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开吻: 好久没看到你的更新了。希望你一切都好!创业的确不容易,祝你身体健康吧!望早日听到你的消息!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不用回国可以办理海运搬家物品到加国经验之谈
我司新增结伴行李托运搬家至加拿大专线服务,凡中国城市范围内的所有顾客,如果您只有一个立方或者一个柜的私人物品需要搬运到加国,我们可以跟您提供全程服务,并且价格肯定比市场价要低,专业度要强,因为我们会将所有顾客的行李集中成一个集装箱拼柜过去加国指定港口,请有需要服务的顾客及时联系,近期会有一个40尺集装箱出运,如果您的行李可以来得及交于我司的话。
绝对是中国最优势的专线拼箱价格,并且客户只需要提供证件的复印件及签证复印件、移民纸或者枫叶卡复印件,不需要本人回国办理托运事宜,只需要您在国外委托我司办理即可,但前提是您要在加拿大多伦多海关去申请行李后到表格(称为B4E),填写完成后让海关盖章,此B4E表格作为在加国清关的用途。无需本人回国即可办理行李托运到加国,特别比较适合短登加国后想带部分私人物品去回国,而又不想亲自回去办理在中国海关的报关事宜,在上海与北京等其它地方是必须要收货人本人回国,将护照等资料交由代理去海关办理在中国的报关事宜,我司因为做加拿大实力比较强,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整柜去加拿大,这个整柜里面可以放很多顾客的行李,如果您只有2CBM(CBM代表立方米),那一个20GP可以装30CBM左右,那就相当于15位顾客的行李托运过去,这样一起走所以价格就低,称为公司自行拼箱,这个就需要一个公司有这个能力能够有这个货量才行,我司在海关报关只需客户的复印件资料就搞定,凭借与海关多年的合作经验,已经顺利开通此条拼箱至加国专线服务,深受加国客户的喜爱,因为性价比极高,在家园网上很多幕名而来的顾客或者老顾客介绍的,靠做口碑生意,希望能够帮到家园网上的各位友友,望在加国事业顺利,生活顺利!!


1[FONT=宋体]如果顾客愿意做门到港,自行清关或者让我们代理协助有偿清关也行,如果做门到港的顾客可以直接在我司网站上查询到具体的价格及所包括的服务项目(在网站[/FONT]www.dragonsea-china.com[FONT=宋体]首页中的右上脚有[/FONT][FONT=宋体]国际搬家费用查询[/FONT][FONT=宋体]点击后,选择起运的省市及到达的国家、港口即可),同时查询到具体价格后还可以自助将这份报价表发送到自己邮箱以备需要时托运。[/FONT]
2
[FONT=宋体]如果顾客做门到门,所需提供详细资料以便报价(如目的地收件地址邮编、住的为别墅或者公寓、送货货车及人是否有不易通过的通道、是否有特别沉重物品,如钢琴等,在中国国内是否需要上门包装,包装的地点是否只有一个,送货地点是否只有一个等等)[/FONT]

[FONT=宋体]如果大家有海运搬家的疑问或者困惑可以随时发邮件给我([/FONT] shipping_steven@dragonsea-china.com)[FONT=宋体]或者直接加[/FONT]QQ306007279[FONT=宋体]或者直接在此贴回复,我可以及时回复大家的疑问,因为海运搬家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了解目的港政策、物品所有的包装、在中国海关的报关等等,这就决定了一个专业性,不管您找不找我司托运,最主要是我能给您解答您想知道的问题。[/FONT]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有些年头没有来过家园了. 过来喊一嗓子, 看看有没有动静

好吧!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第三次估计也是最后一次办美国签证

今天开始休假两天, 一直到感恩节以后才去上班. 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写写blog. 先从最近的事情开始写起来吧. 写写昨天去温哥华办美国签证的故事.

这次是我第三次办美国签证. 回忆起来过去两次签证. 第一次签证是在北京的美国使馆, 是一次极为不愉快的经历, 也正好是那次经历鼓舞了我移民加拿大的决心. 我估计曾经在美国驻华使馆经历过签证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好几百人拥挤在热烘烘的等待厅里面, 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好几个小时, 挨个被防弹玻璃后面的傲慢的签证官像审查犯人一样的讯问. 这期间不能坐, 不能大声说话, 不能打手机(根本不能带任何电子设备). 审问过程也是极为让人不快. 签证官本着怀疑一切的原则, 假设你是一个偷渡客或者恐怖分子, 对于你提供的一切内容都假设是假材料, 从各个角度反复询问试图找到任何漏洞然后将你的申请化为废纸. 我记得当时询问了我大约15分钟, 问得个底儿透. 最后总算是给我签证了. 但是那段不愉快的经历鼓舞着我日后去拿一个加拿大的护照. 虽然拿签证的过程不愉快, 但是日后的美国之旅还是十分愉快的. 见到了很多多年没有见到的同学朋友, 领略了美国西海岸的秀丽风光. 第二次签证也是在北京, 那就十分简单了, 因为不超过一年而且同样的理由, 不需要面签, 给钱就拿. 随后我就定居到了加拿大. 签证过了一年以后自然失效, 但是我一直没有什么念头再去签一个美国签证去. 加拿大和美国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大部分加拿大人都居住在国境线上. 我们自然也是. 夸张地说, 在维多利亚海边往南边扔块石头就砸到美国了. 知道最近公司要求我去美国出差, 给我出费用去办美国签证, 我才考虑那就全家都去办个美国签证算了.

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 美国签证的一次办十年的多次往返. 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足足够够了. 因为过两年换加拿大公民以后就不必签证了. 因此我这次美国签证是最后一次美国签证了. 以后再去就是去办中国签证了.签证准备和以前一样, 需要预约, 网上填表, 交钱, 准备材料. 我其实心理十分清除, 按照我们这个家庭的情况(加拿大永久居民, 在加拿大有房产, 双方都有正式工作, 有孩子), 准备那些材料完全多余, 签证官根本不会去看就会给签证. 但是有担心没有准备全, 签证官万一想看了没有带就不好了. 于是还是按部就班的去准备. 结果和我想像的一模一样, 2分钟就把我们打法走了, 带去的材料和问都没有问. 签证过程本身十分顺利. 一共也没有问几个问题. 主要是核对一下我们提供的材料, 问问我们以前去美国几次, 干什么了. 他看到我们没有写去美国的行程, 就问我们打算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来. 我说我们打算感恩节过去, 当天往返. 他就问去干什么. 我说去购物, 买只火鸡回来吃. 那签证官笑笑. 心里肯定想, 欢迎去我们伟大的美国买火鸡, 挽救我们脆弱的火鸡工业. 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由于加元相对美元急剧升值. 一向就比加拿大便宜的美国市场就更加受加拿大人的欢迎了. 每个周末关口都排满了争相去美国抢购的加拿大人的汽车. 美国的边境的大型超市老板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去买只火鸡再平常不过了, 更多的人买衣物食品家电, 甚至直接买一辆汽车开回来. (美国的汽车价格比加拿大大约便宜15%-30%).

相对于签证过程十分顺利, 来往路程可以称得上是极为不顺利. 不顺利从一大早就开始了. 主要的错误就是为了给老板剩下18块的渡轮预约费而没有预约. 我想星期三早晨7点钟, 不是周末, 谁会挤过去赶这么早的渡轮呢. 为了保险我们还是多预留了一些时间. 早晨5:30就起床, 开车就去码头. 快到码头的时候也才6:10, 看到路边闪过的7:00渡轮已经满的信息牌没有赶相信, 以为肯定没完全睡醒看错了. 是啊, 才凌晨6:10, 通常有个30%汽车到达就不错了. 等到了码头被告知渡轮真的满员了才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 下一版渡轮是9:00, 我们肯定会错过预约时间.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弃车登船. 于是把车停在码头停车场, 买了步行者的船票过去. 更加麻烦的是由于使馆不允许带除了签证材料以外的任何东西. 比如手机, 提包之类的全部不能拿. 而且也没有地方寄存. 我们整个温哥华之行就需要在一没有汽车, 二没有手机的状态下完成. 所有计划都给打乱了. 平时都是使用手机记录电话号码和地址, 这下全瞎了, 车上连只铅笔都没有. 全靠脑子记了. 由于每次都是开车去, 我们对温哥华的公交系统完全不了解. 只能瞎懵乱撞. 好在去的时候没有错过预约时间. 回来的时候遇到麻烦更大了. 毕竟从城市边缘打听市中心的行车路线比较容易, 但是从城市中心打算城市边缘的行车路线就少有人知道了. 好在我脑子当时记下来几个Bus线路的号码, 问了些路人知道在哪儿等车. 车确实等到了, 需要在某个Exchange换车. 天知道那个Exchange在一个英文描述为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中文描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 周围都是农田, 一个孤零零的展台, 连洗手间都没有. 一看时间表. Sh*t, 下一班Bus一个小时以后才来. 早就错过了渡轮的出发时间, 下一班又是两个小时以后. 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没有出租车, 甚至连过路的私家车都没有. 当时真有心腿上几个公里, 到高速公路边上伸个大拇指搭顺风车了, 可惜有下雨了. 只好萎缩在展台的雨棚下面耐心等候. 好歹最终还是登上渡轮, 回到了维多利亚, 上了自己的汽车, 重新打开手机. 噢 上帝保佑, 终于回到文明世界中来了.
请问登陆加拿大多久可以申请美国签证?
 
说说旧金山
Posted on 2014/04/30by kevingzhang
前段时间,我开始在Medium写blog。由于各种原因(前一篇博客解释了)我打算返回Wordpress来继续写博客。

这期间我在Medium写了RV的一整个系列博客。日后有时间我逐步赶过来。

现在我写写旧金山。也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城市。

由于中间有一阵子没有续上,所以可能大家不明白怎么从维多利亚变成旧金山了。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我4月份终于永久性搬到加州硅谷了。在旧金山一家新的创业公司做软件工程师。

从轰轰烈烈的创业终究变成了烈士,然后回归简单自然的软件工程师的角色。不同之处是自己成熟很多,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经验还是心态上。另外一个更大的不同是从加拿大的一个休闲小镇变成了世界科技的中心,美国加州硅谷。

来硅谷是很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和计划。只不过实现的过程实在太过曲线了。其中的过程有机会慢慢补着说。我先聊聊旧金山



需要适应的久违以至于都变得陌生的城市生活
我是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孩子。在移民去加拿大之前一直生活在超大城市,但是城市的各种喧嚣早让我反感和逃避。结果移民以后到了美丽自然休闲的维多利亚。完完全全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换句话说,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人类还可以有不同的活法。一转眼快10年了,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三观,都已经严重北美化了。这是好听的,不好听的叫做农村化了。因为相对中国的超级大都市而言这里的城市基本就是农村乡镇了。如果按照中国的观点看农村总是脏乱差的印象。事实上在北美正好相反,大城市的市中心恰恰是脏乱差的代表。我本以后移民以后可以和大城市的脏乱差byebye了,结果没想到,来美国一找工作,结果几乎所有的我愿意去的工作机会都在旧金山市中心。看来是天注定让我重温久违的城市生活。

说实话,需要一段时间重新去适应城市生活。



创业公司扎堆旧金山SOMA地区
传统意义上的硅谷其实并不包括旧金山市。而是从Palo Alto的斯坦福大学往南,一直到San Jose这一片谷地。最初是斯坦福大学的老板捐献出来的一大片当时还是荒野的地鼓励当时的高科技公司进驻。随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说是因为冷战美国在这里投入大量科技力量对付太平洋对面的中国和苏联,更有说服力的是斯坦福大学的影响力造就了这里的科技创新气氛。没错,硅谷真的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出了无数世界上最棒的科技公司和传奇人物。且不说乔布斯就是硅谷本地人,现在Tesla的老板就是生在南非辗转加拿大最后跑到硅谷来发迹。一次次的颠覆式创新都是从这里发起的。

以上是传统意义的硅谷。现在这个区域变得越来越大。首先一个在本地更常用的地名叫做湾区。就是Bay area。指的是围绕旧金山湾这一圈城市群。从北端的旧金山到南段的San Jose,这里聚集了几十上百个密集的城市群,和更密集的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瓜,以及更加更加密集的风险投资者和他们手中的资金。

现在的硅谷这个地带实际上并不是创业公司最集中的地方,而是集中了比较成熟的中大型创业公司。真正的小型或者刚刚从小型发展起来的创业公司都集中在北端的旧金山的一个区。叫做SoMA,实际上是South of Market street的缩写。就是市场街以南地区。Market st是旧金山最重要的一条街道。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以前Soma区域是没落的工业区,老旧脏乱差的典型。最近N年开始旧城改造。那些旧厂房直接改改就变成写字楼,然后给出一些政策吸引创业公司入驻。结果慢慢就成了高科技创业公司的聚集地了。

我以前其实并不知道,这次找工作才发现,原来这些公司都在这里啊,而且距离还挺近。平时开Meetup走走路就到了。上周我去参加Meteor的Meetup就是腿着过去的。

Soma的这些办公楼以前多半都是旧厂房。我上班的那个办公室就是以前一个Paper mill,造纸厂。据说这里距离港口很近,产品和原料可以很方便运进运出。这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业文明水平。这些厂房都是又傻又笨的砖块或者混凝土建筑。里面布满了各种管道和钢铁支架。这个风格倒正好成为最近很流行的装修风格: Industry 工业风格。所以不需要装修,天生就是这风格。我一开始很鄙视我的办公室,后来有机会参观其他牛B公司的办公室以后,回来感觉平衡很多。工业风格,适应适应就好。



未完待续。。。。。下回介绍通勤交通
 
说说旧金山 二 通勤交通
Posted on 2014/04/30by kevingzhang
我上篇博客说要重新适应城市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需要适应的就是通勤交通。

所有大城市都有交通问题。中国的大城市都不必说了,旧金山也不例外。在市中心上班基本不太可能开车上下班的。一方面是停车费奇高,另一方面就是道路拥堵。

虽然我们公司提供免费停车位,但是由于我住得很远。单程30mile(50公里)。如果开车上下班每天就是100公里。而且每天还要跨收费的海湾大桥,再加上堵车和油耗。我可是开卡车的,虽然美国汽油便宜,也不能天天这么烧,再说也不够环保。

所以我选择乘坐公交系统上下班,这样公司来出公交费用,我自己就不用花钱了。

所以我现在的苦逼通勤生活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根据火车时刻表选择坐哪一列火车。然后骑自行车大约4.5公里(9里地)到我所在城市的火车站。因为我新买了一个性能还不错的自行车,我骑得也还比较快,大约12分钟就到了。我买了一个Bikelink的卡,可以把自行车放到一个自动的存储系统里面,每小时收费3分钱。然后轻装上火车。实际上是轻轨系统。叫做BART,全称是湾区快速交通。如果踩点准的话,基本上不用等就可以上火车。然后42分钟以后到达市中心。下火车还要走路16分钟就到了办公室楼下了。所以我说这叫做BMW=Bike Metro Walk上班。因为我上班比较晚,一般去的时候都还有座位,在火车上还可以工作一会儿,或者看看Youtube上的视频节目。我的手机每月2.5G的LTE流量,不使劲用根本用不完。但是回来的时候基本没有座位,要一路站回来。这火车有一段是在海底通过的。你可以很明显感到气压的变化。我还看过一个纪录片介绍如何修建BART的海底管道的。

这样的通勤短时间还可以接受,天天这么走的确挺累的。每天有3小时宝贵的时间花在路上,的确有点冤。我一直在琢磨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目前能够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搬到旧金山附近的地方去住。另一个方法就是尽量在家工作。还有一个可行方案就是骑摩托上班。因为骑摩托是可以走HOV Carpool lane的,会快很多。

我也想过把自行车带上火车,然后到市中心下车可以代替步行。但是后来感觉下班时候地铁还是很拥挤,虽然允许带自行车上火车,但是总感觉影响其他人。所以一直没有实施。

每天乘坐公交,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说旧金山是国际大都市一点不过分,从街上地铁里经过的这些人就感觉的到。国际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什么人种的人都有。不像在维多利亚,典型的白人世界,只有少量的中日韩和印巴人。在旧金山就完全不同了。白人在这里是少数民族,老中老印老墨横行。大家不用担心中式英语的问题,因为很多你碰到的人也都是操着各种口音英语的人,大家彼此彼此,互不嫌弃。

在旧金山另外一个明显感觉就是大家走路速度极快。我已经是中国人里面走路很快的人了,在旧金山居然走不过人高马大的大洋妞。看来生活节奏确实很大不同。

很多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市中心是因为这里很多文化娱乐生活。包括各种Bar,各种Party,和体育赛事。我们公司就在AT&T Park旁边,就是Giant 棒球的主场。这两天似乎有赛事,每天下班时候看到大批穿着Giant队服挥舞旗帜的各色人等对面走过来去看球。

因为年轻人多,也因为酒吧和Party多,在街上行走是不是可以闻到大麻烟的香味。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这味道从哪儿来的。有时候还闻到街角立交桥下Homeless流浪汉因为很久不洗澡的臭味。

旧金山的行人还算文明,不像纽约随便横穿马路。坐地铁也不会挤。所有人都会自觉排队。我前两天发了张地铁高峰期的照片,立刻遭到国内倍受挤地铁锻炼身体的壮士们的鄙视。说那也叫高峰期,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几乎所有有地铁的城市都含了。。差远了。至少能够看到地板。呵呵。

这个我们就不像北京看齐了。不过大家也要看看票价。北京现在应该还是2块钱随便坐吧?应该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地铁系统了。我每天上下班火车价格是差不多12块美元。大约是75块人民币。当然了是公司支付的。和北京的2元票价比比?还有北京地铁高峰时候大约2分钟一班这里差不多15分钟。错过一班就等15分钟吧。综合一下大家就平衡很多了吧。而且,北京的地铁所有线路随便换乘。旧金山有好几个不同的交通公司,有自己不同的铁路地铁轻轨系统,互相并不直接换乘,连票都不同。Caltrain,BART, Muni,AC Transit….好几个,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除非你用Clipper card,否则都需要各自买票。记得在温哥华和维多利亚都是2小时以内所有公交轻轨地铁渡轮随便坐不用另外买票的。这一点旧金山要复杂很多了。

我现在已经坚持公交快两个星期了,还处于适应期。每天回到家都很累,连做饭都懒得动。就当做每天强制锻炼身体吧。如果一直坚持下来,不需要健身,什么病都好了。
 
好高兴,看到kevin的更新了,我6月份就登陆温哥华了激动紧张中,你的帖子我都看了今天没想到看到你新发的了 赞一个
说说旧金山 二 通勤交通
Posted on 2014/04/30by kevingzhang
我上篇博客说要重新适应城市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需要适应的就是通勤交通。

所有大城市都有交通问题。中国的大城市都不必说了,旧金山也不例外。在市中心上班基本不太可能开车上下班的。一方面是停车费奇高,另一方面就是道路拥堵。

虽然我们公司提供免费停车位,但是由于我住得很远。单程30mile(50公里)。如果开车上下班每天就是100公里。而且每天还要跨收费的海湾大桥,再加上堵车和油耗。我可是开卡车的,虽然美国汽油便宜,也不能天天这么烧,再说也不够环保。

所以我选择乘坐公交系统上下班,这样公司来出公交费用,我自己就不用花钱了。

所以我现在的苦逼通勤生活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根据火车时刻表选择坐哪一列火车。然后骑自行车大约4.5公里(9里地)到我所在城市的火车站。因为我新买了一个性能还不错的自行车,我骑得也还比较快,大约12分钟就到了。我买了一个Bikelink的卡,可以把自行车放到一个自动的存储系统里面,每小时收费3分钱。然后轻装上火车。实际上是轻轨系统。叫做BART,全称是湾区快速交通。如果踩点准的话,基本上不用等就可以上火车。然后42分钟以后到达市中心。下火车还要走路16分钟就到了办公室楼下了。所以我说这叫做BMW=Bike Metro Walk上班。因为我上班比较晚,一般去的时候都还有座位,在火车上还可以工作一会儿,或者看看Youtube上的视频节目。我的手机每月2.5G的LTE流量,不使劲用根本用不完。但是回来的时候基本没有座位,要一路站回来。这火车有一段是在海底通过的。你可以很明显感到气压的变化。我还看过一个纪录片介绍如何修建BART的海底管道的。

这样的通勤短时间还可以接受,天天这么走的确挺累的。每天有3小时宝贵的时间花在路上,的确有点冤。我一直在琢磨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目前能够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搬到旧金山附近的地方去住。另一个方法就是尽量在家工作。还有一个可行方案就是骑摩托上班。因为骑摩托是可以走HOV Carpool lane的,会快很多。

我也想过把自行车带上火车,然后到市中心下车可以代替步行。但是后来感觉下班时候地铁还是很拥挤,虽然允许带自行车上火车,但是总感觉影响其他人。所以一直没有实施。

每天乘坐公交,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说旧金山是国际大都市一点不过分,从街上地铁里经过的这些人就感觉的到。国际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什么人种的人都有。不像在维多利亚,典型的白人世界,只有少量的中日韩和印巴人。在旧金山就完全不同了。白人在这里是少数民族,老中老印老墨横行。大家不用担心中式英语的问题,因为很多你碰到的人也都是操着各种口音英语的人,大家彼此彼此,互不嫌弃。

在旧金山另外一个明显感觉就是大家走路速度极快。我已经是中国人里面走路很快的人了,在旧金山居然走不过人高马大的大洋妞。看来生活节奏确实很大不同。

很多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市中心是因为这里很多文化娱乐生活。包括各种Bar,各种Party,和体育赛事。我们公司就在AT&T Park旁边,就是Giant 棒球的主场。这两天似乎有赛事,每天下班时候看到大批穿着Giant队服挥舞旗帜的各色人等对面走过来去看球。

因为年轻人多,也因为酒吧和Party多,在街上行走是不是可以闻到大麻烟的香味。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这味道从哪儿来的。有时候还闻到街角立交桥下Homeless流浪汉因为很久不洗澡的臭味。

旧金山的行人还算文明,不像纽约随便横穿马路。坐地铁也不会挤。所有人都会自觉排队。我前两天发了张地铁高峰期的照片,立刻遭到国内倍受挤地铁锻炼身体的壮士们的鄙视。说那也叫高峰期,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几乎所有有地铁的城市都含了。。差远了。至少能够看到地板。呵呵。

这个我们就不像北京看齐了。不过大家也要看看票价。北京现在应该还是2块钱随便坐吧?应该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地铁系统了。我每天上下班火车价格是差不多12块美元。大约是75块人民币。当然了是公司支付的。和北京的2元票价比比?还有北京地铁高峰时候大约2分钟一班这里差不多15分钟。错过一班就等15分钟吧。综合一下大家就平衡很多了吧。而且,北京的地铁所有线路随便换乘。旧金山有好几个不同的交通公司,有自己不同的铁路地铁轻轨系统,互相并不直接换乘,连票都不同。Caltrain,BART, Muni,AC Transit….好几个,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除非你用Clipper card,否则都需要各自买票。记得在温哥华和维多利亚都是2小时以内所有公交轻轨地铁渡轮随便坐不用另外买票的。这一点旧金山要复杂很多了。

我现在已经坚持公交快两个星期了,还处于适应期。每天回到家都很累,连做饭都懒得动。就当做每天强制锻炼身体吧。如果一直坚持下来,不需要健身,什么病都好了。
 
大城市的交通实在不喜欢,只好躲在小城市里了
 
和KEVIN共勉:

怎样快速融入加拿大社会 来源:http://www.imm-diy.net/club/dispbbs.asp?boardID=12&ID=31489&page=1

Peter是我一个女友的老公,两人来得不算早,也才四五年的时间。而这位仁兄,据说任职一家公司的MANAGER有好几年了。





夏天的时候,总是听女友抱怨,说Peter和孩子成天在院子里BBQ,或者开车到外面Picnic,害得她想吃顿中国餐都没有机会;一到周末,Peter兴致勃勃,要么去Camping,要么去钓鱼,至少也要去看个Open house,一刻也不闲着;Peter和孩子的英文都很流利,大儿子的法文比英文还厉害,搞得她成了“少数派”……





听得多了,便心生好奇,猜想:这位仁兄不是年轻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吧!终于有一天,借着参观女友的家居设计,见到了Peter。此兄人到中年,却目光炯炯。闲谈间,可知其常识极为丰富,且动手能力强,家居装修、坐驾维修、小孩教育,都不含糊。和同胞聊天,一口标准普通话,涵养极佳。原来的猜测里,只剩下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还八九不离十。





当然,又是一通打破沙锅问到底──干到管理层,在中国新移民中还不多见,他能做到的关键何在?答案竟然就是这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按照Peter的说法是,放低心态,恶补加拿大的生活常识,社会文化这非常重要的一课。





老板问我BLT是什么一般来讲,在中国,我们一些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生,在一个企业实习期满后,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助理工程师,很多人30岁来岁已经达到很高的职位。而我们来加拿大后,就做不到这样。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很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从小在中国生存,在自己生活过的城市里,你说个什么,没有不知道的。什么习俗呀,节气呀,方言呀,常用语呀,一段时间冒出来的流行玩意呀,开张了一家新餐馆呀,跟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方式,吃饭的方式,穿衣的方式等等等等,都知道。但是对这边,我们一无所知。尤其是做MANAGER的工作,或者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时,新移民都吃亏。





你怎么跟你的同事聊天增进友谊?你怎么跟你的老板沟通让他更了解你的为人及能力?你怎么跟往来单位搞好关系,融洽彼此的合作?这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了。文化常识,社会背景,这些当地小孩子都知道的东西,我们都要从头开始恶补。想跳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直接就去找一些高职位的工作,当然就找不到了。





我意识到这一点,要得益于我打第一份工的那个COFFEE SHOP的老板。那时,我登陆没几天。在找第一份工时,一个COFFEE SHOP的老板对我讲的一番话让我很受用。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1、你知道加拿大人早餐吃什么吗?我不知道。





2、喝COFFEE是怎么喝的?当然了,你国内那种高档COFFEE店的有讲究的喝COFFEE方法,加拿大人有加拿大人喝COFFEE的方法;外面零下十几度,你看加拿大人每人一杯COFFEE,站在那相互聊天,那又是另外一种喝法。





3、你知道BLT是什么吗?我不知道。后来他告诉我其实很简单,只是一块面包里夹着一块BACON(腌肉),一片LETTUCE(生菜),一片TOMATO(西红柿),再挤一点沙拉酱而已。这一般是中午餐。早餐通常是DONUT、BAGEL和MUFFIN,所以,当你不知道人家的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你跟他们是不可能聊天的。





三个问题,我都交了零分。我突然醒了。对人家生存的那个社会环境,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找不到专业工作,除了没有机遇,更多的是有机会却拿不到。语言过不了关;另外一个呢?就在做一个专业的时候,不是说你做计算机就是单纯的计算机,你还要有起码的生活常识,也就是说与人交流的
背景知识。





机遇在积累中不期而至





真的很感谢这个COFFEE SHOP老板,我来的第一份工就是在这家COFFEE SHOP做了一个月。而最让我有触动的,就是老板送我的那番话。所以,我登陆后的第二周就考到了G牌,一个月后就买了车。平常没事干就到处转。我的目标就是一个:武装自己的加拿大生活常识。这个真的很重要。





一个月后,再找工的时候,是一个送货的工作。老板根本不知道我来了多久,为什么?他跟我讲的东西我已经知道了,我第一个月已经把多伦多主要的路段都跑了一趟。他问我,你开车送货行不行?我说我有G牌。他说你的路熟不熟?我说你要送哪里?他跟我讲一个大概的地方,我说我知道,在什么什么的交界路口。他说你来了几年?我说不到一年。





其实我也没有撒谎,只不过讲得比较有技巧。一聘上开TRUCK送货的那份工,我就买了一堆地图,在家研究。那个工作挺好的,早上七点去公司装货,装完货大概九点钟还可以回来吃个饭。然后送老婆去上班,接着再去送货。那些超市通常都是10点开门的,送到下午三点钟又可以去接儿子。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曾在香港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经理,年薪最高的时候达到33万多。可以说,这种最底层的体力工,我是从来也没有干过的。第一天送货,一大桶豆腐放在最外面,车子一颠,一桶豆腐倒在路上,全砸烂了,还要赔十几块钱,一天算是白干了,第二天就长多一个心眼,那么多货,知道怎么摆了,回来竟然还挺有成就感的。





其实,心态放这么低,主要是我比较务实:你不从底层开始做,你上层的机会是没有的。就好比开车,一路很平的话,一个档过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爬坡的话,就要减档了,还要加油,才能再爬上去。





那时,我们租住在BASEMENT,老婆怀孕的反应很大,不能去打工了,整天躺在床上。我们算了算开销,好象COVER不来了,要拿谷种花了。心里就很着急!人也是很奇怪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窗也打开了。





一天,看到报纸的招工栏有一家招MANAGER的,就问我老婆要不要去试一试?我老婆当时还说,是不是骗人的呀?要不然,就是包括老板在内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她说是这样说,第二天,还是给我烫了衣服。平时是送货的嘛,穿什么衬衫呀?然后,好像还喷了点香水,就去INTERVIEW了。





一去看,才知道人家才不是5个人的小公司,500人都不止!两轮面试之后,我就成功了。没有像别人一波三折,感觉很轻松。后来进去后才发现,我们公司招中层的机会是很少的。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在对的时间找到了对的位置。





恶补加拿大生活常识





每个人有很多的OPPORTUNITY(机遇),但只有很少的CHANCE(机会)。但是真正抓住机会的时候,你用到的是什么?那就看你的积累了。





我在国内的专业是英语,在国内就是讲英语的,所以语言不成问题。而且,我有在香港同类公司做管理的经验,这家香港公司是一个大公司,在台湾,包括在美国都有分公司,所以无论是沟通上,管理模式上,我都没有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当时,在整个集团公司会讲普通话的只有我一个,而工厂里很大一部分的工人是讲普通话的,所以,我进入管理层后,管理层和工人之间不再缺乏沟通了。





有的移民一来就找专业工,找不到就空耗着。我不认同。既然移民了,在新的环境中,应该有退有进。起码也要做有心人,积极地熟悉环境。条件成熟再去找专业工作。一旦找到工作,那些经验一定都用得上。





比如,我前面说到了,我的第二份工是开车送货,到处走,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对多伦多得街道很熟悉了。而且,我特别留心观察,喜欢和周围的人攀谈,对各个区住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也心中有数;到了华人区就知道哪一部分香港人多,哪一部分台湾人多,哪些地方内地来的人多。





我后来做这个MANAGER的时候,一个外省的审计员到我们公司来审计,据我所知,以前,他跟我们这边的关系是很沉闷,很古板的,审计完就走了。我很喜欢跟人聊天,这也是丰富常识的一种方式。我在跟他聊天中,知道他是意大利裔的,我就跟他说,在多伦多,小意大利区是怎么样的,意大利人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他说是啊,你也知道?我问他,你们是不是天天吃PIZZA,他说也不是,但他们家经常吃PASDA。他讲到PASDA,因为我之前送货或者到外面去吃饭,也是比较留意的。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放多少CHEESE,两人就很有得聊的。另外,他还很喜欢旅游,喜欢CAMPING,我就跟他讲,我们经常去XX地方玩,他说他就在那出生的。这一来就更有亲切感了。我们以后的沟通一直特别好。





人人都喜欢跟一个有常识的人交谈。我们所谓的加拿大经验,除了具体的工作经验,还应该包括工作、生活中学到的一切。当我们的学识背景、能力达不到某个我们希望的职位的时候,我们只能去学习,去积累。





我就曾有眼睁睁看着机会而抓不到手的时候。那是一个大的汽车厂,需要一个MATERIAL MANAGER,前两次INTERVIEW都过了。最后一关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本地的,另外一个是哪里的,我不知道。还有一个就是我。但是我最后没有拿到OFFER,第一,我没有本地UNION经验;第二,我没有汽车行业经验。来了好几年,虽然自认为很熟了,其实还有很多方面是空缺。所以,去年我就去汽车厂做了三个月的夜班PART-TIME,了解汽车行业是怎么做的,了解这边的SUPERVISOR是怎样管工人的。





我愿意帮助大陆同胞





在北美做管理,感觉是也需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但又不完全依赖关系。我看了很多文章中说,中国人在这边做上了管理层,也不愿意提拔同胞,我觉得起码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很愿意帮助同胞进入公司,得到工作,帮助同胞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甚至提拔一些大陆过来的新移民。有些脾胃相投的,也成了我们家的私人朋友。我觉得,外人看了会认为我们有TERM WORKING精神。我认为这是在加拿大,很重要的一条。





但是,我也看到不少同胞,要么不谙礼仪风俗,个人形象欠佳,要么总把专业工挂在嘴上,这不想做,那个做不来,其实挺让人反感的。有的人一心就想省吃俭用,见人就哭穷,心态也不积极。你帮助他,他还以为你有什么企图,你不帮他又说你瞧不起他。他的心从来不相信别人,从来不敞开心匪。





我们有一个西人朋友,他说:我们想去了解中国人,但是人家好象很酷的嘛!很多中国人以为别人帮他就是有所图,总是心怀戒备。其实,就算是地产经纪、保险经纪或者直销人员,他服务于你,他有收入也是应得的。就好比我去做餐馆,我做得那么辛苦,当然也希望能多拿点小费,这是应该的。可是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就舍不得那点小费,这都不是OPEN的心态。





我的感觉是,中国人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需要合作,想合作,但没有多少人去努力,而且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要在北美协调好中国人,尤其新移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刚到一个新地方,不了解规矩和当地的情况,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了解,没有信任感,怀疑一切,很难融洽地合作做事。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我有多成功。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干得比我好。做管理,在这边很普通,跟国内做官僚完全是两码事。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呀,这是很多中国人追求的极终目标,然而,这只适用于国内。在加拿大,我觉得要摆正这样一个心态:生活。幸福地生活。





我和我老婆是属于使劲享受、使劲赚钱型的。一登陆,还没有赚钱的时候,我们租的房子是900加币的,一个月就买了车,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大约5个月,我们把他放在篮子里,就开着车到处看房子了。





我还喜欢到处走,风雨无阻,安省很多地方我们都走遍了。带上两个小孩,我们夏天去CAMPING,秋天去阿岗昆看枫叶。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比较奢侈,在那里住了一晚上,点餐地时候还点了牛排和红酒。我老婆喜欢中餐,她计划以后再去,就带上火锅、矿泉水、鸡汤去打边炉,想得可美了。





在生活中享受生命,在生活中学习提高,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写的真好!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