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题 第二波疫情警钟已响 新冠病毒不会倏然而去……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北京新增1例确诊病例 患者自述近2周无出京史

今天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2场新闻发布会上,西城区副区长缪剑虹通报了西城区新增1例确诊病例的相关情况。


1591887930834.png


据介绍,北京市西城区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唐某某,男,52岁,北京市人,家住西城区月坛街道西便门东大街,于6月10日下午因间断发热到辖区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曾出现畏寒,乏力等症状,但无咳嗽、无咽痛、无胸闷,患者自述近2周无出京史、无外来人员密切接触史,样本核酸检测为阳性,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就医全程佩戴口罩,独自骑车到医院检查并隔离治疗。

1591887795100.png目前,患者已转至地坛医院,并已对其家庭中的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现西城区正在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追根溯源,随调随控随检,应检尽检,做好密接人员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加大社区管控力度,对其所在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恢复测温等措施,对其活动场所进行追踪、监测采样和消毒。

下一步,西城区将继续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与社区管控等工作,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环境采样;持续做好社区管控,加强对周边公共场所的管理;发挥医院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哨点监测作用,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做好居民的健康随访、健康宣教和防护知识提示。有后续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西城月坛街道所有小区、写字楼、

公共场所加强人员出入管理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6月11日凌晨2时,北京市疾控中心接到西城区病例标本,立刻对标本进行复核,并与西城区疾控中心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7时许,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该病例送检样本核酸阳性。





1591887917100.png



针对病例溯源,追踪密切接触者,开展环境采样及消毒等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患者发病前14天内曾去过场所的环境样本、相关人员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查找可疑的感染来源;



2、调查患者小区过去1个月内境外返京、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京人员情况;调查周边小区、单位、酒店既往确诊病例情况、高危人员等有关线索情况;



3、将病例转运至地坛医院进行隔离治疗;采集病例标本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分析病毒来源及关联性;



4、将密切接触者转运至隔离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14天,并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



5、对西城区月坛街道所有小区、写字楼、公共场所加强人员出入管理,周边写字楼下调人员到岗率。对患者所住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6、在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加强病例排查搜索,加强核酸检测。



我们将根据初步排查的结果,尽快锁定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阻断病毒传播。



6月6日零时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调整至三级。但北京市仍面临境外、京外病例输入和本地病例风险,需要严格落实科学精准有效防控要求。



庞星火表示,今天发布的这个病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生病例的风险随时存在。提示我们要深刻认识首都疫情防控的特殊重要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巩固稳定向好的防控态势,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市民朋友要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在此期间,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近进行诊疗,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会。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各社区、各单位要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健康优美环境。



新冠病毒不会倏然而去……
关于防疫,王专家权威解读



6月9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



关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律性质是什么?高校复学后怎么做好防疫?病毒会否卷土重来?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权威解读。



王辰:

秋冬季要深存戒惧之心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分析了疫情发展趋势。他说,新冠病毒不可小觑,它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未来有多种可能性。疫情形势在夏季相对好一点,在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病毒似乎容易形成传播。


1591887895377.png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疫情走势,王辰分析,影响疫情走势有三大因素:



第一,病毒本身。这个病毒是以人体为宿主的病毒,一个新的物种侵入另外一个物种以它作为宿主,宿主对于新侵入的病毒会造成环境压力,此时,病毒本身会选择加速变异。在这个情况下,不同的毒株之间面临不同的路径,有的是不同的速度,有的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干预,有时候面临一些科技的手段,这中间无数的变种,无数的可能性产生出无数种情况,这个未可获知。



但是新冠病毒的特点,按病毒学家的话,是相对比较完美的病毒,它的本身是很懂得如何去适应人体的环境和繁衍的,因此这个病毒不可小觑。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这是基本判断,像流感一样常存人间,间断流行,或者有人说可能像乙肝一样在人体长期存在,都是若干种可能性,这个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所以病毒有未可预知性,但是初步看明白一点,这个病毒是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的病毒,因此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构成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个因素,气候。专家分析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气候和疫情变化情况发现,确实看起来在一个温度带里面,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这个时间似乎不是很确定,而且不同的毒株变异不同的情况)似乎病毒在这个时候容易形成传播。



原因第一是气候本身对病毒的影响,第二,那个时候人类开始社会的交往,或者社会距离也是比较近。于是对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夏天相对好一点,因此在夏天抓紧干点活还是重要的。像协和医学院,夏天的时候研究生该补做研究的,课该当面传授的技能课,必须抓紧时间夏天干,把这个时间集中干好,这个暑假可能不同一般的暑假,到了冬天想干活的时候未见得可以。



第三点,干预。分两部分,一个是社会干预,一个是科学干预。疫苗、药物等等属于科技干预,社会干预包括加大社会距离、社会行动变化等等。



据王辰总结,病毒、气候和干预影响走向,三个因素加在一块儿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是概而言之,夏天可能相对好一些,到了秋冬季节可能会收紧,所以我们安排工作节奏上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王辰建议,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对应的调整。现在北京调整为三级响应级别了,这样可以相对地干点活了,要根据当时的风险等级做动态的响应级别的调整,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也就是说,各校要张弛有制,很难老绷得很紧。他还建议,“作为学校来讲,很重要的是,根据本身的情况,判断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对应措施,做到张弛有制。”





饶毅:

建议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




会上,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提出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加快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等建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到,参考历史上1918年的西班牙病毒,预计未来两年的防控措施比较严格。



1591887871889.png



报告开场,他提到:“我自己对这次疫情防控有非常深刻的感触,因为我家里有12个人在武汉,6个人在纽约,在武汉的12个人没有一个人生病,在纽约的叔叔去世了。”



饶毅认为,我们国家这次做得非常好,和国家采取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关,医护人员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今后如何继续做好防控仍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难题。



饶毅立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的建议。他认为,应在全市或者学校开始进行常规性核酸检测,应对一些重要的人进行检测,一次性检测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每个人轮流做一次,这样一方面可以密切监视新冠病毒会不会出现,另外对一部分人同时检测流感等其他疾病,可以区分新冠或流感,在严密的监视下,采取其他措施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通过这次疫情,饶毅发现,中国疾控中心(CDC)和医院有一定的距离,CDC的检测和医院的诊疗目前不是非常紧密对接,他说:“有没有可能由CDC进入医院?对于所有的病人在一定范围内每天都进行病毒检测,防止医院出现新的病例。”



他认为,国家应该试验在每个社区进行防控,在今后两年防范要比较严。所谓两年是参照1918年西班牙病毒,那个病毒流行持续了两年,“所以如果我们常态化防控,估计也会按照两年跟踪,在学校、社区、医院最主观的方法是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也会有假阴性、假阳性,但是目前没有比核酸检测更好的监控方式。”



作为医学院校的校长,饶毅也在思考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认为,公立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在新的疫情下需要进行重组,包括可能要进行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时可能会专门进行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他提出,“希望教委给我们批卫生管理硕士,这部分人在卫生防疫体系受到很好的训练,可以参与一线防控。”



饶毅还透露,希望临床医学医生的教育有所改进,加一到两门课,进行合适的训练,就可以使他们以后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同时做到防疫工作,而不是单纯依靠CDC。



第二波疫情警钟已响


在全球疫情危机仍在泛滥的当下,人们已经开始担忧全球第二波疫情危机的冲击。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很多国家的高峰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巴西、俄罗斯、印度的高峰都还没看到,所以(感染人数)也不知何时会下来。”



然而,尽管“高峰都还没看到”,印度已经开始放开社交隔离,重新开寺庙和商场;巴西政府也开始质疑“感染数据被夸大”,停止公布冠状病毒死亡和感染病例。种种“神操作”恐怕将助长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加速第二波疫情冲击的到来。



张文宏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第二波疫情有,但我们的目标是中国没有。”张文宏认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初步看来,全球疫情“始终在往前走”,反弹的力度甚至超过第一波。面对输入性风险和压力,中国的目标是不受全球第二波疫情影响。




在全球疫情危机仍在泛滥的当下,人们已经开始担忧全球第二波疫情危机的冲击。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很多国家的高峰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巴西、俄罗斯、印度的高峰都还没看到,所以(感染人数)也不知何时会下来。”



然而,尽管“高峰都还没看到”,印度已经开始放开社交隔离,重新开寺庙和商场;巴西政府也开始质疑“感染数据被夸大”,停止公布冠状病毒死亡和感染病例。种种“神操作”恐怕将助长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加速第二波疫情冲击的到来。



张文宏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第二波疫情有,但我们的目标是中国没有。”张文宏认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初步看来,全球疫情“始终在往前走”,反弹的力度甚至超过第一波。面对输入性风险和压力,中国的目标是不受全球第二波疫情影响。
 

附件

  • 1591887784887.png
    1591887784887.png
    70 字节 · 查看: 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现在机票这么贵,还有自费14天隔离,花钱多麻烦多

我昨晚继续扫各公司网站,最便宜的4万,最贵的10万(商务舱) 如果,下半年,加拿大还没有停止,国内机票就会更少更贵了
 
最大赞力
0.04
当前赞力
100.00%
北京新增1例确诊病例 患者自述近2周无出京史

今天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2场新闻发布会上,西城区副区长缪剑虹通报了西城区新增1例确诊病例的相关情况。





据介绍,北京市西城区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唐某某,男,52岁,北京市人,家住西城区月坛街道西便门东大街,于6月10日下午因间断发热到辖区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曾出现畏寒,乏力等症状,但无咳嗽、无咽痛、无胸闷,患者自述近2周无出京史、无外来人员密切接触史,样本核酸检测为阳性,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就医全程佩戴口罩,独自骑车到医院检查并隔离治疗。

目前,患者已转至地坛医院,并已对其家庭中的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现西城区正在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追根溯源,随调随控随检,应检尽检,做好密接人员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加大社区管控力度,对其所在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恢复测温等措施,对其活动场所进行追踪、监测采样和消毒。

下一步,西城区将继续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与社区管控等工作,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环境采样;持续做好社区管控,加强对周边公共场所的管理;发挥医院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哨点监测作用,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做好居民的健康随访、健康宣教和防护知识提示。有后续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西城月坛街道所有小区、写字楼、

公共场所加强人员出入管理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6月11日凌晨2时,北京市疾控中心接到西城区病例标本,立刻对标本进行复核,并与西城区疾控中心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7时许,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该病例送检样本核酸阳性。









针对病例溯源,追踪密切接触者,开展环境采样及消毒等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患者发病前14天内曾去过场所的环境样本、相关人员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查找可疑的感染来源;



2、调查患者小区过去1个月内境外返京、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京人员情况;调查周边小区、单位、酒店既往确诊病例情况、高危人员等有关线索情况;



3、将病例转运至地坛医院进行隔离治疗;采集病例标本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分析病毒来源及关联性;



4、将密切接触者转运至隔离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14天,并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



5、对西城区月坛街道所有小区、写字楼、公共场所加强人员出入管理,周边写字楼下调人员到岗率。对患者所住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6、在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加强病例排查搜索,加强核酸检测。



我们将根据初步排查的结果,尽快锁定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阻断病毒传播。



6月6日零时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调整至三级。但北京市仍面临境外、京外病例输入和本地病例风险,需要严格落实科学精准有效防控要求。



庞星火表示,今天发布的这个病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生病例的风险随时存在。提示我们要深刻认识首都疫情防控的特殊重要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巩固稳定向好的防控态势,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市民朋友要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在此期间,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近进行诊疗,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会。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各社区、各单位要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健康优美环境。



新冠病毒不会倏然而去……
关于防疫,王专家权威解读


6月9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



关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律性质是什么?高校复学后怎么做好防疫?病毒会否卷土重来?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权威解读。



王辰:

秋冬季要深存戒惧之心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分析了疫情发展趋势。他说,新冠病毒不可小觑,它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未来有多种可能性。疫情形势在夏季相对好一点,在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病毒似乎容易形成传播。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疫情走势,王辰分析,影响疫情走势有三大因素:



第一,病毒本身。这个病毒是以人体为宿主的病毒,一个新的物种侵入另外一个物种以它作为宿主,宿主对于新侵入的病毒会造成环境压力,此时,病毒本身会选择加速变异。在这个情况下,不同的毒株之间面临不同的路径,有的是不同的速度,有的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干预,有时候面临一些科技的手段,这中间无数的变种,无数的可能性产生出无数种情况,这个未可获知。



但是新冠病毒的特点,按病毒学家的话,是相对比较完美的病毒,它的本身是很懂得如何去适应人体的环境和繁衍的,因此这个病毒不可小觑。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这是基本判断,像流感一样常存人间,间断流行,或者有人说可能像乙肝一样在人体长期存在,都是若干种可能性,这个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所以病毒有未可预知性,但是初步看明白一点,这个病毒是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的病毒,因此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构成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个因素,气候。专家分析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气候和疫情变化情况发现,确实看起来在一个温度带里面,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这个时间似乎不是很确定,而且不同的毒株变异不同的情况)似乎病毒在这个时候容易形成传播。



原因第一是气候本身对病毒的影响,第二,那个时候人类开始社会的交往,或者社会距离也是比较近。于是对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夏天相对好一点,因此在夏天抓紧干点活还是重要的。像协和医学院,夏天的时候研究生该补做研究的,课该当面传授的技能课,必须抓紧时间夏天干,把这个时间集中干好,这个暑假可能不同一般的暑假,到了冬天想干活的时候未见得可以。



第三点,干预。分两部分,一个是社会干预,一个是科学干预。疫苗、药物等等属于科技干预,社会干预包括加大社会距离、社会行动变化等等。



据王辰总结,病毒、气候和干预影响走向,三个因素加在一块儿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是概而言之,夏天可能相对好一些,到了秋冬季节可能会收紧,所以我们安排工作节奏上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王辰建议,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对应的调整。现在北京调整为三级响应级别了,这样可以相对地干点活了,要根据当时的风险等级做动态的响应级别的调整,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也就是说,各校要张弛有制,很难老绷得很紧。他还建议,“作为学校来讲,很重要的是,根据本身的情况,判断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对应措施,做到张弛有制。”





饶毅:

建议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



会上,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提出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加快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等建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到,参考历史上1918年的西班牙病毒,预计未来两年的防控措施比较严格。







报告开场,他提到:“我自己对这次疫情防控有非常深刻的感触,因为我家里有12个人在武汉,6个人在纽约,在武汉的12个人没有一个人生病,在纽约的叔叔去世了。”



饶毅认为,我们国家这次做得非常好,和国家采取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关,医护人员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今后如何继续做好防控仍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难题。



饶毅立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的建议。他认为,应在全市或者学校开始进行常规性核酸检测,应对一些重要的人进行检测,一次性检测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每个人轮流做一次,这样一方面可以密切监视新冠病毒会不会出现,另外对一部分人同时检测流感等其他疾病,可以区分新冠或流感,在严密的监视下,采取其他措施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通过这次疫情,饶毅发现,中国疾控中心(CDC)和医院有一定的距离,CDC的检测和医院的诊疗目前不是非常紧密对接,他说:“有没有可能由CDC进入医院?对于所有的病人在一定范围内每天都进行病毒检测,防止医院出现新的病例。”



他认为,国家应该试验在每个社区进行防控,在今后两年防范要比较严。所谓两年是参照1918年西班牙病毒,那个病毒流行持续了两年,“所以如果我们常态化防控,估计也会按照两年跟踪,在学校、社区、医院最主观的方法是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也会有假阴性、假阳性,但是目前没有比核酸检测更好的监控方式。”



作为医学院校的校长,饶毅也在思考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认为,公立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在新的疫情下需要进行重组,包括可能要进行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时可能会专门进行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他提出,“希望教委给我们批卫生管理硕士,这部分人在卫生防疫体系受到很好的训练,可以参与一线防控。”



饶毅还透露,希望临床医学医生的教育有所改进,加一到两门课,进行合适的训练,就可以使他们以后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同时做到防疫工作,而不是单纯依靠CDC。



第二波疫情警钟已响


在全球疫情危机仍在泛滥的当下,人们已经开始担忧全球第二波疫情危机的冲击。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很多国家的高峰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巴西、俄罗斯、印度的高峰都还没看到,所以(感染人数)也不知何时会下来。”



然而,尽管“高峰都还没看到”,印度已经开始放开社交隔离,重新开寺庙和商场;巴西政府也开始质疑“感染数据被夸大”,停止公布冠状病毒死亡和感染病例。种种“神操作”恐怕将助长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加速第二波疫情冲击的到来。



张文宏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第二波疫情有,但我们的目标是中国没有。”张文宏认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初步看来,全球疫情“始终在往前走”,反弹的力度甚至超过第一波。面对输入性风险和压力,中国的目标是不受全球第二波疫情影响。




在全球疫情危机仍在泛滥的当下,人们已经开始担忧全球第二波疫情危机的冲击。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很多国家的高峰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巴西、俄罗斯、印度的高峰都还没看到,所以(感染人数)也不知何时会下来。”



然而,尽管“高峰都还没看到”,印度已经开始放开社交隔离,重新开寺庙和商场;巴西政府也开始质疑“感染数据被夸大”,停止公布冠状病毒死亡和感染病例。种种“神操作”恐怕将助长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加速第二波疫情冲击的到来。



张文宏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第二波疫情有,但我们的目标是中国没有。”张文宏认为国际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初步看来,全球疫情“始终在往前走”,反弹的力度甚至超过第一波。面对输入性风险和压力,中国的目标是不受全球第二波疫情影响。
令人不安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包私人飞机又不犯法,要说是虚假信息那就没的说

国内的航空管制世界上最严的,航线和降落停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的。非常时期更加不会松懈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令人不安

这几个月跌跌撞撞的走下来,该吹的牛,不该信的事实都证明,中国在防疫上绝对碾压所有国家之和。 国内绝不了,世界更绝不了!且熬吧!祝我们自己都好运!?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