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让儿子上了离家最近的社区小学。同事和朋友得知后充满了同情,在他们看来,这是没门路的父母最无奈的办法,因为他们都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到了南京最好的小学。
这个小学当时在做小班化试点,一个年级只有3个班,一个班只有23个孩子,班上有一部分是外来人员子女。他在学校学摄影、绘画、空竹,双休日自己乘公交车去南京图书馆借阅图书,如一只散养的羊。
事实上,越是重点越趋之若骛的学校,压力越大。至今,我没有为孩子报过任何关于功课的课外补习班。常常会有朋友提醒我,某某机构在招小升初辅导,我也只管答应着,不会去行动,朋友们对我很无奈;老师给孩子报辅导班的资料被孩子折成了纸飞机,老师发短信给我,我与孩子核实之后,也没去报班。
五年级下半学期,调到成都工作,孩子跟着转学。数学老师说不学奥数升学要吃亏的,打电话让家长去学校,发现爹妈没有动静,给了孩子一本辅导材料,让他自学,几个月后,他考了奥数二等奖。老师后来遇到,问我:孩子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让他学。
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机械的重复训练,生命里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体制是滞后的,孩子在长大,等不到体制的改变,那么就让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他保留一点空间吧!
可是,在那样的大环境里,想保持独立,真的很难。但是,如果我不坚持,受伤的是我的孩子!为此,我愿意担当!
上了初中,我一贯的做法终于惹怒了众人。
有一次陪孩子参加市里的选拔,家委会热心的家长和教导主任一唱一喝地奚落我,“有本事,把孩子带回家自己带。”
面试前,我鼓励孩子说:“我是最棒的!”旁边立马有家长说:“她到现在都以为他家孩子是最棒的!”
——从他们熟络的交流中我才知道,参加面试的其余4个孩子前一天得到了校长和老师的特别指导,有一位花了上千元为孩子准备了行头;
我儿子到了晚上11点才从网上知道面试是全程英语对答,他是穿着校服来的。
结果出来了,儿子是该校区唯一入选的,全市5个初中生之一——他获得了澳大利亚游学的机会!那时,他刚过14岁生日!
从面试时别的家长和老师的态度里,我知道在学校里儿子一定也被奚落,他的确有一段时间说过不想去上学,当时我以为他是刚上中学不适应。我问他不被接受难受吗,他说:“从小你就没让我和别人一样,我早习惯了,我不会对号入座的。”
后来,老师的态度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