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题 王丹入台治脑瘤关键:取得美国"再入境签证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美德3人获诺贝尔化学奖 学界为华裔学者叫屈(图)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于 2014-10-08 21:03:5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6293 次)
 


美德3名科学家获2014诺贝尔化学奖

美 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因开发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8日在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3名科学家成功突破传统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将显微技术带入“纳米”领域,让人类能以更精确的视角窥探微观世 界。

  创新破“极限”


  3名获奖者中,现年54岁的贝齐格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现年61岁的莫纳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现年52岁的黑尔同时就职于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效果被认为受到光的波长限制,无法突破0.2微米即光波长二分之一的分辨率极限。这三位科学家则以创新手段“绕过”这一极 限,通过激光束激活荧光分子,在荧光分子发光的时候通过特别手段消除或过滤掉多余荧光,从而获得比“极限”更精确的成像。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通过荧光分子的帮助,这些科学家实现了这一突破,使用这一革命性显微技术在各自专业领域研究生命的最微小组成部分。

  其中,黑尔通过研究神经细胞了解大脑突触现象,莫纳研究与亨廷顿氏症(一种神经退化性紊乱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贝齐格研究胚胎内部的细胞分裂。

  探索“无止境”


  这一“纳米显微”技术问世前,人类凭借光学显微镜对细胞内分子作用的观察一直存在局限。

  按照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说法,3位科学家的成果将显微技术带入“纳米”领域,让人类能够“实时”观察活细胞内的分子运动规律,为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带来革命性变化。

   “在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或亨廷顿氏症发作时,他们(科学家)可以跟踪与之有关的蛋白质(变化);受精卵分裂并发育成胚胎的过程 中,他们也可以观察这些单个蛋白质(变化),”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3人的研究成果为微生物研究带来了几乎无限的可能,“理论上讲,如今没有什么物 质结构小得无法研究。”

  如今,“纳米显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每天人类都能从其带来的新知识中获益。

  获奖“太意外”

  获得诺贝尔奖,对德国科学家黑尔似乎太过意外。他告诉诺贝尔奖基金会,接到电话时,他正在安静地阅读一篇科研论文,以为打来的是一个恶作剧电话。

  “太令人意外了,我没敢相信。我一开始觉得这可能是个恶作剧,”黑尔说,“幸运的是,我记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教授的声音,我意识到(他)旁边还有其他人……才认为这是真的。”

  不过,黑尔没有陷入惊喜中,而是挂完电话继续阅读论文。

  “我读完了那篇我希望读到结尾的论文,然后再给我妻子打电话,还有几个和我关系密切的人。”黑尔说,他没有去理会如潮水般涌来的电话和采访请求。

  回忆起研究成果,黑尔说,他的研究最开始时遭到业内人士的强烈抵制,“人们觉得这个‘极限’自1873年就存在,再去做一些研究……有点疯狂,不太现实”。

  “然而,我的观点是,20世纪发生了那么多物理学(研究发现)……我觉得一定有某种东西或现象能帮助你突破那个极限,”黑尔说,“我一直都乐于挑战事物,挑战公共智慧。”




  解读 显微镜下的更小世界


  从光学显微镜到能探知纳米世界的超分辨率显微镜,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所表彰的科学研究突破了以往物体观测尺寸的界限,使人类得以研究更微小的世界。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孙育杰介绍,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领域。孙育杰说,传统光成像分辨率一般是波长的一半200纳米。这 个分辨率在细胞成像上有些大了。很多细胞结构小于这个,很多生物分子排列很紧,这样也看不到。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超分辨率领域的研究。

   孙育杰介绍,超分辨率领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1994年,德国人斯特凡·黑尔最先从原理和技术上实现了超分辨率,当时称为STED,但因为生物兼容 性很差,很容易将生物样品烧坏,因此一直没能大范围应用。2006年,此次诺奖得主埃里克·贝齐格与华裔科学家庄小威几乎在同一时间各自独立发表论文,发 明了新的超分辨率技术。二者在原理上非常像,且生物兼容性非常好,“这个技术一下子火起来”。

  此后,最早推出超分辨率技术的黑尔教授也在技术上不断改革,使得生物兼容性很好。因此,目前该领域主要广泛使用这三种技术。“这3个技术都很成熟,也有公司投入生产。比如尼康、奥林巴斯等,已经商用化了。北京还有10多家实验室在用这个技术。”

   目前,这几种技术把传统成像分辨率提高了10到20倍,最好的能达到10纳米,“这种提高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超分辨率技术推出后,科学家们可以看 到细胞内的细节,包括细胞结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定位及动态过程等。“好比一个近视眼的人突然戴上了合适的眼镜”。

  化学奖属于跨界出品

   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最后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令一些人感到困惑。对此,孙育杰说,这几个技术都是跨界技术。实际上黑尔和 庄小威都是物理专业毕业。他们都是一直从事物理研究,最后转做生物,用物理理论解决了生物的技术需求。“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诺贝尔奖,也是跨界的结果”。

   对于此技术获得化学奖,他说这几类技术实现超分辨率,都是利用荧光探针的性质,包括化学有机染料、荧光蛋白等。在2008年也有科学家凭借荧光蛋白获得 过诺贝尔化学奖。“这其实是个生物领域”。他表示,这个技术就是利用了生物分子、化学分子的性质,实现了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成像。

  反应 学界为华裔学者叫屈

  昨天,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很多学界专家都认为华裔科学家庄小威更有资格获得该奖。

  原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第一时间发表文章称,“贝齐格的工作不仅与华裔教授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样,而且他们研究论文发表的时间也一样,令人不解为何厚此薄彼”。

  孙育杰认为,在荧光显微技术这一领域,庄小威也是极为重要的贡献人。

  有学者说,莫纳虽然在成像领域里德高望重,备受尊敬,但是相比诺贝尔奖,还有一定差距。在质量上远不如黑尔、贝齐格和庄小威。

  据介绍,庄小威目前任哈佛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生物动态成像中心研究员。庄小威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40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埃里克·贝齐格

  1960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198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他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

  2011年7月,贝齐格接受BBC的采访介绍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时说,我们第一次掌握了这种技术,可以让我们了解正在发生的复杂的三维动态。

  2006年,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研究行业翻开了新的篇章。贝齐格和其他三个科研小组几乎同时发表了他们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科研成果。贝齐格和研究伙伴一起在2006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斯特凡·黑尔

  1962年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于1981年进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并于1990年获得海德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德国籍,是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之一。

  1991年至1993年,黑尔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6年在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物理医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4年,黑尔发明了STED显微镜,是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的一大突破。

  1997年,黑尔迁往哥廷根,成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哥廷根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03年至今,黑尔也是位于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高分辨率光学显微技术部门的主任。

  2002年,黑尔获德国雷宾赫激光技术奖。2008年,曾获德国科学技术最高奖—莱布尼茨奖。

  威廉·莫纳

  195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普莱森顿,1982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利·S·莫什讲座教授,是单分子光谱和荧光光谱领域的著名专家。

   1981年至1995年,莫纳在IBM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的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1993年至1994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 任访问客座教授。1995年至199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杰出教授(物理化学领域)。1998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

  莫纳曾获得不少荣誉,1984年获得罗杰·I·威尔金斯全美杰出年轻电气工程师奖;2001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厄尔勒·K·普利勒奖;2008年获得以色列沃尔夫奖化学奖;2009年获得欧文·朗缪尔化学物理学奖。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9人参与 2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现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曾发表永不参选中科院院士言论

饶毅:不恋北大行政职务

“科学家不能留恋行政职务而以单位发展为代价。”昨天,北京大学发布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启事,现任院长饶毅对记者表示,卸任后将继续做北大教授。

学校公告

生命科学学院全球招院长

昨天,在北京大学官网上,一则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启事引人注意。

启事称,新一届院长“应为愿致力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并认为新一届院长“将带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希望在8月20日之前,收到相应应聘者的个人简历及到任后工作设想等。

据记者了解,目前就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一职的是饶毅,他于2007年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并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终身讲席教授,并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选中落选,并发表永不参选中科院院士的言论,引发社会争议和关注。

饶毅专访

科学家不应恋权影响单位发展

昨晚,饶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寻找继任者,一旦此次招到合适的院长人选,他将继续做北大的教授,花更多的时间在科研和教学改革上。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目前贴出了全球招聘学院院长的启事,你是打算卸任吗?

饶毅(以下简称饶):我的态度一直很公开,多次在博客里说,我曾提出过不做院长,而且向好几个人提出。

FW:向好几个人提出?

饶:我大概对5到6位提出过,希望对方来做院长。

这其中2到3位除了征求其意见,我也和学校沟通(如果A来,希望请A做院长),但一直尚未成功。

FW:为什么想要卸任?

饶:科学家不能留恋行政职务而以单位发展为代价。

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不仅在北大的实验室科研需要时间,直接参与改进教学和具体的生物学课程也要更多精力。更换院领导可将未来工作做得更好。

FW:您未来有什么打算?

饶:我继续做北大教授。

学院说法

参选者都需递交竞聘书

今天上午,记者联系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发出此公告的办公室负责老师,这位老师介绍,此公告确实是昨天发出的,但目前尚未收到任何人的报名。

他介绍,北大一直打算此次进行全球化的招聘,就算是饶毅本人想要继任,也需要像其他应聘者一样,提交个人简历、工作计划等。所有材料都将交给遴选委员会,由他们进行筛选。

但因涉及保密问题,遴选委员会的名单并不能公布。而饶毅是否继任,他并不清楚。不过目前也尚未收到饶毅本人的报名。

另外,他还告诉记者,饶毅本人的合同确实将在9月左右到期,加上本次招聘的简历收取将在8月20日截止,因此今年9月应会公布新一届院长名单。

个人简介

饶毅,200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曾主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30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世界重要学术机构演讲。

曾为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8月落选,饶毅宣布永远不再参选中科院院士。 文/记者徐天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饶毅
点击认领
开放分类: 2012知识中国 中国科学家 人物 各国生物学家 学者

饶毅,博士,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2011年8月宣布永远不再参选中科院院士。2012年4月15日当选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首任院长。饶毅院长是互动百科科学顾问团名誉顾问。2012年“知识中国”年度人物。2013年9月3日,北大校方宣布饶毅卸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博士,1985至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读研究生,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士Y. N. Jan和L. Y. 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博士,1985至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读研究生,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士Y. N. Jan和L. Y. 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1991至1994年在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作博士,随美国科学院士D. A. 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

1994至2004年任教于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

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

2012年4月15日,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第一次董事会全票通过饶毅教授为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的首任院长。[2]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教育

1978-1983 江西医学院学士MB,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China
1983-1985 上海第一医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 MS Student,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1985-1991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 Ph. D. in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SA
1991-1994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教育

1978-1983 江西医学院学士MB,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China
1983-1985 上海第一医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 MS Student,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1985-1991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 Ph. D. in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SA
1991-1994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最大赞力
0.54
当前赞力
100.0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2321.shtm

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庄家有女是奇才



庄小威

■北绛

5月1日,是庄小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满两周年的日子。这位祖籍江苏的南方女子性格爽朗,旧友毛珺婕回忆初见时留着短发、热情爽朗的庄小威,觉得她不像苏州美女,却有几分枕霞旧友史湘云的神采。

随便搜索一下“庄小威”三个字,人们大多会被她金光闪闪的履历震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生,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风光履历的背后并不是一路坦途,在斯坦福大学师从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庄小威也经历过整整一年什么都做不出来的困境。

“我的秘诀就是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绝不轻言放弃。”这位几乎每天从上午10点工作到夜里12点,除了吃饭之外寸步不离实验室的工作狂人,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奋向世界展示着华人女科学家的翩翩风采。

从物理到生物

1997年,庄小威选择加入朱棣文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作为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十分鼓励物理学家进入生命领域。热爱挑战的庄小威听从了朱棣文的建议。

但大学没学过生物课的庄小威,开始时甚至连DNA和RNA的区别是什么都分不清。“做生物 研究有个做物理没有的体验。做物理研究,经常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给出解答,没多少人关心。做生物研究,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新题目,有很多自然而然的东 西,因为生物跟我们息息相关。而且大家都关心健康,因此比较容易产生社会共鸣。”

后来,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试图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2006年,年仅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科正教授,并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0多位科研人员,用单分子及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研究生物课题。她曾拍摄到单一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个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过程。

50万美元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因此向她垂青。她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女性。

享受科研

“在科研领域搭建关系网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更应该专注于课题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功到自然成。”

在哈佛,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量,就要走人。也正是因为这样,初入哈佛的年轻助理教授通常会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发表论文比较快。但庄小威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

当她拿到终身教职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回答说:“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课题做。”

庄小威的父亲庄礼贤、母亲朱仁芝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她对科学的兴趣深受父母的影响。相比较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庄小威打小便被物理学的严谨推理之美所吸引。

“我父母是大学教授,他们做得挺有意思的,还经常自得其乐。我爸经常对他做的东西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满足感,我觉得我也可以有这种满足感。”庄小威说。

15岁的庄小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大学里,她花了很多工夫,力图把每一个物理定律摸得清清楚楚,绝不放过一点点细节,甚至发展到近乎病态的程度。因此,并不在意分数的她,“一不小心”四大力学课程都考了满分,这个传奇纪录至今在科大仍然无人打破。

包容与创新
创新能力的匮乏长久以来被看作是桎梏国内年轻科研工作者能力进步的原因。庄小威也曾坦言自 己初到美国时也对新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很不适应。但经过近几年与国内科学家的接触,庄小威表示国内研究氛围与美国没有什么差异。“现在回国感觉不一样了,跟 国内的年轻学者交流,跟在美国顶尖学校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美国的基数大一点。”

关于培养创新能力,庄小威认为有亮点,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其次要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做科研。“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

而中国递增的科研经费更是为她所称道。“我们现在不差钱。欧洲人、美国人都很羡慕我们,他们的科研经费很紧张,常有人说我们也很想到中国。”

“中国吸引人才的力度还可以再大一些,不光着眼于海外华人。在‘9·11’之后,因为对恐怖主义的担忧,引发了美国人对移民政策的讨论,美国容纳百川的气度正在发生改变。”庄小威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4-18 第12版 视界)
 
最大赞力
0.54
当前赞力
100.00%
慢慢来以后有机会。
“我的秘诀就是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绝不轻言放弃。”这位几乎每天从上午10点工作到夜里12点,除了吃饭之外寸步不离实验室的工作狂人,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奋向世界展示着华人女科学家的翩翩风采。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金正恩时隔40多天再次露面视察 打破外界猜测
2014年10月14日 07:46 
4


资料图:金正恩今年8月视察科学家休养所的施工现场(韩联社)。

朝鲜《劳动新闻》14日在第一到第三版刊登了金正恩手持拐杖视察新建成的卫星科学家居住区的照片。(韩联社)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朝中社14日消息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近日前往一处新建成的卫星科学家居住区视察。自9月3日之后,这是朝鲜官方媒体时隔41天再次报道金正恩公开露 面的消息。此前,连续一个多月未公开露面令金正恩缺席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也让外界对金正恩的状况猜测纷纷。


  金正恩“消失”逾40后重新露面

  据韩联社14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近日前往一处新建成的卫星科学家居住区视察。这是金正恩9月3日观看牡丹峰乐团新作音乐会之后,时隔41天再次公开露面。

  金正恩自9月3日以来未在公开场合亮相,分别缺席9月25日的朝鲜第13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二次会议、10月7日的纪念已故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就任朝鲜劳动党总书记17周年的中央报告大会,以及10月10日的朝鲜劳动党建党日活动等。

  据传,金正恩受脚踝病症以及与高血脂、糖尿病并发的痛风困扰,外国医疗人员为治疗金正恩的病痛访问朝鲜。

  韩国政府就金正恩“健康出现问题”的揣测持谨慎态度。韩国联合参谋本部(联参)议长崔润喜13日针对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金正恩“健康出现异常”的传闻表示,据联参了解的情况,金正恩的执政未出现太大问题。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