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陆续展示我的花鸟风景人物画,送画,请给点建议。
中国画为什么不能象西画那样写实?(转贴)
中国画,是中国国粹之一,它的表现手法和工具很简单也很原始,手法是以线条勾勒和彩墨平涂为主,工具是纸或绢,毛笔,墨砚及矿物颜料,可以说它是原始壁画向高级发展的结果,因为整个人类的绘画艺术和文字都起源于原始的洞穴壁画或者图腾,洞穴壁画是用简单的工具和颜料完成的,所以无论中国画怎么改进革新,它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东西,这就是毛笔和墨,线条和平涂,否则就失去了它固有的风格,也就不叫中国画了。几千年来,中国的画家们一直试图突破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手法,但能创新者凤毛麟角,比如宋的米芾,明的徐渭,虽然开创了泼墨(大面积平涂)和没骨(不全部使用线条)画法,但仍然没有摆脱它的原始文脉,这个文脉就是洞穴画对事物的神似表达,而不是形似(写实)表达,概括地说,就是写意。只讲意境而不追求真实,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画的这种写意画魂,不仅影响着诗词和书法,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的其它文化艺术,比如京戏,京戏是不讲舞台布景的,只有一点简单的道具,全靠演员的动作和行头加化妆,以说、唱、念、打来表现剧情。比如骑马,就是一条马鞭,其它的任由观众自己去想象。另外,中国画特别注重传统。常常讲究笔法墨法的技巧,即使是欣赏,也常常会审视笔法墨法之来历,并且以承传有绪、渊源高古作为佳作的依据。
中国画风景的写意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看还是从观察大自然而来的,即“师法造化”(徐悲鸿语)。但是,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这种表现力,是画家们主观记忆的结果,不是现场写生的结果。山水画讲求的是章法意蕴,用笔用墨的技巧而不是真实,比如山石的画法技巧就有多种,什么斧劈皴、披麻皴,荷叶皴等等,这就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和传统,中国古代地图就是这种传统的最强烈表现,在以山水画形式绘制的地图上,人们是看不到距离与比例的。山脉,河流,城市都是图画式的,近似于航空鸟瞰图。而在山水画作品中,也根本就不存在透视关系,没有逝点(透视焦点),它是用墨的浓淡虚实来体现景物的远近关系。为了解释这种不科学的绘画传统,中国画的导师们发明了一个奇怪的概念来自圆其说:散点透视。就是说,中国的山水画不是不讲透视,而是采用了一种分散的逝点,我在教学中就跟学生们讲,所谓“散点透视”,就是发明“散点透视”的大师们作画时放了个大屁,屁崩的一样,到处都是焦点,荒谬无比。
希恩斯特·贡布里希(英Ernst Gombrich)在其《艺术史》中说:“中国艺术家并不是走到户外,坐在某个主题对象面前对之速写。他们甚至通过一种奇怪的方式学习艺术,即沉思默想并专注于如何画松树、如何画岩石、如何画云层这些让他们获得技巧的东西,他们通过研究名家之作而不是从自然来学习艺术。”贡布里希的话,可谓击中了传统中国画轻视写生的要害。
中国画对传统的学习的确有许多误区,尤其是写生。大约从宋代开始,学习中国画,出现了许多图谱、课稿。到清代时,这些图谱已极为齐全。近现代中国画家,很少有不临习《芥子园画谱》以启蒙的,就象书法临帖一样,必须师出名家,师出古人死人,能跋山涉水外出写生以示创新者,相对就少。对画谱技法孜孜以求的研究,而对活生生的山川林木,花鸟人物却视而不见,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反而追求一种正统的古典美,越古越好。虽然中国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然而,古人所谓的行万里路,着眼点在于陶冶情操,开拓胸襟,获得人生经验和感悟,并非指对大自然的审美。
但是,坚持传统的中国画有它独特审美意识者有自己的理论,对写实主义也提出了反面的批评:其一、“写实”造型不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要求,理由是中国画为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门画种,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审美造型都强调“意象”造型的美学观念。何为“意象”?钟家骥在《水墨画新论》中是这样谈论的:“意象即表象,又叫心象,意境;指文艺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根据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并进一步说明意象是指艺术形象,饶有意味、饱含情思、充满理趣的形象。”由此可见,“意象”作为艺术创作与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而写实造型呢,是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在一定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则上进行的,因此,它是理性的思维方式。达芬奇比喻它是自然的“儿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而“意象”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因此,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和审美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过程。如果将理性的思维所创作出来的形式,融入到感性的审美意趣当中就是不和谐的,是南辕北辙。
不同的文化背景便会派生出不同的审美观点,这就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对于写实,是中国画所难接受的,如果强行接受便是对中国画审美意趣的否定。这一点,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就谈到了国画的造型审美主义: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的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由许多不齐的弧与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正三角形,也不会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不齐之齐,齐而不齐,这才是美。”总之,西方绘画的写实造型不符合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借象达意,将物象人格化是中国画造型的唯一手段。说了半天,还是回到了原始洞穴壁画的稚气审美时代。
其二、写实造型不符合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中国画以线为骨,以墨为肉的表现手段,致使笔墨在能渗化的宣纸上得以自由地发挥。纸张的发明,书写空间得到解放,从而使中国绘画的空间也随之得以解放,因而促进写意画的萌芽和进一步的发展。写意画强调的是气韵的生动和笔墨所呈现出来的情趣美感,是借助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在作画的过程中强调随心所欲,从而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他们还强调灵感火花的闪现,也就是偶然性的灵光一闪,便获得了绘画中的“逸品”。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西方绘画表现主义的翻版,不过是工具的区别,现代中国画的大师们从黄永玉开始,就在探索中国画的表现主义,但在色彩上过于追求,对笔墨的脱离,还是失去了中国画的精髓。不讲笔法和墨法,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画。
最后,现代中国画为自己自圆其说的新概念是“气韵生动”。由此作为现代国画作品的品评标准,奠定了中国绘画新的美学特色。张大千,刘海栗都在力图将自己的作品实现这个标准。结果,中国画因为笔墨表现方法的限制,毕竟墨与宣纸不能象油画颜料和画布那样反复揉搓涂沫,在无法接受写实主义的无奈之下,接受了西方绘画流派中的表现主义,变成了邯郸学步。
最早改变中国画传统的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清代康熙朝时,宫廷中有一批外籍洋画家,最具代表的是郎世宁,还有王致诚、艾启蒙等。他们把西洋油画的画法带入中国,又与中国绘画的风格融合,以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创作出一批以帝王审美要求为标准的,中西合璧的绘画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主题性创作,例如反映乾隆于热河避暑山庄,大宴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百官的巨幅绘画《万树园赐宴图》。这类大型绘画作品,没有相当的写实功力和画面组织能力,是很难完成的。《万树园赐宴图》在写实和开创主题性绘画创作方面,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类洋画家的作品在形似方面较为见长,没有这些更为科学的素描,透视,色彩等新技巧的传入,中国画传统的人物造型就很难有再大的突破。但是为了保留西洋绘画的写实主义,他们在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意蕴上没有多少开凿,在这一点上确能看出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审美取向不同。
郎世宁认为中国的风景画(山水画)不讲透视,不科学,曾试图请求康熙,开办一所绘画学校,学习用西方透视原理来绘画,但未获允许,后来只好与中国学者年希尧共同出版了一本《视学》,这是中国第一部透视学专着。郎世宁还认为中国画的表现力不够,只写意而不写实,所以他引进了西画的明暗写实手法,并改用胶状颜料在明矾水漂过的(也叫熟宣)宣纸上作画,也就是今日的水粉和水彩画法。其实,早于郎世宁来华之前,清宫画师们已流传着西洋画风,这是受了西洋贡品和民间流传的西洋画影响,不过郎世宁进宫后,融合了西洋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用于中国绘画,甚至在用色浓淡方面,也从中国传统的淡薄渲染,改为华丽鲜艳的重彩,这种画风,主要体现在工笔画特别是花鸟画上。
朗世宁的绘画艺术风格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的中国宫廷艺术品位。他不仅主导了当时的宫廷画风,还影响了民间艺术。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的官窑粉彩瓷器上的构图布局,其绘画主题多出自于朗氏绘画。朗世宁的绘画艺术天分主要体现在:油画(现存作品已极少见到);用西洋画的透视和明暗技法改良中国水墨画;融中国画工笔绘法和西洋画三维观(写实主义)为一体,创造了新的画风。他对中西艺术的深透领悟及技巧,后来在乾隆皇帝修建圆明园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但朗世宁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最大贡献并非是宫廷画的中西合璧,而在于他的写实主义影响了中国的民间绘画艺术,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制的衰落灭亡,使依附于皇室贵胄的画家们转靠社会卖画维生,画家的城市化,使绘画与社会政治有了更密切的关系,画家彼此了解、互相影响的机会多了,绘画做为文人墨戏的时代已经结束,水墨画的山林田园情趣淡化,政治倾向或商业气息变浓,随着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中国,美术也被纳入“宜师泰西之长而成其变”的一个方面,中国画正式走上了与西画结合的道路。至少,在人物画上开始讲点人体解剖了。(这也可以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春宫画上得以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洋务运动的“经世致用”到“师夷制夷”方针,导致了新式美术教育的出现,而且最早提出国画变法的居然是康有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特别是在游历意大利时感悟极大,并赋诗《怀拉飞尔画师得绝句八》惊叹拉斐尔画人体的阴阳逼真、秀韵神光、精微逼肖、以形写神的写实之功。认为“吾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
他把拉斐尔与同时代的中国画家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其中的缘由:“拉飞尔与明之文征明、董其昌同时,皆为变画大家。但拉则变为油画,加以精深华妙。文董则变为意笔,以轻微淡远胜,而宋元写真之画反失。彼则求真,我求不真;以此相反,而我遂退化。若以宋元名家之画,比之欧人拉飞尔未出之前画家,则我中国之画,有过之无不及也。总结了拉斐尔的画之后,康开始思考传统中国画的弊端问题,发出了震撼人心的“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感慨,提出变革中国画的思想。后来康资助徐悲鸿留学,与此不无关系。
宋代以后,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就停滞不前了。 应该承认,中国十二世纪前的绘画造型艺术不比西方差多少(包括雕塑),比如《清明上河图》(尽管不能与西画相比)和山西晋祠的雕塑,相对而言还都是很写实的(比如,汴梁城内外景物的透视关系)。但自从佛教传入之后,受印度宗教艺术影响,基本上再没有创造力和发展。而西方艺术却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雕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往深层次探源,不能不说与宗教文化(包括儒家思想)的束缚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