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难以理解价值观?
价值观这个词,其实指的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做事要遵循某种原则,而不是“只看结果”!但大部分中国人的观点恰恰相反,我们做什么事主要就是看结果:只要结果好,怎么做都行!
其实,这就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色,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最大的差异所在!大部分人类族群都认为:如果你违反了原则,做了不好的事,哪怕是“结果好”也不行,还是要受惩罚。而在汉文化环境中,无论一个人做了多么愚蠢、下做的事,只要有人说一句:结果还是可以的,也有一些好处嘛,有利有弊啊!那么他一切卑鄙的行为都可以得到原谅,这在其它文化中是很难被理解的。
同时,这也是中国人难以理解别人的地方: 我们一切的努力不都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果吗?如果结果是好的,这个原则为什么就不能够改变呢?为什么要遵守那些教条呢?不可理喻!
在中国人看来,为了一个好的结果,要去主动的突破原则,或者改变原则和利用原则,那才是聪明和勇敢。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田忌赛马”,就是典型的“钻空子”智慧,还有“成王败寇”之类的成语,都是这种“只看结果”的判断标准。这导致了很多中国人习惯于突破底线,对价值观没有感觉。
大哲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把人的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动机(或者说意愿willness),一个是结果。最好的情况是二者匹配,即意愿是美好的,结果也是善的。但如果二者不能兼顾,人类先天的道德会选择前者,即“美好的意愿”。如果一个人的意愿和动机是丑恶的,则无论结果怎么样,都应当遭受谴责。
“只看结果”会助长诡辩!因为一个结果好不好,你说不清楚!一个很恶的结果,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坏事还能说成好事。比如地沟油毒食品,这是很显然是坏的事吧?但是你也可以说它有些“好的一面”,因为它降低了中国人的生育率,防止人口过快增长,是不是也算有点好处?类似的颠倒黑白的说辞,我们时常能听到,就是这种“只看结果”观念的产物。
“只看结果”会助长自私和贪婪。一个结果可能对这些人来说好的,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不好的,大家各执一词。这样一来,就会助长少数特权者为自己谋取不公正利益的冲动。中国人缺乏普遍性的价值观,就是这个原因。
最后,“只看结果”还会助长人的短视,因为一个结果到底好不好,还有一个长期效应。比如污染环境发展经济,现在看起来像是一个好的结果,因为经济发展了。但它造成的潜在的、长远的损害则难以估计。
实际上,“原则”是几千年几万年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只有从原则出发,才会最终到达美好的彼岸,还会收获精神上的满足。违反“原则”的成功之路,都是通往黑暗的陷阱。
“只看结果”的习惯是汉文化道德困境的源泉,它阻碍了中国人认识真理和美德,陷入短视和焦虑。中国人普遍无视规则、追求小圈子利益都是这种观念的恶果。有人说,当下的中国是一个“互害”的社会,这便是“只看结果”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始终推崇“等级尊卑”,价值不能被大众平等分享,原因也在于此。
汉文化要实现文化升级,就必须获得坚守原则和价值观的情感力量,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评判动机其实很容易。一旦“从原则出发”的习惯建立起来了,坏人就无法颠倒黑白了。其实,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是不是在说谎,那是世人皆知的,但“结果是好的”给了他们一块遮羞布。一旦“只看结果”被中国人摒弃,坏人们的卑鄙就必将大白于天下。
结语:“看意愿”,“看价值观”是人类高级文明的精神成果,也是建立高级文明的基石。我们需要学习和培育这种情感力量,才能逐渐的发展到高级的文明阶段。