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fi4ahAWlAVg&feature=colike[/ame]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移民部长康尼(Jason Kenney)今天早晨(28日,周五)正式宣布,从2012年11月1日起,所有18到54岁申请入籍人士在递交申请表时必须一并提交英文或法文考试成绩表。申请者在听、说领域(speaking and listening,)必须达到加拿大语言标准(CLB)4级。加拿大语言标准(CLB)的4级,约相当于雅思(IELTS)听力的4.5级、口语的4级。今年4月移民部宣布将修改入籍规例,当时没有确定何时实施。

根据上述新规定,申请入籍的人士可透过以下3种方式来证明其英语或法语水平达标,包括∶

1)参加由第3方主持、被政府接受的语言测试,并提供成绩单;
2)在英语或法语的语言环境下,完成高中或专上教育,并提供相关的毕业证明;
3)参加政府资助的英语或法语培训课程,并证明自己已达到所要求的语言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水平达标是加拿大永久居民申请入籍的第一步,申请入籍的人士在提交申请表时,如果未能同时提供英语或法语水平达标的证明,其申请表将被退回不获受理。至於申请入籍的第二步是与过往一样参加入籍考试及接受面试。

新的语言要求只对18-54岁之间入籍申请者。 移民部长康尼今天(周五)早晨的这个宣布将导致入籍申请人多花7千万加元,加拿大政府也要多花4千万。

不过政府分析报告指开销能够帮助国民提升英语或法语,很值。移民部称会密切注意造假情况,严控有人使用虚假的英文考试成绩表。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此为意料之中,加拿大的入籍要求毕竟还是宽松得过了一点。
在意料之中的还有:未来几年的入籍标准还会连续收紧,比如居住时间上的要求,等等。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汝等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都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

知我罪我,其惟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

http://www.xycq.net/forum/redirect.php?tid=257893&goto=lastpost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附件

  • 12092704568a882c2b77ca4bac.jpg
    12092704568a882c2b77ca4bac.jpg
    74.7 KB · 查看: 675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转帖]卡夫卡《城堡》读后感2500字

《城堡》使我们感到因迷失在远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它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内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弗兰茨卡夫卡 1904年1月27日至友人波拉克的信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正在加速。一切都好像装上了时代的引擎。火车一次次提速,摩天大楼一层层加高,人们说话的节奏也随着城市越来越激昂的频率加快。无数的城市提出了“城市慢行日”的概念。于是,无数的汽车减慢了车速,无数的行人放缓了脚步,无数的风景定格沉淀,变得绚丽多彩。然而,人心中的欲望却一刻也不曾停歇。现代人惊恐地发现,现代社会的本质不过是由利益构建起的巨大框架结构而已。人情冷漠,为利益追逐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现代人为自己发现社会的本质而异常恐慌。然而,早在两百多年前,一双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就穿越了时代的障碍,清晰地预言了现代社会的本质。为追逐利益,历经千辛万苦,回头猛然发现,终其一生,我们要寻找的只不过是一个“城堡”而已。

如果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那么《城堡》中所设下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神话上的现实。巫师透明的水晶球中隐藏着对未来的猜疑,科幻小说的扉页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窥探。不过这些预言未必准确,你大可以一笑而过。然而,对于《城堡》中的预言却不得不信。卡夫卡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城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城堡》中的预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活在卡夫卡预言的世界里。《城堡》的预言至今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每个人心中的恶魔在把夜啃垮,无所谓好坏,这就是生活。早在二十世纪初,卡夫卡就惊恐地发现,在社会柔和的外表下,掩藏着人性的不真实。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他对未知世界的窥探,也来自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卡夫卡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喊。他的尖叫振聋发聩,穿越一个世纪的长度,至今在我们耳边萦绕。他的预言犹如一个强大的结界包围着我们,尽管没有结局,却仍然无法挣脱。

“K抵达的时候,夜已经深了。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城堡的存在。”一个华丽的预言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拉开序幕。黑夜是阴谋与秘密的最佳伴侣。卡夫卡选择将城堡藏匿于黑暗中。这些残酷的现实和彻骨的寒冷,永远只可以交给黑夜保管。于是,在夜色的掩护下,K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宁静的冬夜和屋子里毛绒绒的灯光。世界对于K而言,光鲜而美好。此刻的K单纯幼稚得可笑,全然没有意识到城堡将成为困扰他一生的梦魇。他就像初生的牛犊,全然不顾身后那个咔咔作响的城堡正瞪着血红的眼睛想将他吞噬。K不了解城堡的庞大复杂,更不了解其中庞大的运行机构。那样的城堡,犹如纽约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你永远不知道纽约的风往哪儿吹。

然而预言终有一天会被揭开,就如同K不可能永远只拘泥于小小的村庄中一样。他需要得到城堡对于他的价值的肯定。那个庞大的城堡犹如炽热的太阳一般闪耀,而K也甘愿做一只小小的飞蛾,一次次奋不顾身地扑向他所谓的光明。为了能够进入城堡,K开始游走于形形色色的公职人员之间。他敲开一扇扇官僚机构的大门,一次次等待城堡老爷的降临。然而在一扇门被敲开之后,真相却跌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在K的眼中,城堡的实体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大的压迫力使他喘不过气来。城堡无数次出现再K最深的梦魇中,如同海市蜃楼。K觉得它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城堡此时就如同上帝与K开的玩笑,位于现实和虚无之间的临界点上,真实而虚幻

尽管真相始终被埋藏于巨大的城堡之下,K却一直没有放弃对城堡的追逐。他与城堡当局展开了持久繁琐的拉锯战。在这样的心理战下,人性开始扭曲。K为了与城堡建立真正联系做了许多徒劳无意却又卑鄙龌龊的尝试。他勾引了城堡老爷的情妇弗丽达,却对弗丽达毫不在乎。在K眼中,弗丽达只不过是一件奢侈的抵押品而已,与爱情无关。

我惊愕人性是否也可以随着DNA遗传下去。现代人身上有K的灵魂。我们的胎记是卡夫卡留下的预言。现代人就如同这个两百多年前的土地测量员K一样,被利益囚禁,成为权力角斗场中的奴隶。破碎的人性和卡夫卡的预言惊人地吻合。权力、欲望成为现代人渴求的梦。舞厅刺眼的灯光下是我们对利益的诉求;拥挤的车厢中挤压着我们滚烫的欲望;摩天大楼的窗户上映射出我们渴求的梦想。正如《城堡》所预言的那样,我们的人性中的冷漠与功利在利益的催化之下喷薄而发。K成为时代的剪影,他的自私在现代上演。只不过我们美其名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罢了。

梦总是有苏醒的那一天。就像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正男必须接受自己的母亲成为别人口中的妈妈的事实。事实之于K来说更加残酷他一辈子都无法进入城堡。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城堡在最后的时刻发来告书,允许K在村中居住。K多年以来的斗争,最后换来的仅仅是城堡对于他在阳光底下的生存权的默许,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算做是K的胜利。在经历了一个大回环之后,圣地亚哥找到了他的宝藏,而我们的测量员K先生换得了生存的权力。这大概也算是K奋斗一生的结果吧。

卡夫卡的小说永远没有结尾。卡夫卡的预言也根本不需要结尾,正如同高年生在《城堡》的序中所说的那样,卡夫卡作品的本质在于提出问题而不在于获得答案。他的预言结果正随着时代的推进浮出水面。他的预言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现代人正在倒退,倒退回K的模样。于是我们又重新跌回《城堡》所预言的那个冷漠功利的世界。逐渐封闭的内心中填埋着人性的脆弱不堪。冷漠的外表下掩埋着狂暴的灵魂。如同北岛所说,现代人的思维成为两点一线的线性思维,然而与之对立的是内心迷宫和九曲回肠,是权力的拐弯抹角和股票市场的曲线。为了获得阳光下生存的权力,无数人勾心斗角,建立起伪善的关系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名利已经远去,成为一种奢侈品。这样的世界,与《城堡》的预言又什么差距呢?

卡夫卡的预言仍然继续,现在人的生活也在继续。或许,我们不必因为卡夫卡的预言感到惶恐,(尽管他揭露了事实)因为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预言的前方仍然是预言。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ZT]凝望温哥华(一个中国大陆移民在加拿大的生活)

温哥华漫长的雨季又到了,连绵的阴雨使一切看起来都是阴郁的,也包括心情。这个雨季对我来说格外不同,加拿大疲软的经济导致我所在的公司倒闭,而找到一个新工作也变得如此之难。我只好呆在家里,等待下一次机会。静下心来之后,移民加拿大后的一幕幕又展现在脑海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接触过的一些人都变得格外鲜明。既然无事,不如把这个经历写出来,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初登陆温哥华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一种归属感,我虽然生活于此,但感觉它仍然离我很远,它不属于我。直到一天傍晚,我驾车行驶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两边的树木苍翠欲滴,远处的雪山格外清晰。突然间,这个景象似乎唤起了我最深处的记忆,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就像是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种最深沉的伤感从心底泛起,像被一只手抓住了心头那块最软的肉……从此以后,我不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过客,我试着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不是一个长篇小说,而是一系列的人和故事,用一个普通大陆移民的视角把温哥华社会的各个层面展现在大家面前。有些是你了解的,有些恐怕你没有经历过,权当饭后的一个消遣吧。在太平洋的那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这样的生活着。




从Burnaby图书馆说开去(一)
加拿大的各大城市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公民、永久居民及持合法签证的人都可以办理图书借阅证。图书馆规模大小不一,但一般来讲,环境、地理位置都比较优越。一些规模较大的图书馆馆藏丰富,除有数量众多的图书外,还有杂志、报纸、音像资料。办理图书证和借阅图书都是免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保护好藏品并按期归还。图书馆还设有学习区、阅览区,设施完善,尤其是学习区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隔间,并配有插座及上网插头,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上网,对于想学习又苦于没有良好环境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到Burnaby图书馆学习。Burnaby图书馆位于大温哥华地区Burnaby市的中心,交通便利,环境十分优越。更有一个原因,就是它靠近我租住的房子,步行就可以到达。但是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便没法坚持下去了,因为实在没法适应如此嘈杂的环境,如果比我家里都吵闹的话,我又何必费力去那里学习。本来是一个公共的学习场所,却近乎成了一个娱乐场所,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但我同时又不无伤感的说,这种情况主要归咎于我的同胞形形色色的华人。请注意,我用的词是“主要”,不是全部,我不敢确定这比例,但绝对在80%以上。
首先,在图书馆门口的草坪上有一群华人中老年妇女(数量在10-20以上),每天早上都旁若无人的在那跳健身操(有时候好像也扭大秧歌)。锻炼身体没有错,却也不至于把录音机开到120分贝吧,刺耳的中国民歌响彻整个图书馆及周围地区。从几点钟开始我不知道,我每天9点钟到图书馆,她们要直到10点钟左右能结束。很多西人都驻足观看,惊为天人。我估计他们从来都没去过中国,没见过这阵势。
每天图书馆开门不久,一楼的报刊、杂志阅览区就变成了青年妇女看孩子的场所,不幸的是大部分还是华人。你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就不是日本人,韩国人。我只能说,更为不幸的是她们一般都说普通话或广东话。孩子吵闹声,训斥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时候工作人员会出面劝说一下,但这无济于事。一是人数众多,二是没有什么严厉的处罚措施,她们一点不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上述两类人如果有时候不在,那也面临第三个严峻挑战。每天都有数量众多的华人小留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区打网络游戏(前面我提到过,图书馆有免费的网络接入系统)。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整体协作精神,一个个严肃认真的探讨作战方案。我熟悉的语言再一次在耳边回响。
有时候,电话铃声响起,不出意外的就是这面有人答到:喂,请讲!@#$%......但比起前面的几种情况,这似乎都不值得一提。最后,我发现我实在没有办法,我服了,再不去了,行不?
后来和我房东(几十年的老移民)提起这个事,他告诉我:在很久以前这种情况是无法想象的,但随着华人的不断涌入,现在越来越严重。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现在很少有西人再去Burnaby图书馆了。回想起来确实如此。他们恐怕也和我一样服了。这就是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在生活中的又一具体体现。但让我比较伤感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为什么是我的同胞?







从Burnaby图书馆说开去(二)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过,这个题材十分敏感,很多人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写这种文章,都会毫不犹豫的给你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我想我只能这样解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点和缺点,有高素质和低素质的人。华人、西人、印度人、日本人、东欧人、东南亚人都不例外,这是符合辩证法精神的。我在酒吧打工期间,见到了形形色色、不同种族的人。请相信我,有些西人素质低劣到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如果有的朋友感兴趣我可以专门写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我想探讨的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如果一种性格在一类人身上比较突出,或者说这个民族有很高比例的人都具有这一特点,是不是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民族性。探讨这方面的著作比较早的有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近一些的有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我决没有和这些大家比肩的意思,只是想就我在海外所见到的一些现象,加以探讨。也许你只有离开了这个群体才能更好的观察。我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从民族性这个角度来反省自己及整个民族。来到加拿大之后,我发现了很多原来所忽视的东西,而且这些特点如此鲜明。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讨论的是不好的一面,也就是常说的劣根性。好的一面我在这里就不说了,表扬与自我表扬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想听拜年的话,你就别看了。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遵守规章制度,缺乏公德心
我想我这样说或许更符合实际情况,不遵守规章制度,缺乏公德心绝不仅仅限于华人,但华人的比例高的惊人。这一逻辑适用于我以下的所有观点。
在加拿大有一种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叫做四方停车,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方向的来车在十字路口前都必须停定,然后根据先来先走的原则,继续行驶。可是总有些右转的车,从停止的车辆旁插到最前边右转,不管前面有多少辆车在按秩序等待。不出意外的话,这类不遵守秩序的人有两种面孔华人和印度人,客观的说印度人的比例绝不低于华人。华人的这种不遵守秩序的开车风格,直接导致了Richmond市(大温地区华人比例最高的城市)的交通状况在整个大温地区是最混乱的。
在美国、加拿大排队似乎同呼吸一样正常,只要有需要,大家都会自发的去排队,很难见到有人插队。而我的一些同胞却似乎对插队情有独钟。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见过的插队的人都是华人。在一些大的交通中转站,尤其是上、下班的时间,等车的队伍会排很长。有一次我就在这样的车站倒车,只见一个40岁左右的华人妇女,径直跑到队伍的前面,先是假装看站牌,看了足有10分钟。等到公交车到站之后,大家开始按顺序上车,她又开始用具有浓重中国口音的英语假装询问司机。突然她以难以置信的速度飞到了车上,飘然落座,目不斜视,整个动作一气呵成,难度系数250。整个队伍目瞪口呆,几秒钟之后大家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我后面的西人小伙恨恨的说:What a bitch!在敬佩这干净利落的同时,我更佩服这种心里素质。我想很多人都会有障碍,绝对不可能做到这样视众生于无物,“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人至贱则无敌”。类似的情况以后还碰到过几回,但没有让我失望,都是,都是华人。
二、热衷于内斗,互相拆台
中国人的内斗恐怕世界闻名,而且这种良好的传统也被完整的带到了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内斗,华人似乎永远不知道团结为何物。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经过几年的拼搏做到了部门主管的位置。部门主管有权招收自己部门的员工,有机会他就招聘了一个华人。过了一段时间他被叫到老板的办公室,告知他被解雇了。他非常震惊,也毫无头绪,问老板为什么。老板只是说了一些表面上的理由:什么你已经不适合这个工作了,和其他人相处不融洽了,其他的合伙人对他评价不高等等。他除了离开,毫无办法。后来其他的部门经理告诉他真实的原因:那个他招来的员工,到老板那告他的状,说他在国内大学期间有作弊行为,被学校处分过。西人老板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对员工的这方面要求非常高,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这是彻底的谣言,但是老板宁愿相信,因为他认为:告发你的人也是华人,而且是你招收进来的,他所说的肯定是真的。并且老板也无法调查,因为他的大学是在国内读的。无言已对,我想他有生之年再有机会招收员工的话,是绝对不会再招华人了。血泪教训啊。
这种情况绝不罕见,程度不同罢了。我在打工的时候,最能算计我的就是我的同胞。
这种情况导致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一些薪水较高,条件较好,不需要较强专业背景的工作都被其他族裔的人占据了,鲜有华人面孔。例如出租车、建筑业、通信公司、保安行业,印度人的比例高的惊人。温哥华的华人,除了不工作的(大奶、二奶、留学生),打LABOR工都集中在餐馆、仓库、菜市场、豆腐厂、海鲜厂,干最辛苦的活,拿最低的工资。连打扫卫生都轮不上,打扫卫生的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少数靠自己奋斗找到专业工作的,一般都是男的搞计算机,女的做会计。
三、缺乏社会责任感,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
美国和加拿大的永久居民一旦加入国籍之后,就有权利参加选举。而且政府鼓励每一个具有选举权的公民行使你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是尽一份义务。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各个族裔也逐渐成了各种政治力量争取的目标。而且执政者会在取得权利之后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倾斜,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但具有相当数量的华人,无论怎么游说,也不去投票,拒绝行使自己的权利。慢慢的,很多地方华人群体就被忽视了,因为无论怎么做工作都不会成为他们取得政治地位的因素,那还不如把资源投入到其他方面去。显而易见,在利益分配时,华人群体也同样被忽视了。在北美,华人始终没有形成和人数相匹配的政治力量,也就很少有利于华人的政策出台,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说,还有一种情形也能反映这种情况。在加拿大车祸目击者是有义务自发的协助调查并作证的。但华人自扫门前雪的心理,导致很少有华人去主动协助调查,看见车祸跑的比肇事车辆还快,生怕惹上一点点麻烦。久而久之,西人也不缺心眼儿,只要发现车祸的车主是华人,马上开车走人。社会是以交换为原则的,说白了就是没有一厢情愿的事,你不肯为别人出力,谁替你出力?




从Burnaby图书馆说开去(三)
四、只看重眼前利益,目光短浅
在加拿大的各大型商场(更类似于国内的步行街)都有Food Court,就是各类小型快餐店集中到一起,方便消费者用餐。由于加拿大是个多元化的国家,所以快餐店的种类十分丰富,当然中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一次一个Food Court开了一家中国北方风味的快餐店,十分难得。我和我妻在这家店开业后没多久就去尝试了一下,味道十分不错,很地道。但加拿大的中国移民还是以南方人为主,所以生意似乎挺冷清。过了不久我们第二次去,点了炒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还是其他原因,面条已经酸了,肉也发臭了,我们才吃了几口,回家就拉了一天的肚子。我没有去找老板要求更换或退掉,也没有和他争论,但这不等于我们傻。我们的选择是再也不去了,而且我相信我的朋友也不会去了。
说句心里话,我很难理解这种人。你难道以为你省下一盘面条几块肉就占了多大便宜吗?你失掉了多少客户?温哥华的华人市场就这么大,而且针对中国北方人的群体就更小,争取的就是回头客。这毕竟不同于在国内火车站边上开饭店,不担心客源,宰一个算一个。如果是我的生意,我肯定对待客户都像我的亲人一样,这可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我在西人的快餐店、酒吧打过工,他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和华人餐馆绝对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提供变质的食物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你甚至可以以食物不符合你的口味要求更换,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一般老板也都欣然满足客户的要求。
不出所料,给我们变质面条的餐馆不久就倒闭了,把别人当傻子的人,往往自己就是傻子。但我相信,这个老板绝对不会吸取什么教训,他将永远陷在开张倒闭的循环中。
五、普遍缺乏礼貌和修养
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的老年西人都很有修养,为人和蔼可亲。但大部分的老年华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大部分的西人中年妇女为人刻薄、礼貌修养较差,但几乎全部的华人中年妇女不知道礼貌修养是什么。
华人的菜市场是所有超市里价格最便宜的,所以吸引了众多的华人消费群体,这里面有为数众多的老年华人,在市场里横冲直撞,纵横驰骋。他们要是买什么东西,你要是挡在他的前面,一般情况是直接用手把你推倒一边,撞到人或踩到人从来都没有任何歉意,你看到他拿的东西较多主动让路或为他开门的时候,他昂然走过,连看都不看你一眼。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从号称礼仪之邦的国度出来的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那野蛮国家还能是什么样?
在公交车上,你不小心碰到了或踩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在你几次道歉之后还对你怒目而视的一般只有华人和韩国人。
六、对人、对生命缺乏尊重
这个话题有点大,但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所有民族悲剧的一个根源。针对这一话题可以写出无数篇文章。对我这个观点有不同意见的人,可以问问你自己,对于那些陌生人的不幸,你报以什么样的态度。911之后,美国阿拉伯社会遭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也有一些狂热分子试图对普通阿拉伯移民进行报复。但更有相当数量的人,自发的到阿拉伯人聚居区守夜,防止社区遭受攻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反之,在毫不相干的中国却有为数众多的人为911叫好,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为恐怖行为叫好,才最恐怖。说到底,就是在内心深处缺乏一种对人、对生命的尊重。
在加拿大的一些街道旁边,你经常可以看到某个路灯下有鲜花、蜡烛甚至是一些小玩具。初来加拿大的时候,我也不明所以。后来朋友告诉我,一般情况下,是这个路段出了车祸,尤其可能是一些小孩遭遇了不测,附近的一些陌生人自发的来悼念他。了解了之后,我心里十分感动,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文关怀吧。

写这篇文章,并不代表我已经超越了这个群体,就不具备这些特点。我在前文已经提到过,这些特点或多或少都存在在我的身上。我写这片文章的目的无非是能让大家和我一样,站在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大家整天喊素质,素质是什么,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你我的每一个行为方式。海外华人的地位怎么提高,当然祖国富强是一个有力因素,但决不是全部。我想更重要的是靠每一个海外华人来争取,有时候每一个人都代表全体。不能为华人增光也不要紧,但最起码不要绝了后人的路。




加国华人众生相系列之一:小留学生(上)
在温哥华乃至整个加拿大,中国大陆小留学生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个群体。他们以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一掷千金的气派名震海外,为祖国增了光。他们被温哥华各大娱乐场所、赌场亲切的称之为“最可爱的人”。电视、报纸对他们也时有报道,但一般情况下都和绑架、凶杀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如此的卓尔不群,以至于和我一起打工的一个西人哥们经常问我,是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都是那么有钱。他们的一些事迹在温哥华各族裔中广为流传。例如:一个小留学生一次性付清买下温西海滨豪宅,令经纪人当场疯掉。另一少年英雄,为了和同学比富,一次性买下12辆豪华跑车,放在自家门口,排成一列,供路人瞻仰。德国有好车,日本有电器,美国有豪宅,我们有小留学生。

没有谁给“小留学生”这一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你只要提起这个名字,大家马上就会想起这样的一群人。这个“小”不是单纯指年龄,有的小留学生虽然来加拿大的时候年龄不大,但在语言学校或其他的一些不知名的学校一年又一年的读下去,会读到很大的年龄。我认识一个小留学生,来加拿大时只有17岁,不知道在什么学校念书,到现在已经念了7年了,还没有升到大学。当然他们中的大部分年龄还是不大的。我认为,这个“小”主要还是区别于那些通过正常渠道,满足美、加大学的入学条件,来美、加读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的普通留学生的。这些小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专门为中国大陆量身打造的私立高中、语言学校、大学预科和一些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学校中。这些学校的入学条件一般来讲只有两个:一要是“人”;二要付得起钱。幸好这两个条件小留学生都具备。中国大陆巨大的市场使这些个公司(我很难把他们称为学校)财源滚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令人啼笑皆非,为了满足学生的强烈要求,一些学校一星期只上两天课,休息五天,而且,你只要付得起学费就永远可以念下去。真是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

小留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大陆官员的子女,他们在加拿大的潇洒程度根据父母在国内的官职大小会有所不同,他们是全加拿大华人社会中的顶尖高手,小留学生中最牛逼的一群,他们是最不把钱当钱的人,是金字塔上的明珠。每次看见他们我都对我的父母气不打一处来。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转成移民身份(投资移民),身上肩负着为父母转移财产的艰巨任务,同时他们也会把部分财产转移给当地的娱乐事业。二、大陆富商的子女。这部分小留学生虽然也非常富有,但他们毕竟见过父母挣钱的艰难,看见过父母在一些官员面前奴颜婢膝的样子,花起钱来也相对有所顾及。三、来自大陆一些相对高薪的职工家庭。例如父母是政府部门或垄断行业的普通职工,正常收入尚可但灰色收入较少,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但没钱供他们挥霍。

实际上第三类小留学生是最悲惨的,看到别的孩子吃穿用玩羡慕得发疯,自己的家庭还负担不起,就只能通过一些其他途径(请相信绝对是一些不好的途径)来获得。期望孩子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不受环境的影响纯粹是扯淡。连我到了这个年龄,自诩生活阅历较为丰富,世事洞明的人,有时候见了这群小留学生还眼红不已,何况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这种情况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讲也同样是个悲剧。他们对国外的情况一无所知,很多把养老的钱都拿了出来,自己在国内紧衣缩食,供孩子出国,本以为孩子出国了就出息了,结果却是加速堕落。我在国内工作时,公司(国企)的办公室主任,拼进全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了澳大利亚。退休了之后,连喝酒的钱都舍不得花,但这么多年公款吃喝培养出来的酒瘾实在难以克服,逼的老主任天天中午、晚上来公司转悠,看见我们宴请客户,就过来套话,如果有人客气的让他一起去,那他是绝对不会拒绝的。就这样过了几年,本来以为挺过这几年,女儿就会留在澳大利亚,就会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会把老两口接过去安度晚年。结果无情的事实,使一切美好的设想都变成了一场春梦。自己的女儿被万恶的澳大利亚政府遣返了。原因是她女儿这几年基本上就没上过学,也没怎么参加考试、就是参加了也没通过。也就是说,在澳大利亚的这几年谁都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她女儿在出国前,学习虽然不好,但品行还不错,回国之后,整个人都变了,不想上学,不想工作,整天就是打扮、溜达,出入各娱乐场所,闲暇时间就是上网打游戏,烟抽的比老主任还凶。可怜我们的老主任,简直是欲哭无泪。




加国华人众生相系列之一:小留学生(下)
小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充满诱惑的。如果有机会尝试一下的话,我相信谁都不会拒绝。学校课程的设置给了小留学生充分的业余时间,而从大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而且从不担心资金链断裂。一个人有钱还有闲,那他娘的还缺什么?除了玩还有别的选择吗?如果钱不是问题,谁还去学习,谁还去工作,超人都不会。当然,大家都是玩,但玩的东西会有所不同,同样是花钱,花的方向会有所差别。有的品味高雅点会去旅游、滑雪,差点的就去赌场、打网络游戏。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频繁出入各大娱乐场所,招摇过市,全身上下名牌装备,炫富,互相攀比。要是不拿个LV的包都没法见人,开个奔驰、宝马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我在酒吧打工期间,在所有的客户中点餐、点酒从不看价格,给小费豪爽无比的就是一群中国小留学生,以至于全部的酒吧招待都争着给他们提供服务,甚至会为此发生争执。时间久了,我对他们的一些人都非常熟悉了,一次我亲耳听到,他们中的一个漫不经心的对其他人说:妈的,昨晚上在XX赌场输了17万加元。就像告诉别人他丢了一双鞋、一件毛衣一样自然,而他的伙伴也没有丝毫惊讶的表示,看来这种情况绝非罕见。妈的,一晚上17万。我辛辛苦苦在酒吧打一年的工也不过3万加元,也就是说这小英雄一晚上就能输掉我差不多六年的收入。你猜这钱是哪来的?我不知道别人听到了有什么感觉,我的感受就是一个字:恨!

人的魅力基本上都体现在钱上,谁钱多谁的魅力大。我到30以后,才彻底相信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你不服,那请你告诉我,除了钱杨振宁那糟老头子的魅力体现在哪?当然,你也可以说,是钱把他的一切都变得有魅力了,也许在翁帆眼里,老杨满脸的老年斑都和美元一样可爱。这一道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同样适用,很多男性小留学生身边都会有一个如花似玉的洋妞,有的甚至有几个。

在中国人普遍以性开放诟病的北美,来自中国的女性小留学生都是以“豪放”而出名的。就连和我一起打工的印度阿三都有机会和祖国的小花朵同床共枕,而且还不只一个。我想破脑袋也没弄明白,就这么一个下三滥,对中国的女性小留学生也有致命的吸引力?此人的身上的味道让大家避之不及,他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讲卫生,且品行十分低劣。有了这种经历,就连这么个烂人说起中国女人来也都嗤之以鼻。但我也无话可说,还能让我能说什么呢?

有钱,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这群小留学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低调。以我的观点,纵使单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做人也应该低调一些。但绝不,那不是他们的风格,张扬才是他们的品牌。在温哥华大街上,你只要看到开着名牌跑车,把音响开到震耳欲聋,一身眩目装扮的人,十有八九就是中国小留学生。所以,就我所知,针对中国小留学生的犯罪也是层出不穷。绑架中国小留学生似乎成了犯罪分子颇为喜欢的一项业务,风险较低,一般来讲小留学生的父母从不报警,赎金数额巨大,且到位迅速。见之于报端的这类案件的数量已经不小,相信那些没报案的数量就更加惊人了。而小留学生内部之间,由于争风吃醋、见财起意而引起的凶杀、诈骗也时有发生。小留学生的存在甚至催生了当地产生了这样一个行业,代小留学生上课、写作业、写论文。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有幸替某个小留学生写了一篇论文,很轻松的赚到了几百加元,正当我想把这项业务深入开展下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行业竞争是如此激烈,我已经是后来者,很多来自大陆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都是从业者,我的竞争力明显不强,最后不得已放弃了成为一个职业枪手的打算。

小留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就会变成老留学生,也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毕竟不能在学校混一辈子。根据家庭背景,他们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转成移民的就继续过着穷奢极欲的日子,只要父母在国内不犯事。纵使有些坏了事,对他们影响也不大,已经转移出来的财产已经够他们几辈子吃喝嫖赌了,父母完了就完了吧。还有一部分,也许突发宏愿,要回国继承先辈的革命事业,享受中国特权阶级的生活。那也很简单,花钱买份文凭,镶着海外留学这个金边一个腾挪就进入中国官场成了“年轻有人”的干部。不从政就从商,做商人他们也有着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取得政府审批的地皮,倒手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利润,这比贩毒挣钱还快。在海外的生活固然不错,但毕竟没有特权,在加拿大你打个警察试试。在国内你只要后台足够硬,警察局长你都可以打着玩。最后就是这类家庭背景不十分强的小留学生了,来得艰难,走得也同样艰难。有些不得已回国了,眼高手低,找不着北,继续堕落。有些黑了下来,成了非法滞留的一群。有些也许会醒悟,安心的读几年书,然后找到一个专业工作,并开始办理移民手续,几年后转成移民,开始步入一个加拿大华人正常的生活轨迹,只有这部分小留学生算是让父母的血汗钱没有白花。

最后,我想敬告中国的父母,留学海外绝对不是一根救命稻草。不要期待孩子一朝出国,就能马上成为栋梁之才。没有约束的生活,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前提下,往往会使人加速堕落,最终落得人才两空。当然,有的人在什么地方都会堕落,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还是留在国内吧,毕竟还能给父母省下点养老钱。




韩国人印象(上)
大温哥华地区有很多个市,类似于国内城市中的区。温哥华也是其中的一个市,是大温地区最早开发的部分,现在仍然是整个大温地区的中心。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有些新兴城市逐渐发展壮大。例如里士满市、高贵林市、索里市等等。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一些人口众多的族裔都有自己喜欢的聚居城市,中国香港、广东人喜欢居住在里士满市,中国大陆移民偏好伯那比,印度人一般会去索里市,而韩国人在伯那比市的比较多。我就住在伯那比,所以也就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在加拿大的韩国人。

我从小生活在中国北方,而且是中国朝鲜族最多的省份。我的同学朋友中有很多朝鲜族人,相处的十分融洽,从来没有感觉到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纵使发生了什么矛盾也没有上升到民族差异这个高度上去。对他们的认识一般来讲只有这些:他们的咸菜很好吃,冷面物美价廉,男人喜欢喝酒,女人皮肤很白。后来陪着老婆看了很多韩国电视连续剧,印象更是不错,男的一般都彬彬有利、女的美丽温柔、老年人和蔼可亲、少年天真可爱。

来到温哥华之后见到了为数众多的韩国人,彻底颠覆了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原来从小认识的中国朝鲜族人还不等于韩国人,韩国电视剧里不是韩国人,谁他妈也不知道是哪里人。

一次,我和我妻乘坐公共汽车去市中心,初次领教到了韩国人的厉害。在我们旁边有一对韩国中年妇女,也许是老年妇女,实际上我没分辨出来。她们硕大而扁平的脸上搽着厚厚的一层粉,厚度不好估计,但很像石膏硬化后形成的一个壳,感觉随时有掉下几块的危险。嘴上涂上最鲜红的唇膏,小眼上涂着黝黑的眼影。小时候最恐怖恶梦中的可怕形象复活了。她们在那里旁若无人的聊着天,整个车上只有她们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汽车发动机。我头一次发现,朝鲜话竟然是这样难听,韩剧里温柔的话语竟然可以以这样一种可怕的模样出现。站的久了,我调整一下姿势。一不小心,我的背包碰到了其中一位,两人马上朝我怒目而视,我和我妻连忙道歉,她们脸上依然充满愤恨,就好像我不是碰到了她,而是强奸了她。在我说了足有四、五句Sorry之后,才一扭头不再看我。过了一会,一个急刹车,一个西人女孩没站稳撞到了她们。她们扭过头刚要发作,发现是个西人小姑娘,顿时脸上露出了和蔼的微笑,并问小姑娘有没有事。我真的没想到,就这张脸也会笑(当然比哭还难看)。我真想一拳封了她的眼,但考虑到眼睛太小,恐怕打不准,打到她们脸上反而有可能被硬壳伤了我的手,只好作罢。两个老妖临下车还恨恨的看了我几眼。

我在西人快餐店打了一段时间的工,快餐店所在的那条街上有很多韩国人,而且还有一个韩国人的教堂。我接触到了更多的韩国人。大多数来快餐店吃饭的人,一般都是行色匆匆,吃完迅速离去。最闲暇的人也就是点上杯咖啡,看份报纸。来快餐店吃饭,非常享受的,而且能吃出豪华餐厅感觉的只有韩国人。每天都有一些韩国人,能从中午一直坐到晚上,占据几个最大的桌子。而且她们点东西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大家能明了,我举个例子:如果是一个桌子有六个韩国人,一般来讲请客的人会这样点东西:三杯小号咖啡(分大中小号三种),再多要三个杯子。然后会要10包以上的糖和Cream,再要两个大杯子打两杯热水,要10个小甜点(每个比元宵还小)。这六个人一下午就分享这三小杯咖啡和这10个小甜点,当然其间要不断的来要热水和上厕所。而且,非常有趣的就是,她们点东西的时候,绝对带着上帝的感觉,要水的时候就自动把自己降低成了晚辈。他们的这种点餐方式直接影响到了餐厅的经济效益,估计韩国人带来的收益是负值。餐厅不大,就几张大桌子都被她们占了,有些吃饭的人看到没有座位就走了。一次经理问我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赶紧告诉她:那些人是韩国人,不是中国人。经理哈哈大笑,告诉我从她上班的那天她就知道。经理恨恨的说要贴出去一张通知,宣布韩国人是不受欢迎的人(营业场所有权力这样做)。但是一直也没敢行动,我估计是考虑到这样做会牵扯到种族这样一个敏感问题,而且打击面也太大。直到我辞职离开快餐店,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两年后,我去那里吃饭,发现仍然有几群韩国人坐在那里,只是换了面孔而已。




韩国人印象(下)
在我们公司的隔壁,是一家大韩民航的代理网点,我对韩国人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这个代理网点只有几个韩国人,经理和他的助手是两个中年男人,带着几个小姑娘。着重说说这两个中年韩国男人。经常出入我们公司的有西人、中国人、越南人、印度人等。这两个韩国人如果遇到的是西人,有时候也包括印度人(不过我估计他们是分辨不出来印度人和西人之间的区别),他们就好像见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爹,丑态令人作呕。见了亚洲人,甚至是其他韩国人,他们连眼皮都不会抬一抬的,似乎打个招呼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这种情况,是我见过加拿大众多族裔中独一无二的,绝对是韩国人的一大特色。这两个人下班后经常要到不远的酒吧喝一杯。只要一杯啤酒下肚,韩国“思蜜达”就响彻整个酒吧,并开始用色迷迷的小眼盯着酒吧女招待的胸部。有时候我和朋友去酒吧,看到他们在,就赶紧离开,怕人家误会我们也是韩国人。丢不起这人。

在国内的时候,我不理解是出于怎样的一种目的,宣传媒体把韩国人捧成了爱国、爱民族的典范。什么拒绝使用外国货,支持民族工业,什么爱国青年在日本领事馆门口切手指示威等等。其实,这些绝对不是韩国或者说韩国人真实状况的反映。韩国人西化的十分彻底,对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崇拜、向往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他们所谓支持国货的唯一理由就是韩国货便宜。在加拿大没见过几个韩国人开韩国车,因为日本车和韩国车价格差不多,质量却明显高出许多。有钱的韩国人,也都买奔驰、宝马。韩国人对西方人奴颜婢膝的感觉可以成为世界之最,即使在加拿大,很多韩国人也是如此,令人可悲、可叹。

记得看过一个网友写的一篇描写韩国人的文章,现在觉得深有道理,不是体会至深的人是写不出来。他这样描述韩国人:所谓下贱的人就是,你对他以礼相待,把他当成一个人时,他傲慢无礼,并不把你当人;而当你对他粗暴凌辱,把他当成一个牲口时,他百般柔顺,把你当成一个神。虽然言语有些尖利,但这确实比较贴切。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韩国女人不整容是不能看的,过了中年是要吓死人的;韩国男人下班是不马上回家的,是要喝酒的,喝酒是要多的;韩国人吃顿烤肉是像过年的,如果不是花自己的钱是要吃出人命的;看了这篇文章,你可以不同意的,不同意可以提出来的,咱们可以共同探讨的。




主流社会还是上流社会?

在国内的报刊中,经常能看到这个提法:中国人在其他国家永远也无法进入到主流社会。这个说法在国内是如此的流行,以至于我每次回国,都有朋友问我:你在加拿大进入主流社会了吗?每次遇到这个似是而非问题,我都觉得很难回答。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需要明确很多方面的概念,必须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主流社会?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是依据人口的比例来划分的,还是依据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来划分的?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美、加的主流社会是中产阶级,这部分人群占人口总额的最大比例。美、加的社会是纺锤型的结构,富有人群和贫困人群的比例都不高。做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移民来说,如果学习能力不差,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进入到中产阶级,也就是所谓的主流社会难度不大。纵使只能成为技术工人,收入也颇为丰厚,甚至超过一些公司的白领。有些美、加的中国移民已经超越中产,步入到富有阶层。同样根据人口比例划分,中国的主流社会恐怕是农民和城市贫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部分人是中产阶级吧。中国社会的构成成金字塔型,收入较低的人群占社会的绝大部分。因此,如果是根据人口比例来划分的话,在加拿大我还没有进入主流社会,但我有信心有能力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国内我应该算是超越了主流社会。

如果依据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来划分,主流社会既上流社会的话。“中国人在他国永远也无法进入到主流社会”这个论述基本上就是正确的。事实情况确实如此,纵使有些移民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奋斗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很难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这已经和个人能力无关了,涉及到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因素。有一些高级的社交圈子是相对封闭的,很难接纳移民背景的新成员,富有只是一个基础,还需要其他的东西。例如:美国纽约的老贵族圈子、曼哈顿金融业耶鲁大学校友会等等。即使是一些美国土生土长的新贵都很难进入到这些个圈子,何况移民,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而中国的主流社会暨上流社会恐怕是官员和成功商人的阶层,有时候这两者是合二而一的。因此,如主流社会等于上流社会的话,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离这一阶层都相去甚远,也没有进入到这一社会的奢望。

所以,如果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请先明确在你心目中主流社会是什么,否则我是不回答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无论在什么国家,只要你觉得你的获得和你的付出与才智相匹配,何必纠结是不是处在所谓的“主流社会”。




加国华人众生相系列之二:S父子(上)

S是我在酒吧打工期间认识的一个华人,和我同样来自中国北方,慢慢就熟识了起来。S是他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我始终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他汉语名字,姑且就叫他S吧。我不认识他儿子,有关他儿子的一切都是他告诉我的。为了加以区分,我把他称为大S,把他儿子称为小S。

大S篇

大S来自中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单位一直受排挤、打压,从参加工作到来加拿大之前一直都是基层的技术人员。大S对社会的理解似乎总是慢了一拍。早年间,靠拍马屁就能向上爬的年代,他放不下身段,不肯屈尊拍领导马屁,所以一直是技术员;当他明白过来拍马屁重要性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是送礼和钻营,他舍不得花这冤枉钱,所以还是技术员;当他开始理解了钻营的时候,钻营也没多大效果了,再钻营能比得了市里领导的一个电话吗,所以他仍然是技术员。

到了接近50的年龄之后,棱角磨没了,斗志也磨没了,心态就平和了,大S不再有任何建功立业的想法,日子平平淡淡的过去。让他破釜沉舟来加拿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这个宝贝儿子小S。小S终于跌跌撞撞的自费上了×市前100强高中。在高一结束的时候,老师登门造访,对S夫妻说:你儿子在学习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他每次考试在班级排名都是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个精神病。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动用,也没有多少钱的大S开始为儿子的前途担心得彻夜难眠。大S的小舅子(早年留学加拿大,后来就留下了)建议小S去加拿大留学,看来这也是唯一的出路了。但留学费用负担不起,卖了房子都不够(小S在知道能去加拿大留学之后是坚决主张卖房子的)。小S的舅舅又建议大S全家移民,这样小S就可以本地学生的身份申请大学,难度较小,而且费用只是留学生的三分之一。大S想了想,为了孩子啊,啥都豁出去了。50多岁的老汉又重新开始学开了英语。报名雅思考试的时候,面对前后的小朋友,不用别人问,自己先说:我来替我儿子报名。

老大学生的素质确实不容低估,基本功扎实,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突击猛学,居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加上亲属加分,达到了加拿大技术移民的条件,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移民申请审批过程,举家迁来加拿大。以上基本上是大S来加拿大前的历史。

来到了加拿大之后一切都变的简单了,年龄大了,也不再想继续深造的事了,找了一家餐厅打工。不知道是因为温哥华的天气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老婆来了没多久就抑郁了,哪都不能去,告诉大S只要她一出门就有人跟踪、监视她。大S没有办法,只能又找了一份工作,后来索性打了三分工,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身兼三职。每天8点上班,晚上11点左右下班,一个星期上7天。只要是和我一个班的时候(一个班两个人),他肯定来晚,而且来了之后基本上能坐着就不站着,能站着就不动手。我因为都是华人不好意思和他计较,后来了解了他的情况不忍心和他计较。大S累啊。

大S心态倒是十分积极向上,乐观豁达,50多岁的人,看起来最多能有70。看着我干活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很无聊,就给我讲他的宝贝儿子,小S浮出了水面。




加国华人众生相系列之二:S父子(下)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茶话金陵~静享私厨美食金陵会


若说起南京,人们更喜听到的名字却是金陵,这个优雅精致的别称。这个曼妙的历史名域,总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在北京金陵会养生会所,有人沉醉于秦淮河滨曼妙的金陵景致;有人则觉得,那萦绕在舌尖上那份久违的沁然,才真正诠释了何为精致优雅的休闲感受。


  在北京,作为南京古城的代表金陵会又迎来了他的第二家分店金陵会(西翠路店)。它承袭了金陵会一贯的经营宗旨。它展现南京别景,源自金陵,尽展豪华;这里承办宴席,追寻最原始的根本,健康为先;这里储藏佳酿,葡萄酒享有“有生命的饮品”之称的神奇魅力;这儿还深藏着中华养生之瑰宝茶道,承传着自古而来的文化精髓。


  9月3日至9月30日,在金陵会西翠路店隆重开业之际,凡到店用餐的客人可享受菜品全单7折优惠(酒水除外);在金陵会各分店办理钻石卡,既可享受优惠,并获赠丰厚礼品:一次充值5万-10万元,返点20%,并获赠苹果IPAD3(16G)一台;一次充值10万元以上,返点30%,并获赠佳能单反照相机一台(佳能600D套机)。办卡详情可打咨询电话:010-68908989 010-010-61118989

  走进金陵会仿佛亲踏秦淮河畔,青釉瓦罐内滚滚细流飘散出淡淡烟水气,夫子庙桥头余音绕梁,桨声灯影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秦淮往事。锦鳞触浪,画舫游摇曳其中,画舫内薄薄的轻纱,略显昏暗的灯光,江南文化细腻优雅与帝王州的大气、统御江山的霸气为一体,一屋一景,豪华典雅。让人不禁赞叹,在此宴请宾客,确实别有一番韵味。


  金陵会西翠店内共设18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包间,并设可容纳120人用餐的大型宴会餐厅1个。适宜举办各种商务宴请、婚宴寿宴、大型酒会等活动,整个店内可以接受400多人同时用餐,餐厅的酒店式管理和优雅环境可以为您的宴请或聚会提供更多尊贵服务。

  葡萄酒能给饮酒者带来不可思议的美感。古来文人墨客,常籍以遣怀助兴,往往不能自己。葡萄酒讲究的是气氛,其奥妙即在一个“品”字。每瓶葡萄酒终其一生都在改变它的色、香、味,这就是葡萄酒享有“有生命的饮品”之称的神奇魅力。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品尝葡萄酒的美妙精髓。



  中国是茶之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茶亦被推崇为“国饮”。在金陵会,这里特备了名贵的茶具礼品喝茶礼品供您选择。您若有雅兴,更可来到墨台挥毫泼墨一番。



  餐厅内的金陵文化到处可见,走廊内的怀旧照片,亦或是包间内众多书画作品和刚刚震撼我们的夫子庙桥头的桨声灯影,服务员吴侬软语、有着南方美女的恬谈温婉。一切让我们慢慢的走进秦淮,走进金陵,走进金陵文化。



  散桌的红木桌椅配合近现代的装修风格,让坐席拥有一种别样的格调,简约、清新。


  转而来到另一个包间,雕镂的屏风,飞龙祥云的金色画面有顿时觉得华贵、典雅。

  宽敞的包间高雅明亮,休憩区、舞台、用餐区各色设备齐全。


  金陵会包间还设有别致华丽的私人舞台,音响等设备。

  甄选名贵、珍惜食材,巧妙结合,运用独有工序以保原汁原味,还原美食以本来面貌,无味精、无色素,所有菜肴均用天然橄榄油烹饪而成。不惧繁琐,唯求精细,只为食客诸君得享养颐之福。​


  南京人喜欢伴着水乡气息品尝美味,独具情调。当地物产富饶,取自天然,千百年来俘获了不少文人墨客之心。出品菜肴自然是原汁原味,突出鲜、香、嫩等特色。

  金陵会倡导养生的健康理念,推出近200款养生官府菜肴和传统南京特色小吃。出品的所有菜式甄选名贵、珍稀食材,巧妙组合,无味精、无色素,所有菜肴均用天然橄榄油烹饪而成。

  另外,金陵会由选材入手,食材天然绿色。鸡肉选用滋补佳品,天然放养鸡,以虫喂食,漫山奔跑,肉质柔韧、食用滋补健康。猪肉选用长期在野外放养的黑毛猪,低胆固醇、肉质更为鲜嫩,入口带有淡淡的肉香。蔬菜选用有机蔬菜,无污染、纯天然、质量高,保留了蔬菜原有的清爽口感,营养丰富。最重要的是有机蔬菜比普通蔬菜安全、远离农药、化肥污染,清水漂洗即可食用。

  食物在烹调中会流失大量的营养,金陵会倡导蒸、炖、煨等烹饪方法,尽量不破坏食材,寓药于食,还美食以本来面貌,精心制作,只为呈现一道道滋补美味。

  长江三鲜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江鲜”欲上时。自古以来,江刀、鲥鱼、河豚这三种鱼因味道绝鲜、肉质肥美,均堪称长江珍品,而并称“长江三鲜”。在长江下游一带吃三鲜的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每年阳春三月,长江边上都会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美食家,只为圆上期望了一年的美食之梦。那肥美的鱼肉中融入了江南独特的花香和水气,细腻软嫩,玲珑可人。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自己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关于江鲜的诗词文章,并引导了当时的饮食潮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江鲜饮食文化。这“三鲜”也均是海鱼,平时栖于海中,每逢春季溯长江而上洄游产卵,形成鱼汛。美丽总是转瞬即逝的,所以长江三鲜对时令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在“老南京”的记忆里,人们总是赶在初春已过而清明未至的几天蜂拥齐上,争相购买,就是因为清明前个把月的时间是吃江鲜的最佳时机,此时的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清明一过,鱼肉的鲜美程度就大大降低。由此,三鲜的珍贵与神奇可见一斑。如今随着“三鲜”的日渐稀少,能够吃到这三鲜也成为了一种美味的享受。


  长江鲥鱼

  作为传统长江三鲜之首,因近年品种稀少,所以极为名贵。鲥鱼鲜美的味道主要来自它的鱼鳞,所以烹调鲥鱼一般是不去鳞的,如将鱼鳞刮去了,鱼肉的味道就会比普通的鱼都差。据说,游入江中的鲥鱼是不吃食物的,全靠消耗体内积蓄的脂肪。因此鲥鱼为产卵储备的丰富脂肪藏在鱼鳞之下,鲥鱼的鳞片口感稍硬,咬开之后油脂渗出,口感绵软,肉质独特。

  酒酿鲥鱼的做法也深受食客喜爱,做法是将鲜鲥鱼去内脏,不去鳞,鳞片与鱼肉间满含油脂,鲜味浓重。将鲥鱼洗净后放入适量酒酿和熟猪油,加葱、姜、火腿片及调料,上笼蒸15分钟左右而成,出笼后的鲥鱼酒香四溢,鲜嫩肥美,且保持鱼肉的原味。




  长江刀鱼

  因刀鱼从大海游入长江产卵前,需要囤积大量脂肪待途中消耗,这就使得长江刀鱼特别味鲜、肉嫩。宋代刘宰有诗句赞之“肩耸乍惊雷,鳃红新出水。佐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惭寡味”。说鱼还未熟,已香味扑鼻,河豚和江鲈都比不上刀鱼味美。可见刀鱼的美名由来已久。刀鱼的最大特点是细骨遍布全身,这些鱼骨在清明前“软如绵”,在清明后则“硬如铁”,所以其最佳品尝时节通常在清明前清明节前的江刀,肉质细嫩爽滑,鱼刺入口即化。


  长江菊黄豚

  长江菊黄豚是长江河豚中最为名贵的品种,(长江河豚分为三种:最好的菊黄豚、暗纹豚、斑纹豚) 河豚被推崇为极品美食,河豚的制作过程要求相当严格,但是做出来味道鲜美。自古就有着" 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 的说法。金陵会特别聘请江苏知名河豚师傅精心烹制而成,(师傅有近40年河豚烹制经验,是江苏省著名河豚烹制大师)其口感极其鲜美,河豚皮吞食,可起到护胃养胃之功效,更有“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恋天下鱼”之美誉。




  金陵鸽燕

  作为一道金陵官府菜,在古都金陵曾盛行一时,原材料选用乳鸽官燕冬虫草等多种名贵原材料火炖制6小时而成。把一盅鸽吞燕喝下去,一股热气慢慢升上来,你会有一种舒畅愉悦的感觉,然后口腔回甘。鸽吞燕以其药膳滋补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备受食客追捧。


  小葱关东参

  金陵会的独创做法,选用日本进口关东参,配以江南出产的小葱等多种名贵调料精心制作而成。

  关东参是世界上公认的营养价值较高的海参之一,个大而饱满,富含胶质,宛如一块精心雕琢的黑玉佩。入口柔嫩腴滑,软糯滋润,舒适爽口,非常富有弹性和韧性。再配合独创的做法,其口感爽滑,葱香浓郁。


  天目湖鱼头汤

  江苏的金奖名菜,采用南京近郊天目湖8至10斤大花鲢鱼为原料,配以天然纯净水熬制而成。除鱼头外鱼肉已熬入汤中,故汤呈乳白色,入口丝滑。且花鲢有暖胃 、补虚、化痰、平喘的作用。非常适合体质虚弱的人食用。它的温补效果很好,还能起到治疗耳鸣、头晕目眩的作用。


  贡品糖心鲍

  糖心鲍指干鲍中心部分口感柔软,具有韧性的上等干鲍、食用时有软糖心般的口感。糖心鲍鱼肉质更紧实,弹性十足,在吃到鲍鱼中心位置时,还真的略微有些粘牙的感觉,充分体现溏心鲍的独特之处,让人欲罢不能。相传历代上等糖心鲍需上交朝廷作为贡品。


  黄埔养生佛跳墙

  蒋介石在南京宴请张学良时用的汤,后为南京官府菜。为民国时南方的独特做法,选用鲍鱼、鱼翅、海参、鱼肚等多种名贵食材火炖制而成,营养丰富、色泽清雅、不油不腻。


  金陵醉河虾

  杭州一年四季都有鲜活河虾,因为河虾肉质鲜嫩。金陵醉河虾酒香醇和,虾肉鲜嫩,这可是杭州的传统下酒菜。




  芝士香芒雪花牛

  肉质鲜嫩Q感十足,配合上浓香的芝士,口感丰富醇厚,还带有芒果的清香。


  雨花石汤圆

  雨花石汤圆具有200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潮州一带,后传入金陵,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道名小吃。金陵会的雨花石汤圆,容器高洁清雅,汤圆汤水清澈,汤圆表面珠圆玉润呈现雨花石纹路,入口软糯,豆沙馅料细腻香甜,有种打赤脚回归自然的窃喜。




  榴莲酥

  金黄诱人的榴莲酥以新鲜榴莲果肉配制的软滑馅心,配以层次分明、异常松化、做工精细的酥皮,令人食指大动。吃完后淡淡的榴莲味让人“榴莲”忘返。


秘制桂花仔排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没准儿人家美国人觉得他们自己的好日子确实过腻了,想过点苦日子解解闷儿,咱们还是尊重伊拉的选择吧。想起了《甲方乙方》里面的那位大款,见天儿的海参鲍鱼都他妈吃恶心了,就想着吃上顿棒子茬儿粥,炖上一大锅可劲儿地造。
__________________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转帖]李麦逊:美国30年内崩溃以及会毁在谁的的手上?

早就说过,那些选奥巴马的定会付出代价,不用四年!果然不出很多人的预料,奥巴马当选不到12小时,纽约道琼斯股市暴跌300点!今天(8日)再暴跌100多点。这岂是现世报,简直就是现时报!

奥巴马连任成功,标志政治经济灾难再次降临。 面对美国如此严峻的时刻,不得不冒着千夫所指(种族主义分子、法西斯分子……)的风险一吐为快,希望抛砖引玉,引起争鸣。

作为一个新美国人,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如果不吐露真言,就对不起这片给了自己新生命因而值得感恩的土地,也对不起自己前半生苦心追求感召上帝而实现了的梦想,对不起后半生乃至子孙后代的情感寄托和身家性命。说句有点政治矫情的话我们是在说自己的家事。

看来,人类不但有普世价值,还有普世劣根性好逸恶劳,仇富,不理性。真为美国的未来担心,尽管只有两届期限,但因为政策的后续性,美国前景堪忧,我甚至第一次觉得,该轮到美国人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了。

美国的问题(或者说西方的问题)在哪儿?根子在哪儿?

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身份傲视环球,但很快就走下坡路,以致于今天疾疴堆积如山积重难返,比冷战时的尼克松时代还严峻。很多人把“911”作为一个分水岭,也有人把2008年金融危机看成根源,我却认为两者均不是主要原因,甚至不是次要原因,而是一个结果。其实,恶之果早在二战后就种下了。

“文化多元化”是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和政客鼓捣出来的,这个提法似乎很有政治正确性,美国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大熔炉,更是不容置疑。但文化背后有价值,价值的高低之分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以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价值,就跟极权国家宣扬的“群体主义”(collectivism)高低立判,甚至是对立的。在美国,左派提出“文化多元化”,实质上是有意贬低美国的以保护个人权利、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等为标志的主体文化价值,或者说变相降低美国价值。

美国左派高喊“文化多元主义”,把所有文化都等量齐观,这就像把沙子跟珍珠摆在一起喊“物质多元化”,其实就等于把珍珠的价值贬低了。表面看,这好像是慷慨,是对其他文化的欢迎,但实质是给“沙子”鱼目混珠提供了可能。美国今天的价值混乱,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

美国作为新大陆,并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新,而是价值观的新。新移民尤其是欧洲新教徒对美国的建设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你怎么谴责殖民主义,你都不能否认这片土地是人家开辟出来的,也不能否认欧洲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主线并在新大陆被发扬光大,你也不能否认这样的文明,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惠及于全人类几百年了。

倘论贡献不论大小,移民及移民文化应该获得尊重和保护,但前提应是融入美国的保护个人权利的主体价值之中。也就是说,美国文化不是拼盘,盘中各自保留山东馒头、意大利通心粉、日本寿司等;美国文化是熔炉,各种文化融为一体,其根本价值是保护个人权利,个体价值至上(而不是群体,更不是国家),即美国《独立宣言》所确立的个人三大权利: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因为任何种族都有优秀分子,都有人才。但人才所以能被发现,能够涌现,能够实现(其才能),最根本的是有一个自由的社会,一个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并保护他们的智慧结晶,也才能孕育出各种心地善良的人,不论他是白人还是黑人,是亚裔还是西裔等。

例如,我来美国时的签证官就是一位优雅的黑人女士。五年前刚到美国不久在芝加哥一家超市那位黑人女收银员和我长时间热烈握手,连身旁朋友都开我玩笑。在哈莱姆,几次也被黑人朋友热情指点路径并提醒安全……

但现实情况是,西方过于宽容。基于文化多元化和人道主义等原因,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过度膨胀,已经每十人就有一人为非法移民的地步。这就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了,和美国的移民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我有个担忧而且我敢说不是杞人忧天。其实有人也不那么公开地说过:美国迟早会毁在非法移民手上。具体说,主要是毁在除亚裔之外的非法移民上。

为什么对亚裔网开一面呢?亚裔,尤其是东亚裔,虽然有很多劣根性(如只关心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小圈子、缺乏法制观念等),但由于美国缺乏儒家文化的土壤,他们的文化基因基本无法传染给后代(我接触和测试过)。即使第一代非法移民很艰难,但至少很勤奋,大多能自食其力,有的还成了中产阶级。中国人还有个罕见的优点,不论知识分子、商人还是贩夫走卒,都重视后代教育,而且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华裔后代也很争气,教育、收入均高于美国平均水平就是明证。生造个“物理学文明”词汇,他们是美国梦的正能量。

反观其他的,麻烦就大了。他们除了生孩子,几乎无所事事。最可怕的是,他们只管生,不负责抚养(热播电视节目“Steve Wilkos”和“Maury Show”系列有海量案例),更别说重视教育什么的,完全拿生孩子当生意做,因为可以获得福利。近几年我游历了不少地方,非常震撼,南部一些州感觉就是去了非洲,比如孟菲斯、新奥尔良……,乞丐成群,问个路也要钱。从孟菲斯Downtown去猫王(Elvis Presley)故居雅园(Graceland),路边简直就是一条在中国也难找的拉圾带,臭不可闻,长达十多公里。我听一个教授抱怨,黑人学生辍学极高,即使有政府补贴也不去学校。这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这个还有大量因贫困失学儿童的国家的人而言,纯粹自作孽 !在美国,众所周知,少数族裔会受到很多优待。如果一视同仁,我真的怀疑奥巴马能进哈佛(他至今不愿公布他的成绩单)。

我在飓风前不久去纽约,住朋友(白人)在哈莱姆的住处,短短一周,就在几个街区外发生一桩凶杀案。一个黑人杀了一个西裔。走路都提心吊胆。那里,还有地铁,实在让我不舒服。太多的人无所事事,宁愿闲着也不干活。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大多都出生在美国,和新移民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但依然无所事事。我和一些朋友私下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说很多黑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太苦了,他们没必要拼命。不拼命可以理解,不拼命难道就是无所事事吗?至于有人亲眼目睹领福利的、用政府发的食品券买42美元的蛋糕、买啤酒(在不法小店)都是小Case了。

鉴于他们的生育率远高于白人和亚裔,所以,从人口学上讲,不用50年,美国就不再是一个欧洲后裔为主的国家;从文化上讲,美国不再是一个西方国家;宗教上讲,美国基督教趋于没落;政治上看,现行的选举制度将一劳永逸地将美国变为一个几不像的魔幻现实主义般的怪物。(毫无理由的多年不纳税也有投票权的宪法必须修正)现代文明的灯塔和火炬手将油尽灯枯,百年来的荣耀躲进历史的暗影。更糟糕的是,一点也不像美国人的奥巴马不但不正视问题(其实他自己就是个问题),反而为了讨好移民获得选票而置美国前途于不顾,大笔一挥,几百万非法移民就合法了!可以肯定的是,这脑残政策势必鼓励更多的非法移民溜进美国,加速美国的拉美化。这对合法移民、尤其对那么寒窗十多年学有所长苦苦为身份挣扎的留学生是多不公平,对美国之外眼巴巴等美国技术签证的高端人才是多不公平!对那些为建设美国捍卫自由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的美国人是多不公平!

所以,我认为不讲前提的全球一体化是极其糟糕的,不是让差的和好的看齐,而是让好的向差的看齐甚至让步!就像一个优等生老和差等生混,你也只会沦为一个层次。

幼稚的左派政治家已经付出代价,尤其是西欧。法国和西班牙的穆斯林化严重得积重难返了。当初穆斯林大批涌入,聚居一地,早期的抗议基本出于民生。获得身份、生活福利后,衣食无忧的他们“玩起了政治”,居然要求独立!再下一步,估计就是强迫邻居街坊进清真寺了!翻开世界地图,你会被他们开疆拓土的速度吓得瞠目结舌。

这样的悲剧正在北美上演!美国非法移民已达3千万,每年遣送的不过三四十万,堪称愚公移山!非法移民明目张胆大规模聚集示威,仿佛他们是被绑架到这片新大陆来的,简直不可思议!黄金之州加州的破产、帝国之州纽约州的摇摇欲坠无一不跟非法移民泛滥以及民主党的纵容政策有关。受非法移民困扰最严重的亚利桑纳通过的所谓最严酷法律,完全出于无奈,不过是一个法制国家的常态,居然被左派媒体和奥巴马政府批得犹如纳粹暴政!

加拿大情况不比美国好,听那边的朋友说,一船一船、一飞机一飞机的假难民来到加拿大,一窝一窝地生孩子,被遣送的极少。最近加拿大移民大改革,打击的是有钱的和有技术的,恰恰对这类人无能为力。这世界真有那么多买得起机票船票付得起巨额蛇头费的难民吗?连那个人类有史以来面目和灵魂最和谐、甚至在微博里放言烧毁移民局的女人凤姐都冒充难民,移民局居然拿她没办法!

欧洲中世纪野蛮的基督教改革后矫枉过正的仁慈,造成现代西方人的硬伤和难以治愈的后遗症!试想一下,不说西方人移民中东,就算你在那里修一家教堂试试看!而他们的教堂,公然修到了911遗址附近!仅在法国,就有2千多家!到底谁侵略谁?胡德堡的枪声还在耳畔回响。

再有,任何流氓政权的媒体都可以在西方浩浩荡荡,各种邪恶的图腾和标识在美国商店里公开出售,各种复杂政治背景的集会畅通无阻。可是他们怎么对待你的呢?别说去那里办媒体,就是派个记者也有名额管制,种种采访限制,轻则驱逐出境,重则受皮肉之苦,甚至有性命之忧。所以,绅士和流氓斗,永远都是绅士吃亏,轻则输掉内裤,重则输掉脑袋。当今西方,尤其是美国,不出一个强有力的、真正理解自由价值的领袖,前途堪忧。我挺钦佩女专栏作家Ann Coulter,很有勇气。很可惜,这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和爱国者被美国主流知识分子幼稚、虚弱、偏狭的左派视为洪水猛兽。

所以,如果哪一天美国真的毁掉了,美国左派知识分子和政客的手上,也一定沾着自由女神身上温热的血!

最后说一句,既然一些势力可以公然仇恨西方,甚至仇恨一切“异教徒”(他们的眼里永远充满仇恨,永远是打了鸡血似的布满血丝,就像每个人都和他们有血海深仇),我至少有不受强迫地和你交往的权利,有躲着你、井水不犯河水的权利吧?你的自由不能以毁灭我的自由为前提,是吧?扪心自问,你的美国梦是拉美梦吗?是肯尼亚梦吗?是阿富汗梦吗?为了我们的后代女孩不受压迫,男孩免于恐惧;为了我们的家园,免于被毁坏;为了我们的教堂和心灵,不被异物入侵,我们要勇敢地发出真实的声音!


2012年11月8日于威斯康星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
 

Vanite

第十山地师师长
回复: 开帖记录入籍全过程

女郎要某高官在裆中央带上安全套,结果遭到其严词拒绝:“我们坚决不搞西方那一套!”女郎脸一红,叹道:“太鸡巴震撼鸟!”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