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赞力
0.54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三十多年前, 去上海出差. 第一顿饭就领教了上海味. 买了两个菜, 其中一份鱼, 圆滚滚的两条, 看着挺好. 夹了一口, 好家伙, 只觉得一股腥味, 连盐好象都没放, 鱼身上似乎有一层酱油糊状的东西. 理解到自己和上海味格格不入, 只好放弃了那鱼,草草填饱肚子走人. 此后几天只好专看着简单明了的菜选了.
被上海鱼鄙视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昨天提到上海作家程乃姗的小说时,我还提到了“棚户区”。我想“棚户区”这个词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的。上海的“下只角”,并非全部都是棚户区,但是棚户区,肯定都在“下只角”。

我在“下只角”生活过,所以我可以和大家聊聊“下只角”:),但是棚户区从来没住过,只能从网上找两张图片,以飨各位看官。

对棚户区最直观的印象,是每次坐车行驶在杨浦大桥上,桥下杨浦区的某一段路,只见一大片三角型的黑瓦屋顶,其密集程度之高,简直让人有点头皮发麻。据说里面弄堂紧挨弄堂,许多房子外面还有违章搭建,在居民们对有限空间不遗余力的争夺中,阳光节节败退,有的屋子因为阳光无法射入,白天也要开灯;人的活动空间也被压榨到不能再少的程度。

我一直记得我妈有一次对这样的棚户区所表现出的担忧:这种地方,万一着火不得了啊!另外,不知是否人口密度太高,拆迁成本巨大的关系,杨浦大桥下的这片棚户区,多年来始终没有得到过改善。当然,我相信这样的棚户区,和印度的贫民窟比起来,整洁度还是高多了,呵呵。
 

附件

  • 棚户区1.jpg
    棚户区1.jpg
    50.3 KB · 查看: 35
  • 棚户区2.jpg
    棚户区2.jpg
    23.5 KB · 查看: 368
最后编辑: 2013-04-23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娃娃开帖,一定捧场,知识有限,转贴一篇:​


当时上海的地图,看起来就是下面这样的。

当时上海的法租界,就是图中灰色的部分,大概就是今天的卢湾区和徐汇区。法租界的南部,和原来的中国人居住区隔离的边界,是一条去黄浦江的小河,叫做肇嘉浜。​

法租界的北部,则是另一条小河,叫做洋泾浜。这条河,是用来分开英国人的租界和法国人的租界。​

这两条小河的交接处,就是位于法租界外面的徐家汇。所谓“汇”,就是两条河交汇。徐家,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明末的大学问家徐光启在这里定居生活,而且死后安葬在这里。他的家族也在这里繁衍。​

因为徐光启是中国早期的天主教徒,在广东做官的时候,和澳门的葡萄牙人关系非常好,因此可以将葡萄牙人打沉的英国皇家海(盗)军的大炮,用来送给他作为礼物,然后被转运到东北前线。​

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轰死一代枭雄的努尔哈赤,就是靠的这些红衣大炮。​

也因为徐光启的关系,徐家汇就成了中国天主教的中心地,聚集了很多中国的教众。这样的结果,就是来自法国天主教会的神父们,大兴土木,兴建了教堂、医院和学校等设施,造成了这个不是法国租界的地盘,但是也实际上被法国人控制的局面。​

法租界最主要和最有名的一条大道,叫做霞飞路,就是今天的淮海中路。在淮海中路的两旁,法国人引进了伦敦梧桐,就成了后来中国人说的法国梧桐树。​

那么在法国租界,法国人也引进了新开发的殖民地中南半岛(或者叫做印度支那,不过中国人反感日本人叫我们支那,但是又不反感印度支那)的安南省(今天的越南北部河内附近地区)的人士来做警察。​

当然靠京族的人士来管理上海治安,肯定不靠谱。事实上,法国人是把治安外包给了上海的青红帮人物黄金荣。​

虽然说,这里是法租界,但是住在这里的美国人,其实比法国人还要多。这些洋鬼子们就在淮海路的西段,建了不少小洋房,大概今天还可以看到。​

在到后来,因为俄国的十月革命,就逃到了上海不少俄罗斯贵族和富裕人家。​

而在918 事变日本人控制了东北之后,从东北逃过来的俄罗斯人就更多了。​

那么在1943 年的时候,法国人在法奸维希政府的时候,就出卖了法国利益,把在中国的所有法租界,全部归还给汉奸汪精卫同学的政府。​

虽然汪同学,名声比较差,但是还算是争取回来的国家利益。​

而名声比较好的蒋介石同学,这个如今在中国大陆果粉千万,一队队号称有良心的历史学家们不断地帮他涂脂抹粉,却不知道如何捍卫中国的利益。​

因为1946 年,德国和日本都投降之后,法国爱国的戴高乐政府,向爱国的蒋介石政府提出建议,就是会遵循交回法租界的条约,但是要中国交换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中国军队从原法国的中南半岛的殖民地撤军。​

这样的条件,蒋同学这样的傻冒,当然马上就乐呵呵的接受了。​

如果看一下俄罗斯人,人家把德国人给打跑了,会把占领的东欧交出去吗?​

或者看一下美国人,人家把日本人给打跑了,会把关岛这些岛屿交出去吗?​

在今天越南的南方,就是胡志明市/西贡市附近的地方,法国人的名字叫做Cochinchina,翻译成中文,就是中国交趾。​

当然历史上的交趾郡,就是蒋介石同学撤走军队的地方,今天的越南北部。​

这个历史上的中国领土,后来因为治理无方,没有拿住,就被本地的越南同学的反抗,而变成了属国。​

而当时在唐朝的时候,之所以当地同学可以反抗成功,还是靠了南诏的外援。但是这个属国,后来被人家法国用武力给抢走了。然后又被日本同学从法国同学那里用武力抢走了。​

然后又被中国人用武力给抢了回来,算是物归原主。​

就算是当地同学希望独立,你也可以在中国人的控制和主持之下,让它独立哈。这样的话,最起码可以签订不少的交换条件啊。​

比如南海的岛屿,小老弟,你就没有份啥的。​

回到上海的法租界,在北边的边界,就是洋泾浜。​

后来两条河都给平掉成为马路。肇嘉浜就变成了肇嘉浜路,而洋泾浜就变成了延安路。​

当时在洋泾浜的附近,就是法租界和英租界(后来和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的地方,住了不少来自于宁波的同学。​

以前广东来的同学,是带着手艺来的,而宁波的同学,是带着钱来的。​

其实以前也有一些宁波商人,跑到开放口岸广州去做生意,那么随着上海的崛起,这些商人,和后来逃避太平军的宁波商人,就聚集到上海。​

因为财大气粗,这些宁波同学,自然也受到了上海的洋鬼子帮和广东帮的重视。​

但是要成功的成为洋鬼子们的翻译兼任买办,就必须解决不会说英语的问题。​

而当年随着英国商人来的第一个买办,就是宁波人穆炳元。于是一些会说英文的宁波精英,就自己编写了英文教材,用宁波话,来教其他同乡学习英文。​

下面就是两句宁波英文:
早上见面谷猫迎 (good moring),好度由途(how do you do)叙别情。​

于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宁波英文——洋泾浜语横空出世。​

这种洋泾浜人士讲的特色英文,不讲语法,不介修辞,简单明快,干净利索,被称为pidgin English 的洋泾浜语,也可以比美今天的牛语言Chinglish。​

后来在上海,你要是说不地道的上海话,就叫做洋泾浜上海话。​

当时的宁波同学要做洋鬼子的买办,就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那就是也想做洋鬼子买办的广东同学,于是一场文化之争,争夺话语权的明争暗斗,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争夺话语权的招数,古今中外,都是一招,就是抹黑对方,抬高自己。​

比如你今天傻冒地看韩剧,就会发现韩国真是美如天堂。一激动买了机票过去,绝对有被骗了,想退款的感觉。​

那么这样低贱的事情,只有自命清高的文人去做了。​

在1870 年,有宁波籍的文人,开始在上海的报刊上刊登系列小说。里面的宁波人,都是财富多、修养好、有同情心的伟光正。​

而里面的广东人的形象,就是一个很贱的妓女。​

这套抹黑小说一出来,就受到宁波人的大声叫好,当然就被广东人强烈抗议了。​

其实这个广东潮帮和浙江甬帮的斗争,就是上海和广州争夺中国商业领导权的斗争,也是今天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斗争。​

后来在国民党入主了上海之后,国民党内部的浙江派和广东派的争斗一直就没有平息。​

不过不要以为买办,就是哈巴狗,听洋主人的话。​

如果你洋主人,不考虑买办的利益,那么哈巴狗,也会摇身一变为大狼狗的,来咬你洋老板的。​

在太平军没有打下宁波之前,其实甬帮在上海的财力已经比较可观了。新来的宁波人,主要投资在工业方面,和某些高档消费品的手工业上,来满足这帮有钱阶层的生活享乐需要。
宁波人的对外贸易经验,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800 多年了,基本上和广东同学的经商水平不相上下,那么在上海出头,明显占了地利和文化的优势。
前面谈到广东帮的时候说过,先来上海的广东帮,主要是为外国商船服务的水手和船只建造/修理工匠。又因为松江府知府广东吴同学会讲广东英语,所以他当时的知府就呆在了上海虹口区,可以受到他的美国和英国的朋友们的武装保护,毕竟人家太平军随时会冲过来哈。那么其他的潮帮同学们,也就聚集在虹口区一带,或者是广东路一带靠近船厂的地方。上海的各类广东餐馆,就在这些地方兴起了。
而宁波帮是以外贸和商业为主,因此居住的地方,就是以前南市区一带,靠近黄浦江的宁绍码头,因为这里是和自己老家通商的咽喉要道。这一带地方,我们都知道,在上海叫做外滩。为啥叫外滩?其实这个是一个英文的外来词汇。因为处于两个水道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就是英文字母的Y 的形状。那么这个地方的城市,当然就叫做Y town,最后就翻译成了中文的外滩。
和广东路的餐馆,你去喝早茶,点心被服务生推出来,里面的人声鼎沸,大口喝红茶不同,宁波同学的茶馆里面,你就可以坐下来,安静地喝一壶西湖龙井,然后听台上的要么是来自于苏州的评弹,要么是来自于绍兴剧(后来称为越剧)的小品。
不过广东早茶和宁波喝茶,都有一个相同的功能,就是这里不光是大家社交和谈生意的地方,也是有冲突的各同学们在这里谈判和解决分歧的地方。其实这个“讲茶”,就和人家西方的法院的功能差不多了。你请些德高望重的人物出来做调解和中介的权威角色,有争论的各方把自己的理据拿出来,最后各让一步,解决纠纷。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双方在中介权威的监督下,达成了双方都接受的结果,大家就要喝杯茶,来表示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而这一杯茶,必须是红茶和绿茶的混合,意思是说,你是青帮我是红帮啥的,大家是不同的。但是混在一起,就是和而不同,可以和平共处哈。
和广东人一样,宁波同学们,也搞了自己的同乡会,称为四明公所,或者叫做宁波会馆。这里就是宁波同学聚集和讨论大家关注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主要会场。当然这种地方,也是解决雇主招工和雇员找工的职业交易所。按照当时流行的规矩,你先找自己的亲戚,然后是同村,然后同县,然后是宁波的其他县城的同乡。
四明公所是早在1797 年,上海变成工商口岸之前就建立了,地点是上海旧城城门外北边的地方。后来随着宁波人口的增长,这个公所的势力越来越大。那么在1844 年的时候,上海县的县官正好就是宁波人,于是很牛的授予了四明公所免税的特权待遇。
当然10 年后,在广东人的小刀会和清兵的战火之中,会馆受到了破坏,但是后来的修复,让这个公所更加堂皇。里面有旅馆、会议厅、银行,当然也有庙宇,用来拜祭关二哥和土地爷。最主要的,这里还是宁波同学办丧事的殡仪馆和墓地。
但是势力很大,平时没人敢惹的宁波帮,后来也碰到了麻烦。因为临近公馆的土地,变成了法租界。而法国人看中了宁波人的地,是因为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扩张法国人的领地,需要从墓地中间,开一条公路过去。于是在1874 年,法国人以宁波会馆的停棺材房和墓地危害公众健康为由,要动宁波人的坟墓,引发了1500 个宁波同学出来阻止。在冲突中,7 个宁波同学被法军开枪杀害。
在生意上宁波同学比广东同学要强,但是在暴力反抗上,人家广东同学早就有三元里的故事可以借鉴,后来又有小刀会的行动。但是被人逼到墙角,连先人的坟墓都不能保护,宁波人也要以暴抗暴了。结果就是法国人的商业和住房被大规模地放火,逼迫法国人放弃了这个计划。为此法国领事不得不勒石为证,表明不会在对宁波公所的墓地动手。
不过很快法国佬又背信弃义,20 年后卷土重来,派出军队到墓地强行拆迁。这次来阻止的宁波同学,又牺牲了17 个。于是以宁波人为主,得到其他地方的同学响应的上海全市范围的罢工罢市、抵制西方货物的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就轰轰烈烈地爆发了6 个月,直到法国人在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之下,不得不作罢。

这个也算是上海第一次的群众反帝运动的开端。也可以说,是上海本地的资本,开始从依附西方势力作为买办的角色,到自己独立,成为反帝运动急先锋的转变。​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范爷说,提到“下只角”,恐怕要从苏北谈起。没错。

上海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当年,在“上只角”为钱庄和洋行打工的本地职工和买办,以宁波人、广东人居多,而在“下只角”的码头上当搬运工人或者在工厂里做工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苏北地区。于是,“苏北人”,的确一度在上海人的语汇里,是个贬义词(又称“江北人”),甚至损人时,也会用“一副江北腔”这样的字眼(哪怕对方并非来自苏北地区)。

因此,在我小时候,记得一些祖籍苏北的人,因为知道“苏北人”在上海语境中的贬义色彩,会忌讳透露自己的籍贯。我家曾经有个老邻居,一开始一直说自己是个浙江人,结果偶然间被街坊们知道原来他家祖籍苏北,于是成为邻里间私下里的一个笑柄,他本人貌似也羞愧难当。我家曾住石库门房子,一栋楼里住三四户人家,倘若有人搬走,记得剩下的人家总会相互嘀咕:伐晓得新搬进来额是啥地方宁啊,千万伐要是苏北宁哦!后来还真搬进来过一家苏北人,但是相处下来感觉挺不错的,不过记得那家人家,好像也对自己的籍贯怪不好意思的,还特地声明过其实他家严格说来不属于苏北地区啥的。

如今,我觉得“苏北人”的标签在上海已经淡化了。昨天我还碰到一个在上海工作的苏北小伙子,问他老家哪里的,他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家乡。我想他大概根本不知道上海曾经对苏北的定义,而到了我女儿这一代的上海孩子,也已经不知道那个定义了。
 
最大赞力
0.54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昨天提到上海作家《程乃姗》的小说时,我还提到了“棚户区”。我想“棚户区”这个词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的。上海的“下只角”,并不是全部都是棚户区,但是棚户区,肯定都在“下只角”。
上海的魅力是, 有点机遇相貌努力才华, 一代就能翻身,
起码, 可以有这样的一个梦想.
 
最大赞力
0.54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如今,我觉得“苏北人”的标签在上海已经淡化了。昨天我还碰到一个在上海工作的苏北小伙子,问他老家哪里的,他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家乡。我想他大概根本不知道上海曾经对苏北的定义,而到了我女儿这一代的上海孩子,也已经不知道那个定义了。
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 烟片战争之后才能有上海的一席之地,
这样的一个地方, 讲究出身, 这个矛盾恐怕是普世的矛盾,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当然,“下只角”里也住非苏北人,这些人虽然不太会像苏北人那样受到普遍的歧视,但难保不因为“上只角”人的优越感而偶生“吃酸/吃瘪”(上海俚语,意思应该显而易见吧)之情:)

“上只角”和“下只角”的生活环境、人口构成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区别多少是存在的。我家,最早是住在“上只角”高安路那一带,后来随着家道中落,逐渐北移,移到了“下只角”。从小时候外婆跟我聊天的蛛丝马迹中,其实就可以看到一点点上下角之间的差异。

比如外婆讲她住在“上只角”时的经历时,我注意到故事中别人对她的称谓都是“邬师母/邬太太”(“邬”是我外公的姓),可见她的社交圈子里的人是追随西式风格的。但是我发现我们周围“下只角”的邻居,一般都叫她“外婆”,哈哈。

虽然搬到了“下只角”,显然我外婆还是很不愿意放弃她原先小资的生活方式。比如出门时,那头发是非要用些头油梳得服服帖帖的;夏天哪怕坐在弄堂里乘凉,她也要换上一身香云纱的衣裤,虽然前一刻她还穿着棉布衣服在厨房里煎带鱼:D。话说后来她到了很老的时候,对于这些小节问题还是相当看重,我们其实都觉得她有点zhuangbile - 当然那时没有这个词,有时我们会暗地里说“老太‘作’来”(“作”也是上海俚语,它的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熟悉吧,有“难对付、纠结、烦人......”之意:p

我再来引用一段上海作家李大伟对“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描述,也许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

“同样赴宴,在‘上只角’的酒店,长廊上见了熟人,但不是一个包间的,往往装戆(装傻)勿看见,今天没有约你,可能有不想让你知道的隐私。但在‘下只角’的酒店里,见了并非一桌的熟人,踮起脚大呼小叫‘兄弟,一歇(一会儿)我过来’...... 这就是‘下只角’的天真,‘上只角’的世故”。
 
最后编辑: 2013-04-23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 烟片战争之后才能有上海的一席之地,
这样的一个地方, 讲究出身, 这个矛盾恐怕是普世的矛盾,

哈哈,大师非常宽容,不过我呼吁上海人乃至全中国人把它当成一个提醒/警醒。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上海的魅力是, 有点机遇相貌努力才华, 一代就能翻身,
起码, 可以有这样的一个梦想.

嗯,我也这么认为。甚至我想引申出一个这样的问题:都说上海人排外,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地人在上海站稳了脚跟甚至创业成功?我不敢说上海有多么公平,但我还是认为上海是目前全中国大陆最公平的地方。

也许这是我井底之蛙的愚见。欢迎大家拍砖。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哈哈,大师非常宽容,不过我呼吁上海人乃至全中国人把它当成一个提醒/警醒。


大苏州,小上海。明代以后上海就已经开始在发展,只不过中国对外贸易(中葡,中西,及转口美洲贸易)主要走南路(广州),因此上海才显得不如广福甚至江浙。

至于说上海公平,也拜商业发展所赐。如果没有十里洋场的发展,列强的明争暗斗,上海的公平和开放之路,还是很遥远。如同现在所谓的“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之区别,前者到目前,仍久是官本位的社会。后者则要开放的多。
 
最大赞力
0.54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嗯,我也这么认为。甚至我想引申出一个这样的问题:都说上海人排外,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地人在上海站稳了脚跟甚至创业成功?我不敢说上海有多么公平,但我还是认为上海是目前全中国大陆最公平的地方。

也许这是我井底之蛙的愚见。欢迎大家拍砖。
最, 是最难讲的事,
本来我跟你一个立场, 一个最给我推到了对立面.

一个上海人说, 我们上海最挤, 我老婆坐公共汽车, 被挤流产了,
一个北京人不干了, 说, 我老婆坐公共汽车, 给挤怀孕了,
 

Johnny1008

解禁用户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一个不错的纪录片,拍摄的是很真实,很生动的上海,

由于世博会及其他相关的原因,片中的地点现在已经完全的消失了!

现在要想看到这样生动的上海,也只有看看纪录片这一条路了!


:wdb5: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Fi9Ba8Ew0fQ[/ame]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