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定居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回复: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本人支持楼主观点,没有什么都好的地方,加拿大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对于每个来这里的移民,我们只能以更积极态度,宽广的胸怀,来对待平日的生活。总之,我知道,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每天看到蓝天,白云,我就很快乐。
 
回复: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晕,这么一篇中庸的文章也值得某些人抬杠,抬爱了!


抬杠也可以理解!


哪个国家都不可能绝对的完美!

还要看自己在生活中,注重哪一方面了!


无论好与坏都是自己的选择,来不来都没有人强迫!
 

Cool Kids幸福快乐每一天

不在浪费时间,得到我想要的。
回复: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既然来了就老实呆了,好坏都在加拿大了。别的地方和我无关。我不是国内的高官特权富豪阶层,一普通老百姓,还是比较喜欢在加拿大呆。
 
回复: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顶好帖就多顶几下, 现在的趋势是不懂生态平衡的爱争环保问题,不懂国际历史的鼓动种族灭绝,不懂医疗体系的开始论证医疗效率。大方向是不能说加拿大好,其实别的什么都是道具。

懒得为这种破事浪费时间,但为楼主的赤诚所征服,摘一段业内专家评美国医疗体系的帖子。

关键就两点:1.资源分配的平均度 2.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成本。

分析加拿大时只要知道1,加拿大是公立体系,资源分配比美国更平均。2,美加人才培养是同一个体系和精神,所以加拿大医科毕业的和正在行医的被美国抢了不少。

好了少罗嗦,上摘录的头几段,想细看的可以去纽时,想抬杠的可以去协和医院妇产科单挑群殴龚晓明,但人家没认输讨饶前不用上这儿科普赤脚医生的道道。

http://cn.nytimes.com/health/20130515/c15doctor/

####################

中美医疗差距在哪里?2013-05-16 15:37:43纽约时报 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10多年,我已经习惯了繁忙的临床工作,拥挤不堪的门诊,炒号的黄牛,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司空见惯,甚至认为医疗工作就应该是这样。 2012年我用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到美国参观学习,这一年时间,除了学习医疗专业的知识,更是看到了中美两国医疗的差别和不同,认识到美国的医疗服务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去的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是在全美排名第二的诊所,拥有全球知名的妇科泌尿专科诊疗中心,但是刚刚到医院的时候,我发现就诊的人群并没有想象中的拥挤,宽敞明亮的大堂看起来像酒店,门诊病人不像协和那么多,候诊区环境也非常舒适,就诊的时候每个病人都可以安排一个单间。我开始还以为医院病人不多,但是工作了几天后发现,来我们科的患者几乎全是妇科泌尿专业的疑难疾病患者,每年妇科泌尿手术的量超过了协和。患者和专家沟通的时间也不算少,初诊30分钟,复诊15分钟,专家不仅在专业技术上非常深厚,而且对病人的态度非常友好。从带我的主任和患者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中,我看到了融洽的医患关系,对比在中国,老百姓去协和看病时,通常是三五分钟就被打发走,在美国,病人去看专家门诊简直堪称是享受了。 我因此在努力思考差别背后的原因。 很多人说中国人太多,医生又太少,必须这么看病才能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是人口的问题吗?不全是,世界银行2010年的数据显示,以每1000人拥有的执业医师数量计算,中国为1.5人,美国为2.4人,两者差距并不悬殊(同期全世界每1000人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为古巴,达6.7人)。专就妇产科来说就更加不成立了。中国人口13亿,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统计显示,中国已有19万妇产科医生,相当于6842个人拥有一个妇产科医生,这个比例和美国2亿多人口,注册的妇产科医生2009年统计为4.2万人,平均每4762人拥有一个妇产科医生相当。 区别在于医生服务的质量,我们的医生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协和作为国内顶级的三甲医院,在国内拥有最知名的专家,而到了偏远地区或者县级医院,医生水平就和协和的相差甚远。而在国内各地,还存在着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等级之分。 这些情况在美国并不存在,全美各地医生的医疗水平基本是持平的,大城市与小镇、大学医院和专科诊所并没有显著差异。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有一次查塔努加(Chattanooga),一个位于田纳西州的不起眼的小城,拜访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简称AAGL)的前主席刘宗源(C.Y. Liu),作为全球知名的妇科专家,他居然不是在一个大型的“三甲医院”内执业,而是在街边租了一栋楼,和一个自己的学生合伙开设了妇科专科诊所,在诊所看门诊。如有病人需要手术,就去一个邻近的社区医院做手术。在美国,医院是不分层级的,有很多这类私人开业的妇产科诊所在满足着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持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全美国的医生在临床方面基本上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就以妇产科为例,美国妇产科学院(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简称ACOG)发布全美的妇产科规范,让全美的妇产科医师去遵循。而在其他专科,比如神经内科、肿瘤科,也都有类似的极其全面的规范和指南。 进一步深入下去,就不得不去谈美国的医学人才培训体系。 越是了解美国的医疗体系,我越是钦佩其百多年来建立的医疗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的合理性。从1893年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始实施住院医培训制度,这项体系很快在美国得以系统推行,并沿袭至今。在美国要成为医生,在医学院毕业了以后,必须要经过全国性的考试和Match(即医学生与申请医院进行面试、匹配——编注),获得住院医(residency)的机会,进入为期四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在住院医结束以后,通过执照考试,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住院医不算是固定的工作,在毕业以后面临着三种职业前景的选择,可以去医疗机构找工作,可以自己开业,也可以进入到2-5年的专业医师(fellowship)培训体系中,向某一个专业进一步进行深造,真正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在美国,无论是住院医师培训还是专业医师培训,其终极目标都是要让医生在毕业以后就成为独立的医师,
 
回复: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这种正常人际关系中的礼貌,
当着别人大人的面,把自己小孩优点去比别家小孩缺点,
作为移民,我不会这样做。

没看懂,我中文退步成这样了:wdb7:
 
回复: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有一个规律,凡是满口赞美加拿大生活的,大多在国内都快拿低保的人士,要么就是本人或孩子有病国内看不起来加拿大占了点表面便宜,乐得屁颠屁颠的。劝告一句在哪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把自己扮成弱势群体搏同情,一两次侥幸,在加拿大不是永远好使,不信你慢慢体会。
 
回复: 加拿大,不能对你要求更多

我如果贴一张加拿大患者紧锁眉头漫长等待,
另一张中国患者早已康复出院在空旷的房间里玩积木(类似楼主的第三张照片)
LONG VACATION的逻辑差不多就等于——

1)贴一张非洲黑人吃大餐的照片,再帖一张北美穷人乞讨的照片;

2)以此来证明非洲比北美有钱。


典型的环球时报伎俩啊。。。。。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