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没来家园网了,以前搜索凡凡法语教室的时候,搜到这篇文章,好像被各大网站转载无数次,今天看到这个议题,做个贡献,供你们参考。文章好像是作者5年前写的,需要各位家长自己update 信息。
私校公校之我见
文:凡凡
我的法文学生的生源有相当大部分来自私校,我和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论的话题也就三句不离本行,我们说来说去的话题就是AP啊、challenge啊,SAT啊什么的。许多来自中国大陆也有来自台湾的家长经常问我,孩子应不应该上私校?
这真是一个三言两语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为亲子版写这篇文章,谈的是我个人的看法,家长若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
我的学生的最多来源主要来自温哥华的三大私校:St. George 男校,Crofton House女校,York House女校。另外还有,West Point Grey Academy, Vancouver College (天主教男校) ,Little Flower(天主教女校),还有一个St.John。如果非要拿这些私校分个三六九等,那么,我心目中最好的私校有三所:St.George、Crofton、York。其实,Little Flower和Vancouver College 两大教会学校也相当不错,因为受宗教信仰影响,所以,华人很少有入读这两所学校的。
私校当然是有钱人就读的学校,温哥华绝大部分的中产阶级,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的专业人士的子女读了私校,还有相当部分的经营business family的子女读了私校。其实,私校公校的老师水平并无多大差异,但私校公校的差异确实非常之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入私校需入学考试:SSAT,大概只有直接报名私校幼儿园的无需这个北美统一的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考试,(但小朋友也需要面试或做简单的考试哦)其他中途年级的学生要从公校考入私校,都得有这个SSAT成绩。最后,还需要Interview,才给你发放入学通知书。
私校的排名最前。加拿大的公校施行的是12年级义务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学校根据家庭的住宅区域和地点来收取学生。近年来,菲沙协会学MacLean杂志评比大学榜的办法,给大温地区的中学来个排名表,尽管温哥华校局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排名的官方性,但其影响力不容忽视,比如,温哥华太阳报每年都会把这个排名表登载出来。无一例外,并立第一的是四所私校(St.George、Crofton、York、Little Flower),一直到第十名,大温的中学都被私校占领,直到第十一名,才看到University Hill Secondary School 的名字。
私校的生源不同。要考试才能入的学校可想而知其生源不同。再说了,学校的门槛高,孩子父母的收入高,家庭教育环境比较优裕,子女的教育特别受到重视,所以校风较好。说得再长远点,中学同学的net work就不同,孩子相处的那些朋友都来自良好家庭背景,他们大多是有头有脸的家庭出身。
私校的校风竞争激烈。水涨船高,本来入了私校,家长再也无需操心,一切交给老师去严格管教。可惜,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个的孩子好,于是,超前学习、学AP的风气甚烈。每个学年的三学期都有考试,情形如同中国大陆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孩子从小知道Academy的重要性,更知道分数的重要性。
考美国大学的目标。你不能说公校就没有考入美国长春藤学院的学生,但私校的学生大部分人考大学是冲着美国的榜上大学去的。他们的家长有实力送子女上美国大学,所以,到了11年级时候,补SAT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给学生上SATII的法语,他们个个都是小大人,宏伟目标明确,也乐意接受家长铺设的光明大道,大学毕业,好呆成为个专业人士,至少能过个decent life。
再说说私校的学费。账面上好像并不离谱,一年一万多加元的学费,当然,这没有包括春夏秋冬的校服,还有,许多的课外活动费用。收取赞助费是自愿的,但好像成为惯例,囊中羞涩没钱的,除非超常优秀、技压群芳的,单考靠孩子,就成为私校争抢的宝贝,比如小小年级就得了肖邦钢琴比赛冠军什么的,我想,别说是一个私校,就是哈佛也会争着要录用的。这样的孩子,父母没有赞助,没关系。然而,这样的例子是凤毛麟角,我们大部分的孩子个个是父母心目中的神童,走入私校的天地,似乎,谁比谁都差不多。言下之意,除了学费,赞助费是必不可少的,何况,私校的大部分收入来源并不赖以学费,而是赞助费。所以,如果感觉有经济压力的家长,就别勉强送孩子入私校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想让他各门学科成绩都优异,对学校教学又不满意,那还有个办法,请tutor。
我个人认为,真正有经济实力的华人家长应该让子女上私校,这样可以少操心,因为私校的管教比较严厉,有点类似中国大陆的重点中学。想想也好笑,转了一圈,原本是为孩子脱离中国教育压力的苦海,结果,还得认可中国的基础教学体系,打发回炉北美的私校。
北美的中小学教学体系比较灵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随之的附带效果便是宽松的自由松散性,尤其是那些读书不自觉的孩子,入了加拿大的公立小学、中学真是到了自由的天堂。华人家长抱怨学校的基础教学薄弱,无论是数学,还是第二语言法语,在小学阶段都学得极为肤浅。私校的教学体系就大为不同,他们抓基础教学,所以,所有的科目设计全部超出省教学要求大纲,单单就法文来说,私校的同等年级比公校要超出三个学年。公校考入私校的孩子最头痛的就是法语这门科目,英语、数学都不差,可是,法文,公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私校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课,几乎天天有,差了不知几个档次。私校从8年级开始,把法语班分为beginner/regular/advanced,每个私校的叫法不一,但大致为三个程度划分,结果就有了“老生、新生”一说。所谓老生,就是从小读私校的,水平比较整齐。新生,就是离开公校半路出家考入私校的孩子,他们个个是踌躇满志,偏偏在法文上摔跟斗,于是被编排到Beginner班上,从头来过。
我收了不少这样的“新生”,他们个个好胜好强,所以乘火箭的不少,化四个月至半年的时光,看他们跳入French Advanced group,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还是固执地这么认为,私校公校的区别其实是孩子的区别。一个求知欲旺盛、好学好胜好强的孩子,根本无需在乎西区名校还是私校公校。有些孩子特别容易受朋友影响,所以,华人家长煞费苦心挑选学校的目的也是秉着中国古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前“孟母叁迁”的故事其实就是“西区名校”的翻版,老师一样,教学质量基本雷同,不一样的是学生,还有学生背后的家庭背景。温哥华西区本身是高尚住宅区,学生的良好家庭环境的比例就比较高,来自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就读的学校风气会比较好,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就比较低。但话说回来,我听说排名第十一、公校排名第一的U hill吸食大麻的比例很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孩子是天才,到哪儿都不会埋没。他或她可以就读最普通的小学和中学,他们一样考入哈佛和剑桥,我周围的朋友的子女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一直认为,私校的孩子比较整齐划一,成绩个个不赖,他们的锦绣前程都由他们的父母安排的妥妥当当。天才的艺术家、这个家、那个家的,我想,他们绝大部分应该来自公校,因为,他们无拘无束,学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恣意涂画的调色板,他们想学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家长们,让我们的孩子自由地飞翔吧!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多姿多彩的孩子的幻想啊。
email:
carolinexu@hotmail.com
评论源自: bridger
看了凡凡的文章,结合女儿这一年多的经历(六年级在York读了一年,现在又回公校)。和大家分享一些对私校的看法。由于接触面没有凡凡那么广,只是个案,仅供参考。
女儿刚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为她的中学做考虑了。当时觉得有条件就让她考私校。为了让她先见识见识私校的考试和面试。我们为她在Crafton 和 York 报名6年级的插班考试。由于这种插班不是in-take year招生数量不定,大多数家长可能也都是同样的想法。不过学校也乐得收200的报名费。幸运的是,就在暑假的时候York突然通知录取了女儿,并让我们一周内confirm并交3000入校费(学费是另外的)。女儿很兴奋。我们虽然也有一些顾虑。但觉得对她的人生经历总是有好处的。还是同意她去了。
当时我在downtown上班,上下班可以接送他,来回的路上我们经常聊她们学校的事。她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法语,就像凡凡说的他们五年学的到私校简直是白给。学校专门安排老师在每周的两个早上给插班生补课。她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最后一学期赶上了大部队。
其他的挑战就是融入私校不同的culture。她第一天就出了洋相,中午吃饭的时候也像原来在公校那样,挥着叉子大声讲话被老师管教了。私校的孩子们普遍比较懂规矩有礼貌。这和家庭教养有关系,但和学校的大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老师的水平应该和公校没有多大区别。但其他资源要比公校充足。例如她们上电脑有关的课程是每人一个apple的笔记本。Science 的试验也安排的较丰富。由于班上人少(22个),对每个孩子老师也相对关心的多一些。女儿数学学的比较超前,经过几次测试后,老师确认了她的程度,就专门排一个resource teacher 给她上数学。后来发现还是不行。就请了一个UBC数学系的实习生给她上9,10年级的数学。这在公校是不可能的。
学生的水平呢,没有她进去之前想象的那么高,正如凡凡说的比较平均。这也和York本身有关,一直以来Crafton和York就是死对头。但Crafton在Academic 上一直是领先York不少。York则在文体等方面更胜一筹。我参加两个学校的说明会就发现York的孩子更活泼自主。Crafton就更强调她们Academic上的成绩。
York的校风还是比较好的,不准擦perfume,不准戴首饰。尽量避免学生之间不健康的攀比。但这种东西是无法避免的。女儿班上父母是牛人的不少,Canucks的老板,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联邦工业部长什么的。也有几个像我们这样的工薪阶层。对于学校,这些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捐款。York在募捐这方面做的比较艺术,没有push的太厉害,听说Crafton要更凶些。不过各个学校的原则是一样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捐款不多的家长可以多做义工。当然也有即出钱还出力的,还有像我这样不出钱也不出力的。
女儿开学后2个月后,我就辞去工作回国做点事。这是在送她去York的时候没有计划的。 接送她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原来的公校就在家门口,当时她每天花在路上就将近1个半小时(下午坐公车)。随着私校的神秘感渐渐散去,她又开始有些怀念开心轻松的公校生活了。那时我们也在考虑是否让她回国读两年书的问题,所以当放春假的时候,学校问下学年还保留位置吗(要交押金),我们告诉学校不读了。经过在校期间的几件事,学校很喜欢她,希望她留下来。甚至可以考虑减免她的学费。但我们最后还是把决定权交给她。York的校长把我太太和女儿找去谈了一次话。给她许愿上7年级以后,high school的课程她自己随便挑着上。最后是她自己明确告诉校长她不读了。York还是一直把这个名额保留到6月,一直到我们最后书面确认放弃。
这一学年,她又回到了原来的公校。省去了commute上的劳顿,有更多的时间做些课外的online program。更重要的是她更开心放松。公校的social life对她来讲更如鱼得水。对于她中学的去向,我们现在还没有定下来,看她最近的一些考试情况再说。
我同意凡凡的观点,读私校这件事情最好顺其自然。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孩子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