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好,不重要。
重要的是文章好,道理好,连带觉得小说也好。
最好的是,不装、不矫情、不做作。
满口污言秽语的人, 不管说的是什么, 首先就输了. 借用佛印和尚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白痴的眼中看什么都是白痴.
方舟子是否当年福建省的高考语文状元, 这是可以查证的. 而且, 如果吴的高考语文离满分只差1分, 我相信他绝对是当年该省的语文状元.
我也发现, 一般写文章挺韩寒的人基本上是不看韩寒的文章, 小说, 也不看韩寒的访谈, 更不知道其实韩寒早一记一记耳光打在脸上了.
开什么玩笑, 韩寒凭借新概念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而出名, 如果那篇文章不是他一个人写, 那对其他参赛者公平吗?
而且, 是他自己悬赏2000万来找代表和团队的, 你这不是打他的耳光嘛.
开什么玩笑, 韩寒凭借新概念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而出名, 如果那篇文章不是他一个人写, 那对其他参赛者公平吗?
而且, 是他自己悬赏2000万来找代表和团队的, 你这不是打他的耳光嘛.
你颠倒着说话不是一两回了,这几天忙,就是不上你的当,哈哈。
颠倒着说话? 我说的不对的地方, 你指出来就是.
就这么胡乱下个结论, 恕不敢当, 还给你自己受用.
plus: 根本没设什么套来让你上当, 你真心想太多了. 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你根本看不懂楼顶那篇文章, 尤其是里面的条理和推理.
颠倒着说话? 我说的不对的地方, 你指出来就是.
就这么胡乱下个结论, 恕不敢当, 还给你自己受用.
plus: 根本没设什么套来让你上当, 你真心想太多了. 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你根本看不懂楼顶那篇文章, 尤其是里面的条理和推理.
颠倒着说话? 我说的不对的地方, 你指出来就是.
就这么胡乱下个结论, 恕不敢当, 还给你自己受用.
plus: 根本没设什么套来让你上当, 你真心想太多了. 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你根本看不懂楼顶那篇文章, 尤其是里面的条理和推理.
讲道理的人,文章不一定就好,道理不一定就对。
仔细看了一下,通篇谈感觉,没一个能成为证据的东西。
正在看这个:韩寒对话王朔
http://v.ku6.com/show/1-qEO_yXJZl4RIxD.html?loc=youce_tuijian
看了开头才知道,韩寒原来是不想/敢见王朔,原因是被很多北京人忽悠,主持人让他举个例子,也举不出来。结果王朔提前到了,只好“对话”了。不明白他怕什么?
看着王朔滔滔不绝地说“千岁寒”,怎么没见到韩寒说他的“三重门”啊?整场对话20多分钟,在王朔面前,韩寒说的话不超过10个字!
正在看这个:韩寒对话王朔
http://v.ku6.com/show/1-qEO_yXJZl4RIxD.html?loc=youce_tuijian
看了开头才知道,韩寒原来是不想/敢见王朔,原因是被很多北京人忽悠,主持人让他举个例子,也举不出来。结果王朔提前到了,只好“对话”了。不明白他怕什么?
看着王朔滔滔不绝地说“千岁寒”,怎么没见到韩寒说他的“三重门”啊?整场对话20多分钟,在王朔面前,韩寒说的话不超过10个字!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争论一早对你就没意义,你都说过不看韩寒。
根据天才的一向泡妞推理,一听说只是两人在女主播的家里吃饭,就屁颠屁颠的去了,去了才知道受骗了,原来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早知道是这样,天才肯定不会赴约的。
根据韩天才的泡妞推理, 一个女人要是愿意和男人吃饭, 那么就说明这个女人已经做好....的准备(大意如此, 要看出处, 天涯技术帖里有截图). 所以韩天才一心期待着和陈辰的甜蜜约会, 谁知道去了后发现有那么多电灯泡, 那个委屈, 那个萌啊, 让人看了都心疼.
欢迎回来继续讨论. 不过大姐, 可否对事不对人啊?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韩寒这一公众人物的事件, 别老是把话题转到家园的网友身上.
主持总结的不错,正在看这个:韩寒对话王朔
http://v.ku6.com/show/1-qEO_yXJZl4RIxD.html?loc=youce_tuijian
看了开头才知道,韩寒原来是不想/敢见王朔,原因是被很多北京人忽悠,主持人让他举个例子,也举不出来。结果王朔提前到了,只好“对话”了。不明白他怕什么?
看着王朔滔滔不绝地说“千岁寒”,怎么没见到韩寒说他的“三重门”啊?整场对话20多分钟,在王朔面前,韩寒说的话不超过10个字!
何又到寒的另一部作品《一座城池》,他到底想表什?寒躲避:“我得你去文老比靠一,因他的文老肯定能回答。”
在跟王朔那所“”中,寒乎什都,是王朔在自自。王朔提到他《三重》,寒根本不接茬,不避任何自己的作品,整 局,除了被到喜什的女孩,了一句下流的“只要的好,活好都可以”之外,任何、任何都不出。不知看了,不被死。如果以 前看出,以寒的沉默是高健式的“酷”,那王朔的一杆子、西一棒子的扯,直就像被玩了。
这位兄弟知道什么是sarcasm否?
今天就把心里想的那点子事情说出来,总引导别人,多累呀。而且这里又没有国安请你喝茶。
寒是石,不是金子
曹青
。。。。。。
古往今,“常、常理”是人判一切事情的起,也是根本。即使司法,像美的法治家,也主要靠“案例法”和“常法”。由12 法律的普通人成(抽生)的陪裁有罪罪,而法官更像 “人”,就是看重“常”的表。
。。。。。。
一、自己的作品“一三不知”
很多疑者已提,在2000年CCTV“寒”目中,寒什起了《三重》名,是什意思,都回答不了;你怎解都行,最後被急了,“我忘了”。《三重》出版不久,作者居然快就“忘了”!
也在目上,主持人到,台上的那女孩是不是像《三重》中的女主角Susan?寒明不熟悉Susan,但被主持人追,寒倒是了一小智,“私下”,躲了去。正常情下,他自己中的女主角,有情人般的致的。(这话经典)
。。。。。。
在何的中,主持人明非常欣寒,寒的主要小。在他提到寒的《安》、及中的人物和情等,寒是一茫然,他《安 》的容都忘了。天下有作家,自己的作品不是不意,就是忘了,名、容等,都忘了!可是在作文比中,他能住一串古人的名字、 作品,可以用引地直接引用,甚至默出一冷僻的拉丁文。
何又到寒的另一部作品《一座城池》,他到底想表什?寒躲避:“我得你去文老比靠一,因他的文老肯定能回答。”(有点像在回答他对别人某部作品的理解)
。。。。。。
於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零下一度》,寒也是不得容。2001年他作客新浪嘉聊天室的文字,被到:“什把文集的名字命名《零下一度》?”寒回答:“我也在想,我初到底是怎想的,知道呢?我也不知道。”(这个往往只有作者才知道,就像父母给小孩取名,即使胡乱取得,取名的父母也会一辈子记得,更不要说那些花了好长时间去名的父母了)
在新浪聊天室,寒甚至自己的“新”都法介其容。友:“我看到在新浪上,你要介你的新,你介一下好?”寒竟回答:“不大好介。我也不知道描述什,好的西往往是以形容的……”(不像作者,像没读懂课文的学生)
寒在“豫有”中,可以地得自己最初拿到的最大一稿是500元,但提不出是哪篇作品,更不得到底是在哪家刊物表的。一年作者,不忘掉了表“女作”的刊物,甚至自己作品的名字都不得!寒真是太了!
在八等中,寒更是只字他的作品《杯中人》,他名文的起跳板,好像在他的人生中根本就有。《杯中人》是寒在一小 之完成的、旁徵博引古人、默出一非常冷僻的拉丁文的“得意之作”,但什在去13年中,在所有的媒中,未他篇“作”的形成 程?
按常理,任何人有一次在限比中危不(又是面那古怪的考),智地“在杯中”想到“人生染缸”,迅速篇局,想名家作品,然後 遣造句,一而就的,都值得小小地炫耀一下吧。他既然口自己是金子、自己是文史,明不是之人,那起具一,“金子”是怎成 的,“文史”是怎成的吧?何只字不提?
《三重》是寒以《杯中人》得作文比一等之後的另一“成名作”。有友做了般努力,他把《三重》提到或的著作,按先後序列了出:
《三字》 《走出魔的》 《李敖快意恩仇》 《舌》 《尚》 《》 《左》 《》 《水》 《四世同堂》 《史》《策》 《江南的水》 《拉斯》 《流浪的人生》 《的》 《教地》 《花》 《佳人》 《美女》 《西》 《中文史》《野》 《永州八》 《至小丘西小石潭》 《子兵法》 《文解字》 《形》 《中作家》 《》 《康河的》 《字化生存》 《情偶寄》 《孟子.滕文公上》 《通派如是》 《本.生德拉蒙德的》 《心理及其心》 《大.休的死》 《包法利夫人》 《西》 《聊志》 《西晚清思想的裂》 《管》 《出表》 《混到有序》 《形式》 《搜神》 《恨歌》 《肉蒲》 《淮南子》 《羊脂球》……(确实有很多书根本就不适合少年阅读,也可能不会读懂,不过也不排除只是从报纸上引用了相关著作的词句?)
一在1997年看“少刊”的16少年,一年之後,就能在涉多作品,其中不乏冷僻的古。他不吃、不睡、不上、不玩地拼一年,能把些一遍,已是足令人止的“神童”了,更何期出20字的篇小,在中引述了上述作品。
其不止了《三重》一本小,寒後出版了《零下一度》。被人指出它比《三重》文字幼稚,寒解,是在《三重》之前的,只不後 出版。也就是,在1997年“少刊”的寒,到1999年就在阅了上述那些令人眩的一堆作品後,出大本(共31字),而且要完成 理化和文等程。如此人成,那很狂傲的寒,怎一句都不提呵?(把他作为天才看待还是有可能的)
作家意自己的作品,就如同母意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可能有,如果跟一女性交,她是一多不健的人,只要提到她的孩子,她立刻 滔滔不,立成“演家”。跟作家被到自己的作品有大的相同性,起有三共同的原因:一是熟悉(全世界有任何人像作家本人或母那 ,熟悉自己的“孩子”),二是辛(都付出孕育和培的心血),三是自豪。尤其是“孩子”有出息,做母的就更加傲,更意。作家同,甚至有 人,那些名家起自己小中的人物,“比自己的情人要”。
所以,寒的拒自己作品,自己作品一三不知的情形,不合基本常理。
二,其他作家、作品像白
世界上任何一所的作家,他是否被文化人吹捧,只要他不需要、看名著,就可以自己出名著的,他不是子,就是高玉。(天才也可能。但文笔会以生动见长,不可能老成而流畅。)
“行吧”“一般”是寒所有被到的作家和作品的回答。(这往往是不知道而不想惹是非的保守回答)
。。。。。。
被到他是否喜迅的文字,寒回答:“行吧,感一般。”
友:“台作家中比喜哪一?李敖、柏?”寒回答:“行吧。”
友再:“最崇拜的老作家是哪一?”寒回答:“一般。”
友追:“喜的外作家有哪些?”寒回答:“我不看外作家的西,我很少看文作品。”
主持人:“有有看郭敬明的西?”寒回答 :“有。不光是他,所有人的乎都有看。”
主持人寒:“那你主要看什?”寒回答:“看。”(对天才而言,这个可以有。)
。。。。。。
其,真正了五四代作品的人,如果他真,他承,代作家的文字比那代的流多了。五四代,白文在步段,乎哪人的作品都 能挑出一堆屈聱牙、文法不那的文字。思想理清楚的也找不出。他真正的可取之,是真的探索精神,而不是今天文可的撒、炒 作、玩世不恭。(我认为相对于现在的白话文,当时处于试验阶段的一些很有个性特色的表达方式已经被丢掉了,不过喜欢的人还是可以零星捡起来的)
在其他作家,寒更。寒他的《1988》原要改名,因跟日本作家村上春的《1Q84》撞。主持人他怎看村上春,他村上春 “有非常好的情,步的心,不那嗦”。泛泛之可以放在一百、一千作家和作品身上,但恰恰不合村上春。非常好的情? 充斥色情;步的心?孤;不那嗦?900多(英文版)的故作高深。(哈哈,这个有意思。)
除了自己、他人的作品都不熟悉之外,寒在中文和作是怎回事,更是相陌生。在“豫有”中被到,“作是不是很累、很孤的 程?”寒回答:“可以。很多人得作很累,上因他得很差……很聊。”然後寒,作是累,坐着累叉腰肌,手也累。(嗯,是有点像外行人说的。)
哪真正的作家作之累,累身超累?“汁”、“句三年得,一吟泪流”是在累胳膊?累腿?是累腰?哪真正的作家不知道作“造”是孤的程?寒感,大概是因有爹在替他拼吧?(最累是大脑不错。)
三,史、文、文等任何知都有
寒在出道作品《杯中人》中旁徵博引古古人,在《三重》中提到和的中古籍和外也有51之多,但被民到你喜古文?他的回答是:“看起太累。”
在凰“非常道”中,主持人何寒:“儒作在今天被推崇,是gong是?”寒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什是儒,我不知道什 是《》,我都有看,以前他秀的候我,你些女演怎看,我我不表看法,到後他在是逼着我要,我我跟你真,我《 》都看,你跟我的名字我都不知道是,我也真不知道中的所的儒,所的什什家的,他具是什容,我真的是不知道。”
“什什家的”都不知道,既不阅外作品,古文也“看起很累”,怎在《杯中人》中信手拈古文和古人了呢?怎在《三重》旁徵博引51部中外著作的呢?
。。。。。。
是跟丹青,是接受何,寒都表示了他不看,只看一堆的。他也不通代理器上外的站,“外那些中的看法你能想像得到”“其我都不想看那些。”原寒的全部知源就是被他嘲的官方媒。
除了看官媒,寒有未成年童的趣打!他跟男人在一起就只能打牌、玩。寒就靠玩、打牌、踢足球、打桌球、打,就打出天才作家,道不是羞辱所有真正作的人?
宣自己是“上海大金子”,自己就是“文史”的人,“我不喜看小,我就喜看志,事的西。”“我自己,嘛要看你是怎 的?”“我得我不需要借,也不需要。”“很多人我高中知面很窄,但是我想我掌握的知和技能,要比全中任何一作家都要多。” 《南方人物刊》)
上述些的人,道不整是一知畏、玩世不恭的小混子?
。。。。。。
四、“寒”,哪是真的?
在些目上,於文、作、他自己的作品,寒全都回避了。但到、女人、版、名人生活,寒高采烈、振振有。包括自己做面膜, 物,怎胎,哪次拐多了,哪次跑少算一圈,甚至中被一男同因吃醋踢了一都有致。一句,只要不是和文、思想有的,他都 可以。 (和爱车一样,爱文学的话,也会不离三句的)
正如一位友所察的,“只要到文作、到他的作品,他的就很少,又空又大,不。或者拉西扯,答非所,是什?能出《三 重》等大量文作品的人怎文如此冷淡?但要一起女人、或日常生活,文的西,他是道。”
另一位友:“其看了寒的,似乎一特是:言一概有面化,涵一概化,完全了一人似地,所有的文境界在中都看不到,完全就是一尚叛逆初中生的境界。”
於寒明的“人”和“文”不上的,那些寒的目主持人,不而同都感到了。
主持寒和丹青(零)的查可欣:“寒本人不像他的文字。”
凰何:“寒平的接人待物,完全不同於他文字的利和俏皮,他性格向而且羞。” (对作者而言,这个有可能)
:“在中,寒也非上那咄咄逼人,而是相的‘和’,莫非才是他的自然?”
一位友:“什中的寒看上去一都不犀利呢?人失望。我然相信是他的,但上的他,怎看都是一普通上海青年,甚至有木,也看不出有什魄力。”
有友,寒“一文就巴,一小就神采,同一就神采,一事就磕磕巴巴,是同一人?”
道不太奇怪了:在小和博客的背後,“寒”是博群、博、幽默侃、尖辣,嬉笑怒皆成文章,可是真人一出,空泛、拉 碎、似是而非;所“和、羞”,其是有深刻,有博,有文,甚至自己的作品都弄不清、不得,像已九十的人。
。。。。。。
五、寒博客是他本人的?
。。。。。。
在接受何,寒更意之透露底牌,他其有那些博客。因何他“每天在博客花多少作”,寒的回答是“十、二十分吧。”但他 同,十、二十分中,他主要是看看新,新,八卦,或是汽什的。大家算一下,去掉些,寒真有博客?
寒清楚地跟何,他不在word上打西,也就是不在上前好,而是上了博客後直接在面上打。我不相信任何一的作者是西的。
。。。。。。
“我看了寒31日‘堂供’篇西,怎感好。份西的人和我印象中的寒怎好像根本不是同一人?!篇西文字真的很差(我第一次 看曹青寒文字很差有不以然呢),心力很乏,能力很一般,言也不免有些低俗,根本就有原的犀利,智,老到和幽默。我是有好久有 看寒的西了。但是感篇文字的作者和我在接著的普通二三十的年人有什呀,甚至有些年人的文字和思能力超在面前 ‘寒’了呢。到底是怎回事?!”
。。。。。。
但是,如果因被一演迷住,而一前所未有的跨越三界(教育界作文考作弊,文界小代,思想界博客代)的天大容忍的,那中人就只配做言的奴。,比什三鹿牛奶之可怕!(期待有人站出来,考证真实,还原真实,以正视听。不是对我们这一代,而是对后面的人功德无量。)
2012年2月6日於美
2012-02-07
http://caochangqing.com/big5/newsdisp.php?News_ID=2623
其实只要写过文,不论差的还是好的。他都有自己感觉得意的地方,有机会说的时候会不自觉卖弄(很难克制得住)。而且写作中作者也会有许多伏笔、寓意和神来之笔,都会使其不厌其烦和津津乐道的。而有的写得有深度的,还会有自己不便言明的一些深层含义,也是很渴望被他的读者发现,如果这些都被别人发掘出来了,那可就是知音了。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作家,应该是不怕怀疑的。肚子里的货在那,而且随着阅历的增长,写出来的东西应该越来越有水准的。能写出哈利波特1,自然后面的系列也不在话下,何况韩寒还是一个少年天才。
韩寒的访谈和他的文章反差较大,不明白他为什么说自己写博客不花什么时间。因为我只能想像一个言语不多的人,似乎需要更多时间才能锤炼出那么精辟的语句。
顶这篇文章。
个人码过字,混过编辑。有些粗浅认识。《三重门》热起来时,找了本跳着翻看了几页,估计没读完一章的内容。感觉文笔还算通畅,中规中矩,语气比较老成(相对于作者当时的年龄)。以一个自己当时还不算成熟的思想来看,确实没找到什么闪光的东西。我想如果我是编辑,收到这样一篇稿件,作者如果是成年人(比如向他父亲的年龄),我会看不完一章直接扔废纸篓:对成年人来讲,那样的水平也就是业余爱好者水平,还不带一丝天分的。如果不信,你找你自己比较爱好文学的朋友,让他读读那本小书。不过如果是17岁的作者,我也会觉得很有潜力:少年老成,文笔通顺,发展大有空间!(要知道在当时的大学推崇现代试验文学的爱好者中,能够做到文笔通畅、思维内敛的人难找,也不大受待见。)
我没看过以后韩寒的任何小说,偶尔撞上也就一带而过: 还没有达到能吸引我的地步。博客文章倒是看过几篇,有些很有新意,敢于藐视权威和强权,觉得还不错,有一点冲劲。鉴于他的这些表现和影响力,我还是觉得他发展空间巨大。
曹长青我听说过(像一个大学时候有点出名的一个导师,但估计不是那位。),也没看过他的东西。不过这篇东西我估计他是个写过文的人,我倾向于接受他的大部分观点。我也没看过文中提到的绝大部分那些有关韩寒的节目和文章。所以只是凭我的经验得出自己的感受。也希望有至于提高自己,喜欢自己分析和究竟得更多朋友做出自己的研究和归纳表达出来(我也会忽略前面那种没什么文学知识和修养的谩骂是所谓的评论,因为他自己就向我表明,他没有文学基础和为人较差。)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是研究。
这个, 是对阅读宽度的批评,你是个人真的人。
我也认真诋毁你几句,曹长青是你同行来的,你是个编辑,连曹长青是谁都不知道,你要在国内还情有可原,可现在还不知道,你这个编辑的水平,我就略知一二了。别的不说,靠你的媒体启民智,老百姓就别想了。
韩寒是时代周刊评选的影响世界100人,你一个以文为生的人没看过小说,倒是看过几篇博客,作为一般人也算说得过去了,作为媒体人,作为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就说不过去了。
记者可以分成一流,二流,三流,小报,乃至不入流。编辑也一样。关乎其人,与服务的媒体无关。
你是个人真的人。
我也认真诋毁你几句,曹长青是你同行来的,你是个编辑,连曹长青是谁都不知道,你要在国内还情有可原,可现在还不知道,你这个编辑的水平,我就略知一二了。别的不说,靠你的媒体启民智,老百姓就别想了。
韩寒是时代周刊评选的影响世界100人,你一个以文为生的人没看过小说,倒是看过几篇博客,作为一般人也算说得过去了,作为媒体人,作为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就说不过去了。
记者可以分成一流,二流,三流,小报,乃至不入流。编辑也一样。关乎其人,与服务的媒体无关。
杂志有两种, 一种是提高自己水平的, 另外一种是美化自己感觉的,不光是阅读宽度的问题,是基本上丧失了思辨能力,自己都是个糊涂虫,还编刊物给人看,还挺自豪,说自己是编辑。
逻辑真得不是一般的强。赞一个!你是个人真的人。
我也认真诋毁你几句,曹长青是你同行来的,你是个编辑,连曹长青是谁都不知道,你要在国内还情有可原,可现在还不知道,你这个编辑的水平,我就略知一二了。别的不说,靠你的媒体启民智,老百姓就别想了。
我是世界最没有影响的好多名之一,你不理解很正常。同样我也不觉得那什么前100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值得我卑躬屈膝的地方,我视他为一班人无异。至于以别人的排名次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中国很普遍,到处都有。这就叫存在即合理,也无可厚非了。韩寒是时代周刊评选的影响世界100人,你一个以文为生的人没看过小说,倒是看过几篇博客,作为一般人也算说得过去了,作为媒体人,作为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就说不过去了。
嗯,你说得很对。还有不入流的。其实哪里又不是这样呢?记者可以分成一流,二流,三流,小报,乃至不入流。编辑也一样。关乎其人,与服务的媒体无关。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972075_1972078_1972568,00.html时代周刊是干什么的?
是那年那期选的?
为什么要选?
那期发行了多少?
发行数量占地球人口数比例多少?
问题就像铁板一样。。。
不光是阅读宽度的问题,是基本上丧失了思辨能力,自己都是个糊涂虫,还编刊物给人看,还挺自豪,说自己是编辑。
时代周刊是干什么的?
是那年那期选的?
为什么要选?
那期发行了多少?
发行数量占地球人口数比例多少?
问题就像铁板一样。。。
他入选时代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是在2010年, 在艺术家类别下.
入选的原因投票结果, 而更重要的是他的blog号称有上亿人阅读, 从这点来说他当时的影响力巨大是合情合理.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completelist/0,29569,1984685,00.html
这里是该年名单. Ashton Kutcher 排在韩寒前面. 可知该名单的分量了.
岂止是暗恋,简直就是爱的死去活来,他宣称自杀的那天,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家的,在fraser 河边差点就投了。 扯远了。我挺理解暗恋的感觉的。劝你出去走走会好受些。你暗恋小和尚,每天顶着他的名字,到处逛。
王朔估计和你想的差不多,所以这个混人都出来挺韩。
(确实很普遍。如果不熟悉也不是同行的人因为追星问起来、或者不喜欢的人问起来极有可能这样应付。文学的亦然)以我以往自己做电影的经历来说,过后别人问我之前某某片子是如何想的,为什么那么设计,有时候还真是有种不想细说的感觉,
一是,能感觉出来,提问的人只是想问而已,对于答案什么样并不是很关心,说白了就是客气的一问;
(对于著作等身的文人来说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有诗人和短篇小说作家。也像拥有很多情人的浪漫者,领养了许多孤儿的养父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但我相信即使这样,对于这些人,他的出名作、自认的标志性作品、初恋情人、刚当老师的那一届的很多喜爱的学生,谈起来,他还是会如数家珍。)再一个,一些热爱创作,尤其是不喜欢重复的人来说,最不喜欢的就是把过往的作品,特别是得意的设计作品念念不忘,随时随地如数家珍的,相反希望尽快忘掉,因为只有忘掉之前的,下一次创作,才会没有既定模式,才不会被自己的条条框框束缚,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能这样想的毕竟是少数,我是这样,我希望韩也是这样的人;
(这段说得特别经典,很多时候得意之作也是这样诞生的。过去有的创作这会因为起源和动机的无厘头而羞于披露,现在这样的人要少一些,有的即使觉得无厘头就会像文中说的后期制作出来,或者就是无所顾忌吐露出来。小说和电影有一些区别就是小说更像自己怀胎生孩,很难高产,也很难分心,即使有很多妙手偶得,没有辛勤的耕耘,是不可能有比较长的作品出来的,无论好坏。不过还是有时候作者由于觉得自己的出处或其他原因在强人面前觉得心虚而躲避。)第三,其实,有时候,妙句只能偶得,创意往往来源于电光火石的一刹,或者干脆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跟着感觉,觉得这样舒服,就这样了,没有那么多原因,没有那么多道理,就是觉得理应如此,还有就是可能原因或者真的很平凡很无聊,说起来真的没什么意思,自己都懒的说的感觉;以我做电影的经验,凡讲出一堆论证严密的理论的,事后诸葛亮的情况居多,而且,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往往都不是创作时殚精竭虑设计的地方,那些观众反而没感觉和共鸣,观众津津乐道的恰恰都是几乎所有创作人员当初没想到的地方,我自己经常这样,我希望韩也是~~~
(这话我赞同,对爬格子的来说,这种现象更普遍。)另外,笔下滔滔不绝,不见得口头就一定文采飞扬,两个我觉得是两码事,因为写作你有时间斟酌,修改,而口头交谈,辩论,即兴演讲,往往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了,斟酌时间有限,而且,谈话气氛,甚至交谈对象细微的表情变化,措辞变化,语调变化,眼神变化,都会给接下来要说的话造成影响,可能会改变你的措辞甚至内容,我自己经常这样,很多事先想好要说的话,具体交谈时根本没契机讲出来,我希望韩也是这样更善于笔头表达的人~~口头表达和文字风格相差大作为证据,我认为无法服众。
(红字部分也是我欣赏寒韩文章的地方)我没有读过韩的书,也不过是最近一年偶尔看看他的博客而已~~最早也觉得他太过嚣张,有些过,不够内敛,甚至有些讨厌他。后来看了些他的博客,觉得至少他是在做自己,通过文字表达的观点很坦率,不像现在很多人的文风和稀泥和谄媚居多,不象更多人拐弯抹角含沙射影欲语还休的~~最近看韩回应麦,方的博客,仿佛看到了他气急败坏的样子,也仿佛看到了《让子弹飞》里面剖腹的六子,可能有些相似的经历(我希望是这样)而理解他现在的心情~~
(个人感觉这是电影和文学创作[包括原创编剧]不同很大的地方:电影其实是一种集体创作,如果上方有意,个人是极有可能被抹杀的,甚至包括导演和非原创编剧。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个人创作,除非像文革等非正常阉割形态,有了作品抹煞作者几乎不可能。文学作品的私密性较强,证明自己应该更容一些,我在前面一个帖子的想法里已经说到,这里忽略。就影视而言,外行的我觉得也有一些方法可以验明正身:说实话,如果真有这么个人,拿出我曾经做过的电影,说都不是我做的,是别人做的,我能怎么证明?
物证?上面只是写了你名字这几个字而已,天下叫这名字人多了,怎么证明就是你?你有身份证也没用,只能证明名字用的字一样而已~
人证?制片导演演员。。?你怎么证明不是串通好的?
拿当初工作时的相关文档?你怎么证明不是拿别人的来蒙事?
讲创作过程?你怎么证明不是别人教给你然后你背下来念给我听的???!!!。。。。。。
你如果无法自证,就等于认同了别人对你的质疑,那么欺世盗名的骗子你就坐实了~~~
这就是我说感同身受的意思,支持方无限质疑权的人可以捡自己的工作成果来模拟一下,想象下如果有人这样对你,你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和反映~~
我并不是挺韩,我关注的是这种怀疑一切的态度,这是这个社会信任缺失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剧了信任缺失~~我觉得这是扭曲的世界观~~
在网上流传的王朔的博客, 在2008年时候就指出韩寒是有团队, 并且用身上的硬币打赌他的博客文章不全是他自己所写. 这个博主没有加V, 难以说明是王朔本人, 但因为徐静蕾有转发该文章, 考虑到徐和王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那是王朔本人.
后来网上又流传两篇据说是王朔所写, 一篇说代表又怎么, 人家还代孕呢. 这篇看似挺韩, 其实完全坐实韩有代表. 另外一篇是对方舟子, 全篇对韩寒喜笑怒骂, 完全是当小丑般. 但是这两篇文章都没有任何迹象表示是王朔所写, 虽然其展现的京骂特色颇有王朔的风格.
王朔在东方台陈辰的节目中有和韩寒对话. 这个视频上到处都是, 算是可以证明是王朔本人. 有头脑的人看了后自然知道在王朔眼中韩寒是什么样的人.
王朔挺韩, 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在网上流传的王朔的博客, 在2008年时候就指出韩寒是有团队, 并且用身上的硬币打赌他的博客文章不全是他自己所写. 这个博主没有加V, 难以说明是王朔本人, 但因为徐静蕾有转发该文章, 考虑到徐和王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那是王朔本人.
后来网上又流传两篇据说是王朔所写, 一篇说代表又怎么, 人家还代孕呢. 这篇看似挺韩, 其实完全坐实韩有代表. 另外一篇是对方舟子, 全篇对韩寒喜笑怒骂, 完全是当小丑般. 但是这两篇文章都没有任何迹象表示是王朔所写, 虽然其展现的京骂特色颇有王朔的风格.
王朔在东方台陈辰的节目中有和韩寒对话. 这个视频上到处都是, 算是可以证明是王朔本人. 有头脑的人看了后自然知道在王朔眼中韩寒是什么样的人.
王朔挺韩, 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个人感觉这是电影和文学创作[包括原创编剧]不同很大的地方:电影其实是一种集体创作,如果上方有意,个人是极有可能被抹杀的,甚至包括导演和非原创编剧。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个人创作,除非像文革等非正常阉割形态,有了作品抹煞作者几乎不可能。文学作品的私密性较强,证明自己应该更容一些,我在前面一个帖子的想法里已经说到,这里忽略。就影视而言,外行的我觉得也有一些方法可以验明正身:
在影视中,个别的灵机一动的创作,很难仅以此而冠整个作品为个人创作;但如果是以一贯风格贯穿的作品,佐以自己相似的其他作品,由于所有作品创作团队人员完全重合的情况不多,也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证明的;
影视在后期编辑中,一般剪裁改动较多。因此有很多前期桥段是不可能面世的,而创作人员在创作中为了前后呼应,会有一些相应的衔接或交待在前面和后面的情节中。剪接过后,有一些情节或场景过渡会有一些不自然的蛛丝马迹。观众很难觉察,不过如果创作人员后来提醒,观众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的;
创作集体中的其他人员佐证。这个似乎明显也似乎不明显;
如果是导演,似乎很难被取代,因为有那么多人和整个作品;编剧可能被取代,特别是非原创,但在现在比较公开的环境,更有可能是被撤换而不是李代桃僵。
还有好多方法可以洗刷清白的,仅属个人想象……)
借您观点我延展下:
就事论事,其实要自证还真是挺难的
抛弃ipad,终于看到这节目。
没什么头脑,看不出来韩寒在王朔眼中是什么样人。就看出来,王朔和韩寒,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不过害羞腼腆是一样的。
抛弃ipad,终于看到这节目。
没什么头脑,看不出来韩寒在王朔眼中是什么样人。就看出来,王朔和韩寒,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不过害羞腼腆是一样的。
不是你自己说的王朔挺韩寒吗?
文人打笔仗, 自古有之, 而针对某某文章认为非某某所写, 更是在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要想自证, 其实很简单. 写文章反驳, 公开辩论对质, 方法多的是.
就事论事, 还是看看相关的文章再发表观点比较妥当.
不然就像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那样, 自说自话, 说的完全是想象中的样子, 说到后面, 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说了.
是呀,正是基于人之间相互的信任和约束,才有了文明。文化和道德的缺失必然导致社会信用的坍塌---“大道废,有仁义”。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样也是一个信仰问题。不过,重建信任不会是只凭盲目的限制与压制就能恢复,还得有百家争鸣和去伪存真。不然还会出现“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怪像。借您观点我延展下:
就事论事,其实要自证还真是挺难的
。。。。。。
总之,我的忧虑来源于不安全感,大概就是一些原本大家都应该公认的东西突然靠不住了。
。。。。。。
这种没有底线的无限的质疑的情况就是我担心的,可能这情况放一个作家身上,大家可能会因为作家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而被混淆,那么换个行业,换个人,换个事,演绎推理下,渐渐荒谬感和无力感就出来了~~
我认为这种质疑,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在搅屎。
这种质疑之风盛行,只会拖累科学理论技术在原地打转甚至原地踏步,更甚者要退回去重走老路~~因为他质疑一切,为了你自己继续向前走,得跟他证明并让他相信你之前走过的路
为什么西方科学也好技术也好,都一直在稳扎稳打的累积和进步,就是对于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已经经过检验的成果,是抱着相信和继承的心态的,是在这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就算发展错了,大不了退回来换个方向研究而已,不会退回到很原点的地方重新来,这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思,失败了再站到巨人肩膀上重新尝试而已~~
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些技术一些理论,要么就是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要么就是一下子回到很开始的地方,技术经验知识很难累积和继承,因为每个人,每代人,都是从零开始研究,先花大把时间来研究前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等发现哦,他是对的,英雄所见略同,才开始下一步,上面说的,人家可能直接就开始下一步了~~
所以,中国文化也好,技术也好,几千年下来,东西越继承越少,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争鸣,到现在。。。不说了,大家都明白~~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我上面说的颇为凌乱,既没证据也没数据,但是表达的意思大方向是这样的~希望能看懂的就看吧,看不出来意思的也没必要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的分析,如果按照方肘子的方法看文章,这就是一坨屎
我也有类似看法,不过稍微乐观一点。还有种说法:自秦以降,中国文化已被阉割了。但现在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诸子百家,甚至还有一些复辟现象。元清的汉文化沙漠化摧残不小,但汉文化并未灭绝,不过变成了部分阶层的追求。清几百年的奴化对人格的影响的后遗症现在倒明显,后来的西化其实更为可怕,他有一套自己的殖民文化(虽然还是乌托邦,但至少还有同盟),而几百年奴化教育正好是它最好的土壤。不过技术经济的发展,开始让人们的智力复苏。看现在,中华应该会有自己不可小觑的未来。我很早前说过,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经历了元和清以后,再加上近现代的伤痕累累,现在的中华已经不是当初的中华了,文化已经断层几百年了,所以不要再说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什么的了,中华文化在南宋亡了之后就断了,清末时就早已经连根刨了~~现在我们就是一群亡国奴,亡了几百年的亡国奴,在重拾南宋之前中华文化精髓之前,一直都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应该是重新找回汉民族的文化,可能要重新经历类似启蒙和复兴的过程~~类似方的做法,是不具有建设性的~~~
看到你这么说,我倒觉得中华文化应该更有希望了呢。另外,不要在海外一提中华文化就搬出清廷那点玩意了,那是人家的,不是你中华汉人的~成吉思汗也是人蒙古的,跟你中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硬说有,就是人家蒙古族灭了中华,统治了你几百年,让你做了几百年的贱民,弄的整个明朝中国人都不会自己管自己的家事了,才让后来满人又来灭你~
以上,胡言乱语,望请海涵
这期节目看到的就那些,没什么含金量。
韩寒不上节目是对的。
王朔上节目,效果很差,听他说话,差点儿把看书的好印象一扫光。
你老装糊涂,这不好,别人该以为你真是个老糊涂。
其实你不是。
再转一篇, 是和2004年朱涵事件相关的, 和今天颇有对应:
方舟子的打假动机有问题吗
本报评论员潘洪其
北京青年报2004年04月04日
据《文汇报》报道,南京大学日前组织了由国内物理学界多位专家参加的鉴
定委员会,听取了该校2000级物理系本科生朱涵的科研报告。专家们从不同的学
术角度提出了问题,朱涵对此进行了答辩。经过严肃认真的考察,鉴定委员会以
鉴定结论的形式肯定了朱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
这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南京大学对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朱涵事件”做出的一
个结论。事件缘起于上月初的一条消息: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学生标兵朱涵,
在大二至大四的两年间一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8篇被收入美国《科学
引文索引》(即SCI论文)。消息还透露,朱涵在学校没有导师、没有实验室,
他 “每天9点起床,除了吃饭睡觉,日常必修课主要有三项工作、玩游戏、
给女朋友打电话”。如此辉煌的研究成果,对一个大学教授而言也堪称罕见,不
想却出自一个天才浪漫、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生之手!此事很快在南京大学及一
些网站和媒体上引起轰动,进而引起怀疑。
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公开发表文章,指称由朱涵署名的6篇SCI论文,通
讯作者全是其父亲、北京某高校物理系教授朱某,而朱涵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
却并未说明其论文通讯作者是他的父亲,其中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朱
涵说他在大二寒假时向父亲表达了做一些科研的愿望,但他第一篇论文的投稿截
止期限是那年的大年初二,也就是说他头天刚刚表达了“愿望”,第二天就写出
了论文。凡此种种令人生疑之处,不一而足。方舟子等人怀疑,朱涵的父亲很可
能是那10 篇论文的真正作者,至少是最主要的作者;朱父甘愿为儿子做出“牺
牲”,其目的则是不言而喻的,朱涵已经收到了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宾
夕法尼亚等近十所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即为明证。
如果朱氏父子的确是在一前一后上演“学术双簧”,无疑称得上一起严重的
学术丑闻。在南京大学发布的对“朱涵事件”的鉴定结论中,既没有公布鉴定委
员会的成员名单,也没有公开朱涵科研报告及专家所提问题的内容,对怀疑者反
复追问的几个关键性问题避而不谈,所以很难说已经澄清了事实的全部真相。鉴
定结论对朱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的肯定,只能说明他现在的状态,而不能很
好地证明他发表10篇论文没有“贪父之功”。实际上,按照南京大学副校长、博
士生导师陈骏的说法,“科学研究的通讯作者是文章的主要责任人,其成果当然
也属于通讯作者所在的单位”,朱涵发表的6篇SCI论文,通讯地址是他的父亲,
这些论文所代表的成果也应该属于他的父亲及其所在的单位。这应当被理解为,
朱涵的父亲对朱涵写作和发表论文起到的非同一般的作用,在南京大学校方得到
了某种认定。
与“朱涵事件”的语焉不详的结论相比,有人对于方舟子打假动机的猜测,
就要显得明朗和醒目得多。他们无视“朱涵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却一口咬定
方舟子质疑朱涵的成就,是不能容忍别人的优秀,其揭露事件的目的是出于妒忌。
其实以常理而论,妒忌的情绪一般发生在同行之间,卖水果的用不着妒忌卖服装
的,写文章的用不着妒忌唱歌的,方舟子虽然在美国拿的是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与物理学多少有些关联,但他早就转向从事文学和科普创作,近年来致力于学术
打假,与从事物理学术研究的朱涵并非同行,也没有利益冲突,妒忌之说无从谈
起。本报去年12月22日发表社评《方舟子何时才能卸下“英雄”的负担》,分析
方舟子的学术打假比王海的商品打假难度更大(学术领域多有暧昧含混的空间),
更具有大公无私的情怀(很难带来现实的收益)。即便考之以动机,方舟子的学
术打假行为也无可厚非,至少要比那些制售学术假货、水货的“专家”、“学者”
高尚得多。
学术的腐败堕落,学界的道德沦丧,将对社会伦理和民族精神造成无法弥补
的巨大戕害。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毫不留情地打击学术界的假冒伪劣,
才能唱响中国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主旋律,培养积极、纯正、诚信的科学良知和
世道人心。
是我错了, 老要让你看清楚韩寒的真面目.
如果你看不清更快乐一些, 那就永远也看不清吧.
嗯,这个我同意,其实最简单,就要老方和他直接当面pk一下,就问问他自己文章或者书里的内容,自己分析一下。话说最质疑的就是韩寒参加了那么多电视访问,只要是谈到他的文章或者书,他都闭口不提,谈到其他的他都能说出个所以然,如果自己写的书,就算细节记不清楚,引用的文字出处记不清楚,至少创作背景,文章结构应该清楚,怎么可能没有可讲的呢?文人打笔仗, 自古有之, 而针对某某文章认为非某某所写, 更是在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要想自证, 其实很简单. 写文章反驳, 公开辩论对质, 方法多的是.
就事论事, 还是看看相关的文章再发表观点比较妥当.
不然就像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那样, 自说自话, 说的完全是想象中的样子, 说到后面, 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说了.
再转一篇, 是和2004年朱涵事件相关的, 和今天颇有对应:
方舟子的打假动机有问题吗
本报评论员潘洪其
北京青年报2004年04月04日
据《文汇报》报道,南京大学日前组织了由国内物理学界多位专家参加的鉴
定委员会,听取了该校2000级物理系本科生朱涵的科研报告。专家们从不同的学
术角度提出了问题,朱涵对此进行了答辩。经过严肃认真的考察,鉴定委员会以
鉴定结论的形式肯定了朱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
这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南京大学对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朱涵事件”做出的一
个结论。事件缘起于上月初的一条消息: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学生标兵朱涵,
在大二至大四的两年间一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8篇被收入美国《科学
引文索引》(即SCI论文)。消息还透露,朱涵在学校没有导师、没有实验室,
他 “每天9点起床,除了吃饭睡觉,日常必修课主要有三项工作、玩游戏、
给女朋友打电话”。如此辉煌的研究成果,对一个大学教授而言也堪称罕见,不
想却出自一个天才浪漫、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生之手!此事很快在南京大学及一
些网站和媒体上引起轰动,进而引起怀疑。
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公开发表文章,指称由朱涵署名的6篇SCI论文,通
讯作者全是其父亲、北京某高校物理系教授朱某,而朱涵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
却并未说明其论文通讯作者是他的父亲,其中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朱
涵说他在大二寒假时向父亲表达了做一些科研的愿望,但他第一篇论文的投稿截
止期限是那年的大年初二,也就是说他头天刚刚表达了“愿望”,第二天就写出
了论文。凡此种种令人生疑之处,不一而足。方舟子等人怀疑,朱涵的父亲很可
能是那10 篇论文的真正作者,至少是最主要的作者;朱父甘愿为儿子做出“牺
牲”,其目的则是不言而喻的,朱涵已经收到了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宾
夕法尼亚等近十所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即为明证。
如果朱氏父子的确是在一前一后上演“学术双簧”,无疑称得上一起严重的
学术丑闻。在南京大学发布的对“朱涵事件”的鉴定结论中,既没有公布鉴定委
员会的成员名单,也没有公开朱涵科研报告及专家所提问题的内容,对怀疑者反
复追问的几个关键性问题避而不谈,所以很难说已经澄清了事实的全部真相。鉴
定结论对朱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的肯定,只能说明他现在的状态,而不能很
好地证明他发表10篇论文没有“贪父之功”。实际上,按照南京大学副校长、博
士生导师陈骏的说法,“科学研究的通讯作者是文章的主要责任人,其成果当然
也属于通讯作者所在的单位”,朱涵发表的6篇SCI论文,通讯地址是他的父亲,
这些论文所代表的成果也应该属于他的父亲及其所在的单位。这应当被理解为,
朱涵的父亲对朱涵写作和发表论文起到的非同一般的作用,在南京大学校方得到
了某种认定。
与“朱涵事件”的语焉不详的结论相比,有人对于方舟子打假动机的猜测,
就要显得明朗和醒目得多。他们无视“朱涵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却一口咬定
方舟子质疑朱涵的成就,是不能容忍别人的优秀,其揭露事件的目的是出于妒忌。
其实以常理而论,妒忌的情绪一般发生在同行之间,卖水果的用不着妒忌卖服装
的,写文章的用不着妒忌唱歌的,方舟子虽然在美国拿的是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与物理学多少有些关联,但他早就转向从事文学和科普创作,近年来致力于学术
打假,与从事物理学术研究的朱涵并非同行,也没有利益冲突,妒忌之说无从谈
起。本报去年12月22日发表社评《方舟子何时才能卸下“英雄”的负担》,分析
方舟子的学术打假比王海的商品打假难度更大(学术领域多有暧昧含混的空间),
更具有大公无私的情怀(很难带来现实的收益)。即便考之以动机,方舟子的学
术打假行为也无可厚非,至少要比那些制售学术假货、水货的“专家”、“学者”
高尚得多。
学术的腐败堕落,学界的道德沦丧,将对社会伦理和民族精神造成无法弥补
的巨大戕害。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毫不留情地打击学术界的假冒伪劣,
才能唱响中国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主旋律,培养积极、纯正、诚信的科学良知和
世道人心。
自己还没看呢,韩寒的新博文:
重庆美剧
(2012-02-10 03:58:35)转载
标签: 杂谈
昨天夜晚,相信很多网友和我一样,拼命刷屏人民网。我估计这是人民网第一次迎接来这么多真正的人民。刷屏的目的只为了三个字,王立军。
宫廷大戏一出,我这样的民间闹剧就相形见绌。在这次闹剧中,由于我猪一样的发挥,深感愧对观众。没有想到王立军出现了,而主人公又去了美国大使馆,这就是美剧了。再次回头看看自己扮演的国产连续剧,真的太小儿科了。
这又让我突然想到了常年在各个县城参加拉力赛发车时的情景。因为我是种子车手,所以都是县里的领导给我发车,但到了第二年,主持人喊着一样的头衔,出现的 却是不一样的脸。发车过程结束以后,伴随着主持人的一句“请领导下台”,我注视领导的背影,感慨万千。当然这其中有升迁的有栽的,而重庆具体发生了什么, 在这种政治八卦里,我们终究是看不清楚的。大路消息深藏不露,人民网不仁,我就只能顺着小道一路攀爬,拼凑出了个大概。在这个过程里,我代入了王立军同志 的内心,得出了一个字,累。
中国的官员本身就是极其分裂的,他们上午进会场,晚上进会所,一方面要学习和领会六十年代风格的文件,一方面又要在互联网上仔细分辨微博和QQ的区别,而 他们在批评美国的同时也要精确的知道美领馆的位置。在这里,你读不懂中国。我由衷的替他们觉得辛苦。今天只是跟了一个晚上的重庆美剧,过程跌宕起伏,消息 层出不穷,连我都觉得需要休假式治疗了,何况当事人王立军,估计已经休克了。
所以我不明白,中国的官员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很多人都想当官,这是肯定的,尤其是当了大官,想做生意的时候根本不用像吴英那样自己想办法筹钱,最后还换个 死刑,只需要安排一个亲属,垄断一块资源,致电一下银行。官员做到了一定的程度,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因为上海大火而辞职的官员很快就可 以去新疆当官,好在不是被派往克拉玛依。今天能调动舆论机构的,明天就成负面新闻,今天能开动国家机器的,明天就被国家机器带走。对于官员,大家已经不再 用腐败和清廉来形容了,只有得势和失宠。而大家也不知道重庆将要发生些什么,尽管这个城市刚刚去香港唱过红,而在此之前,香港人只听过张国荣唱的《红》。
这次的破朔迷离,让我知道未来的中国,其实不需要预想一个什么颜色,红也好,蓝也好,都抵不过透明。
“表面现象”看韩寒
2012年02月10日14:52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何三畏
这简直是一个谜:聪明早慧的韩寒,江湖人生十多年,关键时刻居然身边“无人”。而在这场骂战中,韩寒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个文学天才的才情,并且从倨傲到萎缩,也过渡得太急骤了。
本刊记者 何三畏
[FONT=楷体_GB2312] 韩寒手稿[/FONT]我把事件命名为“韩寒事件”。这首先是因为事起韩寒本人。没有“韩三篇”,韩寒的名气多半还在网络和青少年中。作为作家,传统文学界还对他保持 沉默。而三篇既出,举世争说。麦田表示,他再次注意韩寒,发出《人造韩寒》,也是因为三篇的影响。此外,在《人造韩寒》之后,事件的走向,仍然很大程度上 是由韩寒的回应主导的。方舟子的加入,多少也是因为韩寒的挑逗,被拉上擂台。
到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始于元旦前夕的“韩寒事件”第一波已经过去。韩寒宣布不再回应(邱震海先生说,起先约定的和方舟子的电视辩论,韩寒也表示不参加 了),起诉材料已经递交,等待立案中。虽然方舟子表示,将继续理抹韩寒,网络也还在热议,还陆续有人发长微博。但这都只能算是“第一阶段”的余波了。
我已经让自己做了一个有耐心的观察者,他们双方的读者(不限于争论的文字)。但我告诫自己,评论笔墨官司是一件很费笔墨的事情,还要特别避免站 队。我决定限制自己的“言论范围”,不去评判被质疑的事情本身的真伪。对于一场文墨官司来说,我觉得争论本身很重要。某种程度上,争论的现象就是事情的本 质,争论的现场即敞开着事件的纵深。所以,我只谈现象,不谈本质。
狂傲和沮丧
首先,韩寒对麦田的《人造韩寒》的激烈反应,让我深感意外。在我的潜意识里,网络训练的和市场养活的作家,应该不是这素质,应该更宽容更谦卑地对待批评。
第一篇回应文章《小破文章一篇》,是在反复压抑的情感爆发后纠结出来的。但隔了一天,《正常文章一篇》选择了痛快发泄。文中推导麦田的性能力, 溯及麦田老婆的私生活,及孩子的血缘身份,并顺带挖苦了方舟子的秃顶。韩寒的骂技脱离了文化趣味。这表明他在过去两天的思考中很不冷静。我当时的感觉是, 这是一种打败自己的征兆。
那天,其实我也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帖子,批评麦田论证不周延。准备贴出来,但上网先看了韩寒的《正常文章一篇》,惊奇之余,觉得不必贴了,决定冷眼旁观。
麦田很迅速向韩寒道歉,是事件中的一个亮点。根据麦田后来的自述,道歉是因为自己发现了《人造韩寒》使用的部分材料有误,而不是观点改变。麦田 的道歉干脆利落,并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比如,附带指责一下韩寒不该人身攻击。而韩寒在笑纳麦田道歉的时候,并没有就坡下驴地对此前的粗鲁表个态。
韩寒的文章中还有“他妈的”。方舟子指正时,韩寒回应称,他也用了“我他妈的”。这是什么道理,我是没看懂。这时,韩寒还在把方舟子当猫戏。在接受麦田道歉的同时,韩寒以戏谑的口吻写道,“我接受他的道歉信。同时我比较担心方舟子老师。”
韩寒还透露,他以前在网络辩论的时候,因为“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所以在对方文章发表之前,就先把回击的文章写好了存档,到时紧跟着就发出,好吓人家一跳。
韩寒无法抵制智力上的优越感。当方舟子写出第一篇针对他的文章时,他还在轻松愉快地嘲笑方舟子居然有兴趣科普中年男人秃顶不是病;还在嘲笑“理科生”。韩寒不知道,这就是方舟子。
在收到“秃顶”的消息之后,方舟子就确定了他的目标。韩寒调笑的内容,不是方舟子的武器,所以他科普一下,不是犯傻。论敌的身体和亲人隐私,也不是方舟子的武器,所以他不用。但是,方舟子会把美国名牌大学理学博士的功夫用上。
韩寒所轻薄的“理科生”的搜索、整理和归纳能力,是专家级的。方舟子即便强词夺理,也会头头是道。这是不对等的游戏。韩寒一向在博文中表现的充满机趣的笔调显得过分稚嫩和浅浮了,几乎派不上用场。
而韩寒又是巨额悬赏打假,又是预备巨资犒赏粉丝,又是坐在千页清清爽爽的手稿堆里微笑,又是和玩伴们打完游戏现场表演写好文章骂人……我相信,方舟子看到这些花拳绣腿,一定感到很放心。
方舟子按部就班地工作,心思缜密。比如,韩寒有修改已经发表的博文的习惯,称有权修改自己的文章,方舟子把韩寒的原文截到自己的反驳文章后面,这是给自己的论据留底,对自己有利。但心高气傲的韩寒不会这么尊重对手。
韩寒在方舟子面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几乎忘记了世上还有诡辩术。方舟子要什么,他给什么。其中最诚实的项目是,报书目。你不是说我不读书 么,我就报给你,像学生对老师。不幸的是,韩寒报的书目,不是卷帙 浩繁,就是艰深异常,还有就是哲学,通通是需要巨量知识储备和人生体悟才能读下去的著作,而韩寒表示那是自己初中时无师自通的彻夜功夫。
这样下来,韩寒的感觉几天就变了。他想下台。但方舟子笔伐正酣,网上的激辩还在扩散,没有外在的台阶可下,只得硬着陆。韩寒的心情迅速转入另一 个极端:他开始懊恼和自卑。作为一个天才的少年作家,走到誉满天下的今天,为了有人提起10年前似是而非的旧事,竟说出这样伤感的话来。
还得说句,一同打击了韩寒的,还有那些韩寒代言的微博。他们时常发些置韩寒于难堪的帖子。诸如现场表演写文章,有图有真相,高调转发“方舟子拖欠专业拉黑员工工资遭起诉”的微博,即属此类。
这简直是一个谜:聪明早慧的韩寒,江湖人生十多年,关键时刻居然身边“无人”。而在这场骂战中,韩寒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个文学天才的才情,写的文章跟方舟子相比幼稚到令人尴尬。并且从倨傲到萎缩,也过渡得太急骤了。
“朝天泼粪”
在麦田的一触之下,韩寒为什么反应会那样激烈?也是在我设置的“表面”无法理解的。也联系不上那位刚刚写完三篇、正忧患着国民素质的知识精英。
我想,即便麦田和方舟子的论据不正确,或者论据使用不当,即便他们的结论跟论据很不匹配,这不也只是一场文墨官司吗。韩寒也应该知道自己不能避免“不正确的质疑”。而你可以选择回应,或者不回应。你也可以控告他们,如果你觉得有可能证明他们怀有恶意动机。
你享受了新概念作文为你开设单行道带来的红利,你应该觉得有人提出质疑和猜想符合情理。十几岁孩子的写作,受到喜欢写作的父亲指点,中学生的第 一本小说被他人加工,并非不正常。你自己也说过你的博客不只你个人可以登录,人家为何不可以想象里面塞有“团队”的文章?以你的情况,也应该有个团队。几 人共一个名字发表,有过先例,并不违法。
即便所有的说法都与事实不符,不都可以好好讲吗?断然否决不等于刺激他人吗?人家说你讲到汽车和女人才流畅,说你不谈文学,你流畅地谈谈文学不就得了吗?就算10年前有过某种程度的被“包装”,以后你不断有新作出版,时间不已经把过去种种“赦免”成“文人逸事”了吗?
“人造韩寒”,或者人造某某某,从某种程度上,不正是这个时代的通例吗?难道你认为你今天的一切都是自然形成,而非种某种合作经营吗?如果你的 名字一直放在网络的末页,你会有这么多粉丝吗?如果新浪明天停电,你也会有几十万人点击吗?你做了这么久大众名人,在公众点到你的名字发出声时,即便你 心里很烦,你不可以媚众地回一个笑脸吗?
网络就像人生的激素,把新一代催得早熟。可事实上,这个时代的精神婴儿期却更长。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韩寒是80后一根孤独标杆,是指的影响力。80后都在向30靠了,应该标杆林立,而且各自标新立异,多出一些公众人物。
鲁迅在上个世纪的今天,是“80后”。辛亥革命时的鲁迅,比辛亥百年时的韩寒小一岁。但小一岁时的鲁迅是啥见识,他是如何谈革命、民主和自由 的。胡适在上个世纪的今天是“90后”,刚到美国读工科,他那时是什么见识。7年后入主北大,那是什么风光。到了韩寒以三篇搅动时局的年龄,《胡适文存》 三卷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出版了。转年,做北大教务长了。
今天,在公共知名度和在青年中的号召力上,能跟上述二位相比的韩寒,不仅把3个概念讲成那样,还用“理科生”来指称对手不懂文学三昧。这就是今 天的公共空间里甚嚣尘上的泡沫。检视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界,虽然骂阵不断,但像韩寒的骂法,还是没人拿出手的。只有到了后半叶有一段时间,墙上的大字报 才会有这样的写法。
韩寒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这个时代的浮躁和势利的合力塑造着韩寒,也谋害着韩寒。韩寒给父亲写的购书单和家信,证明他聪明好学,少怀远志。
这样一个好孩子,为了《三重门》闹得读两个高一,又七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值得吗?今天还在争论是否独立完成的《三重门》,说是写得老到,但《三 重门》真的有价值,应该成为中学生读物吗?翻开第一家出版社的退稿信,你能说它看走眼了吗?今天,携《三重门》入世的天才少年已经是一个写作多年的青年作 家。他的朋友路金波评价说,“韩寒迄今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他对小说的理解还片面,他还没有写作出真正能流传的作品(胡塞尼28岁已经为阿富汗历史写下了 《追风筝的人》);他的‘韩三篇’还停留在‘直觉’阶段。”我觉得这多半说明,这个社会实际上不是韩寒的良好环境。
韩寒在论战期间的博客里发了一段告白,应该是他最新的精神成色,但我很无语,抄录于后,不予置评:“既然有这么多人看着我,趁我三十岁,我要开 始我人生新的事业。全新的哦。暂时保密哦。我为此踌躇犹豫和准备了三年多。今年终于可以下定决心开始了。感谢所有恨我的人,你们让我充满了动力,我会飞出 你们的射程。你们朝天泼粪,只会掉到你们自己脸上。在你们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我羽翼的光芒。”
绝对逻辑
不太为人注意的是,有一种绝对判断的思维方式,占领着韩寒。这种思想的毒汁从大受鼓励的老三篇《求医》、《书店》和《杯中窥人》就开始被注入了。
在《杯中窥人》里,韩寒写道:“《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 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 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这段文字里包含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逻辑:为什么那些“读之甚爽”的文章作者,都是“不然”的?难道只要是这种文章的作者,就会是这样的小人?为什么这里用全称判断?为什么不说“可能”,“或许”,“一些”?
不知道,在获得一等奖之时,或者之后,有没有老师给韩寒讲过,这叫片面性。发现事物的另一面,比起只看到表面,叫深刻。但否定其中任何另一面, 都叫片面。实际上,韩寒的这种思维模式的苗头,受到了鼓励。不难发现,在反对数学的时候,在说教师是妓女的时候,韩寒不动声色地在使用绝对化。在写徐志摩 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篇课文不好,理由是老师“要求背的,肯定是不好的”。这种文学的夸张,被韩寒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固化下来。
到了2008年,小伙子不再是16岁,而是26岁了。有人指出他的博客链接着日本AV地址。韩寒回敬说,你虚伪,一边说链接不妥,一边拖着鼠标快进找关键看,还打着爱护未成人的幌子。
这套思维模式多么厉害:首先绝对化地把对方设置为阴暗的小人,这就构陷了一个模式,使得任何企图说我的链接不妥的人,都将是一个动机不良的小人。这次遇到麦田和方舟子,韩寒还是这么干,对方不理这一套,韩寒就无法应招,只得懊恼。
也就是在2008年以后,韩寒开始批评社会。笔者这时开始关注他的文章。确实,韩寒表现了年轻人的独立和自我。独立和自我跟绝对思维不冲突。但到2011年末,韩寒宣布以前批评体制都是使用的“有罪推定”。“有罪推定”,即绝对化思维模式的一种。
全盘否定“前一个自我”,还是绝对化思维。但事实应该不是韩寒所说的这样。你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到有罪推定,一定在某一个具体的判断中依据了事实 尊重了常识。批评时事不过是对具体的事件做具体地判断,不一定每次都套得上有罪推定。再说,如果你真能做到每一次都有罪推定,那么,也就不应该把那些文章 印行出版了,印了现在也不是要推销而该回收了。
绝对化思维模式也可以叫极端化思维模式。韩寒运用绝对化或者极端化思维模式的一个杰作,就是新近的三篇。首先把不会打远光灯的人,比喻为得Q币 就会出卖抽象利益的人,绝对化极端化,设定为每一个人都是那样,以及用7000万等于13亿,接下来,说什么都方便,要什么都会有。如果下次另有需要,把 前提再绝对化一次,即可再用。
这就是韩寒的逻辑。实际上,世界上只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韩寒式的逻辑。
说到逻辑,在《南都周刊》的报道里,有一段韩寒的逻辑,也够生动的,抄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他们看不起我,我不是那么正派的读书人,搞学 术研究的,所以没资格谈民主自由。理论上我看的书肯定要比普通老百姓多,你既然看不起我,那肯定就更看不起老百姓,但是又要拉老百姓过来做后盾。所以说, 他们本质上是很矛盾的。”
是我错了, 老要让你看清楚韩寒的真面目.
如果你看不清更快乐一些, 那就永远也看不清吧.
什么真面目啊,让你绕这么大的弯子。
我不会也跳fraser河吧?
如果用这样的文章,想让我看清韩寒的真面目,怕是很难。
从小就是太好的学生,然后又一路好着走到今天、走到这一站,现在最烦的就是有人要求你看清什么人的真面目。
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到了这把年纪,才开始学着用,谁也别再想搀着、扶着、领着----而实际就是想蒙着你,直到那眼睛嘴巴耳朵,都因为用进废退而残废。
扯远了。
一句话,不管韩寒什么面目,文章在那里是真的、是好的,被我们大家一起看好的。
没看过的,没仔细看过的,看了再说。
大姐, 我早认错了, 不该让你看这些.
你就别逮着不放了.
我前面贴出的那个叔叔和侄女的对话, 其实我早该认识到并不是年纪小的才会是侄女.
你就表老是认为我转贴这些就是针对你的. 拜托你了, 真心没有啊.
btw: 你喜欢的那篇博客已经被博主删除掉了, 原因嘛, 破朔迷离.
卖萌别忘举牌,这样的
另外,你都多大了还老爱情爱情的,早就该左手摸右手变亲情了吧。
别跟我说你吃防腐剂了。
我也认为,要完全看清一个人,非经十年八年风雨共渡,实在是很难有人能信心满满是能识人真面目的(就连那样,夫妻也有很多反目的现象不是?)如果用这样的文章,想让我看清韩寒的真面目,怕是很难。
有同感。有人说移民是垃圾不是精英。但在我不经意接触的很多人中,很多移民至少是不平太凡的(在中国时),很多人在他自己的领域都曾经有一些很触目的成就。所以我很尊重他们,不管他们现在是在做什么工作过什么生活有什么牢骚--虎落平阳呀!借以机时,很多人还能奋起的。从小就是太好的学生,然后又一路好着走到今天、走到这一站,现在最烦的就是有人要求你看清什么人的真面目。
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到了这把年纪,才开始学着用,谁也别再想搀着、扶着、领着----而实际就是想蒙着你,直到那眼睛嘴巴耳朵,都因为用进废退而残废。
一句话,不管韩寒什么面目,文章在那里是真的、是好的,被我们大家一起看好的。
没看过的,没仔细看过的,看了再说。
真心想太多了, 爱看不看, 爱回不回.
连玩笑话也看不懂, 难道真的印证了: 恋爱中的人都是傻子吗?
吾以为然,不论男女。
如果没有冲突,这种傻其实挺可爱的,那也是情感的魅力。
有了冲突,那可就得小心吃不了兜着走,没办法的。
本人也在检讨,有时候太较真,不识大体,有点像方舟子了,其实我是讨厌他的。
如果没有大的波折,其实傻一点生活会有乐趣得多。
又罗嗦,自罚面壁去了……
难得有寒韩,又吹皱一池春水。难得的说话平台,说说鄙人陋识。看来人还是各有千秋不错。
我也认为,要完全看清一个人,非经十年八年风雨共渡,实在是很难有人能信心满满是能识人真面目的(就连那样,夫妻也有很多反目的现象不是?)
我也同时认为,对大多数在某些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人,能够辨识同行或同类人的一些能力和智力,也可以不经过岁月磨砺,慧眼识英。
我还同样认为,慧眼识英的人,一定不是通过别人介绍或批驳的文章来识英,应该是通过“英”自己的行为或作品,加上识英之人自己的心力智力来达成一种辨识。别人的推介,只不过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渠道而已。
有同感。有人说移民是垃圾不是精英。但在我不经意接触的很多人中,很多移民至少是不平太凡的(在中国时),很多人在他自己的领域都曾经有一些很触目的成就。所以我很尊重他们,不管他们现在是在做什么工作过什么生活有什么牢骚--虎落平阳呀!借以机时,很多人还能奋起的。
家园网里,我也看到了读到了很多成功人士、杰出人士、智慧人士和热心人士。不过个人感觉:这里智慧人士和杰出人士的比例要稍稍少于或逊于我在现实中接触的人士。有点怪异的是,我碰到的有好多这类人士他们根本就不上网,唉~~!也可能我识人能力有限。
同样,我也最烦有人要求我看清什么人的真面目:难道我自己没有脑子,要别人来帮我思考?
用进废退,好久没看到这个词了。赞一个!
我也不想代表大家,自己觉得好的就吆喝一声,别人的看法有别人的理由,我倒不是太在意。我也很在意自己脑子的用进废退。
所以我也只捡自己赏识的文章阅读,不了解的,看几短篇幅就有个大概了(有的文章太浅显,有的艰难一点的就得多花点时间了,就像高行健的),有意思的接着了解;觉得是垃圾的也就会果断摒弃:垃圾到处都有,收检不完的。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随它去吧!
题外话:有时候我兴趣来了,垃圾文章也会看的,像很多人很批的琼瑶的小说。我还看到过一个很顽强的作者,写了七十多万字的一个长篇。我是不忍卒读了,不过对她那种坚韧很是佩服。最后她的坚持终于得到一些聊足安慰的回报,我也觉得是皆大欢喜。
其实,有时候别人的高兴,也会成自己的高兴的。
不好意思,借楼上的文发自己的感慨,在此谢过!
这是一篇坏文章,。。。
第二,方舟子的立场就是美国的立场,这从他声嘶力竭到处推广转基因就可以得到证明。转基因的祸害已经逐渐被揭露了出来,其美国背景也日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有良知有常识的人都会反对转基因。
。。。
转这篇, 不是因为我赞同其观点, 而是我认为此文极具娱乐性
plus: 方舟子有贴出其中国护照照片, 而此文作者依然宣称方已经加入美国国籍.
------------------------------------------------------------------
“方韩之争”决不是“一场民间思想震荡”
昨天,有朋友给我打电话和我探讨“方韩之争”的话题,希望我能写点文章谈些看法。我一向不喜欢赶热闹,一直无意参与到这场论战中,除了偶尔在一些博文后面写过几句话的简短评论,对这场论战基本上没表过态。今天,《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署名文章《“方韩之争”是一场民间思想震荡》,引发了我一些思考,那就也说上几句,凑个热闹吧。
在评价“方韩之争”之前,我先说说对这两个人的看法。
我知道韩寒较早,当年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举成名的时候我就关注了他,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我也读了。平心而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写出那样的作文和小说,还是相当不错的,较之《花季雨季》的作者郁秀、高产作家郭敬民等一大批少年成名的所谓作家,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思想水准,韩寒都要高出不止一个层次。他后来写的东西,我偶尔翻过,感觉积淀不够,难有突破,就再没有怎么去读他的作品了。所以,对韩寒我并没有特别的好感,也没有特别的恶感。声明一点,我并不赞赏韩寒的价值观,但我愿意看到他的改变。
最先知道方舟子当然是因为打假。30多年来,在我国,假冒伪劣充斥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各种领域,所以方舟子举起打假大旗,立即就产生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我当初也对他颇有好感。后来知道方舟子其实是美国人(入了美国籍),他在美国读书的背景颇为复杂。这还并未让我对他产生反感,美国人也不等于就是坏人。后来发现他全面否定中医,再后来又看见他力挺转基因无害,我由此更多关注了一些与方舟子有关的信息,终于明白他打假是为了获得公众信任,推广美国生化武器转基因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和骆家辉其实是一个立场,不同的是,骆家辉在明处,而方舟子在卧底。
再来说“方韩之争”。
这场争论,参与人数之众,影响范围之大,场面之火爆,气氛之热烈,在岁末年初这一段时间里,恐怕只有南方系新一轮围攻孔庆东的事件可与之比肩。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论争的出台都一定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政治背景,单纯为“分歧”而“争论”是不可能演变为一个大事件的。而绝大多数关注“方韩之争”的人都只关注事件本身,孰真孰假,极少去关注这个事件背后的那些东西。而顽石试图拨开重重迷雾去看看背后的那座庐山。我并未掌握什么真凭实据,主要靠的是推理,提出一些疑义供大家参详,诸君尽管批评。
韩寒成名十多年了,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被方舟子等人质疑?我以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韩寒一向是以叛逆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批评社会、抨击政府几无顾忌,对美式民主也多有赞赏,这也是他被众多80后、90后追随的重要原因。叛逆了10多年后,接近而立之年的韩寒突然不那么叛逆了,变得理性而温和了很多,也有了一定的国家、民族观念,还多次表示不会去国外生活(当然也包括美国),不主张“革命”(其实他的价值观并未真正改变)。不仅如此,他还开始检讨过去的非理性与偏激,“再有7个月,我便30周岁了。我要告诉我的少年校友,在这一万多天里,我犯下的各种错误和反思。”(《这一代人(2012版)》)可不可以这样思考,自己叛逆也引领一代青年叛逆的韩寒是方舟子及其所代表的势力非常欣赏的,而理性的也有可能引导很多青年回归理性的韩寒是不能被方舟子们容忍的?我这样揣测有下列依据:
第一,美国人想在中国进行颜色革命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在竞选总统演讲时说:“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伸出双手拥抱中国国内的亲美一族,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年轻的一代’,或是‘互联网一代’。要知道在中国一共有5亿网民,8千万人在玩博客。这一代网民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削弱中国的实力。” 毫无疑问,美国人认为中国青年一代主流是亲美的,他们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如果这个国家的青年都叛逆,反对政府,反对执政党,亲近美国,那和平演变、颜色革命自然就水到渠成,反之就一定会很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美国政府绝不希望看到在80后、90后青年中最具影响力的韩寒变得理性而温和,变得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在韩寒刚刚有了一些变化(并未根本改变立场与价值观)的时候,亲美势力立马就坐不住了。
第二,方舟子的立场就是美国的立场,这从他声嘶力竭到处推广转基因就可以得到证明。转基因的祸害已经逐渐被揭露了出来,其美国背景也日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有良知有常识的人都会反对转基因。英籍华裔学者陈一文说,转基因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大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敌入侵的战争,反对转基因比当年抗日意义更加重大。当那么多爱国学者和正义人士在用各种方法宣传转基因危害的时候,作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方舟子却完全不顾事实,不遗余力的贩卖转基因无害论,他的立场还用怀疑吗?可以这么说,推广转基因的就是全民族的公敌。有人认为,如果方舟子不推广转基因,不否定中医,那差不多就是完人了。在这样的人看来,因为有打假的荣耀,推广转基因、否定中医就变成可以原谅的小节。照这样的逻辑,秦桧十年寒窗,高中状元,为官之初也曾为朝廷和百姓做过有益的事情,虽然后来做了汉奸,诬陷岳飞,那也都是可以原谅的了;汪精卫曾经也很革命,还因为刺杀满清亲王而坐过牢,只不过后来投降了日本,晚节不保而已,那当然也是好人。支持方舟子的人相当一部分就是弄不清小节与大节的关系。方舟子也正是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点,不迟不早,在韩寒思想变得相对理性的时候,跳出来质疑,其目的不是昭然若揭吗?
第三,《南都周刊》几年前以“公民韩寒”为标题报道韩寒,对韩寒具有“公民意识”,敢于质疑政府,推销普世“民主”“自由”,大加赞扬。同样是这家刊物,最近却以“公敌韩寒”为题发表文章,旗帜鲜明的加入到了倒韩行列里。同是《南都周刊》,何以对韩寒前拥而后倒?还是上面说的理由,《南都周刊》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叛逆的、偏激的、普世的“意见领袖”,而不是一个理性的、温和的、传统的青年偶像。《南都周刊》隶属南方报系,稍微关心时事的人都应该知道它有什么背景,是什么立场。这家刊物在北大醉侠痛骂汉奸后积极参与围剿孔庆东,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现在又和方舟子合流,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大概是可以嗅到一些气味的吧。
第四,中共18大召开在即,无论这次会议有一个怎样的走向,它都会对中国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各方势力正在角逐,博弈或许很惨烈。西方势力和亲西方势力一定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不愿意看到万众一心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复兴社会主义的道路。孔庆东只是骂那些乐意被殖民的香港人是狗,就被一些人利用从而演变成了一个大陆人与香港人对抗的事件,难道是偶然的吗?在这样的一个敏感时期,韩寒不仅没有揭竿而起领导青年走上街头(至少鼓噪别人走上街头),反而变得理性了,反对“革命”了,觉今是而昨非了。这是西方势力和亲西方势力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现实,他们的代表人物,因为打假而俘获了很多公众的方舟子当然要挺身而出了。
由此,我以为,“方韩之争”决不是什么“民间思想震荡”,而是发生在一个敏感时期有着特殊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大事件。韩寒本人有没有意识到,我不知道,但方舟子自始至终应该是清楚他在干什么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662320102dubx.html
有娱乐性,坏不坏先不说, 你不觉得这样的文章似曾相识且非常有娱乐性吗?
就和我前面转的那位复旦大学讲师的文章一样, 都增加我好几条笑纹.
坏不坏先不说, 你不觉得这样的文章似曾相识且非常有娱乐性吗?
就和我前面转的那位复旦大学讲师的文章一样, 都增加我好几条笑纹.
把你自己的话/看法/意见说出来
我早说了这个韩寒是个西贝货, 至于原因嘛, 看他的访谈和看他早期的文章和后期的博客, 有判断力的人自然会得出结论.
不管是真话还是假话, 引我一笑的我都转, 不管是开心微笑还是讥讽嘲笑.
你用早期文章比现在博客?
中间跨度十几年,他现在都当爹快而立了。
你是能开心或者讥讽地笑了。
是啊, 16岁时候就能1小时内写出杯中窥人这样有思想有深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文章, 在坚持写作13年后, 反而写一篇白字连篇全是口水话的博文都要8个小时.
你说我应该是开心还是讥讽呢?
唉, 你就不要管我是怎么笑了, 咱一P民, 你就让我偷着乐吧.
是啊, 16岁时候就能1小时内写出杯中窥人这样有思想有深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文章, 在坚持写作13年后, 反而写一篇白字连篇全是口水话的博文都要8个小时.
你说我应该是开心还是讥讽呢?
唉, 你就不要管我是怎么笑了, 咱一P民, 你就让我偷着乐吧.
16岁就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不奇怪,因为自己就见了不少这样那样的少年奇人。
哈哈,又要让你笑了。
这些少年奇人岂止不读书,还故意迟到,旷课泡妞。不过不读书是假的,他妈说的。
韩寒不读书也是假的,至少现在。网络时代,读纸媒的不是真傻子就是假傻子,跟你似的。
所谓引用的事情,你还这么说,说明你真不看韩寒,他自己都说了是在装。
不看韩寒的人,我是不跟他谈韩寒的。
我就此打住了,因为没意思,不好玩。
这段有趣:
方舟子说:给韩寒代笔的是个猥琐中年男人。
韩寒辩:我爸不猥琐。
要说装傻, 估计没人装的过韩寒, 连带韩粉, 也都可以装得那么弱智花痴, 跟你似的.
这段有趣:
方舟子说:给韩寒代笔的是个猥琐中年男人。
韩寒辩:我爸不猥琐。
哈哈。
我说有人暗恋韩寒,
有人马上跳出来说:你才暗恋小和尚。
这段有趣:
方舟子说:给韩寒代笔的是个猥琐中年男人。
韩寒辩:我爸不猥琐。
哈哈。
我说有人暗恋韩寒,
有人马上跳出来说:你才暗恋小和尚。
首先,这篇文章的原名叫《彼岸花》,也就是年前回应麦田的文章里说的正写了一半的那篇。很遗憾年前美好的讨论气氛被一场闹剧摧毁了。那次讨论其实使我获益匪浅。看了很多人的文章以后,我有一些对原来观点的修正,由于这会儿还在保养期,就先不修了。待春暖花开时,我想《再谈革命》,《再谈自由》,《再谈民主》。让我意外的是,我以为这些枯燥的话题不会有多少人关心,因为我问过一些年轻的朋友,他们都表示最爱看我写的影评。我甚至看见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是个毛邓社会,华解不了,胡搞几年,赵样不行,江就一下,再胡搞几年,就习以为常了。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同时也表明了你所有的关心,都是无用的,弄不好自己还要惹一身麻烦。
但是当有一个口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就是对自己的关心,大家或深或浅或多或少都会愿意谈论,甚至为社会的改变而行动。期间发生了台湾的选举。虽然台湾和大陆在生态上有诸多的不同,但是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都不曾想到,国民党居然是通过了这种方式反攻大陆,没有一兵一卒,不用一枪一弹。于是我开始回想自己的履历,终于让我想起了我经历的的一次选举
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班里选班长。我们班级好像一共是42人,每个同学可以选多人。我因为人见人爱,学习成绩突出(我小学的确是学习委员,不用诧异,每个胖子都瘦过),得了满票的42票,而我的竞争对手则比我少了一票。遗憾的是,最终的结果我并不是班长,因为老师说,你这个同学,太不谦虚了,居然能全票通过。你怎么好意思投自己一票。
于是,我落选了。虽然现在我是反对在学校进行班干部选举的,但那次在黑板上画“正”字,至今深印在记忆里。从那次以后,我至今没有见过选票。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大家都记得邓小平在1985年说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最终成为一个非正式的口号。毫无疑问,这个口号已经实现了,而且似乎已经超额实现,有一部分人太他妈富了,虽然中产阶层也在增多,但在这一部分暴富者的映衬之下,老百姓好像更穷了。经济改革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们先不去管经济改革的成败得失,但政治改革依然不见起色,你看,十八大还没召开,老百姓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说实话,我觉得现今中国一人一票选主席未必实际,社会各个阶层人数差别太大了,互相割裂,地区发展也不均衡。能做到一步到位朝发夕至的似乎也只有霸权和独裁,而非民主与改革。其实我能接受现在就知道2012年谁当主席,谁当总理,就像当年邓小平钦点接班人也没问题邓立君,正常。但是我代表身边的很多年轻人朋友(这不是泛指,真的是我认识的朋友们,经过对民主和改革的讨论,他们授权我代表),郑重的希望改革开放的口号能够再加一句让一部分先选起来。
至于这是哪一部分人,哪些地区,都无所谓,但是选什么很重要。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村一级的行政选举,但是这种实践步子走的太小了。政权成立快一百年了,我们好歹也该一人一票选市长了。当然,在一开始,我甚至无所谓其中必须有民选代表,哪怕都是由官方指派的候选人都没关系。比如上海市,完全可以由当权者指定三个候选市长,让他们在电视台和报纸上自由辩论,提出各自设想,然后再去各个区县公开演讲。村级选举的贿选很容易(贿选也比不选强),市级选举的贿选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某个大城市进行公开市长选举的同时,全国人民也都可以围观和进行虚拟投票,培养培养情操,准备迎接实战。同时,市长可以每三年选举一次,人民代表可以联手弹劾市长,那人民代表就不再形同虚设。如果我们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开始选举市长,那饱受诟病的上访制度也可以休息了。因为我坚信,只要市长是选出来的,哪怕暂时都是党的人,都会顾忌人民,反之就只会讨好上级。只要你不犯法,大不了人民把你选下去,你无非是能力不足,也不用为了保命而躲到美国领事馆去。这对于官员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和保全,对于国民来说,则是最生动的民主练习。
社会之稳固,不应该靠中宣部,而应该靠往前迈几步。
红字部分路金波的评论是在方韩大战开始后, 路想说明韩寒是当代"伤仲永"时候说的, 也算是在变相的为韩寒的写作才能在16岁爆发为天才, 尔后急剧回复普通这一奇特现象找出一个古人的例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贴上来再看,省得又被缺省了。
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
(2012-02-12 01:26:24)转载
这才是韩寒应该做的。
人人都有原罪,不原意揭以前的伤疤也属人之常情。韩寒不需要成为文学大师,做好80后代言人就行了。
60、70后老人们往往被既得利益和思维定式所牵绊,有心没胆。中国的希望在互联网一代,希望他们能更自我,更个性。
无耻者无畏。
以下是某粉丝的答复:
善良的人们要警惕HH最近的异动了!
最近他放着方舟子不去辩驳,放着正常的文章不写展示自己真实的文采,而是屡屡挑战政府的底限,将自己往持政治异见者上扮演,为今后神化破灭是遭受政治迫害作铺垫。
其用心非常险恶!
但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反算了卿卿性命!
你难道也想到某个使领馆去,或到国外寻求避护,以逃避自己十几年造假的责任吗?!
贴了才看到撞车了,不是故意的。
借机说说为什么贴在这帖子里而不是论坛上的原因,就是经过这几天在这个帖子里被拍得还算温柔。
这么温柔的拍砖简直不像话,甚至就是鼓励,不帖不足以平民愤。
不怀疑你的智商、情商。如果做不到一日三省,希望你能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包括自己一向认为想当然的东西,也包括自己刚接触某事物后的第一印象,大家都考试过,每个选择题都要绕个小弯子,如果不深想一点,恐怕很难及格。再补充一句:当我没说,别和我一般见识。也觉得没意思,网上的那些吵架我懒得看,却在这里拌嘴,被迫一篇一篇地看那些又破又长。
不吵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贴上来再看,省得又被缺省了。
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
(2012-02-12 01:26:24)转载
标签: 杂谈
(由于美剧从来都是要偷偷下载的,所以上一篇的《重庆美剧》被屏蔽了,有网友帮我校对了错别字,但我暂时无权限修改,抱歉.)
首先,这篇文章的原名叫《彼岸花》,也就是年前回应麦田的文章里说的正写了一半的那篇。很遗憾年前美好的讨论气氛被一场闹剧摧毁了。那次讨论其实使我获益 匪浅。看了很多人的文章以后,我有一些对原来观点的修正,由于这会儿还在保养期,就先不修了。待春暖花开时,我想《再谈革命》,《再谈自由》,《再谈民 主》。让我意外的是,我以为这些枯燥的话题不会有多少人关心,因为我问过一些年轻的朋友,他们都表示最爱看我写的影评。我甚至看见过这样一段话:中国 是个毛邓社会,华解不了,胡搞几年,赵样不行,江就一下,再胡搞几年,就习以为常了。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同时也表明了你所有的关心,都是无用的,弄不好 自己还要惹一身麻烦。
但是当有一个口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就是对自己的关心,大家或深或浅或多或少都会愿意谈论,甚至为社会的改变而行动。期间发生了台湾 的选举。虽然台湾和大陆在生态上有诸多的不同,但是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都不曾想到,国民党居然是通过了这种方式反攻大陆,没有一兵一卒,不用一枪 一弹。于是我开始回想自己的履历,终于让我想起了我经历的的一次选举
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班里选班长。我们班级好像一共是42人,每个同学可以选多人。我因为人见人爱,学习成绩突出(我小学的确是学习委员,不用诧异,每 个胖子都瘦过),得了满票的42票,而我的竞争对手则比我少了一票。遗憾的是,最终的结果我并不是班长,因为老师说,你这个同学,太不谦虚了,居然能全票 通过。你怎么好意思投自己一票。
于是,我落选了。虽然现在我是反对在学校进行班干部选举的,但那次在黑板上画“正”字,至今深印在记忆里。从那次以后,我至今没有见过选票。改革开放到现 在已经二十多年,大家都记得邓小平在1985年说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最终成为一个非正式的口号。毫无疑问,这个口号已经实现了,而且 似乎已经超额实现,有一部分人太他妈富了,虽然中产阶层也在增多,但在这一部分暴富者的映衬之下,老百姓好像更穷了。经济改革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们先不 去管经济改革的成败得失,但政治改革依然不见起色,你看,十八大还没召开,老百姓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说实话,我觉得现今中国一人一票选主席未必实际,社会各个阶层人数差别太大了,互相割裂,地区发展也不均衡。能做到一步到位朝发夕至的似乎也只有霸权和独 裁,而非民主与改革。其实我能接受现在就知道2012年谁当主席,谁当总理,就像当年邓小平钦点接班人也没问题邓立君,正常。但是我代表身边的很多年 轻人朋友(这不是泛指,真的是我认识的朋友们,经过对民主和改革的讨论,他们授权我代表),郑重的希望改革开放的口号能够再加一句让一部分先选起来。
至于这是哪一部分人,哪些地区,都无所谓,但是选什么很重要。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村一级的行政选举,但是这种实践步子走的太小了。政权成立快一百年了,我们 好歹也该一人一票选市长了。当然,在一开始,我甚至无所谓其中必须有民选代表,哪怕都是由官方指派的候选人都没关系。比如上海市,完全可以由当权者指定三 个候选市长,让他们在电视台和报纸上自由辩论,提出各自设想,然后再去各个区县公开演讲。村级选举的贿选很容易(贿选也比不选强),市级选举的贿选就不那 么容易了。在某个大城市进行公开市长选举的同时,全国人民也都可以围观和进行虚拟投票,培养培养情操,准备迎接实战。同时,市长可以每三年选举一次,人民 代表可以联手弹劾市长,那人民代表就不再形同虚设。如果我们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开始选举市长,那饱受诟病的上访制度也可以休息了。因为我坚信,只要市长是选 出来的,哪怕暂时都是党的人,都会顾忌人民,反之就只会讨好上级。只要你不犯法,大不了人民把你选下去,你无非是能力不足,也不用为了保命而躲到美国领事 馆去。这对于官员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和保全,对于国民来说,则是最生动的民主练习。
社会之稳固,不应该靠中宣部,而应该靠往前迈几步。
《转帖》韩寒:重庆美剧
昨天夜晚,相信很多网友和我一样,拼命刷屏人民网。我估计这是人民网第一次迎接来这么多真正的人民。刷屏的目的只为了三个字,王立军。
宫廷大戏一出,我这样的民间闹剧就相形见绌。在这次闹剧中,由于我猪一样的发挥,深感愧对观众。没有想到王立军出现了,而主人公又去了美国大使馆,这就是美剧了。再次回头看看自己扮演的国产连续剧,真的太小儿科了。
这又让我突然想到了常年在各个县城参加拉力赛发车时的情景。因为我是种子车手,所以都是县里的领导给我发车,但到了第二年,主持人喊着一样的头衔,出现的却是不一样的脸。发车过程结束以后,伴随着主持人的一句“请领导下台”,我注视领导的背影,感慨万千。当然这其中有升迁的有栽的,而重庆具体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政治八卦里,我们终究是看不清楚的。大路消息深藏不露,人民网不仁,我就只能顺着小道一路攀爬,拼凑出了个大概。在这个过程里,我代入了王立军同志的内心,得出了一个字,累。
中国的官员本身就是极其分裂的,他们上午进会场,晚上进会所,一方面要学习和领会六十年代风格的文件,一方面又要在互联网上仔细分辨微博和QQ的区别,而他们在批评美国的同时也要精确的知道美领馆的位置。在这里,你读不懂中国。我由衷的替他们觉得辛苦。今天只是跟了一个晚上的重庆美剧,过程跌宕起伏,消息层出不穷,连我都觉得需要休假式治疗了,何况当事人王立军,估计已经休克了。
所以我不明白,中国的官员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很多人都想当官,这是肯定的,尤其是当了大官,想做生意的时候根本不用像吴英那样自己想办法筹钱,最后还换个死刑,只需要安排一个亲属,垄断一块资源,致电一下银行。官员做到了一定的程度,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因为上海大火而辞职的官员很快就可以去新疆当官,好在不是被派往克拉玛依。今天能调动舆论机构的,明天就成负面新闻,今天能开动国家机器的,明天就被国家机器带走。对于官员,大家已经不再用腐败和清廉来形容了,只有得势和失宠。而大家也不知道重庆将要发生些什么,尽管这个城市刚刚去香港唱过红,而在此之前,香港人只听过张国荣唱的《红》。
这次的破朔迷离,让我知道未来的中国,其实不需要预想一个什么颜色,红也好,蓝也好,都抵不过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