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 IT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美国人为什么看不起英国口音
  
  很大程度上来说,因为美国人认同的生活方式是,平民化的,草根的,简单的,毫不做作掩饰的,甚至可以使粗鄙的
  
  我们看很多美国的访谈纪实节目,可以发现节目没演一会就得 滴~ 一次,然后就感觉听到了没完没了的 滴~ , 主角们说的话被四分五裂什么也听不到了简直。
  
  为嘛它要滴啊,因为每滴一次,说明主角就“问候”了别人一次。
  
  you mXXXfXXXXX! aXXhXXX!sXXt! blahblahblah.....
  
  根本毫无掩饰的意思,想什么就说什么,你看见过中国电视纪实片里也这么骂吗?没有~ 但是美国人就是强调 真我,本真,再粗再俗,我就是我,不比别人低一级,just be myself!
  
  所以看见繁文缛节,装腔作势的英国人。美国人大概就想的就是,SXXT,跟我这儿 装ability啊?咱还就烦 装abilit的, 你活着累不累啊~ 咱就土就俗,怎么着?咱就还看不起你这样这么能装的。然后挖苦嘲弄一番。这就是我感觉大多数美国人对英国人的印象。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今天想到一个 Topic
  
  语法和语感
  
  语法和语感,都是放置单词,并将单词串成句子,并帮助作者正确表达其意思的方法。
  
  而语法是很具体很实际的东西,买一本语法书,各个语法规则,应有尽有;
  
  但是语感是很隐形的东西,没有人著书立字,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它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倘若想把意思表达正确,要学好语法;
  
  倘若想把意思表达正确,而且符合用语习惯,就要拥有语感;
  
  注意我没有用 学习 来说明获得语感的途径,是因为那不是学来的;
  
  
  举个例子(我就喜欢举例子)
  
  有个翻译,有天做英翻中,一口呵气写完一段话,自己看看,表述的意思都没错,看着也通顺;就吃饭去了;
  
  吃完饭回来,再一看刚才自己写的中文,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虽然意思正确,但是怎么看怎么可笑怎么别扭怎么怪异,很傻眼。
  
  然后他就自言自语念了好几遍,一会儿觉得有种说法对头了,改之~
  
  
  
  记得小时候,其实我也忘了多小了,上英语写作课,老师跟我们说,写完的句子,你们都读读,通顺不通顺,可以大声读出来嘛,多读几遍,就知道自己读的通顺不通顺了~
  
  我就很困惑,就那么个句子,再读不也那样嘛有嘛可读的能读出什么来啊~
  
  后来明白了,不是老师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上面那个翻译,他为什么要读,而且读好几遍呢,因为他不是纯粹的照本宣科,他是通过这个过程,做一个场景的模拟。
  
  他把这句话所有关键的词语,或者变成其他类似意思的词语,以各种方式排列组合,再组成各式各样的句子,这些句子语法都对,但是他不知道那个更地道,然后把每个句子念出来,一个一个刺激自己的大脑。
  
  如果大脑以前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刺激,很快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快就会告诉他,这个我有印象!
  
  如果相反,大脑没接触过这种刺激,感觉很生疏,就很快提示,没听过,不认识~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大脑一般是通过声音,比如,电视,广播,上课,对这些句子产生的印象,当然也可以通过阅读,但是很明显,通过声音刺激产生的印象比较之下更深刻;所以这个翻译,不再读了,而是强迫自己模拟当初的说话者,以声音的形式,来刺激自己的大脑,以寻找并勾起最亲密的回忆。
  
  而我当初,为嘛就不能通过多读几次的方法,来确认自己的英文很地道呢;
  
  很简单,我大脑当初受的这种,地道正确的英文句子的刺激,太少了;
  
  不管是不是地道的话,我的大脑都没有被刺激过,或者说没有被反复刺激过,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所以无论什么话,怎么念给大脑,它也是傻傻没反应,对牛弹琴。
  
  所以念也白念。
  
  
  那么语法,我也说了,可能就是薄冰书里写的东西,很好抓;
  
  那么语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在你大脑受到反复刺激后留给大脑的印象,
  
  如果刺激很多,印象很深,大脑就可以直接拿着印象去造地道的句子去了,所谓出口成章;
  
  倘若刺激没那么多,印象没那么深,那只好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试吧,看那个句子能把印象重新唤醒,那个就是相对最地道的句子;
  
  倘若根本没刺激过,根本没有印象, 根本没有语感。。。。。。。那你还是多听多读多看再去找找刺激吧~~~
  
  
  
  其实语法之于语感,倘若我前面说的 音标之于单词发音;
  
  如果你一直学单词发音是靠模仿别人,靠听来着,那你听多了,也是给大脑很深的印象,将来想说什么词什么话,直接一张嘴,想都不想就有了;
  
  如果你听的不多,但是也有印象了,你不一定说的好,但你可以分辨,别人说的话,那个更地道更接近真相,虽然你自己也不地道;
  
  这就是所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别,第一语言,我们会听会说;第二语言,我们会听,但是说不好;
  就是个刺激程度的问题;
  
  音标可以帮助你正确发音,但是不能保证你发音地道;语法也可以帮助你正确说话,但是不能保证你说话地道;
  
  所以我们要先抓好音标和语法,因为这个可以一蹴而就,而且至少给你正确的保障;
  然后不惜用海量的时间,去需找音感和语感去吧~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很多人问我,怎么学,买什么书
  
  说句被用的很滥的话:it depends.
  
  你现在要明确,你当前的目标是什么,考大学、面试、工作需要看的书,或者MP3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目前是个高中生,先把自己的课本,烂熟于心,包括语法,单词,句型,有功夫拿出来就看,滚瓜烂熟,然后买一本高中语法,一本内容翔实的,以讲解词汇和搭配用法的参考书;而且其实中国的英语考试很简单,只要你下功夫背,最后题目都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的,不像数学题,还得靠脑子想,背多了,想都不想,答案直接就出来了,听力也少,口语也少,那难的都少了,其余的反复多背就行了,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如果你是上班族,外企白领,你可能没必要学大量的俚语,土话,口语化的词句,很偏离正规书本课本教科书的知识,一来可能很少用上,二来在很正式的工作场合,使用内些话也是很叫人觉得你没规矩的;重要的可能是你业务里的专业技术的词汇,较为高级的语法知识,而且外企上班族,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你学习的语言的榜样是你的,比如说,周边老外同事,老外老板,看看他们平时沟通,尤其是工作上,使用什么语言,什么词汇,句型,你要尽量模仿他们,多看以前的文件, 去融入这个企业的文化,一个事情,出了公司,可能有100个表达意思,但是在公司大家都说一个词,那这类的词是你当前要学的。
  
  
  另外比如你要留学,想考些英语证明,或者上大学之后应付平时学习,那显然又是一套。考试跟考试怎么准备也不一样,雅思和托福就不一样。有的注重纯能力,有的注重应试技巧。比如雅思,就是非常注重能力的,你再会应试,光背考题,但是英语知识不丰富,那是最吃亏的,这样的应试者,就应该把杂学广学注重起来,如果你会使用一些超出课本的,中规中矩的东西,用一些土话俗话,非常地道但是一般书上没有的东西,在加上点夸张的口音,把自己和其他千篇一律出来的叫人厌烦的考试机器产品区分开,肯定会更吸引人,我认为对你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我这样,自我感觉,听说读写,基本就算还凑合,但是感觉笔译比较累,希望以后往口译方面发展,我就会拿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听和说,阅读和写作可以先放放。因为考虑,比如,口译的待遇会很好也不是很累啊,而且说起来比写作叫自己非常有面子啊,而且口译竞争不会像笔译那么激烈啊。等等。那我就可以按我自己的目标发展。
  
  笼统叫我推荐什么,我还是很犯难的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1.单词一定要先会念,而且不光是看音标读音标,要有真人发音跟着模仿。不要指望一次两次就能念的很标准,要有耐心。
    
    2.单词不能独立着背,要有例句,没有例句的单词背了也不可能会用。记得好多人会抱着玉米糊的红宝书来背,但是那个我觉得是给要考GRE的人配合着用的书,是用来短期内应试的捷径书,而不是给其他学英文的人来背的。
    
    3.背单词一定要和习惯用法,固定搭配一起背,并且熟练掌握(高频词)它们的用法。
    
    4.语法不能丢。看文章如果用语法的角度来,找主干看的话远比一个一个单词看来的快,来得准。而且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和一些句法,尤其是倒装句,省略句,就算我们认识里面所有的单词也未必能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5.中国成年人学英文应该充分结合利用自己十多年所受的教育,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了解融会一种新的语言。而不要把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故意刻意丢弃。
  ========
  
  

  
  就单词我再说几点,我觉得我小时候,死记硬背还是很行之有效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发现,长大之后学到的词,几乎任何一个,我马上就能回想起,我当时学这个词是怎么学到的,几乎没有一个是死记的,很多是听别人说记下的,有的是看一个新闻故事,有了非常丰厚的上下文支持,记住的。
  
  我前面用了一个 back to square one,前功尽弃,其实就看过一遍,就记住了,而且印象很深刻,学这个词是看一个新闻,说日本震后一个老人,因为地震如何悲惨,如何一无所有了,一下子back to square one了。我就印象很深刻,这个故事给了这个短语搭配多么好的诠释啊~~~ 我要是死背~~ 没两天就忘光了~~
  
  还有一个词,pinpoint, 也没费力气,看了一集案件侦破片,里面的受访者说两遍,大概是利用手机定位的时候,我就记住了,然后跟别人说话时候,想都不想就突然冒出来了;
  
  为什么留学生学习起习语要快呢,因为他经常看别人用,经常听别人用,没几次就记住了,学的词没一个是死背的,根本不用死背,记得我上学前还弄了个词汇表,没两天就扔了,还有好易通,其实看周围上了两年学的人基本都扔了。一来就那几个词早熟了,二来有新词,看人家用几遍,也会了。
  
  但是我还是觉得,高频词需要精学,我所谓的高频词,是指用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适用的,比如obesity这个词,在健康文章中很常见,出了这个领域就很少了,但是像distribute,那就适用于任何领域了,无论你做哪一行,只要和英语打交道,可能就要用上,属于 黄金词语,这种基础但是黄金的东西,我发现,很多单词书总结的是非常好的,学好了精通了是非常实用的。但是很多人觉得这种词太简单,追求难的高档的去了。学完没用,而且该会的不扎实不会,非常本末倒置。
  
  
  还有其实每个人学习的方法都不一样,对自己都是行之有效的却是~
  
  
  而且重要的是,要不断反省总结自己,力气下到了,但是还是要知道怎么不断给自己调整学习方法,根据自己学习的特点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我写这个帖子,除了乐于分享外,也是希望,把我脑海里很多很杂的东西总结一下,其实一直没总结过什么,学习方法,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想到一个点子,过一段时间又想到一个,却没有好好梳理过;所以这也是一个契机-使得我自己的学习思路清晰化。没想到说,真的对别人也能很有成效~ 不过既然反应还可以,我也乐得以后多说一些,自己清楚,别人受益,一举两得。
  
  然后我这两天感觉到我自己的思路也清晰多了,感觉对我自己英语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
  
  
  我自己以前也做过抄单词的蠢事情,抄在内种方巾型卫生纸上,抄完一看满满一张,随着纸柔软飘扬,感觉自己还很有情调;也是因为自己内时候太脱离社会,以为自己满意的就是正确的。等到真的到了用英语的时候,马上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了,做错了什么了。所以有时候现实和失败才是最好的老师,能给我当头一棒,迅速调整自己的方向。
  
  
  我也确实,从小就特别羡慕当口译的,有一次去教堂,一个人说英语,旁边一个口译即时给他翻,当时羡慕的我真是两眼放光芒啊~~~ 心说这就是我的偶像啊~~~ 很多时候,上天给了你做一件事非常莫名其妙的动力,也许将来你做这件事就是更容易成功吧。
  
  其实归根到底也不是我口才好,关键很多事情,错之后印象很深刻,所以能把问题讲出来,如果他没经历过这种事情,失败也好,弯路也好,他口才再好,对问题做出判断和纠正也是无济于事的。
  
  阅读对我来说还算长项,以前看一篇新闻,要花一个下午,当时困难现在还历历在目,现在发现自己居然可以,绝大部分的文章都能很快看懂了,甚至可以开帖子以解答别人不理解的句子了。可见语言的学习还是功夫不负苦心人的。所以经验还是应该有一些可说的。当然,阅读水平的提高也不是背单词,差之甚远。我想想回来去总结一下。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我说说培养阅读几个重点
  
  
  一是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中上等难度,就是说,你不会一眼就懂了,也不会完全抓瞎,能懂百分之五六十左右,有进步空间,但是不会叫你觉得马上就彻底绝望了马上就想走人了。
  
  
  二是一定要杂,所以我推荐报纸,新闻,是因为五花八门啊,同志们,真是应有尽有啊。这样你就都见识过来了,不同的词汇,不同的写作手法,不同的语法。。。。。。什么都见识了你基本就没什么怕的了。真的。你光想用你学习里学的单词,语法,课本解决阅读问题。螳螂挡车。千万别一个领域。一个作者。一篇文章不放手。练不出来。越花越杂越好。
  
  
  三 要多读,你脑子是空的,一个游泳池,倒一杯水,看不出什么效果,不要急,继续泼水。就是在给你打基础,积累材料,功底。高楼万丈平地起。
  
  
  
  四,初期可以上来就先查查基本的单词,词语搭配,但是记住,阅读的关键,并不是那些。对于我来说,拿到个句子,先划分成分,知道句子成分之间是怎么联系的。这个对于我来说最重要。而不懂的单词,其实对于我来说是最最后一步要解决的。
  
  
  五,虽然我说要往杂里读,泛读, 不是说你拿完一个文章读完就扔掉了。对于初学者,不但涉及的内容要广,读的量要大,也一定要精读。我的意思是,读完之后你脑子里感觉学到一些句子结构的组成方法了,而不是大概知道谁又中枪就完了;这种句子结构往往语法书里不讲,但是很多人就用这种结果造句。
  
  
  比如有个句子,你死活看不懂,主要因为结构的问题,请你,无论以什么方法,先把意思能懂了,请教人也好,自己玩命琢磨也好(我一般就是这样),或者看相对应的中文也好,一定,把句子看懂了,不要把句子里的单词都看懂就结束。然后,这还没完,脑子里想一下,作者是怎么结构这句话的,
  
  比如他这句话,主语是那一部分,我们一说主语,想到的就是,名词。但是很多时候,老外的句子,主语可能是一个过程,一个动作,一个将来式,总之,和我们一般概念上的主语相比,花哨了很多。
  
  然后这个比较奇怪的主语,也有自己的定语,我们一说定语,又想到形容词了,但往往他不是形容词,可能是很长一句话,一个过程,它一般应该由which或that引导,这样这个后置定语就很长很花哨了,而且很讨厌的是,作者往往不把这个which或that写出来,不会很清楚的告诉你,我这后面都是修饰前面中心语的定语啊~ 然后你以为又有什么新故事产生了更抓瞎了。所以相对很是复杂。
  
  所以你一眼看穿的句子就不要再看了。专门看内些你看不懂的句子,而且不要怕花功夫跟他练斗眼。争取做到看一句有一句的收获。看一句掌握,至少看懂内一句是怎么构成的,而且把这种方法,不管会用不会用,先记住。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我觉得,很多人希望我来介绍个一步登天的方法,即不用读,不用听,不用练习很多,使用一个简单的方法,一步登天;
  
  这种思路去搞科研很好,但是在语言学习上思路不对头;
  
  
  我前面说,精学单词,精学句型,是我在多年泛学滥学广学之后,对自己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然后借助这个手段把自己能力来个提升。泛学和精学,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应该是先泛再精。先大量的,不问目的的,多方位全方位接触,给自己热身,然后才有活力跑。
  
  但是中国的教育太模式化,功利化了,我看看网上介绍的英语学习方法,介绍的大多是却都是,应该做什么习题,模拟题和真题作用的区别,怎么做才有效果。有些经验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明显围绕的核心只是- 怎么应付考试。跟怎么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南辕北辙。所以即使成绩上去了,将来工作,或者有机会出国,就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了。
  
  
  我现在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看单词书,虽然和很多学生做的事情一样,但是我跟他们看书方式的区别是,这时候我已经知道,那个词非常实用,那个词一般实用,那个词书面出现的多,那个词口语出现的多,那个词的音我容易发错,那个词的固定用法我没掌握牢固,这时候我看书就相当有的放矢了。如果你一点实际阅读听力都没接触过,你光看书,你的效率不一定很高,必须结合起来。
  
  精读句子也是这样,你可能要对这个句子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需要先有个了解,还要对一些句子中出现的固定搭配用法略有了解,再加上你对句子结构有个初步的感知基础,你做起来会更有效更快一点。这些也是经过大量阅读积累的。
  
  做什么事情当然都得讲方法,但是也得勤练,我们看运动员,为嘛没完没了练,咋不掌握个方法就完了。方法就是个辅助作用,给你个方向,你自己还得往那个方向上使劲才行。而且很多时候,经过大量的练习,你才意识到你的方法应该是什么,方法应该是从练习中慢慢得到的。
  
  
  我现在看单词书,第一背音标,第二背诵上面句子搭配的固定用法,第三背各种含义;然后把书放一边,听MP3,听出来,我就心里嘴里跟着读,没听出来,多听几次,或者查书。
  
  然后刚才听了一下一个VOA的在线听力,感觉非常慢,怀疑自己是不是听成慢速了,确认了一下,发现是常速的。我举这个例子,想说的是,实际上老外说英语,尤其美国人说英语,说话非常非常快而且音量很小,嘴里含糊一下就完了,比起网上的“常速”英语,还要快两三倍的样子。多个单词的发音加在一起,不等于一个句子的发音,其中那里重读那里轻读,那里快读那里慢读,那里跳过不说,那里连读,那里单词变音(在说话中发生的是相当频繁的),会造成光学 “标准”美语/英语 人士的很大困惑。我觉得正常情况下,平时人们的说话,就是普通聊天,英语的速度应该是汉语的五倍,我们在一般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么快的说话,而且不光是语速,而且还有这么多花名堂。不多听多总结,就想学个方法就都解决了。比较困难。
  
  就是认头吧。这个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然后那个断句的问题,  
  如果笼统的说
  就是拿出一些你看不懂的句子,对照其中文解释,然后自己在句子上比照着画成分然后研究它是怎么组成的,一天练,比如,十个句子,不是研究其生词,或俗语短语搭配,这些不是重点。而是要专门研究句的构成是怎么样的。
  
  第一一定要看中文原文,这个在初始阶段可以引导你正确理解原文,
  
  第二
  
  a. 一般来说,句子由三部分组成,动词前面,(BE)动词,动词后面。一般这个可以帮助你快速断句。
  
  注意这个动词,不是出现在to 后面,不出现在which,where,when,that,how,what,who等词的后面,也不是ing形式,这些词即使看起来像动词,实际并不是核心动词,可以称其为副动词,不是句子的核心思想,只做定语成分。
  
  
  b.除动词外,动词前后两部分,如果不是直接是名词,则这两个部分的中间,往往有含有提示性质的介词,或者which,where,when,that,how,what,who等词出现,看到这些词 马上就要意识到,后面的内容,是用来修饰限定它前面的内容的。
  
  比如一句话由下面成分构成
  
  A B C D E F G
  
  其中 D是动词
  B和F是介词或者which,where,when,that,how,what,who
  
  一般可以划分三个部分
  
  (A B C) D (E F G)
  
  那么往往,这句话的核心结构是 A D E
  
  C是修饰A的,而G是修饰F的。
  
  比如
  
  
  Mary from NYU loves NY,which is her hometown.
  
  通过我上面的方法
  先判断。动词时 loves,句子断为三段
  mary from NYU
  
  loves
  
  NY,which is her hometown
  
  然后看到介词及W词,from和which。
  判断核心词为其前面的mary 还有NY
  
  而介词及W词,from和which后面词
  NYU 修饰mary
  而her hometown修饰 NY
  
  比较基本的就是这么个关系。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今天看discovery,
  
  
  菜单内容很多,我就先选我感兴趣的,科技篇,大脑研究专题;
  
  
  内容我是确实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第一次听,发现内容太艰深了,各种化学元素有机物器官等等的名称多如牛毛,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生化反应,听了一集下来自己也傻眼了;
  
  
  不过还好俺,接触英语的面是非常浩大的(除了文学类英文),所以实际上根本没镇住我,听了2集之后,加上播音员吐字非常清楚,再听基本就可以脱离字幕能听懂90%以上了。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学我,我这属于有一定词汇语法句式积累,且吃饱撑的自娱自乐才会想起看这档子专业内容,你们还是要把基础打好。从日常生活英语学起,甭一上来就法律医学莎士比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看英语节目,实际,纯粹就是为了找乐。不过今天的话题很有启发意义,
  第一,儿童的大脑弹性和生长力是很强的,受损后较之成人的恢复速度,是天壤之别的,成人的大脑有一点损坏就要终生障碍;而儿童,哪怕把大脑一半切除了,经过训练也可以和常人无异;所以很难和儿童比脑力;
  
  第二,讲脑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侧,然后片子就很含糊的对着个大脑图片指,这一小块和那一小快是语言中枢。但是我听了觉得有点触动 - 感情大脑语言中枢的组成是分开的!就从百度上搜大脑语言中枢的结构,然后,吃惊也是不出乎意料的是,大脑的语言中枢,居然是由四部分组成的: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44及45区,紧靠中央前回下部,额下回后1/3处,又称布若卡氏区(Broca's Area)。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性刺激。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听性语言中枢:位于22区,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又称为韦尼克区):3位于9和37区,顶下叶的角回,靠近视中枢。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上面啰嗦半天,中心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语言最基本的四点特征 - 听,说,读,写,是由大脑中四个不同语言中枢控制的;
  
  其实也是验证了我前面说过的,听说和读写的学习,其实应该是分开的。
  
  任何一方面都需要额外的磨练,可以相互补充,但是不能说一者的发展就能使另一者也完全得到发展。
  
  所以即使你读得懂繁体字,但是你不会写。或者你写的出英文,但你说不出。这就是大脑四个语言中枢的独立性给你学习造成的影响。
  
  看了一些医学篇之后,发现我们,很多的情绪,能力,心态,技能,其实不是我们主观能决定的,更可能是由于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决定的。好像你脾气不好,好像是你人品的问题,实际是你身体缺乏什么元素导致的。语言学不好,并不是笨,是因为你大脑中枢神经没有得到正确开发和训练。
  
  然后是语言障碍症的特征和表现,看了看,感觉和很多英语水平低者的表现,是一样的。然后我想,其实这是不是一种病,或者一种先天不足,可以用一些培训方法得到矫正和治疗呢?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今天说一点背单词,额,是背诵单词音标的方法
  
  背单词就是这样,有的单词和我们很有缘,一两遍就记住了,有的好像就是诚心诚意的 气你,感觉怎么背,也记不住,
  
  念20遍,抄40遍,可能没2天又忘了
  
  我觉得这是大脑的一个生理反应,你念一次两次,轻微刺激它一两次,再念,大脑就对刺激产生免疫力了,就是说,烦了,再刺激也麻木了不吸收了;
  
  为什么有的词一次就能记住呢,特别是看节目时候,因为大脑完全没料到这个词的出现,而且看来很有意思,很新鲜刺激,这一个有效刺激,就成功了。
  
  但是刺激就是因为很少接触一种事物才有刺激性,指望不断使大脑感觉刺激也是难的。
  
  那怎么背一些顽固不化怎么刺激也不吸收的单词呢。我有一个点子。
  
  避免以硬碰硬,大脑不吸收,你还硬灌,好了,抄100遍,看你服不服,最后答案揭晓,就是不服,还是没记住。
  
  那怎么办,可以把这些单词及音标和句子汇总一下,然后~ 一天看一两遍。
  
  看完之后问自己,记住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没记住~
  
  没有关系,即使没记住,也OK,扔一边去,然后第二天差不多同一时间,拿出来,再看一两次,再问自己,记住了吗?
  
  OK。其实不要管自己真记住假记住,把这个过程,跟吃药一样,一天进行一次,持续进行多天。
  
  吃药就是这样,讲究的是一个,有周期规律的服用过程,一周的药没法一天吃完,光吃一两天也不见效,但是还是持续给药。
  
  然后你总有一天,发现。天呐,我终于把这个词记住了~~~
  
  就好像内买烧饼的,饿的不行,前8个烧饼都没感觉饱,就最后一个让他觉得饱了,那你觉得最后一个更有用还是9个都有用?
  
  所以一次没记住,不要强拧,非征服了,即使你当时征服了,几天后又忘了。
  
  应该看做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没办法给个晴天霹雳式的一次性见效刺激,就细水长流,不过水滴也能穿石嘛~
  
  比如一个单词怎么念,今天念一次,没记住,2天后再念两次,然后隔2天再念一次,不用念多,这么缓着劲来,同时结合音标一起记,我觉得简直没有不能攻克的单词了~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然后看了看漏屋老师介绍的学习方法,感觉太专业而且篇幅太长了,不知道有无精简版的。好像是在看什么研究生博士论文这个理论那个派系的。是挺能啰嗦的,似乎比一般女人还能啰嗦,前面几页我还能大概懂他想说什么,后面就是大量拼凑抄袭来的理论,我眼也花了,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了。内容觉得很专业很浩瀚。但是不晓得怎么使用他的学习方法,总之,作为一名语言学者,没有用比较简练重点的语言介绍出自己的方法,我感觉这个预言家也是很失败的。
  
  
  
  然后他介绍第一个理论是,要听各种口音-这个我赞同,多听各种口音,口音才越来越小,这我就汗了。
  
  
  比如我,汉语中唯一能流利熟练掌握的话是普通话,而且有时候河北人说的话我都听不清,但是这不能妨碍我口音正。
  
  
  练听力时候要泛听,练口音时候一定要精听,我前面也说了,听说是两个不同的神经中枢,所以要分别练。我现在还是,听得懂东北话但是怎么着也不知道怎么去发音,感觉很惊奇~ 我们单位有个同事,什么稀奇古怪的英语都听懂,但是发音极度糟烂。可见是练习或者说受到了各种英语口音的磨练,我是说耳朵,但绝对是嘴巴没有经过正规地道的发音培训。所以还是很寒颤。
  
  所以不要把听和说混为一谈。 这两者都需要专门训练。耳朵的灵敏度是不能代替你舌头的柔韧度的。完全两个不同器官。好像说,因为我视力好,所以我手指灵活~ - 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当然听有助自己发音正,但是前提是听的音正,另外听完之后嘴必须跟着行动。才能有效。比如,舌头具体放在哪个位置上才能出内个音。在这之前舌尖可能把上腭所有位置都顶了一遍,才找对方向。
  
  然后就是什么,中国学生说话前先自己默默翻译,汗,这个我还真很少这么做。然后后面的内容他是越写越艰深,最后基本完全看不懂了,遂放弃,有那时间还不如在听两段英语。
  
  这个人,我也只能说太学究了,太NERD了,如果方法能更贴近一点生活,还是会更有效了。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我再补充下上面背单词(发音)的原理
  
  你一天之内不断刺激大脑,大脑产生免疫力,就不在乎这刺激了;
  就好像一个笑话说的,什么人从山顶跌倒谷底仍脸不变色心不跳,答案是股民;
  他老看跌老看跌,索性就不怕了~你娘老骂你混账,骂多了你脸皮也就厚了充耳不闻了。
  
  你反复刺激大脑,大脑脸皮也厚了也充耳不闻了。
  
  但你休息一两天后再读再看时候,这个单词刚一出现,就给大脑一个新的刺激,新鲜了一下 - 哎呦,你小子又来啦~ 几天没见怎么样啦~
  
  然后后面也不用刺激太多 - 哟,你这混小子又赖着不走啦,烦死,赶紧滚别叫我轰你~
  
  刺激一两下,ok。赶紧滚,转天再过来。这样可以持久使这个单词给大脑新鲜的刺激感,这种新鲜的刺激是有效刺激。能够真正帮助我们给大脑留下这个单词的深刻印象~

学英语更多的是对另外一种文化的了解过程,有些东西在中文里的叫法在英文里根本找不到,或者反过来  
  
  
  有一种现象,在查比较不错的网络词典时候
  英文查中文时候,能查到正确的意思;但是中文查英文,结果往往很单调,很不准确,很chinglish乃至根本就脱离了你想找的意思。
  
  这个结果,并不是说,英文真没有照应的单词词组等,是编纂词典的人,还没到那个水平,有了中文词语。可能他就使用4级以下的英文来翻译,可能6级的词还想不到。总之就是一般中国人词汇量非常小,应用能力不行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解决就是自己多接触多积累英文,多查字典。大家都是人,人类的生活习惯习性其实是差不多的,现在中国其实也很西化了。所以不会一边社会里的人接触的事物是另一边社会的人完全想不到的。西方很多事物中国原来没有,后来接触到了怎么办呢,干脆就直接音译或者逐字译过去。- 所以有时候我经常会感到吃惊 - 因为有些英文译文,我感觉太像中文了,以为是中式英文了,但是实际不是,实际内就是地道的英文,原来没有内个中文的,前期译者索性就把英文按单词顺序翻译成中文,成了汉语。所以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词组,乃至句子,实际是原型是英语,翻成汉语时很多元素还是一样的。所以意见就是,先自己多接触多积累单词,看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词,实在不行,就按中文那么直翻,碰对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小的。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关于字幕问题

其实听力这个东西是这样,在一定语境环境下,双方大概都猜测的到,你的用词的范围了,比如我们开会,那双方知道可能就是开会资料里的那些用语。比如我去吃饭,餐厅老板也知道我会使用那些词。实际一方面我们在听,另一方面也是很有可能,之前就对对方说的话,有个预期了,这样对方说的词不一定很清楚,但是我们早知道他想说的话和那个方面有关,分辨的就很快。
  
  
  所以重要的事情是,了解洋人一般说话时候,形容一件事情一个东西时候,会习惯使用那些词,句,比如说,上涨,这个词可以有N个单词去翻译,中国人一看,increase嘛,没错,但是很多地方的洋人,更热衷使用mount这个词。该词使用频率远远超过increase.你没接触过,第一听没懂没分辨出来,后来看字典搞清楚了,再听,就明白了,以后再听这个词,甚至不用听完整,一听,什么什么数据又mo...连分辨可能都不认真分辨了,马上懂了。
  
  所以听力比较高的境界,不是去分辨,而是给你一点很小的语音提示,自己自己的脑海里就把这个词带出来了
  
  所以字幕的用处就是在这里,英文最好,中文也不错,作用是辅助你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时候告诉你其含义,省的你查字典了。时间长了,你听到这个音,不用听的很完整,不用看字幕,中文解释脑海里就出来了;就好像骨折的人,先靠拐杖走几天,后来就脱离了。但是你直接走不先依靠拐杖,还是走不了。是个辅助的过渡作用,而不是永远要依赖的拐杖作用。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遇到看不懂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理解上下文,根据上下文去推导,
  理解上下文可以说是,理解语言的一个关键核心,重中之重,套用一句英式中文 - 我真是无法更多的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了 (已经强调到顶了没法再继续强调了)你先看懂了,看顺了,再给别人讲。不要你自己还不知道说的神马玩意就知道一字一字逐字翻完就完了。那你也快成半个翻译机器了。
  
  另外还有什么细枝末节,比如用词的统一性,中西标点的差异,等等。
  
  
  
  然后是怎么培养自己翻译能力,实际语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刚做翻译时候,买了很多翻译用书,教材,但是后来就越来越感觉用处不大,现在是完全放弃看这类书,
  
  记得我有一本,什么,全国笔译几级教学官方用书,总之很权威很正式,云云~ 看了一遍,发现里面的错译俯首皆是,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在国外生活过,
  记得有个例子,原文是 Big Mac, 书上翻的好像是什么 大麦客 啥啥的。
  
  但是只要你在国外呆过几个月,连想都不用想,这个其实就是麦当劳的 “巨无霸”
  
  总之各种乱七八糟的错误,我感觉是相当多的,上面那个例子我感觉太可笑了,因为实际应该是个非常基础的常识 - 国家教委什么编写组就搞成这样。所以印象很深,其他问题,我也没兴趣记错误,也淡忘了。但是我对这类书的兴趣就彻底终止了。
  
  说句实话,书里的翻译质量,还真不如我在街边花5块钱买的大片的字幕译文有水平,有的大片美剧的译文水平真是相当经典,下笔如有神,再艰深再奇怪,也翻的贴切自如流畅,虽然最后也没搞清人家姓自名谁。没有很多权威的花名头,但是有一点很明显,就是这些在一线混的 哪怕是无名小卒,也比 什么 教委 之类,天天坐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老古董要高明几十乃至上百倍。
  
  最后我把所有翻译教材方面的书基本都终止了,(当然了,也许应付考试还是必须要看看的)。侧重点都放在阅读上,去感受,真正的一线英语,实际英语,社会英语,是个什么样。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好文!
发音的确是我们这些国内学过多年英语的人的最最薄弱的环节。图书馆或者书店有什么初级发音教材可以用来训练日常交流发音问题吗?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mark,写的太好了
 
回复: 作为一个海归翻译,总结总结我学习英语的体会~zt

好文!
发音的确是我们这些国内学过多年英语的人的最最薄弱的环节。图书馆或者书店有什么初级发音教材可以用来训练日常交流发音问题吗?

同问这个问题。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