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虎拜见大老虎被城管打死了。然后我们就坐在老虎尸体上讨论起电影了

我看两部电影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故事根据瑞典作家的三部曲小说

2009年制作的电影描述了主角成长过程
一男社工性虐待她,她后来杀了他
故事相当恐怖黑暗


你推荐2011年制作的电影由 Daniel Craig (演邦德出名)
主演一位杂志记者被一个富有的坏人指控诽谤
他输了诽谤诉讼案,并且失去他的工作

一名深居简出,无子女,非常富有的实业家
雇他调查实业家已经死无踪影几十年的侄女
他的搜索破获了好几起无头谋杀案
通过他的努力,实业家终于和他失踪的侄女团聚

坏人最后审判有罪入狱
他回到杂志社工作,他女朋友是该杂志社股东

"龙纹身女孩"担任他的调查助手
案破后,她消失了
坏人的钱被人上网转移到世界各地离岸避税天堂,不同的帐户

电影的结局,在一度假地点
一个穿着华丽戴墨镜女人坐在有司机豪华车里面
嘿嘿!

两部电影女主角的演员都很漂亮
但她们故意化妆装粗糙以塑造故事中的人物

.................................
编辑: 补充一下
当我观看第一部2009年的电影时,半途我几乎放弃了好几次 :unsure:
然而我坚持下去,结果是电影内容还可以

看第二部电影(2011)时,
第一部电影的信息帮助我更好理解故事的发展
 
最后编辑: 2015-11-01
Trailer


这个是2011年英文版的。瑞典语版的是2009年拍的,与2011年的英文版是两部电影,拍的同一个故事。

我刚在Netflix看了2011年英文版的。感觉故事不错,女主角演得也很棒,很有个性。Craig演得也很不错,比他的007强。可能是我看惯了以前的演员,看他演007总觉得形象上别扭。影片的结尾相当不错。如果前面我给6.5/10, 结尾我可以给8.5/10。但我觉得这片子如果没看过书,要想看懂细节比较难。我上午看了头30分钟,就决定先去看wiki闹清楚那一大家子谁是谁,然后下午再接着往下看吧:D

另外家园保守党大奶们在看了sirapaz的推荐让少奶们看之前,一定要注意这个片子是R级的,里面强奸、同性恋、性交、肛交...什么都有。我强烈怀疑sirapaz在国内看的那个,是不是咱们“真理部”审查过的删减版啊..:p
 
最后编辑: 2015-11-02
301/F和302/F都写的很赞。
我先简单回复一下,《龙纹身的女孩》,我看的是Cable里的纯净版,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处理过“少儿不宜”的镜头,所以点到为止,我只晓得这个斯德哥尔摩社会福利局的工作人员是大坏蛋。纯净版看看蛮好的,不会污染我的心灵,其实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还提到了纳粹。至于同性恋,我可能西方呆久了,而且也没信教,我觉得这在国外很普通。
Doremee说的对,电影一开始就写了,是瑞典小说改编的。不过我倒不知道小说有三本。里面的年轻女主角不但酷酷的,而且还很漂亮,我之所以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其实一开始是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看到的,杂志说《龙纹身的女孩》里的女主角很有个性。这部电影,我没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因为电影里一提到斯德哥尔摩,我就想到了我以前认识的瑞典女生,她的家就在斯德哥尔摩。我自然是一路看下去了,电影里出现的为数不多的斯德哥尔摩镜头也很漂亮,而冬天下雪的瑞典小城市更是让我想到了魁北克。我觉得电影里最最能体现出欧洲风格的镜头是,财经记者(曾经的007Palais Royal男主角)坐着高速列车从斯德哥尔摩到瑞典家族企业成员失踪的岛上,四个小时。说欧洲风格,是因为火车是欧洲的通行工具,无论是从巴黎到伦敦的欧洲之星列车,还是法国境内的TGV高速列车,都是特别方便特别快捷。。。
等我有空再接着写《龙纹身的女孩》的影评,对了,国外的高中女生大学女生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不好。
 
现在我比较期待星球大战第7集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十二月18日首映

现在迪斯尼也学福克斯的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把80年代最初三部曲的老演员全拉出来了。


不过星战系列间隔的时间太长了些。当年风华正茂的演员现在全变老爷爷老奶奶了



 
[FONT=宋体]我错过了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处理过的纯净版
我是有些胆怯 :p
经常看电影时闭上眼睛
[/FONT]

对,我觉得西方文化不是全盘要接受的,东方文化里的含蓄,矜持和朦胧美是非常优雅的。我虽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我仍然坚持一些自己的观点,西方文化中不适合东方人学习和效仿的我是拒绝接受的。。。
 
现在我比较期待星球大战第7集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十二月18日首映

现在迪斯尼也学福克斯的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把80年代最初三部曲的老演员全拉出来了。


不过星战系列间隔的时间太长了些。当年风华正茂的演员现在全变老爷爷老奶奶了




星7绝对是本年度最最值得期待的影片,没有之一,求上海与全球同步上映!
 
据说今年配额全用光了,只能等明年一月了。

生活在北美的优越性充分表现在电影这方面了,绝对拉仇恨啊,上海表示不服!不过只要十一月十二月能播放The Martian和Mockingjay 2, 我也心满意足了。现在上班了,再也享受不到weekday看电影人比较少的好环境了。上海最近上映一部登山灾难片,推荐给大家。我很想去看,电影的内容是关于1996年珠峰登山队的那场灾难,非常有深度。我在学校时学过这个case study的,其实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导致这场灾难。
 
生活在北美的优越性充分表现在电影这方面了,绝对拉仇恨啊,上海表示不服!不过只要十一月十二月能播放The Martian和Mockingjay 2, 我也心满意足了。现在上班了,再也享受不到weekday看电影人比较少的好环境了。上海最近上映一部登山灾难片,推荐给大家。我很想去看,电影的内容是关于1996年珠峰登山队的那场灾难,非常有深度。我在学校时学过这个case study的,其实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导致这场灾难。

目前网上都说Mockingjay2国内能同步上映。The Martian也能在年底前上映。

不过我觉得这两部片子恐怕会让国内的大部分观众失望。中国国内的观众,恐怕还是喜欢看《侏罗纪世界》、《变形金刚》、《终结者》这类片子:


刚才我看了一下国内网站上观众写的《饥饿游戏》影评:

1
想玩残酷又不敢决绝,置之死地还不忘狗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影片的平庸来自妥协,妥协是为讨好观众,把观众哄舒坦了才好掏他的腰包。为此一个将人性逼入绝境的极端故事,成了和谐社会的乐章。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让制片方大把银子进账,令二逼观众们迫不及待地起立鼓掌。


2
本以为是个无脑打片,谁知不但无脑,还不打。片子总会让人想起美国偶像这类选秀,或者这也正是影片的卖点之一,遗憾的是没有把观众和参赛者互动起来,只是控制者和贡品的对立,导致比赛的原因挖的还是不深。反派无个性、无特点,全片基本无高潮,真服了。


3
看着男女主角们以一个荒诞的游戏设定为理由苦大仇深,实在好笑到让人出戏。虽然是白开水片,但只要没有吸血鬼,就还看得下去。


4
没看过原著,要有说的不是的地方,原著党高抬贵手! 看清楚!我打的四星哟亲!三点八进个位!先说说观影的感受:电影开场虽然推进比较慢,但是还是简单勾勒了“饥饿游戏”存在的世界:萧条的村庄,富饶诡异的都市,负担家庭的射箭少女,两小无猜的童年玩伴,两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以及上层社会的选秀制度。个人觉得作为系列第一部,开场虽然显得较慢较长,但这些介绍都是.........


5
没有看过原著,没有任何期待惊喜。但是各种俗套各种狗血还是没有抹杀电影闪亮的地方,如果没有过分解读,我想称之为人性。 让一个阴谋论者来相信人性是很难的,特别是一个结局很明显的故事。二十四个少年互相残杀,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没看过的小说的人也会知道,获胜的肯定是女主角。因为从头开始,镜头一直就是她她她,她妹妹,她家庭,她射箭,她青梅竹马,她勇敢,她s.........


6
美国人的天真活泼,从他们的流行读物就能窥见一二。暮光之城这种骗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爸我妈那个程度幼稚中国人的琼瑶小说能卖出8500万本,50度灰么假装重口味其实还是暮光之城那一套加点小清新伪SM,饥饿游戏么书我不知道,起码电影又往暮光之城那个路子上一骑绝尘的狂奔而去了,两男一女,人间圣母,高帅富与矮帅穷什么的……(你们说这篇评论写完以后我能提多少次暮光.........


我想国内观众所谓的“全剧高潮”,就是像上面视频那样的机器人大战吧:p:X3:

The Martian里面的那种比较含蓄的幽默,国内的观众很难看懂。国内的观众喜欢看的是赵本山表演的那种“幽默”:

 
美国人的天真活泼,从他们的流行读物就能窥见一二。
美国也有一些不幸的人

Sleepers (19996) 一部电影根据60年代和70年代生活在曼哈顿意大利移民,描绘四个男孩成长过程
有著名演员像 Brad Pitt, Robert DeNiro, Dustin Hoffman ....
电影开头由四个男孩中一个作为叙述者
说的那么快我几乎无法赶上他在说什么

只找到了意大利版在线


我现在很少看科幻电视剧
学生时代,是有看


刚看完这部美英电视剧第一季 "外乡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外乡人_(电视剧)
语言简单,但某些词汇,我们在这里很少听到
druid 牧师,魔法师,或者占卜者

bairn 孩子 are you with bairn 你怀孕了吗
ken (http://www.urbandictionary.com/define.php?term=ken)
英国著名诗人English Romantic poet John Keats的一首诗歌: " .............
Then felt I like some watcher of the skies
When a new planet swims into his ken;"
 
最后编辑: 2015-11-07
我先贴一篇转帖的影评过来。。。我觉得写的蛮好的。。。

ZT:关于96山难的一些背景 -- 对山和登山者的尊重和敬意

看到一些评论,诸如:登山的人no zuo no die;电影那么无聊简直要睡着;铺垫那么长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登山戏,balabalala。。想写几点关于96山难的背景,助于理解电影吧。内容主要来自于into thin air这本书(电影经此书改编并且基本尊重原著,省去了一些更繁杂的事件和背景人物,也被认为是最贴近96山难事实的一部论述)和Wiki。不对之处欢迎补充和改正。

另外忍不住想说的是,评价电影拍摄手法拍摄技术没有问题各入花眼,但如果想随随便便评价登山者的人生观-诸如傻不傻去找死之类的话之前,希望在敲键盘之前想一想,反过来说,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愿意自己的人生被评价成毫无目的跟蝼蚁一般苟且生得渺小死得无趣吗??电影中露脸的角色基本都映射了现实中的真人,有的在96山难死了,有的下山后几个月死了,有的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有的还活着。你可以不同意登山者的人生观,但请给他们基本的尊重,否则体现的也只是自己的无知狭隘而已。

1. 为什么电影不能直接切入雪山戏啊,前面那么多无聊的铺垫真的要睡着了好吗??

两个主要原因:一. 对于商业登山队的业余登山者来说,整个登珠峰是一个足有1个月之久漫长而乏味的大工程,而绝非只是冲顶的那一天。队员需要徒步进行到大本营,在海拔逐渐升高的4个大本营之间来回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有些人连冰爪都不会穿,电影里有这个细节。而组织者和夏尔巴人也需要进行建营,在登顶途中挂绳,放置备用氧气瓶等等组织工作。

二. 造成山难的原因不仅只是下山途中致命的风雪暴,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关于人的无数细节的堆积而成的辅因,任何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铺垫都有可能是促使那一次冲顶4个探险队中9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下面会说到一些但绝非全部。

这个电影的用意显然不只是想制造一些生死一线间的所谓的戏剧冲突,而是试图还原那次山难的全景,让观众可以有所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灾难这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诸如为了保一个人的命切断下面挂着同伴的绳子,或者为了求生切自己一个胳膊这样的猛料抱歉在这次事件里并没有发生。

2. 电影里人物那么多,根本记不住,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没怎么描写登山中感人的互助精神。

首先,人多间接促成了更多人的死亡。96年5月10日那一天就有4支队伍同时攻顶,3支队伍挤在希拉里台阶排队用绳索攀登,在8839米高度的地方多呆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体温降低,消耗氧气,丧失神智,后来很多在旁人眼里的愚蠢举动和决定都需要考虑到在8000米以上神智急剧下降的因素。

为什么会同时登,因为Jason演的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领队试图协调开登顶日期但遭拒绝,电影中南非人愤然离席的那一幕,而同一天中登顶的时间,普遍认为是在中午过后必须下撤,因为峰顶基本上每天下午开始刮风,而5月10日那一天的暴风雪尤其致命。 每个人自身的特质、经历和心理也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他最后是生或死的结局。

同时,人多也是后来积极救援的力量,因为有些登山队安排在后几天登顶,所以在得知发生山难后很多人例如来拍电影的IMAX队,都积极参加到救援中,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电影一开始也花了篇幅说明了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两只都是商业登山队伍。也就是说,每个客户花一笔钱,电影中也交代了6.5万美元,参加到这个队里来,很多人并没有太多高山经验,互相之间也不认识,因为背景五花八门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可以互相依托生命的关系。而所有后勤工作,包括运输,铺路挂绳,建营,都由组织方完成,其中包括很多夏尔巴人。所以队伍之间可谓基本没有什么感情。

3. 两个商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关系

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为了生意都在想法设法提高自己媒体曝光的知名度。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随行记者本来是被杂志社安排了跟随Mountain Madness,但是临行前,AC Offer了一个很优惠的方案给杂志社,杂志社就改让记者跟着AC登山了。电影中就有Jake冲着Jason说“你抢了我的记者”的片段。95年AC没有送任何一位客人登顶,96年又有随队记者,登顶压力可想而知。而Jake的队里也有一位随行网络记者,就是电影里那位全程带妆的女人,和难波康子一起在风暴中下山但被救了。这样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心理压力,到后来在高海拔的影响下和各种其他因素演变成了两位领队都做出非理性偏离原则的致命决定。

这位具备一定高山经验的记者登顶后生还,并写了Into thin air这本书。

4. Rob Hall:Jason演的领队(Adventure Consultants)

新西兰人,作风严谨。在山难之前他完成了五次登顶珠峰,在当时是非夏尔巴人中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人。

Rob致命地答应邮差在下午很晚的时候继续登顶而不是返回,电影中有铺垫说明,因为邮差去年也参加了这只登山队,但是在距离顶峰300米的地方被劝回。邮差一年当中又拼命打两份供攒钱,在Rob的劝说下再次尝试登顶,所以电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动offer给邮差一个很大的折扣。可能对邮差来说,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顶了,而为什么Rob同意并且陪同邮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各种感情因素在高海拔作用下消灭了理性?然而没有人再有机会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了。另外一个致命因素是有一个向导(真名Andy Harris)由于各种高海拔神智的原因误以为希拉里台阶下方的储存氧气瓶都是空的,而事实是氧气瓶都是满的但表由于结冰问题不工作了,所以Andy坚持认为空瓶了并且把这个信息告诉了Rob。这个判断导致了Andy自己的死亡和Rob在氧气耗尽的情况下没有试图去拿满的氧气罐。

Rob垂死之际和妻子用卫星电话通话是真实的,并非故意制造的煽情情节。

5. Scott Fischer:Jake演的领队(Mountain Madness)

美国人,生性散漫,登山天才。Jake演得很传神,一个嬉皮士样的充满了个人魅力并似乎并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的登山天才。

他是第一批无氧登上K2的美国人,并在攀登K2时认识了Rob Hall。

Scott也曾经无氧登顶珠峰,并且发起了清理珠峰空氧气瓶垃圾的运动,尼泊尔政府在这项运动的启发下制定了一系列例如奖励夏尔巴人带空氧气瓶下山的政策。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还要坚持登顶?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前面提到的两队之间的竞争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原因,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再也无从探究。

很喜欢的一个细节是Scott精疲力竭登顶以后,微笑着用ET手指点了一下小尼玛堆最顶上也是世界之巅的小石头,不知那时候他是否已经有预感下不了山了,但是死在珠峰对他这样的人来说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宿。

想提一下的是在96山难中,Rob Hall组织严谨的登山队共有2名登山者客户和两名向导(包括Rob Hall)自己遇难,而组织松散的Scott Fischer这一队只有Scott自己遇难,客户都安全生还。

6. 德州人

真名Beck Weathers。电影中对他的描写也有细致的处理。一开始对邮差的出言不敬,一副有钱德州佬眼睛长头顶的样子,后来在走梯桥时的紧张和破开大骂。在半山上因为答应了等Rob Hall而没有顺势跟Madness队员下撤。到最后所有人以为他死了,在七八千米的地方被狂风暴雪吹一夜后他却神奇地站了起来,自己走回了营地!有谁能不赞叹生命可以如此顽强而不被其感动呢!

书中还写到,直升机救援时,有两个重伤员,台湾人和德州人。因为每次只能装一个而直升机停机条件十分不稳定,德州人爽快地让台湾人先上了机。

7. 俄国人

真名Anatoli Boukreev,Mountain Madness的向导。苏联时代出生的登山天才。在全世界14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中,他无氧登顶了十座。在书中,对他的描述是有争议的,因为他作为向导没有带氧登顶,而且早于他所有的客人提前回到营地。提前回来的原因,书的作者提到因为在8000米以上无氧失温更快,必须快速行动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全,而俄国人在后来也请人代笔一本书中则坚持说是他与Scott在山上进行了讨论后一致同意让他先下山保存体力,有需要是随时准备救人。俄国人的理念是如果自身不具备独立登山的能力就不应该来登顶,所以他并不是非常配合传统的当向导的各种规矩。

事实结果是俄国人营救了3个客人,并且他公司的队里没有客人遇难。

1997年他在攀登安娜普纳峰是遭遇雪崩遇难。


七七八八讲了一些,最后用俄国人的一句话做结尾,希望作为观众的我们对山,对登山者持有最基本的尊重和敬意。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从312/F的中国观众写的《饥饿游戏》影评以及316/F第一第二段提到的作者反驳人家的影评,我可以猜出部分中国影迷无论是写影评的水平还是电影鉴赏水平都比较有限。。。题外话。。。

《绝命海拔》的英文版电影名字为Everest,直译过来是珠穆拉玛峰,这部电影是根据1996年珠峰的山难以及一本关于96山难的书Into the thin air改编的,基本还原了那场山难的场景,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Everest可能在我个人的2015年最喜欢的电影名单上排前三。我在看电影的时候眼泪流了一次又一次,而且我发觉我同学也好别的观众也好,也都哭了。。。这部电影能感人到这种程度,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96年山难的来龙去脉我是知道的,去年在学校的Leadership and Project Management 这门课上学过Everest的case study,当时课上Prof和我们讨论了蛮长时间,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我们思考:

1. 96珠峰山难是暴风雪和雪崩等大自然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山难还是由人为的因素导致的?

2. 为什么登山队员都是在成功登顶后返回base camp的途中遇难的?

3. 这两支商业登山队的leader在组织和带领大家登顶的过程中是否有偏差之处?

4. 为什么这些人明明知道攀登珠峰会有生命危险却仍然执意要登顶?这是疯狂的行为吗?

这些问题其实都问得很有水平,都是Key point。现在再说回电影《绝命海拔》,攀登珠峰肯定是一场冒险,而在这场冒险中大都是西方人,是不是西方人骨子里就有一种爱冒险的精神呢?96年攀登珠峰的两支商业登山队里有一名47岁的日本女子,她已经攀登了七大峰中的六座山峰,Everest是第七座,也是最后一座。电影镜头里,当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登顶后,她慢慢的拿出一面小的日本国旗,把旗子插在了世界之巅。。。

(未完待续)
 
有时候,从表面上看冒险与蛮干的差距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但从本质上看,两者差距确实太大了:

冒险意味着同“通常”的情况比较,承担更大的风险。但其决策仍然是理性的,基于科学的。比如攀登珠峰一般被认为是“冒险精神”的体现;而爬北京的香山却没人这么认为。但实际上,只要科学地谋划,攀登珠峰的风险也是可控的;相反一个严重心脏病人不尊医嘱非要爬香山锻炼,死在山顶的几率也不比一个健康人爬珠峰死的几率的小。

蛮干则是在科学上不能或风险极大的情况下,出于某些感情因素(如取得成功的野心,同情心,报复心...)等等的原因去碰运气。

就拿这次登山来说吧。如果大家都按照原计划,2点前登顶,2点后准时下撤;2点前没登顶的也放弃登顶下次再来。天气突变也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但这种风险是现代科学技术(天气预报等)无法完全预防的。登山者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征服珠峰,可以认为是冒险精神的体现吧。

相反,像邮差那样,不顾客观条件,为了登顶而登顶,人家都从山顶上撤下来了他还在半山腰呢,还硬要上。结果导致两名领队陪他一起死亡。这种做法,不是什么冒险精神,而属于典型的蛮干。

Rob Hall作为领队,不能坚持原则,反而陪邮差一同登顶。遇险后又指示另一名领队Harris在暴风雪中前往救援,导致Harris也一同遇难。他领导的登山队群龙无首。

相比之下,Mountain Madness的领队Scott Fischer在自己遇险后指示陪同的向导下撤,留下他自己和台湾登山队的领队Gau Ming-Ho,最后只有他一人遇难,这无疑是理性的决定。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