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Kalique居住的呈现一半红色的星球不是地球,红色星球不就是指火星Mars吗,这么说来The Martian这部电影是在Kalique统治的星球上拍的啦,全串起来呢
说到Kalique,电影里还有一个女生们都喜欢的镜头,原本略显小沧桑的K,在宫殿神仙水池做了SPA后,一下子变得好年轻,皮肤细腻光滑。我当时想,这SPA的水池是不是全倒满了SKII啊,效果比SKII还SKII!K说她能永远年轻貌美,这不是所有女生梦寐以求的么(女博士和女强人除外)。
我觉得如果科学家真研究出RegeneX来,别的民族我不知道,咱们中国的“成功人士”们,大多数肯定会每人买几瓶,管它需要杀死多少别人才能提炼出这么一瓶来....
I Frankstein这部电影我和朋友在蒙特利尔电影院看的,为这部电影可怜的票房做了一点贡献。我朋友是看过这部作品的原著的,所以电影一出来我们就去看了。我还蛮喜欢这部电影的,visual effect很赞,故事很富有想象力,我喜欢里面的很多人物,都特别有个性。我一直是个很忽略评论界的影迷,新电影若上映,我只凭借自己的第六感来选择,我不Care专家说拍的好不好。但相信有很多影迷是跟着评论家的思路走的,人云亦云。可笑的是,电影评论本身也是作为商业电影的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制片商如何正确应对关于新电影的负面评论是很有讲究的。
这些评论家们,包括那些美国电影学会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杀死好莱坞。那些受他们赞赏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是小预算电影。靠这样的电影,支撑不起现代的电影产业。如果以后好莱坞都只拍这样的电影,大部分CEO、MBA、影后影帝们恐怕都要失业下岗改刷马桶去了
你看现在好莱坞的商业上成功的大预算电影,或者是以前成功电影的续集,如X-Men,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或者是从成功小说改编过来的,如暮光之城、哈利波特,饥饿游戏。这些年来,真正首创的大预算电影,几乎拍一个商业上失败一个。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电影公司以后都不敢拍首创作品了。而那些老题材观众都看腻味了,好莱坞只好变宝莱坞,只能靠拍那些小打小闹得作品混饭吃了
对对,ReneDad说的对,电影是有一点哲理在里面,我也注意到了电影以Jupiter刷马桶开始以J刷马桶结束。“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心里上的成功。” 我觉得对于浮躁的国人来说,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在以各种方式对领导奉承拍马的时候,是不是该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样子的。而对于像Sirapaz这样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又暂时回国工作的海归派,也该想想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回来后我们的确是主流,无论工作环境还是接触的人群都比在国外提高了N个档次,但国内主流的一套海归派是否习惯,是否要全盘接受,是否要抛弃我们长久在海外所养成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别人我不晓得,我自己反正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
好像跑题了。。。
其实如果你在你现在的岗位上待久了,如果你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你就会理解我说的国内大家其实都是在玩饥饿游戏的意思。饥饿游戏怎么玩?表面上看人人都在追求名利奋勇争先;但如果你了解了这种现象的本质,你就会明白其实Haymitch对饥饿游戏的玩法了解的最深刻---stay alive,这才是饥饿游戏的真正玩法....
饥饿游戏里,选手们人人奋勇争先的唯一原因,是你不争先压倒别人你就会死....
双重国籍爱国人士之所以天天在这里喊中国怎么好,是因为,举个例子吧:
President Snow的孙女光看电视不过瘾了,和她爷爷说我也想进去玩玩。Snow说好行啊。不过你和他们不一样,我可不想让你被别人杀死。所以你要穿上防护罩,刀枪不入;什么时候你觉得不好玩了,冲摄像头喊一嗓子,我马上排hovercraft把你接出来。
Snow的孙女有了这样的安全保障,再进竞技场玩饥饿游戏,当然和小朋友玩电子游戏一样,越玩越过瘾。感受和那些从district来的命悬一线的贡品们玩饥饿游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另外,其实在西方国家官场职场,凡是有人的地方,也有这种现象。否则像《饥饿游戏》这种书和电影就没人买没人看了---看不懂还有谁去买去看啊?
但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资源比例比中国小得多,stay alive比较容易。所以他们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像是体育比赛。赢了的人功成名就,输了的日子过得差点也不至于饿死。所以他们人和人之间的竞争, 还能维持某种decency和dig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