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症候群)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屈服于暴力,病因:恐惧、谎言、封闭。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据现代医学研究,在恐惧高压和被隔离的环境下,许多受害者会对施暴者产生一种畸形的依赖,以其喜怒哀乐为自己情绪的转移,一旦后者施以小惠,前者便感激涕零,甚至生出“爱”来。
海外智库说80%中国人有精神病,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标准,靠谱!文革给许多中国人造成心理创伤,绝大部分经历者其实都需要心理治疗。最为典型的心理疾病莫过于受害者为施害者辩护,由于没得到及时心理干预和事件的反省,其病症一直影响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生在瑞典,但大多数的患者却在中国。比如声称“前30后30年互不否定”的人、“唱红打黑”的人、怀念文革的人、公园里唱红歌的无知老人……多多少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形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条件:1、害怕强权杀害自己;2、施暴者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3、除了他给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被屏蔽;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只有他的指引下才是希望。
举一个实例:
陈光标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他说:在我眼中,毛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是伟大的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几乎在涉足的所有领域都取得了让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让人不能不崇敬,不能不敬爱。
可是当你百度百科搜索陈光标,就会看到他极其苦涩的童年经历:陈光标1968年7月生于江苏泗洪县的西南岗地区。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养了5个孩子,在陈光标四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这给童年的陈光标带来了对饥饿的恐惧记忆.........他被记者采访时,不知道陈光标会不会想起当年饿死的哥哥姐姐...
再举一个实例:
最近一个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引起争议,情节这样的:十八岁被拐卖的郜燕敏,被强奸凌辱,后迫为人妇人母,最后为生存而成山村代课教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个人与国家的耻辱。将其经历美化成《嫁给大山的女人》,选入央视“感动中国”,这种化黑暗为光明的宣传思维,真是够奇葩的!这女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算了,那些当官的,评她“感动中国”的人居然都荒唐成这样。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总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统治者统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民间这种病的患者比例多少。多则江册固,少则根基摇。 几千年了,现在也没多少人感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恐怖。因为这个民族已经习惯于奴才的思维模式。
鲁迅说: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