010-10-12#26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先生可能不用为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前提是:你先生不在加拿大居住。

非居民不用报税这个说法也不够准确,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非居民也需要填纳税申报表,只能说非居民不用为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

填NR74不是必须的,那个表是当你自己对自己的居住状态判断不清楚的时候,请税务局帮助判断用的,但是税务局只是根据你提供的情况帮助你判断,这个判断的正确与否还是由你自己,而不是税务局负责。其实自己究竟是在加拿大居住,还是在中国居住,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但是还是建议填NR74寄给税务局要一个书面答复,这样只要你如实反映情况,将来被税务局质疑居住状态的机会会小一些。
我的报税会计的说法是,虽然老公没有居住在加拿大,但我和孩子是靠他的国内的收入供养的,所以他也要报税,报了他在国内的收入。不知道是否正确?

jimcscs : 2010-10-12#26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的报税会计的说法是,虽然老公没有居住在加拿大,但我和孩子是靠他的国内的收入供养的,所以他也要报税,报了他在国内的收入,只是提供了他在国内的纳税证明,可以抵这里的税,不够的部分再纳税。不知道是否正确?

googlebot : 2010-10-12#26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篇文章作者是个猪头,

constan666 : 2010-10-12#26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分享!

laner : 2010-10-12#268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承前贴

[FONT=宋体][FONT=宋体]Quote"自己判断自己究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你自己最清楚你的家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如果你的家在加拿大,那么你就是居民,如果你的家在中国,那么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FONT]

[FONT=宋体]但是当税务局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他们不是你们家的人,对你们家的情况没有你们家人那么清楚。他们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主要判断准则是你在加拿大所建立的居住联系。这些居住联系包括:[/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居所;[/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社会联系;[/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经济活动。[/FONT]

[FONT=宋体]其他有关的联系还包括:[/FONT]

l [FONT=宋体]有加拿大驾照;[/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银行帐户或信用卡;[/FONT]
l [FONT=宋体]加入了加拿大某省政府的医疗保险。[/FONT]

[FONT=宋体]另外,你在另外一个国家所保留或建立的居住联系也是用以判断你的居住状态的相关因素。[/FONT]

[FONT=宋体]要知道的是,判断居住状态是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来看全貌,而不是只看个别单独的居住联系。比如你有上面所列举的一项或若干项居住联系,并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加拿大居民。"[/FONT]

Jason, 跟你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关于residencial tie,我甚至查看了income tax act也搞不清楚。

你上面提到的那些条件,其实很broad,不是一些很具体的条件。对于你说的老婆孩子在加拿大还可以是非居民,我很诧异。因为头两条就是很具体的:
× 在加拿大有居所;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如果这个人的家人在加拿大,房子是买的,也是他的名下,难道他还可能作为非税务居民吗?当他是非税务居民,孩子还可以领取牛奶金和享受其他的福利吗?

非税务居民的好处就是加拿大境外的收入不需要报税。可非税务居民是否有什么其他坏处呢?我听到的说法是,如果申请非税务居民,所有的账户,包括孩子的RESP,RRSP,保险等都必须结清,也就是在加拿大境内必须clean。而且,对于未来的老年金(就是那个必须住满10年才可以得到的那个),非税务居民的时间是不能计算的。请问是这样的吗?(暂停所有的这些账户挺麻烦的,尤其保险)一旦填了NR74确认非税务居民的身份,以后回加拿大居住,是否还需要相关的手续确认税务居民的身份呢?换句话说,非税务居民在以后回加拿大是否有麻烦?

讲到非税务居民,又想到另外一个相关的:海外资产。如果一个人在加拿大呆了三年,拿了护照,回国了,申请了非税务居民。然后在非税务居民的期间,收入增加了,以后这些资产如何带回加拿大?我们知道新移民登陆第二年可以申报海外资产,这个人以后可以以后回来再申报海外资产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房地产交易税豁免的问题。如何理解:“6. [FONT=宋体]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如果一个人买房的时候是自住,几年后回流,房子出租变成投资房了,以后再买自住的房子,还能申请房地产交易税豁免吗?还是一辈子只能申请一次?[/FONT]

我用一个例子来讲上面的问题,可能清楚一些。
有个人在加拿大居住了5年,这期间,他买房,生孩子,开账户s:包括cheque,saving,RESP,RRSP,TFSA,保险等,有MSP,汽车,家具等等。后来决定回流。

假设头两年,老婆孩子都在加拿大,于是所有的以上的东西都在,名字也没有变。这时,他是否是非税务居民?

两年后,老婆孩子也回流。房子家具没有卖,出租,账户除了saving关闭,其他还保留。msp取消,汽车卖掉。请问这时是否为非税务居民?上面这些账户,他是否还可以往里头投钱?(RESP和保险很多都是长期的)。

以后他在海外的收入,如何带入加拿大?

很长的问题。希望你能帮助case study。谢谢。

[/FONT]

孺子牛 : 2010-10-12#26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FONT]





[FONT=宋体]这个讹传的危害是可以用金钱来计量的。[/FONT]

[FONT=宋体]我曾经掰着手指头把身边熟悉的朋友白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而依法并不应该交的税款粗略加了一下,那已经是一个[/FONT]7[FONT=宋体]位数。这不仅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这些年来,我们的空中飞人们误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有多少啊?[/FONT]

[FONT=宋体]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这也是我一来加拿大就听来的讹传,而且这讹传还来自于与某“著名税务专家”的一对一面晤。后来认识的这种飞来飞去的朋友又无一例外地在给加拿大报税,所以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种说法和做法的正确性。[/FONT]

[FONT=宋体]直到[/FONT]2008[FONT=宋体]年的某一天,一位刚刚从国内回来的好友叫我去家里吃饺子,酒足饭饱后好友拿出一封从加拿大税务局来的信请我帮忙给翻译一下,那信的内容着实令我大吃一惊,大致意思是这样的:[/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判断,自[/FONT]2004[FONT=宋体]年至今,你属于非居民,在此期间你没有义务为你的外国收入向加拿大缴税,因此我们把你自[/FONT]2004[FONT=宋体]年至[/FONT]2007[FONT=宋体]年所申报的收入税做了[/FONT]reverse[FONT=宋体],应退税款将直接存入你的银行账户[/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事件使我对那个人人都那么说的说法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于是我才花了一些时间去读关于税务意义上的居民与非居民判断的官方文件。自己研究过之后才发现,那个说法居然是个大大的讹传,而这个讹传竟然给这么多中国移民家庭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FONT]

[FONT=宋体]我那位好友的家庭状况很典型:全家[/FONT]2004[FONT=宋体]年登陆加拿大,太太和一个儿子定居下来,好友给家人买了房子,买了车,安排好生活就飞回中国继续那里的生意,每年回温哥华看家人几次,每年累计也就是住[/FONT]2-3[FONT=宋体]个月,直到去年枫叶卡快到期的时候,才过来打算一口气住上两年换了枫叶卡再走。当年一登陆,便认识了一位“税务[/FONT]+[FONT=宋体]会计[/FONT]+[FONT=宋体]理财专家”,就是这位“专家”,不仅帮他家“免费”报税,还帮他家申请这个,申请那个,买这个,买那个[/FONT][FONT=宋体]。后来好友知道了,他在“专家”的热心“帮助”下,不仅在税务方面犯了这么大个错误,别的事上面也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比如好友第一次登陆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定居下来,那么他的医疗卡根本就不应该申请,他每年住不够[/FONT]6[FONT=宋体]个月,根本就没有资格加入省政府医疗报险,以至于后来被医疗保险局审计,白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FONT]

[FONT=宋体]再后来,我又见到第二封、第三封[/FONT]……[FONT=宋体]跟上面说的类似的信。[/FONT]

[FONT=宋体]至于为什么[/FONT][FONT=宋体]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也不一定要报税,在上一个帖子里已经说的够清楚了,这里就不再罗嗦[/FONT]

[FONT=宋体]如果你说你没听说过谁家收到过那样的信,问问[/FONT][FONT=宋体]论坛里那位很多朋友都认识的孺子牛大姐吧,她家就收到过那封信。[/FONT]

哈哈,这两天直打喷涕,原来是JASON在唠叨我呢。是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我和孩子在加拿大,先生在中国。当初他被税务局认定为非税务居民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咨询了JASON才放弃了继续提醒税务局的打算,狂喜。

现在还有一个操作上的问题要咨询JASON,有不少朋友问我,她们的家庭情况和我类似,以前也为身在中国的老公报了税,现在认为他应该是非税务居民。现在是直接停止报税,还是先告知税务局呢?

jimcscs : 2010-10-12#27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这两天直打喷涕,原来是JASON在唠叨我呢。是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我和孩子在加拿大,先生在中国。当初他被税务局认定为非税务居民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咨询了JASON才放弃了继续提醒税务局的打算,狂喜。

现在还有一个操作上的问题要咨询JASON,有不少朋友问我,她们的家庭情况和我类似,以前也为身在中国的老公报了税,现在认为他应该是非税务居民。现在是直接停止报税,还是先告知税务局呢?
同样的疑惑。

龙猫dodola : 2010-10-12#27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这两天直打喷涕,原来是JASON在唠叨我呢。是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我和孩子在加拿大,先生在中国。当初他被税务局认定为非税务居民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咨询了JASON才放弃了继续提醒税务局的打算,狂喜。

现在还有一个操作上的问题要咨询JASON,有不少朋友问我,她们的家庭情况和我类似,以前也为身在中国的老公报了税,现在认为他应该是非税务居民。现在是直接停止报税,还是先告知税务局呢?

同样的疑惑。

同样关注和疑惑,曾经问过会计师,会计师说基本上只要老婆和孩子在加拿大就算是很密切的 tie,所以先生也得在加拿大报全球所得课税,如果这样的说法是错的,请问 Jason 大师,以前多交的税要咋样跟税务局要回来呢?:wdb2::wdb2:

jimcscs : 2010-10-12#27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这两天直打喷涕,原来是JASON在唠叨我呢。是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我和孩子在加拿大,先生在中国。当初他被税务局认定为非税务居民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咨询了JASON才放弃了继续提醒税务局的打算,狂喜。

现在还有一个操作上的问题要咨询JASON,有不少朋友问我,她们的家庭情况和我类似,以前也为身在中国的老公报了税,现在认为他应该是非税务居民。现在是直接停止报税,还是先告知税务局呢?
请问,你老公报了几年的税后收到信的?税务局根据什么说他不用报税?想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谢谢!

阳光灿烂111 : 2010-10-13#27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以后慢慢学习

cindyycm : 2010-10-13#27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

wondering : 2010-10-13#27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实在看不下去了,再插句嘴。楼上LG在国内的几位同学,判断你们LG是否是税务居民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你的家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就好使的。CRA列出了那么多条,还都说得模棱两可。即使都是LG在国内,每家情况也有不同,在加有无LG名下的房产,是否依赖LG的收入在加生活,乃至LG在加有没有投资收入等等等等。

这个问题判断不好会有财务和法律上的后果,大家与其在这里问,不如给CRA打电话。我有朋友问我这类问题,我从来不会草率下结论,否则是对人家不负责。最好是填写那个确认非税务居民的表由CRA做个书面结论。

jimcscs : 2010-10-13#27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实在看不下去了,再插句嘴。楼上LG在国内的几位同学,判断你们LG是否是税务居民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你的家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就好使的。CRA列出了那么多条,还都说得模棱两可。即使都是LG在国内,每家情况也有不同,在加有无LG名下的房产,是否依赖LG的收入在加生活,乃至LG在加有没有投资收入等等等等。

这个问题判断不好会有财务和法律上的后果,大家与其在这里问,不如给CRA打电话。我有朋友问我这类问题,我从来不会草率下结论,否则是对人家不负责。最好是填写那个确认非税务居民的表由CRA做个书面结论。
中肯,同意!

唐人Jason : 2010-10-13#27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FONT=宋体]实在看不下去了,再插句嘴。楼上[/FONT]LG[FONT=宋体]在国内的几位同学,判断你们[/FONT]LG[FONT=宋体]是否是税务居民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你的家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就好使的。[/FONT]CRA[FONT=宋体]列出了那么多条,还都说得模棱两可。即使都是[/FONT]LG[FONT=宋体]在国内,每家情况也有不同,在加有无[/FONT]LG[FONT=宋体]名下的房产,是否依赖[/FONT]LG[FONT=宋体]的收入在加生活,乃至[/FONT]LG[FONT=宋体]在加有没有投资收入等等等等。[/FONT]

[FONT=宋体]这个问题判断不好会有财务和法律上的后果,大家与其在这里问,不如给[/FONT]CRA[FONT=宋体]打电话。我有朋友问我这类问题,我从来不会草率下结论,否则是对人家不负责。最好是填写那个确认非税务居民的表由[/FONT]CRA[FONT=宋体]做个书面结论。[/FONT]

wondering[FONT=宋体]说的对,每家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以说别人家老公不在加拿大住就是非居民,那么我家老公也不在这里住所以也应该是非居民,别人家的情况只能用来参考,不可以作为判断依据。[/FONT]

[FONT=宋体]实际上,如果你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立场上帮另外一个人来判断他[/FONT]/[FONT=宋体]她是属于居民还是非居民,其实这个判断是相当难呢,[/FONT]CRA[FONT=宋体]是这么说的:[/FONT]

A determination of residency can only be made after all the factors have been considered. Your circumstances have to be reviewed in their entirety to get an accurate picture of your residency.

[FONT=宋体]我来翻译一下这段话:[/FONT]

[FONT=宋体]只有在考虑过[FONT=宋体]所有的因素以后才可以对(你的)居住状态做出判断。要看到你的居住状态的[FONT=宋体]准确的全貌[/FONT]必须对你的境况做[FONT=宋体]完整的审视[/FONT]。[/FONT][/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不是这个人,也不是他[/FONT]/[FONT=宋体]她的家人,其实你是很难说你能考虑所有的因素,或完整地审视一个人的境况的,即使你是[/FONT]CRA[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曾经以翻译的身份帮朋友给[/FONT]CRA[FONT=宋体]打过很多次电话询问居住状态问题,看起来类似情况的家庭可以得到如此不同的回答,甚至对同一个案子,多打几次电话可以得到以下不同的回答:[/FONT]

“......[FONT=宋体]根据你所提供的情况,虽然你的家人居住在加拿大,但是只要你还没有定居下来,你就属于非居民[/FONT]......”

“......[FONT=宋体]你有配偶和孩子居住在加拿大,所以你也属于居民[/FONT]......”

“......[FONT=宋体]对不起,我们不在电话里做居住状态判断,请填[/FONT]NR74[FONT=宋体]寄给我们[/FONT]......”

“......[FONT=宋体]不好意思,判断居住状态是你自己的责任,[/FONT]CRA[FONT=宋体]没有法定的义务来帮你判断[/FONT]......”

[FONT=宋体]填[/FONT]NR74[FONT=宋体]表寄过去呢,也可能第一次得到的回答是[/FONT][FONT=宋体]你是居民[/FONT][FONT=宋体],如果你再把一些补充情况写一页纸寄过去,又可能得到[/FONT][FONT=宋体]你是非居民[/FONT][FONT=宋体]的更正判断。[/FONT]

[FONT=宋体]还有一些朋友会比较郁闷,无论打电话还是寄[/FONT]NR74[FONT=宋体]表过去得到的回答都是[/FONT]

[FONT=宋体]对于你的情况,我们不为你做任何判断。[/FONT]

[FONT=宋体]其实呢,[/FONT]CRA[FONT=宋体]是没有法定义务来帮你判断居住状态的,判断自己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确实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且也只有你自己能够知道你的[FONT=宋体]全部情况[FONT=宋体]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FONT]。即使你手里有[/FONT][/FONT]CRA[FONT=宋体]的[/FONT][FONT=宋体]书面结论[/FONT][FONT=宋体],说你是非居民,但是如果日后[/FONT]CRA[FONT=宋体]发现根据其他他们以前所不了解的情况重新判断,而你应该属于居民的话,那么他们罚你的时候还是不会手下留情的。那张[/FONT]NR74[FONT=宋体]所能够反映的永远都只是一部分因素,而不可能是全部。[/FONT]

[FONT=宋体]所以呢,[/FONT]CRA[FONT=宋体]的判断也不是结论,只能说那是一种基本不承担责任的官方意见,日后发现判断错误,他们永远都可以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让他们知道所有因素[/FONT]

[FONT=宋体]填[/FONT]NR74[FONT=宋体]获得[/FONT]CRA[FONT=宋体]的书面答复并不能帮你摆脱责任,而只能减少日后因居住状态判断问题被[/FONT]CRA[FONT=宋体]难为的机会。[/FONT]

Wondering[FONT=宋体]的另一句话我也同意: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有严重的财务和法律后果。[/FONT]

[FONT=宋体]但是还要理解,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居民,每年按时填报税表,却瞒报加拿大以外的巨额应纳税收入的话,那么将来的财务和法律后果可能更严重。[/FONT]

[FONT=宋体]如果你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理解这些法律概念而自行处理这些大事的话,那么你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FONT] CRA [FONT=宋体]不会帮你,因为[/FONT]CRA [FONT=宋体]代表的是政府,而不是你,只有你自己花钱雇的专业人士愿意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服务,但是无论如何,有一个能力是你自己必须具备的,就是鉴别谁是专业人士的能力。[/FONT]

[FONT=宋体]最后声明:我所写的所有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都是仅供参考,目的只是让朋友们看到事实可能有另一面。还是那句话:[/FONT]

[FONT=宋体]没有什么事儿是不可能的[/FONT]

[FONT=宋体](本帖作者并非税务或法律专业人士,以上文字并非任何专业意见,请咨询你的税务(法律)顾问)[/FONT]

唐人Jason : 2010-10-13#27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的报税会计的说法是,虽然老公没有居住在加拿大,但我和孩子是靠他的国内的收入供养的,所以他也要报税,报了他在国内的收入,只是提供了他在国内的纳税证明,可以抵这里的税,不够的部分再纳税。不知道是否正确?


我不是专业税务顾问,没有资格为你家先生提供税务意见。但是我敢肯定一点:

但凭是否有经济上依赖于自己的太太和孩子住在加拿大这样一个单一的因素来判断一个人的居住状态一定是错的。因为CRA说:

[FONT=宋体]只有在考虑过[FONT=宋体]所有的因素以后才可以对(你的)居住状态做出判断。[/FONT][/FONT]

唐人Jason : 2010-10-13#279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承前贴

[FONT=宋体]Quote""[/FONT]

[FONT=宋体]Jason, 跟你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关于residencial tie,我甚至查看了income tax act也搞不清楚。[/FONT]

[FONT=宋体]你上面提到的那些条件,其实很broad,不是一些很具体的条件。对于你说的老婆孩子在加拿大还可以是非居民,我很诧异。因为头两条就是很具体的:[/FONT]
[FONT=宋体]× 在加拿大有居所;[/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FONT=宋体]如果这个人的家人在加拿大,房子是买的,也是他的名下,难道他还可能作为非税务居民吗?当他是非税务居民,孩子还可以领取牛奶金和享受其他的福利吗?[/FONT]

[FONT=宋体]非税务居民的好处就是加拿大境外的收入不需要报税。可非税务居民是否有什么其他坏处呢?我听到的说法是,如果申请非税务居民,所有的账户,包括孩子的RESP,RRSP,保险等都必须结清,也就是在加拿大境内必须clean。而且,对于未来的老年金(就是那个必须住满10年才可以得到的那个),非税务居民的时间是不能计算的。请问是这样的吗?(暂停所有的这些账户挺麻烦的,尤其保险)一旦填了NR74确认非税务居民的身份,以后回加拿大居住,是否还需要相关的手续确认税务居民的身份呢?换句话说,非税务居民在以后回加拿大是否有麻烦?[/FONT]

[FONT=宋体]讲到非税务居民,又想到另外一个相关的:海外资产。如果一个人在加拿大呆了三年,拿了护照,回国了,申请了非税务居民。然后在非税务居民的期间,收入增加了,以后这些资产如何带回加拿大?我们知道新移民登陆第二年可以申报海外资产,这个人以后可以以后回来再申报海外资产吗?[/FONT]

[FONT=宋体]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房地产交易税豁免的问题。如何理解:“[/FONT]6. [FONT=宋体]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如果一个人买房的时候是自住,几年后回流,房子出租变成投资房了,以后再买自住的房子,还能申请房地产交易税豁免吗?还是一辈子只能申请一次?[/FONT]

[FONT=宋体]我用一个例子来讲上面的问题,可能清楚一些。[/FONT]
[FONT=宋体]有个人在加拿大居住了5年,这期间,他买房,生孩子,开账户s:包括cheque,saving,RESP,RRSP,TFSA,保险等,有MSP,汽车,家具等等。后来决定回流。[/FONT]

[FONT=宋体]假设头两年,老婆孩子都在加拿大,于是所有的以上的东西都在,名字也没有变。这时,他是否是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两年后,老婆孩子也回流。房子家具没有卖,出租,账户除了saving关闭,其他还保留。msp取消,汽车卖掉。请问这时是否为非税务居民?上面这些账户,他是否还可以往里头投钱?(RESP和保险很多都是长期的)。[/FONT]

[FONT=宋体]以后他在海外的收入,如何带入加拿大?[/FONT]

[FONT=宋体]很长的问题。希望你能帮助case study。谢谢。[/FONT]


1. [FONT=宋体]即使一个人在加拿大有房子,有老婆孩子,他[/FONT]/[FONT=宋体]她还是有可能属于非居民,因为:[/FONT]

[FONT=宋体]只有在考虑过[FONT=宋体]所有的因素以后才可以对(你的)居住状态做出判断。要看到你的居住状态的[FONT=宋体]准确的全貌[/FONT]必须对你的境况做[FONT=宋体]完整的审视[/FONT]。[/FONT][/FONT]

CRA[FONT=宋体]列出的那些居住联系没有一个属于判断你为居民的充分条件,也没有一个属于必要条件,如果你让他们看,他们要看的是全貌,他们要考虑所有的因素,而不是单一的因素。[/FONT]

[FONT=宋体]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尽管我不是税务专业),无论是基于对税法条文的理解还是因为看到身边朋友的实例。[/FONT]

2. [FONT=宋体]至于福利,不同福利的情况会不同。单说牛奶金,如果你不是税务意义上居民,你是不能领的。而有一些其它福利比如[/FONT]OAS [FONT=宋体],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即使你移居另外一个国家了,你还是可以继续领取。[/FONT]

3. [FONT=宋体]“申请非税务居民”,还有“申请税务居民”,这两个概念整个是错误的,因为做居民还是做非居民是你的基本人权,你不需要去向谁申请,只要你有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至于你从居民变成非居民以后,你的投资和保险必须清掉这个说法也是完全错误的。投资账户本来就有居民账户和非居民账户之分,银行账户也这么分,如果你离开加拿大而不想关闭帐户的话,你只要告诉开户的机构,他们会把账户属性给你改成非居民,以后税务待遇就不一样了。至于保险,要看保险合同,大部分的寿险并没有限制投保人日后的居住地改变。[/FONT]

4. [FONT=宋体]如果你对“海外资产”的定义是你在加拿大以外所拥有的财产的话,还是那句话:[/FONT]

[FONT=宋体]加拿大从来就没有“海外资产申报”那么回事儿。[/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意思是[/FONT]T1135[FONT=宋体]表(实为《外国收入核对表》),那么当你由居民变为非居民以后,你不再有义务填这个表,当你重新成为居民的时候,你还是从第二年开始有义务填这个表(在一定条件下)。[/FONT]

[FONT=宋体]至于你国外的钱进入加拿大,这跟[/FONT]T1135[FONT=宋体]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要是有合法来源的钱,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汇进或汇出加拿大。你在做非居民期间,你在加拿大以外的任何收入都不用向加拿大纳税。其实纳税和汇款出入境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纳税是你的义务,汇款出入境是你的权利。[/FONT]

5. [FONT=宋体]房地产交易税豁免问题,你自己已经用转贴回答自己的问题了:[/FONT]6. [FONT=宋体]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FONT]

[FONT=宋体]6.居住状态判断问题,在考虑所有因素和了解全部情况之前,没有人可以帮助一个人判断居住状态[/FONT]

jimcscs : 2010-10-13#28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来看去,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填写NR74表,看CRA的意见。基于真实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以后麻烦的几率应该很小。
提醒一下,现在的情况可能和几年前有所变化。可能是因为现在过来的移民,两地分居的很多,CRA的判断尺度也会有所变化。个人意见而已。

wondering : 2010-10-13#28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来看去,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填写NR74表,看CRA的意见。基于真实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以后麻烦的几率应该很小。
提醒一下,现在的情况可能和几年前有所变化。可能是因为现在过来的移民,两地分居的很多,CRA的判断尺度也会有所变化。个人意见而已。

是的,虽然CRA声明它的意见不是binding的,但它最清楚相关法律的适用,纳税人只要是如实填写自己的情况,得到的结论应该是相对可靠的。

BTW,为什么都说填NR74呢?对不在加居住的人,我以为是填NR73?

jimcscs : 2010-10-13#28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是的,虽然CRA声明它的意见不是binding的,但它最清楚相关法律的适用,纳税人只要是如实填写自己的情况,得到的结论应该是相对可靠的。

BTW,为什么都说填NR74呢?对不在加居住的人,我以为是填NR73?
哦,我确实不清楚,还未操作过,也是以讹传讹。哈

唐人Jason : 2010-10-14#28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是的,虽然CRA声明它的意见不是binding的,但它最清楚相关法律的适用,纳税人只要是如实填写自己的情况,得到的结论应该是相对可靠的。

BTW,为什么都说填NR74呢?对不在加居住的人,我以为是填NR73?

NR74是给原本不居住在加拿大而现在进入加拿大的人判断其是否已经成为了居民用的;

NR73是给原本居住在加拿大而现在离开加拿大的人判断其是否已经成为了非居民用的。

所以,如果是新移民,应该用NR74;如果是回流者,应该用NR73。

mien58 : 2010-10-14#28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贴看的人便秘,建议楼主吃点泻药。

小玻 : 2010-10-15#28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贴看的人便秘,建议楼主吃点泻药。

受人恩惠,不知报答也就罢了。嘴咋还这么臭泥。:wdb2:

唐人Jason : 2010-10-18#28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这两天直打喷涕,原来是JASON在唠叨我呢。是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我和孩子在加拿大,先生在中国。当初他被税务局认定为非税务居民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咨询了JASON才放弃了继续提醒税务局的打算,狂喜。

现在还有一个操作上的问题要咨询JASON,有不少朋友问我,她们的家庭情况和我类似,以前也为身在中国的老公报了税,现在认为他应该是非税务居民。现在是直接停止报税,还是先告知税务局呢?

回牛姐,下一次报税的截止时间是2011年4月30日,在此之前这些朋友有足够的时间跟税务局联系。把实际情况说明,税务局如果认可的话,不仅会告诉他们以后不用再报税,还会把前几年不该报而报了的税表也做倒转处理。

唐人Jason : 2010-10-18#287
十大讹传之第二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二名:新移民登陆两年内汇进加拿大的钱税务局不管,两年以后再汇进钱可能会被当作收入征税[/FONT]

[FONT=宋体]不好意思,又得念叨我的银行客户经理一次了。这个讹传也是他传给我的,在我登陆加拿大的第二天。[/FONT]

[FONT=宋体]与其它讹传不同的是,这个讹传我从一开始就不信。[/FONT]

[FONT=宋体]做过十几年企业的人,基本的财务知识还是有的:现金流与收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极端情况下现金流入可能等于收入,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数是不相等的,甚至很多情况下一个是正数,另一个是负数。如果谁说现金流入数就等于收入数,这个人一定是一点都不懂财务的。[/FONT]

[FONT=宋体]而你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甚至连现金流都算不上,那只是一种资金的内部存放地点转移活动。[/FONT]

[FONT=宋体]实际上,你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这个活动,跟你从你在温哥华帝国银行的账户往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转帐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FONT]

[FONT=宋体]你认为,如果你今年的应纳税收入是[/FONT]0[FONT=宋体],但你从你在温哥华帝国银行的账户往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转了[/FONT]10[FONT=宋体]万元,这[/FONT]10[FONT=宋体]万元会被加拿大税务局当作收入征税吗?[/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你的应纳税收入是[/FONT]0[FONT=宋体]的前提下,你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FONT]10[FONT=宋体]万元,同样没有被征税的道理。[/FONT]

[FONT=宋体]加拿大是没有汇款税的。[/FONT]

[FONT=宋体]个人收入税只跟你有多少应纳税收入有关,而跟你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之间(即便是跨国)的汇款或转帐毫无关系。[/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今年的应纳税收入是[/FONT]0[FONT=宋体],那么你就算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FONT]1[FONT=宋体]个亿,你也[/FONT]1[FONT=宋体]分钱税不用缴。[/FONT]

[FONT=宋体]现在我再问你:在你是税务意义上的加拿大居民的前提下,你认为,如果你今年在中国挣了(或者赚了)[/FONT]100[FONT=宋体]万元应纳税收入,但是你[/FONT]1[FONT=宋体]分钱也没汇进加拿大,你就不用向加拿大缴税吗?[/FONT]

[FONT=宋体]当然不是。[/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今年有[/FONT]100[FONT=宋体]万元应纳税收入,你就算[/FONT]1[FONT=宋体]分钱汇款或转帐都没有,甚至这[/FONT]100[FONT=宋体]万元连你的银行帐都没进,还是别人打欠条欠着的,你今年都必须为这[/FONT]100[FONT=宋体]万向加拿大缴税。[/FONT]

[FONT=宋体]这就是汇款与应纳税收入及收入税的关系。[/FONT]

[FONT=宋体]至于新移民在国外的钱必须在两年之内转进加拿大,这个说法更是纯属无稽。[/FONT]

[FONT=宋体]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不仅享有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你也享有自由处置私有财产的权利,你有权不住在加拿大,你也有权把你的钱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FONT]

[FONT=宋体]任何时候,你都有权把任意金额的钱汇进或汇出加拿大。如果非要问有什么限制条件的话,答案是只有一个:只要这钱不是黑钱。[/FONT]

octor : 2010-10-18#288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二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二名:新移民登陆两年内汇进加拿大的钱税务局不管,两年以后再汇进钱可能会被当作收入征税[/FONT]
呃?最有趣啦。。。??有?呃彦?,就有人告灾该?呃??铨。。。
後??了一位在多?多的老移民,也是暂????,告灾真根本不存在呃??铨,你?管?遑好了。。。
最近又有新移民提到呃??铨。。。该告灾他?有?铨,居然不相信该!
膣道该看上去就那?不可信?:wdb4:

zbl23 : 2010-10-20#28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非常感谢Jason提供的信息,但有些地方还不甚明白,望给予解答。
我一家今年5月份登陆,LP在TD银行开了个账户,存款1000多刀。由于我们是短登,因此我原也不希望开设账户的,但由于某些原因LP开设账户并获得一张储蓄卡。TD银行职员告知只要是登陆的移民就没有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之分,因此我认为LP开设的账户应该属于居民类别的。
我们在加呆了一个星期后回国。我的问题是:
1、LP开设居民账户而我未开设,我应该属于非居民,但她也同我一起在国内生活,未使用TD银行卡消费,是否也能归为非居民?
2、一般收入报税是以家庭为单位报税还是以个人分别报税的?
报税是以年收入进行计算的,但在国内除工资收入外其他收入无法计算清楚,报税时是可以自行估算吗?
我和LP都在国内事业单位工作,年收入估计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均达不到$10,320,应该会获得免税。
由于担心居民还是非居民问题上的纰漏,还是想通过报税来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
3、我准备明年5月份或之后独自长登,若要报税,我是否得在明年报税截止时间前进行报税?还是等我长登的时候报就可以了?另外,报税时是否需要让LP也一块报税,虽然她要再过一阵子才会长登?
4、报税我需要填哪些表格?
5、报税有否diy的可能还是最好是聘请相关人士计算申报?
有没有相关法律条文的网址,想研究一下以便今后自行申报?

wjsir : 2010-10-20#29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这是对法律原则(尤其是英美法)的不熟悉。现代法律原则都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

貌似对小孩的保护方面,是从严的,不使用这个原则

紫睫 : 2010-10-20#29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貌似对小孩的保护方面,是从严的,不使用这个原则

瀑布汗。。。

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就是不违法的,即使可能违反道德等其他标准。

从严,是在法定范围内从严,不能把法律没禁止的的事也给“从严”进去,那还要法律有什么用,只要一从严,一切行为都可以变成违法的了。。。

Holmes : 2010-10-22#29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帖!收藏!加分!

Holmes : 2010-10-22#29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收藏帖! 加分!

Holmes : 2010-10-23#29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有关健康的第一大误区:

加拿大的蔬菜不容易坏是好蔬菜: 其实是标准的大棚速成菜,(偶的5年培育有机蔬菜的经历,为灭菌土壤里和蔬菜表面一定是有不少抗菌类农药)
加拿大的奶不容易坏是好奶: 其实是抗生奶或灭菌过头奶 见老外书《百年谎言》
加拿大的美国肉看是好肉: 其实是谷饲酸性肉 ,见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
加拿大的美国米是好米 :其实是转基因稻米,见日本书《世界稻米图谱》
加拿大的美国玉米是好玉米,其实是转基因玉米,见法国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
:wdb37:加分!

Holmes : 2010-10-23#29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第一条确实是,我朋友被人告过,警察亲自和他解释,没这个法律规定不许12岁以下孩子单独在家,或者自己放学回家。
:wdb43:加分!

Holmes : 2010-10-23#29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Part 3 ― Child Protection
<A name=part3_division1>Division 1 ― Responding to Reports
<A name=section13>When protection is needed

13 (1)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in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a)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physically harmed by the child's parent;
(b)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sexually abused or exploited by the child's parent;
(c)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physically harmed, sexually abused or sexually exploited by another person and if the child's parent i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protect the child;
(d)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physically harmed because of neglect by the child's parent;
(e) if the child is emotionally harmed by the parent's conduct;
(f) if the child is deprived of necessary health care;
(g) if the child's development is likely to be seriously impaired by a treatable condition and the child's parent refuses to provide or consent to treatment;
(h) if the child's parent is unable or unwilling to care for the child and has not made adequate provision for the child's care;
(i) if the child is or has been absent from home in circumstances that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or well-being;
(j) if the child's parent is dead and adequate provision has not been made for the child's care;
(k) if the child has been abandoned and adequate provision has not been made for the child's care;
(l) if the child is in the care of a director or another person by agreement and the child's parent i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resume care when the agreement is no longer in force.
(1.1) For the purpose of subsection (1) (b) and (c) and section 14 (1) (a) but without limiting the meaning of "sexually abused" or "sexually exploited", a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sexually abused or sexually exploited if the child has been, or is likely to be,
(a) encouraged or helped to engage in prostitution, or
(b) coerced or inveigled into engaging in prostitution.
(2) For the purpose of subsection (1) (e), a child is emotionally harmed if the child demonstrates severe
(a) anxiety,
(b) depression,
(c) withdrawal, or
(d) self-destructive or aggressive behaviour.

<A name=section14>Duty to report need for protection

14 (1) A person who ha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under section 13 must promptly report the matter to a director or a person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2) Subsection (1) applies even if the information on which the belief is based
(a) is privileged, except as a result of a solicitor-client relationship, or
(b) is confidential and its disclosure is prohibited under another Act.
(3) A person who contravenes subsection (1) commits an offence.
(4) A person who knowingly reports to a director, or a person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false information that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commits an offence.
(5) No action for damages may be brought against a person for reporting information under this section unless the person knowingly reported false information.
(6) A person who commits an offence under this section is liable to a fine of up to $10 000 or to imprisonment for up to 6 months, or to both.
(7) The limitation period governing the commencement of a proceeding under the Offence Act does not apply to a proceeding relating to an offence under this section.

<A name=section15>If a young child breaks the law

15 (1) A police officer may take charge of a child and deliver him or her to a parent if the police officer considers that the child
(a) is under 12 years of age, and
(b) has acted in a manner prohibited by law or has failed or refused to act in a manner required by law.
(2) If the child has killed, assaulted or endangered another person, the police officer must report the circumstances to a director, and, in any other case, may report the circumstances to a director.

<A name=section16>Finding out if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16 (1) On receiving a report about a child under section 14, 15 or 27, a director must determine whether to refer the report to another director.
(1.1) If, under subsection (1), the director makes a determination to refer the report to another director,
(a) he or she must refer the report promptly, and
(b) the other director must assess the information in the report.
(1.2) If the director does not refer the report to another director, he or she must assess the information in the report.
(2) After the assessment, the director may
(a) offer support services and agreements to the child and family,
(b) refer the child and family to a community agency, or
(c) investigate the child's need for protection.
(3) The director must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under subsection (2) (c) to
(a)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of the child,
(b) the person who reported the information that led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c) any other person or community agency if the director determines this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child's safety or well-being.
(4) In addition, the director may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child if he or she is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5) Subsections (3) and (4) do not apply
(a) if reporting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would, in the opinion of the director,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or
(b) if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ter is under way or contemplated.

<A name=section17>If director is denied access to child

17 (1) On application by a director, the court may make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if
(a)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b) a person refuses
(i) to give a director access to the child, or
(ii) to provide a director with all the information known to the person that may assist the director in locating the child, and
(c) access to the child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if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2) In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the court may do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authorize the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or a person specified in the order to, by force if necessary, enter the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 the vessel specified in the order and to search for the child;
(b) require a person to disclose all the information known to the person that may assist the director in locating the child;
(c) require a person to allow the director or another person to interview or to visually examine the child, or to do both;
(d) authorize the director to take the child away from the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for an interview or medical examination;
(e) authorize a medical practitioner or other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examine the child.
(3) The court may attach any terms or conditions to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4) If the child is taken away from the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for an interview or medical examination, the director must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when the interview or medical examination is completed unless the director proceeds under section 30.
(5) At the request of a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must assist in enforcing an order made under subsection (2).

<A name=section18>If location of child is not disclosed

18 (1) If a person does not comply with an order under section 17 (2) (b) or (c), the court may issue a warrant for the person's arrest to bring him or her before the court to explain why the order should not be enforced.
(2) Unless the court is satisfied when the person appears before the court that he or she is for valid reasons unable to comply with the order, the court may order that the person be imprisoned for the shorter of the following periods:
(a) until the person complies with the order;
(b) 30 days.

<A name=section19>Orders for access or warrants may be obtained by telephone

19 (1)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a judge of the court in person, by telephone or by any other means of telecommunication for an order under section 17 or 63 or a warrant under section 28 (3.3) or 98 (4.3).
(2) If a judge of the court is not available,
(a) a director may apply in person, by telephone or by any other means of telecommunication to a justice of the peace, designated for the purpose by the chief judge of the court, for an order under section 17 or 63 or a warrant under section 28 (3.3) or 98 (4.3), and
(b) the justice may make the order or issue the warrant.

<A name=part3_division2>Division 2 ― Cooperative Planning and Dispute Resolution
<A name=section20>Family conference

20 (1) The purpose of a family conference is to enable and assist the family to develop a plan of care that will
(a) protect the child from harm,
(b) serve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c) take into account the wishes, needs and role of the family, and
(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ild's culture and community.
(2) If a director concludes after an investigation that a child needs protection, the director may offer to refer the parent or, if the parent is unavailable, another family member to a family conference coordinator.
(3) Subsection (2) applies whether or not the child has been removed.
(4) If the offer is accepted, the family conference coordinator may, after talking to the parent or other family member, convene a family conference.

<A name=section21>Plan of care

21 (1) The plan of care developed by means of a family conference must include the director's consent and may include provision for services to support and assist the family and to make the family safe for the child.
(2) The plan of care may include provision for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the child to reside in the home of a relative or other person;
(b) a person, including a parent, to reside outside the child's home;
(c) the director to have access to the child.
(3) If the child is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the director must before agreeing to the plan of care
(a) explain the plan of care to the child, and
(b) take the child's views into account.
(4) A plan of care may only be made for a specified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but may be extended for one or more periods,
(a) with the agreement of the director and the persons who developed the plan of care, and
(b) if the total period of all consecutive plans of care with all directors relating to the same child, including all extensions, is not more than 18 months.

<A name=section22>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22 If a director and any person are unable to resolve an issue relating to the child or a plan of care, the director and the person may agree to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as a means of resolving the issue.

<A name=section23>Effect of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n court proceeding

23 (1) On application the court may adjourn a proceeding under this Part one or more times, for a total period of up to 3 months, so that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can proceed.
(2) If the proceeding is adjourned, any time limit applicable to the proceeding is suspended.
(3) If, as a result of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 written agreement is made after a proceeding is commenced to determine if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the director may file the agreement with the court.

<A name=section24>Confidentiality of information

24 (1) A person must not disclose, or be compelled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except
(a) with the consent of everyon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family conference or mediation,
(b) to the extent necessary to make or implement an agreement about the child,
(c) if the information is disclosed in an agreement filed under section 23, or
(d) if the disclosure is necessary for a child's safety or for the safet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a child, or is required under section 14.
(2) This section applies despite section 79 of this Act and despite any provision, other than section 44 (1) (b), (2), (2.1) and (3), of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
(3) Subsection (2) does not apply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as defined in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 that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at least 100 years or to other information that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at least 50 years.

<A name=part3_division3>Division 3 ― How Children are Protected
<A name=section25>Unattended child

25 (1) If a child is found without adequate supervision when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is entered or when a vessel is boarded under this Act, a director may do any of the following:
(a) take the child to a safe place and arrange for someone to look after the child for up to 72 hours;
(b) remain on the premises, in the vehicle or on the vessel;
(c) arrange for homemaker services to be provided for the shorter of the following periods:
(i) until other adequate supervision is available for the child;
(ii) 72 hours.
(2) If homemaker services are provided, the homemaker may enter the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where the child is and look after the child.
(3) The director must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notify the child's parent of any steps taken by the director under subsection (1).
(4) The director may
(a) authorize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examine the child, and
(b) consent to necessary health care for the child if, in the opinion of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he health care should be provided without delay.
(5) Subsection (4) does not affect a child's right under section 17 of the Infants Act to consent to health care.

<A name=section26>Lost or runaway child

26 (1) A director may take charge of a child for a period of up to 72 hours if it appears to the director that the child is lost or has run away.
(2) On taking charge of the child, the director
(a) must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locate a parent, guardian or other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and
(b) may take the child to a safe place or arrange for someone to look after the child.
(3) If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is located, the director may
(a) return the child or facilitate the child's return to that person, or
(b) place the child with another person at the request of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and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4) Section 25 (4) and (5) applies to the child while in the charge of the director.
(5) If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d is not located by the end of the 72 hour period, the director no longer has charge of the child.

<A name=section27>Child in immediate danger

27 (1) A police office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take charge of a child if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s health or safety is in immediate danger.
(2) A police office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and by force if necessary, enter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 any vessel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charge of a child under subsection (1) if
(a)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s health or safety is in immediate danger, and
(b) a person denies the police officer access to the child or no one is available to provide access.
(3) On taking charge of the child, the police officer must immediately report the circumstances to a director and
(a) take the child to a director or to a person or place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or
(b) with the approval of a director,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child's parent or take the child to a person designated by the parent.
(4) If the child is taken to a director or to a person or place designated by a director, the director may take charge of the child for up to 24 hours and must
(a) immediately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notify the child's parent,
(b) investigate the circumstances, and
(c) look after the child while in the director's charge.
(5) The director must as soon as possible
(a)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or
(b) place the child with a person at the request of the parent and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unless the director proceeds under section 30.
(6) Section 25 (4) and (5) applies to the child while in the charge of the director.

<A name=section28>Child who needs to be protected from contact with someone

28 (1) If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contact between a child and another person would cause the child to need protection under section 13 (1) (a) to (e) or (i),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the court for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2) At least 2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hearing the application,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on the following:
(a) the person against whom the order is sought;
(b)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c) the person with care of the child.
(2.1)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each parent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unless
(a) the parent has already been served under subsection (2), or
(b) informing the parent would, in the director's opinion,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3) If satisfied that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contact between the child and another person would cause the child to need protection under section 13 (1) (a) to (e) or (i), the court may, in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do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prohibit the other person for a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from contacting or interfering with or trying to contact or interfere with the child or from entering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ing any vessel the child attends;
(b) prohibit the other person for a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from residing with the child or from entering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ing any vessel, where the child resides, including any premises, vehicle or vessel that the other person owns or has a right to occupy;
(c) if the court thinks the other person may not comply with an order under paragraph (a) or (b), order that person to
(i) enter into a recognizance, with or without sureties, in an amount the court think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ii) report to the court, or to a person named by the court, for the period of time and at the times and places the court think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or
(iii) produce to the court, or to a person named by the court, any documents the court thinks fit;
(d) include any term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n order under paragraph (a), (b) or (c).
(3.1) In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the court may include an order authorizing a police officer to arrest, without a warrant, the person against whom the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is made if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person has contravened or is contravening the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3.2) An order under subsection (3.1) does not authorize entry into a dwelling for the purpose of arresting a person.
(3.3) On application by a director, the court may issue a warrant authorizing a police officer, subject to subsection (3.4) and by force if necessary, to enter any dwelling specified in the warrant for the purpose of arresting a person against whom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has been made if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at person
(a) has contravened or is contravening the order, and
(b) is or will be present in the dwelling.
(3.4) A police officer may not enter a dwelling specified in a warrant under subsection (3.3) unless, immediately before the entry, the police office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person to be arrested is present in the dwelling.
(3.5) The court must include in a warrant issued under subsection (3.3) any terms the court considers advisable to ensure that entry into the dwelling is reasonable in the circumstances.
(3.6) A person arrested under an order made under subsection (3.1) or a warrant issued under subsection (3.3) must
(a) be taken,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f practicable within 24 hours after the arrest, before a justice to be dealt with according to law, or
(b) be released under section 38 (3) of the Offence Act, as though the person had been arrested under a warrant issued under that Act and the warrant had been endorsed under section 38 (2) of that Act.
(4) Before the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expires, the director or the person against whom the order was made may apply to the court and the court may do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 change the order;
(a.1) include an order under subsection (3.1);
(b) cancel the order;
(c) shorten the term of the order;
(d) extend the term of the order for one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5) At the request of a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must assist in enforcing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5.1) If a director has applied to a court for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under subsection (1) and the court has ordered an adjournment of the hearing, the court may make an interim order
(a) for the purposes described in subsection (3), and
(b) for the period from the adjournment of the hearing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the hearing.
(6) A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order may be made at any time, including before, at or after a presentation hearing or other hearing.
(7) In this section, "court" means the Supreme Court or the Provincial Court.

<A name=section29>Child who needs necessary health care

29 (1) If a child or a parent of a child refuses to give consent to health care that, in the opinion of 2 medical practitioners,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he child's life or to prevent serious or permanent impairment of the child's health,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the court for an order under this section.
(2) At least 2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hearing the application,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on
(a) each parent,
(b) the child, if capable of consenting to health care, and
(c) any other person the court directs.
(3) If satisfied that the health care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he child's life or to prevent serious or permanent impairment of the child's health, the court may make an order
(a) authorizing the health care,
(b) prohibiting any person from obstructing the provision of the health care,
(c) requiring a parent or another person to deliver the child to the place where the health care will be provided, and
(d) including any other terms, including the duration of the order, that the court considers necessary.
(4) In this section, "child" includes a child in care.
(5) This section does not limit a director's power to remove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0 or to take any other steps authorized by this Act to protect the child.

<A name=section29.1>If a supervision order is needed

29.1 (1) A director may apply to the court for an order that the director supervise a child's care if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a)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and
(b) a supervision order would be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2)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an application under this section must be served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33.1 (1), (2) and (3).

<A name=section30>Removal of child

30 (1) A directo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remove a child if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and that
(a) the child's health or safety is in immediate danger, or
(b) no other less disruptive measure that is available i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2) A director may, without a court order and by force if necessary, enter any premises or vehicle or board any vessel for the purpose of removing a child under subsection (1) if
(a)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 is in the premises or vehicle or on the vessel, and
(b) a person denies the director access to the child or no one is available to allow access to the child.
(3) If requested by a director, a police officer must accompany and assist the director in exercising the authority given by this section.
(4) A director's authority or duty under this Act to remove a child applies whether or not
(a) a family conference, mediation or othe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scheduled or in progress,
(b) a date is set for hearing an application under section 29.1, or
(c) any other steps have been taken under this Act
with respect to the child.

<A name=section31>Parents to be notified of child's removal

31 (1) A director who removes a child must promptly make all reasonable efforts to notify each parent of the child's removal.
(2) The notice must if practicable be in writing and must include a statement of the reasons for removing the child.

<A name=section32>Care of child until an order is made at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32 (1) If a child is removed under section 30, 36 or 42, the director has care of the child until
(a) the child is returned by the director under section 33 (1) or (1.1),
(b) the court makes an interim order about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5 (2), 36 (3) or 42.1 (6), or
(c) the child is returned by the court under section 35 (2) (c),
(d) [Repealed 1999-26-13.]
whichever happens first.
(2) While the child is in the director's care, the director may
(a) authorize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examine the child, and
(b) consent to necessary health care for the child if, in the opinion of a health care provider, the health care should be provided without delay.
(3) On consenting to health care for the child,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notify the parent who at the time of the child's removal was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4) Subsection (2) does not affect a child's right under section 17 of the Infants Act to consent to health care.
(5) While the child is in the director's care, the director may consent to the child's participation in routine school, social o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 name=section33>Returning the child before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33 (1) Before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removal of a child under section 30, the director may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if
(a) the director makes an agreement with the parent that the director consider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b) the director considers that circumstances have changed so that the child no longer needs protection,
(c) the director receives information that causes the director to believe the child does not need protection, or
(d) a less disruptive means of protecting the child becomes available.
(1.1) Before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removal of a child under section 36 or 42, the director may return the child to the parent or other person who,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was caring for the child under a director's supervision, if
(a) the director is satisfied that circumstances have changed so that the order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i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or
(b) the director is, as a result of new information received after the removal, satisfied that the order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is adequate to protect the child.
(2) When a child is returned, the director must inform the parent in writing whether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withdraw from a proceeding under this Part or to take further steps under this Part.
(3) If the director does not intend to take further steps under this Part, the director must, within 7 days after the child's removal,
(a) present to the court a written report on the director's reasons for removing and returning the child, and
(b) provide a copy of the report to the child's parent and any person notified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4) If a director returns a child under subsection (1.1) and withdraws from a hearing referred to in that subsection, the order that was in force when the child was removed continues to apply.

<A name=part3_division4>Division 4 ― Child Protection Hearings and Orders
<A name=section33.1>Timing and notice of presentation hearing about application for supervision order

33.1 (1) No later than 10 days after the date of applying under section 29.1 for a supervision order, the director must attend court for a presentation hearing unless the court is notified that the director does not intend to proceed with the application.
(2) At least 7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notice of the date, tim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on
(a)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and
(b) the person with care of the child.
(3) The notice must be in the form of a written report described in section 33.2 (1).
(4) In addition,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the following of the date, time and place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a) each parent, if not already served under subsection (2);
(b) the Public Guardian and Trustee, if the parent entitled to custody of the child is under 19 years of age;
(c) the applicable aboriginal organization prescribed in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ection,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d)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and
(e)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5) The director need not inform a person under subsection (4) if that would, in the director's opinion,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A name=section33.2>Presentation hearing about application for supervision order

33.2 (1) At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an application under section 29.1 for a supervision order, the director must present to the court a written report that includes
(a) the grounds for making the application, and
(b) an interim plan of care for the child, including the director's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to be included in the supervision order.
(2) If satisfied that there are reasonable grounds to support the director's concerns regarding the child, the court must make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director supervise the child's care.

<A name=section33.3>Nature of presentation hearing

33.3 A presentation hearing is a summary hearing and must be concluded as soon as possible.

<A name=section34>Duty to attend and inform others of presentation hearing

34 (1) No later than 7 days after the day a child is removed under section 30, the director must attend the court for a presentation hearing.
(2) Subsection (1) does not apply if the director has returned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3 and withdrawn from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3)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the following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a)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b) each parent;
(c) the Public Guardian and Trustee, if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of the child is under 19 years of age;
(d) the applicable aboriginal organization prescribed in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ection,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e)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and
(f)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A name=section35>Presentation hearing and orders

35 (1) At a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removal of a child under section 30, the director must present to the court a written report that includes
(a) the circumstances that caused the director to remove the child,
(b) an interim plan of care for the child, including, in the case of an aboriginal child, the steps to be taken to preserve the child's aboriginal identity, and
(c) information about any less disruptive measures considered by the director before removing the child.
(2)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hearing, the court must make
(a)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b)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director,
(c) an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or
(d) an interim order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a paren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and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3) and (4) [Repealed 1997-46-9 (b).]

<A name=section36>If an interim supervision order no longer protects the child

36 (1) A director must, without any further court order, remove a child who is the subject of an interim order under section 33.2 (2), 35 (2) (b) or (d) or subsection (3) of this section if either or both of the following apply:
(a)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order no longer protects the child;
(b) the director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a person has not complied with a term or condition of the order and a director is required by that order to remove the child if the person does not comply with that term or condition.
(2)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 apply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ection:
(a) section 30 (2) and (3) (entry powers and power to require assistance of police officer);
(b) section 34 (1) and (2) (duty to attend presentation hearing);
(c) [Repealed 1999-26-14.]
(2.1) The director must, if practicable, inform the following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child's removal under subsection (1):
(a)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b) each parent;
(c) any person made a party under section 39 (4);
(d) the Public Guardian and Trustee, if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is under 19 years of age;
(e) the applicable aboriginal organization prescribed in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ection,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f)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g)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2.2) The director need not inform a person under subsection (2.1) if that would, in the director's opinion, cause phys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y person or endanger the child's safety.
(3)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relating to the child's removal under subsection (1), the court must, as follows:
(a) if the court is not satisfied that the child was rem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ection, make an interim order
(i)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or other person who,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was caring for the child under a director's supervision, and
(ii) that the order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continue to apply, or
(b) if the court is satisfied that the child was rem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ection, make an interim order
(i)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with the parent or other person who, at the time of the removal, was caring for the child under a director's supervision and that the child be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or
(ii) that the child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A name=section37>Arranging a subsequent hearing

37 (1) At the conclusion of a presentation hearing under section 33.2, 35 or 36 (2), the court must set the earliest possible date for a hearing to determine if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or confirm any date previously set for the protection hearing, unless the court has made
(a) no order under section 33.2 (2),
(b) an order under section 35 (2) (c), or
(c) a consent order under section 60.
(2) The date set under subsection (1) for commencing the hearing must not be more than 45 days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hearing, and the hearing must be concluded as soon as possible.

<A name=section38>Notice of protection hearing

38 (1) At least 10 days before the date set for a protection hearing, notice of the time, date and place of the hearing must be served as follows:
(a) on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b) on each parent;
(c) if the child is registered or entitled to be registered as a member of an Indian ban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band;
(c.1)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c.2)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d) if the child is neither a Nisga'a child n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and is neither registered nor entitled to be registered as a member of an Indian band but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n a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an aboriginal community that has been identified by
(i) the child, if 12 years of age or over, or
(ii) the parent who at the time of the child's removal was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if the child is under 12 years of age;
(d.1) on any party to the proceeding in which the court made the existing order about the child;
(d.2) on a person who has an interim order for custody of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5 (2) (d);
(e) on any other person the court considers appropriate.
(2) The notice must specify the orders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request and include a copy of any plan of care the director intends to present to the court, unless the parent and any other person entitled to notice agree to wait until a later date for that information.

<A name=section39>Parties to proceeding

39 (1) If the following persons appear at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protection hearing, they are entitled to be parties at the hearing:
(a) each parent of the child;
(b) the director;
(c) if the child is an aboriginal child, other than a Nisga'a child or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dian band or aboriginal community who was served with notice of the hearing;
(d) if the child is a Nisga'a child,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Nisga'a Lisims Government who was served with notice of the hearing;
(d.1) if the child is a treaty first nation child, the designated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eaty first nation who was served with notice of the hearing;
(e) a person who has an interim order for custody of the child under section 35 (2) (d).
(2) If a person referred to in subsection (1) (a), (b), (c), (d) or (d.1) appears at the commencement of a protection hearing or a person becomes a party under subsection (4), that person is entitled
(a) to notice of a hearing under section 42.2, 44, 46, 49, 55, 57 or 58 relating to the child, and
(b) to be a party at the hearing if the person appears.
(3) If the court orders under section 41 (1) (b)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the parent or a director, that person is entitled
(a) to notice of a hearing under section 42.2, 44, 46, 49, 55, 57 or 58 relating to the child, and
(b) to be a party at the hearing if the person appears.
(4) The court may order that a person be a party at any hearing.

<A name=section40>Protection hearing

40 (1) At the protection hearing the court must determine whether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2) If the court finds that the child does not need protection, it must
(a) if the child was removed, order the director to return the chil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unless the child has already been returned, and
(b) terminate any interim order made under sections 33.2 (2), 35 (2) and 36 (3).
(3) If the court finds that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it
(a) must consider the plan of care presented by the director, and
(b) may hear any more evidence the court considers necessary to help it determine which order should be made under section 41.

<A name=section41>Orders made at protection hearing

41 (1) Subject to subsection (2.1), if the court finds that the child needs protection, it must make one of the following orders in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a) that the child be returned to or remain in the custody of the parent apparently entitled to custody and be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for a specified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b)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a person other than a paren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erson and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for a specified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43;
(c) that the child remain or be placed in the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for a specified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43;
(d)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ontinuing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1.1) When an order is made under subsection (1) (b) or (c), the court may order that on the expiry of the order under subsection (1) (b) or (c) the child
(a) be returned to the parent, and
(b) be under the director's supervision for a specified 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2) The court must not order under subsection (1) (d) that the child be placed in the continuing custody of the director unless
(a) the identity or location of a parent of the child has not been
:wdb37:加分!

Holmes : 2010-10-23#29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第一讹俺被警告过,故事是有一次带4岁多儿子去Home depot退东西,他不愿意去,我想退东西就几分钟时间就把他留在车里,结果儿子哭被一个老外给告了,女老外正在和警察通电话的时候我回来了,警察电话里让我别走,等他们来了,我特意问多大才可以让孩子独处。他们说18岁才可以,是不是法律有这样说法,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孩子自己独处没有问题而且没人告可能就不会有问题
:wdb43:加分!

Holmes : 2010-10-23#29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分享。4岁实在是太小,起码要看起来比较大,才不会让人报警。
:wdb10:加分!

Holmes : 2010-10-23#299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九名

BC正在修订家庭法,拟规定同居2年以上可以分财产,一旦通过,这个讹传就要部分成真了。
:wdb43:加分!

Holmes : 2010-10-23#30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此郑重提醒:
14岁孩子独自在家,犯法。
只有魁北克规定12岁可以独自在家,其他地区都没有规定!
没规定的,都不可以干!违法!
:wdb37:加分!是否各省不一样呢?好象加拿大法律上若无禁止的事在加拿大境内应该全都可以做的吧?

Holmes : 2010-10-23#30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最大的讹传应该是海外资产申报吧?不过楼主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解释地挺清楚了。
我这次短登就把飞机上没吃完的西红柿黄瓜啥的申报了,检查了一下,竟然让带进去了。
加分!:wdb43:

Holmes : 2010-10-23#30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这是对法律原则(尤其是英美法)的不熟悉。现代法律原则都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
加分!:wdb10:

Holmes : 2010-10-23#30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太感谢Jason了!看了讹传之六,赶紧去查了政府官方信息(居然以前就从来没想过要去查证-_-!),买房16个月以后(规定要18个月内),,抓紧时间申请退税,好多钱啊。。。。
:wdb1::wdb1::wdb1::wdb6::wdb6::wdb6::wdb6::wdb6:
你是什么情况可以退税呀?加分!

Holmes : 2010-10-23#30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就是带5个亿加元现金,只要如实申报也可以带进来存进银行。

燕窝是否准许入境,我估计多半是可以,但是如果我携带燕窝入境,我一定会告诉海关。
:wdb10:

Holmes : 2010-10-23#305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五名 承前贴

“说了半天,难道‘教育基金’跟RESP不是一回事儿吗?RESP能节税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合同式投资产品呢?……

上面这些问题是我经常被有孩子的朋友问到的。

“教育基金”,RESP ,这两个词是有孩子的移民在到达加拿大以后很快就会听到的,或者说很快就会有人向你推销这个东西。从经验来看,多数买了和还没买“教育基金”的朋友其实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教育基金”是怎么回事儿,RESP 是怎么回事儿,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为了同样的目的除了“教育基金”还有没有其他选择等等问题。

首先,‘教育基金’跟RESP的确不是一回事儿。RESP是政府给有孩子的居民提供的一种福利项目,通常所说的RESP指的是RESP帐户,RESP帐户是一种注册投资帐户,用于储蓄和投资积累供孩子受高等教育的经费;而‘教育基金’只是可以在RESP里使用的无数种投资工具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如果你利用RESP为孩子做教育储蓄投资,‘教育基金’是一种可供你选择的投资工具,但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

我们先看RESP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 (RESPs),是为子女或孙子女将来支付高等教育费用而设立的延税储蓄计划。

这个储蓄计划的好处主要在于通过延迟纳税和转移纳税义务人来节税。但是不同于RRSPs的是,你存进RESPs的钱是税后的(你存进RRSPs的钱是税前的),只是RESPs里面的钱所产生的收益不用你每年交税,那么没有交给政府的税就相当于政府给你的一笔无息贷款,这笔无息贷款在计划里继续为你利滚利,等到计划的受益人也就是你的子女或孙子女进了合资格的大学,从计划里拿出钱支付学费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要为这些支付出去的钱交税。你的家庭由此获得好处的假设前提是:在受益人将来从计划里取用资金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的税率级别比贡献人也就是父母或祖父母现在的税率级别低,那么他(或她或他们)将来就可能只交很少的税。理论上,这是一种意在省税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重分,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少交点税,收入较高的家庭成员把一部份收入分到收入较低的家庭成员名下。那么对于原本低收入的家庭来说,这种延税的好处可能并不明显,如果你的孩子是赚钱天才而你又没有注意到的的话,那你的孩子将来可能反倒要交更多的税。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的名字叫做Bill Gates, 或者Jobs, Bell什么的话,你最好不要给他存这个钱。

RRSPs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加拿大政府为鼓励投资RESPs而提供一个叫做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sCESGs)奖励。在孩子年满18岁以前,你每年往RESPs存入的头500元,政府再帮你多存入:

最多2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低于40,970元;
最多15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介于40,970元与81,941元之间;
最多1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大于81,941元。

如果你存入的多于500元,那么政府为你多存入的另外2000元再帮你多存最多400元。

政府给每个孩子的CESGs是终生最多7200元。

注意,如果你是在能拿最多CESGs的税率级别,那么这个计划对你来说可能起不到什么省税的作用,因为你的孩子将来上大学的时候随便做点什么就可能比你现在挣得多,当然税率级别就可能比你现在的高。

每个受益人终生可以接受的RESPs是最多50,000元,你在一个日历年里为每个受益人存的RESPs金额限制现已取消。RESPs多多可以连续存21年,自其建立开始最长到25年头上必须把资金取出。

如果,RESPs已经存在超过10年,你的孩子年满21岁了,却决定加入摇滚乐队而不去上大学,那你会有一点损失,你只能从RESPs里面取出本金部分而不用补税。这种情况下你还有一个选择,你可以把最多50000元的RESPs收入转入你的RRSPs继续把税延下去,当然前提是到时候你有未使用的RRSPs额度。其余未能转入RRSPs的延税收入怎么办?对不起,按你的标准税率交税,另加20%的罚税。

如果你有多个孩子,你最好给所有的孩子设立一个家庭RRSPs计划,这样最终只要有一个孩子按照你的愿望上了大学,这个孩子就可以取用所有的钱,当然他/她可能要替去玩摇滚的兄弟姐妹们多交点税。

不是所有的投资工具都可以放进RESP帐户,但是你还是有无数的选择,你可以根据孩子将来上学的花费目标、孩子的年龄、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己的投资知识和经验等来决定资产配置比例,然后你可以选择不同提供商的提供的收入、成长与收入、成长等类别的投资产品来配置你的投资组合。你可以选择的投资范围很宽,从最安全保守的货币市场基金、政府债券,到较为进取的股票类投资都有。这跟你的其他投资帐户,比如非注册帐户、RRSPsTFSA等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而“教育基金”,只是能够放进RESP里的无数种投资产品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所谓“教育基金”,就是Scholarship Trusts,是由几个非盈利机构提供的,比如HeritageC.S.T.等,这种产品专用于RESP。与其他投资产品不同的是,“教育基金”是一种合同式产品,你买它买的是一张合同,在合同里约定好你或者用一大笔钱,或者每月,或者每年为期,连续若干期交钱,并且还要交开户费和成员费,等到你的孩子到年龄上大学的时候,孩子可以开始领钱,能领多少钱取决于到时候的投资收益。“教育基金”用你的钱所做的投资通常比较保守,大部分投在债券等固定收入证券。如果你把合同履行到底,并且你的孩子上了大学,通常成员费可以退回;但是如果你中途终止合同,那么可能你不仅会损失掉投资盈利部分,拿回本金时还要扣除成员费。


我曾经仔细想过“教育基金”这种产品的优点,我想出来两个:

“教育基金”的第一个优点是,在这个同时为很多人家的孩子投资的基金里,总有一些孩子最终是不上大学的,那么这些不上大学的孩子的家长为他们所做的投资的盈利,最后就归了其他上大学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保证能上大学,那么就可以分得一份这样额外的盈利。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缺点,如果你的孩子上不了大学,那么你的投资盈利的可能会归别人家上大学的孩子,你只能拿回你的本金。

“教育基金”的第二个优点是,如果你知道你必须给你的孩子储蓄教育经费,但是你又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如果每人管着你你就不会坚持每月给孩子存钱,那么用“教育基金”做RESP 投资工具会对你有所帮助,你买了这个合同后,如果你不每月按时交钱你就是违约,违约你要有损失的,这样就相当于外加给你一个纪律,你必须每月按时给孩子存钱,否则罚你,这样孩子上学的钱就可能有保证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够自律的人,你用传统的投资工具在RESP 里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会更有灵活余地,你可以计划自己的资产配置,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选择自己了解的投资工具。

你也不应该抱怨你的“教育基金”经纪当初没有告诉你其实你在RESP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就像你去丰田买车,你不能苛求丰田的销售员告诉你除了丰田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人家除了告诉你丰田的好处之外,也没有义务告诉你丰田跟本田比有什么缺点。因为人家是丰田的推销员,不是你的私人汽车顾问,尽管他/她的名片上的称号可能是“购车顾问”。

健康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家庭医生,法律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律师,

财务方面有问题要咨询你的财务顾问。

但是问题是,一个人是推销员还是专业顾问并不是从名片上的称号来看的。
令人敬佩!:wdb37:

Holmes : 2010-10-23#30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几个问题可不傻,问得非常好。

你不仅可以给你的子女开RESP帐户,你也可以给你的孙子女开,也可以给你的侄子女或外甥子女开,你还可以给我们家的孩子开。

你同时给多少个孩子开多少个RESP帐户都可以。

如果你给同一家的几个互为兄弟姐妹关系(血亲或收养都行)的孩子开RESP帐户,最好建立一个家庭计划。比如你要是给我们家的三个孩子建立一个RESP家庭计划,给他们投资15万,假如老二不好好学习,将来上不了大学,老大和老三就高兴了,只要他们上大学,老三的那份钱连本带利就都由他们俩瓜分了。

家庭计划的好处是,你不会因为有的孩子没上大学而被迫把给他/她的那份钱拿回来还被罚税;另一个好处是在兄弟姐妹中还制造了一点激励上进的竞争。
太精辟了!:wdb45:

Holmes : 2010-10-23#30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不需要怎样呀。谁规定RESP的受益人必须上加拿大的大学来着?这又是讹传。实际上,按照RESP合资格中学后教育的定义,别说是美国的大学,连中国的大学、爪哇国的大学都可能合资格。
:wdb10:

Holmes : 2010-10-23#308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四名:税务居民与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这可算得上是个大讹传了。[/FONT]

[FONT=宋体]相信这个坛子里没有哪位朋友没有听说过这两个汉语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居民,非税务居民。[/FONT]

[FONT=宋体]根据以往跟朋友聊天的经验,我认为每[/FONT]100[FONT=宋体]位朋友里至少有[/FONT]99[FONT=宋体]位,当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说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会按照汉语的理解习惯,很自然地把这两个概念分别理解为:[/FONT]

[FONT=宋体]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没有纳税义务的居民。[/FONT]

[FONT=宋体]这个错误理解是很自然发生的。[/FONT]

[FONT=宋体]首先,你会把“居民”二字与你的“永久居民”身份里面的“居民”二字相混淆,这已经是一个大错误。[/FONT]

[FONT=宋体]然后,当你用你的潜意识分析语法的时候,你知道这两个词组里的名词主体都是“居民”,而“税务居民”里面的“税务”二字显然是“居民”的定语;然后你再看“非税务居民”,“居民”前面似乎有两个定语,一个是“非”,一个是“税务”,这时你有两个选择:认为首先“税务”是“居民”的定语,“税务居民”是一个名词词组主体,然后“非”是“税务居民”的定语;另一个选择是认为“非税务”一起是“居民”的定语,而“非”是“税务”的否定性副词。我不知道从小说广东话的朋友会怎么理解,但我确定,如果你是从小说普通话的,你多半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你的语言习惯选择后者。[/FONT]

[FONT=宋体]好,我们把这个语法理解放进脑子里,再来读一遍这两个词组:[/FONT]

[FONT=宋体]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非税务[/FONT]----[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现在,如果你不去看官方文件原文的话,你会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FONT]

[FONT=宋体]显然是:[/FONT]

[FONT=宋体]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不需要缴税的居民。[/FONT]

[FONT=宋体]第一次告诉你这两个概念的朋友多半也是这么给你解释的,然后你又会照这个理解把这两个概念告诉后来的朋友。[/FONT]

[FONT=宋体]这就是典型的以讹传讹。[/FONT]

[FONT=宋体]惭愧,最初我自己就是这么从我的那位非常非常热情耐心的银行客户经理(没有责备的意思,我至今仍然很感激这位经理给我的帮助)那里听来的,然后也这么传给过其他朋友。[/FONT]

[FONT=宋体]在此再次向从我这里听到过讹传的朋友致歉。[/FONT]

[FONT=宋体]我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对于从中国移民来加拿大的朋友们来说,这两个概念极为重要,讹传所造成的错误理解会导致这些朋友做出一系列错误的举动和决定。[/FONT]

[FONT=宋体]那么这个讹传是从什么时候,从哪儿开始的呢?我没有考证过年代,但是我确定,这又是起源于蹩脚的英译汉。[/FONT]

[FONT=宋体]这两个概念的英文原文是这样的:[/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在官方文件里,有时候用一种更完整的表达:[/FONT]

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Non-resident of Canada for income tax purpose.

[FONT=宋体]简便起见,我们就用前一种表达来做分析吧。[/FONT]

[FONT=宋体]其实[/FONT]ESL[FONT=宋体]二级的同学就已经可以翻着字典翻译了。[/FONT]

[FONT=宋体]可能朋友们会有不同的翻译表达,但是我确定,如果你把[/FONT]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和[/FONT]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FONT=宋体]放在一起翻译成“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的话,你的中学英语老师不会表扬你的。[/FONT]

[FONT=宋体]还是我来做义工翻译一下吧,不一定是最好的翻译,但是我确定我的这种翻译法不会造成误解:[/FONT]

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居民[/FONT]

Non-resident for tax purpose.
[FONT=宋体]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在加拿大税务局的文件里,还经常把这两个概念简化成[/FONT]

Resident[FONT=宋体],与[/FONT]Non-resident

[FONT=宋体]用汉语普通话来表达就是:[/FONT]

[FONT=宋体]居民[/FONT][FONT=宋体]与[/FONT][FONT=宋体]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如果你对讹传的那两个词组的理解像讹传的那样的话,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在加拿大税务局的词典里,其实根本就没有“税务居民”,也没有“非税务居民”,而只有“居民”与“非居民”。[/FONT]

[FONT=宋体]有朋友问了:这两个说法有很大的差别吗?[/FONT]

[FONT=宋体]当然,差别大了去了。[/FONT]

[FONT=宋体](未完待续)[/FONT]
:wdb45:

Holmes : 2010-10-23#30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帖,好帖。

这些资料信息,很多人可能是花了几百甚至几千加币去咨询会计师,律师都得不到正确答案呢。:wdb20::wdb9::wdb17:
支持!加分!

Holmes : 2010-10-23#31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当然也是自己交了,因为两国的养老和失业保险金都不用交税,所以我特别说了是应税收入,也就是扣除了养老和失业保险后的收入,安省号称是免费医疗,但实际上应税收入20000以上就要交钱了,而且不能抵税,像举例的每月2500应税,每年报税时就要上缴health premium300元,要知道这里看病药费是自己付的,国内有医保是可以买药的,而且没用的话还在你自己可户口。我去年今年都有回国,每星期也经常打电话回家的,绝对与时俱进,买回家吃的用不了很多钱,但是这里的车保险,地税,房屋保险,甚至水电煤气电话上网,总是一座大山,没法移动,一定要交的,而且都比国内要贵得多。万一车子房子有什么问题,如果只要500以下的你已经要偷着乐了,这里涉及人工的东西都相当贵。出去吃饭也是这边贵,以前我们在深圳三个人出去吃饭都是一两百就搞定了,这里在外面吃个好点的碟头饭两个人也连税连小费要二十多元。
支持!加分!

Holmes : 2010-10-23#31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居民,一直很迷糊,因?自己肯定不?跑?跑去的。。。
帐滓的一?夫妻,每年在呃彦住最多5?月,不??,只保住pr卡。。。
是的。好象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多了。加分!

Holmes : 2010-10-23#31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就业保险是你自己买的保险,其赔付跟你有多少钱无关。

儿童福利金是给低收入家庭的,只跟家庭收入有关。

学生贷款会跟你的净资产额有关,

但是,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如果你本来有钱,你会为了拿学生贷款而隐瞒自己有钱的事实吗?要知道政府的学生贷款是用纳税人的钱去帮助那些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的学生,如果你有钱,为什么要去跟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争这份宝贵的资源呢?
支持!

Holmes : 2010-10-23#31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这次来你并没有打算在加拿大定居下来,你就还不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开银行账户的时候应该告诉银行你还是非居民,要开非居民账户,等你来定居的时候再把账户改成居民账户。

在你自己定居加拿大以前,你在中国的收入都不用向加拿大纳税,这跟你往加拿大汇不汇钱没有关系,只跟你的居住状态有关。
说得很精彩!

Holmes : 2010-10-23#31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得不说,Jason太强了

做学问并不难,难就难在把学问能说给他人听得懂。
支持!加分!

Holmes : 2010-10-23#31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税务居民的问题,我仔细研究过CRA的bulletin,看完感觉他说了跟没说一样。在这里大家也就是学术讨论一下,实践中这个判断标准就象是CRA手上的一根橡皮筋,松紧都由他。也看过几个打到法院的判例,还是不明确。

最稳妥的办法是填表让CRA来做个determination,就有依据了。
加分!有同感!

Holmes : 2010-10-23#316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FONT]




[FONT=宋体]这个讹传的危害是可以用金钱来计量的。[/FONT]

[FONT=宋体]我曾经掰着手指头把身边熟悉的朋友白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而依法并不应该交的税款粗略加了一下,那已经是一个[/FONT]7[FONT=宋体]位数。这不仅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这些年来,我们的空中飞人们误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有多少啊?[/FONT]

[FONT=宋体]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这也是我一来加拿大就听来的讹传,而且这讹传还来自于与某“著名税务专家”的一对一面晤。后来认识的这种飞来飞去的朋友又无一例外地在给加拿大报税,所以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种说法和做法的正确性。[/FONT]

[FONT=宋体]直到[/FONT]2008[FONT=宋体]年的某一天,一位刚刚从国内回来的好友叫我去家里吃饺子,酒足饭饱后好友拿出一封从加拿大税务局来的信请我帮忙给翻译一下,那信的内容着实令我大吃一惊,大致意思是这样的:[/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判断,自[/FONT]2004[FONT=宋体]年至今,你属于非居民,在此期间你没有义务为你的外国收入向加拿大缴税,因此我们把你自[/FONT]2004[FONT=宋体]年至[/FONT]2007[FONT=宋体]年所申报的收入税做了[/FONT]reverse[FONT=宋体],应退税款将直接存入你的银行账户[/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事件使我对那个人人都那么说的说法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于是我才花了一些时间去读关于税务意义上的居民与非居民判断的官方文件。自己研究过之后才发现,那个说法居然是个大大的讹传,而这个讹传竟然给这么多中国移民家庭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FONT]

[FONT=宋体]我那位好友的家庭状况很典型:全家[/FONT]2004[FONT=宋体]年登陆加拿大,太太和一个儿子定居下来,好友给家人买了房子,买了车,安排好生活就飞回中国继续那里的生意,每年回温哥华看家人几次,每年累计也就是住[/FONT]2-3[FONT=宋体]个月,直到去年枫叶卡快到期的时候,才过来打算一口气住上两年换了枫叶卡再走。当年一登陆,便认识了一位“税务[/FONT]+[FONT=宋体]会计[/FONT]+[FONT=宋体]理财专家”,就是这位“专家”,不仅帮他家“免费”报税,还帮他家申请这个,申请那个,买这个,买那个[/FONT][FONT=宋体]。后来好友知道了,他在“专家”的热心“帮助”下,不仅在税务方面犯了这么大个错误,别的事上面也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比如好友第一次登陆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定居下来,那么他的医疗卡根本就不应该申请,他每年住不够[/FONT]6[FONT=宋体]个月,根本就没有资格加入省政府医疗报险,以至于后来被医疗保险局审计,白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FONT]

[FONT=宋体]再后来,我又见到第二封、第三封[/FONT]……[FONT=宋体]跟上面说的类似的信。[/FONT]

[FONT=宋体]至于为什么[/FONT][FONT=宋体]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也不一定要报税,在上一个帖子里已经说的够清楚了,这里就不再罗嗦[/FONT]

[FONT=宋体]如果你说你没听说过谁家收到过那样的信,问问[/FONT][FONT=宋体]论坛里那位很多朋友都认识的孺子牛大姐吧,她家就收到过那封信。[/FONT]
收益非浅啊!

Holmes : 2010-10-23#31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里确认:"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本人就是在2009 年发现此讹传(太太和孩子在加拿大,本人来回飞),就开始申请非税居民的确认,2010年1月得到"non resident"-非税居民的书面确认。对于前几年的报税做了个Re-Assessment, 退回了前几年的“报税退税”(约CAD325),了结此事。

由于家庭成员少了一个税务居民,需要重新计算今后的CCTB和HST退税。


由于本人没有在加拿大累计住满2年,今年的PR Card Renew就用Option 2来申请,本人在加拿大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国分公司上班(工资/福利在中国发放,税在中国交)- 所以是加拿大的非税居民。现在换发枫叶卡的申请在process中,不知道会不会批准。。。
等待下文!加分!

Holmes : 2010-10-23#31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篇文章作者是个猪头,
你为什么这么说人家呢?:wdb2::wdb2::wdb2::wdb2::wdb2:

Holmes : 2010-10-23#31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这两天直打喷涕,原来是JASON在唠叨我呢。是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我和孩子在加拿大,先生在中国。当初他被税务局认定为非税务居民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咨询了JASON才放弃了继续提醒税务局的打算,狂喜。

现在还有一个操作上的问题要咨询JASON,有不少朋友问我,她们的家庭情况和我类似,以前也为身在中国的老公报了税,现在认为他应该是非税务居民。现在是直接停止报税,还是先告知税务局呢?
好帖! 加分!

Holmes : 2010-10-23#32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实在看不下去了,再插句嘴。楼上LG在国内的几位同学,判断你们LG是否是税务居民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你的家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就好使的。CRA列出了那么多条,还都说得模棱两可。即使都是LG在国内,每家情况也有不同,在加有无LG名下的房产,是否依赖LG的收入在加生活,乃至LG在加有没有投资收入等等等等。

这个问题判断不好会有财务和法律上的后果,大家与其在这里问,不如给CRA打电话。我有朋友问我这类问题,我从来不会草率下结论,否则是对人家不负责。最好是填写那个确认非税务居民的表由CRA做个书面结论。
说得有理! 加分!

Holmes : 2010-10-23#32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来看去,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填写NR74表,看CRA的意见。基于真实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以后麻烦的几率应该很小。
提醒一下,现在的情况可能和几年前有所变化。可能是因为现在过来的移民,两地分居的很多,CRA的判断尺度也会有所变化。个人意见而已。
支持! 加分!

唐人Jason : 2010-10-24#322
十大讹传之第一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一名:海外资产申报[/FONT]


[FONT=宋体]十大讹传的第一把交椅上坐的是个什么怪物,我就是不说,很多朋友也已经知道了。[/FONT]

[FONT=宋体]不再罗嗦,那个老贴里已经讨论得够细了:[/FONT]

[FONT=宋体]关于“[/FONT][FONT=宋体]海外资产申报”[/FONT][FONT=宋体],你真的弄明白了吗?[/FONT]


第21页,新增第十一大讹传。

小富即安 : 2010-10-24#32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顶!

jlmm : 2010-10-29#32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1. 关于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和非居民,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家新移民登录了,丈夫不准备常住,所以除了枫叶卡,工卡,医疗卡什么都不办理。就直接不用报丈夫的税了呢?
2. 按照你上面所说,如果丈夫一年只在这边住2个月,房子、车、银行帐号都是妻子名字的。那他是否可以直接不报税呢?如果以前已经报税了,如何停止呢?是否要向税局申报停止报税,还是直接不再报呢?
3. 如果丈夫是非税务意义的居民,当妻子和孩子都在这边生活,那丈夫汇给妻子的钱要报妻子的收入吗?
4. 妻子没有收入,但是在加拿大生活,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但是丈夫是非居民,会会被认为丈夫的所有收入都被视为有一半是妻子的收入而被要求报税呢?
谢谢了!可能问的比较嗦,请见谅!

唐人Jason : 2010-10-30#32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1. 关于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和非居民,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家新移民登录了,丈夫不准备常住,所以除了枫叶卡,工卡,医疗卡什么都不办理。就直接不用报丈夫的税了呢?
2. 按照你上面所说,如果丈夫一年只在这边住2个月,房子、车、银行帐号都是妻子名字的。那他是否可以直接不报税呢?如果以前已经报税了,如何停止呢?是否要向税局申报停止报税,还是直接不再报呢?
3. 如果丈夫是非税务意义的居民,当妻子和孩子都在这边生活,那丈夫汇给妻子的钱要报妻子的收入吗?
4. 妻子没有收入,但是在加拿大生活,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但是丈夫是非居民,会会被认为丈夫的所有收入都被视为有一半是妻子的收入而被要求报税呢?
谢谢了!可能问的比较嗦,请见谅!

1. “因为什么卡都没有办,所以不用报税。”这个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前面已经介绍清楚了,你对加拿大纳税义务是由你的居住状态,即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来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你办了或没办什么卡来决定。

2. 无论财产记在谁名下,只要先生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他就没有义务为他在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确定自己是非居民而以前错误地报了税,给税务局写信说明情况他们会给你做相应的处理,既然是非居民,不仅以前不该报税,今后当然也不该报。

3. 无论先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先生给太太的钱都不属于太太的应纳税收入,而且加拿大没有赠与税。

4. 谁的收入就是谁的收入,先生的收入不会被“当”成妻子的收入。夫妻之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一方名下的收入会被视作另一方的收入,比如,太太是居民,先生是非居民,太太把自己的钱送给了先生,先生拿这笔钱在中国炒股票赚了钱,虽然本金已经属于先生,赚的钱也属于先生,但是这赚了的钱将全部被算作太太的收入由太太在加拿大报税。

不用客气!

ajiao : 2010-10-30#32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这个地产交易税是不是那种买家根据房价缴的税?豁免是哪年生效的?07年9月买房时问过说没有这个说法

唐人Jason : 2010-10-31#32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这个地产交易税是不是那种买家根据房价缴的税?豁免是哪年生效的?07年9月买房时问过说没有这个说法

问的是谁?

如果是你的经纪,下次买卖房子不要再用这个人,这个经纪不合格。

如果是你的律师或公证人,并且你满足获得豁免的所有条件,那么找他/她索赔。

liuropot : 2010-10-31#32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十大讹传之第六名:第一次买房子免房地产交易税
  这个讹传的误导后果似乎没有其他讹传那么严重,但是这个说法是对政府政策误解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你会明白关于政策的东西自己去看文件原文是多么必要。
  在BC 省,房地产交易是要缴纳房地产交易税的,但是按照一个叫做First Time Home Buyer’s Program的政策,在你的情况和你买的房子的情况满足一定条件时,这个房地产交易税是可以获全部或部分豁免的。
  获得全部豁免的条件是:
  1. 房子的公平市场价值不高于$425,000。
  2. 土地不大于0.5公顷。
  3. 这个房子将只被用作你的主居所。
  4. 你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
  5. 在这个房产登记前你已经在BC省连续住够12个月,或在过去6年内报过2次税。
  6.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
  7. 你还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个免税政策。
  你看,所有这7个条件里面没有一个是你第一次买房子,与此沾边的只有第6条:你在过去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
  有朋友问了,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跟从来没有买过房子有什么区别?
  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不等于从来没有买过房子。比如,你以前可能买过10个房子,但是其中6个是用作出租,3个用作度假屋,1个空关在那里,都不是你的主居所,那么,尽管你已经买过10个房子,但你仍然是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
  而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也不等于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比如,在你结婚前你的男朋友已经拥有一套房子,结婚后这套房子成为你们的家,并且你亲爱的老公还把房产证上加上了你的名字。那么,尽管你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但是你还是已经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
  买房子的时候,你的律师或公证人如果是说中国话的,可能会用中国话问你:
  “请问你是不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买房?”
  现在你知道了,这是一句完全改变了原意的由英文翻译来的汉语表达,也是加拿大华人圈子里使用的无数不准确汉语表达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抵税”(税前列支的费用只能用来抵应纳税收入,而不能用来抵应缴税款)、“讲英文”(这个我什么时候听着了都觉得别扭,你用嘴说的那叫英语,你写的那才叫英文呢)什么的。有些讹传,便是起源于这种蹩脚翻译。
  那个问句的准确汉语表达应该是:
  请问,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球的任何地方,有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
  十大讹传之第五名:“教育基金”跟RESP是一回事儿
  “请问,你们那里卖教育基金吗?”
  “对不起,我们不卖教育基金,但是你可以在我们这里开RESP 帐户,而且是免费的。”
  “请问,可以在你们这里买RESP吗?”
  “不好意思,不可以,而且我保证你在哪里也买不到RESP ,因为RESP根本就不是个商品。我想你所需要的是开RESP 帐户,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帮你,而且是免费的。”
  “Jason ,你说我要不要给我的孩子们买教育基金呢?”
  “你需要利用RESP 为你的孩子们做教育储蓄,但是‘教育基金’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
  “Jason,他们说买教育基金每年保证有20%的回报,是真的吗?”
  “这当然不是真的,我保证没有一个‘教育基金’曾经做过这样的保证。但是如果你为孩子开立RESP 帐户,在有限的年头里,你每年往帐户里存入的钱不少于2500元的话,政府每年会奖励你最多600元。”
  “这么说用RESP给孩子上学存钱的好处就是每年能从政府那里拿500块钱了?”
  “这是RESP的好处之一,但并不是最大好处。RESP 的最大好处是节税。”
  “Jason,他们说RESP是骗人的,是这样吗?”
  “RESP是政府设立的一种福利计划,怎么可能是骗人的呢?我想你要说的是‘教育基金’,而不是RESP,即便是‘教育基金’,也绝对不能说它是骗人的。但是,由于‘教育基金’是一种合同式投资产品,你对合同的理解不完整或者你从他人那里所接受的信息不完整,都有可能导致你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
  “说了半天,难道‘教育基金’跟RESP不是一回事儿吗?RESP能节税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合同式投资产品呢?……”
  “说了半天,难道‘教育基金’跟RESP不是一回事儿吗?RESP能节税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合同式投资产品呢?……”
  上面这些问题是我经常被有孩子的朋友问到的。
  “教育基金”,RESP ,这两个词是有孩子的移民在到达加拿大以后很快就会听到的,或者说很快就会有人向你推销这个东西。从经验来看,多数买了和还没买“教育基金”的朋友其实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教育基金”是怎么回事儿,RESP 是怎么回事儿,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为了同样的目的除了“教育基金”还有没有其他选择等等问题。
  首先,‘教育基金’跟RESP的确不是一回事儿。RESP是政府给有孩子的居民提供的一种福利项目,通常所说的RESP指的是RESP帐户,RESP帐户是一种注册投资帐户,用于储蓄和投资积累供孩子受高等教育的经费;而‘教育基金’只是可以在RESP里使用的无数种投资工具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如果你利用RESP为孩子做教育储蓄投资,‘教育基金’是一种可供你选择的投资工具,但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
  我们先看RESP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 (RESPs),是为子女或孙子女将来支付高等教育费用而设立的延税储蓄计划。
  这个储蓄计划的好处主要在于通过延迟纳税和转移纳税义务人来节税。但是不同于RRSPs的是,你存进RESPs的钱是税后的(你存进RRSPs的钱是税前的),只是RESPs里面的钱所产生的收益不用你每年交税,那么没有交给政府的税就相当于政府给你的一笔无息贷款,这笔无息贷款在计划里继续为你利滚利,等到计划的受益人也就是你的子女或孙子女进了合资格的大学,从计划里拿出钱支付学费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要为这些支付出去的钱交税。你的家庭由此获得好处的假设前提是:在受益人将来从计划里取用资金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的税率级别比贡献人也就是父母或祖父母现在的税率级别低,那么他(或她或他们)将来就可能只交很少的税。理论上,这是一种意在省税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重分,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少交点税,收入较高的家庭成员把一部份收入分到收入较低的家庭成员名下。那么对于原本低收入的家庭来说,这种延税的好处可能并不明显,如果你的孩子是赚钱天才而你又没有注意到的的话,那你的孩子将来可能反倒要交更多的税。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的名字叫做Bill Gates, 或者Jobs, Bell什么的话,你最好不要给他存这个钱。
  RRSPs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加拿大政府为鼓励投资RESPs而提供一个叫做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s(CESGs)奖励。在孩子年满18岁以前,你每年往RESPs存入的头500元,政府再帮你多存入:
  最多2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低于40,970元;
  最多15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介于40,970元与81,941元之间;
  最多1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大于81,941元。
  如果你存入的多于500元,那么政府为你多存入的另外2000元再帮你多存最多400元。
  政府给每个孩子的CESGs是终生最多7200元。
  注意,如果你是在能拿最多CESGs的税率级别,那么这个计划对你来说可能起不到什么省税的作用,因为你的孩子将来上大学的时候随便做点什么就可能比你现在挣得多,当然税率级别就可能比你现在的高。
  每个受益人终生可以接受的RESPs是最多50,000元,你在一个日历年里为每个受益人存的RESPs金额限制现已取消。RESPs多多可以连续存21年,自其建立开始最长到25年头上必须把资金取出。
  如果,RESPs已经存在超过10年,你的孩子年满21岁了,却决定加入摇滚乐队而不去上大学,那你会有一点损失,你只能从RESPs里面取出本金部分而不用补税。这种情况下你还有一个选择,你可以把最多50000元的RESPs收入转入你的RRSPs继续把税延下去,当然前提是到时候你有未使用的RRSPs额度。其余未能转入RRSPs的延税收入怎么办?对不起,按你的标准税率交税,另加20%的罚税。
  如果你有多个孩子,你最好给所有的孩子设立一个家庭RRSPs计划,这样最终只要有一个孩子按照你的愿望上了大学,这个孩子就可以取用所有的钱,当然他/她可能要替去玩摇滚的兄弟姐妹们多交点税。
  不是所有的投资工具都可以放进RESP帐户,但是你还是有无数的选择,你可以根据孩子将来上学的花费目标、孩子的年龄、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己的投资知识和经验等来决定资产配置比例,然后你可以选择不同提供商的提供的收入、成长与收入、成长等类别的投资产品来配置你的投资组合。你可以选择的投资范围很宽,从最安全保守的货币市场基金、政府债券,到较为进取的股票类投资都有。这跟你的其他投资帐户,比如非注册帐户、RRSPs、TFSA等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而“教育基金”,只是能够放进RESP里的无数种投资产品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所谓“教育基金”,就是Scholarship Trusts,是由几个非盈利机构提供的,比如Heritage、C.S.T.等,这种产品专用于RESP。与其他投资产品不同的是,“教育基金”是一种合同式产品,你买它买的是一张合同,在合同里约定好你或者用一大笔钱,或者每月,或者每年为期,连续若干期交钱,并且还要交开户费和成员费,等到你的孩子到年龄上大学的时候,孩子可以开始领钱,能领多少钱取决于到时候的投资收益。“教育基金”用你的钱所做的投资通常比较保守,大部分投在债券等固定收入证券。如果你把合同履行到底,并且你的孩子上了大学,通常成员费可以退回;但是如果你中途终止合同,那么可能你不仅会损失掉投资盈利部分,拿回本金时还要扣除成员费。
  我曾经仔细想过“教育基金”这种产品的优点,我想出来两个:
  “教育基金”的第一个优点是,在这个同时为很多人家的孩子投资的基金里,总有一些孩子最终是不上大学的,那么这些不上大学的孩子的家长为他们所做的投资的盈利,最后就归了其他上大学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保证能上大学,那么就可以分得一份这样额外的盈利。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缺点,如果你的孩子上不了大学,那么你的投资盈利的可能会归别人家上大学的孩子,你只能拿回你的本金。
  “教育基金”的第二个优点是,如果你知道你必须给你的孩子储蓄教育经费,但是你又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如果每人管着你你就不会坚持每月给孩子存钱,那么用“教育基金”做RESP 投资工具会对你有所帮助,你买了这个合同后,如果你不每月按时交钱你就是违约,违约你要有损失的,这样就相当于外加给你一个纪律,你必须每月按时给孩子存钱,否则罚你,这样孩子上学的钱就可能有保证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够自律的人,你用传统的投资工具在RESP 里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会更有灵活余地,你可以计划自己的资产配置,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选择自己了解的投资工具。
  你也不应该抱怨你的“教育基金”经纪当初没有告诉你其实你在RESP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就像你去丰田买车,你不能苛求丰田的销售员告诉你除了丰田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人家除了告诉你丰田的好处之外,也没有义务告诉你丰田跟本田比有什么缺点。因为人家是丰田的推销员,不是你的私人汽车顾问,尽管他/她的名片上的称号可能是“购车顾问”。
  健康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家庭医生,法律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律师, 财务方面有问题要咨询你的财务顾问。
  但是问题是,一个人是推销员还是专业顾问并不是从名片上的称号来看的。

xh_zhjj : 2010-11-01#32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1. “因为什么卡都没有办,所以不用报税。”这个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前面已经介绍清楚了,你对加拿大纳税义务是由你的居住状态,即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来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你办了或没办什么卡来决定。

2. 无论财产记在谁名下,只要先生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他就没有义务为他在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确定自己是非居民而以前错误地报了税,给税务局写信说明情况他们会给你做相应的处理,既然是非居民,不仅以前不该报税,今后当然也不该报。

3. 无论先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先生给太太的钱都不属于太太的应纳税收入,而且加拿大没有赠与税。

4. 谁的收入就是谁的收入,先生的收入不会被“当”成妻子的收入。夫妻之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一方名下的收入会被视作另一方的收入,比如,太太是居民,先生是非居民,太太把自己的钱送给了先生,先生拿这笔钱在中国炒股票赚了钱,虽然本金已经属于先生,赚的钱也属于先生,但是这赚了的钱将全部被算作太太的收入由太太在加拿大报税。

不用客气!

请问Jason, 如果先生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而太太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那太太在报税时,要不要在T1表的第一页填上先生在国内的收入呢?谢谢!

问长问短 : 2010-11-01#33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用visitor visa来加拿大的人,又没住够183天,是不是就是非居民.谢谢.

吕洞宾 : 2010-11-02#33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样有用的帖子应该经常顶顶!

jlmm : 2010-11-02#33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LZ!

唐人Jason : 2010-11-04#33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 如果先生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而太太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那太太在报税时,要不要在T1表的第一页填上先生在国内的收入呢?谢谢!

T1第1页上问的配偶收入应该是配偶的净应纳税收入。如果配偶是非居民,那么他自加拿大以外获得的收入并不计入他对加拿大的应纳税收入。

(以上并非专业税务意见,建议咨询专业税务顾问)

唐人Jason : 2010-11-04#33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用visitor visa来加拿大的人,又没住够183天,是不是就是非居民.谢谢.

判断一个人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必须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必须看这个人的居住状态全貌,进入加拿大时持有的证件(签证)和一年内的居住天数只是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的两个而已,单凭这两点无法看到全貌,所以无从判断。

建议填NR74寄给税务局请他们帮助判断。

loumbsoc : 2010-11-04#33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T1第1页上问的配偶收入应该是配偶的净应纳税收入。如果配偶是非居民,那么他自加拿大以外获得的收入并不计入他对加拿大的应纳税收入。

(以上并非专业税务意见,建议咨询专业税务顾问)

Sorry, Jason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income figure (the husband, non resident, non Canadian Source income) that wife plug into her T1 (1st page) form 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er CCTB and other benefits (with combination of his & her net income).

Since that lady tick the marital status with "married" not "single" or whatever, so, CRA will have to know the whole family's "income level", which is main criteria that CRA make the calculation for her CCTB and other benefits etc.

If the husband is non resident (only has non Canadian source Income), his taxable income (Canadian Source income) is Nil (0), and in another word he shall not file his return.

please refer to attached guide and form.

correct me if i am wrong.

附件


xh_zhjj : 2010-11-04#33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T1第1页上问的配偶收入应该是配偶的净应纳税收入。如果配偶是非居民,那么他自加拿大以外获得的收入并不计入他对加拿大的应纳税收入。

(以上并非专业税务意见,建议咨询专业税务顾问)

谢谢!

xh_zhjj : 2010-11-04#33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Sorry, Jason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income figure (the husband, non resident, non Canadian Source income) that wife plug into her T1 (1st page) form 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er CCTB and other benefits (with combination of his & her net income).

Since that lady tick the marital status with "married" not "single" or whatever, so, CRA will have to know the whole family's "income level", which is main criteria that CRA make the calculation for her CCTB and other benefits etc.

If the husband is non resident (only has non Canadian source Income), his taxable income (Canadian Source income) is Nil (0), and in another word he shall not file his return.

please refer to attached guide and form.

correct me if i am wrong.

我也是这么理解的。谢谢!

游客 : 2010-11-04#33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 如果我把国内的房产卖了, 钱汇入加拿大银行帐户, 是否这笔钱要向加拿大政府交纳当年的所得税呢?

问长问短 : 2010-11-04#33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Jason.不过你不是说住在加拿大就是居民,不住在加拿大就是非居民吗?visitor只是探亲,能是居民吗?谢谢.

joehe : 2010-11-04#34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留名学习!

唐人Jason : 2010-11-05#34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Sorry, Jason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income figure (the husband, non resident, non Canadian Source income) that wife plug into her T1 (1st page) form 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er CCTB and other benefits (with combination of his & her net income).

Since that lady tick the marital status with "married" not "single" or whatever, so, CRA will have to know the whole family's "income level", which is main criteria that CRA make the calculation for her CCTB and other benefits etc.

If the husband is non resident (only has non Canadian source Income), his taxable income (Canadian Source income) is Nil (0), and in another word he shall not file his return.

please refer to attached guide and form.

correct me if i am wrong.


谢谢YJ。

其实我自己的税表也是花钱请专业人士给报的,所以我从来没有仔细看过T1的填报指引。刚才专门看了一下第1页上的配偶资料这一部分,你看那一栏要的数字是

Enter his or her net income for 2009
to claim certain credits:

这就是说填这个数字的目的是申领特定的退税或税款抵免。

指引上是这么说的:

your spouse’s or common-law partner’s net income
enter the amount from line 236 of your spouse’s or
common-law partner’s return, or the amount that it
would be if he or she filed a return. Enter this amount
even if it is zero. We use this information in calculating
the GST/HST credit and certain other credits and
benefits;

而配偶所报T1上的line236对应的是配偶对加拿大的净应纳税收入,所以如果你是非居民,并且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的话,那么即使你在中国的收入是1个亿,这个line236也是0。

并且指引上面说了,配偶的净应纳税收入就是0你也要填到你的T1上去,不可以空着。

我也是现读的指引中的那一小部分,也许还有其他解释我没有读到或者没有理解,如果哪位朋友知道更多,请不吝指正或补充。

唐人Jason : 2010-11-05#34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 如果我把国内的房产卖了, 钱汇入加拿大银行帐户, 是否这笔钱要向加拿大政府交纳当年的所得税呢?

你应否向加拿大缴税,跟你有没有往加拿大汇款毫无关系。

如果你是税务意义上的加拿大居民,那么无论你出售的房产是在中国还是在爪哇国,只要你从在这笔交易获得资本增值收入,那么其50%就要计入你当年的应纳税收入,而你要不要缴税,要缴多少税,将取决于你的应纳税收入总额、税款抵免额、未用资本损失等很多因素,要计算以后才知道。

唐人Jason : 2010-11-05#34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Jason.不过你不是说住在加拿大就是居民,不住在加拿大就是非居民吗?visitor只是探亲,能是居民吗?谢谢.

如果这位持访问签证入境者是真的访问者,并且未与加拿大建立显著居住联系,那么他/她属于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非居民如果在1年内不住够183天,那么他/她也不会被视同居民。

但是,即便是持访问签证入境者,也有可能与加拿大建立显著居住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她在1年内没住够183天,他/她也可能成为税务意义上的居民。

一个极端的例子,偷渡入境的人只要在加拿大定居下来,他/她也就成为了税务意义上的居民。

这就是为什么说不可以单从一个人持什么证件什么签证入境来判断其是否税务意义上的居民。

geliec : 2010-11-05#34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申报全球所得税,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在加拿大年收入1加币,在中国年收入1亿加币,而在中国的这1亿加币已经在中国交了所得税,这一共1亿零1加币的收入还是要在加拿大申报,但是我只需要为在加拿大这1加币的收入向加拿大政府交税?

流逝の岁月 : 2010-11-05#34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这两天直打喷涕,原来是JASON在唠叨我呢。是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我和孩子在加拿大,先生在中国。当初他被税务局认定为非税务居民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咨询了JASON才放弃了继续提醒税务局的打算,狂喜。

现在还有一个操作上的问题要咨询JASON,有不少朋友问我,她们的家庭情况和我类似,以前也为身在中国的老公报了税,现在认为他应该是非税务居民。现在是直接停止报税,还是先告知税务局呢?


你好孺子牛大姐,像我们这种新移民基本上都是老婆与孩子在这边生活读书,老公在国内奋斗以提供我们的生活费的,初来咋到都是通过中介的,什么也不明白,报税也是由中介代理了当初就界定说因为我们常住加拿大老公与我们有密切关系,所以必须报税,可我们家也是老公一年最多来这里2-3个月,房子车子都是在我和孩子名下,只是他有医疗卡及银行卡,那他能否也视作“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吗,如果不能,那他把以上二个卡注销是否明年可以界定为“非居民”吗? 如果可行,那我打算把卡注销然后再填个NR74,让税局正式界定一下
疑惑中。
谢谢能够帮助解答

heystop : 2010-11-07#34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厉害。留个记号慢慢研究
能把政策解读这么透的。一定是个生活家~

唐人Jason : 2010-11-07#34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好孺子牛大姐,像我们这种新移民基本上都是老婆与孩子在这边生活读书,老公在国内奋斗以提供我们的生活费的,初来咋到都是通过中介的,什么也不明白,报税也是由中介代理了当初就界定说因为我们常住加拿大老公与我们有密切关系,所以必须报税,可我们家也是老公一年最多来这里2-3个月,房子车子都是在我和孩子名下,只是他有医疗卡及银行卡,那他能否也视作“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吗,如果不能,那他把以上二个卡注销是否明年可以界定为“非居民”吗? 如果可行,那我打算把卡注销然后再填个NR74,让税局正式界定一下
疑惑中。
谢谢能够帮助解答

如果先生从来就没有在加拿大定居,那么他很有可能属于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但如果你请你的家人以外的人帮你做这个判断的话,这个人必须在考虑所有的因素,看过整体情况之后才能做确切的判断。

即使他是非居民,他也可以有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只不过他的银行帐户应该是非居民账户而不是居民账户,这是可以告诉银行改正过来的。

至于医疗卡,如果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打算在BC省定居的话,那么其实他根本就没有资格申请加入MSP,递交那个申请本来就是个错误。如果他每个日历年内不能在BC省居住至少6个月的话,他手里即使有医疗卡也是无效的。应该尽快打电话给MSP说明情况,把先生的名字从家庭账户里拿掉,MSP会把你们前几年多付的保费退还。

NR74建议还是填一下寄给税务局。

流逝の岁月 : 2010-11-09#34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果先生从来就没有在加拿大定居,那么他很有可能属于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但如果你请你的家人以外的人帮你做这个判断的话,这个人必须在考虑所有的因素,看过整体情况之后才能做确切的判断。

即使他是非居民,他也可以有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只不过他的银行帐户应该是非居民账户而不是居民账户,这是可以告诉银行改正过来的。

至于医疗卡,如果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打算在BC省定居的话,那么其实他根本就没有资格申请加入MSP,递交那个申请本来就是个错误。如果他每个日历年内不能在BC省居住至少6个月的话,他手里即使有医疗卡也是无效的。应该尽快打电话给MSP说明情况,把先生的名字从家庭账户里拿掉,MSP会把你们前几年多付的保费退还。

NR74建议还是填一下寄给税务局。

谢谢唐人:wdb17:
当初那些卡都是中介一手操办的,我们也不懂,包括报税也都是这样的,现在才刚弄明白。真的太感谢你了。

金色蔷薇 : 2010-11-11#34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82楼很实用 我只带衣服过海关

xh_zhjj : 2010-11-11#35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

如果被加拿大公司派去中国工作,工资还是由加拿大这边付,主要居住地是中国,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保税呢?是作为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来报加拿大的收入吗?还是作为税务居民来报呢?

xh_zhjj : 2010-11-12#35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顶一下

唐人Jason : 2010-11-13#35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Jason:

如果被加拿大公司派去中国工作,工资还是由加拿大这边付,主要居住地是中国,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保税呢?是作为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来报加拿大的收入吗?还是作为税务居民来报呢?

受雇于加拿大公司,受派遣去中国,在加拿大有工资收入,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住在中国,这4个因素还是只是“所有”因素中的4个而已,反映的只是你的居住状态图画的一个角。要让一个外人判断你的居住状态,至少你要回答NR74上的所有问题,比如你要说你是什么时候来加拿大的,什么时候去中国的,以什么身份来的,家人住在加拿大还是中国,家在加拿大还是中国,与加拿大和中国分别有哪些社会和经济联系,你主要的个人物品平时是放在加拿大还是中国......

建议填NR74寄给税务局请他们帮助判断。

xh_zhjj : 2010-11-13#35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Jason.

流逝の岁月 : 2010-11-13#35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好JASON
我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如果现在是“非税务上居民”,那么过几年后长居又该怎么算,到那时作为“税务居民”时,报税时是以那年起算吗?以前作为“非税务居民”时未曾报税的是否需要补报吗?

唐人Jason : 2010-11-14#35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你好JASON
我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如果现在是“非税务上居民”,那么过几年后长居又该怎么算,到那时作为“税务居民”时,报税时是以那年起算吗?以前作为“非税务居民”时未曾报税的是否需要补报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澄清“报税”这个概念。

如果“报税”是指向加拿大税务局缴税的话,那么即使你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也不等于你绝对对加拿大没有纳税义务,其实你仍然需要为你加拿大来源的收入向加拿大缴税,只不过不需要为你加拿大以外来源的收入对加拿大承担纳税义务而已。

如果“报税”是指tax filling,即向加拿大税务局填报税表的话,那么即使你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仍然需要填报税表;另一方面,即使你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即使你需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承担纳税义务,如果你既没有税款要缴给加拿大税务局,也没有退税要拿回来,也不想申请任何福利,那么你也不需要填报税表。

“报税” 还有可能是指: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承担纳税义务。

请问你说的“报税”是指哪个概念?

女儿要去加拿大滑雪 : 2010-11-14#35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到唐人曾拍的 鸡蛋竖起来的 照片。我试了几试,均以失败告终。但我 相信还是有人能 将鸡蛋竖起来的。

哈哈!几年前看了唐人的帖子就研究了鸡蛋立起来的问题,如果唐人所说,很快就立了好几个鸡蛋在地上,还拍了照片....

流逝の岁月 : 2010-11-14#35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澄清“报税”这个概念。

如果“报税”是指向加拿大税务局缴税的话,那么即使你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也不等于你绝对对加拿大没有纳税义务,其实你仍然需要为你加拿大来源的收入向加拿大缴税,只不过不需要为你加拿大以外来源的收入对加拿大承担纳税义务而已。

如果“报税”是指tax filling,即向加拿大税务局填报税表的话,那么即使你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仍然需要填报税表;另一方面,即使你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即使你需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承担纳税义务,如果你既没有税款要缴给加拿大税务局,也没有退税要拿回来,也不想申请任何福利,那么你也不需要填报税表。

“报税” 还有可能是指: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承担纳税义务。

请问你说的“报税”是指哪个概念?


唐人你好!
按照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讲,对于“报税”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每年一度将自己在整一年内的任何收入填入各种税务申报表,然后交给税局,税局就会通过这些表格来核定是否交税。我上个问题问的就是,当作为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就不申报了也就是不填税表了(当然前提是加拿大没有收入),那么若干年后,如果长居变为税务意义上的居民时,前几年没有填的税表是否要补上,还是“不计前嫌”从作为“居民”时开始算起。谢谢

唐人Jason : 2010-11-15#35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你好!
按照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讲,对于“报税”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每年一度将自己在整一年内的任何收入填入各种税务申报表,然后交给税局,税局就会通过这些表格来核定是否交税。我上个问题问的就是,当作为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就不申报了也就是不填税表了(当然前提是加拿大没有收入),那么若干年后,如果长居变为税务意义上的居民时,前几年没有填的税表是否要补上,还是“不计前嫌”从作为“居民”时开始算起。谢谢

如果“报税”指的就是填税表的话,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了,你是居民你也不是必须报税,你是非居民你也不是一定不需要报税。

当你是非居民的时候,你对你取自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对加拿大没有纳税义务,你这个时期的纳税义务状态不会因为你日后成为居民而改变。

希望这些概念能帮助你理解你的问题。

不客气!

流逝の岁月 : 2010-11-15#35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的耐心解答
还有个不解的问题,如果房屋的产权证只在夫妻一方的名下,那么作为出租的收入视为一方的收入呢还是夫妻双方的共同收入,我曾问过我的会计师,被告知不可视为双方的共同收入,有点疑惑。

jlmm : 2010-11-17#36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的一位朋友约8年前回流,回流后的前几年有请人代报税,但是最近三年都没有报税,也没办理海外税务居民的手续。现在他想来加拿大旅游,请问
1.入境会不会因为没报税受海关的扣留,或遇到其他麻烦
2.他回来后应该办什么手续。
谢谢指教。

唐人Jason : 2010-11-18#36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的耐心解答
还有个不解的问题,如果房屋的产权证只在夫妻一方的名下,那么作为出租的收入视为一方的收入呢还是夫妻双方的共同收入,我曾问过我的会计师,被告知不可视为双方的共同收入,有点疑惑。

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

夫妻可能有共同财产,但是在税务意义上,夫妻并没有共同收入,谁的收入就是谁的收入。

原则上,由房屋这类资产所产生的收入属于资产所有人,比如一个出租房屋如果是属于妻子一个人的,那么其出租收入全部归妻子所有,如果房屋由夫妻联名所有,那么首先要看是哪种联名,如果是joint with right of survivorship,那么收入归夫妻各50%;如果是joint in common,那么收入归属比例与产权比例相同(不一定是50:50)。

收入归属清楚了,那么纳税义务是不是也清楚了呢?

且慢,还有一个income attribution rule在等着你。

就拿楼上这个例子来说的吧,即使房子的产权在妻子一个人名下,但是,如果买房子的钱是丈夫送给妻子的,那么虽然由房子所产生的一切收入归妻子所有,但是房租收入,还有日后出售房子将获得的资本在增值收入,还是由丈夫负责纳税。只有房租收入和资本增值收入再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也就是第二代及以后的收入,才由妻子负责纳税。


唐人Jason : 2010-11-18#36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我的一位朋友约8年前回流,回流后的前几年有请人代报税,但是最近三年都没有报税,也没办理海外税务居民的手续。现在他想来加拿大旅游,请问
1.入境会不会因为没报税受海关的扣留,或遇到其他麻烦
2.他回来后应该办什么手续。
谢谢指教。

首先,在税务意义上,生活在加拿大的人是居民,生活在加拿大以外的人是非居民,另外还有视同居民和视同非居民两个概念,就是没有“海务税务居民”这么个概念,所以也不存在什么“海外税务居民” 手续。

而你是住在加拿大,还是住在另外一个国家,这是加拿大宪法赋予你的基本人权,所以你从加拿大搬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也不需要向加拿大任何政府部门申请或办理什么手续,打包走人就行。

税务方面,唯一跟搬家离开加拿大有关的“手续”是,在你离开加拿大那个税务年度的T1表上,你要填上你搬家离开加拿大的日期。

如果这位朋友当年的“回流”是从居民状态变成了非居民状态,那么他自他离开加拿大的第二年起已经不再有义务向加拿大申报全球收入,但是他有义务告诉加拿大税务局他离开加拿大的日期,并且仍然有义务为他的某些加拿大来源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而他在前几年错误的申报了全球收入,那么他应该向税务局说明情况申请更正。

入境跟税务问题没有什么关系。

仅供参考,指教谈不上,不用客气。

流逝の岁月 : 2010-11-18#36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
假如一个家庭内,夫妻一方年收入为2.5万加元,一方没有收入,孩子的年收入最多是2千加币(因为是学生但有part time),那这个家庭能算低收入吗?因为分摊到每个人其收入不是低于1万/人了么。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即必须是整个家庭的收入低于1万。

唐人Jason : 2010-11-19#36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
假如一个家庭内,夫妻一方年收入为2.5万加元,一方没有收入,孩子的年收入最多是2千加币(因为是学生但有part time),那这个家庭能算低收入吗?因为分摊到每个人其收入不是低于1万/人了么。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即必须是整个家庭的收入低于1万。

“低收入”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所以要看是说什么意义上的“低收入”,是为申请某种福利?还是申请某种费用减免?

zbl23 : 2010-11-19#36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非常感谢Jason提供的信息,但有些地方还不甚明白,望给予解答。
我一家今年5月份登陆,LP在TD银行开了个账户,存款1000多刀。由于我们是短登,因此我原也不希望开设账户的,但由于某些原因LP开设账户并获得一张储蓄卡。TD银行职员告知只要是登陆的移民就没有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之分,因此我认为LP开设的账户应该属于居民类别的。
我们在加呆了一个星期后回国。我的问题是:
1、LP开设居民账户而我未开设,我应该属于非居民,但她也同我一起在国内生活,未使用TD银行卡消费,是否也能归为非居民?
2、一般收入报税是以家庭为单位报税还是以个人分别报税的?
报税是以年收入进行计算的,但在国内除工资收入外其他收入无法计算清楚,报税时是可以自行估算吗?
我和LP都在国内事业单位工作,年收入估计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均达不到$10,320,应该会获得免税。
由于担心居民还是非居民问题上的纰漏,还是想通过报税来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
3、我准备明年5月份或之后独自长登,若要报税,我是否得在明年报税截止时间前进行报税?还是等我长登的时候报就可以了?另外,报税时是否需要让LP也一块报税,虽然她要再过一阵子才会长登?
4、报税我需要填哪些表格?
5、报税有否diy的可能还是最好是聘请相关人士计算申报?
有没有相关法律条文的网址,想研究一下以便今后自行申报?

流逝の岁月 : 2010-11-19#36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低收入”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所以要看是说什么意义上的“低收入”,是为申请某种福利?还是申请某种费用减免?

福利应该是没有的啦,孩子已经读大学了,只是听说低收入的享有退税的。

jlmm : 2010-11-20#36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楼主

jane624 : 2010-11-20#36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楼主,如在国内退休的老人拿着国内的退休金长期在加拿大生活,他们的退休金在加过也要报税吗?

jane624 : 2010-11-20#36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楼主,如果加拿大税务局对居民的报税一次有疑问,是否就年年上抽查的黑名单了呢?

唐人Jason : 2010-11-24#37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福利应该是没有的啦,孩子已经读大学了,只是听说低收入的享有退税的。

说的是退收入税,还是退消费税?

唐人Jason : 2010-11-24#37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问楼主,如在国内退休的老人拿着国内的退休金长期在加拿大生活,他们的退休金在加过也要报税吗?


退休金是一种应纳税收入。

唐人Jason : 2010-11-24#37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楼主,如果加拿大税务局对居民的报税一次有疑问,是否就年年上抽查的黑名单了呢?

这个我真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如果你有证据证明一个人对你说过谎,那么从此以后你再也不会相信这个人。

jane624 : 2010-11-24#37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退休金是一种应纳税收入。
真的吗?国内退休收入可是不交税的。
到了加拿大国内的退休金倒成了应税收入?
团聚了的父母都将国内的退休金报税了吗?可得当心!

octor : 2010-11-24#37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团聚了的父母都将国内的退休金报税了吗?可得当心!
有人???睫不可能!:wdb44:

流逝の岁月 : 2010-11-25#37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说的是退收入税,还是退消费税?
噢,关于这个倒不怎么懂,只知道退税但退啥俺不清楚,能否请唐人解说一下,以便俺能进一步的了解这边的税务常识。谢谢

mien58 : 2010-11-27#37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受人恩惠,不知报答也就罢了。嘴咋还这么臭泥。:wdb2:
靠!浪费我的时间,还受人恩惠,你把听人扯淡叫受人恩惠,实在是冰雪聪明天真无牙啊。

lfybrian : 2010-12-12#37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那么如果我父母每年汇钱给我,要缴税么?

唐人Jason : 2010-12-12#37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那么如果我父母每年汇钱给我,要缴税么?

受赠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收入。

lfybrian : 2010-12-13#37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十分感谢!去送鲜花!

列治文的台北仁 : 2010-12-14#38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有用,先收好.

wyx2000 : 2010-12-17#38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可能。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东西给另外一个海关工作人员看,他/她又可能告诉你可以入境,或者告诉你需要留给海关检疫,如果检疫通过你可以再领回去。

如果某种生物,包括动、植物的部分躯体,被禁止入境,主要是这种生物可能给这个国家带来生态危害。

如果某种食品被禁止入境,主要是因为这种食品可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新的病虫害。

自己是很难对这类情况做出准确判断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携带生物、生物部分、生物制品、食品等这类东西,最好不要自做聪明自行判断其是否可能危害与否,而应该主动申报,让海关去判断。

是不是食品类的不管带什么,只要申报,最坏的就只会没收,不会罚款?担心一点就是怕除了没收还罚款。

hasdlghal : 2010-12-18#38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里很多人思想很幼稚啊!我们这些有钱人为什么要移民来加拿大,
我们在国内出入有司机,在家里有佣人,我公司干的都是合法生意,
我商圈里很多人都和我差不多,为什么我们还要把妻子小孩带来这里,
然后自己一个人在国内经营公司,她们还要自己做家务自己开车。
理由哪有你们想得那么简单,再切皮露骨就没意思了。

我孩子刚来的时候还经常和我抱怨说为什么要呆在这种地方3年,
这好比做大买卖签合同,虽然合同里的内容不好应付,但回报可观,所以做。
当他出来商界打拼的时候,就知道你肯做,别人还不一定给你机会。

总而言之,我孩子回来的时候除了对自己的财产多一重保障还能得到留学生的身份,
这买卖不亏。

唐人Jason : 2010-12-20#38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是不是食品类的不管带什么,只要申报,最坏的就只会没收,不会罚款?担心一点就是怕除了没收还罚款。

在加拿大,只要你遵守法律并尊重他人的权利,没有人有权力罚你的款,包括加拿大政府。

wuxiangjing12 : 2010-12-20#38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目前是不是还没到第四讹?从第一页翻到了最后一页,继续关注~~~

木僧人 : 2010-12-20#38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 好样的,牛贴!说的都是对的!

laohy : 2011-01-19#38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加拿大交了税之后还要另外交养老金保险的钱吗?现在国内的养老金保险和医保都要另外交的。我们这里自己交的话最低每月500多,不然你就是每年交再多所得税,退休了还是没人管。

至于开支什么的,两年内没有回国的同学需要与时俱进了,现在国内的物价开始突飞猛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目前农贸市场上几乎已经没有1元以下的蔬菜,5元以下的水果;3元以下的米难保不是翻新战备粮。汽油已经和北美接轨;一二线城市房价早已傲视欧美。

地税吗?国内的物业税指日可待。


我想问一下,你们说的是地产税吗,这个我们买房子时已经包含了,只不过是由开发商代缴后含在房价里了而已,羊毛出在羊身上。

烙.铁 : 2011-01-25#387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二名

[FONT=宋体]十大讹传之第二名:新移民登陆两年内汇进加拿大的钱税务局不管,两年以后再汇进钱可能会被当作收入征税[/FONT]


[FONT=宋体]不好意思,又得念叨我的银行客户经理一次了。这个讹传也是他传给我的,在我登陆加拿大的第二天。[/FONT]

[FONT=宋体]与其它讹传不同的是,这个讹传我从一开始就不信。[/FONT]

[FONT=宋体]做过十几年企业的人,基本的财务知识还是有的:现金流与收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极端情况下现金流入可能等于收入,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数是不相等的,甚至很多情况下一个是正数,另一个是负数。如果谁说现金流入数就等于收入数,这个人一定是一点都不懂财务的。[/FONT]

[FONT=宋体]而你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甚至连现金流都算不上,那只是一种资金的内部存放地点转移活动。[/FONT]

[FONT=宋体]实际上,你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这个活动,跟你从你在温哥华帝国银行的账户往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转帐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FONT]

[FONT=宋体]你认为,如果你今年的应纳税收入是[/FONT]0[FONT=宋体],但你从你在温哥华帝国银行的账户往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转了[/FONT]10[FONT=宋体]万元,这[/FONT]10[FONT=宋体]万元会被加拿大税务局当作收入征税吗?[/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你的应纳税收入是[/FONT]0[FONT=宋体]的前提下,你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FONT]10[FONT=宋体]万元,同样没有被征税的道理。[/FONT]

[FONT=宋体]加拿大是没有汇款税的。[/FONT]

[FONT=宋体]个人收入税只跟你有多少应纳税收入有关,而跟你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之间(即便是跨国)的汇款或转帐毫无关系。[/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今年的应纳税收入是[/FONT]0[FONT=宋体],那么你就算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FONT]1[FONT=宋体]个亿,你也[/FONT]1[FONT=宋体]分钱税不用缴。[/FONT]

[FONT=宋体]现在我再问你:在你是税务意义上的加拿大居民的前提下,你认为,如果你今年在中国挣了(或者赚了)[/FONT]100[FONT=宋体]万元应纳税收入,但是你[/FONT]1[FONT=宋体]分钱也没汇进加拿大,你就不用向加拿大缴税吗?[/FONT]

[FONT=宋体]当然不是。[/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今年有[/FONT]100[FONT=宋体]万元应纳税收入,你就算[/FONT]1[FONT=宋体]分钱汇款或转帐都没有,甚至这[/FONT]100[FONT=宋体]万元连你的银行帐都没进,还是别人打欠条欠着的,你今年都必须为这[/FONT]100[FONT=宋体]万向加拿大缴税。[/FONT]

[FONT=宋体]这就是汇款与应纳税收入及收入税的关系。[/FONT]

[FONT=宋体]至于新移民在国外的钱必须在两年之内转进加拿大,这个说法更是纯属无稽。[/FONT]

[FONT=宋体]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不仅享有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你也享有自由处置私有财产的权利,你有权不住在加拿大,你也有权把你的钱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FONT]

[FONT=宋体]任何时候,你都有权把任意金额的钱汇进或汇出加拿大。如果非要问有什么限制条件的话,答案是只有一个:只要这钱不是黑钱。[/FONT]
学习了,感谢!:wdb37::wdb17:

wlhisya : 2011-03-02#38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Jason,是你的超级粉丝,获益匪浅

海之韵 : 2011-03-12#38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感谢楼主,非常有用的好帖子。

乐颜 : 2011-03-26#39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靠!浪费我的时间,还受人恩惠,你把听人扯淡叫受人恩惠,实在是冰雪聪明天真无牙啊。

其实要搞明白这些事已经很不容易了,难得唐人还解释得这么清楚。你嫌扯淡可以不听不看,如果有误导你的也不妨写出来大家勘误。有本事你写一个大家都叫好的帖子来?

反正我是从这个帖子里学了不少,获益良多。

内蒙老白 : 2011-03-29#39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要顶,慢慢学习

chmg2007 : 2011-03-29#39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向LZ如此认真钻研的精神表示敬意。

hao_xd : 2011-03-29#39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
又复习了一遍。

buluotuoa : 2011-03-30#39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37::wdb45:

windcm : 2011-04-05#39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完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一节,还是有点糊涂:如:

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果在北京没有家,只是全年在那里工作赚钱,临时住在亲戚家或租房子住,但在加拿大有房子和家人等一切联系,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收入就不用报税吗?怎么以前有人被罚过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知道是不是税务居民要税局说了算,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为了搞清楚,有人是找相关部门认证过才算,就是所谓的申请吧。[/FONT]

hao_xd : 2011-04-05#39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完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一节,还是有点糊涂:如:

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如果在北京没有家,只是全年在那里工作赚钱,临时住在亲戚家或租房子住,但在加拿大有房子和家人等一切联系,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收入就不用报税吗?怎么以前有人被罚过呢。[/FONT]

[FONT=宋体]我知道是不是税务居民要税局说了算,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为了搞清楚,有人是找相关部门认证过才算,就是所谓的申请吧。[/FONT]
我想可以比照中国的做法:
按中国的税法:非税务居民指在中国大陆境内居住的外国人。其在中国居住一年内超过180天的外国人(外交人员除外)。这些人在要向中国申报来自中国的收入,并交相应税收(外国人交纳时可以扣除的非应税收入较高)
居住时间少于90天的,可以不交税。

唐人Jason : 2011-04-06#39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完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一节,还是有点糊涂:如:

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宋体]如果在北京没有家,只是全年在那里工作赚钱,临时住在亲戚家或租房子住,但在加拿大有房子和家人等一切联系,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收入就不用报税吗?怎么以前有人被罚过呢。[/FONT]

[FONT=宋体]我知道是不是税务居民要税局说了算,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为了搞清楚,有人是找相关部门认证过才算,就是所谓的申请吧。[/FONT]

如果你的家在加拿大,只是为了养你在加拿大的家而去外国工作几年,那么你仍然是税务意义上的加拿大居民,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

在你的居住状态事实成立的前提下,你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还是非居民,你自己说了不算,税务局说了也不算,只有税法说了算。加拿大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在法律意义上,税务局是跟你一样平等的人,他并不比你更有权威。

居住在加拿大还是别的国家,这个选择是你个人的权利,你选择不在加拿大居住并不需要向税务局或任何政府部门申请,而只要你不在加拿大居住,你就属于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

所以,做一个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你不需要向税务局申请。

这个逻辑就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在你的居住情况比较复杂而在判断居住状态上有困难的时候,你可以填NR74或NR73请税务局帮助你判断,但是在税务局一方,他只是根据你所提供的部分情况(他不可能了解全部情况,因为他不认识你)帮助你做这个判断,这只是个自愿性质的求助与帮助,而不是什么申请与批准,税务局并没有法定的义务一定要帮助你判断清楚,也就是说他可以帮你也可以不帮你。而且即使他帮你做判断,最终结果也是由你自己负责。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你自认为你是非居民,而税务局根据他们所了解的情况认为你是居民的话,他们有权力和义务根据税法要求你补交税款并对你实施处罚;相反也一样,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居民,而税务局认为你是非居民的话,税务局会把他们认为你多缴的税退还给你,你想多缴税他们都不能收。

而如果你认为税务局的看法和做法与你对于税法的理解有误差的话,你有权跟税务局打官司。

xxrjulia : 2011-06-04#39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up

唐人Jason : 2011-06-28#39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环球华报》连载《十大讹传》,只要对读者有帮助,稿费免收了。

《环球华报》2011年6月17日C3版
《环球华报》2011年6月24日C3版
《环球华报》2011年7月1日C3版


jeff1228 : 2011-06-29#40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praying : 2011-07-18#40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非常有用!

唐人Jason : 2011-08-26#402
第十一大讹传――没有枫叶卡不能入境加拿大

[/font 说:
[FONT=宋体]深圳老虎先生
[/font 说:
;7197117][FONT=宋体]过期的枫叶卡,从美国陆路入境没有问题[/FONT]
[/FONT 说:
[FONT=宋体]地点:白石和平门海关[/FONT]
[FONT=宋体]资料:移民纸,过期枫叶卡[/FONT]
[FONT=宋体]问:枫叶卡过期了呢,答:在换卡,就[/FONT]ok[FONT=宋体]了[/FONT]

[FONT=宋体]我两次去美国,从来也没带过枫叶卡和移民纸呀。[/FONT]

[/font 说:
[FONT=宋体]深圳老虎先生
[/font 说:
;7197171][FONT=宋体]只要中国护照,没有枫叶卡移民纸可以进加拿大?不解[/FONT]

[FONT=宋体]我以为中国护照加上美签,就足够了,所以压根儿没想过要带枫叶卡和移民纸。[/FONT]
[FONT=宋体]被你这么一问,还吓我一跳。[/FONT]

[FONT=宋体]其实呢,如果你仔细读一下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操作手册》,你会发现,无论是老虎持过期枫叶卡入境,还是[/FONT]Helen[FONT=宋体]不带枫叶卡入境,都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决定他们能否入境加拿大的条件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否出示有效的枫叶卡。[/FONT]

[FONT=宋体]那么入境不靠枫叶卡又靠什么呢?[/FONT]

[FONT=宋体]答案是:永久居民身份。[/FONT]

[FONT=宋体]记得几年前,偶然在一张中文报纸上读到王仁铎律师写的一篇文章,讲的就是这个话题,文章很短,只讲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下面都注明依据在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操作手册》第几章第几节。[/FONT]

[FONT=宋体]王律师写的原文找不到了,但是我曾经把《操作手册》的有关章节仔细研读,并向多位专业移民律师讨教过,甚至特意做过一些亲身体验,所以要点都不曾忘记,在此与朋友分享一下:[/FONT]

1. [FONT=宋体]法律赋予永久居民进入和留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FONT]

[FONT=宋体]这点说的是,如果你是永久居民,那么你进入加拿大,就像你进入你自己的家一样,这个权利是法律赋予你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注意,你的这个神圣权利与枫叶卡毫无关系,只要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无论你是否持有有效的枫叶卡,你都拥有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2. [FONT=宋体]法律要求边境检查官在确认一个人的永久居民身份以后允许此人入境。[/FONT]

[FONT=宋体]这点的意思是,在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的前提下,边检官必须放你入境,这是法律要求他的义务[/FONT]

[FONT=宋体]那么,边检官怎么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呢?你一定要出示有效的枫叶卡吗?[/FONT]

[FONT=宋体]答案是:不一定。[/FONT]

[FONT=宋体]那么入境时如果你不出示枫叶卡,边检官怎么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呢?[/FONT]

[FONT=宋体]开个也许不雅的玩笑,只要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别说你没有枫叶卡,就算你也没有护照,也没有驾照,甚至连衣服鞋帽都没有,你就裸体一个出现在加拿大边境检查站,边检官都能在[/FONT]1[FONT=宋体]分钟内确认你的身份然后放你入境。这个话题暂且留到明天再细说。[/FONT]

3. [FONT=宋体]即使一个永久居民正处于被查处的程序中,在被最终判决失去永久居民身份以前,此人仍然保有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枫叶卡过期,并且因为在最近的一个[/FONT]5[FONT=宋体]年内没有住够[/FONT]730[FONT=宋体]天而无法换领新的枫叶卡,那么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算不算失去了呢?[/FONT]

[FONT=宋体]答案是:不算。[/FONT]

[FONT=宋体]不仅枫叶卡过期换不到不算失去身份,就算你已经收到移民局给你的《取消身份通知》,但你决定上诉,在你收到上诉法庭取消你的身份的最终判决以前,你的永久居民身份都还存在,在此期间你仍然拥有自由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FONT=宋体]那么,什么情况下你会失去永久居民身份呢?[/FONT]

[FONT=宋体]这可是个大问题,今天太晚了,也留到明天再说吧。[/FONT]

[FONT=宋体]以上三点直接摘抄自加拿大边境服务局《操作手册》:[/FONT]


ENF 4 11.1. Rights of permanent residents



A27(1) provides that a permanent resident has the right to enter and remain in Canada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ct.



A19(2) requires an officer to allow a permanent resident to enter Canada if satisfied following an examination on their entry that they have that status.



Permanent residents who are under enforcement proceedings keep their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and retain the right to enter Canada until a final determination of their loss of status has been made.



[FONT=宋体]接昨天话题,[/FONT]



[FONT=宋体]那么边检官是怎么确认一个人的永久居民身份的呢[/FONT]?



4. [FONT=宋体]永久居民卡(枫叶卡)是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但是,其他显示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的文件也可以使边检官满意地确认你的身份,甚至,在你不能出示任何文件的情况下,边检官也能,而且必须,通过询问和查验电脑信息来确认你的身份,一旦你的永久身份得到确认,边检官便要无延误地允许你入境。。[/FONT]



[FONT=宋体]有朋友说话了:既然枫叶卡是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怎么没有枫叶卡还可以确认身份呢?这几句话不是前后矛盾吗?[/FONT]



[FONT=宋体]其实不矛盾。请注意一下黑体字的逻辑:[/FONT]



[FONT=宋体]枫叶卡是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FONT][FONT=宋体],这句话的意思是,枫叶卡是唯一的一份具备这样一种功能的文件,你只要一出示它(当然必须是真的,而不是伪造的),边检官就立即确认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而无须再查验其他文件或电脑信息记录。但这并不等于说,你没有枫叶卡,边检官就不能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只不过没有枫叶卡要麻烦一点。对于最近这些年登陆的永久居民来说,以下文件两个文件之一也可以使边检官满意地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FONT]



ü [FONT=宋体]移民纸[/FONT]


ü [FONT=宋体]移民部签发地确认永久居民身份的信[/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什么有效的文件都不能出示,你只需要口头告诉边检官你是永久居民,那么边检官就必须通过询问你问题和查验电脑信息来确认你的身份。[/FONT]



[FONT=宋体]一次与朋友一起亲历的体验是这样的:[/FONT]



[FONT=宋体]同行的朋友告诉边检官他是永久居民,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身上任何证件都没带,现在要求入境回家。边检官只问了朋友姓氏名谁以及家住哪里,然后安慰说,别害怕,请去那边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名字叫:“边境二次检查办公室”),我的同事会帮助你回家的。到了办公室,柜台后的一位美女边检官已经在叫朋友的名字,她叫朋友在一张纸条上拼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出生日期,然后在电脑上敲了几下,我看见电脑屏幕上赫然显出朋友的大头照(事后朋友告诉我那就是他枫叶卡上的照片),边检官仔细端详了一下朋友,又回头看看电脑上的照片,然后甜甜一笑说:现在你可以回家了。这个过程前后不超过[/FONT]5[FONT=宋体]分钟。[/FONT]



[FONT=宋体]其实,你的枫叶卡上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包括你的大头照,都在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电脑信息系统里,没有枫叶卡在手上,边检官只凭你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就可以在电脑上查到你的全部资料及核对你的照片,从而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FONT]



[FONT=宋体]一旦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确认,你便可以行使入境加拿大的权利,而边检官便要履行放你入境的义务。[/FONT]



[FONT=宋体]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FONT]



[FONT=宋体]如果没有枫叶卡都可以入境,那还傻乎乎坐移民监干嘛?[/FONT]



[FONT=宋体]照这么说,移民监没坐满的人也可以入境了?这样入境有什么风险吗?[/FONT]



[FONT=宋体]要是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回加拿大,那移民部和大使馆都都说永久移民没枫叶卡回加拿大要申请[/FONT]Travel Docume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今天又太晚了,明天再说。[/FONT]



[FONT=宋体]今日论据:《操作手册》[/FONT]ENF 4



11.2. Verifying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he permanent resident card is the only valid proof of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in Canada.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are satisfactory indicators of permanent residence:



the original Record of Landing:


a certified true copy of a Record of Landing document issued by CIC National Headquarters;


a letter issued by CIC National Headquarters verifying permanent residence;


a passport duly stamped showing the date on which permanent residence was granted, if the person was granted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before 1973; and


a Confirmation of Permanent Residence document [IMM 5292B].



11.3. Establishing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without documents



BSOs at ports of entry have the discretion to authorize the entry of permanent resident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documentation. If documentary evidence is not available, the BSO at Immigration Secondary must establish the person’s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hrough questioning and checking the person’s status in FOSS. The status of persons who became permanent residents before 1973 has to be verified by contacting the Query Response Centre at National Headquarters at: QRC@cic.gc.ca.



Once a BSO is satisfied that a person is a permanent resident, the examination should be


concluded and the person should be allowed to enter Canada without delay.



11.4. Investigating permanent residents for inadmissibility


……


BSOs can refuse entry to a permanent resident only when the person has already lost the statu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46 (such as a final determination has been made that they have 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residency obligations or when a removal order comes into effect).



In other words, once a permanent resident’s status is established, the person may enter Canada by right and the immigration examination under IRPA concludes.


[/font 说:
[FONT=宋体]若凡尘
[/font 说:
;7209362][FONT=宋体]正像[/FONT]jason[FONT=宋体]说得一样,突然记起来自己就有一次没带任何证件(包括护照和枫叶卡)从美国裸奔进加拿大的经历。[/FONT]
[/FONT 说:
[FONT=宋体]还是两年前,一帮朋友约好了在白石和平门公园[/FONT]PICNIC[FONT=宋体]。结果开车走错了道,直接到了美国海关,没带任何证件,只好折回到加拿大海关进关,结果被海关人员带进一间大厅,问了姓名和出生日期,在电脑上[/FONT]CHECK[FONT=宋体]一番后就让我进关了。[/FONT]

[FONT=宋体]另外澄清一下这个逻辑:[/FONT]

[FONT=宋体]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入境加拿大,[/FONT]
[FONT=宋体]不等于建议大家在出国旅行时明明有枫叶卡却故意不带在身上。[/FONT]

[FONT=宋体]我说永久居民裸体也能回加拿大,不等于建议你真的裸体回加拿大。[/FONT]

[FONT=宋体]此中大道理台北仁兄已经精妙解说过了,不再赘述。[/FONT]


[FONT=宋体]移民部和边境服务局要求你出国旅行携带枫叶卡,不等于没有携带枫叶卡你就不能回加拿大。[/FONT]



[FONT=宋体]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回加拿大,不等于说从此你出国旅行就可以不带枫叶卡(如果你不想自找麻烦的话)。[/FONT]



[FONT=宋体]这就像,[/FONT]



[FONT=宋体]银行要求你取钱要出示银行卡和驾照,不等于没有带银行卡也没有驾照你就取不到钱(只要银行职员通过询问你问题确认你的身份就可以找到你的帐户,你就可以取钱)。[/FONT]



[FONT=宋体]没有银行卡也没有驾照也可以取钱,不等于说从此你每次去银行见不认识你的柜员你都可以不带银行卡也不带驾照(如果你不想人家背后骂你的话)。[/FONT]



[FONT=宋体]果然是口才了得,不带枫叶卡入境喻同裸体入境,竟也能如此慷慨陈词!那您先说了矛,后谈了盾,我就问一句,换作您本人过境,您是带卡还是不带呢?入境要带枫叶卡会不会成了您签名档里的第十一个讹传呢?[/FONT]
[FONT=宋体]说到银行,我的帐户在[/FONT]RBC, [FONT=宋体]别家不知道,两次包里没放上钱包(无银行卡与驾照),均没有取出钱,是不是我的银行有问题?[/FONT]
[FONT=宋体]您[/FONT]49[FONT=宋体]楼的解释让我彻底无语了,[/FONT]anyway[FONT=宋体],谢谢您码了那么多字[/FONT]


[FONT=宋体]这个逻辑已经翻来覆去讲了这么多遍了,还是有朋友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看来我的口才还是有待提高。[/FONT]



[FONT=宋体]您问的是,要是我自己下次出国旅行是带枫叶卡还是不带。好问题!那就让我也问您一个问题吧:[/FONT]



[FONT=宋体]假如咱们俩儿现在正一起在公园里溜弯儿,您忽然发现身上找不到家门的钥匙,可能是锁在家里了,也可能是掉在哪儿了,反正是没家门的钥匙了,现在我说:老兄别急,您不是非得有钥匙才能回家,一会儿您回到家门口,您可以叫个锁匠给你把锁打开,您也可以用鞋底子敲三下把锁敲开,实在不行还可以从窗户爬进去在把门打开,反正您自己进入您自己的家门是法律赋予您的神圣权利,您怎么着都能进门。[/FONT]



[FONT=宋体]我的问题是,在上述这个情景下,您会不会问我:[/FONT]



[FONT=宋体][/FONT]Jason[FONT=宋体],既然你说没钥匙也能进家门,那你明天出门带不带钥匙?”[/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呢,枫叶卡就是加拿大政府发给永久居民的那把国门钥匙。你要是出门忘了带这把钥匙,或者不慎把钥匙弄丢了,或者钥匙生锈作废了,你都不用发愁,只要您的永久居民身份还没被取消,没枫叶卡这把钥匙你也可以进加拿大的国门。[/FONT]



[FONT=宋体]但是,下次出门要不要带钥匙这个问题好像不需要问吧。[/FONT]



[FONT=宋体]至于去银行忘了带钱包没取出钱的原因,不是您的银行有什么问题,而是您找错了人。如果没带银行卡和驾照,而又急需办银行业务,您应该去找您的客户经理,在认识您的客户经理那里,您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单凭您这张脸,您就可以办理任何银行业务。如果有紧急需要而来不及去开户的分行,您可以给客户经理打电话,他[/FONT]/[FONT=宋体]她会给您做安排。[/FONT]



[FONT=宋体]我自己就在银行工作,我的客户就是取几百万元钱也只需给我打个电话,从来不需要客户卡,也不需要证件。[/FONT]



[FONT=宋体]好了,我们现在知道了,如果你现在人在国外,但是枫叶卡已经过期,或者出家门时忘记带枫叶卡,或者枫叶卡意外丢失了,总之不论由于什么不幸的原因,你手上没有有效的枫叶卡,你都不用担心你回不了加拿大,因为,只要有永久移民身份你就有权进入加拿大,甚至有权裸奔进加拿大。[/FONT]

[FONT=宋体]现在有位朋友说话了:[/FONT]

[FONT=宋体]“我现在人在北京,我的枫叶卡过期换不到新卡,因为我没蹲够移民监。既然我没蹲够移民监,那我的永久居民身份是不是已经丢了呢?我现在还能裸奔进加拿大吗?”[/FONT]

[FONT=宋体]答案是:[/FONT]

5. [FONT=宋体]只要你没有被移民上诉法庭最终判决失去永久居民身份,哪怕你已经离开加拿大很多年(比如[/FONT]20[FONT=宋体]年)了,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也都还存在,现在你出现在加拿大边境,边检官在确认你的身份后,即使怀疑你没有蹲够移民监,还是会放你入境,但是......[/FONT]

[FONT=宋体]探讨一下,枫叶卡过期了,没住够2年,凭移民纸和护照能入境吗[/FONT]

[FONT=宋体]只要你人能出现在加拿大边境,并配合边检官核实你的永久居民身份,身份一旦核实,你就有权入境。[/FONT]

[FONT=宋体]但是,一旦边检官发现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边检官就可能把情况报告移民局代表,而一旦移民局代表经过调查确认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就可能被取消,如果你决定上诉,那么在上诉期间,你仍然有权自由进入加拿大,直到移民上诉庭最终判决取消你的身份为止。[/FONT]

[FONT=宋体]在上诉期,你还可以拿到一年有效的枫叶卡。[/FONT]

[/font 说:
[FONT=宋体]月光如雪加国路
[/font 说:
;7218710][FONT=宋体]除了过期的枫叶卡,护照,移民纸,还要带什么?[/FONT]
[/FONT 说:
[FONT=宋体]入境以后,还要补办什么手续?还是直接把[/FONT]3[FONT=宋体]年呆完然后申请公民,或[/FONT]2[FONT=宋体]年呆完申请新枫叶卡?[/FONT]
[FONT=宋体]谢谢。[/FONT]

[FONT=宋体]移民纸是除枫叶卡以外最令边检官满意地显示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的文件。[/FONT]

[FONT=宋体]你肯定能够入境(除非你拉了双眼皮、垫了鼻梁、削了颧骨还没带医生证明),但如果你在入境时自投罗网(选择回答某些你本来不愿意回答并且有权不回答的问题),而令边检官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的话,边检官可能会填写一份报告给移民局代表,移民局代表可能会启动对你的调查程序,经过调查一旦核实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你就会接到取消身份通知,然后你有[/FONT]60[FONT=宋体]天的时间决定是否上诉,如果你决定上诉,那么在移民上诉庭最终判决你失去身份以前,你仍然有权自由进入加拿大。[/FONT]

[FONT=宋体]而且在上诉期,[/FONT][FONT=宋体]你还可以得到一张一年有效的枫叶卡,这就是所谓的[/FONT][FONT=宋体]枫叶卡延期[/FONT][FONT=宋体],这其实是自投落网的结果。[/FONT]

[FONT=宋体]其实自投罗网是失去永久居民身份的最主要起因。如果你不自投罗网,你的身份可能永远也不会失去。[/FONT]

[FONT=宋体]对于没有蹲够移民监的人来说,除了入境多说话外,还有另外两种做法属于典型的自投罗网,在律师眼里属于极为不智的做法。[/FONT]

[FONT=宋体]其实关于这里还有先前老虎的帖子里讨论的这些问题,我所提供给大家的信息不是来自于什么[/FONT][FONT=宋体]内幕信息[/FONT][FONT=宋体],而是全部来自于移民局公开透明的信息,并且都经过与律师面对面地讨论消化。我所表达的甚至不是个人意见,而几乎都是对移民局公布信息的翻译摘录,并且每句话都对应着具体的法律条文。[/FONT]

[FONT=宋体]这是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所用《操作手册》和信息公告牌的链接,这不是[/FONT][FONT=宋体]内部资料[/FONT][FONT=宋体],而是向公众公开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看到这些资料,它就在移民局官方网站上。[/FONT]

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manuals/index.asp

[FONT=宋体]《操作手册》虽然不是法律,而是移民局根据法律制定出来的指导基层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操作的说明,然而手册中中几乎每句话都注明是依据法律第几张第几节,极其之严格,几乎可以说任何工作人员只要不照手册说的做就是在违法。[/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英文达到初中三年级水平,强烈建议你在电子字典帮助下读一下这本手册,你又会发现很多市井传说是错的多么离谱。[/FONT]

[FONT=宋体]至于永久居民入境的权利,只要你对加拿大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稍有概念,你就会理解[/FONT][FONT=宋体]权利[/FONT][FONT=宋体]([/FONT]right[FONT=宋体])这个字眼在加拿大是多么神圣,那根本是个不容侵犯也不容置疑的东西。[/FONT]

[FONT=宋体]那些无卡入境的案例无论情节如何,都不是当事人幸运或者官员通融的结果,那些都是[/FONT][FONT=宋体]权利[/FONT][FONT=宋体]所导致的必然结果。[/FONT]

[FONT=宋体]当然,证件不足的情况下边检官可能会怀疑你的身份,但是这又怎么样呢,如果你是真的,这个怀疑对你丝毫够不成威胁,你只要配合边检官,你的身份很容易就能核实,除非你把自己整容整成了玛丽莲梦露;如果你是假的,即使你证件齐全你也可能被送进牢房。[/FONT]
[FONT=宋体]还有,关于有枫叶卡的人出国要不要带枫叶卡这个问题,那些争论就像争论出门要不要带钥匙一样,为避免进一步无谓的争论,这么明确表达一下吧:[/FONT]

[FONT=宋体]如果你是永久居民,[/FONT]

[FONT=宋体]出国旅行一定要带上枫叶卡,也别忘了带上家里的钥匙;[/FONT]

[FONT=宋体]然而,如果你意外丢失枫叶卡还有钥匙,只要你能到达加拿大边境,你就有权仅凭永久居民身份入境;只要你能回到家门口,你就有权仅凭主人身份用鞋底子把锁敲开。[/FONT]

[FONT=宋体]如果你因为丢失枫叶卡而登不上回加拿大的飞机,你要去使领馆申请旅行证,这是旅行证的唯一必要用途。[/FONT]

[FONT=宋体]但是,如果你的枫叶卡过期,并且没有蹲够移民监,去使领馆申请旅行证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投罗网,你的身份几乎[/FONT]100%[FONT=宋体]会被取消的。[/FONT]

阳明 : 2011-08-27#40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受益啊!right,太神圣不可侵犯!

ss2000 : 2011-09-07#40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写的真好,谢谢!

唐人Jason : 2011-09-08#405
第十二大讹传――5年没有住够2年,中介有办法帮你办枫叶卡延期

最近又要不少朋友正在申请新的枫叶卡,或入籍
那么,在加拿大生活的时间计算 就变得尤为重要

按照大家一般的想法是:2012年1月1日,递交了换枫叶卡或入籍申请,我在加拿大待的时间是2012年1月1日向前推,有没有满2年或3年。

但是,又有一个新说法是:2012年1月1日递了申请,2012年7月1日才寄给你新的枫叶卡或给你入籍考试通知,那么登陆的总时间是2012年7月1日向前推,看有没有满2年或3年的。

因为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就是第二种情况,递交之日向前推,自以为住满了,就回国了。结果新的枫叶卡没有批下来,正在上诉。

有没有朋友知道确切的计算方法呢?
非常感谢啊 大家踊跃讨论!


你朋友的父亲不是因为枫叶卡没有批下来在上诉,而是因为永久居民身份被取消而上诉。


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有一个法定的义务,就是在任何一个5年时间段内都要至少在加拿大居住730天,在任何时候,只要移民局发现你在最近的一个5年内没有住够730天,你都有可能被取消永久居民身份。


当你的枫叶卡即将过期而申请换新的时候,你寄出申请表的那天最近的一个5年你是否住够了2年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移民官拆开你的信封开始审理你的申请那天最近的一个5年你是否住够2年,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可能不仅拿不到枫叶卡,还会收到永久居民身份取消通知书。


即使在移民官审理你的申请那天最近的一个5年你住够了2年,还有一个巨大的风险等着你:


当你收到取卡通知去面见移民官的时候,如果那天最近的一个5年你没有住够2年,你还是拿不到新的枫叶卡,并且还有可能被取消永久居民身份。


看看王仁铎律师提供的这个案例吧,请注意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有一个理解误差,当事的这位港妇不是被拒入境,而是在收到领枫叶卡通知后申请回加旅行证时被取消了永久居民身份:


回加钌?卡港?被拒入境 居留期不足 上灾庭判移民部有追溯? (2007年5月30日)


?哥攘的?邦上灾法院,2007年5月29日首度?理移民上灾居住?殓不足、即使有?叁卡仍?失永久居民儋格案,劫果移民?灾,判?劫果令晷注此案的移民律?界大失所望,也?必?即?要更??叁卡的中港台移民造成巨大影?。 代表香港移民朱?媚(诅名,Kit Mei Ann Chu)的律?拉森(Darryl Larson)2007年5月29日在庭上?整,2002年6月28日?施的移民及膣民法,有晷居住?殓的?算,不?追溯至沛法?代。不咿,?邦上灾法院法官德卡利(J.Decary)?不接受此真法,帐?2002年6月28日?施的移民法在法律上具追溯性,呃??可?疑。 呃使得朱?媚的上灾努力再遭到重大挫?,而且有移民律?甚至帐?,此一判??直接影?,??即?更??叁卡,或是持有?叁卡但大部分?殓仍在?外的中港台移民,他?未?是否能?擂理?有永久居民儋格,?面乓?大不催定性。 申?旅咣文件遭拒 案情指出,朱?媚已成功申?到?叁卡,?叁卡的核办日期?2004年1月9日。在等待?叁卡办放前,朱?媚有事必?回香港,在朱?媚赴加拿大聆香港?酌揠事?申?一次性使用的旅咣文件?,移民官呃??算朱?媚在申?旅咣文件前5年,?未在加拿大住?2年,因此拒睫了朱?媚的旅咣文件申?。 朱?媚不服移民官的?定,在法律?定?殓30天?,向移民上灾部樵(IAD)提出上灾申?。IAD聆??,朱?媚表示,以?她陪已是加拿大公民的4?女?在香港居住期殓,也能?算在?肴於加拿大居住?殓?,所以根?她本人的?算方法,她?肴居住超咿900多天。 但移民部代表?不同意朱?媚的?算方法,指法令只真陪具有公民儋格的配偶在海外居住才算?,陪具公民儋格的子女居住,?不能?算在居住?殓?。 IAD判?居持原?移民官判?,朱?媚再向?邦法院提司法覆核,?邦法院於去年7月18日耒回朱?媚的司法覆核申?,但其律??向上灾法院提出的??重大法律?铨,即2002年6月28日生效的移民法是否能?追溯既往;又若追溯既往,呃是否哙反人?自由?章。 朱?媚後??了拉森作?上灾法院的代表律?。拉森在聆??真,不管是?咿申?技戌移民或是投儋金遑揠理移民,所得?的永久居民儋格,?每名永久居民?真,都是得?不易,非常具有?值,在沛法?代符合儋格的永久居民,不能因?法令改?,且回溯?算他?咿去居住的?殓,即取消他?的永久居民儋格。
今次判??即??钌?叁卡,但大部分留在?外的中港移民更?不利,因??可能面?更?格的?查。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居留?殓以???算起 上灾法院?日??的共有3名法官。主?的德卡利法官在拉森作完?述後花了15分?,即?定居持?邦法院去年判?,帐??行移民及膣民法在?施?,在法律地位上已具有追溯的特性,也就是移民官有?去??,永久居民在被移民官?查?殓?算起,5年?是否有2年在加拿大居住,即使?永久居民已取得?叁卡,呃?原?亦不?改?。 拉森?判?感到失望,?表示???他的?事人是否?意擂理向最高法院提出上灾申?。拉森真,?他所知道,像他的?事人,明明?叁卡已?核办,且?通知要?钌取,但在返回?樵前被移民官拒睫办斤旅咣文件的人士,??不少,因此他?心上述判??影?更多移民官?取相同?格??,????常必?返回原居地的永久居民。 律??不少人提心吊? 手上亦有不少永久居民儋格被取消?案的移民律?王仁枭真,原先寄望?邦法院上灾庭第一次?理永久居民儋格被取消?案,法官?有??推翻?邦法院的判?,而斤有相同?境的移民,?回永久居民儋格的一?希望,但希望已?告落空。 不咿,王仁枭真他?不灰心,因?他目前所?助的?案,情?有所不同。王仁枭真,他提出的??包括,移民部?施?叁卡前,美其名真是?安全性增加,所以?原本??版的移民?,改成有安全特性功能的?叁卡,但?肴上,他?疑移民部根本是歧?持?叁卡的移民,且使用法令可追溯到?叁卡?施前,令到杂多在沛?定下已合法?有永久居民儋格的移民,?在每天提心吊?,要?心永久居民儋格胗?被取消?铨。 王仁枭真,如此具追溯性的法律,在加拿大是甚?少?,至少唔用在公民身上的法令,未曾出?如此追溯性,但偏偏?於持有?叁卡?未入籍的移民如此?待,他帐?很不公平。 王仁枭表示,腠然他原先希望上灾法庭的判?,?有一?有利整篦移民的案例,但事陪?哙,但他因?有其他??上的??,因此仍有信心祜待上灾庭?於他所代表一宗同?永久居民儋格?铨?案的判?,有晷裁定?在下月揭盅。 另外,王仁枭表示,不?接?有永久居民儋格被取消、不知?否就此放?求助的?案。事?上,他帐?已有很多永久居民啉?不陪移民部糍法,而祜默滕去,呃些人的?境甚至比那些想蓖各肺揠法,申?失?仍留在加拿大的人士更值得同情,?铨是他??像脎形人一般,成?一肺特殊的「??人」。 王仁枭?真,移民部?在已不再?律?提供有晷多少永久居民被取消儋格,或是被迫放?的?字。他相信如果移民部敢公布?字,?目?令人震撼。

所谓5年时间段是每一个固定的5年呢,还是从任意一天开始的5年,起始时间任意。如果是第二种我得对加拿大移民局的数学能力刮目相看了。


是任意一个日子倒推的5年。


更准确一点说,是任意一个移民局启动对你的居住状态的调查程序的日子倒推的5年,而在这个日子以前5年以前的事情移民局不管,所以对他们来说,只需要加拿大4年级数学水平就足够了。


可以这样理解,假设今天移民局启动对你的调查,那么,


如果从今天倒推的一个5年你没有住够2年,那么即使在这个5年以前你以前已经在加拿大连续居住了20年,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也可能被取消。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从今天倒推的一个5年你住够了2年,那么即使在这个5年以前你已经在外国连续居住了20年,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也不能被取消。

唐人哥哥,如果我在倒推5年刚够730天的时候申请,然后回国了,回来的时候从美加陆地进来,这个申请会有什么问题吗?是否会因为恰好够730天而被移民官刁难呢?:wdb17:

哟!一不留神有了个当老虎的弟弟,以后可以威风一下了:wdb6:


老虎弟弟,刚才说过了,你在枫叶卡换新申请表上签字那个日子还有你寄出申请表那个日子都不重要。移民官在审理你的申请的时候,看的是审理当天倒推的那个5年你有没有住够730天,他/她在见到你之前,会假设从你在申请表上签字那天至申请被审理那天的那段时间,你一直住在加拿大没有离开过,但当你去取卡面谈时,如果自那天倒推的那个5年内你没有住够730天,你有可能不仅拿不到新的枫叶卡,还被取消永久居民身份。


而当你自陆路从美加边境入境时,如果边检官对你的居住义务履行情况有所怀疑,他/她仍然会放你入境,但是可能写报告给移民局,移民局收到报告就可能启动对你的调查,如果在你入境的边检站二次检查办公室驻有移民局代表,这个代表有权当场调查你并签发给你永久居民身份取消通知书。


上述情况的发生与你的枫叶卡状态无关,无论你入境时正处于换卡期间,还是持有有效的枫叶卡,上述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并且在上述情况下,边检官和移民官并不关心你在换卡申请表上签字那天倒推的5年你是否住够了730天,他们只关心在他们询问你的当天倒推的那个5年你是否住够730天。


在任何一个面官(边检官或移民官)的日子,你只要在最近的一个5年住够730天,哪怕是刚刚好够,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即使官员虎着脸提醒你注意你的居住时间,你也不用怕,那只是善意的提醒,不是刁难。

楼主的信息还不够详细,如果是住满了2年交的换卡申请,立即出境的话,只要在移民官拆信(申核)和领卡这两个时间点上还是符合倒推5年住满2年的要求,换卡应该没有问题的。没听说交了换卡申请之后就必须在加拿大等着的。稍微补充(修正)一下唐人先生的说法,除了拆信和领卡两个时间点是关键。填表的时间也是重要的,这里分两种情况,对于已经登陆超过5年的人,如果填表时倒推5年不够2年,或是登陆不足5年的,但填表时出境已经超过1095天(也就是说第一个5年内已经不可能住满2年了),交了这样的表,即使到拆信时已经满两年,还是可能被拒的,当然这种自投罗网的人应该不会有,但说明了填表的时间点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表格设计的自我评估的是否符合居住要求是以填表当天为基准的。总之,填表,拆信和领卡三个时间点都要注意。


谢谢m兄补充。


其实这种自投罗网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多,甚至街上还有好多中介的广告在鼓动你这么做。


不过自投罗网的后果还不是申请换枫叶卡被拒这么简单,而是严重到永久居民身份被取消。事实上移民局根本就没有拒发或拒换枫叶卡这么回事。枫叶卡只是永久居民自外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加拿大所需的旅行证件,只要你是永久居民,取得这个证件就是你的法定权利,移民局根本就无权拒绝。甚至当你收到移民局的取消身份通知以后向移民上诉庭上诉期间,你还有权得到一张一年有效期的枫叶卡,因为在法庭最终判决取消你的身份以前,你的身份还在。


“枫叶卡延期”代理的广告满世界都是,枫叶卡到期真能延期吗?


事实上枫叶卡根本就没有延期这么回事,只有到期换新。


当你申请枫叶卡换新或在国外申请旅行证时,你必须通过居住义务审查这一关,必须理解的是,这个审查的目的不是依此结果决定是否发给你枫叶卡或旅行证,而是决定是否取消你的永久居民身份。



当你明知道自己没有满足居住义务,亦没有充分的合法的被原谅理由,在此情况下为了区区一张卡片而去自投罗网,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


枫叶卡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永久居民身份。


我要是移民中介,我敢把广告喊成这样:


枫叶卡延期代理,收件即保证成功,不成功赔你一百万。


为保证成功,我会专门选择收条件最差的客户,你最好在过去的5年里在加拿大1天都没住过,并且最好还没有任何人道或其他可能被原谅的理由,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代理你这样的客户申请换卡,我能保证替你拿到永久居民身份取消通知书,然后通知移民局你决定上诉,然后就能保证替你拿到一张一年有效的枫叶卡,然后告诉你:恭喜你,枫叶卡延期成功了!!!


这个买卖怎么样?哪位伙计要是愿意出资一百万入伙,我给你50%的股份。

唐人Jason : 2011-09-09#40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枫叶卡的问题已经看明白了。

入籍的时间计算也是一个道理吗?不从递表日期倒推而是有可能从官员拆信的时间点倒推?

唐人能给指点下吗?


公民与移民局是这么说的:


Time lived in Canada


To become Canadian citizens, adults must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1,095 day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before apply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do not need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要成为加拿大公民,成年人必须在申请前的4年里在加拿大居住了至少3年(1,095天)。18岁以下的孩子不用满足这个要求。


上文中“申请”二字是指你在申请表上签字这个行为,也就是说,申请前的4年等于你在申请表上签字之日前的4年。

籍不用担心递交申请后的时间,这个计算方法确定吗??
那去美国开车当天来回的,也算一天扣除吗?有听说当天返回的不扣除呢
万分感谢!!


Becoming a Canadian citizen: Who can apply



To be eligible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you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ge



You must be at least 18 years old to apply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for a child under 18, make sure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met:
  • the person applying is the child’s parent, adoptive parent or legal guardian
  • the child is a permanent resident, but does not need to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three years; and
  • one parent is already a Canadian citizen or is applying to become a citize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lso applies to adoptive parents.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you must have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in Canada, and that status must not be in doubt. This means you must not be the subject of an immigration investigation, an immigration inquiry or a removal order (an order from Canadian officials to leave Canada).

Time lived in Canada


To become Canadian citizens, adults must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1,095 day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before apply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do not need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You may be able to count time you spent in Canada before you became a permanent resident if that time falls within the four-year period.

Use the citizenship calculator to find out if you have lived in Canada long enough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Language abilities


Canada has two official languages―English and French. You need to have adequate knowledge of one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n order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The citizenship knowledge test and your interaction with CIC staff will be used to assess if you have an adequat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CIC staff will observe
  • y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basic spoken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and
  • you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asic information or respond to questions.
For example, as part of your interaction with departmental staff or as part of your written test or your interview with a citizenship judge, you will be expected to:
  • answer simple questions on familiar topics, using short sentences;
  • show that you know enough words for basic everyday communication;
  • tell a simple story about everyday activities;
  • speak about something you did in the past (or will do in the future);
  • give simple everyday i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and
  • express 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Criminal history (prohibitions)



You cannot become a citizen if you:
  • have been convicted of an indictable (criminal) offence or an offence under the Citizenship Act in the three years before you applied;
  • are currently charged with an indictable offence or an offence under the Citizenship Act;
  • are in prison, on parole or on probation;
  • are under a removal order (have been ordered by Canadian officials to leave Canada);
  •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are charged with, or have been convicted of a war crime or a crime against humanity; or
  • you have had your Canadian citizenship taken awa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f you are on probation or are charged with an offence and are awaiting trial, you should wait until after the probation has ended or the trial is over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If you have spent time on probation, on parole or in prison in the last four years, you may not meet the residence requirement for citizenship.

Time in prison or on parole does not count as residence in Canada. Time on probation also does not count as residence in Canada if you were convicted of an offence. If you have spent time on probation from a conditional discharge, it may be counted toward residence. For details, contact the Call Centre.

Knowledge of Canada


To become a citizen, you must understand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itizenship, such as the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to vote in elections. You must als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Canada’s history, values, institutions and symbols.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is in our free study guide Discover Canada: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itizenship. We will send you a copy of it once we have received your application. The questions in the citizenship test ar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guide.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申请入籍加拿大的条件。


你看,申请入籍加拿大一共需要满足6个条件,而居住时间只是这6个条件里面的一个而已。但就居住时间条件而言,计算方法上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只要在你在入籍申请表上签字那天前的4年里累计在加拿大居住达到1095天,你就满足这个条件了,而从你在申请表上签字,到公民局审理你的申请一直到笔试面谈这段时间你在不在加拿大住跟这个条件完全无关。


但是,别忘了,居住时间条件只是6个条件里面的第3个,你看第2个条件是什么,是永久居民身份。我用中国话解释一下上面那段文字:

要成为加拿大公民,你必须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并且你的这个身份还不能处于被质疑的状态。这就是说,你不能正在被移民局调查,你不能正在被移民局质询,你不能已经收到身份取消通知书(离境令)。

当你申请入籍时,你一定在刚过去的4年里累计在加拿大居住了至少3年,即使你在在申请表上签字的当天离开加拿大,到你再回来去公民局笔试面谈这段时间不超过2年,你的永久居民居住义务就无论如何都能满足,你面官时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就不会被质疑。


但是,在极端情况,不管是因为阴差阳错还是运气不济导致材料总出纰漏,你的申请处理时间长达两三年,而这期间你大部分时间都不住在加拿大,那么到在考试面官那天如果被官员质疑你的永久居民居住义务没有满足,也就是说你在那天前的5年内可能没有住够2年,那么只要产生这个质疑,你就已经不满足上述入籍6条件中的第2个条件了,你的入籍申请就会泡汤,并且,你还可能会丢掉永久居民身份。


最后,入籍申请计算居住时间是这么计的:


以今天为例,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天;


如果你今天离开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2天;


如果你今天回到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2天;


如果你今天离开加拿大,然后又回到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天。


而永久居民身份所要求的居住时间的计算是有点不同的:


只要你今天曾经在加拿大呆过1秒钟,今天就算你在加拿大住了1整天。比如你昨天离开加拿大,今天又回来了,那么昨今两天算你在加拿大住2天。

加拿大这点事是让唐人研究透了!


谢谢夸奖。


不过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认为弄清楚这些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加拿大的这些“规矩”都是高度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并自行阅读这些资料。遇到问题的时候,与其道听途说,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去读一读这些资料呢?


如果你说咱英文不通,什么也看不懂,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去试着读一点东西看看。事实上,多数情况下,这类关系到每位老百姓的官方资料的文字都是极其通俗易懂的,其易读程度可以与图书馆里那些8-10岁小朋友的图画书媲美。


还是那句话,任何一个在中国读过初中的人,只要手边有一本袖珍英汉词典,就完全可以自己读懂这些东西,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另外一个自己多做功课的理由是:


别人都那么说的说法,往往是错的。

唐人Jason : 2011-09-14#40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学习了!另外请教唐人哥哥,我去美国几天,加拿大移民局知道吗?能查询到吗?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wdb17::wdb17::wdb17:


老虎弟弟不用客气。


你什么时候出境去美国,不仅移民局不知道,边境服务局也不知道。当你回加拿大入境的时候,虽然边检官会问你去美国几天,但是通常这个对话也不会被记录下来,甚至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入境这个信息也不一定被记录下来,除非边检官发现你有犯罪嫌疑,或违法行为,或你提供虚假信息,那么你入境的过程和相关信息会被记录在案。


即使边境服务局的信息系统里记录有一部份你的入境信息,移民局也不能直接看到这些信息。如果移民局启动对你的居住状态的调查,他们要从边境服务局获取你的入境信息,也必须持有你亲笔签字的同意书,这是因为边境服务局也受隐私权法约束,而你什么时候入境,跟边检官说了些什么,这些信息都属受隐私权法保护之列。同理,移民局要从航空公司取得你的旅行信息,也必须持有你的亲笔同意书。


现在回到你的问题:


你去美国几天,移民局知道吗?


答案是:本来不知道。


移民局能查到你去美国几天吗?


答案是:只要你不合作,就查不到。


但是,当移民局真的关心你去美国呆过几天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用去边境服务局查,也用不着使用别的什么手段和方法就能知道。


老虎弟弟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吗?

这个论断太可怕了。按这个意思是说,新移民登陆以后至少730天是不能回国探亲的喽?那也太扯了吧。也就是说那些短登的人第二次登陆的时候就有可能被拒,甚至取消永久居民资格啦?


在实际操作中,移民官审视你的居住状态有时候不是看你在过去5年有没有住够730天,而是看你去过去5年内有没有离开加拿大超过1095天以及每次离开的原因。如果你被审查的那一天离你登陆加拿大那天还不够5年,那么就看你登陆加拿大以后有没有离开1095天以及每次离开的原因。


是的,如果你登陆还不满5年,但在入境时被边检官发现你已经离开加拿大超过1095天,那么边检官有可能向移民局书面报告你的情况,移民局接到报告有可能启动对你的调查,一旦调查结果显示属实并且你没有能够提供可以被原谅的理由,那么你的永久居民身份有可能被取消。


这也是明文写在移民局网站上公布的《操作手册》里的。

最后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啊。我想,如果他们想知道,直接问你,你不敢不合作的吧?


真聪明,答对了。


当移民局想知道你的居住状态的时候,他们不用去问边境服务局,也不用去问航空公司,也不用使用任何技术手段,他们只需要把一张表格放在你面前,让你填上最近的5年内你每次出境和入境的日期以及原因。最后你还要签字保证你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完整和准确的。


即使弟弟你是老虎,只要你还打算在加拿大混,我就不相信你胆敢欺诈政府;即使弟弟有老虎那胆子,我还相信你的智力没有退化到真老虎那水平,你绝不会白纸黑字书面欺诈政府。


退一万步,就算弟弟你有老虎的胆子和老虎的智力,我还相信弟弟不是老虎,而是个讲道义的


加拿大政府之所以没有出境控制,是基于对人权的尊重,因为无论你是加拿大公民,还是永久居民,还是外国来访者,在任何时间离开加拿大,这个行为都属于你的基本人权,你不需要任何人的批准,你也不需要向任何人报告,你只要离开就是了。在加拿大这个国家里,这是属于你的权利和自由。因为我们来自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我们可能还没这么去想过:


我去别人家需要主人许可,我离开自己家为什么要别人许可才能离开?别说是离开自己家,我就是从别人家里离开也不需要得到谁的许可吧?离开一个地方,这应该是我的权利。可是在我们过来的那个世界,我们这个权利被剥夺了,更可悲的是,我们以前竟不知道这个权利的可贵,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有这个权利。

我们之所以远渡重洋移民来加拿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里我们能找到自由,在这里我们的个人权利能够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怎么可能利用我们所得到的自由去蓄意欺诈这样一个尊重和保护我们的自由权利的政府呢?



我不会,她/他不会,老虎弟弟你也不会。


所以,那个问题的答案如上。

深圳老虎先生 : 2011-09-14#40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wdb6:
刚听一个朋友说,他的朋友,因为虚报居住日期,领枫叶卡的时候官员拒绝发给他枫叶卡,给他二个选择:第一放弃枫叶卡,第二,申述,那家伙马上说:放弃身份,然后回去马上申请探亲签证,还很得意地告诉我朋友:今后我赚多少钱都不需要在加拿大报税了,老婆小孩在加拿大,需要的时候就申请团聚就可以了:wdb17:

唐人Jason : 2011-09-14#40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哈哈:wdb6:
刚听一个朋友说,他的朋友,因为虚报居住日期,领枫叶卡的时候官员拒绝发给他枫叶卡,给他二个选择:第一放弃枫叶卡,第二,申述,那家伙马上说:放弃身份,然后回去马上申请探亲签证,还很得意地告诉我朋友:今后我赚多少钱都不需要在加拿大报税了,老婆小孩在加拿大,需要的时候就申请团聚就可以了:wdb17:

这两个选择应该是:

选择1:同意主动放弃永久居民身份;

选择2:拒绝主动放弃永久居民身份。

如果你选择1,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从此失去,你马上可以以访问者的身份申请访问签证。

如果你选择2,你会被取消永久居民身份,然后你可以在60天内决定是否上诉,如果你决定上诉,那么在法院最终判决取消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以前,你仍然可以自由进入加拿大。

另外,这位朋友赚钱要不要向加拿大缴税,跟他是否持有枫叶卡以及是否拥有永久居民身份完全没有关系,而只跟他是否在加拿大居住有关。

即使他拥有永久居民身份并持有枫叶卡,如果他不在加拿大居住,他也不用为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缴税。

即使他失去了永久居民身份,如果他在加拿大居住,他照样要为他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缴税。

tyhjh栀子花开 : 2011-09-14#41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

dingyang76 : 2011-09-29#41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移民局的这张出入境调查表前,我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么?

唐人Jason : 2011-09-30#41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移民局的这张出入境调查表前,我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么?

当然,沉默权也是你的人权的一部份,别说是移民局,就是在警察局和法院,你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但是,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移民局也有拒绝发给你枫叶卡的权力,使领馆也有拒绝发给你旅行证的权力。(只有在你申请枫叶卡或者旅行证的时候你才必须填那张调查表。)

其实说穿了,枫叶卡和旅行证制度,就是为了检查永久居民的居住状态而设立的。

在法律意义上,如果一个永久居民永远也不申请枫叶卡或者旅行证,并且恰当行使保持沉默的权利,那么这个人的身份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并且永远有权自由出入加拿大。

亲亲宝贝儿 : 2011-10-01#41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精辟~~

jeff1228 : 2011-10-12#41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

maxleegy : 2011-10-14#41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懂装懂,即便你孩子17岁,警察也可以罚你,因为没有法律界限:只要有人告你你必然被罚。

真扯!恶心!

惊风 : 2011-10-16#41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非常好的帖子,感谢LZ了,看了三个多小时

惊风 : 2011-10-16#41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19:

蝶儿 : 2011-11-15#41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了,感谢楼主的解答,都是大家最关心又最容易犯糊涂的地方,让我明白了很多长时间以来一直模棱两可的事情!

rockilee : 2011-12-09#41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兄,一个极端的案例,请你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
假设我登陆2个月,拿到枫叶卡后即回国,5年后再登陆,虽然第一个5年我没住满2年,我枫叶卡也过期,但我可以说没带卡,也能通过海关,因为我的永久居民身份应该在,对吧?
登陆后我连续住上2年,然后递交枫叶卡换卡申请,倒推5年,我住满了2年,移民局应该给我新枫叶卡,对吧?
按照帖子里面的观点,如果不自投罗网的话,移民局不会主动来查我,那么我在国内住上20年后再过去,一样能进关,住满2年后一样能申请新卡,对吧?
这样的案例的最大风险在哪?

唐人Jason : 2011-12-11#42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唐人兄,一个极端的案例,请你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
假设我登陆2个月,拿到枫叶卡后即回国,5年后再登陆,虽然第一个5年我没住满2年,我枫叶卡也过期,但我可以说没带卡,也能通过海关,因为我的永久居民身份应该在,对吧?
登陆后我连续住上2年,然后递交枫叶卡换卡申请,倒推5年,我住满了2年,移民局应该给我新枫叶卡,对吧?
按照帖子里面的观点,如果不自投罗网的话,移民局不会主动来查我,那么我在国内住上20年后再过去,一样能进关,住满2年后一样能申请新卡,对吧?
这样的案例的最大风险在哪?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

这个例子其实并不极端,很多移民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移民局和边检局的《操作手册》(公布在移民局网站上)里就是这么明文写着的:

“即使一个人已经离开加拿大很多年,只要其永久居民身份得到确认,就必须无延误地允许其入境。”

“在检查一个永久居民的居住状态时,只能看其是否在最近的一个5年内累计居住至少730天,而不得追究既往。”

只要你的永久居民身份还在,并且在最近的一个5年内满足居住义务,那么你就有权取得一张新的枫叶卡。

移民局无权到你家里来调查你,也无权像法院那样发传票传你去局子里接受调查。

你唯一的风险是当你入境时,被边检官取得你未满足居住义务的证据,而导致收到removal order。

只要你对自己的权利和法律有足够的理解,这个风险其实也是可以规避的。

向前 : 2011-12-12#42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加sw.有些还得慢慢消化。

豆浆与豆花 : 2011-12-12#42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高人!学习了。

judygao : 2011-12-12#42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了。谢谢!

rockilee : 2011-12-13#42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

这个例子其实并不极端,很多移民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移民局和边检局的《操作手册》(公布在移民局网站上)里就是这么明文写着的:

“即使一个人已经离开加拿大很多年,只要其永久居民身份得到确认,就必须无延误地允许其入境。”

“在检查一个永久居民的居住状态时,只能看其是否在最近的一个5年内累计居住至少730天,而不得追究既往。”

只要你的永久居民身份还在,并且在最近的一个5年内满足居住义务,那么你就有权取得一张新的枫叶卡。

移民局无权到你家里来调查你,也无权像法院那样发传票传你去局子里接受调查。

你唯一的风险是当你入境时,被边检官取得你未满足居住义务的证据,而导致收到removal order。

只要你对自己的权利和法律有足够的理解,这个风险其实也是可以规避的。

谢谢唐人兄指点!
我觉得还有一个风险,就是我无法登上去加拿大的飞机,因为我没有有效枫叶卡证明我可以合法入境加拿大,也没有其它签证,对吧?呵呵。
另外,就你说的风险,我还有两个疑问:
1.边检官很容易取得我未满足居住义务的证据,每一次出入境应该在人家电脑里面都存着,对吧?我觉得这个风险其实就是一个不可规避的问题,你说到只要了解法律与权利就可以规避,能否详细说说如何规避?

唐人Jason : 2011-12-16#42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唐人兄指点!
我觉得还有一个风险,就是我无法登上去加拿大的飞机,因为我没有有效枫叶卡证明我可以合法入境加拿大,也没有其它签证,对吧?呵呵。
另外,就你说的风险,我还有两个疑问:
1.边检官很容易取得我未满足居住义务的证据,每一次出入境应该在人家电脑里面都存着,对吧?我觉得这个风险其实就是一个不可规避的问题,你说到只要了解法律与权利就可以规避,能否详细说说如何规避?

不能登上从中国飞加拿大的飞机,这个不是风险,只是一点点麻烦而已。你从中国来加拿大不是只有直飞加拿大这一条路。

加拿大没有出境控制,入境控制也不是对每个人每次都有记录,所以,边境服务局的信息系统里并没有你的完整的出入境纪录。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说谎。你不能说慌,但是你有权保持沉默。

rockilee : 2011-12-17#42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能登上从中国飞加拿大的飞机,这个不是风险,只是一点点麻烦而已。你从中国来加拿大不是只有直飞加拿大这一条路。

加拿大没有出境控制,入境控制也不是对每个人每次都有记录,所以,边境服务局的信息系统里并没有你的完整的出入境纪录。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说谎。你不能说慌,但是你有权保持沉默。

第一条明白了,条条道路通罗马:)
第二条,关于入境管制,还是有不明之处,还望唐兄指导:
1)如果不是每次都详细记录的话,移民局如何判断你是否尽到了居住义务呢?难道完全靠申请人自己本着诚信去填?
2)加拿大枫叶卡出入境会在护照上盖戳吗?盖戳的话,边检官应该能看出来上一次入境的时间吧?(当然可以在中国换个新护照)
3)保持沉默难道不回答边检官的问题不起疑心?可能当次放过去了,但这也许就是一个自投罗网的行为,边检官没有得到合情合理的回答,没准就打报告去移民局了,是吗?

cx129129 : 2011-12-17#42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踩个脚印顶楼主

望天问天 : 2011-12-17#42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一下楼主,如果夫妻一起短登后,太太留下直到拿到公民身份,先生自己会中国再也不去加国。那么,太太拿到公民后,回到中国,夫妻一起生活两年以上,是不是先生就可以申请延续永久居民,以及换枫叶卡呢,即使先生的枫叶卡已经过期很久,短登后的五年也没有住满两年。因为他在递交申请的时候,往前推五年,是满足了居住条件了

望天问天 : 2011-12-18#42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顶给楼主看

请教一下楼主,如果夫妻一起短登后,太太留下直到拿到公民身份,先生自己会中国再也不去加国。那么,太太拿到公民后,回到中国,夫妻一起生活两年以上,是不是先生就可以申请延续永久居民,以及换枫叶卡呢,即使先生的枫叶卡已经过期很久,短登后的五年也没有住满两年。因为他在递交申请的时候,往前推五年,是满足了居住条件了

唐人Jason : 2011-12-19#43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第一条明白了,条条道路通罗马:)
第二条,关于入境管制,还是有不明之处,还望唐兄指导:
1)如果不是每次都详细记录的话,移民局如何判断你是否尽到了居住义务呢?难道完全靠申请人自己本着诚信去填?
2)加拿大枫叶卡出入境会在护照上盖戳吗?盖戳的话,边检官应该能看出来上一次入境的时间吧?(当然可以在中国换个新护照)
3)保持沉默难道不回答边检官的问题不起疑心?可能当次放过去了,但这也许就是一个自投罗网的行为,边检官没有得到合情合理的回答,没准就打报告去移民局了,是吗?

加拿大是一个自由国家,不仅公民和永久居民,连访问者也享受自由出境的权利,所以出境既没有控制,也没有记录。

永久居民由陆路入境亦并非每次都有记录。

所以,边境服务局的信息系统里,并无你的完整出入境记录。

如果你是访问者,面对边检官,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边检官也有拒绝你入境的权力。

而如果你是永久居民,则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边检官在你的身份被确认,并且没有严重犯罪的前提下,并没有拒绝你入境的权力。

如果你拒绝回答关于居住义务的问题,边检官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一份报告给移民局内陆办公室。

而即使移民局启动对你的调查程序,只要你懂法,它也奈何不了你。

不好意思,这个话题我不想在公共场合谈太深,否则有怂恿他人滥用永久居民法定权利之嫌。

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或顾虑,我可以介绍你去找在这个领域最专业的律师去谈谈。

不用客气。

唐人Jason : 2011-12-19#43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一下楼主,如果夫妻一起短登后,太太留下直到拿到公民身份,先生自己会中国再也不去加国。那么,太太拿到公民后,回到中国,夫妻一起生活两年以上,是不是先生就可以申请延续永久居民,以及换枫叶卡呢,即使先生的枫叶卡已经过期很久,短登后的五年也没有住满两年。因为他在递交申请的时候,往前推五年,是满足了居住条件了

基本上是对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大大方方去加拿大驻中国使领馆申请旅行证,持旅行证返回加拿大后再申请新的枫叶卡。

只有一个概念有点问题:

永久居民不存在延续不延续的问题。永久居民,顾名思义,本来就是永久的,没有期限的,所以没有延续这么一说。

枫叶卡这个东西,其实远没有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么重要,它只是一张旅行证件而已,用途仅限于永久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公共汽车等)返回加拿大之用。只要你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加拿大,你就可以不要枫叶卡。

望天问天 : 2011-12-19#43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楼主, 我也去移民局网站看了那个操作手册,太久没长篇大论的精读了,整整看了一晚上。
基本与楼主阐述一致。
不追溯过往,确实是这样。
就有一点风险,就是五年内,永久居民没有满足两年的条件,原则上人家是可以让你失去永久居民身份的,原文叫永久居民状态。但是如果你不去入境,或者不去申请renew 枫叶卡,申请旅行文件,就不会有人查你,追着取消你,而等到你再次满足居住条件后,你再去申请,就没问题了,甚至就像楼主说的,裸体出现在海关,要求入境,入境后再申请pr卡,都没有任何问题。
唯一的风险,移民局抽风,在某一年排查所有pr身份的人,查到你的时候你恰巧没有满足居住条件,发信取消你身份。这个可能,真的很小。。
谢谢楼主,要不看到你的帖子,我真的想不到这个操作的可能。

唐人Jason : 2011-12-20#43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楼主, 我也去移民局网站看了那个操作手册,太久没长篇大论的精读了,整整看了一晚上。
基本与楼主阐述一致。
不追溯过往,确实是这样。
就有一点风险,就是五年内,永久居民没有满足两年的条件,原则上人家是可以让你失去永久居民身份的,原文叫永久居民状态。但是如果你不去入境,或者不去申请renew 枫叶卡,申请旅行文件,就不会有人查你,追着取消你,而等到你再次满足居住条件后,你再去申请,就没问题了,甚至就像楼主说的,裸体出现在海关,要求入境,入境后再申请pr卡,都没有任何问题。
唯一的风险,移民局抽风,在某一年排查所有pr身份的人,查到你的时候你恰巧没有满足居住条件,发信取消你身份。这个可能,真的很小。。
谢谢楼主,要不看到你的帖子,我真的想不到这个操作的可能。

连这个唯一的风险都不存在,因为法律并没有授予移民局主动检查永久居民居住状态的权力。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没有人有权力剥夺你的永久居民身份。

加拿大移民局不是中国的派出所,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移民局的官员既无权到你家里来找你,也无权像法院那样发一张传票传你去办公室问话。在隐私权法的保护下,与移民局无关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比如航空公司)也无权把你的旅行资料透露给移民局。

所以还是那句话,说穿了,枫叶卡和旅行证这两个旅行文件的设置,并非是为了方便永久居民出国旅行,而根本就是加拿大移民局为未履行居住义务的永久居民所设的法律陷阱。

永久居民,这个身份是永久的,直到你自投罗网那一天为止。

唐人Jason : 2011-12-20#43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听过的那个捉猴子的故事。

猎人在一个大椰壳上凿一个小洞,洞的大小刚好能让猴子把手伸进去,再在椰壳里放几粒猴子爱吃的花生。猴子发现椰壳里的花生后伸手进去拿,可是它的手攥住花生以后就出不来了,其实它只要把手伸开就可以脱身,偏偏它舍不得丢掉花生,非要死死攥着花生被大椰壳拖住,于是猎人过来轻松地捉住它。

枫叶卡,就是那椰壳里的花生。

唐人Jason : 2011-12-22#43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只要你在加拿大有老婆、有孩子、有房子,你就肯定是税务居民。”

很多朋友说,这是他们的“会计师”说的话,我也亲耳从几位“会计师”那里听到这句话。

逻辑上,对于这样一个肯定句式,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便足以证明它不成立。我现在就举一个反例:

有这样一个人,持泰国护照,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在多伦多拥有一栋大房子,房子里住着他的一个老婆和一个孩子,他每年不定期在这个房子里住4、5个月,他是多伦多一个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在这里住的时候每天打球,他还在加拿大有汽车,有驾照,有银行账户和投资账户,有信用卡。

你看这个人,他与加拿大的“居住联系”够多,够明显了吧。

按照“会计师”们的说法,这个人是不是毫无疑问要算加拿大“税务局民”?

且慢下结论,我再告诉你:

这个人,在曼谷还拥有3栋房子,3个老婆和10个孩子,他还是泰国一家著名企业的拥有人,每年他有7、8个月的时间在泰国打理生意,轮流住在3个老婆那里,他在泰国拥有2个高尔夫球场,他是华商商会会长,他还是3个金牌泰券手的赞助人、5个人妖明星的干爹,他在那里还有私人游艇、私人飞机,像银行账户、投资账户、信用卡、汽车、驾照这些东西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一直就有......

由于泰国是加拿大的税务协定签约国,所以在判断这个人税务意义上的居住状态时适用tie-breaker rules。这个规则是国际税务协定公认规则,当一个人在有税务协定的两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居住联系时,用此规则判断这个人到底应该优先向哪个国家纳税。

这个人,虽然与加拿大有显著的居住联系,包括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并且他每年也在加拿大居住相当长的时间,但是,由于他与泰国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更多更密切,并且在泰国居住的时间更长,还持有泰国护照。

依据tie-breaker rules,单是居住联系的显著性比较,已经能够判断此人为泰国居民,加拿大应视其为非居民。再把另外几个因素(居住时间长短比较、国籍)加在一起,这个判断就更确定无疑。

这个人,在加拿大有老婆、有孩子、有房子,可是他是非居民,只对他获自加拿大的个人收入向加拿大承担纳税义务。

这一个反例,就足以证明那个千人说万人传的说法不成立。

请记住,中国也是加拿大的税务协定签约国,在判断从中国移民加拿大的人的居住状态时,如果此人在两国都有居住联系,则适用tie-breaker rules。

elia : 2011-12-22#43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26::wdb17:给楼主献花了:wdb45:

唐人Jason : 2011-12-23#43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其实不用问会计师,也不用找税务律师,把自己的情况在NR73/NR74中写清楚,让CRA来帮你判断就够了。

加拿大税务局确实建议所有计划或已经,永久或临时离开加拿大的人填NR73,所有计划或已经,永久或临时进入加拿大的人填NR74,交给位于渥太华的国际税务服务办公室以协助确定居住状态。

就连T1税表,税务局也鼓励你自己报,甚至还为你准备了详细的报税说明。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税务这种事上DIY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你看,关于协助确定居住状态,税务局是这么说的:

Once completed, Form NR73 or NR74, as applicable, should be mailed to the address given above or faxed to (613) 941-2505. In most cases, the CCRA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an opinion regarding a taxpayer's residence status from the information recorded on the completed form. This opinion is based entirely on the facts provided by the taxpayer to the CCRA in Form NR73 or NR74, as applicabl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hat the taxpayer provide all of the details concerning his or her residential ties with Canada and abroad. This opinion is not binding on the CCRA and may be subject to a more detailed review at a later date and supporting documentation may be required at that time.

它说的很明白,它给你的只是一个意见(opinion),这个意见完全基于你在NR73或NR74表上所提供的事实,所以,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提供有关你在加拿大和外国的居住联系的全部细节

而且,税务局并不对这个意见承担责任。

承担纳税义务的是你,而不是税务局,所以最终,仍然是你自己对你自己的税务问题承担全部责任。

税务局国际税务服务办公室,只是可供你选择的一个免费顾问而已。


以NR74表为例,真要认真填的话其实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别看它只有4页,其实问的问题涉及到你的很多生活细节和个人隐私,连你在中国有什么衣服,有什么家具,有什么个人物品,你在哪里有保险箱,你的银行存款,投资,公司股份,什么都问到,而且要你提供细节,你真要认真提供细节的话,恐怕再附10页纸都不一定写得下。

这首先就有一个问题,在你自己还不清楚自己对加拿大的纳税义务的情况下,你是否愿意把你所有的隐私,甚至包括与收入税计算无关的个人隐私都透露给税务局?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提供给税务局势必是不完整的信息,而税务局基于不完整的信息所做出的判断也将是不准确的,而你自己,要为这个不准确的判断承担责任。

而如果你不愿把所有的隐私都透露给税务局,又需要专业协助来判断你的纳税义务,那么你唯有选择税务律师的帮助,因为律师受你之雇,便有法定受托责任为你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保证你的隐私不为第三方所知。

至于为什么需要专业协助,我举一个例子:

在NR74的最后,税务局问你:

If there is more information that we have not asked for and that you feel will help us determine your residency status, give this information here:

如果你还有什么信息我们没有问到但是你认为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你的居住状态,请在此处给出此信息: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项信息就属于这种,税务局的标准问题里没有问到,但是对于判断你的居住状态却至关重要,这项信息就是:

你们家的计划是,你留在中国打理生意,每年来加拿大看看老婆孩子,而老婆孩子在这里连续住几年以后,入了籍就卖掉房子回流。

这项信息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虽然你在加拿大有房子,有老婆,有孩子,但是因为你家有这个回流计划,那么你在加拿大的这个家就只是个临时的家,而不是永久的家。你永久的家一直在中国。

在两个有税务协定的国家之间,判断一个人为那一方的居民,要用tie-breaker rules,按照这个规则,第一看的就是你的永久的家在哪一方,在上述情况下,你的永久的家在中国,而不在加拿大,那么这一个比较有结果,就可以不再看其他居住联系,直接把你确定为中国居民,加拿大非居民。

你看,如果你自己填NR74,你会不会把这项比其他所有信息都重要的信息填上去?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办公室里有做税务律师的同事,可以经常跟他们讨论案例,我也不知道这个重要规则的存在,也不会知道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附上税务局的《收入税解释公告牌》里关于税务协定国、 tie-breaker rules的解释供参考:

The "Tie-Breaker Rules" in Tax Treaties

&para; 25. An individual who is a resident of Canada for purposes of the Act is a resident of Canada for purposes of paragraph 1 of the Residence Article of any modern tax treaty between Canada and another country; such an individual may also be a resident of the other country for purposes of the same paragraph in the same treaty. In this situation, the Residence Article in the tax treaty will provide "tie breaker rules" to determine in which country the individual will be resident for purposes of the other provisions of the treaty. If, at any time, such "tie breaker rules" apply and it is determined that an individual is a resident of another country for purposes of a tax treaty between Canada and that country, then subsection 250(5) of the Act will deem the individual to be a non-resident of Canada for purposes of the Act (see &para; 24).
"Permanent Home" and "Center of Vital Interests" Tests

&para; 26. "Tie-breaker rules" are found in paragraph 2 of Article IV of most modern income tax treaties. Usually, these rules rely first on a "permanent home" test to resolve the residence issue. Generally, the "permanent home" test provides that an individual is resident for purposes of the treaty in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has a permanent home available to him or her. A "permanent home" (as that term is used in income tax treaties) may be any kind of dwelling place that the individual retains for his or her permanent (as opposed to occasional) use, whether that dwelling place is rented or purchased or otherwise occupied on a permanent basis. Therefore, an individual may have two permanent homes while living outside Canada (for example, a dwelling place rented by the individual abroad and a property owned by the individual in Canada that continues to be available for his or her use, such as a home that is not leased to a third party on arm's length terms and conditions as described in &para; 6) and the "permanent home" test will not result in a residency determination. Where this is the case, the "tie-breaker rules" of most treaties then refer to the "center of vital interests" test.
The "center of vital interests" test require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personal and economic ties with each country in ques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with which country those ties are closer. The personal and economic ties to be examined are similar to those used in determining factual residence for purposes of Canadian income tax (see especially &para;s 4 to 9). There are other tests that will apply if the "center of vital interests" test is inconclusive.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针对任何个人或具体案例的专业意见。请就具体情况咨询专业税务顾问――国际税务领域的律师)

taupe : 2011-12-23#43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收藏了,慢慢研究ing,谢谢楼主哈:wdb10:

望天问天 : 2011-12-24#43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听过的那个捉猴子的故事。

猎人在一个大椰壳上凿一个小洞,洞的大小刚好能让猴子把手伸进去,再在椰壳里放几粒猴子爱吃的花生。猴子发现椰壳里的花生后伸手进去拿,可是它的手攥住花生以后就出不来了,其实它只要把手伸开就可以脱身,偏偏它舍不得丢掉花生,非要死死攥着花生被大椰壳拖住,于是猎人过来轻松地捉住它。

枫叶卡,就是那椰壳里的花生。
懂法,才能守法。

peaceofmind : 2011-12-25#44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UP

gogo2008 : 2012-01-09#44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37:拜读

Arthurjiang : 2012-01-21#44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继续学习了。非常感谢!

先进个人 : 2012-01-21#44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家园三年了,准备登陆了才仔细来拜读,佩服唐人JASON这样的同学,把自己掌握的来帮助别人,向你致敬,向你学习!

Soft Kitty : 2012-01-26#44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10:

一一的 : 2012-02-12#44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一点点的看下来,收益良多!感谢Jason!

davidwuw : 2012-03-01#44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拜读了! 感谢Jason!:wdb17:

黑桃皇后 : 2012-03-08#44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楼主认真研究游戏规则这种态度是非常可取的,顶!

Duane : 2012-03-10#44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长见识了,谢谢

cola365 : 2012-03-13#44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帖,应该好好学习,谢谢

ellen-wq : 2012-03-13#45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讹传好像还没到十呢,楼主继续呀。。。。。。。。。。。。。

olddady : 2012-03-26#45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税收,可以肯定的告诉LZ,国内没有一家单位企业,一个人是按照真正的收入来上税的,但比如汽车购置税之类的强制税收就没办法了。
胡说。如此说来,中国人都是偷税漏税的?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啊。

ivana : 2012-03-26#45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一口气看下来,有点累。真的感谢。
有点不明白,这样的税务条款,是否就导致了,许多有钱人的太太孩子在这生活,还是低收入,虽然老公很有钱,但是不用报,只报在这的收入,所以还可领牛奶金,还可免msp等等,还可以和真正的穷人一起瓜分纳税人的钱?这样对于其他人是否unfair?
正像许多人说的住着豪宅,开着不是bmw,就是benz,还打着low income,申请着政府的多项补助?

唐人Jason : 2012-03-26#45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一口气看下来,有点累。真的感谢。
有点不明白,这样的税务条款,是否就导致了,许多有钱人的太太孩子在这生活,还是低收入,虽然老公很有钱,但是不用报,只报在这的收入,所以还可领牛奶金,还可免msp等等,还可以和真正的穷人一起瓜分纳税人的钱?这样对于其他人是否unfair?
正像许多人说的住着豪宅,开着不是bmw,就是benz,还打着low income,申请着政府的多项补助?

当家庭中有一个人是非居民时,如作为居民的那个人申请儿童福利金、消费税退税,以及医疗保费减免等福利时,政府要看的是家庭总收入,也就是夫妻两人获自全球的总收入,这当然包括那个非居民获自中国的收入。

靠隐瞒真实收入而获得福利是一种违法行为。

ivana : 2012-03-27#45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当家庭中有一个人是非居民时,如作为居民的那个人申请儿童福利金、消费税退税,以及医疗保费减免等福利时,政府要看的是家庭总收入,也就是夫妻两人获自全球的总收入,这当然包括那个非居民获自中国的收入。

靠隐瞒真实收入而获得福利是一种违法行为。
感谢回答,至少说明法律是健全的。

budong2007 : 2012-03-27#45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收起来慢慢看。

Mayeye : 2012-03-27#45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如此好贴,顶起并收藏之。以后用得着。

当当妈 : 2012-03-28#457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承前贴

[FONT=宋体][FONT=宋体]在加拿大的税制下,你在加拿大的纳税义务取决于你的居住状态,既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如果你是居民,你就要为你从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你是非居民,你只需要为你从加拿大所取得的(特定)收入向加拿大纳税(或被扣税),而无需为你从加拿大以外,比如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这里所说的居民,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永久居民那个“居民”。后者说的是你的身份,你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你便有权在加拿大居住,但是同时加拿大宪法还赋予了你在世界任何地方自由居住的权利,就是说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拥有的是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但并不承担在加拿大居住的义务,你可以随时自己决定在加拿大住还是不在加拿大住。如果你在加拿大居住,以加拿大为家,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如果你的家在另外一个国家,你只是持枫叶卡来加拿大探亲度假,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自己判断自己究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你自己最清楚你的家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如果你的家在加拿大,那么你就是居民,如果你的家在中国,那么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FONT]

[FONT=宋体]但是当税务局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他们不是你们家的人,对你们家的情况没有你们家人那么清楚。他们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主要判断准则是你在加拿大所建立的居住联系。这些居住联系包括:[/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居所;[/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社会联系;[/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经济活动。[/FONT]

[FONT=宋体]其他有关的联系还包括:[/FONT]

l [FONT=宋体]有加拿大驾照;[/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银行帐户或信用卡;[/FONT]
l [FONT=宋体]加入了加拿大某省政府的医疗保险。[/FONT]

[FONT=宋体]另外,你在另外一个国家所保留或建立的居住联系也是用以判断你的居住状态的相关因素。[/FONT]

[FONT=宋体]要知道的是,判断居住状态是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来看全貌,而不是只看个别单独的居住联系。比如你有上面所列举的一项或若干项居住联系,并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加拿大居民。[/FONT]

[FONT=宋体]现在清楚了吗?加拿大居民没有需要纳税和不需要纳税之分,是居民就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不是居民(是非居民)你就不用为你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就是这么简单;而不是像讹传的那样,居民有“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之分。[/FONT]

[FONT=宋体]而且,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这是你的居住状态,是一种事实,你做居民还是做非居民都不需要任何人批准,这是你自己的权利,谁也管不着你,所以也就不存在讹传的所谓“申请非税务居民”那么回事。你把家安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把家留在中国,或者把家从加拿大搬回中国,你就非居民。这都由你自己决定,根本不需要向谁申请。[/FONT]

[FONT=宋体]另外,再补充几句关于身份与居住状态的关系。[/FONT]

[FONT=宋体]你的身份,比如你是加拿大公民、加拿大永久居民、国际学生、国际打工者等等,只能决定你是否有权在加拿大居住,而并不决定你在加拿大居住与否。[/FONT]

[FONT=宋体]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这种关系:[/FONT]

[FONT=宋体]例[/FONT]1[FONT=宋体]:你家住台湾,持中华民国护照,在某台湾公司工作,你的公司经常派你来温哥华出差,每次来你都住在[/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果在[/FONT]2010[FONT=宋体]年你在温哥华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那么对不起,虽然你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有枫叶卡,也没有工作签证,也没有学习签证,甚至在加拿大也没有[/FONT]1[FONT=宋体]分钱收入,只因为你今年在加拿大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在[/FONT]2010[FONT=宋体]税务年度,你也要被视同加拿大居民,你必须为你的全球收入包括从台湾公司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例[/FONT]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
[/FONT]
说的太明白了~~~好贴!!

nanalu89 : 2012-03-28#458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八名

如果带食品进境申报,是否要到另外一间房间接受检查。那就太麻烦了,要每个包都打开,搞不好都装不进去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带。哈哈

smilebabyface : 2012-04-03#45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37::wdb17:

majorshenzhen : 2012-04-03#46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tana : 2012-05-09#46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学习了!

liangshidu : 2012-05-28#46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唐人Jason : 2012-06-03#46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Candle Tear.jpg

foreverjia : 2012-06-12#46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SzHabsburg : 2012-06-12#46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很好的帖子,诚挚致谢

SzHabsburg : 2012-06-12#46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的讲解非常好
要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就要知道自己的Rights

如果局势对自己不利,一定不要“自证其罪”,对方问对你不利的问题,拒绝回答

浪迹天涯11 : 2012-06-12#467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加拿大税比中国高





这个讹传也是“深入人心”的,几乎所有移民在还没有来加拿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个这个印象:

加拿大是个高税收的国家。

其实这说法也不能说是错的。加拿大本地人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头上。但是,这么说要看把加拿大跟哪里比,你要是跟香港比,跟新加坡比,加拿大的税是高,但是,如果你是跟中国大陆比,

事实上,加拿大的税一点也不高。

不信咱算一算。

比如说,你今年挣了5万加元的工资。

如果你是加拿大BC省居民的话,你要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

大约8,800加元,相当于大约17.6%

而如果你是中国居民的话,你应交中国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

大约9,000加元,相当于大约18%

你说加拿大税高还是中国税高?

当然,因为两国的税率累进结构不同,不同的收入金额比较起来不一样,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加拿大BC省的税会显得略高,但也只是略高,大约1个百分点而已。

有朋友说了,你举的例子说的是打工的人,俺可是企业家。

好,如果你是做企业的,你在中国的企业通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交完税后分配到你手里的红利,你还要再交20%的个人所得税,二税加在一起相当于企业所得的40%

而如果这个企业是在加拿大呢,企业收入当然也要交企业收入税,但是当你从企业分得红利缴纳个人收入税的时候,政府为避免重复征税又给你一个税款抵减额,最终二税相加以后的税率通常还是大约相当于等额工薪收入的税率,其平均税率通常并不比中国的40%高。

那边又有朋友说了:就算加拿大税率不高吧,但它可是全球征税啊。

没错,加拿大居民是要为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可是,中国何尝不是呢?你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最后,大多数朋友可能知道,但是还是有朋友不知道,如果你是加拿大居民,而又在中国有收入,那么只要你在中国的收入已经向中国交过税,那么你在加拿大报税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不用再交税了,因为你向中国交过的税可以抵扣你应向加拿大交的税,并且中国的税率并不比加拿大低。

比如,你卖掉中国的房子获利10万加元,你应向中国缴税2万加元,而在加拿大方面,你这10万加元资本增值收入里只有5万计入你的应纳税收入,假设你的边际税率是40%的话,那么你在加拿大的收入税也是2万加元,拿在中国已经交过的2万抵扣以后,你在加拿大的应交税款是0

又有朋友说了,在加拿大不光挣钱要交税,花钱消费的时候还要再交税,这可是比中国过分多了,我在中国买东西什么时候也不缴税。

不错,在加拿大花钱消费要交税,比如在BC 省,你所购买的大部分商品在付款时你都要在加上一个12%HST

可是在中国,你在花钱消费的时候同样是交了消费税,只是那税是含在商品价内而没有在价外另计你没注意到而已。中国的增值税基本税率是17%,就是那个低税率13%也比BC 省的HST要高。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时所缴纳的增值税占全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你还说你在中国消费不缴税吗?

不知道你这9000元是如何算出来的?年入5万,月入也就是50000/12=4166.算深圳市,免税额是1600元,那么4166-1600=2566元需要缴税。假如都按最高税率20%交,每月2566×20%=513.2元,12个月是6158.4元。
而且,在加拿大,你交完8800元的税后,买什么东西还都要再交个12%的HST;在中国交完税后买东西就没税了。

浪迹天涯11 : 2012-06-12#46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于税收,可以肯定的告诉LZ,国内没有一家单位企业,一个人是按照真正的收入来上税的,但比如汽车购置税之类的强制税收就没办法了。
那是你了解的你们那里的情况。我们公司强制扣税,一分钱都不会少的。

唐人Jason : 2012-06-12#469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

不知道你这9000元是如何算出来的?年入5万,月入也就是50000/12=4166.算深圳市,免税额是1600元,那么4166-1600=2566元需要缴税。假如都按最高税率20%交,每月2566×20%=513.2元,12个月是6158.4元。
而且,在加拿大,你交完8800元的税后,买什么东西还都要再交个12%的HST;在中国交完税后买东西就没税了。

例子里的金额都是加元,不是人民币。

在中国消费,你可不是不缴税,你买东西或者服务支付的是价税合计,那里面含着的税赋比加拿大只高不低,只是你没看见而已。

其实这才是悲哀,你的辛苦钱被政府拿走了多少你自己都不知道,政府拿走你的钱都怎么花了你也不知道。

如果把政府从老百姓兜里拿走的钱,不管它叫什么税也好,叫什么费也好,包括那些从企业吃拿卡要最终都是老百姓买单的钱,笼统地称为税的话,那么中国的税赋绝对是天下第一。

浪迹天涯11 : 2012-06-12#470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

例子里的金额都是加元,不是人民币。

在中国消费,你可不是不缴税,你买东西或者服务支付的是价税合计,那里面含着的税赋比加拿大只高不低,只是你没看见而已。

其实这才是悲哀,你的辛苦钱被政府拿走了多少你自己都不知道,政府拿走你的钱都怎么花了你也不知道。

如果把政府从老百姓兜里拿走的钱,不管它叫什么税也好,叫什么费也好,包括那些从企业吃拿卡要最终都是老百姓买单的钱,笼统地称为税的话,那么中国的税赋绝对是天下第一。

你这样说,我同意。而且,5万加元额度在中国需要交的税何止9000呢。

浪迹天涯11 : 2012-06-12#47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对于非税居民的描述,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想做非税居民,我就取消MSP、驾照、银行户口、信用卡、和房产权,然后保证每年不在加国住满183天就可以了?然后有个条件就是必须要回答NR73这个表格上的内容。

唐人Jason : 2012-06-14#47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对于非税居民的描述,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想做非税居民,我就取消MSP、驾照、银行户口、信用卡、和房产权,然后保证每年不在加国住满183天就可以了?然后有个条件就是必须要回答NR73这个表格上的内容。


首先,加拿大从来就没有“非税居民”这么一个概念,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讹传,只要你是居民,你就要为你源自全世界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所以居民并没有被分成需要缴税的居民,和不需要缴税的居民。

加拿大收入税制是以居住状态为基础的,即居住在加拿大的居民,与居住在另一个国家的非居民,对其收入的征税政策不一样。居民要为其源自全世界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非居民只需为其源自加拿大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并且对于同类的收入,居民和非居民的税务待遇不同。

而居民,还是非居民,是由事实居住状态决定的,你居住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不居住在加拿大,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而因为居住在哪里是你的基本人权,加拿大无人有权干涉,所以做居民还是非居民由你自己决定,不用向谁申请。

要做非居民,很简单,不住在加拿大就是了。

但是,不住在加拿大,除了你没有资格享受医疗保险以外,并不妨碍你拥有加拿大驾照、银行帐户、信用卡、房子,甚至,不住在加拿大,也妨碍你在加拿大还留着一个家,这些都是你的权利,没人管的着你。

NR73是在你已经离开加拿大,但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居住状态究竟算什么,请加拿大税务局国际部帮助判断用的。这个步骤不是必需的,并且,税务局没有法定的义务一定帮你做判断,也不为其意见承担法律责任。

自己住在哪里,最清楚的只有自己。

如果不知道判断标准的话,提示一下:

由于中国与加拿大签订有税务协定,一个人在税务意义上不允许既是中国居民又是加拿大居民,不允许发生被双重征税的现象。在两个税务协定签约国之间,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个国家的居民,适用tie-breaker rules。这个规则我在前面的帖子里有解释过。

northpig87 : 2012-06-14#47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首先,加拿大从来就没有“非税居民”这么一个概念,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讹传,只要你是居民,你就要为你源自全世界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所以居民并没有被分成需要缴税的居民,和不需要缴税的居民。

加拿大收入税制是以居住状态为基础的,即居住在加拿大的居民,与居住在另一个国家的非居民,对其收入的征税政策不一样。居民要为其源自全世界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非居民只需为其源自加拿大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并且对于同类的收入,居民和非居民的税务待遇不同。

而居民,还是非居民,是由事实居住状态决定的,你居住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不居住在加拿大,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而因为居住在哪里是你的基本人权,加拿大无人有权干涉,所以做居民还是非居民由你自己决定,不用向谁申请。

要做非居民,很简单,不住在加拿大就是了。

但是,不住在加拿大,除了你没有资格享受医疗保险以外,并不妨碍你拥有加拿大驾照、银行帐户、信用卡、房子,甚至,不住在加拿大,也妨碍你在加拿大还留着一个家,这些都是你的权利,没人管的着你。

NR73是在你已经离开加拿大,但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居住状态究竟算什么,请加拿大税务局国际部帮助判断用的。这个步骤不是必需的,并且,税务局没有法定的义务一定帮你做判断,也不为其意见承担法律责任。

自己住在哪里,最清楚的只有自己。

如果不知道判断标准的话,提示一下:

由于中国与加拿大签订有税务协定,一个人在税务意义上不允许既是中国居民又是加拿大居民,不允许发生被双重征税的现象。在两个税务协定签约国之间,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个国家的居民,适用tie-breaker rules。这个规则我在前面的帖子里有解释过。

Jason,很棒的信息!非常受用!感激不尽!:wdb37::wdb45:
根据从你提供的种种例子中,尤其是那个泰国富豪的例子,我总结一下就是说做非居民很容易,但是做税务意义的非居民就复杂了。

我可以卖掉我所有的财产,关掉所有的帐户,但是仍然可以被认为是税务上的居民。反过来我可以在加拿大有房有车有驾照,却并不能100%说我就是税务意义的居民。这要取决于我在另一个国家的居民状态。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check-box就可以决定的。

这样说正确吗?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过去几年其实已经不在加国,而且没有申报我在海外的收入,那么现在我去填nr-73的表格后的结果的确是税务意义的非居民的话,我就不用担心过去几年没有申报的事了吗?还是这个判决只对今年/明年开始有效?过去几年没有申报的还是需要补报?

谢谢你的回答!胜读十年书!

唐人Jason : 2012-06-16#47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Jason,很棒的信息!非常受用!感激不尽!:wdb37::wdb45:
根据从你提供的种种例子中,尤其是那个泰国富豪的例子,我总结一下就是说做非居民很容易,但是做税务意义的非居民就复杂了。

我可以卖掉我所有的财产,关掉所有的帐户,但是仍然可以被认为是税务上的居民。反过来我可以在加拿大有房有车有驾照,却并不能100%说我就是税务意义的居民。这要取决于我在另一个国家的居民状态。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check-box就可以决定的。

这样说正确吗?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过去几年其实已经不在加国,而且没有申报我在海外的收入,那么现在我去填nr-73的表格后的结果的确是税务意义的非居民的话,我就不用担心过去几年没有申报的事了吗?还是这个判决只对今年/明年开始有效?过去几年没有申报的还是需要补报?

谢谢你的回答!胜读十年书!

不用客气!

如果你是离开加拿大回中国居住,那么情况将是比较简单的,因为中国和加拿大有税务协定,在税务意义上,只要你是中国居民,你就一定是加拿大非居民。

依照tie-breaker rules,只要你把家安在中国,即使你在加拿大还有银行账户、有信用卡、有汽车、有驾照,甚至有家人,只要你在这里没有永久的家(permanent home),你就一定是中国居民,加拿大非居民。

如果你是几年以前离开加拿大的,你要填NR73让税务局帮助你判断居住状态的话,当然要告诉他们你是什么时间离开的,让他们判断从那时到现在的居住状态。

NR73的答复只是税务局的一个意见,不是什么判决,甚至没有法律效力。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懂相关法律,如果自己实在不懂,就应该去咨询一下税务律师。

maureen7788 : 2012-06-24#47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太佩服lz了,有本事,又肯帮助人。谢谢分享如此丰富的信息,看得非常明白。

四口之家 : 2012-07-02#47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首先谢谢唐人Jason,这么深入详细,有理有据的说明,让我实在是长知识了。
有一点疑问:枫叶卡的renew没有时间限制吗?不是到了5年一定要的吗?可以自己选日子?

yixichen : 2012-07-02#47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那不是法律层面的东西,是习俗、生活方便等层面的东西。
中国早就这样规定了,商鞅就这样说的:wdb5:但是,我们有中国特色:wdb5:

唐人Jason : 2012-07-03#47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首先谢谢唐人Jason,这么深入详细,有理有据的说明,让我实在是长知识了。
有一点疑问:枫叶卡的renew没有时间限制吗?不是到了5年一定要的吗?可以自己选日子?

枫叶卡只是加拿大永久居民的旅行证件。如果你不出国旅行,或者即使出国旅行但是也不需要枫叶卡的话,那么枫叶卡过期了,你也可以永远不申请换新的。

另一方面,作为永久居民,如果你准备出国旅行而枫叶卡已经过期或者即将过期,你有权随时申请换一张新卡。

就是说,持有枫叶卡是你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四口之家 : 2012-07-03#47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枫叶卡只是加拿大永久居民的旅行证件。如果你不出国旅行,或者即使出国旅行但是也不需要枫叶卡的话,那么枫叶卡过期了,你也可以永远不申请换新的。

另一方面,作为永久居民,如果你准备出国旅行而枫叶卡已经过期或者即将过期,你有权随时申请换一张新卡。

就是说,持有枫叶卡是你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谢谢jason!你这么解释我明白了。

snowflake2012 : 2012-07-16#48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海的那边 : 2012-07-22#48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一口气拜读完你的大作,你太聪明和勤奋了,应该说,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学习收藏了,谢谢

上山的熊 : 2012-09-02#48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却是找起来有点麻烦 :-) ,留个脚印漫漫看吧

kevin8717 : 2012-10-24#48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mark

holdon : 2012-12-12#484
回复: 十大讹传之第五名 承前贴

“说了半天,难道‘教育基金’跟RESP不是一回事儿吗?RESP能节税是什么意思?什么又叫合同式投资产品呢?……

上面这些问题是我经常被有孩子的朋友问到的。

“教育基金”,RESP ,这两个词是有孩子的移民在到达加拿大以后很快就会听到的,或者说很快就会有人向你推销这个东西。从经验来看,多数买了和还没买“教育基金”的朋友其实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教育基金”是怎么回事儿,RESP 是怎么回事儿,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为了同样的目的除了“教育基金”还有没有其他选择等等问题。

首先,‘教育基金’跟RESP的确不是一回事儿。RESP是政府给有孩子的居民提供的一种福利项目,通常所说的RESP指的是RESP帐户,RESP帐户是一种注册投资帐户,用于储蓄和投资积累供孩子受高等教育的经费;而‘教育基金’只是可以在RESP里使用的无数种投资工具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如果你利用RESP为孩子做教育储蓄投资,‘教育基金’是一种可供你选择的投资工具,但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

我们先看RESP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Registered Education Savings Plans (RESPs),是为子女或孙子女将来支付高等教育费用而设立的延税储蓄计划。

这个储蓄计划的好处主要在于通过延迟纳税和转移纳税义务人来节税。但是不同于RRSPs的是,你存进RESPs的钱是税后的(你存进RRSPs的钱是税前的),只是RESPs里面的钱所产生的收益不用你每年交税,那么没有交给政府的税就相当于政府给你的一笔无息贷款,这笔无息贷款在计划里继续为你利滚利,等到计划的受益人也就是你的子女或孙子女进了合资格的大学,从计划里拿出钱支付学费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要为这些支付出去的钱交税。你的家庭由此获得好处的假设前提是:在受益人将来从计划里取用资金的时候,他(或她或他们)的税率级别比贡献人也就是父母或祖父母现在的税率级别低,那么他(或她或他们)将来就可能只交很少的税。理论上,这是一种意在省税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重分,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少交点税,收入较高的家庭成员把一部份收入分到收入较低的家庭成员名下。那么对于原本低收入的家庭来说,这种延税的好处可能并不明显,如果你的孩子是赚钱天才而你又没有注意到的的话,那你的孩子将来可能反倒要交更多的税。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的名字叫做Bill Gates, 或者Jobs, Bell什么的话,你最好不要给他存这个钱。

RRSPs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加拿大政府为鼓励投资RESPs而提供一个叫做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sCESGs)奖励。在孩子年满18岁以前,你每年往RESPs存入的头500元,政府再帮你多存入:

最多2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低于40,970元;
最多15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介于40,970元与81,941元之间;
最多1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大于81,941元。

如果你存入的多于500元,那么政府为你多存入的另外2000元再帮你多存最多400元。

政府给每个孩子的CESGs是终生最多7200元。

注意,如果你是在能拿最多CESGs的税率级别,那么这个计划对你来说可能起不到什么省税的作用,因为你的孩子将来上大学的时候随便做点什么就可能比你现在挣得多,当然税率级别就可能比你现在的高。

每个受益人终生可以接受的RESPs是最多50,000元,你在一个日历年里为每个受益人存的RESPs金额限制现已取消。RESPs多多可以连续存21年,自其建立开始最长到25年头上必须把资金取出。

如果,RESPs已经存在超过10年,你的孩子年满21岁了,却决定加入摇滚乐队而不去上大学,那你会有一点损失,你只能从RESPs里面取出本金部分而不用补税。这种情况下你还有一个选择,你可以把最多50000元的RESPs收入转入你的RRSPs继续把税延下去,当然前提是到时候你有未使用的RRSPs额度。其余未能转入RRSPs的延税收入怎么办?对不起,按你的标准税率交税,另加20%的罚税。

如果你有多个孩子,你最好给所有的孩子设立一个家庭RRSPs计划,这样最终只要有一个孩子按照你的愿望上了大学,这个孩子就可以取用所有的钱,当然他/她可能要替去玩摇滚的兄弟姐妹们多交点税。

不是所有的投资工具都可以放进RESP帐户,但是你还是有无数的选择,你可以根据孩子将来上学的花费目标、孩子的年龄、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己的投资知识和经验等来决定资产配置比例,然后你可以选择不同提供商的提供的收入、成长与收入、成长等类别的投资产品来配置你的投资组合。你可以选择的投资范围很宽,从最安全保守的货币市场基金、政府债券,到较为进取的股票类投资都有。这跟你的其他投资帐户,比如非注册帐户、RRSPsTFSA等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而“教育基金”,只是能够放进RESP里的无数种投资产品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所谓“教育基金”,就是Scholarship Trusts,是由几个非盈利机构提供的,比如HeritageC.S.T.等,这种产品专用于RESP。与其他投资产品不同的是,“教育基金”是一种合同式产品,你买它买的是一张合同,在合同里约定好你或者用一大笔钱,或者每月,或者每年为期,连续若干期交钱,并且还要交开户费和成员费,等到你的孩子到年龄上大学的时候,孩子可以开始领钱,能领多少钱取决于到时候的投资收益。“教育基金”用你的钱所做的投资通常比较保守,大部分投在债券等固定收入证券。如果你把合同履行到底,并且你的孩子上了大学,通常成员费可以退回;但是如果你中途终止合同,那么可能你不仅会损失掉投资盈利部分,拿回本金时还要扣除成员费。


我曾经仔细想过“教育基金”这种产品的优点,我想出来两个:

“教育基金”的第一个优点是,在这个同时为很多人家的孩子投资的基金里,总有一些孩子最终是不上大学的,那么这些不上大学的孩子的家长为他们所做的投资的盈利,最后就归了其他上大学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保证能上大学,那么就可以分得一份这样额外的盈利。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缺点,如果你的孩子上不了大学,那么你的投资盈利的可能会归别人家上大学的孩子,你只能拿回你的本金。

“教育基金”的第二个优点是,如果你知道你必须给你的孩子储蓄教育经费,但是你又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如果每人管着你你就不会坚持每月给孩子存钱,那么用“教育基金”做RESP 投资工具会对你有所帮助,你买了这个合同后,如果你不每月按时交钱你就是违约,违约你要有损失的,这样就相当于外加给你一个纪律,你必须每月按时给孩子存钱,否则罚你,这样孩子上学的钱就可能有保证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够自律的人,你用传统的投资工具在RESP 里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会更有灵活余地,你可以计划自己的资产配置,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选择自己了解的投资工具。

你也不应该抱怨你的“教育基金”经纪当初没有告诉你其实你在RESP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就像你去丰田买车,你不能苛求丰田的销售员告诉你除了丰田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人家除了告诉你丰田的好处之外,也没有义务告诉你丰田跟本田比有什么缺点。因为人家是丰田的推销员,不是你的私人汽车顾问,尽管他/她的名片上的称号可能是“购车顾问”。

健康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家庭医生,法律方面有问题要找你的律师,

财务方面有问题要咨询你的财务顾问。

但是问题是,一个人是推销员还是专业顾问并不是从名片上的称号来看的。

终于清楚了RESP和教育基金,感谢Jason!

holdon : 2012-12-12#48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公民与移民局是这么说的:


Time lived in Canada


To become Canadian citizens, adults must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1,095 day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before apply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do not need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要成为加拿大公民,成年人必须在申请前的4年里在加拿大居住了至少3年(1,095天)。18岁以下的孩子不用满足这个要求。


上文中“申请”二字是指你在申请表上签字这个行为,也就是说,申请前的4年等于你在申请表上签字之日前的4年。




Becoming a Canadian citizen: Who can apply



To be eligible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you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ge



You must be at least 18 years old to apply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for a child under 18, make sure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met:
  • the person applying is the child’s parent, adoptive parent or legal guardian
  • the child is a permanent resident, but does not need to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three years; and
  • one parent is already a Canadian citizen or is applying to become a citize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lso applies to adoptive parents.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you must have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in Canada, and that status must not be in doubt. This means you must not be the subject of an immigration investigation, an immigration inquiry or a removal order (an order from Canadian officials to leave Canada).

Time lived in Canada


To become Canadian citizens, adults must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1,095 day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before apply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do not need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You may be able to count time you spent in Canada before you became a permanent resident if that time falls within the four-year period.

Use the citizenship calculator to find out if you have lived in Canada long enough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Language abilities


Canada has two official languages―English and French. You need to have adequate knowledge of one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n order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The citizenship knowledge test and your interaction with CIC staff will be used to assess if you have an adequat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CIC staff will observe
  • y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basic spoken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and
  • you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asic information or respond to questions.
For example, as part of your interaction with departmental staff or as part of your written test or your interview with a citizenship judge, you will be expected to:
  • answer simple questions on familiar topics, using short sentences;
  • show that you know enough words for basic everyday communication;
  • tell a simple story about everyday activities;
  • speak about something you did in the past (or will do in the future);
  • give simple everyday i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and
  • express 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Criminal history (prohibitions)



You cannot become a citizen if you:
  • have been convicted of an indictable (criminal) offence or an offence under the Citizenship Act in the three years before you applied;
  • are currently charged with an indictable offence or an offence under the Citizenship Act;
  • are in prison, on parole or on probation;
  • are under a removal order (have been ordered by Canadian officials to leave Canada);
  •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are charged with, or have been convicted of a war crime or a crime against humanity; or
  • you have had your Canadian citizenship taken awa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f you are on probation or are charged with an offence and are awaiting trial, you should wait until after the probation has ended or the trial is over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If you have spent time on probation, on parole or in prison in the last four years, you may not meet the residence requirement for citizenship.

Time in prison or on parole does not count as residence in Canada. Time on probation also does not count as residence in Canada if you were convicted of an offence. If you have spent time on probation from a conditional discharge, it may be counted toward residence. For details, contact the Call Centre.

Knowledge of Canada


To become a citizen, you must understand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itizenship, such as the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to vote in elections. You must als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Canada’s history, values, institutions and symbols.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is in our free study guide Discover Canada: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itizenship. We will send you a copy of it once we have received your application. The questions in the citizenship test ar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guide.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申请入籍加拿大的条件。


你看,申请入籍加拿大一共需要满足6个条件,而居住时间只是这6个条件里面的一个而已。但就居住时间条件而言,计算方法上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只要在你在入籍申请表上签字那天前的4年里累计在加拿大居住达到1095天,你就满足这个条件了,而从你在申请表上签字,到公民局审理你的申请一直到笔试面谈这段时间你在不在加拿大住跟这个条件完全无关。


但是,别忘了,居住时间条件只是6个条件里面的第3个,你看第2个条件是什么,是永久居民身份。我用中国话解释一下上面那段文字:

要成为加拿大公民,你必须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并且你的这个身份还不能处于被质疑的状态。这就是说,你不能正在被移民局调查,你不能正在被移民局质询,你不能已经收到身份取消通知书(离境令)。

当你申请入籍时,你一定在刚过去的4年里累计在加拿大居住了至少3年,即使你在在申请表上签字的当天离开加拿大,到你再回来去公民局笔试面谈这段时间不超过2年,你的永久居民居住义务就无论如何都能满足,你面官时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就不会被质疑。


但是,在极端情况,不管是因为阴差阳错还是运气不济导致材料总出纰漏,你的申请处理时间长达两三年,而这期间你大部分时间都不住在加拿大,那么到在考试面官那天如果被官员质疑你的永久居民居住义务没有满足,也就是说你在那天前的5年内可能没有住够2年,那么只要产生这个质疑,你就已经不满足上述入籍6条件中的第2个条件了,你的入籍申请就会泡汤,并且,你还可能会丢掉永久居民身份。


最后,入籍申请计算居住时间是这么计的:


以今天为例,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天;


如果你今天离开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2天;


如果你今天回到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2天;


如果你今天离开加拿大,然后又回到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天。


而永久居民身份所要求的居住时间的计算是有点不同的:


只要你今天曾经在加拿大呆过1秒钟,今天就算你在加拿大住了1整天。比如你昨天离开加拿大,今天又回来了,那么昨今两天算你在加拿大住2天。




谢谢夸奖。


不过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认为弄清楚这些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加拿大的这些“规矩”都是高度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并自行阅读这些资料。遇到问题的时候,与其道听途说,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去读一读这些资料呢?


如果你说咱英文不通,什么也看不懂,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去试着读一点东西看看。事实上,多数情况下,这类关系到每位老百姓的官方资料的文字都是极其通俗易懂的,其易读程度可以与图书馆里那些8-10岁小朋友的图画书媲美。


还是那句话,任何一个在中国读过初中的人,只要手边有一本袖珍英汉词典,就完全可以自己读懂这些东西,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另外一个自己多做功课的理由是:


别人都那么说的说法,往往是错的。

Jason解释得非常清楚,:wdb17:

holdon : 2012-12-12#48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作者: mmmmmm5250
楼主的信息还不够详细,如果是住满了2年交的换卡申请,立即出境的话,只要在移民官拆信(申核)和领卡这两个时间点上还是符合倒推5年住满2年的要求,换卡应该没有问题的。没听说交了换卡申请之后就必须在加拿大等着的。稍微补充(修正)一下唐人先生的说法,除了拆信和领卡两个时间点是关键。填表的时间也是重要的,这里分两种情况,对于已经登陆超过5年的人,如果填表时倒推5年不够2年,或是登陆不足5年的,但填表时出境已经超过1095天(也就是说第一个5年内已经不可能住满2年了),交了这样的表,即使到拆信时已经满两年,还是可能被拒的,当然这种自投罗网的人应该不会有,但说明了填表的时间点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表格设计的自我评估的是否符合居住要求是以填表当天为基准的。总之,填表,拆信和领卡三个时间点都要注意。
"

MARK!

Janeliu789 : 2012-12-23#48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

jassiey : 2013-01-10#48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唐人:
1. 我公公名下的房产在国内卖了以后,我们把卖房所得带到加拿大置业,这个算赠与吧,这笔钱会不会带来什么麻烦?比如说算作所得,要缴税?
2. 由于中国限制每人每年换汇额度,我们打算把钱先存入几个亲朋名下,然后由他们分别汇至我们在加账户,这样会不会被怀疑洗钱?

唐人Jason : 2013-01-10#48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唐人:
1. 我公公名下的房产在国内卖了以后,我们把卖房所得带到加拿大置业,这个算赠与吧,这笔钱会不会带来什么麻烦?比如说算作所得,要缴税?
2. 由于中国限制每人每年换汇额度,我们打算把钱先存入几个亲朋名下,然后由他们分别汇至我们在加账户,这样会不会被怀疑洗钱?

1. 加拿大对赠与收入不征税,所以长辈赠与的钱可以放心地拿到加拿大来。

2. 中国那个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限制的是中国居民,你现在是加拿大居民了,在中国属于“境外人士”,不受这个限制,但是要去外管局审批。只要你没有洗黑钱,就不用担心被怀疑洗黑钱。但是要知道的是,按照中国“法律”,你请多位亲戚朋友替你换汇,是与用地下钱庄换汇同样性质的违法行为。

Angel's mum : 2013-01-10#49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关注

jassiey : 2013-01-11#49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1. 加拿大对赠与收入不征税,所以长辈赠与的钱可以放心地拿到加拿大来。

2. 中国那个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限制的是中国居民,你现在是加拿大居民了,在中国属于“境外人士”,不受这个限制,但是要去外管局审批。只要你没有洗黑钱,就不用担心被怀疑洗黑钱。但是要知道的是,按照中国“法律”,你请多位亲戚朋友替你换汇,是与用地下钱庄换汇同样性质的违法行为。

感谢jason的回复。

对于第二点,我用了一上午查阅信息然后给多家银行打电话咨询,报告一下我咨询到的信息。

首先,持有中国护照和境外永久居民身分确实在外管局的定义里算“境外人员”,但境外人员不是随便就能购汇,尤其是大额,需要提供该笔人民币的来源的证明文件。对于这点,中国银行、汇丰、渣打和花旗的回答是正常情况下,只有工资报酬(提供个人所得税缴税证明)、房租(提供完税证明)之类的收入才可以换汇。对于父母赠与这种情况,中国银行、汇丰、花旗直接回答不能走境外人员换汇这条路。渣打说只能请我们提供赠与的公证书,提交给交管局试一试,不保证肯定能被批准。

而且,我从咨询中得知,外管局对于境外人员购汇比境内人员限制的更严。境外人员每天购汇不能超过500,每年不能超过5万元上限(除特殊情况),境内人员每天购汇没有限额,不超过每年5万即可。

我又问了中国银行,采取多几个人分别汇往我在加拿大的账户的办法是否可行。她说这个办法以前确实有这样操作的,但近来外管局查得比较严,如果查到多个账户同日、隔日或连续一段时间往境外同一账户汇款,金额又较大的话,有可能会上外管局的黑名单,后果是这些汇款人在两年内都不能购汇,没有其他不良后果。(算违反外管局购汇限制,到不至于违法行为那么严重。)

而汇丰银行主动建议我这个分几个不同的人汇款的方法,只要非本人汇款人数控制在3(包含)以内的话,一般外管局不会管,4、5个就很有可能引起注意(本人汇款至汇丰境外账户不算在内)。

渣打银行建议我先做一份赠与公证书,尝试向外管局申请,但结果不明朗,只能试试看。

这就是我上午多方了解到的结果,供其他有同样需求的移友参考。

顺便鄙视一下外管局,找来找去也没有对公众开放的咨询电话,只有个死网站,上面的信息模棱两可,想咨询都没地儿去问。

ahwuang : 2013-01-25#49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楼上,据我所知,有很多公司可以代为汇兑的。面对面网络操作,十分快捷。

月亮代表我的心 : 2013-02-05#49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法律意义上,如果一个永久居民永远也不申请枫叶卡或者旅行证,并且恰当行使保持沉默的权利,那么这个人的身份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并且永远有权自由出入加拿大。

不明白这条的意思?望唐人解释。

永久居民枫叶卡到期,不申请,如果在没有住过5年满2年的条件,不自投罗网,可以保留永久居民的身份。可以能自由出入加拿大吗?入境时不就核实你的居住状态了吗?然后告知移民局?

我想知道的是没住够两年的条件,怎么能保留永久居民身份,自由出入加拿大呢?

谢谢!

月亮代表我的心 : 2013-02-05#49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

这个例子其实并不极端,很多移民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移民局和边检局的《操作手册》(公布在移民局网站上)里就是这么明文写着的:

“即使一个人已经离开加拿大很多年,只要其永久居民身份得到确认,就必须无延误地允许其入境。”

“在检查一个永久居民的居住状态时,只能看其是否在最近的一个5年内累计居住至少730天,而不得追究既往。”

只要你的永久居民身份还在,并且在最近的一个5年内满足居住义务,那么你就有权取得一张新的枫叶卡。

移民局无权到你家里来调查你,也无权像法院那样发传票传你去局子里接受调查。

你唯一的风险是当你入境时,被边检官取得你未满足居住义务的证据,而导致收到removal order。

只要你对自己的权利和法律有足够的理解,这个风险其实也是可以规避的。


持有过期的枫叶卡,只要加国保留永久居民身份,可以入境。但在中国出境时呢,你持有过期的枫叶卡可以顺利出行吗?

唐人Jason : 2013-02-05#49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在法律意义上,如果一个永久居民永远也不申请枫叶卡或者旅行证,并且恰当行使保持沉默的权利,那么这个人的身份就永远也不会失去,并且永远有权自由出入加拿大。

不明白这条的意思?望唐人解释。

永久居民枫叶卡到期,不申请,如果在没有住过5年满2年的条件,不自投罗网,可以保留永久居民的身份。可以能自由出入加拿大吗?入境时不就核实你的居住状态了吗?然后告知移民局?

我想知道的是没住够两年的条件,怎么能保留永久居民身份,自由出入加拿大呢?

谢谢!


首先,只要你是永久居民,进入加拿大和在加拿大居住就是你法律赋予你的权利。

你在入境时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边检官核实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一旦身份被核实,入境就成为你的权利,谁也挡不住你。

而配合核实身份,最方便的当然是出示枫叶卡。在没有枫叶卡的情况,移民纸、护照上已作废的移民签证等,都可以用来提示你的身份。在没有文件的情况下,报上你的姓名和出生日期,回答边检官的问题,边检官也能在电脑信息系统里查到你的资料,那里面有你的枫叶卡上显示的全部资料。

而对于与核实身份无关的问题,比如过去5年的居住时间问题,你并没有法定的义务回答。而单从入境记录以及你的护照上的中国出入境章,并不能获得你未履行居住义务的确凿证据。

不客气!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参考移民部网站上公布的《操作手册》,边检官就是根据这个手册工作的:

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manuals/enf/enf04-eng.pdf


不客气!


唐人Jason : 2013-02-05#49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持有过期的枫叶卡,只要加国保留永久居民身份,可以入境。但在中国出境时呢,你持有过期的枫叶卡可以顺利出行吗?

当然可以,每天离开中国飞往世界各地的中国公民并不是每人都持有枫叶卡。

月亮代表我的心 : 2013-02-05#49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能登上从中国飞加拿大的飞机,这个不是风险,只是一点点麻烦而已。你从中国来加拿大不是只有直飞加拿大这一条路。

加拿大没有出境控制,入境控制也不是对每个人每次都有记录,所以,边境服务局的信息系统里并没有你的完整的出入境纪录。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说谎。你不能说慌,但是你有权保持沉默。

中国的护照里不是每次都有出入境记录吗?
入境加拿大时,你的护照也不出示?

唐人Jason : 2013-02-05#49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中国的护照里不是每次都有出入境记录吗?
入境加拿大时,你的护照也不出示?

中国护照上的出入境记录并不能代表你出入加拿大的记录。道理很简单,这本护照上显示你在1月1日进入中国,在12月31日出中国,并不能保证你在这一年里没有持其他旅行证件(比如其他因公护照、港澳通行证等)出过中国,其间又进入过加拿大。而且,你在入境加拿大时,你没有义务携带你用过的全部中国护照。

月亮代表我的心 : 2013-02-05#49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中国护照上的出入境记录并不能代表你出入加拿大的记录。道理很简单,这本护照上显示你在1月1日进入中国,在12月31日出中国,并不能保证你在这一年里没有持其他旅行证件(比如其他因公护照、港澳通行证等)出过中国,其间又进入过加拿大。而且,你在入境加拿大时,你没有义务携带你用过的全部中国护照。


非常非常感谢唐人的仔细解释,看过了你的帖子,收获颇多,解答了许多疑惑,更正了许多错误的认识。

致谢!

祝好!

另有一问题请教:我们2011年6月登陆10天回国,枫叶卡有效期2011年10月--2016年10月。第一个5年满2年的居住条件,是从登陆日期开始计算的对吗?我们的枫叶卡提前多少天可以申请更换呢?

谢谢!
感谢你为我解答疑惑!

唐人Jason : 2013-02-08#50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非常非常感谢唐人的仔细解释,看过了你的帖子,收获颇多,解答了许多疑惑,更正了许多错误的认识。

致谢!

祝好!

另有一问题请教:我们2011年6月登陆10天回国,枫叶卡有效期2011年10月--2016年10月。第一个5年满2年的居住条件,是从登陆日期开始计算的对吗?我们的枫叶卡提前多少天可以申请更换呢?

谢谢!
感谢你为我解答疑惑!

第一个5年是这么判断的:自你在2011年6月登陆那天起,如果在2016年6月以前累计离开超过1095天,你就不满足居住义务了。

只要你看到你下一次旅行回加拿大的时候枫叶卡会过期,你就应该着手申请新卡了,提前多少天好像并没有什么规定限制,应该是完全出于你的旅行计划的需要。

另外,一定要理解,枫叶卡只是一张旅行证件,旅行证件过期,不等于你的永久居民身份过期,你的永久居民身份是永久的,永远不会过期。

不客气!

玉垒浮云 : 2013-02-13#50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中。

我用手机走天涯 : 2013-02-14#50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从投资理财板块的一个帖子里看到唐人对炒股盈利避税问题的一些回答,马上给我一种专业的感觉。(我也是炒股盈利的人,对交流对象专不专业很敏感)
想追着看看他的帖子,就追到这儿来了。写的真棒!
我会追着把唐人所有的帖子看完的,以后有问题再向你请教。

月亮代表我的心 : 2013-02-21#50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非常崇拜唐人jason,看了几个帖子收获颇丰。感谢!

还想拜读其他帖子,诸如:唐人故事、理财故事等,哪位好心人能给个链接呢?(唐人的链接不知道为什么怎么也打不开)

谢谢!

Duane : 2013-03-17#504
回复: 第十一大讹传――没有枫叶卡不能入境加拿大

收益匪浅!








[FONT=宋体]其实呢,如果你仔细读一下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操作手册》,你会发现,无论是老虎持过期枫叶卡入境,还是
Helen[FONT=宋体]不带枫叶卡入境,都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决定他们能否入境加拿大的条件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否出示有效的枫叶卡。


[FONT=宋体]那么入境不靠枫叶卡又靠什么呢?[/FONT]

[FONT=宋体]答案是:永久居民身份。[/FONT]

[FONT=宋体]记得几年前,偶然在一张中文报纸上读到王仁铎律师写的一篇文章,讲的就是这个话题,文章很短,只讲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下面都注明依据在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操作手册》第几章第几节。[/FONT]

[FONT=宋体]王律师写的原文找不到了,但是我曾经把《操作手册》的有关章节仔细研读,并向多位专业移民律师讨教过,甚至特意做过一些亲身体验,所以要点都不曾忘记,在此与朋友分享一下:[/FONT]

1. [FONT=宋体]法律赋予永久居民进入和留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FONT]

[FONT=宋体]这点说的是,如果你是永久居民,那么你进入加拿大,就像你进入你自己的家一样,这个权利是法律赋予你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注意,你的这个神圣权利与枫叶卡毫无关系,只要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无论你是否持有有效的枫叶卡,你都拥有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2. [FONT=宋体]法律要求边境检查官在确认一个人的永久居民身份以后允许此人入境。[/FONT]

[FONT=宋体]这点的意思是,在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的前提下,边检官必须放你入境,这是法律要求他的义务[/FONT]

[FONT=宋体]那么,边检官怎么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呢?你一定要出示有效的枫叶卡吗?[/FONT]

[FONT=宋体]答案是:不一定。[/FONT]

[FONT=宋体]那么入境时如果你不出示枫叶卡,边检官怎么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呢?[/FONT]

[FONT=宋体]开个也许不雅的玩笑,只要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别说你没有枫叶卡,就算你也没有护照,也没有驾照,甚至连衣服鞋帽都没有,你就裸体一个出现在加拿大边境检查站,边检官都能在[/FONT]1[FONT=宋体]分钟内确认你的身份然后放你入境。这个话题暂且留到明天再细说。[/FONT]

3. [FONT=宋体]即使一个永久居民正处于被查处的程序中,在被最终判决失去永久居民身份以前,此人仍然保有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枫叶卡过期,并且因为在最近的一个[/FONT]5[FONT=宋体]年内没有住够[/FONT]730[FONT=宋体]天而无法换领新的枫叶卡,那么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算不算失去了呢?[/FONT]

[FONT=宋体]答案是:不算。[/FONT]

[FONT=宋体]不仅枫叶卡过期换不到不算失去身份,就算你已经收到移民局给你的《取消身份通知》,但你决定上诉,在你收到上诉法庭取消你的身份的最终判决以前,你的永久居民身份都还存在,在此期间你仍然拥有自由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FONT=宋体]那么,什么情况下你会失去永久居民身份呢?[/FONT]

[FONT=宋体]这可是个大问题,今天太晚了,也留到明天再说吧。[/FONT]

[FONT=宋体]以上三点直接摘抄自加拿大边境服务局《操作手册》:[/FONT]


ENF 4 11.1. Rights of permanent residents



A27(1) provides that a permanent resident has the right to enter and remain in Canada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ct.



A19(2) requires an officer to allow a permanent resident to enter Canada if satisfied following an examination on their entry that they have that status.



Permanent residents who are under enforcement proceedings keep their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and retain the right to enter Canada until a final determination of their loss of status has been made.



[FONT=宋体]接昨天话题,[/FONT]



[FONT=宋体]那么边检官是怎么确认一个人的永久居民身份的呢[/FONT]?



4. [FONT=宋体]永久居民卡(枫叶卡)是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但是,其他显示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的文件也可以使边检官满意地确认你的身份,甚至,在你不能出示任何文件的情况下,边检官也能,而且必须,通过询问和查验电脑信息来确认你的身份,一旦你的永久身份得到确认,边检官便要无延误地允许你入境。。[/FONT]



[FONT=宋体]有朋友说话了:既然枫叶卡是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怎么没有枫叶卡还可以确认身份呢?这几句话不是前后矛盾吗?[/FONT]



[FONT=宋体]其实不矛盾。请注意一下黑体字的逻辑:[/FONT]



[FONT=宋体]枫叶卡是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FONT][FONT=宋体],这句话的意思是,枫叶卡是唯一的一份具备这样一种功能的文件,你只要一出示它(当然必须是真的,而不是伪造的),边检官就立即确认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而无须再查验其他文件或电脑信息记录。但这并不等于说,你没有枫叶卡,边检官就不能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只不过没有枫叶卡要麻烦一点。对于最近这些年登陆的永久居民来说,以下文件两个文件之一也可以使边检官满意地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FONT]



ü [FONT=宋体]移民纸[/FONT]


ü [FONT=宋体]移民部签发地确认永久居民身份的信[/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什么有效的文件都不能出示,你只需要口头告诉边检官你是永久居民,那么边检官就必须通过询问你问题和查验电脑信息来确认你的身份。[/FONT]



[FONT=宋体]一次与朋友一起亲历的体验是这样的:[/FONT]



[FONT=宋体]同行的朋友告诉边检官他是永久居民,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身上任何证件都没带,现在要求入境回家。边检官只问了朋友姓氏名谁以及家住哪里,然后安慰说,别害怕,请去那边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名字叫:“边境二次检查办公室”),我的同事会帮助你回家的。到了办公室,柜台后的一位美女边检官已经在叫朋友的名字,她叫朋友在一张纸条上拼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出生日期,然后在电脑上敲了几下,我看见电脑屏幕上赫然显出朋友的大头照(事后朋友告诉我那就是他枫叶卡上的照片),边检官仔细端详了一下朋友,又回头看看电脑上的照片,然后甜甜一笑说:现在你可以回家了。这个过程前后不超过[/FONT]5[FONT=宋体]分钟。[/FONT]



[FONT=宋体]其实,你的枫叶卡上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包括你的大头照,都在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电脑信息系统里,没有枫叶卡在手上,边检官只凭你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就可以在电脑上查到你的全部资料及核对你的照片,从而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FONT]



[FONT=宋体]一旦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确认,你便可以行使入境加拿大的权利,而边检官便要履行放你入境的义务。[/FONT]



[FONT=宋体]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FONT]



[FONT=宋体]如果没有枫叶卡都可以入境,那还傻乎乎坐移民监干嘛?[/FONT]



[FONT=宋体]照这么说,移民监没坐满的人也可以入境了?这样入境有什么风险吗?[/FONT]



[FONT=宋体]要是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回加拿大,那移民部和大使馆都都说永久移民没枫叶卡回加拿大要申请[/FONT]Travel Docume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今天又太晚了,明天再说。[/FONT]



[FONT=宋体]今日论据:《操作手册》[/FONT]ENF 4



11.2. Verifying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he permanent resident card is the only valid proof of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in Canada.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are satisfactory indicators of permanent residence:



the original Record of Landing:


a certified true copy of a Record of Landing document issued by CIC National Headquarters;


a letter issued by CIC National Headquarters verifying permanent residence;


a passport duly stamped showing the date on which permanent residence was granted, if the person was granted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before 1973; and


a Confirmation of Permanent Residence document [IMM 5292B].



11.3. Establishing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without documents



BSOs at ports of entry have the discretion to authorize the entry of permanent resident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documentation. If documentary evidence is not available, the BSO at Immigration Secondary must establish the person’s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hrough questioning and checking the person’s status in FOSS. The status of persons who became permanent residents before 1973 has to be verified by contacting the Query Response Centre at National Headquarters at: QRC@cic.gc.ca.



Once a BSO is satisfied that a person is a permanent resident, the examination should be


concluded and the person should be allowed to enter Canada without delay.



11.4. Investigating permanent residents for inadmissibility


……


BSOs can refuse entry to a permanent resident only when the person has already lost the statu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46 (such as a final determination has been made that they have 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residency obligations or when a removal order comes into effect).



In other words, once a permanent resident’s status is established, the person may enter Canada by right and the immigration examination under IRPA concludes.




[FONT=宋体]另外澄清一下这个逻辑:


[FONT=宋体]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入境加拿大,[/FONT]
[FONT=宋体]不等于建议大家在出国旅行时明明有枫叶卡却故意不带在身上。[/FONT]

[FONT=宋体]我说永久居民裸体也能回加拿大,不等于建议你真的裸体回加拿大。[/FONT]

[FONT=宋体]此中大道理台北仁兄已经精妙解说过了,不再赘述。[/FONT]


[FONT=宋体]移民部和边境服务局要求你出国旅行携带枫叶卡,不等于没有携带枫叶卡你就不能回加拿大。[/FONT]



[FONT=宋体]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回加拿大,不等于说从此你出国旅行就可以不带枫叶卡(如果你不想自找麻烦的话)。[/FONT]



[FONT=宋体]这就像,[/FONT]



[FONT=宋体]银行要求你取钱要出示银行卡和驾照,不等于没有带银行卡也没有驾照你就取不到钱(只要银行职员通过询问你问题确认你的身份就可以找到你的帐户,你就可以取钱)。[/FONT]



[FONT=宋体]没有银行卡也没有驾照也可以取钱,不等于说从此你每次去银行见不认识你的柜员你都可以不带银行卡也不带驾照(如果你不想人家背后骂你的话)。[/FONT]






[FONT=宋体]这个逻辑已经翻来覆去讲了这么多遍了,还是有朋友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看来我的口才还是有待提高。[/FONT]



[FONT=宋体]您问的是,要是我自己下次出国旅行是带枫叶卡还是不带。好问题!那就让我也问您一个问题吧:[/FONT]



[FONT=宋体]假如咱们俩儿现在正一起在公园里溜弯儿,您忽然发现身上找不到家门的钥匙,可能是锁在家里了,也可能是掉在哪儿了,反正是没家门的钥匙了,现在我说:老兄别急,您不是非得有钥匙才能回家,一会儿您回到家门口,您可以叫个锁匠给你把锁打开,您也可以用鞋底子敲三下把锁敲开,实在不行还可以从窗户爬进去在把门打开,反正您自己进入您自己的家门是法律赋予您的神圣权利,您怎么着都能进门。[/FONT]



[FONT=宋体]我的问题是,在上述这个情景下,您会不会问我:[/FONT]



[FONT=宋体][/FONT]Jason[FONT=宋体],既然你说没钥匙也能进家门,那你明天出门带不带钥匙?”[/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呢,枫叶卡就是加拿大政府发给永久居民的那把国门钥匙。你要是出门忘了带这把钥匙,或者不慎把钥匙弄丢了,或者钥匙生锈作废了,你都不用发愁,只要您的永久居民身份还没被取消,没枫叶卡这把钥匙你也可以进加拿大的国门。[/FONT]



[FONT=宋体]但是,下次出门要不要带钥匙这个问题好像不需要问吧。[/FONT]



[FONT=宋体]至于去银行忘了带钱包没取出钱的原因,不是您的银行有什么问题,而是您找错了人。如果没带银行卡和驾照,而又急需办银行业务,您应该去找您的客户经理,在认识您的客户经理那里,您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单凭您这张脸,您就可以办理任何银行业务。如果有紧急需要而来不及去开户的分行,您可以给客户经理打电话,他[/FONT]/[FONT=宋体]她会给您做安排。[/FONT]



[FONT=宋体]我自己就在银行工作,我的客户就是取几百万元钱也只需给我打个电话,从来不需要客户卡,也不需要证件。[/FONT]



[FONT=宋体]好了,我们现在知道了,如果你现在人在国外,但是枫叶卡已经过期,或者出家门时忘记带枫叶卡,或者枫叶卡意外丢失了,总之不论由于什么不幸的原因,你手上没有有效的枫叶卡,你都不用担心你回不了加拿大,因为,只要有永久移民身份你就有权进入加拿大,甚至有权裸奔进加拿大。[/FONT]

[FONT=宋体]现在有位朋友说话了:[/FONT]

[FONT=宋体]“我现在人在北京,我的枫叶卡过期换不到新卡,因为我没蹲够移民监。既然我没蹲够移民监,那我的永久居民身份是不是已经丢了呢?我现在还能裸奔进加拿大吗?”[/FONT]

[FONT=宋体]答案是:[/FONT]

5. [FONT=宋体]只要你没有被移民上诉法庭最终判决失去永久居民身份,哪怕你已经离开加拿大很多年(比如[/FONT]20[FONT=宋体]年)了,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也都还存在,现在你出现在加拿大边境,边检官在确认你的身份后,即使怀疑你没有蹲够移民监,还是会放你入境,但是......[/FONT]



[FONT=宋体]只要你人能出现在加拿大边境,并配合边检官核实你的永久居民身份,身份一旦核实,你就有权入境。[/FONT]

[FONT=宋体]但是,一旦边检官发现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边检官就可能把情况报告移民局代表,而一旦移民局代表经过调查确认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就可能被取消,如果你决定上诉,那么在上诉期间,你仍然有权自由进入加拿大,直到移民上诉庭最终判决取消你的身份为止。[/FONT]

[FONT=宋体]在上诉期,你还可以拿到一年有效的枫叶卡。[/FONT]



[FONT=宋体]移民纸是除枫叶卡以外最令边检官满意地显示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的文件。


[FONT=宋体]你肯定能够入境(除非你拉了双眼皮、垫了鼻梁、削了颧骨还没带医生证明),但如果你在入境时自投罗网(选择回答某些你本来不愿意回答并且有权不回答的问题),而令边检官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的话,边检官可能会填写一份报告给移民局代表,移民局代表可能会启动对你的调查程序,经过调查一旦核实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你就会接到取消身份通知,然后你有[/FONT]60[FONT=宋体]天的时间决定是否上诉,如果你决定上诉,那么在移民上诉庭最终判决你失去身份以前,你仍然有权自由进入加拿大。[/FONT]

[FONT=宋体]而且在上诉期,[/FONT][FONT=宋体]你还可以得到一张一年有效的枫叶卡,这就是所谓的[/FONT][FONT=宋体]枫叶卡延期[/FONT][FONT=宋体],这其实是自投落网的结果。[/FONT]

[FONT=宋体]其实自投罗网是失去永久居民身份的最主要起因。如果你不自投罗网,你的身份可能永远也不会失去。[/FONT]

[FONT=宋体]对于没有蹲够移民监的人来说,除了入境多说话外,还有另外两种做法属于典型的自投罗网,在律师眼里属于极为不智的做法。[/FONT]

[FONT=宋体]其实关于这里还有先前老虎的帖子里讨论的这些问题,我所提供给大家的信息不是来自于什么[/FONT][FONT=宋体]内幕信息[/FONT][FONT=宋体],而是全部来自于移民局公开透明的信息,并且都经过与律师面对面地讨论消化。我所表达的甚至不是个人意见,而几乎都是对移民局公布信息的翻译摘录,并且每句话都对应着具体的法律条文。[/FONT]

[FONT=宋体]这是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所用《操作手册》和信息公告牌的链接,这不是[/FONT][FONT=宋体]内部资料[/FONT][FONT=宋体],而是向公众公开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看到这些资料,它就在移民局官方网站上。[/FONT]

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manuals/index.asp

[FONT=宋体]《操作手册》虽然不是法律,而是移民局根据法律制定出来的指导基层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操作的说明,然而手册中中几乎每句话都注明是依据法律第几张第几节,极其之严格,几乎可以说任何工作人员只要不照手册说的做就是在违法。[/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英文达到初中三年级水平,强烈建议你在电子字典帮助下读一下这本手册,你又会发现很多市井传说是错的多么离谱。[/FONT]

[FONT=宋体]至于永久居民入境的权利,只要你对加拿大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稍有概念,你就会理解[/FONT][FONT=宋体]权利[/FONT][FONT=宋体]([/FONT]right[FONT=宋体])这个字眼在加拿大是多么神圣,那根本是个不容侵犯也不容置疑的东西。[/FONT]

[FONT=宋体]那些无卡入境的案例无论情节如何,都不是当事人幸运或者官员通融的结果,那些都是[/FONT][FONT=宋体]权利[/FONT][FONT=宋体]所导致的必然结果。[/FONT]

[FONT=宋体]当然,证件不足的情况下边检官可能会怀疑你的身份,但是这又怎么样呢,如果你是真的,这个怀疑对你丝毫够不成威胁,你只要配合边检官,你的身份很容易就能核实,除非你把自己整容整成了玛丽莲梦露;如果你是假的,即使你证件齐全你也可能被送进牢房。[/FONT]
[FONT=宋体]还有,关于有枫叶卡的人出国要不要带枫叶卡这个问题,那些争论就像争论出门要不要带钥匙一样,为避免进一步无谓的争论,这么明确表达一下吧:[/FONT]

[FONT=宋体]如果你是永久居民,[/FONT]

[FONT=宋体]出国旅行一定要带上枫叶卡,也别忘了带上家里的钥匙;[/FONT]

[FONT=宋体]然而,如果你意外丢失枫叶卡还有钥匙,只要你能到达加拿大边境,你就有权仅凭永久居民身份入境;只要你能回到家门口,你就有权仅凭主人身份用鞋底子把锁敲开。[/FONT]

[FONT=宋体]如果你因为丢失枫叶卡而登不上回加拿大的飞机,你要去使领馆申请旅行证,这是旅行证的唯一必要用途。[/FONT]

[FONT=宋体]但是,如果你的枫叶卡过期,并且没有蹲够移民监,去使领馆申请旅行证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投罗网,你的身份几乎[/FONT]100%[FONT=宋体]会被取消的。[/FONT]

trajan : 2013-03-17#50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专业,收藏下来慢慢看

羽衣蓝格 : 2013-04-01#50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看到唐人曾拍的 鸡蛋竖起来的 照片。我试了几试,均以失败告终。但我 相信还是有人能 将鸡蛋竖起来的。

我在20l2年端午节那天真的把生鸡蛋竖起来了。

羽衣蓝格 : 2013-04-01#50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好人!

Elinor : 2013-04-08#50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百叶窗 : 2013-05-08#50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wdb1:

rj03qp : 2013-05-22#51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非常有用的帖子, 顶

pangshe : 2013-06-22#51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page 21, thanks!

jenny0317 : 2013-07-11#51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fengyw : 2013-07-12#51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长知识

云飘过 : 2013-07-29#514
回复: 第十一大讹传――没有枫叶卡不能入境加拿大





[FONT=宋体]其实呢,如果你仔细读一下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操作手册》,你会发现,无论是老虎持过期枫叶卡入境,还是Helen[FONT=宋体]不带枫叶卡入境,都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决定他们能否入境加拿大的条件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否出示有效的枫叶卡。


[FONT=宋体]那么入境不靠枫叶卡又靠什么呢?[/FONT]

[FONT=宋体]答案是:永久居民身份。[/FONT]

[FONT=宋体]记得几年前,偶然在一张中文报纸上读到王仁铎律师写的一篇文章,讲的就是这个话题,文章很短,只讲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下面都注明依据在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操作手册》第几章第几节。[/FONT]

[FONT=宋体]王律师写的原文找不到了,但是我曾经把《操作手册》的有关章节仔细研读,并向多位专业移民律师讨教过,甚至特意做过一些亲身体验,所以要点都不曾忘记,在此与朋友分享一下:[/FONT]

1. [FONT=宋体]法律赋予永久居民进入和留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FONT]

[FONT=宋体]这点说的是,如果你是永久居民,那么你进入加拿大,就像你进入你自己的家一样,这个权利是法律赋予你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注意,你的这个神圣权利与枫叶卡毫无关系,只要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无论你是否持有有效的枫叶卡,你都拥有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2. [FONT=宋体]法律要求边境检查官在确认一个人的永久居民身份以后允许此人入境。[/FONT]

[FONT=宋体]这点的意思是,在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的前提下,边检官必须放你入境,这是法律要求他的义务[/FONT]

[FONT=宋体]那么,边检官怎么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呢?你一定要出示有效的枫叶卡吗?[/FONT]

[FONT=宋体]答案是:不一定。[/FONT]

[FONT=宋体]那么入境时如果你不出示枫叶卡,边检官怎么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呢?[/FONT]

[FONT=宋体]开个也许不雅的玩笑,只要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别说你没有枫叶卡,就算你也没有护照,也没有驾照,甚至连衣服鞋帽都没有,你就裸体一个出现在加拿大边境检查站,边检官都能在[/FONT]1[FONT=宋体]分钟内确认你的身份然后放你入境。这个话题暂且留到明天再细说。[/FONT]

3. [FONT=宋体]即使一个永久居民正处于被查处的程序中,在被最终判决失去永久居民身份以前,此人仍然保有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枫叶卡过期,并且因为在最近的一个[/FONT]5[FONT=宋体]年内没有住够[/FONT]730[FONT=宋体]天而无法换领新的枫叶卡,那么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算不算失去了呢?[/FONT]

[FONT=宋体]答案是:不算。[/FONT]

[FONT=宋体]不仅枫叶卡过期换不到不算失去身份,就算你已经收到移民局给你的《取消身份通知》,但你决定上诉,在你收到上诉法庭取消你的身份的最终判决以前,你的永久居民身份都还存在,在此期间你仍然拥有自由进入加拿大的权利。[/FONT]

[FONT=宋体]那么,什么情况下你会失去永久居民身份呢?[/FONT]

[FONT=宋体]这可是个大问题,今天太晚了,也留到明天再说吧。[/FONT]

[FONT=宋体]以上三点直接摘抄自加拿大边境服务局《操作手册》:[/FONT]


ENF 4 11.1. Rights of permanent residents



A27(1) provides that a permanent resident has the right to enter and remain in Canada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ct.



A19(2) requires an officer to allow a permanent resident to enter Canada if satisfied following an examination on their entry that they have that status.



Permanent residents who are under enforcement proceedings keep their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and retain the right to enter Canada until a final determination of their loss of status has been made.



[FONT=宋体]接昨天话题,[/FONT]



[FONT=宋体]那么边检官是怎么确认一个人的永久居民身份的呢[/FONT]?



4. [FONT=宋体]永久居民卡(枫叶卡)是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但是,其他显示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的文件也可以使边检官满意地确认你的身份,甚至,在你不能出示任何文件的情况下,边检官也能,而且必须,通过询问和查验电脑信息来确认你的身份,一旦你的永久身份得到确认,边检官便要无延误地允许你入境。。[/FONT]



[FONT=宋体]有朋友说话了:既然枫叶卡是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怎么没有枫叶卡还可以确认身份呢?这几句话不是前后矛盾吗?[/FONT]



[FONT=宋体]其实不矛盾。请注意一下黑体字的逻辑:[/FONT]



[FONT=宋体]枫叶卡是永久居民身份的唯一有效证明[/FONT][FONT=宋体],这句话的意思是,枫叶卡是唯一的一份具备这样一种功能的文件,你只要一出示它(当然必须是真的,而不是伪造的),边检官就立即确认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而无须再查验其他文件或电脑信息记录。但这并不等于说,你没有枫叶卡,边检官就不能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只不过没有枫叶卡要麻烦一点。对于最近这些年登陆的永久居民来说,以下文件两个文件之一也可以使边检官满意地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FONT]



ü [FONT=宋体]移民纸[/FONT]


ü [FONT=宋体]移民部签发地确认永久居民身份的信[/FONT]



[FONT=宋体]如果你什么有效的文件都不能出示,你只需要口头告诉边检官你是永久居民,那么边检官就必须通过询问你问题和查验电脑信息来确认你的身份。[/FONT]



[FONT=宋体]一次与朋友一起亲历的体验是这样的:[/FONT]



[FONT=宋体]同行的朋友告诉边检官他是永久居民,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身上任何证件都没带,现在要求入境回家。边检官只问了朋友姓氏名谁以及家住哪里,然后安慰说,别害怕,请去那边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名字叫:“边境二次检查办公室”),我的同事会帮助你回家的。到了办公室,柜台后的一位美女边检官已经在叫朋友的名字,她叫朋友在一张纸条上拼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出生日期,然后在电脑上敲了几下,我看见电脑屏幕上赫然显出朋友的大头照(事后朋友告诉我那就是他枫叶卡上的照片),边检官仔细端详了一下朋友,又回头看看电脑上的照片,然后甜甜一笑说:现在你可以回家了。这个过程前后不超过[/FONT]5[FONT=宋体]分钟。[/FONT]



[FONT=宋体]其实,你的枫叶卡上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包括你的大头照,都在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的电脑信息系统里,没有枫叶卡在手上,边检官只凭你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就可以在电脑上查到你的全部资料及核对你的照片,从而确认你的永久居民身份。[/FONT]



[FONT=宋体]一旦你的永久居民身份确认,你便可以行使入境加拿大的权利,而边检官便要履行放你入境的义务。[/FONT]



[FONT=宋体]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FONT]



[FONT=宋体]如果没有枫叶卡都可以入境,那还傻乎乎坐移民监干嘛?[/FONT]



[FONT=宋体]照这么说,移民监没坐满的人也可以入境了?这样入境有什么风险吗?[/FONT]



[FONT=宋体]要是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回加拿大,那移民部和大使馆都都说永久移民没枫叶卡回加拿大要申请[/FONT]Travel Docume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今天又太晚了,明天再说。[/FONT]



[FONT=宋体]今日论据:《操作手册》[/FONT]ENF 4



11.2. Verifying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he permanent resident card is the only valid proof of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in Canada.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are satisfactory indicators of permanent residence:



the original Record of Landing:


a certified true copy of a Record of Landing document issued by CIC National Headquarters;


a letter issued by CIC National Headquarters verifying permanent residence;


a passport duly stamped showing the date on which permanent residence was granted, if the person was granted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before 1973; and


a Confirmation of Permanent Residence document [IMM 5292B].



11.3. Establishing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without documents



BSOs at ports of entry have the discretion to authorize the entry of permanent resident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documentation. If documentary evidence is not available, the BSO at Immigration Secondary must establish the person’s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hrough questioning and checking the person’s status in FOSS. The status of persons who became permanent residents before 1973 has to be verified by contacting the Query Response Centre at National Headquarters at: QRC@cic.gc.ca.



Once a BSO is satisfied that a person is a permanent resident, the examination should be


concluded and the person should be allowed to enter Canada without delay.



11.4. Investigating permanent residents for inadmissibility


……


BSOs can refuse entry to a permanent resident only when the person has already lost the statu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46 (such as a final determination has been made that they have 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residency obligations or when a removal order comes into effect).



In other words, once a permanent resident’s status is established, the person may enter Canada by right and the immigration examination under IRPA concludes.




[FONT=宋体]另外澄清一下这个逻辑:

[FONT=宋体]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入境加拿大,[/FONT]
[FONT=宋体]不等于建议大家在出国旅行时明明有枫叶卡却故意不带在身上。[/FONT]

[FONT=宋体]我说永久居民裸体也能回加拿大,不等于建议你真的裸体回加拿大。[/FONT]

[FONT=宋体]此中大道理台北仁兄已经精妙解说过了,不再赘述。[/FONT]


[FONT=宋体]移民部和边境服务局要求你出国旅行携带枫叶卡,不等于没有携带枫叶卡你就不能回加拿大。[/FONT]



[FONT=宋体]没有枫叶卡也可以回加拿大,不等于说从此你出国旅行就可以不带枫叶卡(如果你不想自找麻烦的话)。[/FONT]



[FONT=宋体]这就像,[/FONT]



[FONT=宋体]银行要求你取钱要出示银行卡和驾照,不等于没有带银行卡也没有驾照你就取不到钱(只要银行职员通过询问你问题确认你的身份就可以找到你的帐户,你就可以取钱)。[/FONT]



[FONT=宋体]没有银行卡也没有驾照也可以取钱,不等于说从此你每次去银行见不认识你的柜员你都可以不带银行卡也不带驾照(如果你不想人家背后骂你的话)。[/FONT]






[FONT=宋体]这个逻辑已经翻来覆去讲了这么多遍了,还是有朋友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看来我的口才还是有待提高。[/FONT]



[FONT=宋体]您问的是,要是我自己下次出国旅行是带枫叶卡还是不带。好问题!那就让我也问您一个问题吧:[/FONT]



[FONT=宋体]假如咱们俩儿现在正一起在公园里溜弯儿,您忽然发现身上找不到家门的钥匙,可能是锁在家里了,也可能是掉在哪儿了,反正是没家门的钥匙了,现在我说:老兄别急,您不是非得有钥匙才能回家,一会儿您回到家门口,您可以叫个锁匠给你把锁打开,您也可以用鞋底子敲三下把锁敲开,实在不行还可以从窗户爬进去在把门打开,反正您自己进入您自己的家门是法律赋予您的神圣权利,您怎么着都能进门。[/FONT]



[FONT=宋体]我的问题是,在上述这个情景下,您会不会问我:[/FONT]



[FONT=宋体][/FONT]Jason[FONT=宋体],既然你说没钥匙也能进家门,那你明天出门带不带钥匙?”[/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呢,枫叶卡就是加拿大政府发给永久居民的那把国门钥匙。你要是出门忘了带这把钥匙,或者不慎把钥匙弄丢了,或者钥匙生锈作废了,你都不用发愁,只要您的永久居民身份还没被取消,没枫叶卡这把钥匙你也可以进加拿大的国门。[/FONT]



[FONT=宋体]但是,下次出门要不要带钥匙这个问题好像不需要问吧。[/FONT]



[FONT=宋体]至于去银行忘了带钱包没取出钱的原因,不是您的银行有什么问题,而是您找错了人。如果没带银行卡和驾照,而又急需办银行业务,您应该去找您的客户经理,在认识您的客户经理那里,您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单凭您这张脸,您就可以办理任何银行业务。如果有紧急需要而来不及去开户的分行,您可以给客户经理打电话,他[/FONT]/[FONT=宋体]她会给您做安排。[/FONT]



[FONT=宋体]我自己就在银行工作,我的客户就是取几百万元钱也只需给我打个电话,从来不需要客户卡,也不需要证件。[/FONT]



[FONT=宋体]好了,我们现在知道了,如果你现在人在国外,但是枫叶卡已经过期,或者出家门时忘记带枫叶卡,或者枫叶卡意外丢失了,总之不论由于什么不幸的原因,你手上没有有效的枫叶卡,你都不用担心你回不了加拿大,因为,只要有永久移民身份你就有权进入加拿大,甚至有权裸奔进加拿大。[/FONT]

[FONT=宋体]现在有位朋友说话了:[/FONT]

[FONT=宋体]“我现在人在北京,我的枫叶卡过期换不到新卡,因为我没蹲够移民监。既然我没蹲够移民监,那我的永久居民身份是不是已经丢了呢?我现在还能裸奔进加拿大吗?”[/FONT]

[FONT=宋体]答案是:[/FONT]

5. [FONT=宋体]只要你没有被移民上诉法庭最终判决失去永久居民身份,哪怕你已经离开加拿大很多年(比如[/FONT]20[FONT=宋体]年)了,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也都还存在,现在你出现在加拿大边境,边检官在确认你的身份后,即使怀疑你没有蹲够移民监,还是会放你入境,但是......[/FONT]



[FONT=宋体]只要你人能出现在加拿大边境,并配合边检官核实你的永久居民身份,身份一旦核实,你就有权入境。[/FONT]

[FONT=宋体]但是,一旦边检官发现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边检官就可能把情况报告移民局代表,而一旦移民局代表经过调查确认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就可能被取消,如果你决定上诉,那么在上诉期间,你仍然有权自由进入加拿大,直到移民上诉庭最终判决取消你的身份为止。[/FONT]

[FONT=宋体]在上诉期,你还可以拿到一年有效的枫叶卡。[/FONT]



[FONT=宋体]移民纸是除枫叶卡以外最令边检官满意地显示你拥有永久居民身份的文件。

[FONT=宋体]你肯定能够入境(除非你拉了双眼皮、垫了鼻梁、削了颧骨还没带医生证明),但如果你在入境时自投罗网(选择回答某些你本来不愿意回答并且有权不回答的问题),而令边检官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的话,边检官可能会填写一份报告给移民局代表,移民局代表可能会启动对你的调查程序,经过调查一旦核实你没有满足居住要求,你就会接到取消身份通知,然后你有[/FONT]60[FONT=宋体]天的时间决定是否上诉,如果你决定上诉,那么在移民上诉庭最终判决你失去身份以前,你仍然有权自由进入加拿大。[/FONT]

[FONT=宋体]而且在上诉期,[/FONT][FONT=宋体]你还可以得到一张一年有效的枫叶卡,这就是所谓的[/FONT][FONT=宋体]枫叶卡延期[/FONT][FONT=宋体],这其实是自投落网的结果。[/FONT]

[FONT=宋体]其实自投罗网是失去永久居民身份的最主要起因。如果你不自投罗网,你的身份可能永远也不会失去。[/FONT]

[FONT=宋体]对于没有蹲够移民监的人来说,除了入境多说话外,还有另外两种做法属于典型的自投罗网,在律师眼里属于极为不智的做法。[/FONT]

[FONT=宋体]其实关于这里还有先前老虎的帖子里讨论的这些问题,我所提供给大家的信息不是来自于什么[/FONT][FONT=宋体]内幕信息[/FONT][FONT=宋体],而是全部来自于移民局公开透明的信息,并且都经过与律师面对面地讨论消化。我所表达的甚至不是个人意见,而几乎都是对移民局公布信息的翻译摘录,并且每句话都对应着具体的法律条文。[/FONT]

[FONT=宋体]这是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所用《操作手册》和信息公告牌的链接,这不是[/FONT][FONT=宋体]内部资料[/FONT][FONT=宋体],而是向公众公开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看到这些资料,它就在移民局官方网站上。[/FONT]

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manuals/index.asp

[FONT=宋体]《操作手册》虽然不是法律,而是移民局根据法律制定出来的指导基层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操作的说明,然而手册中中几乎每句话都注明是依据法律第几张第几节,极其之严格,几乎可以说任何工作人员只要不照手册说的做就是在违法。[/FONT]

[FONT=宋体]如果你的英文达到初中三年级水平,强烈建议你在电子字典帮助下读一下这本手册,你又会发现很多市井传说是错的多么离谱。[/FONT]

[FONT=宋体]至于永久居民入境的权利,只要你对加拿大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稍有概念,你就会理解[/FONT][FONT=宋体]权利[/FONT][FONT=宋体]([/FONT]right[FONT=宋体])这个字眼在加拿大是多么神圣,那根本是个不容侵犯也不容置疑的东西。[/FONT]

[FONT=宋体]那些无卡入境的案例无论情节如何,都不是当事人幸运或者官员通融的结果,那些都是[/FONT][FONT=宋体]权利[/FONT][FONT=宋体]所导致的必然结果。[/FONT]

[FONT=宋体]当然,证件不足的情况下边检官可能会怀疑你的身份,但是这又怎么样呢,如果你是真的,这个怀疑对你丝毫够不成威胁,你只要配合边检官,你的身份很容易就能核实,除非你把自己整容整成了玛丽莲梦露;如果你是假的,即使你证件齐全你也可能被送进牢房。[/FONT]
[FONT=宋体]还有,关于有枫叶卡的人出国要不要带枫叶卡这个问题,那些争论就像争论出门要不要带钥匙一样,为避免进一步无谓的争论,这么明确表达一下吧:[/FONT]

[FONT=宋体]如果你是永久居民,[/FONT]

[FONT=宋体]出国旅行一定要带上枫叶卡,也别忘了带上家里的钥匙;[/FONT]

[FONT=宋体]然而,如果你意外丢失枫叶卡还有钥匙,只要你能到达加拿大边境,你就有权仅凭永久居民身份入境;只要你能回到家门口,你就有权仅凭主人身份用鞋底子把锁敲开。[/FONT]

[FONT=宋体]如果你因为丢失枫叶卡而登不上回加拿大的飞机,你要去使领馆申请旅行证,这是旅行证的唯一必要用途。[/FONT]

[FONT=宋体]但是,如果你的枫叶卡过期,并且没有蹲够移民监,去使领馆申请旅行证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投罗网,你的身份几乎[/FONT]100%[FONT=宋体]会被取消的。[/FONT]
一直以来,唐人是我最:wdb17::wdb45:

云飘过 : 2013-07-29#51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公民与移民局是这么说的:


Time lived in Canada


To become Canadian citizens, adults must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1,095 day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before apply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do not need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要成为加拿大公民,成年人必须在申请前的4年里在加拿大居住了至少3年(1,095天)。18岁以下的孩子不用满足这个要求。


上文中“申请”二字是指你在申请表上签字这个行为,也就是说,申请前的4年等于你在申请表上签字之日前的4年。




Becoming a Canadian citizen: Who can apply




To be eligible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you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ge



You must be at least 18 years old to apply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for a child under 18, make sure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met:
  • the person applying is the child’s parent, adoptive parent or legal guardian
  • the child is a permanent resident, but does not need to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three years; and
  • one parent is already a Canadian citizen or is applying to become a citize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lso applies to adoptive parents.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you must have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in Canada, and that status must not be in doubt. This means you must not be the subject of an immigration investigation, an immigration inquiry or a removal order (an order from Canadian officials to leave Canada).

Time lived in Canada


To become Canadian citizens, adults must have lived in Canada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1,095 day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before applying.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do not need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You may be able to count time you spent in Canada before you became a permanent resident if that time falls within the four-year period.

Use the citizenship calculator to find out if you have lived in Canada long enough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Language abilities


Canada has two official languages―English and French. You need to have adequate knowledge of one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n order to become a Canadian citizen.



The citizenship knowledge test and your interaction with CIC staff will be used to assess if you have an adequat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CIC staff will observe
  • y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basic spoken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and
  • you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asic information or respond to questions.
For example, as part of your interaction with departmental staff or as part of your written test or your interview with a citizenship judge, you will be expected to:
  • answer simple questions on familiar topics, using short sentences;
  • show that you know enough words for basic everyday communication;
  • tell a simple story about everyday activities;
  • speak about something you did in the past (or will do in the future);
  • give simple everyday i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and
  • express 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Criminal history (prohibitions)




You cannot become a citizen if you:
  • have been convicted of an indictable (criminal) offence or an offence under the Citizenship Act in the three years before you applied;
  • are currently charged with an indictable offence or an offence under the Citizenship Act;
  • are in prison, on parole or on probation;
  • are under a removal order (have been ordered by Canadian officials to leave Canada);
  •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are charged with, or have been convicted of a war crime or a crime against humanity; or
  • you have had your Canadian citizenship taken awa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f you are on probation or are charged with an offence and are awaiting trial, you should wait until after the probation has ended or the trial is over to apply for citizenship.


If you have spent time on probation, on parole or in prison in the last four years, you may not meet the residence requirement for citizenship.

Time in prison or on parole does not count as residence in Canada. Time on probation also does not count as residence in Canada if you were convicted of an offence. If you have spent time on probation from a conditional discharge, it may be counted toward residence. For details, contact the Call Centre.

Knowledge of Canada


To become a citizen, you must understand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itizenship, such as the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to vote in elections. You must als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Canada’s history, values, institutions and symbols.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is in our free study guide Discover Canada: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itizenship. We will send you a copy of it once we have received your application. The questions in the citizenship test ar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guide.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申请入籍加拿大的条件。


你看,申请入籍加拿大一共需要满足6个条件,而居住时间只是这6个条件里面的一个而已。但就居住时间条件而言,计算方法上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只要在你在入籍申请表上签字那天前的4年里累计在加拿大居住达到1095天,你就满足这个条件了,而从你在申请表上签字,到公民局审理你的申请一直到笔试面谈这段时间你在不在加拿大住跟这个条件完全无关。


但是,别忘了,居住时间条件只是6个条件里面的第3个,你看第2个条件是什么,是永久居民身份。我用中国话解释一下上面那段文字:

要成为加拿大公民,你必须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并且你的这个身份还不能处于被质疑的状态。这就是说,你不能正在被移民局调查,你不能正在被移民局质询,你不能已经收到身份取消通知书(离境令)。

当你申请入籍时,你一定在刚过去的4年里累计在加拿大居住了至少3年,即使你在在申请表上签字的当天离开加拿大,到你再回来去公民局笔试面谈这段时间不超过2年,你的永久居民居住义务就无论如何都能满足,你面官时你的永久居民身份就不会被质疑。


但是,在极端情况,不管是因为阴差阳错还是运气不济导致材料总出纰漏,你的申请处理时间长达两三年,而这期间你大部分时间都不住在加拿大,那么到在考试面官那天如果被官员质疑你的永久居民居住义务没有满足,也就是说你在那天前的5年内可能没有住够2年,那么只要产生这个质疑,你就已经不满足上述入籍6条件中的第2个条件了,你的入籍申请就会泡汤,并且,你还可能会丢掉永久居民身份。


最后,入籍申请计算居住时间是这么计的:


以今天为例,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天;


如果你今天离开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2天;


如果你今天回到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2天;


如果你今天离开加拿大,然后又回到加拿大,那么今天算1天。


而永久居民身份所要求的居住时间的计算是有点不同的:


只要你今天曾经在加拿大呆过1秒钟,今天就算你在加拿大住了1整天。比如你昨天离开加拿大,今天又回来了,那么昨今两天算你在加拿大住2天。




谢谢夸奖。


不过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认为弄清楚这些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加拿大的这些“规矩”都是高度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并自行阅读这些资料。遇到问题的时候,与其道听途说,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去读一读这些资料呢?


如果你说咱英文不通,什么也看不懂,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去试着读一点东西看看。事实上,多数情况下,这类关系到每位老百姓的官方资料的文字都是极其通俗易懂的,其易读程度可以与图书馆里那些8-10岁小朋友的图画书媲美。


还是那句话,任何一个在中国读过初中的人,只要手边有一本袖珍英汉词典,就完全可以自己读懂这些东西,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另外一个自己多做功课的理由是:


别人都那么说的说法,往往是错的。
:wdb17::wdb17::wdb17:

春季星空 : 2013-08-08#51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好贴!

唐人真是个知识丰富又热心助人的好人,祝福并感谢!

jxy2013 : 2013-09-05#51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唐人:
枫叶卡的期限全是五年的吗?如果我登陆后第三年才申请枫叶卡,得到的枫叶卡期限还是有五年吗?:wdb2:

jxy2013 : 2013-09-05#51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up

唐人Jason : 2013-09-06#51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请教唐人:
枫叶卡的期限全是五年的吗?如果我登陆后第三年才申请枫叶卡,得到的枫叶卡期限还是有五年吗?:wdb2:

通常枫叶卡的有效期是5年,但是在收到离境令后上诉期内申请的枫叶卡有效期是1年的。

jxy2013 : 2013-09-06#52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谢谢回复!:wdb10::wdb37:

frogprince : 2013-10-11#521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受益匪浅,谢谢楼主!

饼儿 : 2013-10-17#52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留个脚印

月影传奇 : 2013-10-23#52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楼主,爸爸和多大的女儿不能同住一个房间啊,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请答复,谢谢啊

唐人Jason : 2013-10-24#524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楼主,爸爸和多大的女儿不能同住一个房间啊,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请答复,谢谢啊

既然是法律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对你很重要的话,为什么不去问律师,而选择在网络上问陌生人呢?

我不是律师,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听任何律师提到过,我只能给了不负责任的猜测:

普通法系讲的是法律精神,也就是中国话说的“理”,如果一个未经证实的“禁令”明显得不合理,则多半这个禁令不存在,即使真的存在,也可以去法庭上挑战它。

我们先来假设法律禁止父亲与10岁以上的女儿同居一室,这么想一下吧,要是这样一项法律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经济上没有能力使家里有两间卧室的父亲,均要被剥夺抚养10岁以上女儿的权利,显然,这样的法律不合理,而且非常的不合理,所以,这项法律极不可能存在。

这方面,我猜,至少在BC省,并不存在哪条法律禁止多大年龄的女儿与父亲同居一室,只要女儿处于安全的地位就没有问题。

再重复一遍:

健康方面有问题应该立即去看医生,法律方面有问题应该马上去问律师。

沙蝴蝶 : 2013-11-17#52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一下,先收集。谢谢。

szjun999 : 2014-01-20#526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学习了!

cherry1029 : 2014-02-15#527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非常崇拜唐人jason,看了几个帖子收获颇丰。感谢!

还想拜读其他帖子,诸如:唐人故事、理财故事等,哪位好心人能给个链接呢?(唐人的链接不知道为什么怎么也打不开)

谢谢!
同求

唐人Jason : 2014-02-16#528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改了签名档里那些链接的地址,再试试看。

十月牡丹花 : 2014-02-16#529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mark

yyyyy : 2014-05-13#530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建议论坛增加一个“只看该作者”的功能:wdb6:
:wdb10::wdb10::wdb10:

yyyyy : 2014-05-14#531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 承前贴

[FONT=宋体][FONT=宋体]在加拿大的税制下,你在加拿大的纳税义务取决于你的居住状态,既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如果你是居民,你就要为你从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如果你是非居民,你只需要为你从加拿大所取得的(特定)收入向加拿大纳税(或被扣税),而无需为你从加拿大以外,比如中国所取得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这里所说的居民,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永久居民那个“居民”。后者说的是你的身份,你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你便有权在加拿大居住,但是同时加拿大宪法还赋予了你在世界任何地方自由居住的权利,就是说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你拥有的是在加拿大居住的权利,但并不承担在加拿大居住的义务,你可以随时自己决定在加拿大住还是不在加拿大住。如果你在加拿大居住,以加拿大为家,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如果你的家在另外一个国家,你只是持枫叶卡来加拿大探亲度假,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FONT]

[FONT=宋体]自己判断自己究竟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你自己最清楚你的家是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如果你的家在加拿大,那么你就是居民,如果你的家在中国,那么你就是非居民,就是这么简单。[/FONT]

[FONT=宋体]但是当税务局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他们不是你们家的人,对你们家的情况没有你们家人那么清楚。他们看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其主要判断准则是你在加拿大所建立的居住联系。这些居住联系包括:[/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居所;[/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配偶或同居伴侣和受扶养人与你同住;[/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个人资产,例如汽车、家具;[/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社会联系;[/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经济活动。[/FONT]


[FONT=宋体]其他有关的联系还包括:[/FONT]

l [FONT=宋体]有加拿大驾照;[/FONT]
l [FONT=宋体]在加拿大有银行帐户或信用卡;[/FONT]
l [FONT=宋体]加入了加拿大某省政府的医疗保险。[/FONT]


[FONT=宋体]另外,你在另外一个国家所保留或建立的居住联系也是用以判断你的居住状态的相关因素。[/FONT]

[FONT=宋体]要知道的是,判断居住状态是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来看全貌,而不是只看个别单独的居住联系。比如你有上面所列举的一项或若干项居住联系,并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加拿大居民。[/FONT]

[FONT=宋体]现在清楚了吗?加拿大居民没有需要纳税和不需要纳税之分,是居民就要为你的全球收入向加拿大纳税,不是居民(是非居民)你就不用为你加拿大以外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就是这么简单;而不是像讹传的那样,居民有“税务居民”和“非税务居民”之分。[/FONT]

[FONT=宋体]而且,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这是你的居住状态,是一种事实,你做居民还是做非居民都不需要任何人批准,这是你自己的权利,谁也管不着你,所以也就不存在讹传的所谓“申请非税务居民”那么回事。你把家安在加拿大,你就是居民;你把家留在中国,或者把家从加拿大搬回中国,你就非居民。这都由你自己决定,根本不需要向谁申请。[/FONT]

[FONT=宋体]另外,再补充几句关于身份与居住状态的关系。[/FONT]

[FONT=宋体]你的身份,比如你是加拿大公民、加拿大永久居民、国际学生、国际打工者等等,只能决定你是否有权在加拿大居住,而并不决定你在加拿大居住与否。[/FONT]

[FONT=宋体]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这种关系:[/FONT]

[FONT=宋体]例[/FONT]1[FONT=宋体]:你家住台湾,持中华民国护照,在某台湾公司工作,你的公司经常派你来温哥华出差,每次来你都住在[/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果在[/FONT]2010[FONT=宋体]年你在温哥华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那么对不起,虽然你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有枫叶卡,也没有工作签证,也没有学习签证,甚至在加拿大也没有[/FONT]1[FONT=宋体]分钱收入,只因为你今年在加拿大累计住了[/FONT]183[FONT=宋体]天,在[/FONT]2010[FONT=宋体]税务年度,你也要被视同加拿大居民,你必须为你的全球收入包括从台湾公司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FONT]

[FONT=宋体]例[/FONT]2[FONT=宋体]: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FONT]1[FONT=宋体]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FONT]1[FONT=宋体]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FONT][/FONT]
:wdb37::wdb45:

yyyyy : 2014-05-14#532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得不说,Jason太强了

做学问并不难,难就难在把学问能说给他人听得懂。
同感,感觉这类人都是才子

yyyyy : 2014-05-14#533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不得不说,Jason太强了

做学问并不难,难就难在把学问能说给他人听得懂。
同感,而且感觉这类人就是才子,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有时又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去说明一些枯燥乏味的条文

yyyyy : 2014-05-19#534
m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

夫妻可能有共同财产,但是在税务意义上,夫妻并没有共同收入,谁的收入就是谁的收入。

原则上,由房屋这类资产所产生的收入属于资产所有人,比如一个出租房屋如果是属于妻子一个人的,那么其出租收入全部归妻子所有,如果房屋由夫妻联名所有,那么首先要看是哪种联名,如果是joint with right of survivorship,那么收入归夫妻各50%;如果是joint in common,那么收入归属比例与产权比例相同(不一定是50:50)。

收入归属清楚了,那么纳税义务是不是也清楚了呢?

且慢,还有一个income attribution rule在等着你。

就拿楼上这个例子来说的吧,即使房子的产权在妻子一个人名下,但是,如果买房子的钱是丈夫送给妻子的,那么虽然由房子所产生的一切收入归妻子所有,但是房租收入,还有日后出售房子将获得的资本在增值收入,还是由丈夫负责纳税。只有房租收入和资本增值收入再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也就是第二代及以后的收入,才由妻子负责纳税。
mark

荣锦 : 2014-07-16#535
而永久居民身份所要求的居住时间的计算是有点不同的:


只要你今天曾经在加拿大呆过1秒钟,今天就算你在加拿大住了1整天。比如你昨天离开加拿大,今天又回来了,那么昨今两天算你在加拿大住2天。

请问楼主,这个计算的英文网上说明在哪里,麻烦给个链接!谢谢!

唐人Jason : 2014-07-17#536
而永久居民身份所要求的居住时间的计算是有点不同的:


只要你今天曾经在加拿大呆过1秒钟,今天就算你在加拿大住了1整天。比如你昨天离开加拿大,今天又回来了,那么昨今两天算你在加拿大住2天。

请问楼主,这个计算的英文网上说明在哪里,麻烦给个链接!谢谢!

就在公民与移民部网站上。链接在这里:

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manuals/enf/enf23-eng.pdf

看第11页:

6.4. Day
For the purpose of calculating the number of days to comply with the residency obligation in
A28(2)(a), a day includes a full day or any part of a day that a permanent resident is physically
present in Canada. Any part of a day spent in Canada, or otherwise in compliance with A28(2)(a),
is to be counted as one full day for the purpose of calculating the 730 days in a five-year period.

读一读公民与移民部网站上Publications and manuales

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publications/index.asp

你就会发现,坊间传说的东西没多少是靠谱的。

荣锦 : 2014-07-17#537
谢谢大侠!

jasminekaka : 2014-08-30#538
真的非常感谢楼主!来这一年多,听到很多上述传闻,现在一一澄清,心里觉得那个清爽啊!!!!!

jasminekaka : 2014-08-31#539
膜拜楼主!对于这些讹传分析得简单透彻。答疑解惑,立场中立,不偏不倚,客观科学,条理清晰,思路严谨。。。。。。而且这些都是一直以来困惑过我很久的问题。其实从法律对人权尊重的角度出发,即使我没有阅读过相关法律原文或条款,我也能判断出楼主的观点是正听!

节节草 : 2016-02-03#540
可能楼主的帖子给了详细解释,让很多太空家庭知道她们丈夫在中国的收入不算作加拿大的家庭收入。难怪在阿尔伯塔省有很多那种女移民带着孩子,还能享受阿尔伯塔省的三年免费资助。

节节草 : 2016-02-03#541
一些在温哥华居住的女移民和孩子 后来搬到阿尔伯塔省来居住,她们在阿尔伯塔省可以申请政府廉租房,一个月房租是一百二十刀。可以申请所有阿尔伯塔省的ESL, 专业课学习,阿尔伯塔省政府给付学费和生活费。孩子也有牛奶金等所有低收入家庭的福利她们都享受。她们的丈夫在中国大部分是一年五十万元人民币收入。我还奇怪,五十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在加拿大可不是低收入群体呀。

wlhisya : 2016-02-03#542
可能楼主的帖子给了详细解释,让很多太空家庭知道她们丈夫在中国的收入不算作加拿大的家庭收入。难怪在阿尔伯塔省有很多那种女移民带着孩子,还能享受阿尔伯塔省的三年免费资助。
虽然不算报税收入,但是在审核家庭福利时需要参考,如果正常申报,就不会有福利。

节节草 : 2016-02-04#543
虽然不算报税收入,但是在审核家庭福利时需要参考,如果正常申报,就不会有福利。
这些女移民的丈夫的枫叶卡已经过期了,肯定不来加拿大生活了。这些女移民在加拿大是真的没有工作,不打工,就是自己到政府资助的学校学习学习英语,还有政府给的生活补助。还能陪着孩子在加拿大读书。这种“单身母亲”申请政府廉住房的时间特别快,而却各种福利都可以享受。因为西方国家的观点是“分居半年就是相当于离婚状态”。但是中国人的观点,没办理离婚证件,就不是离婚。每年她们带着孩子回中国看丈夫,在中国生活一个月, 这是加拿大和中国的法律漏洞。中西方国家对婚姻的理解观点不一样。所以加拿大的太空家庭特别多。魁北克省的这种类型的女移民带着孩子在加拿大生活的例子也特别多。

唐人Jason : 2016-02-23#544
可能楼主的帖子给了详细解释,让很多太空家庭知道她们丈夫在中国的收入不算作加拿大的家庭收入。难怪在阿尔伯塔省有很多那种女移民带着孩子,还能享受阿尔伯塔省的三年免费资助。

我猜这里说的“家庭收入”是指申请福利用的家庭收入数据,对于多数的福利来说,比如公共医疗保险保费减免、消费税退税、儿童福利金等,申请条件中的家庭收入都是指的夫妻二人的总收入,即使其中一人居住在外国,也要把那个人获自全世界的收入计算在内。

唐人Jason : 2016-02-23#545
回复: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楼主,爸爸和多大的女儿不能同住一个房间啊,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请答复,谢谢啊

如果是在认真地问这个问题的话,为什么不去问律师呢?

唐人Jason : 2016-02-23#546
这些女移民的丈夫的枫叶卡已经过期了,肯定不来加拿大生活了。这些女移民在加拿大是真的没有工作,不打工,就是自己到政府资助的学校学习学习英语,还有政府给的生活补助。还能陪着孩子在加拿大读书。这种“单身母亲”申请政府廉住房的时间特别快,而却各种福利都可以享受。因为西方国家的观点是“分居半年就是相当于离婚状态”。但是中国人的观点,没办理离婚证件,就不是离婚。每年她们带着孩子回中国看丈夫,在中国生活一个月, 这是加拿大和中国的法律漏洞。中西方国家对婚姻的理解观点不一样。所以加拿大的太空家庭特别多。魁北克省的这种类型的女移民带着孩子在加拿大生活的例子也特别多。

“分居半年就是相当于离婚状态”,这里面的“分居”二字是要有确切定义的,是指家庭法意义下的分居(婚姻破裂状态)?还是指正常婚姻状态下的各居一方?

决定了 : 2017-06-18#547
唐大神的贴子记号

飞熊 : 2017-12-31#548
感谢楼主分享!做个记号留着慢慢看。

sofar : 2019-03-23#54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