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15年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2日

正在预读新学期开课要学的心理学教材,今天这本书的预读结束日,总共用了10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厚厚的教科书,发个贴子纪念一下,顺便写点体会,关于心理治疗的四个主要方法,其中,精神分析和人为疗法是从内部找原因,所以叫洞察疗法。
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是从外部入手,所以又叫动作疗法。
在行为疗法中,Mary Cover Jones被认为是这一疗法的先驱,她的第一个案例很简单,应该3岁的小孩害怕兔子,她就在小孩吃饭的时候,慢慢把兔子引入小孩的视野,渐渐的,小孩对食物的喜欢情绪战胜了对兔子的恐惧。
在这个基础上,另外一个心理学者Joseph Wolpe 创造了另外一种治疗各种厌恶症恐怖症的有效疗法,被称作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
也就是让病人在深刻体会厌恶的同时一步一步地学会该如何放松。
视觉疗法和洪水疗法是上述疗法的变种,对一些患恐怖症厌恶症的病患很有效。
如果说行为疗法是从行为上改变对事物的恐惧,那么,认知疗法就是从思维上改变病患对事物的认识。
认知疗法两个杰出的代表学者是Albert Ellis 和Aaron Beck.
教材书中举的个案是对完美主义者的认识误区的分析和治疗。也就是ABC理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完美---失败了,总是失败------情绪抑郁,烦躁不安。

下一本要预读的书的名字叫《statistics for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2日

刚刚看了那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法国电影<the artist>,觉得它最特别之处就是对男女主人公关系的描述,不是一般的爱情,有友谊的成分,有一种永恒的东西在关系中跳动,感觉已经不是男欢女爱的那种了,有些升华,有些哲学的韵味蕴藏其中,令人回味。
男主角是默片时代的大明星,女主角是暗恋他的影迷,后来经过他的帮助女孩进入了电影圈,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男主角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很快被影迷淘汰和遗弃,而女主角因为有声时代的来临,抓住了机遇,一炮走红,势不可挡。
他们两个人的新片同一天上映,他的无声电影无人观赏,她的有声电影观众却趋之若鹜,反差极大,不过在他的寥寥无几的观众中就有她的身影,她和男朋友坐在角落里看他的电影,她被他的电影深深打动,泪如泉涌,虽然没有几个观众在欣赏。
后来他江河日下,一贫如洗,她虽然如日当天,大红大紫,有男朋友不离左右热情追捧,但她仍然默默关注他的消息,极尽所能的默默帮助他渡过难关。
影片的最后,是靠她帮忙,他重新振作精神,成功重返电影圈。
电影中有个情节很有意思,他发现她派人在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拍卖所有家当的拍卖会上购得并收藏了他所有的物品,他顿时惊呆了,感觉到极端的羞辱,在准备开枪自杀的时候,她及时赶到阻止了他,按照好莱坞的经典惯例,本应该热情的亲吻 ,可导演只给了他们一个热情拥抱的机会。
我感觉这个热情的拥抱是这部片子的点睛之笔。
因为它显示的是一种爱,理解的爱,关注的爱,默默支持与奉献的爱,一种随时间流逝而愈加坚固的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爱,这种爱在世间是比较难的,在物欲横流声色犬马的好莱坞更是稀世珍宝。
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自己拍不出这种有深度的片子还要靠法国人来演绎,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去年这部片子获得如此众多国际大奖的原因吧。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3日

明天是美国国庆节,很多城市都有庆祝活动,放烟花是今晚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正在屋里看电视呢,外面的烟花礼炮通通响个没完,我想很多邻居和我们一样都宁可呆在家里吹空调,也不愿出去挤着看热闹,天太热了,平常,傍晚时分,社区街道上成双成对散步的人,这些天一个也没看到。
最近美国各地气候普遍异常,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
盛夏季节,每逢周末,我发现最热闹,人最多的是各大电影院以及各大超市商场,是不是那里面的冷气足够冷?还是为了节省自己家的电钱?不得而知。
反正上周末我们出去准备看场电影,车开到附近的一家影院门口,就傻眼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在38度的烈日下大排长龙,耐心等待购票入场的,我心说,这群美国佬也太耐热了,我连车都懒的停,转了个弯,又开出来了,在大街上四处溜达,要去哪里呢?
慢慢想慢慢开,反正车里有空调,不急。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6日

刚才读书读得头昏脑胀的,上来写点东西,算是让脑袋做一下自由操。

----------------------------------------------------------

太阳

小时候,整日瞎玩,年轻的时候,整日瞎忙,还真的没有好好欣赏一下太阳,没有好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沐浴享受一下阳光的温暖。
国内呆过的几个城市都不缺阳光,特别是厦门,一年四季阳光明媚。身在福中不知福,等出国了,才真正体会了它温暖的重要。 特别是在温哥华的那些年,阳光太难得了,冬春季节,整日阴雨绵绵,偶尔露一小脸,赶紧跑出去,也不知为什么,总想让光线扫射一下,才会感觉舒服。
温哥华夏天的阳光很灿烂,气候又好,不冷不热的,所以,遇到好天,几乎全城出动,男女老少,聚集在各大海边,让久违的阳光彻底的征服一下。很多人尽量让皮肤裸露的多一些,所以,海边总是白花花的,不是浪花,是缺晒得惨白的各色人肉。
这时候,我最爱去的自然是坐落在UBC海边的天体浴场。
脱下所有的衣裤,在沙子上躺下来,横着晒,竖着晒,仰着身子晒,撅着屁股晒,总之,想让久违的阳光光顾身体的每一个边边角角,在周末的时候,一晒就是大半天,实在躺腻了,就跑进海里游个裸泳,仰望着一尘不染的蓝天,抚摸着碧波荡漾的绸缎般润滑的海面,那种身体与海水没有任何障碍没有缝隙自由涤荡的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
现在来了美国东部,第一次遭遇夏天,整日晴空万里,整日的明晃晃的大太阳照得你头皮发麻,脑袋发昏,特别是跑步的时候,光线打到裸露的胳膊上,腿上,有一种刺痛,赶紧去超市摆了防晒霜涂在皮肤上,疼痛减少不少。这些天,天气奇热,阳光更加肆无忌惮的活跃起来,在空中跳桑巴,玩摇滚,再射到地面之前,每一丝光线都別上了火药桶,灼你没商量。
现在已经是盛夏季节了,当温哥华的朋友在电话里抱怨温哥华还是整日阴雨,冷风嗖嗖的时候,我也不知道皱眉头,还是应该开怀大笑,看着窗外明晃晃的日头,抚摸着自己被阳光灼伤的手臂,万般滋味一起涌上心头。
无论是在温哥华我无限的向往你,追逐你,还是现在尽量得远离你,逃避你,无论你曾经温暖过我,还是灼伤过我,我对你的感觉始终是不变的, 就如同对待人间的那些真挚的亲情或者友情, 我不可能因为父母伤害过我我就忘了他们对我的哺育,也不会因为朋友间的摩擦和误会就不再珍惜一起度过的欢快年华。
原因很简单,当阳光真正照进你心里,不论外界发生什么,那阳光的温暖和明亮将会变得持久,变得永恒。
 
浏览附件417682
浏览附件417683


Feb 13,2016
我发现我越来越对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赞美也好,诋毁嘲笑也罢,无动于衷了。。。

活在当下,写自己爱写的东西,画自己喜欢画的画,跑自己喜欢跑的斯坦利,唱自己喜欢唱的歌,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吃自己最喜欢吃的各类海鲜。。。。
哈哈,这就是生活。最简单,最平凡,最自得其乐的生活。。。
这不,今天晚上惯例去吃海鲜自助,又有点吃多了,一口气吃了5盘。。嘻嘻。
很享受。海鲜自助在哪里?好不好?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8日

说说美国加拿大的家庭医生的不同

刚刚预读了统计学的专业书,所以,马上活学活用,在这里首先声明,我以下所说的个案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不一定有普遍性。
1,美国家庭医生预约排期比加拿大要短得多,在温哥华的时候,约一次家庭医生,排期起码一周之后。
而在美国,给你排当天,隔天都很正常。
2,美国家庭医生一般不接受急诊,有急诊就去急诊诊所,一次手续费要收75美金。而加拿大街边的walk in诊所同样接受急诊,但不收手续费。更急的急诊两边都要你直接拨911。
3,美国家庭医生在给你开药方的时候,会尽力帮你精打细算,尽量争取从医保公司那里实现你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加拿大的大夫根本不在乎这些,多贵的药都敢给你开,根本不管你自己要负担多少,能不能负担得起。
4,美国家庭医生的护士要做的工作,比加拿大的要繁琐细致的多,在大夫给你正式诊疗之前,他们不仅会给你做体重体温血压等各种检测,还会对你的病情进行初步询问摸底并详细记录在案。
5,美国家庭医生的医术和眼界以及综合知识都比加拿大的要好。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在温哥华的时候,喜欢游泳,特别是夏天,在泳池一游就是三四个小时,因为烈日下长时间戴泳镜,把鼻翼两边的皮肤都夹出皮炎了,遇热或者出汗或者吃到某些食物就会红肿发痒蜕皮,温哥华的家庭医生说我是皮癣,我说不是,他说一定是,结果给我开了治皮癣的药,越涂越严重,回去找他,他还死撑着说是皮癣,给我开了药力更猛的癣药膏,一出诊所的门我就把他的药方扔进了垃圾箱。后来台湾朋友介绍了一位台湾出品的著名皮肤科中医大夫,他说我是神经性皮炎,不可能治愈的。来美国后,因为别的原因去看家庭医生,顺便把我的这个问题说了一下,他建议我去沃尔玛超市买了一种洗发水,洗了几次状况就有明显改观,一个月之后,病症基本痊愈。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8日

说说美国加拿大的家庭医生的不同

刚刚预读了统计学的专业书,所以,马上活学活用,在这里首先声明,我以下所说的个案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不一定有普遍性。
1,美国家庭医生预约排期比加拿大要短得多,在温哥华的时候,约一次家庭医生,排期起码一周之后。
而在美国,给你排当天,隔天都很正常。
2,美国家庭医生一般不接受急诊,有急诊就去急诊诊所,一次手续费要收75美金。而加拿大街边的walk in诊所同样接受急诊,但不收手续费。更急的急诊两边都要你直接拨911。
3,美国家庭医生在给你开药方的时候,会尽力帮你精打细算,尽量争取从医保公司那里实现你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加拿大的大夫根本不在乎这些,多贵的药都敢给你开,根本不管你自己要负担多少,能不能负担得起。
4,美国家庭医生的护士要做的工作,比加拿大的要繁琐细致的多,在大夫给你正式诊疗之前,他们不仅会给你做体重体温血压等各种检测,还会对你的病情进行初步询问摸底并详细记录在案。
5,美国家庭医生的医术和眼界以及综合知识都比加拿大的要好。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在温哥华的时候,喜欢游泳,特别是夏天,在泳池一游就是三四个小时,因为烈日下长时间戴泳镜,把鼻翼两边的皮肤都夹出皮炎了,遇热或者出汗或者吃到某些食物就会红肿发痒蜕皮,温哥华的家庭医生说我是皮癣,我说不是,他说一定是,结果给我开了治皮癣的药,越涂越严重,回去找他,他还死撑着说是皮癣,给我开了药力更猛的癣药膏,一出诊所的门我就把他的药方扔进了垃圾箱。后来台湾朋友介绍了一位台湾出品的著名皮肤科中医大夫,他说我是神经性皮炎,不可能治愈的。来美国后,因为别的原因去看家庭医生,顺便把我的这个问题说了一下,他建议我去沃尔玛超市买了一种洗发水,洗了几次状况就有明显改观,一个月之后,病症基本痊愈。
2012年7月8日
还要说说医疗保险的区别,加拿大自然是全民基本医保,不管你有没有工作,都得参加保险,也就是自己出就医保费,药费自理,(低收入老弱病残可以享受免费保费医药费等)雇佣你的公司如果给你附加医保,那是公司的福利,无非是负担大部分医药费,住院享受单间病房,人身保险,牙医负担一部分诊疗费用等等,公司医保的范围很多只限制在雇员个人,家庭成员配偶很多不给保。
美国的情况不同,你有工作才可能有医保,也不是强制性的,也就是雇佣你的公司有各自的政策给不给你保,保多少。很多正规公司一般情况下,不仅会给雇员保,还会给家属配偶子女等保,其中,牙医部分的医保程度,就我个人体会,两国的差别不大,襄牙殖牙等费用较高的项目自己负担的比例都在50%左右。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10日
第二本教科书刚刚预读完了,做个记号,明天开始第三本,《微观经济学》。

这些天热浪总算过去了,连续几个星期,整个美国东部,室外温度都是38度左右,奇热。
刚刚看新闻,热浪西移了,目前的重灾区在拉斯维加斯/旧金山/洛杉矶附近,地面温度有40多度。
天热我最担心的就是院子里种的这些花草,隔天清晨都要去浇水,可不能让他们口渴,人家给你奉献了这么多色彩和生活气息。
这些天,院子里又有一些花开了,读书累了,抬起头,透过窗户抬眼望去,还真映了那四个字:心旷神怡。

今天一大早,我正在埋头读书,邻居Rich过来按门铃,问我要不要黄瓜,他刚刚在自己家小菜园摘的,我说:要。说着,就拿了个不锈钢淘米盆,跟他去他家拿回来了,真正organic的,放在眼前,就能问到散发出的香味,咬一口脆甜脆甜的。
他的小菜园也就4平米左右,印象里黄瓜也没有种几棵,没想到一下子能结这么多。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14日

正在预读开学要学的《微观经济学》,才发现跟我在大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是如此的不同。
对比二个理论,很容易就会发现马克思不是研究学问的,而是带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对社会经济发展市场规律作出了很多主观的假想和预设,那种无托邦式的浮想联翩在实现的机会几乎为零,更不用说指导意义了。
西方经济学的真正鼻祖是亚当斯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几百年后依然对现实具有警世和指导意义。
书中举了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关于涉及国际贸易进出口关税配额等限制的美国政府的相关的干预政策,符合市场规律,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吗?当然不,比如,限制中国生产的廉价体恤衫或者巴西生产的鞋子进入美国市场,不符合广大美国消费者的利益,那为什么美国政府会这样做呢?是游说的结果,少数有钱的企业主出资游说政府,为了保护他们利益。那买到便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为啥不组织游说反对呢?因为摊到每个个体身上的利益非常微小,几乎察觉不到。
还有人说设置进口限制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土的企业制造再就业机会,书中举例说更是瞎扯, 2005年之前,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业一直有一个限制纺织品进口的MFA的协议,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估计此举虽然可以在美国本土保持这个行业72000个工作机会,但成本巨大,也就是限制廉价纺织品进口,东西贵了,美国每个家庭每年的衣物花费因此增加160美元,合计159亿美金。为了增加一个工作机会让全体百姓付出如此代价,美国政府情何以堪啊,于是2005年废除了MFA。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16日

今天大陆新闻里有个北大现任周校长给母亲生日下跪的事儿,本来我觉得没啥子,爱跪就跪,爱哭就哭,也是一种风格,可从大多数国人的审美观斜视过去,怎么都觉得不对劲,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并在中国第一高等学府担任首长的人,在表达悲喜交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收敛一点,含蓄一点,斯文一点呢?这就是所谓的修养说。
可刚刚看了网络上的两张照片,看他在陪同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时候得那张笑得跟朵花似的脸,再看看当年胡适校长跟蒋介石的一张不卑不亢的合影的照片,我立马释然了,立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大众对这位周校长的要求和期望值太高了。
这种校长带领下能出一些“超常”的所谓硕士/博士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南绝对应该在现在的北大毕业,学位应该是博士后。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17日

终于,四本教科书看完了三本了,啥感受?眼睛疼。
还有就是美国的教科书和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满篇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更准确地说是实际联系理论,想清高点儿都特难。当然了,理论也脱离不开政治,这些写书的教授学者虽然没有指名道姓批评政府,字里行间只限于就事论事,但让你很容易把政府的一些思路看清楚,把现实中的很多社会不公说到明处,摆在你的眼前,一切都是数据说话。
第四本要读的书开始涉及到专业了,稍微浏览了一下,也不是很难,目前可以稍稍放松一下,慢慢来了,开学前给自己放假,下周回温哥华看国际烟花节的时候,闲着有空再读吧。
提醒自己有空要用除草机把房前屋后的草整一遍。
上个礼拜下了几场雨,草又开始疯长了。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20日

前天加昨天,终于把草除了,大热天,真不容易。
18日上午,早上8点开始,趁太阳还不太高,光线还不太耀眼,穿上长袖衬衫,登上运动鞋,戴上草帽,从车库了推出除草机,开始忙活了,很快挥汗如雨,很快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咸咸的汗水流尽眼里,很痛,比太阳光直刺进去还要痛。用衣袖把脸上的汗水擦干,继续努力,整整两个半小时,一停不停,终于把大范围的草除完了。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除草机够不到的地方,还要蹲下来,用手去拔。一开始还带着手套,手套太厚不给力,后来,索性摘了手套去拔,很快,手指头都给拔肿了。很快,一个小时又过去了,头戴的草帽已经也被汗水湿透了。
正午时分,回屋喘口气,喝口水,随便啃一根黄瓜,喝碗稀饭,吃根鸡腿算是用过午餐,然后,回到自己的书房,把脚跷在桌面上,看看书,上网看看新闻,转发一下帖子,算是休息。
4点多钟,等太阳稍微西斜,光线稍微变弱了一点点,换了一件衬衫,出去继续努力,把此次除草工程的难点和重点,也就是把房前和房侧面的马路边长在混凝土路面和路边石中间的一长溜杂草清理干净,这没法用除草机,只能蹲下身,弯腰,收腹,一点一点朝外拽。用时候,使出吃奶的力气把草身子拽出来,根却留在里面,这肯定不行,正所谓斩草要除根,用小耙子用力朝夹缝里摞,汗水很快又把衣衫浸透了,低头看去,穿的短裤也变得湿漉漉的。整整一个小时,抬眼看看,才弄了6米长,长长叹了口气。
我家在社区中心地带十字路口的拐角处,“海岸线”特别长,本来按道理,马路边上的草早就出了我家地界,没有必要理会,可邻居们都很自觉地把自己房子周围的马路都义务承包了,打理得干干净净,害得我只能入乡随俗,不然太显眼了,太有碍观瞻了,作为社区的居住地唯一亚裔,也太给亚洲人丢脸了。
平时常跑步,体力还是有一些的,可锻炼的是完全不同的肌肉群。腰一直弯着,有些酸了,手上磨起了水泡,我回屋拿出了随身听,索性坐在马路沿上,边听小曲边拔,一个路过的溜狗的老太太冲我微笑的打招呼,摇头说:”oh,dear,这可不是件容易的活,对不对?“
又是一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完成了一半,有点累了,此时音乐不灵了,就回顾,看看已经完成的部分,多漂亮,路面多干净,成就感一来,力气马上来。
汗不停得出,为了不至于把自己搞得虚脱了,回屋一口气吃了半个大西瓜,这下心旷神怡了,可问题来了,腰弯不下去了。
整整四个小时,终于,把马路牙子下面的草全部清理干净了。
19日上午一大早,用除草药水把昨天的劳动成果巩固了一下,也就是把马路边的缝隙用药水喷洒一边,然后进入收尾工程,也就是把花园里以及门口台阶处的杂草清理干净。
屈指一算,此次除草工程,前后整整用去了10个小时。不仅有感官成果,房前屋后整洁一新,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平时跑步很少涉及到的胸大肌扩腰肌叉腰肌什么的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21日
今天晚上去电影院看了那部刚刚上映的蝙蝠侠续集<the dark knight rises>.
剧情平庸,脱离不了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老套路,里面血腥暴力的镜头不少,把美国青少年都带坏了,这不,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一个24岁神经医学博士生在本周五凌晨的该片的首映式上,模仿电影故事里的杀人狂头戴面具走进影院,对观众疯狂的扫射,已经死了12人,伤了38人,全美轰动,这几天电视新闻全天候现场直播报道。
政府以及警察的记者招待会一个接一个,对所有尖钻古怪的问题很耐心的回答,新闻媒体对目击者受伤者以及死者亲属不间断的采访,让广大民众很快了解了事情的整个过程。一切都是非常透明及时的。
有几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反映出美国政府官员以及各路媒体人的职业素质,非常令人钦佩。
首先,因为目前嫌犯已经在押,所以,媒体人尽量把采访报道的重点集中在受害者以及家属身上,尽量不提或者少提嫌犯的名字,因为他们认为此事应该被记得的是那些无辜受害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平事迹。那个杀手的名字和这些无辜受害者的名字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有个遇难者是位女性,和凶手一样,也是24岁,上个月,在多伦多某shopping mall food court的枪击案中刚刚逃过一劫,这次不没有躲过,当场被射杀身亡。记者采访了她的兄弟和男朋友,二人都相当的悲痛难过,泣不成声,男朋友在接受采访时眼神发直,说:一直无法相信她就这么永远的离去了,仿佛还在梦中。
另外,州长在现场记者会上发言的时候,虽然对凶嫌的所作所为虽然非常愤怒,但他并没有用任何很贬义的羞辱性的字眼去形容他,我看他站在那里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也没找出合适的字眼。是啊,这我理解,事情还没有彻底查清楚,且杀人动机不详。
因为,嫌犯在行凶前的一个月,在网上合法的用真实姓名连续购置了4只作案时用的枪,电视上主持人采访各路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时有些火药味很浓的拔箭弩张的对话,争论,关于更严格的立法购买使用枪支的问题,但大家一致认为此时展开讨论这种事情对死者及家属极不尊敬,虽然意见分歧很大,但大家都很克制,礼貌,很默契的将争论的话题转移。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地的警察局长在新闻通气会上说此事发生后,其他州的警局纷纷打电话给他,问有何建议避免四类事件再次发生,毕竟蝙蝠侠续集刚刚首映一天,还要放映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很坦率的回答他们,他也不知道。
这不,今天晚上我在远离科罗拉多州的NC州观看这部电影,也没有啥异常。
只不过影院门口多了一部警车,售票处的窗口写着:
禁止戴面具进入影院观看此片。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22日

今天美国电视依然对此次枪击事件继续跟踪报道,刚刚结束了在惨案发生地官方举办的死难者追思会,没有组织,市民自发踊跃参加。此次影院枪杀悲剧,一共死了12个人,伤了58人,经过警方一天多的努力,死者的身份全部查清,并公布于众。
很多人手里拿着死难者的照片,有些人一直在低头抹眼泪。
今天,奥巴马总统亲自到事发地附近的医院看望伤员,并就此事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我甚至看到他眼里的什么闪了一下。
州长,市长,在追思会上纷纷发表讲话,对死者伤者家属表示哀悼和慰问。
不管是总统,还是地方各级官员,以及各路媒体记者,嘴里不断重复的是12名死者的名字,一整天,现场没有一个人提及那个杀手的名字。
很多市民纷纷排队在广场的纪念雕塑前献花,点蜡烛,镜头里有个安第安少女身着传统服装在雕塑前嘴里念念有词,俯身洒着什么,大概是以她独特的方式在安抚缅怀那12个无辜的早逝的生灵。
对照一下刚刚发生在中国的蓟县火灾以及善后的处理过程,中国普通人的生命尊严真如草芥一般脆弱,不堪一击。
 

hualala

哗啦啦
2012年7月27日

今天人已经在温哥华,通过电视直播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很大的感触,当年08年北京奥运会升国旗俄的时候,一个俊俏的小姑娘假唱国歌升旗。
几个小时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升英国国旗的时候,一群聋哑残疾儿童连带比划的纵情高歌升旗。

仅仅是文化的差别,地域的差别吗?

当然不是。
 

hualala

哗啦啦
Jane Elliott,
看看下面这位简女士,在美国儿童教育史的突出贡献。
事情发生在1970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不久,发生在 爱荷华州一个纯白人社区小学教室里的故事。
这位简女士,是白人,蓝眼睛,第一天,她告诉学童,蓝眼睛的孩子比棕色眼睛的孩子优等,看看孩童们的反映。
第二天,她又说,其实,棕色眼睛的人比蓝眼睛的人更优秀,你再看看不同眼睛颜色孩子的反映。

1984年,这些已经变成年人的当年的白人学童重返母校,跟恩师重聚,百感交集。
后来这位简女士又在成人中推广她的教育实验,效果也不错。
这就是这几段视频的大概内容。
其实这是我的家庭作业之一,要写观后感。

A class divided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6&continuous=
 

hualala

哗啦啦
2012-10-25
刚刚学校网站看到心理学期中考试的成绩,满分100。
不容易啊不容易。全班80几号人,只有两个人满分。
教授说班上还有两个人只考了30多分,难以置信。
 
2012-06-28
上周末去北卡西部山城ashevelle闲逛,然后去smo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游玩,顺便去北卡唯一的设在cherokee的赌场昏天黑地的赌一把。北卡州比较保守,整个州是禁赌的,cherokee的赌场是唯一例外,为啥?印第安土著保护区,有自己的司法系统,省府干涉不到。
一路拍了很多照片,没想到asheville是座艺术之城,大街小巷处处充斥艺术的影子和热爱艺术的人们。
但印象最深的是市区一处警察局,竟然设在公共厕所里,也就是和公共卫生间公用一个门脸,两个招牌,(图一)里面两家的门也是紧紧靠在一起,卫生间的臭味时不时会飘进警局,但好像没有影响到里面的警察叔叔认真地埋头办公。
这个过去好像没看过,太有趣了,为什么会这样,没有经费?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