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国人的记录片给五分们醒醒脑, 特别是盘古和养猪那种亲日派.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今天朋友的来信, 简而言之, 论述文革中丧失人性的疯狂, 追问个人的责任问题。


转篇文章与妹子妹夫分享



http://cul.qq.com/a/20141113/016885.htm



阿伦特去世于1975年,就目前所掌握的中文资料看,她并没有研究过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如果让她来研究,她会提出这两个问题:“第一,尽管他们不能也确实没有抵抗,那些各行各业中的少数异类,他们在运动中如何能不合作并且拒绝参与批判他人?第二,那些在运动中攻击别人的,是什么驱使他们这样做?‘文革’结束后,他们以什么样的道德根据来为自己辩护?”

这是我对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所提两个问题(68页)的模仿。作为“文革”后出生的一代,常对第一个问题感到悲观: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拒绝合作的知识人?沈昌文《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记,自己在“文革”中揭批师长陈原,而且还不是“被迫”,因为批判完了回家,还补写了一篇大字报。沈昌文用“忘恩负义”来形容自己的行为,其坦诚值得称赞,因为他并没有在任何场合讲过,他曾经做过一个“拒绝配合”的人。最近读曾彦修的《平生六记》,才发现至少在1957年的“反右”,人民出版社内部曾经出现过几个拒绝合作者,其中他最感谢的就是沈昌文,因为沈的手中握有“几颗原子弹”,足以置他于死地。

1957年,曾彦修是人民出版社的最高领导(第一副社长,而社长则是胡绳兼任)。在这一年的7月13日,曾彦修成为“党内第一个上人民日报的右派”,而且是头版。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一共有3篇重要文章,头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天,130多位代表的反右派发言综合报道”,二条是宋庆龄的反右署名文章“团结就是我们的力量”,第三条就是关于曾彦修的,引题“党内也有右派分子”,正标题“曾彦修蜕化变质了”,副标题“人民出版社和世界知识出版社联合举行批判会”。曾彦修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这篇文章,但他后来得知,“批我右派几个月,报上举例,竟没有当时同事数年的王子野(副手)、史枚、陈原、范用(业务核心)等,以及最年轻的薛德震、沈昌文等。他们均一字未说。”

曾彦修特别佩服王子野,“处在他那个地位,对我竟始终不肯出面批评一个字,弄得不好,他也会成为右派。在这种表态大会上,他都能硬挺着一言不发,这多难、多危险啊。我以为,比我还难,我干脆承认我是右派,听候处理就完了,而他却还吊在半空中。”这种说法并不是一种抒情式的回忆,要知道,很多批斗都是熟人率先发难,副手率先发难。而为了自己的安全,尽快站队表态,也是斗争哲学的核心要素。沈昌文的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当时是人民出版社一个部门的编辑部主任,向他发难的就是他的副手,他为了自保,在第一时间站队批判了同事戴文葆。而曾彦修亲历的一场现场批斗,主持人竟然是他多年前在《南方日报》担任社长时因为工作得罪过的一个人物。

曾彦修对王子野是佩服,对沈昌文就是感谢了。沈昌文手中所掌握的所谓原子弹,其实不过是曾彦修工作中的“失误”而已。人民出版社图书送印之前,要拿给曾彦修签字,他曾经毙过几本苏联著作的翻译,而这事只有秘书沈昌文知道。“反苏”在当时可是非常大的罪名,如果沈昌文出面揭发,曾彦修就是死罪了。这所谓的原子弹,沈昌文也许并不知情,因为是否发现自己手里拥有置人于死地的武器,其实无关智力,而只关乎心性。沈昌文当时只有20出头,在文化单位,这样的年纪往往是“革命者”,是“老家伙们”最怕的对手。沈昌文虽然自称当时自己“努力向上爬”,但却没有主动的害人之心。

曾彦修今年已经95岁。《平生六记》首次谈及有关他被打成大右派的故事,这本书前有周有光的题字:“良知未泯”——良心还未完全消失,这是一个109岁老人对95岁老人的评价,有一点调侃的味道,但更多的则是沉重。曾彦修对自己被打为右派,用“庆幸”来形容:“身为一个负责人,在1957年能够免于去打他人为‘右派’,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在‘打人’与‘被打’之间,无意中得到了后者,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这一年,曾彦修还做过一件比较牛气的事,他是人民出版社反右工作5人小组的组长,在向上级报右派名单时,他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第一个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这无疑充满了勇气,但这仍然是一种服从,而不是个人抗争。

《平生六记》中,曾彦修收录了当时人民日报头版的批判文章,但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文中对他的指责和批判,而是很多xx、xxx……这些都是他故意隐掉的人名。对那些没有参与批判他的人,曾彦修一一点名,表示感谢,而对当初的作恶者,他却选择了保密。他这样解释:“(人民日报)第一版是很难复印于此的,因为那上面有十来个在批判我的大会上发言者的人名。而中国的特色是,几乎一切政治运动的原告者,是不能再提他们的名字了。凡大整人时期的发言者、立功者,在事后若干年,往往都不愿被人知道,尤其怕被后人知道。”距离那次批判,已经57年,不少当事人应该已经死去,但曾彦修仍不愿把他们公之于众,是个人恩怨意义上的宽恕,还是对某种潜规则的无意识的遵守?1957年的反右,可以看作是“文化大革命”的先声,而“文革”也已经结束了快40年,我们很少看到那些参与批判者的反思,也很少看到阿伦特所说的“用道德根据来为自己辩护”,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沉默,不仅是加害者自己沉默,那些受害者也不愿意把他们的名字说出,这些“xx、xxx”已经成功地把他们隐藏起来。1957年的人民日报,并不算什么绝密档案,愿意解密的人,当然可以去档案馆查一下,这种隐藏本质上是不能奏效的,但事实上在所有人的合谋之下,它往往都取得了成功。

回到上述两个阿伦特式的问题。第一,是什么原因让少数异类在那种环境下可以不合作?曾彦修给出的答案是:“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必须检讨一辈子,受辱一辈子,这算什么生活?记住:人不能永远生活在饥饿中,也不能永远生活在屈辱中。”第二个问题,那些作恶者将怎么为自己做道德上的辩护?对此,我们也许只能用一个问句来回答:既然大家一起保持沉默,又何须为自己辩护?

阿伦特提出这两个问题,是想拷问在极权体制下的个人责任问题。对曾经参与迫害的人来说,该如何面对自己曾经的行为?面对道德责任时,人不能再指望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对这两个问题,阿伦特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相对简单:那些不配合的异类,是仅有的敢于自己作出判断的人,而他们之所以有能力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套更好的价值体系,或者旧的是非标准仍根植于他们的灵魂与良知,而是,“他们自问,在已犯下某种罪行之后,在何等程度上仍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他们拒绝杀人,并不因为他们仍坚持‘你不得杀人’这一戒条,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与一个杀人犯——他们自己——共处。”与自己和睦相处,进行无声对话,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反省行为,阿伦特把这种传统上溯到苏格拉底那里,所谓“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那些“平庸之恶”者,正是失去了这种自我省察能力的人,他们往往看上去更正派,但更容易接受新的“价值体系”。

阿伦特认为,那些作恶者,尽管可以用“服从”(按照上级和规定的要求来做)来为自己辩护,仍要承担责任。其原因在于,政治和道德事务中没有“服从”这回事。在并非奴隶的情况下,“服从”这个词对成年人唯一适用的是宗教领域,因为神与人的关系能够按照类似于成人与孩子的关系来看待,人们可以说他服从神的命令。因此,对那些参与罪行并服从命令的人所提出的问题,就不应该是“你为何服从”,而是“你为何支持”。这种用词的改变,有着重大的意义:“支持”意味着主动选择,从而赋予了参与者以主体性,“螺丝钉”将上升为人,承担作为人的责任。阿伦特相信语言的魔力,她甚至建议把“服从”一词从政治和道德领域剔除。

《平生六记》所录的批判文章中,那些参与批判者都是作为xx、xxx而存在,他们因此而获得安全,但也因此而丧失一次坦荡生活的机会。阿伦特所说的“与自己和睦相处”,对这些参与者来说,是否成为问题?他们是在“和丑恶的自己相伴”中煎熬地度过余生?还是一直作为一颗螺丝钉而沉睡?这也许是更值得探究的问题,但我们很难接近这些xx、xxx。所以,我总是希望,更多的见证者能讲讲有关“文革”的故事,不管从什么角度,也不管是否真诚,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激活那段尘封的记忆。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对于上面的这封信, 我的回复是这样的:

俄共的洗脑与同化太可怕了。但当时的情况也要结合之前的历史,不光是对错的问题。在经历了满清的奴役,革命,侵略,内战等一系列天灾人祸以后,人很容易陷入病态,以及对标准和法度的无所适从。对于那个年代,批判和怜悯应当并存。加拿大对于犯罪之人,就是惩罚加上怜悯。都是中国人,应尝试着理解狂人为何疯狂。如果仅仅是批判,太冷血,如果仅仅是仇恨,那我们也还疯狂着。想一想, 如果中国人天生疯狂, 注定疯狂, 为什么台湾香港新加坡人正常着? 为什么大陆以外的华人诺贝尔获奖者有8位?
 
最后编辑: 2014-11-18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那么对于日本人嘛, 我一下子还无法理解。因为我是出生在改革开放的这个时期, 但是也经历了前朝的震荡。我对自己国人的疯狂, 尚且还难以理解, 更何况是外国人? 更重要的, 中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善于把握批判和怜悯。英国人有基督教为背景, 以十戒为法度, 清楚知道"不可杀人"是天法, 清楚知道敬畏天和尊重人是健康社会的基本原则。而中国人对于天法的概念相对较为模糊, 难以把握"爱"和"法"之间的尺度, 你要他们怜悯(爱), 他们就很难讲法, 你要他讲法,他们就很难怜悯(爱)。对于他们来说, 爱是没有原则的。我举一个例子,
 
谢谢阿吾, 你说要尝试着去理解, 给我一些启发, 但我希望这些启发不会偏向另外一个极端。公义与慈爱并存, 很难达到平衡, 但基督徒总要努力去尝试。

我为什么要把共党和日本人相提并论? 因为撇开国籍不说, 大家都是人。

5毛认为日本人不像人, 5分认为土共不像人。那暂且撇开国籍, 就只看人性。思考加拿大人怎样对待罪犯。加拿大也不是正确标准, 但加拿大人相对来说普遍的友善和平。加拿大人也犯过错误, 也打过仗, 可是他们没有日本人和土共那样的疯狂过, 他们相对较为理性和冷静。

今天上午收到一个好朋友的来信给我看一篇文章。如下。
我认为今天的日本人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都是人,很普通的人。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这是我昨天看到的一篇微信,

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附裸照)
2014-11-17 墨谈国是

对江青的另一种评价!在爱情面前她是女人!




成全人格的修炼精神。我总是忘不了这个女人自尽时候的遗书,遗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土来看你来了。”




时代周刊上的江青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无法怀疑这份遗书里真实的情感倾诉,虽然这位女人被一些人冠以野心家和阴谋家。

据说,一九八四年九月,因拜谒毛泽东纪念堂的请求被拒绝,江青曾把一根筷子插进喉咙,因为发现及时,被抢救了过来。1991年5月14日,江青终于用几只手帕打成结,把自己勒死。死后,人们发现了她写着上面内容的遗书。




19岁时的江青

记得有人说过,男人是为天下活着的,女人是为爱情而活的;即使多么霸道、多么邪恶的女人或者多么阴暗、多么怯懦的男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几乎宿命的东西。江青政治上的是非,自有以后的历史和人民评说;从纯粹的爱情角度,我对这个女人充满着赞赏和由衷的同情。

曾经看到过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跟江青在延安窑洞前的一张照片。中国北方的阳光灿烂而且温情地照在他们的身上,此刻,我眼前出现的不是一个空洞的伟大领袖,而是一对沐浴在爱河里的男人和女人;此刻,主席的脸上竟然有了艰苦岁月里少有的温暖和温情,江青的表情幸福洋溢,象陶醉在爱的光环里的普通女人,做着最纯粹的小女人状。



对江青的另一种评价!在爱情面前她是女人!




成全人格的修炼精神。我总是忘不了这个女人自尽时候的遗书,遗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土来看你来了。”




时代周刊上的江青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无法怀疑这份遗书里真实的情感倾诉,虽然这位女人被一些人冠以野心家和阴谋家。

据说,一九八四年九月,因拜谒毛泽东纪念堂的请求被拒绝,江青曾把一根筷子插进喉咙,因为发现及时,被抢救了过来。1991年5月14日,江青终于用几只手帕打成结,把自己勒死。死后,人们发现了她写着上面内容的遗书。




19岁时的江青

记得有人说过,男人是为天下活着的,女人是为爱情而活的;即使多么霸道、多么邪恶的女人或者多么阴暗、多么怯懦的男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几乎宿命的东西。江青政治上的是非,自有以后的历史和人民评说;从纯粹的爱情角度,我对这个女人充满着赞赏和由衷的同情。

曾经看到过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跟江青在延安窑洞前的一张照片。中国北方的阳光灿烂而且温情地照在他们的身上,此刻,我眼前出现的不是一个空洞的伟大领袖,而是一对沐浴在爱河里的男人和女人;此刻,主席的脸上竟然有了艰苦岁月里少有的温暖和温情,江青的表情幸福洋溢,象陶醉在爱的光环里的普通女人,做着最纯粹的小女人状。





革命的岁月,象镀金的河流一样慢慢流淌,这对特殊的革命爱人,在后来皆曰的反对声中,开始了他们的革命伴侣和同志爱人的生活。

就是到了50年代的庐山会议前夕,主席和江青还一个拍照,一个题诗,留下了著名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夫唱妇和的革命缱眷,即使缥缈在庐山风云里的神仙看见了,也会“只羡鸳鸯不羡仙”啊!




虽然坊间流传很多关于江青不好的笑话和传说,但是跟主席结成革命夫妇后,江青的一生都归于主席,忠于主席;不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江青跟毛主席结婚的1939年,绝对是一位美女对于一个英雄的仰慕,因为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显示出日后成为 执政党的所有征兆,即使有,那也只能说江青有一双识英雄的慧眼。

当时上海的电影明星不是一个两个,为什么只有江青去了延安而且一往情深地跟了主席,怎么说,都不是一种投机和阴谋,只能是红颜对于英雄的仰慕,是极具中国传统意义的经典爱情。如果江青不是死于主席之后,如果没有加入到政治的虎狼之地,我想:这段爱情一定会被大书特书,可歌可泣的;虽然历史从来没有假设,但是我们可以深深叹息。




于是,1939年之后,明星江青跟了革命头领毛泽东,那时候,毛泽东虽然已经霸气十足,但是还没有成为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江青成了毛主席的私人秘书,毛泽东那才气飞扬的文字,也只有江青才摹仿的惟妙惟肖,以假乱真;这是怎样的努力和用心,相信看过毛泽东那汪洋恣肆、龙飞凤舞的文字,应该能够体会这中间的万般辛苦。

至于后来江青怎样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开始趟政治这个男人世界的混水,除了历史和当事人,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也不在我描述的范围。但是这样的一些细节,却让我对这位一些人眼中的“中国最邪恶最臭名昭著的女人”的爱情悲剧,充满着深刻的同情之心。

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五日,江青在北京酒仙桥的住处高烧不退,因而被送进公安医院。与其它病人一样,江青要填写住院单。这次,她写的名字是:“李润青”。这再一次表明她对自己和毛泽东婚姻的怀念之情。“润”是毛泽东早年的使用的字,“李”是江青的姓,“青”则是江青的“青”。这时候,离江青自杀只有60天的时间。

在她日趋虚弱的时候,江青更常常想到毛泽东。她在枕边保存着毛的手迹,衣上别着毛的像章,床头柜上放着一张江青和毛泽东在中南海晨起散步的照片。每天清晨,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她都要背诵毛的诗词或阅读毛的《选集》。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她要求去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纪念堂,同时要求允许李讷带一卷白纸到公安医院来,她可以给毛做一个花圈。但她的这两项要求均遭到拒绝。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毛泽东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江青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得到允许,组织全家聚会来纪念纪这个日子。但是,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听到要求被拒的消息,江青一口吞下五十多粒安眠药片。




江青与毛泽东在延安

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皇城前夕杀光了他的皇子公主,留下了“不该生在帝王家”的千古慨叹,对于江青,对于这位为爱情自杀,在自杀的时候恪守最深的爱情的痴情女人,唯一的慨叹,也只能是不该嫁给伟大领袖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伟大领袖,又怎么能够赢得她的爱情和忠贞相许!

这就注定了江青的爱情只能是悲剧了,崇祯皇帝临死时候的感慨,透露了他对生于帝王家的万般悔恨,但是江青自杀的时候是没有悔恨的,甚至,我们还可以猜测,临死的瞬间,她是幸福而且微笑的,因为她在实现着对于爱情和配偶的最后的忠贞:“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土来看你来了。” 这样的文字,就这样,让我泣不成声。




刘海粟曾为江青做裸画,称其面相一般,身躯相当优秀

毛主席一生除了读书之外,最喜欢的就是书法。练毛笔字是他一种特殊爱好。他最喜欢王羲之、怀素的草书,常利用休息时间临摹、琢磨,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经过长期的练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书法博览众长,形成自己刚劲、雄健、流畅、奔腾的独特风格。三十年代,有一次,他写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看到墨迹得书法评论家说:“这十四个字互相呼应,一气呵成,画面很美,细看每个字严谨而有法度,笔笔不苟,确是一幅十分珍贵的墨宝。” “没有什么美中不足么?”毛泽东问。画家默然。毛笑了笑,划了一根火柴,把它付之一炬了。画家深为惋惜地问道:主席,您……主席说:火候不到嘛,有什么可惜?果然,十年二十年之后,毛泽东的书法已经炉火纯青了。




但他还是非常自谦。女儿向他请教书法,他指着身边的人说,你应当向她学习。这个她,不是别人,正是江青。历史证明,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说过的唯一比他“好”的人。

解放后,毛体一度成为时尚:画虎不成反类狗者多;字字传神超凡脱俗者少。批判四人帮时,我亲眼目睹了江青仿毛的文字稿复印件,那真是惟妙惟肖,无懈可击。如果把它放在博物馆里,应该是相得益彰,或者说,可以以假乱真的。




江青手迹

江青书法得毛氏真传,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当不以人废书,不以人废文。

江青生活比较朴素,比方她从来不用化妆品,很少化妆。她一般只用普通的国产雪花膏,从来不用进口的。她的头发既没有染过,也不戴假发,67岁的人了,仍然是满头黑发。在吃的方面,江青也很简朴,绝对谈不上奢华。由于口味清淡,她从来不吃大鱼大肉。吃的是淡水鱼,而且荤素搭配,简简单单。江青心灵手巧,她自己会裁剪缝制衣服。“用棉卡布做睡衣,裙式的,特别漂亮,又朴素。”江青因为喜欢出汗,就收集了人民大会堂用过丢弃的,而且特别旧的起毛的毛巾,经过高温消毒以后,钉在杉上吸汗。



江青为林彪拍的照片(化名李进)

江青多才多艺。她酷爱摄影,曾经多次向新华社老摄影记者杜修贤求教。江青的书法也有一定造诣,她的毛笔字连一般的书法家都自愧不如呢!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不好意思, 照片贴不上来。但我可以告诉大家, 江青的裸照简直就是一幅维纳斯女神的雕像。在这片文章里, 江青的形象从一个妖魔鬼怪一下子变成了一位女神。
 
不好意思, 照片贴不上来。但我可以告诉大家, 江青的裸照简直就是一幅维纳斯女神的雕像。在这片文章里, 江青的形象从一个妖魔鬼怪一下子变成了一位女神。
就求这个。作为回报,我以后违心顶你2贴。我还有老毛裸泳的照片的,现在的 PS 技术,要什么没有啊。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对于这篇圣女江青的碑文, 下面是我的评论:


这个江青也不真实,从妖魔化 一下子转为美化 近乎歌颂,几乎要为她立牌坊了, 国母女神, 为国父鞠躬尽瘁, 堪称妇女典范。

中国人以爱之名做了多少坏事? 官,称为父母官。贪官贪财,不乏孝敬父母热爱子女之辈。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子孙后代,日军侵华也是一种自我牺牲,所以被后代所崇拜。可是, 为了自己人的理想和追求, 就可以伤害和剥夺其他人无辜的生命吗? 爱是以法为基础的, 保护每一个人的权益。没有法的爱不是真爱,爱,基于公平公义。

看见没有, 当中国人开始怜悯, 法制就没有了, 被怜悯的对象就开始变成无罪, 不但无罪还很高尚, 甚至伟大, 可以成为别人的典范。看到被怜悯的对象也有人性, 甚至也有可歌可泣的一面, 我们就一下子忘了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 他们全都变成苍蝇跳蚤害虫跟灰尘一样消失了。可是, 当中国人开始讲法, 怜悯又没有了, 被批判的对象就成了妖魔鬼怪, 罪该万死, 不值得任何的同情。

我受了前朝的震荡, 也曾经疯狂, 也曾经仇恨, 能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当我冷静下来以后再看以前的历史, 会有一个不同的角度。我疯狂的时候, 也希望别人同情我, 不仅仅是批判, 但我也需要别人的提醒, 不仅仅是纵容。

现在看毛泽东, 他这人坏不坏? 坏非常坏。但我相信他年纪越大的时候, 精神病的状况就越严重, 看看他的孙子就知道了, 他应该有精神病的遗传史。你说他有没有正常的时候? 有没有真诚的时候, 他说的话全是假的吗? 他从来没有理想吗? 我不信。许多话, 他说的时候还没有得到江山, 他一直在冒险, 随时会被国民党杀死。

毛泽东后来的所作所为, 有多方面因素构成, 他自身的素质, 智商和情商胸怀和气量, 他Hold不住这个位置, 多疑 嫉妒 恐惧 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 杀人可以理解吗? 大量的杀人可以理解吗? 鼓动别人互相争斗可以理解吗? 毛泽东的行为有没有罪恶的因素? 当然有! 他不是生来就是精神病, 如果没有正常的时候, 怎么会受到万人追崇?

如果毛泽东受审判, 他应该是受到什么惩罚? 如果医学学鉴定他谋杀第一个人的时候没有精神病, 应该是以命偿命。他是人, 被他杀害的人也是人, 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如果有精神病, 使他完全失控, 那么就应该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但事实上, 他没有被送到法院, 也没有送到精神病院, 而是立了个雕像, 留下一本语录供大家学习模仿。

不管是日本人还是土共, 我问大家两个
个问题,

能否因为他们的罪行, 就把他们妖魔化, 不给他们任何机会?

能否因为他们也有人性, 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就无视他们的罪恶? 无视被他们伤害的人, 放弃公道?
 
最后编辑: 2014-11-18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说到这种对家人的"爱", 日军侵华也是一种自我牺牲,他们去打仗也是冒险, 随时会为了家人和祖国送命, 所以他们的牺牲被后代所崇拜和传颂。可是, 为了自己人的理想和追求, 就可以伤害和剥夺其他人无辜的生命吗? 爱是以法为基础的, 保护每一个人的权益, 每一个人!! 没有法的爱不是真爱,爱,基于公平公义。
 
最后编辑: 2014-11-18

阿吾

踏实做事 有趣做人
谢谢阿吾, 你说要尝试着去理解, 给我一些启发, 但我希望这些启发不会偏向另外一个极端。公义与慈爱并存, 很难达到平衡, 但基督徒总要努力去尝试。

我为什么要把共党和日本人相提并论? 因为撇开国籍不说, 大家都是人。

5毛认为日本人不像人, 5分认为土共不像人。那暂且撇开国籍, 就只看人性。思考加拿大人怎样对待罪犯。加拿大也不是正确标准, 但加拿大人相对来说普遍的友善和平。加拿大人也犯过错误, 也打过仗, 可是他们没有日本人和土共那样的疯狂过, 他们相对较为理性和冷静。

今天上午收到一个好朋友的来信给我看一篇文章。如下。

二战日本人失去了人性,德国人失去了人性,文革期间中国人扭曲了人性,

给你推荐两本书,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

另外,去投个票,
http://forum.iask.ca/threads/反对安省在小学三年级引入性教育课程——-请愿链接.737041/#post-10358794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爱是以法为基础的, 保护每一个人权益, 每一个人!! 不管你是土共还是日本人, 不管你是台湾人是大陆人, 只要你是人, 你就受到法律的保护。为什么要平反右派? 为什么要平反64? 因为死去的人不曾受到维护, 又不得讨回公道, 活人怎能受到保护? 冤死的人, 他们死亡的价值, 就是给我们教训, 避免后人重蹈覆辙。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二战日本人失去了人性,德国人失去了人性,文革期间中国人扭曲了人性,

给你推荐两本书,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

另外,去投个票,
http://forum.iask.ca/threads/反对安省在小学三年级引入性教育课程——-请愿链接.737041/#post-10358794

罪恶是一种伤害, 无论对于别人还是自己。不提醒指正, 一味的放纵, 不是爱而是见死不救。所以当你提醒的时候, 指正的时候, 你是在帮助他停止伤害别人和他自己。我对日本人的批评, 我承认有过激的地方, 但也有爱, 我可以纠正我的态度。现在我批评, 不是看他们好戏, 而是希望他们悔改, 跟我对共党所持的态度一样, 理解与纠正并存。我也需要别人监督和纠正, 喜欢善意的提醒。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你一点也不比日本人差。

蒋介石国民政府培养出八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秘密
2014-11-18 点这里訂閱▶▶ 往事钩沉话历史
十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两个接受纯粹美国教育之外,八个接受的都是中华民国的教育,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值得发人深思。

到目前为止,有10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按获奖时间顺序为: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6、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7、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8、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作家、翻译家、编剧,1987年出走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奖前的几个月刚刚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获奖代表作《灵山》原是作家出版社的一部约稿并预付了3000元稿费



9、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10、高锟: 1933年生于上海,美英籍华人(同时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这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除两位(朱棣文和钱永健)接受的是纯美国教育外,有8位(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高锟,高/行/健)青少年时期接受的都是民国时期“旧社会”的教育,而且大都处于战争年代,而在49年至今的60年中,“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这说明了什么?!

须知: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只有约四亿,而在这60年中我国的人口已翻了3.5倍之多!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请不要再对我说这是“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偏见”!
诺贝尔奖章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6、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5.jpg (21.87 KB)

7、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8、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在大陆读完中学和大学,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9、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10、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1、从受教育的角度说,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5人:受民国教育的4人(李政道、杨震宁、李元哲 //)、受共国教育的有1人(虽然是一个叛逆者):高行健。

2、从获奖时的国籍角度说,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4人:民国3人(李政道、杨震宁、李元哲三人获奖时都是民国国籍)、共国1人

3、从目前拥有国籍的角度说,中国获诺贝尔奖的只有1人

耶鲁校长施密德特说:“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中华民国培养的大师:

除开早逝的鲁迅、皈依佛门的弘一法师和滞留南洋的郁达夫外...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在民族血脉的创痛和勃动中,垒筑起中国战时文艺复兴式的高岗。

在文学、艺术、诗歌、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和哲学、史学、法学、教育、出版、新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民族学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农林、考古、工程、建筑等人文、自然、社会诸领域,学派林立,大师辈出。老舍、林语堂、茅盾、曹禺、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郭沫若、柳亚子、孙伏园、阳翰生、张恨水、骆宾基、萧军、萧红、安娥、孙师毅、曹靖华、朱生豪、伍蠡甫、梁宗岱、柳无忌、陈纪滢、赵清阁、陶百川、潘公展、肖同兹、邵力子、胡小石、卢翼野、陈望道、楼光来、张士一、臧克家、艾青、邹荻帆、史东山、郑君里、于伶、陈鲤庭、陈白尘、洪深、金山、赵丹、项堃、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魏鹤龄、宋之的、司徒慧敏、吴祖光、黄宗江、凤子、徐悲鸿、张大千、张书旃、王临乙、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陈之佛、吕凤子、丰子恺、林凤眠、吴作人、刘开渠、黄君璧、雷震、吴景洲、宗其香、特伟、丁聪、尹瘦石、庄子蔓、贺绿汀、郑志声、蔡绍序、马思聪、熊十力、梁漱溟、方东美、宗伯华、汤用彤、张君劢、陈寅恪、唐君毅、冯友兰、贺麟、杜国庠、侯外庐、朱光潜、孙本文、言心哲、许德珩、柳诒徵、胡适、顾颉刚、朱希祖、翦伯赞、吕振羽、黎东方、邓初民、徐中舒、周谷城、蒙文通、商承祚、张伯苓、罗家伦、晏阳初、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谢循初、吴铸人、马寅初、潘序伦、章乃器、张知本、马洗繁、沈钧儒、史良、张友渔、马星野、顾执中、吴南轩、潘菽、程沧波、王芸生、陈铭德、欧阳竟无、太虚法师、邓子琴、何鲁、孙远光、郭坚白、柯召、郑行芬、吴有训、吴健雄、严济慈、吴大猷、张文裕、任之恭、周钧时、吴子方、任鸿隽、侯德榜、张洪元、付鹰、林一民、冯简、陈章、胡庶华、罗冠英、顾毓秀、茅以升、胡焕庸、张其昀、沙学浚、竺可桢、李四光、朱森、戈定邦、秉志、童第周、卢于道、梁思成、刘敦桢、谭垣、杨廷宝、梁希、金喜宝、李演泰、蔡翘、谢锡臻……

成千上万名中国知识文化艺术界名流及其子弟门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以及中外、中西文化的伟大遇合,留下一份分外丰厚深湛的文化遗产。


(三) 中国成色

毫无疑问,诺贝尔奖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权威。莫言得奖后,“中国人什么时候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呼唤更甚。中国公民早就得过诺贝尔科学奖了。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均拥有中华民国国籍。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拥有中华民国和美国双重国籍。

在美国密密麻麻的得奖阵容中,中国人占有六席之地: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杨振宁和李政道得奖时尚未入美国籍,所以美国1957年的物理奖空白,当然杨李的研究是在美国做的。

(四) 结论:

民国课本为何受追捧 转载单士兵的博客

说明: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民国时期却群星灿烂。民国时期是真正的教育,是中西兼容的盛典时刻,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难点在于体制的不可扭转。

南京有位叫姓马的语文老师,开办了一家民国课堂,很受追捧。这位马老师使用的教材,就是当年叶圣陶、丰子恺所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民国老课本在这个新时代,竟然会有极大的市场,以至出现井喷式的热销,如此教育现状,最近也引起了人们很多思考。

民国课本受追捧,最简单的判断,无非也就是老课本仍有价值,新课本太让人失望。

语文说到底,就是人文教育。叶圣陶、丰子恺是大师,本身从事过小学教育,他们编的民国语文课本,贴进人的内心,体现生活常识,没有太多道德说教,强调人的自然天性,主张独立思考,包裹的人文价值元素,仍然是这个时代极其需要的精神养分。

这些价值元素,恰恰又是今天语文教材最严重缺失的。这些年,语文教育问题太多,频频遭受炮轰,最主要的弊端,也就是不接地气,与生活脱节,不但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而且还过多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既不能提供很好的审美教育,也不能传递应有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和家长才会选择用脚投票,选择民国的老课本,表达对现在语文教育的失望。必须强调的是,选择民国的老课本,但并不宜进行过度美化。时代在发展,今天语文教育,也不能简单留守在旧时代,如果不能及时添加上这个时代最需要价值文明,这样的语文教育,仍然无法承担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使命。

其实,正确看待民国课本受追捧现象,与正确看待这些年的民国热一样,应该纳入相同的文化框架下来审视,也就是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民国作为一个历史的过度转折期,留下了很多值得怀念的美好的东西,特别是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有过太多的探索。民国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迎来了一个更加尊重多元价值的开放时代。

比如,民国小学课本很注意古代礼俗,通过修身教育,来告知人们如何融入社会。民国教育在精神启蒙方面,也迎来了新的突破,被后来很多人都视为教育的黄金教育,那时,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演绎出太多的历史传奇。今天人们常常对张伯苓的南开,蔡元培的北大、梅贻琦的清华津津乐道,也就是因为民国教育在成体系地传递人文价值。

遗憾的是,此后中国在人文教育方面,出现了太多断裂与偏执。作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材的传统不续,开放不够,一度还充满阶级斗争哲学,灌输敌我维意识,过度政治教化也带来愚民效果,扭曲了公民的精神人格。这样的现实尴尬,才让民国课本受到追捧。

民国是历史的,可以用于怀旧,说到底,民国又必须是现实的,民国热的正确价值指向,也就是从那段历史转折的特殊时期,来寻找到一种答案,来更好地着眼于未来。同样,在现在这个新的社会转型期,正确看待民国课本受到追捧,就应该从中梳理出传统的人文价值,同时,又能懂得及时注入时代精神元素,来为未来一代提供更好的公民教育。
 
小葡萄的独特绝密武功:

一上来劈头盖脸说对方是被共党洗脑,没有尊严没有人格,不信神,简直就不是人。大骂历时2小时15分钟。 当翻过第三页的时候,她开始正色道:为什么不好好讨论?为什么总喜欢揪对方头发吵架?为什么不以理服人? 然后她开始长篇大论将道理, 然后再历时3小时40分钟,她宣布自己是正义,良善的化身,就这么赢了。:wdb24: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中国古代朝代经济GDP排名
宋朝
唐朝
明朝
元朝
隋朝
汉朝
晋朝
秦朝
清朝
周朝
商朝
夏朝
元朝的经济数据很难统计,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后面,可是其后期的经济大幅度衰退,侵略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流向国外,所以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乾隆嘉庆的35%跌至10%。

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当时的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接着丝袜”。
由于其他赋税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亿美元。当时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亿,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实,换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为黄金的开采量有了极大的增长,所以,应该比2280美元高得多!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为国家每年带来大概1000万两左右的财政收入。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万~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倍~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那么,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应当说,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小葡萄的独特绝密武功:

一上来劈头盖脸说对方是被共党洗脑,没有尊严没有人格,不信神,简直就不是人。大骂历时2小时15分钟。 当翻过第三页的时候,她开始正色道:为什么不好好讨论?为什么总喜欢揪对方头发吵架?为什么不以理服人? 然后她开始长篇大论将道理, 然后再历时3小时40分钟,她宣布自己是正义,良善的化身,就这么赢了。:wdb24:
我的绝密武功是我爱你。
 

小葡萄

此ID已注销
中国古代朝代经济GDP排名
宋朝
唐朝
明朝
元朝
隋朝
汉朝
晋朝
秦朝
清朝
周朝
商朝
夏朝
元朝的经济数据很难统计,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后面,可是其后期的经济大幅度衰退,侵略战争以及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流向国外,所以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乾隆嘉庆的35%跌至10%。

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当时的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接着丝袜”。
由于其他赋税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亿美元。当时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亿,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实,换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为黄金的开采量有了极大的增长,所以,应该比2280美元高得多!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为国家每年带来大概1000万两左右的财政收入。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万~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倍~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那么,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应当说,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

唉, 看看这个排名, 清朝让历史倒回4000年。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